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名家散文随笔

2024-04-09

吃的名家散文随笔(精选6篇)

篇1:吃的名家散文随笔

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我家乡叫草头。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提着口袋,在绿茸茸的苜蓿地里,摘取油嫩的头部茎叶,带回家炒菜吃,或煮苜蓿菜饭,既填饱肚皮,又不必花钱。当时正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生活所迫,青黄不接时,以苜蓿、荠菜、马兰头、蒲公英等野菜充饥,吃多了就望而生畏,难以吞咽。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我和许多城里人一样,偶尔心血来潮想买些野菜尝尝鲜,换换口味。听说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早市上有苜蓿,我赶头班车去广场采购。广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旁路边,到处是摆小摊的,一摊挨一摊,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集市上鸡鸭鱼肉、时鲜蔬菜、豆制品、水果糕点……品种多样,应有尽有。我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寻找嫩苜蓿,几乎转遍了整个菜市场,也没找到。

忽然眼前一亮.那不是蒲公英嘛?久违了,蒲公英!这种野菜,在我家乡田问路边,随处可见,想吃就采,十分方便。见到它,勾起了我少年生活的情趣。我不问价钱,迫不及待地秤了一公斤,乘兴而归,总算没有白跑一趟。

听集市上的菜农讲,现在野菜很吃香,城里人说野菜是纯天然植物、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吃了放心。难怪野菜生意红火,供不应求。这位菜农不无忧虑地说,近几年市郊野生植被越来越少,许多野菜不等长大就被连根挖掉,或被牛羊啃食。如此年复一年,总有一天会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我想,菜农的话有一定道理。尽管草本植物有惊人的生存能力,但也存在着资源保护问题。据悉,有些农科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野菜的开发利用,着手进行人工驯化,培育优良品种,研究栽培技术。不过,假如把野菜移到温室栽培,又施化肥,又喷农药,恐怕这种人工野菜就不是名副其实的野菜了。

这天下午,老伴把蒲公英挑拣淘洗干净,切碎后做了一盘凉拌蒲公英。正巧两位老友来家作客,见到野菜,又惊又喜:“多年没有吃到野菜了,你们从哪儿弄来的?我们怎么没见过?”我说:“这是我一大早赶到广场早市上偶尔碰到的,让你们尝尝鲜。”

我们大口大口嚼着野菜,吃得津津有味,满口清香,连声赞叹:“好吃!好吃!”我边吃边想,再过几年,还能吃到这么美味可口的野菜么?

篇2:吃的名家散文随笔

能吃的树

有些树是能吃的,这是我来到鲁西北以后才注意到的。这里有一种树叫香椿树,名字很诗意,可生长的样子却不能算美,并且还可以说过于简单。树干挺直绝无旁枝,长于庭院中,只有树干的顶端举着一些小枝杈还算可爱,那些小枝杈就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开始透着浅褐与嫩绿,像玉人之手纤柔细软的,叶儿才刚刚拧嘴的样子,那就是奇香无比的香椿芽了。香椿芽应该是鲁西的名菜,“香椿鸡蛋”、“香椿豆腐”、“油炸香椿鱼儿”等种种不同方式烹调出来的香椿芽菜都是人们百吃不厌的佳肴。现在市场上香椿芽的价钱已是普通蔬菜的几倍,有时甚至达到几十倍。一个树芽芽竟然能登上高雅餐桌,成为上等名菜,这种殊荣可能除了竹笋,是任何树不能与之相比的。就是因为这种特殊,才使得它的树身无法长高长壮。它只能作为庭院中的菜树,被主人精心地呵护着,年年秋后都要经受一番刀削斧砍,绝不可以任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永远小家碧玉般被养在庭院中,孕育着那些纤秀的.树芽。这是香椿树作为菜而享有的贵气,也是它作为树该感到的悲哀。

其实香椿树真的是一棵很美丽的树,当地朋友告诉我,她见过有幸长高的香椿树开的花是紫粉色的,花落后还会结一串串长长的豆荚,那就是香椿树的种子。

花椒树也是能吃的树,不光吃它的果实花椒粒,还可以吃它的叶子。用它那略带羽状的嫩树叶与面粉和参烙饼,是一种难得的异香之美味。

有时我就想,山东人真是智慧啊?他们怎么会发现树的秀色可餐的呢?

