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窘

2024-04-27

困窘(精选5篇)

篇1:困窘

1) 天羽从她眼神中看出了她困窘,知道她在掩饰事实,其实哪里是什么肚子疼啊,分明就是昨晚自己害的,这个不用想就能看出来的。

2) 真正的朋友往往出现于自己困窘时。

3) 陆宁刚想去挑战第四十一关,想起在第四十关的困窘,随即问道。

4)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

5) 本来已经脆弱不堪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困窘中国多年的三农问题,也因为“黑蚁”的肆虐而变本加厉。

6) 或许,其中有体制行政化带来的现实困窘,更深层是价值观念、操守、风骨的崩坍。

7) 印文里的“困”字除“困惑”的原意外,还引申作“困窘”解。

8) 郭文纬在任时,办公室悬挂着《孔子家语》字画——“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窘而改节”。

9) 停止战斗之后的萧天宸也隐约感觉到背后两团肉的挤压,脸色也是有些困窘。

10) 顿时,叶枫心中大定,不由静心凝神,观察起体内内力自主运转的轨迹,希望能明了其玄奥,重掌身体,摆脱这困窘的僵局。

11) 我越发困窘,堪堪转移话题问他,官人有啥见闻,不妨说来听听,让我这一小女子长长见识。

12) 随即突然伸出右手揽住了贺巧凝的腰,完全不去在意对方微微困窘的神态,轻推着她朝外面走去。

13) 从你这副神情,也可以推想到,当初物主于困窘中拿着物件来求当的时候,你的脸色还不知要难看到什么样子呢。

14)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15) 一封通敌信件,将军府上下尽数沦为阶下囚,而她却被带到朝堂之上,威逼利诱,困窘难当。

16) 怎么有人困窘的连干粮都不带,却又拿得出肉?

17) 嗜血黑鸦也不知所踪,云天羽那强大的冥魂之力将幻阵彻底瓦解掉,解除了之前的那种困窘。

18) 眼睁睁看着一道道指印被湮灭,陈昊却无计可施,心中不精疑虑,看来自己还是对那楚明估计不足,否则也不会留下这样的困窘局面。

19) 看着夏菱困窘的模样,沈瑞的嘴角慢慢扬起,或许自己也没发现自己自从遇到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后开始喜欢开玩笑了,常常被朋友说成千年寒冰的人,也开始会笑了。

20) 她头脑的简单也让她卷入一系列的烦恼,也让家庭陷入了更加的困窘之中,让原本幸福的和睦家庭走向不幸。

篇2:困窘

【外文名】:embarrassed

【拼音】:kùn jiǒng

困窘,指为难;使为难;尴尬;穷困;贫困。

1基本解释

1、[embarrassed;perplexed]∶为难。

他困窘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impoverished]∶贫困窘迫。

家境困窘。[1]

引证解释

指贫困窘迫;为难。

《庄子·列御寇》:“处穷阨巷,困窘织屦。”

南朝 齐萧子良《净住子·断绝疑惑门十六》:“贪盗之人,应见困窘,而覩丰饶。”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自你双亲去世,你妻生活愈益困窘,虽昼夜与人缝补拆洗,亦难维持。”

毛依罕《呼和浩特颂》:“想起了这一点我就深深地感到困窘。”

近义词窘况、窘迫

困窘造句

1、他的生活一直都很困窘,并不富裕。

2、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3、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4、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

5、小明在外地,钱包和手机都丢了,陷入了困窘的境地,只能求助警察叔叔。

6、不管出境多么困窘,我们也不能放弃,否则功亏一篑。

7、小明深陷困境,脸上露着十分困窘的表情。

8、他穿的并不好,看得出这个人很困窘。

9、有一道风景特别感人,当你在困窘的时候,它会为你雪中送炭。

篇3:困窘

“巨人”的跌落

成立于1991年的李宁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过营业额年递增100%的辉煌, 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令李宁牌产品的市场销售一度受挫, 但在引进了德国SAP公司、台湾麦达公司和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等海外资本后, 李宁公司又很快步入快道。至2002年, 公司营业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也正是在这一富有纪念性的一年, 李宁提出了公司全新的品牌定位:李宁, 一切皆有可能。作为这一夺人气势广告语的印证, 2004年6月底李宁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 成为第一家登陆香港股市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赋予了李宁公司加速扩身的强大力量。在“鸟巢”, 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奥运圣火, 也正是借助于奥运会的强大营销攻势, 李宁公司的产品销量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扶摇直上, 并将国际强劲对手阿迪达斯拉下马来, 坐上了国内市场营销额的头把交椅。按照李宁的设想, 在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83.87亿元的基础上, 公司在2010年的营业额将突破百亿元。然而, 2010年李宁公司不仅营收目标大打折扣, 而且在当年财年结束后被安踏在盈利上反超6亿多元。

