写梵净山的散文

2024-04-08

写梵净山的散文(精选3篇)

篇1:写梵净山的散文

刘文泉

深闺梵净山,石径接云端;

流雾峰间绕,鸣鸟林中旋。

涧诵钟期曲,松吟桃花源;

奈何档案里,不见郦道元。

七绝·赞梵净山

刘未零

巴山怒水艳阳天,白虎潜龙未等闲;

点缀乾坤呈古色,神奇梵净展新颜。

巍峨梵净山

刘兴林

钟灵毓秀满山川,净土巍峨入九天;

深谷纵横花瑰丽,飞瀑悬泻水悠然。

春秋一色千般景,鸟兽三牲百样蝉;

谁盗苏杭藏此处?悄悄林语意绵绵。

神奇梵净山

刘兴林

横苍叠翠境悠然,岭秀峰青雾海眠;

瀑布云舒云卷浪,蘑菇石崤石擎天。

半山丽日半山雨,四季繁花四季烟;

太子岩容神采奕,凤凰相伴共婵娟。

篇2:《梵净山周末》的民生意识

从广义上来说, 涉及民生, 关注人民生计, 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 它主要关注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十多年来, 《梵净山周末》就始终以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涉及所有民生领域的现实问题作为组织采写和编辑的主要内容。

2001年, 《梵净山周末》开始在一版设置“下情上传”栏目, 向各有关职能部门“上传”了数十件直接关乎民生的“下情”。因为铜仁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 通过我们主要以文字形式“上传”的这些“下情”, 就多是一些直接有关民生的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 如农村个别民政部门在发放救济物资时出现的优亲厚友现象, 乡村普遍存在的账务往来混乱不清、乡村干部为“形象工程”给农民许愿最终无法兑现导致干群关系恶化现象, 农村干部“走读”现象的反弹, 农村死灰复燃的“浮夸风”, “下岗农民”的出现, 农村“弃耕”导致的大量耕地“闲置”, 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 农村出现“打工潮”带来的子女教育、老年人赡养、计划生育等一系列问题, 以及在某些中小学出现的把学生当成“摇钱树”、一些乡村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农村党支部书记严重后继乏人和个别农村党支部不注意发展新党员等等。通过这个栏目, 基层民众可以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想说的话要提的建议, 向上级部门说出来、提出来, 上级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个栏目了解、倾听到群众的想法和提出的建议, 改正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不足, 让政策制定得更顺民心更合民意, 达到改善民生的结果。

2003年底, 有关权威媒体曾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当年全国外出达1.5亿人的农民工, 即被拖欠高达1000个亿的工资, 拖欠比例达72.7%, 能按月领取工资的民工仅有6%。围绕这一民生话题, 《梵净山周末》立即组织策划了跨年度的“让公平和公正的阳光拂照”系列报道五题, 疾言厉色为本地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遭克扣呐喊呼吁。作为本地的一份主流媒体、一级党委机关报, 将这块地域上的“弱势”“底层”作为关注对象, 也是《梵净山周末》的重要民生报道内容, 先后组织策划的系列报道即达二十多题, 让不少或因病或因灾等等致贫的农户、居民得到了社会求助。另有关于铲除黑帮这一社会毒瘤的《“肖家帮”涉黑犯罪团伙覆灭纪实》系列, 关于乡村干部基层工作写实的《乡干李炜的双休日》《乡官的一天》《板溪干部抓烟记》系列, 关于“劳务输出”的《给你一只“铁饭碗”》《大山之外天空海阔》《让“打工”者不再有后顾之忧》系列, 亦均被认为是《梵净山周末》民生情怀的深度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就业”无疑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就需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使人人有活干, 有饭吃。十多年来, 《梵净山周末》就组织采写、编发了《勇拓:领舞铜仁物流》《一个老兵一面旗》《5000元的幸福》《决不放弃》《三个返乡农民工的新年计划》等数十题解读“就业”相关政策、法规、措施, 下岗职工如何实现再就业,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引导和转移,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穷尽一切手段增岗设位让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深度报道, 讴歌社会正能量, 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都给予了积极好评, 并有《5000元的幸福》等报道先后获评贵州省新闻奖和全国地州市报新闻奖。