春天是吃树的季节,不光吃那嫩香的椿芽,还吃槐米、槐花。槐米就是槐树花的蓓蕾。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蕾就如同米粒一样圆润饱满,人们将槐米撸下来也是与面粉和参上屉熏蒸,据说也是很好吃的呢。只要想想也会好吃,那是芬芳鲜嫩的花蕾啊!怎么会不是美食呢?经常吃花的人,应该是仙人啊!据说吃槐米、槐花还是那种带刺的洋槐为好。当然,近几年人们吃这种野香之味开始有了限度,只是个别人尝个新鲜而已。也许是人们的素质在提高,再不忍心糟踏这美丽的天物了。

槐花是美丽的花,它开放起来洁白芬芳,那香气萦绕于空气中绵长悠远。每到槐花飘香的季节,我们走在街头巷尾,无不被那浓浓的馨香陶醉着,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物。美物成美景是供大家欣赏的。槐米还是不曾开放的花,吃了她总有一点残忍之嫌吧?文明人,绝不会为了口食而破坏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不是吗?

有的树既能吃又不影响生长与美丽。比如榆树,那满树成串成串的榆钱儿,同玉米面和在一起做成菜饼是甜香具美的野朴之味。还有柳树,春天柳树扬花,那柳花若经过精心调制做成菜团儿,吃起来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篇3:跟名家学读散文

首先,作者从总体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散文的评价:随意性、多样化,并由此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这一观点。接着,作者列举了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这样写,一方面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认为散文“随意性、多样化”的观点,也为下文评价郭沫若散文的风格做铺衬;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阅读者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郭沫若散文的风格。紧接着,作者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郭沫若散文风格的看法:在“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与“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二者中,作者明确表示喜欢后者。而后,作者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从文字和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引用原文表达了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赞叹。最后用名句和原文弄“拙”成“巧”,进一步肯定了《白鹭》的艺术境界。

晓雪这样对散文进行评论,扫除了评论文字的枯燥呆板,显得随性而又严谨,诗意而又准确,这与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扎实的写作功底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我们也摸索到了讀散文的一般方法。

一是静心。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阅读散文需要以心会心,心浮气躁是读不出散文的味儿的。晓雪能准确地定位一些名家散文的风格,正是得益于他多年的静心阅读。多读多想,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是动情。不管怎么写,散文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必须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我们要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这就要求我们从“情”的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要感受到作者的情,就需要找到作者寄托的物。晓雪就感受到了郭沫若为抒发对平常之美的赞叹,以白鹭为载体的独特感受,所以,他的评论也便得心应手。

篇4:吃的记忆随笔

“想吃啥就点,随便点——宁糟蹋点饭菜也不要馋了嘴饿了肚子!”

朋友是搞房地产的,豪爽得冒泡,大气得吓人。他的口头禅是“咱除了有点钱还有啥”,还每每配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抖一抖波浪式打着滚的笑声。我们酒足饭饱准备离开餐桌时,有几盘菜几乎没动筷子。突然觉得很对不起眼巴巴地看着我们、等着我们来享用的这几盘菜,觉得它们很可怜——不被吃掉,不就是食物的悲哀吗?

有关吃的记忆从脑海深处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前的合阳农村,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吃——恰恰就是因为缺少吃的东西,总是饿肚子,才深深烙下了有关吃的各种记忆。

吃馍馍时,我和哥哥们都是双手捧着往嘴里送,生怕有馍渣渣掉下来,一旦被奶奶发现,她就会用手指戳着我们的脑门痛骂“败家子”“造孽”。奶奶经常用指尖将我们不小心落在饭桌上的饭粒、馍渣粘起来送进自己嘴里。

一次,我正在吃面条,被哥哥撞了一下,筷子一松一抖,面条掉在了地上。奶奶将面条从地上捏起来,进了厨房,很快又出来了。“我在水里淘了一下,你吃,还是我吃?”奶奶很平静地问。我看了一下,直接用手抓过来塞进自己的小嘴里。

事实上,母亲舀完饭,要我们给自己端时,我们常常抢先目测一下,哪碗盛得多,都争着端哪碗。我自然舍不得那根面条了。奶奶说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奶奶也总让我母亲做汤饭,用她的话说,“汤汤水水的,肚子饱得快,不费粮食”。可那种饭,不耐饿,尿上两泡,肚子就又空了。特别是哥哥们,没到吃饭时间,老往厨房跑,——明明知道厨房不会有吃的,就是心存侥幸,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脚。

还是奶奶对付饥饿的经验多。有时,她看我们真的饿了,就给我们讲她吃过的东西。奶奶的父亲是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据说规模还不小,奶奶也算得上“大家闺秀”了。她给我们说自己吃过的.美味佳肴,色的悦目,味的爽口,听得我们瞪大了眼睛。最后往往以“再不要盼着吃你妈做的饭,没意思。吃不到好的,不如不吃”来结尾。别说,我们还真不想着吃饭了——全沉浸在奶奶给我们描述的想象中了,在想象中直流口水。奶奶也喜欢在我们都喊饿的时候“说花花”,有时逗得我们咯咯直笑,有时却惹得我们伤心掉眼泪。