各项指标在2011年继续恶化。据李宁公司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 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仅为89.29亿元, 虽然略高出竞争对手安踏2500万元, 但同比却下滑了5.8%。与此同时, 2011年李宁公司录得毛利41.15亿元, 同比下降8.2%。另外, 2011年李宁公司产生了3.86亿元的净利润, 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65.2%。虽然说说营业收入和毛利率依然高于安踏、特步、361度和匹克等国内5家体育产品企业, 但李宁公司确是国内唯一一家营业收入、毛利和净利润等三项指标同比下滑的公司。不仅如此, 尽管以营业收入规模计算李宁公司依然是本土最大的运动品牌公司, 但反观净利润, 李宁尚不及匹克的一半, 而与安踏高达17.3亿元的净利润相比, 李宁公司更是相差近4.5倍之多。由于收入与利润的双双下滑, 李宁不仅丢掉了曾经仅次于耐克的国内第二把交椅, 而且其国内运动品牌第一的王座也被安踏所取代。

经营状况的恶化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年报显示, 2011年李宁公司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额仅为1500多万元, 这不仅与其2010年经营活动所产生的10亿元现金流有天壤之别, 而且与安踏公司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14.48亿元的现金净额相比, 后者是前者的93倍。现金流的恶化意味着潜在的融资需求。资料显示, 李宁公司一年内短期银行贷款同比增长168%, 受此影响, 公司2011年融资成本同比增长90%。

令李宁公司揪心的还有日益加大的库存压力。资料显示, 2011年年末, 李宁的产品库存相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2亿元, 同比增长40.57%;不仅如此, 2011年李宁公司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到73天, 比2010年延长21天, 大大超过安踏38天的存货周转天数。由于存货的增加和周转天数的延长, 企业仓储费将增加, 存货减值风险也增加。数据表明, 李宁2011年存货拨备为1.88亿元, 较2010年同期增长63.48%。

改革未成身先衰

北京奥运会之后的李宁公司不仅借势纵身跃进, 而且决策层也迈出了战略转型的勇敢一步。在2010年6月李宁公司20岁生日庆典上, 李宁发布了以“品牌重塑”和“渠道变革”为主要内容的转型战略。人们看到, 不仅李宁公司的宣传口号由先前的“一切皆有可能”” (Anything is possible) 更改为“让改变发生” (Make the change) , 而且“别老拿我跟别人比较”、“你们为我安排的路总是让我迷路”等附和90后的广告语言扑面而来。李宁公司品牌重塑的意图非常明显, 即大幅度提升品牌价值, 并利用“90后”新知新觉的消费特征来直接获取品牌心智占位, 完成从成本驱动型商业模式到价值驱动型商业模式的华丽转身。

与品牌重塑相对应, 李宁的渠道变革战略思路也非常清晰, 即通过整合一些规模较小、效益不佳的经销商, 以规模化来提高运营的专业度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公司垂直式增长到水平式增长的转变。资料显示, 李宁公司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余名分销商, 其中约有1700名平均只经营1家门店, 大多数空间形象无法达到标准店的陈列水平, 销售服务水平亦低, 很难进行商品的及时归并和降解, 货品周转速度也非常不理想。按照李宁的设想, 经销商的整合将以每年约500~600家的速度进行。

然而, 接下来的当头一棒几乎让李宁蒙了。在一场由李宁公司特意发起的订货会上, 李宁服装产品和鞋产品的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 订货总金额同比下降约6%, 并最终酿成了持续两年多的市场萧条。

改变未成身先衰的结果让李宁遭遇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与批判。在市场人士看来, 李宁在更换标志和口号的同时, 重新定位了顾客群体, 把目标锁定为“90后”是在错误时点上的一个错误决策。分析人士认为, 李宁产品给予消费者的视觉印象是国货和款式保守, 而对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 如果买得起外国品牌的产品, 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花差不多的价钱去购买国内品牌。问题的关键在于, 一项市场调查结果表明, 李宁的主流消费群体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而且平均消费者年龄为35至40岁。显然, 李宁在试图迎合“90后”消费市场偏好的同时, 遗弃和丢掉了原本忠诚的顾客。