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 更是《梵净山周末》始终不渝的倾力关注对象。1997年夏秋之交, 得悉本区思南县农村一名中学毕业生, 因身高只及一米三八, 中考即便考出了全县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也被拒绝在所有填报的中专学校的录取门外, 又兼家境不堪寒贫———家里另有一成绩同样优良的弟弟正读着初中二年级, 母亲患病已丧失劳动力多年———辍学在即的境况后, 《梵净山周末》立即组织采写编发了长篇报道《矮个子杨再强的故事》, 当即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共接到了十余人的捐助赠款近万元, 三家单位也慷慨承诺提供杨再强补习复读直到完成学业的所有费用。在这一舆论的影响下, 已开始初三补习的杨再强, 被当时的铜仁农校破格录取并免去全部书学费用。

“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 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大投入,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实行“两免一补”, 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 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 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这既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 也被《梵净山周末》理解成自己的重要宣传报道职责。由于铜仁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农村地区, 按国家“两免一补”标准, 全市400余万人中, 仅有铜仁城区约20万人属城市范畴 (2009年数据) 。受社会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等发展“两欠”因素的制约,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的情况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仍然很明显, 并严重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鉴于此, 《梵净山周末》即在十多年间累计策划了《上学路上》《读书的故事》《上学的故事》《这一代孩子的童年》等近十个系列, 组织刊发了《录取通知书啊……》《当梦想成真时……》《心中有一个信念》《爱心撑起生命的天空》《有了爱, 就有了希望———“心+心”援助困难学童》等近百题报道, 尤其是在帮助农村失学、辍学孩子方面, 先后为上百位孩子赢得一些相关机构、社会慈善组织和社会好心人的捐助, 让他们重新走进了校门。

在关注民众上,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 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 它比社会新闻更趋人性。因此, 基于对分配关乎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社会养老保险关乎于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依托, 稳定关乎于百姓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的认识, 《梵净山周末》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组织着相关的报道, 从具有标志性的关于社会稳定问题的长篇报道《血洒税徽》开始, 先后刊发的《温暖的小木屋》《城市边缘人》《关注“低保”》《谁在吞噬我们的家园?》《尴尬的老人———透视下山子女依靠父母生活的“啃老现象”》《老师啊, 你辱没了什么?!》《走近边缘人———铜仁市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调查》《一场拯救生命的爱心行动》《“两免”:让山村教育腾飞———透视“两免”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谭必焕, 一个用桥砌成的名字》等报道, 都在充分体现着《梵净山周末》的民生意识, 受到了广泛好评, 并有《老师啊, 你辱没了什么?!》《谭必焕, 一个用桥砌成的名字》等十余题前后获评贵州省新闻奖一、二等奖和全国地市报新闻奖、全国民族新闻奖。

篇3:梵净山的佛光

作为贵州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保护圈成员”,是得天独厚的旅游、科考、疗养胜地和佛教名山。

“梵净”乃“佛教净界”。其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道场。追踪溯源,遍布梵净山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使梵净山深享“古佛道场”之佛教崇高地位。贵州唯一露天大型佛像坐落在梵净山龙泉禅寺,世界第一大金佛——金玉弥勒就坐落在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浓郁的佛教文化为苍苍莽莽的梵净山增添了一层肃穆的宗教色彩,经千百年的风雨雕琢,铸就了梵净山今天的钟灵毓秀,成了人们心灵皈依的圣地。

佛光被人们称为佛所带来的光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有将“金光”解释为霞或因幻觉所见的“光象”,也有将它解释为“佛光”的,如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中用白话文对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前半段,特别是对“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作了较为详细而生动的阐释。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