奶奶总在以不同的方式转移着我们的注意力,不让我们陷入饥饿的泥淖。

米汤或干饭之类,凡是有可能附着在碗边上的,是必须有“舔碗”仪式的。舌尖从碗沿开始,圆圆地转着圈,直舔到碗底。几只碗凑在一起,——比谁舔得干净。当然了,菜碟子上只要有一点油星星,我们也会舔干净。

也记得那时最不喜欢家里来客人。家里再穷,只要来了客人,准备的还是比较丰盛的,而我们小孩子,是绝不可以坐在饭桌旁的。客人们殷勤地招呼我们时,母亲总说,“娃娃都吃过了,都吃过了”,而后就对我们一挥手,说,“吃过了就出去戏耍,不要守在跟前”。

而我们呢,就缩在厨房里,眼巴巴地等客人打下来的饭菜解馋。情形往往是,空碟子空碗,我们就很失望很失望。

家里来客人,恐怕也是母亲最最头疼的事。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来了客人,饭桌上摆的八碟子菜:一碟开水焯过的白萝卜叶,一碟白萝卜丝,一碟红萝卜丝,一碟红白搅在一起的萝卜丝,一碟红白萝卜片,一碟小葱叶,都是凉拌的。还有一碟盐,一碟辣子。

就这样,母亲硬是凑够了来客人时讲究的八碟子。

那时做饭,的确是对母亲智慧的最大挑战。母亲可以只用一个鸡蛋加上面粉,反反复复搅拌,炒出一大盘子鸡蛋;打一个鸡蛋一大锅面条,母亲可以让每个碗里看起来都漂浮着好多鸡蛋丝……一个小小的鸡蛋,在母亲手下,似乎神奇无比了。

那时,有一位仁兄更是可爱,凡课文里出现有关食物的名词,他都先圈起来,然后用笔彻底涂黑,黑到看不见为止。那,或许是他拒绝吃的诱惑的一种独特方式吧。

篇5:关于吃的随笔:说吃

那天出奇的凑巧,弟弟几乎和我同时说话,我停了下来,弟弟说:“我刚才就是想问问二姐,小时候那回偷吃肉片的事儿到底是谁干的? ”我惊讶地说:“不会吧,我刚才心头一闪的正是这事儿,我是想问问你们俩还记得不!”车里的其他人茫然,我们三姊妹却笑得前仰后合,妹妹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我不记得了! ”其实她是不想记得了。生活紧张的三十年前,我们想的就是如何吃饱!

总是记得母亲挑粪灌南瓜窝的情景!大热的中午,母亲饿着肚子,佝偻着背,艰难地挑粪上后山,母亲总说:“米面不够,多收些瓜果,让孩子们吃上饱饭。” 同样是大热的天儿,母亲会从市场买回剃得精光的肋骨,用水泡洗干净,然后在煤炉灶上炖上一锅,加上地里的豇豆或是冬瓜,那真是爽呆了!有时还会从水果摊上买回一小芽西瓜,看着鲜红的瓤儿,轻轻地舔,就是舍不得咬下去……

说吃,得讲礼性,我婆这样说。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听婆边烧柴禾边说:“娃儿,吃要吃,得讲礼性。”平常人家,孩子吃饭必须掌碗。婆还跟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新过门的媳妇,吃饭时没掌碗,她的饭碗就轻易被婆家人从她面前端走了,那媳妇羞得没脸见人,竟跳了河。

许久以后,妹妹因为没有掌碗,被父亲一筷子敲缺了碗口。

四川人,少不了吃面。油料调和、葱姜蒜绒和冬菜,再加保宁醋和酱油,一碗香喷喷的面条上来了。噏哩嗦啰,酣畅淋漓!这时候外婆会悄悄告诉我们,女孩子吃面条,可不能像男人们那样把面条梭得山响,得慢慢挑,又不能挑得过高,得把面条弄成小团往口里送。然后演示给我们看,真是悄无声息。

一箪食,一瓢饮,包含着孝道慈爱。我小的时候,住的地方有一条三乡五村行人走的路,奶奶会泡上香浓茶为过往行人祛暑解渴,有人说那是一条爱的长路。奶奶心疼爱护子媳,为忙碌疲惫的她们弄点小灶,暖人心口。回馈她的是媳妇的孝敬,可口的先给慈祥的婆婆,把老人的吃喝弄得暖人心肺。

父亲的厂里只要包包子,我们家就像过节一样。他省下饭票,换成包子,然后召集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电影,就像今天到电影院看电影要配爆米花一样。