除了品牌重塑战略无形之中构成了对原有顾客忠诚度的损害之外, 专业人士指出, 由于急于从价格市场向价值市场寻求转变, 李宁还做出了一个风险性极大的的决定:通过提高价格来拉近与国际运动品牌的距离。资料显示, 在过去两年中, 李宁公司对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先后三次提价, 其中鞋类产品提价幅度分别为11.1%、7.8%和7%, 服装类产品提价幅度分别为7.6%、17.9%和11%。虽然提价之后李宁牌产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价差不断缩小, 但由于李宁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而且由于产品的款式、体验以及营销手段没有同步跟进, 连续的提价行为使得李宁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全无, 那些本来就对价格相当敏感的消费者不得不转向安踏、匹克等性价比较高的国内运动品牌。

渠道变革战略同样受到了市场人士的诟病。在业内人士看来, 终端销售能力仍是本土品牌企业致胜的关键, 因此, 李宁通过推动有实力的经销商实施兼并重组并最终提高零售网络的管理水平无疑是对的。但是, 由于一些经营门店较少、营业面积较小的分销商被上级经销商兼并, 这难免会让一些分销商产生抵触心理;同时, 一些旧有的渠道商往往存在着一种惯性, 他们对原有的消费者非常了解, 为了防止老客户的流失, 一般来说他们会很难选择超前的款式, 或者秉持着观望的态度。不仅如此, 在李宁作出如此巨大的渠道变革动作之后, 可能还会引致一些渠道商的“反水”, 这不仅可能影响销量, 而且一旦经销商转投他人, 还可能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在笔者看来, 不能简单地将李宁牌的困局归结为其战略转型之误。应当说, 今天李宁所直面的竞争生态比当初要严峻得多。在李宁牌问世时, 阿迪达斯与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本土化策略尚未成熟, 而且这些“洋品牌”高高在上, 不屑于与中国本土品牌竞争;同时, 国内“草根系”运动品牌也没有形成气候。正是抓住了市场竞争不足的空隙, 李宁才得以在深耕肥美的二、三线城市获利丰厚。但是, 如今的李宁既要抗衡阿迪等“洋品牌”的围堵, 又要面对安踏等本土品牌的追击, 在这种“群狼择食”的险恶环境中, 李宁必须寻找可以存续和扩身的空间。依此分析, 李宁的品牌重塑和渠道变革战略彰显出的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 它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由成本致胜转向品牌致胜、由产业低端竞争趋向产业高端经营的未来大势。只不过作为国内体育品牌的标杆和先行者, 李宁产品率先承担了变革的高昂成本和试错的不菲代价。

破解“窘”局

对于公司的经营状况, 李宁曾用一个“窘”字来形容。不过, 面对着市场的质疑, 李宁依然高调表示公司将坚持品牌重塑和渠道变革的战略方向, 同时李宁公司也坚定地摆开了“突围”架势。

主动性裁员是李宁减轻变革阵痛的重要应对之策。按照计划, 通过裁员, 李宁公司可以在2012年将人力费用占集团销售额的比重降低约0.5个百分点。资料显示, 李宁公司目前的员工总人数为4215人, 员工工资等福利开支的总额为7.1025亿元, 平均每名员工16.85万元。据此, 德意志发展银行估测, 李宁公司的人员成本占了2011年总销售额的10%;同时, 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称, 尽管李宁公司2011年收入同比下降6%, 但整体费用, 包括经销成本和行政开支却同比增加7%。与李宁公司完全相反, 安踏的销售业绩遥遥领先, 但其总部的人数仅为前者的六分之一。正是如此, 外界看到, 从去年开始至今, 李宁公司已有首席营销官、品牌营销总监和IT总监等部门主管先后去职, 同时普通员工的离开也成为常态。在李宁看来, 这是公司主动进行组织结构和员工素质优化的必然选择。