佛光产生的条件需要阳光、云雾、地形,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在西边出现,整个上午佛光就都在西方。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则没有了佛光。只有当太阳、人体、云雾处在同一条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它是太阳光与云雾中的水滴经过衍射作用而产生的,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佛光显现时,由外及里地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光环直径约2 米左右。在阳光强烈、云雾浓厚且弥漫较宽时,会在光环外面形成一个同心的大光环,直径达10~40千米。大光环的色彩不明显,但环状分外清晰,所以我国古志书里有“径百丈、晕数重”的说法。

梵净山的佛光是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是太阳光线玩的一个把戏。金顶雄踞梵净山之巅,加之山中空气湿度大,半山腰雨雾缭绕,早上日出到上午 9时,或下午 15时到日落前,当阳光照射到云雾时,悬浮在云雾中的小水滴起到了凸透镜的反射作用,所以在雨雾水滴后面的云层上会出现一个太阳的实像。这个实像从云雾后面发出光线,光线穿过无数云雾水滴之间的小空隙,分散成彩色光环,紫色在内,红色在外。如果太阳光线强烈,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七色光环,从外到里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次序排列;如果太阳光较弱,看到的就只是几道彩环,层次有些模糊。至于光环中的影子,其实就是人的身影,当人面向云雾背向太阳时,太阳光从背后射来,人的影子就正好投在了光环里面了。头像在光环中心,人的一举一动也都在光环中表现出来了。由于这种光环和一些佛像头上面的彩色光圈十分相似,渐渐地,人们就把它说成是佛光了。

由于这种佛光在梵净山出现的机会很多,所以在气象学上称它为“梵净山宝光”。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地利用这种神奇玄妙的自然现象来吸引旅游者,只要一说到梵净山,自然而然地就把它称为“佛光之地”。

历来梵净山的佛光与佛教互为内涵和表现,相得益彰。梵净山因其厚重的佛教渊源被人们赋予了诸多神话色彩和佛教的灵性,而厚重的佛教以这奇幻的佛光表现出来,佛光就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的光芒,而是具有佛性的七彩光环,神圣的光环就是一尊佛啊。佛教使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弥漫着浓厚的佛教色彩,而佛教色彩也因有这神奇瑰丽的梵净山和梵净山的佛光而更加幽邃神秘。

常常听到游客询问梵净山当地人见没见到过佛光,有世代居住在梵净山周边的人说我们只听说过,还没真正见过,也有极少的人亲眼见过。佛光,不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传说见到佛光的人一定是与佛有缘,会得到佛主的保佑,这无疑给梵净山的佛光罩上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印江诗人红亮在《佛光闪耀的梵净山》一文写道:“佛光是梵净山的一朵奇葩,它不分季节,却如昙花一现展现其神奇异彩后,便会消融于莽莽的大山间。远道而来的朋友,只是可遇而不可求,除非你有诚信之心与向善之心。”

梵净佛光以她的神奇、迷幻、肃穆和神话成为人们拜游梵净山的心灵皈依。当你站在梵净之巅眺望群山的时候佛光普照,双手合一地对着佛光拜上一拜,许下你心中的愿望,心中的那尊佛就格外鲜活起来,祈福心中的愿望在佛光普照下一定会得到圆满实现,一定深信自己与佛有缘。

梵净佛光成了梵净山的一大奇观,成了梵净山佛性光芒的照耀,成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向往。梵净山的佛光是自然之光,是佛主眉宇间的光芒,是自然与佛性的天然融合。镶嵌在梵净山脚下名叫江口的这块碧玉,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积淀和融合发展,雕琢打磨成如今“梵净江口·佛光之城”这块宝玉,这块宝玉终将因其奇幻灵性的佛光而更加灿烂,因其厚重深邃的佛性而更加碧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写梵净山的散文】相关文章:

描写梵净山的诗句04-11

贵州梵净山旅游的作文优秀04-16

梵净山导游词04-09

梵净山导游词-上课04-07

梵净山自助游攻略07-06

梵净山英文导游词04-25

上一篇:校园才艺比赛主持词下一篇:暑假中一件难忘的事作文-暑假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