外婆隔壁的夫妻吵了架,吵得厉害了,就得当初说媒的来调解。男人讲理,给媒婆下面条盛情款待,女人可不依,待面条快出锅的时候,从灶门口抓一把灰往锅里一抛,再想吃也别指望了,媒婆无趣地走了。

话说困难时期,一圈子有头有脸的人坐好了正准备吃饭,突然灯却熄了,有人趁着黑偷了一块肉,谁知灯又突然亮了,偷肉吃的人硬是当场给噎死了。

你的理想是什么?高尚的精神境界吧!回答是当老师。为什么?因为每天见到老师吃肉包子。还好,没见到主席吃红烧肉。

吃,跟温饱相关时,那就是生命;吃,跟美食相关时,那就是色香味满足内心的需求;吃,跟礼数相关时,那就是一本正经或者活活泼泼的人际交流。

而我的记忆里最深刻的:三伏天,那碧绿微温的苕叶儿稀饭,半汤半米,就着半截儿泡豇豆,胜过满城的酸梅汤。说跟吃有关,因为宜了胃;说跟吃无关,因为怡了心!

篇6:散文名家谈散文写作经验

吴培金

1.天地钟灵毓秀于其人,应该到大自然去体验社会和历史。

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

----梁衡

2.写人不能忽略作者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苏童

3.写人记事要有特色

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们支配!因此每篇才有每篇的特色,如果没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

----老舍

4.记事散文的“说清楚”和“写精彩” 记事散文不说清楚不行,这是低标准。如何才能写得精彩漂亮,远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清朝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艺概》,盛赞《左转》作者左丘明,说他的记事能做到“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左转》的记事技巧像艺术宝库一样,“剪裁运化”的方子已经齐备。

---叶兆言

5.在苦难中升华

现代作家都高呼文学死了。作家原创力枯竭了,却没想到原创力的核心是大地,是亲历苦难。缺乏第一手的资源,缺乏感同身受的苦难体验,怎么可能会有感人的作品?——我在这里指的是体验,是发自内心渴望与原始本质的存在交融涌透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号召指派。靠编造想象,靠作秀炒卖,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学水货与垃圾,但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大师。

----王英琦

6.散文的妙处,因人而异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是奔腾澎湃,能使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梁实秋

7.萧红的散文带有浓郁的自叙传性质和抒情色彩

萧红的大部分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萧红在写作这类散文的时候,是把自己经历的生活,通过她本人在这种经历中内心所体验的情感,作为创作的源泉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肖凤

8.谈散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

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以处理主观的事物为较适宜,或对于客观的事物亦往往以主观的态度处理之的缘故。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文”,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像一座建筑,也应当像一颗明珠。

----李广田

9.散文要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和“笔下之竹”

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 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情感,那有什么意思呢? 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这样。

----丁玲

10.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

11.散文的奇异之美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 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余光中

12.有情与有心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 上做立足。古人很早就有“景语即情语”的说法。„„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人”:既可以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要多游历、多积累。

-----格非

13.好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真实平淡的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通病,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为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感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汪曾祺

14.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写“状物散文”,需要我们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我们要把这个被我们描写的物体或者事物,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点或者核心,通过联想,运用这种新奇而贴切的比喻,使个这个物体或者事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样,同样写一块石头,就会成为各自的石头;同样写一只松鼠,就会成为不同的松鼠;写一篇树林,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树林。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

----莫言

15.留心观察,才能笔下有神

中学生作文,状物之通病是流于空洞,物成了符号,干瘪、模糊,没有质感,互可取代。说起来,原因皆可归咎到不事观察,亦是平时留心不够,胸中无丘壑。状物要有神,诀窍只有一个:状一朵花前,先看一千多花。

---何立伟

16.触景生情,营造意境

状景散文,成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强。当然,人可以通过修养,提高其志趣。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散文意境之有区分,也在于此。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

---孙犁

17.写散文要擅于捕捉“感性(感官经验)”

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余光中

18.散文的内容与形式要完美结合

艺术散文的内容,只要思想感情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必拘于一格。个人独特的经验或感受,亦有只得珍视的;但是,开阔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恒为艺术散文内容上的精金美玉,若与狭隘而造作的内容相较,品质高下自见。

艺术散文的形式之美,是语言、格调、结构、布局„„诸元素结合手法的高低,足以显示作者艺术造诣的水平,自然结合,浑如天成,乃展现散文的创造境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吃的名家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名家经典散文07-31

名家青春散文04-09

过年散文名家04-29

励志名家散文04-29

名家抒情散文04-30

老狗3名家散文04-07

经典名家散文范文05-27

名家青春散文范文05-29

名家抒情散文范文05-29

名家散文经典范文05-29

上一篇:上街区委书记宋洁简历下一篇:高兴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