由于一般普通店提供折扣率约为24%至25%, 而工厂店及折扣店的折扣率则为50%至53%, 因此, 作为李宁去库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增加折扣店和工厂店来消化库存压力。最新财报显示, 截至2011年年底, 李宁牌工厂店和折扣店为269间和358间, 而201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33间和180间。按照最新计划, 李宁今年会新增200间工厂店及折扣店, 预期今年清货渠道占销售渠道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至15%。另外, 李宁公司还将对全国各地的零售店进行改造, 目的是到2012年底在国内开设1500家第六代店, 以增大新品向市场的投放量与销售量。据悉, 这一改造工程约占其全国零售店的18%。

缓解和消除企业现金流压力是李宁必须破解的又一个难题。受到库存品占用资金量扩大以及新品回笼资金不力等因素的影响, 李宁公司账面资金明显亏空的事实使其现金流在历史上第一次亮出了黄灯。所幸的是, 前不久, 李宁获得了世界领先私募投资公司T PG和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GIC总额为7.5亿元人民币的“可转换债券”投资。据悉, TPG在中国有17年的投资经验, 在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拥有较强的资源, 曾投资过物美商业、达芙妮、中国时尚休闲服饰等企业, 并曾成功帮助达芙妮脱困转型。因此, 以股权交易形式引入TPG作为战略投资者, 不仅可以缓解李宁公司资金吃紧的窘况, 而且有助于李宁战略转型目标的实现。

进军全新的童装市场是李宁公司扩展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策略。据悉, 李宁公司投资的天津市宽猫咪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将在未来全权独立经营李宁儿童服装。未来5~10年中, 李宁童装将为5~12岁的儿童提供运动产品, 适用于体育课、运动会、课外活动等场合。该服装系列的吉祥物为松鼠, 灵感起源于李宁所从事的体操运动。体操需要平衡力, 而在动物界中, 松鼠是平衡性最强的动物, 它可爱的尾巴也会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

然而, 纵观李宁的纠偏路径, 目前更多地还停留在“外科手术”之上, 而从治本的角度考虑, 李宁应当将视觉转移到内部再造上来。反观李宁, 其在产品功能性定位上一直在运动与休闲之间摇摆, 这样的模糊定位既无法抓住它的顾客群体, 更谈不上培养忠诚的消费者。不仅如此, 在品牌个性诉求定位上, 李宁更是缺点火候。据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公司为李宁做的调查发现, 消费者认为“李宁”像他们身边一个性格不鲜明的朋友, 觉得他很亲切, 很熟悉, 但是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品牌如人, 一个极富个性之人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予以铭记, 反之却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 接触过李宁的人都知道, 李宁极富魅力, 为人非常仗义, 但是性格比较温和。一个为李宁公司员工都知道的故事是, 作为北京奥运主会场点火火炬手, 当时李宁穿的是李宁公司的运动鞋, 但是, 顾及到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阿迪达斯的利益, 李宁有意遮住了鞋上的Lining标志;及至开幕式后, 李宁甚至发短信叮嘱市场营销部主管不希望公司在火炬手这件事情上做过多的渲染。许多人认为, 正是由于李宁这种含蓄的处事方式, 整个公司的风格也变得越来越温和, 甚至有些迂腐。这种企业文化不仅使得李宁公司在与竞争对手的交手上缺乏进攻性, 而且也使得公司内部主管以上的管理者敢于大手大脚地花钱, 部门“掐架”行为时有发生, 员工产品质量事故也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处理。看来, 提升自己的“狠”角色并以此强化组织的执行力也将是李宁重点修炼的一课。

国际化能走多远?

从5年之前国内体育用品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 到如今只有15%的行业复合增长率, 体育用品企业的市场空间已经遭遇了重大的瓶颈约束。不仅如此, 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在专注于一线城市发展的时候, 又纷纷放低身段渗入二、三线城市。与此同时, 安踏、361度等“草根”运动品牌也开始主攻中低端市场。这不仅使得李宁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残酷压缩, 而且也令其错位竞争的市场策略基本失效。值得注意的是, 相对于安踏定位于综合运动装备、鸿星尔克定位于网球运动以及匹克定位于专业篮球装备而言, 李宁公司的市场差异化程度并不十分明显, 由此也约束了它的市场细分能力和扩展客户能力。在这种基本竞争生态下, 为了分解国内市场危局和培植海外市场, 李宁公司已将推进国际化提上了议事日程。按照李宁的设想, 未来三年海外市场收入对公司贡献比应提升至20%。

应当说, 国际化是李宁公司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探索。早在10年前, 李宁公司就与意大利及法国著名设计师签约, 产品设计走上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不久, 李宁产品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在西班牙桑坦德开业;另外, 李宁公司还在荷兰、波兰设有专卖店, 在新加坡设有海外旗舰店, 并在美国波特兰市建立了第一个海外鞋产品研发中心。资料显示, 目前李宁产品已进入23个国家和地区, 其海外业务比重占整个公司比重的1.7%。值得注意的是, 李宁产品海外市场的销售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如在欧洲, 李宁公司除推行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外, 目前正在考虑授权方式;在东南亚, 李宁产品主要以羽毛球销售为主打, 以适应当地的市场特点;在美国市场, 李宁产品目前以跑步、篮球和女子健身产品为主。

通过赞助大型海外国际性大赛是李宁公司扩大海外市场影响力的重要路径。目前, 李宁公司已与NBA签约, 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同时, 李宁公司也签约瑞典奥委会, 成为第一支外国奥运代表团签约中国品牌。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 李宁公司在赞助了中国射击、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五支中国“梦之队”的同时, 还赞助了瑞典、西班牙两国的奥运代表团, 以及苏丹国家田径队、阿根廷国家篮球队的比赛服装。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 李宁已与希腊举重运动员皮·迪马斯一起负责最后两棒奥运火炬在希腊的传递, 其再借奥运之势有效提升品牌国际化形象的目的不言自明。

篇4:多元文化的困窘

确实,没有理由认为,西方社会已经完全信奉了文化多元化的观念,但多元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柏林墙倒塌之后,世界历史进入另一种格局——被一些政治家和政治学家描述为后冷战的“新秩序”时代。尽管这种说法很难为第三世界国家所认同,但冷战设定的东西方势不两立的二元对立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二元论的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也随之瓦解。后冷战时代并没有使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念在欧美大学校园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缘由在于大学院墙内的左派势力重新抬头。七八十年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占据领导地位的年代,与此同时,右派保守主义势力也在大学执牛耳。但冷战结束并没有使右派保守势力昌盛,却引发了左派抬头,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很显然,左派抓住了自由民主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个时代趋势,从侧面包抄。大力倡导文化多元论,强调可选择性(alternative),批判全球化推行的新霸权,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诊断。九十年代,美国大学时兴PC运动(political correct,政治上正确),多元文化显然是其主导内容。种族问题、少数群体的权益问题,这些都在多元文化的框架内显出其重要性。也许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人文学科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而后结构主义反中心、反主流价值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后结构主义的跨学科特性,使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起文化研究这种超级学科,成为大学里的显学。这使左派思想与教育课程紧合,重新夺回了大学思想阵地。

多元文化观念突显为当代的重要论题显然与全球化加剧有关。九十年代,政治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情势加剧,建构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显然需要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思维与策略,发展中国家也同样要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国际新秩序建构。一方面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具有领导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在一个号称高度民主化的国际新秩序结构中,发展中国家也有选择的自由,尽管这种选择的实质依然是少数政治威权人物的选择,但民主化的国际格局中,无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余地。政治上的可选择性,经常是以文化传统的不同为依据。政治具有可比性,都是现代性的产物,一目了然;但文化却久远深厚,神秘不可知,让人捉摸不透。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强调文化的差异性,以谋求保持自身的“特性”参与全球化,多元文化给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政治选择披上了堂皇的外衣。

本书取名“移动的边界”,在于对当代中国变动的文化状况进行一次开放式的阐述,副题是“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这表明我所取选择的角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文化呈现为多元分化的局面,在一部分人看来,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混乱,没有中心,没有绝对的权威,表象与实质不一;在另一部分人看来,文化呈现出变化的生机,有各种声音,也有各种空隙,人们可以观望,也可以游走……总之,过去的文化秩序所划定的边界面临挑战,在精英与大众之间,在先锋与常规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在表象与本质之间,在权威与个人之间……那些边界都变得异常模糊,经常处于移动的状态。因而本书力图去读解这些文化现象,既勾画出当代文化最生动的轮廓,也从中发掘出某些实质、困窘和障碍。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文化的“多元分化”并不等于就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用“多元化”、“多元文化”、“文化的多元化”这种说法指称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在当今中国的报刊杂志中时常见到。很显然,这是广义的泛指,表明文化传播中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群落存在。但人们习以为常,似乎当代中国真的有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并且以此推论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多元社会时期。这种观点,或者是以讹传讹,或者就是完全修改了多元文化的含义。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来讨论多元文化,左派有一套理论,自由主义有一套理论。左派的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反霸权,反欧洲(白人)中心主义,强调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平等;而自由主义基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来确定多元文化准则;在民主法制的秩序体系内,每个人应享有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自主权。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如果一个社会依然是威权社会,那就不能称作为多元社会,也就不可能真正有多元文化出现,这当然是常识性的问题。

“多元化”或“多元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它绝对化,恐怕很难有标准的多元化社会。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与其说是一种已经发生的文化现实,不如说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或理念。本书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来看待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变动过程。作为一种时代的理想化诉求,它当然也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表达历史愿望。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政治诉求的首要内容,也成为国民社会实践的轴心。在整体文化的构成关系中,政治文化,或文化的政治性成分降低,而相对单纯的知识性文化和娱乐性文化得以产生。

就知识分子内部而言,九十年代并没有统一的知识分子意识形态,九十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多元化”其实不过是一种温和的说法。实际的情形是知识界没有主导思想,也没有齐心协力的精神。围绕某些利益和话语权力的运作,构成一些临时的小团体帮派。“文化群落”实际也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些群落彼此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对方,却充满扭曲对方的热情。事实上,即使在当代中国知识界范围内,多元化也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本书只是审慎地使用“多元文化”这个概念,特别是没有对此作出足够的质疑,这也就是我在这里要费这些篇幅加以解释的缘由。本书实际是我在不同时期写作的一些论文和评论汇集而成,它们主要讨论当代文化和先锋文学二方面内容,前者确实触及到当代文化多元分化的问题,这些文章主要是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探讨,它们不是系统性的推论并作出结论,而只是提示了一些“多元化”的角度和思考方式。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本书前面一些章节的观点与后面的章节会有些不同,前者还带有某些现代主义的痕印,后者则反映出对现代主义的质疑,以及后现代倾向等等。为了保持我在不同时期的思考,我还是保持原文的观点。

我尤其要说明的是一些关于当代先锋派文学和某类焦点主题的讨论。很显然,先锋派文学本身是“文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佐证,在过去铁板一块的文学制度体系内,是不可能有这类偏离现实主义规范的文学实验的。但先锋派文学离主流文学到底有多远很值得怀疑,不久之后,先锋派文学也成为主流的一部分,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事实上,先锋派文学一直是在与主流文学对话中来寻求它的实验方向。本书把它们定位为“欲望表达”,也不只是为了迁就关于贾平凹《废都》的探讨,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先锋小说,确实有相当强的语言表达欲望,那种对语言表意策略的极端性发挥,对叙事方法的狂热探索,以及它们热衷于表现的那些主题,如历史颓败、性、暴力、逃亡等等,都可视作一种泛欲望主题。

“先锋派”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尴尬,不只是大部分的先锋派对这种指称嗤之以鼻,更主要在于,那些具有先锋性的实验行为过于短暂。先锋派大多数人都有迅速适应市场的本领和算计版税的智慧,他们乐于作为一个常规作家顺应潮流,这确实给我们谈论历史带来困窘。但不管如何,那个时期的文学做出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不管是作为过渡还是转折,它在当代文学史上都留下精彩的一笔。

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同时也是对某种渴望和想象的唤起。这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依赖文学的根本原因。在平静自足的社会中,文学无须再扮演号角和鼓手的角色,它的主要功能是给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宣泄的空间。在这一意义上,“欲望表达”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正是因为文化的整合功能不再起决定作用,在多元文化分离的空档,各种压抑不住的欲望就以不同的方式涌溢而出。欲望表达的合法化,如何获得艺术表达的合理性,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美学问题。

篇5:困窘的近义词是什么

注音:kùnjiǒng

释义:(1)为难

(2)贫困窘迫

造句:他困窘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困窘的近义词:困难 窘迫 拮据

【困难】:

注音:kùn・nan

释义:(1)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亦指事情复杂、阻碍多

(2)通常在很多励志名言出出现。

造句:你要是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说,我能帮忙的`一定帮忙。

【窘迫】:

注音:jiǒngpò

释义:(1)使其烦恼或尴尬;

(2)指使经济困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困窘】相关文章:

现代我国哲学困窘研究论文04-26

上一篇:向死而生读书心得感悟下一篇:好书伴成长议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