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调查报告

2024-05-11

春节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春节调查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题目:春节及春节文化的调查 班级:高二(4)班

起止时间: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 学科领域:社会 指导教师:刘渤

锦州一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一、课题题目:春节及春节文化的调查

班级:高二(4)班

起止时间: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

二、学科领域:社会

三、指导教师:刘渤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刘彬

组员:宁钰、王璐、毕佳奇、于长泰、邢成、李野、李超

分工:王璐、毕佳奇、于长泰、邢成、李野、李超查阅和组织材料,刘彬、宁钰汇总并形成报告及PPT光盘。

五、课题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一)、背景: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却不知道春节的来历。

(二)、目的和意义: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们开始过洋节,特别是年轻人,渐渐淡化了过中国节,尤其春节。一个民族的节日,是这个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节日的由来,参与节日的庆祝,就可以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知识中,得以发展和代代相传。

六、报告内容:

(一)、课题报告主体内容

春节及春节文化的调查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二)、课题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调查春节的由来和沿革及习俗;难点是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工作起来难度大。

(三)、研究方法:

查阅资料,请教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分步骤调查研究。

(四)、活动过程和步骤:

首先,通过书籍和网络的查询,找到相关的资料,然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分步骤调查研究,最后形成结论。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及结论等: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我们的建议:中国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认真过好中国的每一个民族节日并积极参与其中,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最好继承。

(七)、收获的知识:中国节日元旦的传说及来历

(八)、参加研究的感受:节日年年过,却很少知道和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研究性学习如一扇扇饱含知识的窗子,需要我们勇敢的打开它,窗子后面所展现给我们的书本以外知识令我们眼界大开。

(九)、参考文献:

(十)、访问网站:

篇2:春节调查报告

汇龙小学六1班董柯

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启东新年的气氛十分热闹,最近,我们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采购年货

快过春节了,在外地工作的人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乡启东,马路上挤满各种车辆,每个十字路口都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只有那些小巧的电瓶车、自行车灵活地穿梭在车流中。市场上、超市里到处挤满了购物的人,满满地货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满意而归。

二、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家家团圆,全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饭桌上摆满了各式丰盛的菜肴,欢声笑语不时地从明亮的窗户中传出来。晚饭过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最热闹最隆重的时刻就是夜晚零时,因为这是真正除旧迎新的时刻,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五颜六色的礼花把晚上的天空装扮得特别绚丽多彩。大人们看着,说着,笑着,孩子们跳跃着,呼喊着,热闹极了。还有许多人忙着编祝福短信发给亲朋好友。对于迎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守岁”,就是从除夕之夜到年初一不睡觉。“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早上,许多人家要放鞭炮,因为人们说这样做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的。那天,无论大人们,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戴上了新帽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这天,老朋友之间带上新年礼物和新年祝福互相拜年,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在红包中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篇3:春节调查报告

一、新时代超市背景

合沟镇新时代超市是一家大型的多功能购物超市, 于2010年2月21日 (农历正月初八) 正式开业, 面积约2600平方米, 地处合沟镇两大主街交叉位置, 是该镇客流量最大最繁华的地带。在合沟镇商业街现有四大超市, 最先进军合沟镇的是苏果超市, 多年占领着合沟镇市场的半壁江山, 随后镇南的华联超市建成, 与苏果超市开始争夺市场, 不久后镇中的华联欢乐买开始营业, 除此之外, 更多的小型商场随着长时间的经营也掌握着一部分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时代超市在这个时候的出现, 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压力。但是新时代超市凭着灵活的战术, 随着虎年的临近择机开业, 大打促销战, 利用这段“黄金时段”站稳阵脚, 力争夺得一部分市场份额。与老超市相比有三大优势:1.地理位置最优。新时代超市地处合沟镇两大主街交叉位置, 是客流量最大最繁华的地带。2.购物环境最好。新时代外观设计特别,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场内设计则更是体现了一种大气与恢弘的气质, 与合沟镇其他三家略显拥挤而嘈杂的环境相比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大气的内部设计, 外加轻柔的音乐, 使购物变成一种美的享受。3.开业时间最优。新时代超市把开业时间定在了购物的最旺时期—春节, 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 在这个时候开业可以获得最大的客流量, 同时利用这段时期的消费特点更好地展开促销活动。

二、新时代超市春节促销手段

(一) 营造年味

新时代超市在店面的布置上费尽心机, 在店面的外部布置上结合虎年“虎虎生威”的气势, 营造出一片热烈喜庆的氛围, 使顾客人在未进商场的时候就感觉“虎”味十足。内部设计则是张灯结彩, 制造出一片过年喜庆的气氛, 使人感觉温馨, 为商场销售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这种购物环境也大大地增加了人们的购买欲。

(二) 降价、打折、送礼等促销手段吸引大批顾客

1.以少量商品降价营造全场降价氛围

新时代超市开业之初, 就推出了全场降价的口号, 到处是促销价的条幅, 营造出一种处处降价的氛围, 吸引了大批的顾客, 然而真正的降价商品则是一些厂家特惠商品或是利润较小的商品, 如奶茶、饮料、烟酒等。既可以达到营造全场降价酬宾氛围的作用, 同时也保证了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促销商品中, 降价标签横飞, 人们大都对春节的价格战并没有疑虑, 这一策略果真吸引了大批的顾客, 一些降价商品更是火爆热卖。

2.打造超市的“平民形象”及“平价形象”

在乡镇消费者的理念中, 露天的集市依然是他们心中传统的消费地, 超市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价格过高。为此, 新时代超市在开业之初大搞“双平形象”, 即“平民形象”及“平价形象”, 打造一个质优价廉的大众超市形象。

(1) 限量低价促销—营造年货抢购热潮。新时代超市从小处着手, 以低价商品带动食品的销售, 如鸡蛋售出了全镇最低价2.99元/斤 (市场价3.2元) , 豆油3.68元/斤 (市场价3.80元/斤) , 并每人限量十斤, 除此之外, 肉类、水果等都推出低价, 并在外面的展板上打出了新时代超市熟食合沟最低价的口号, 通过这种低价营销快速地争夺一部分市场份额。 (2) 从“下”向“上”营销—以低价鞋促进服饰销售。超市里的服饰对于乡镇村民来说绝对是一种高价商品, 于是新时代在开业之初就推出一批超低价运动鞋, 价格在35—60元之间, 吸引了大批顾客的光顾, 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超市服饰的销售。新时代超市这一平价与平民化促销, 以少部分低价商品营造全场的平价氛围。

3.“赔本销售”—用煎饼打开市场

新时代超市率先在超市中销售煎饼, 这个档次不高但一直是合沟镇民众的主要食品, 并推出了人们心中的赔本价:1.49元每斤 (市场价:1.7元每斤) , 并且无限量供应。在这个超低价格背后, 有人认为新时代“傻”了, 但新时代超市拴住了一批批固定的客源, 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弱点, 牢牢吸引一批“煎饼族”, 虽然超市在煎饼上是没盈利, 但是以煎饼带来的效益却是无可估量的。

4.以“送”促“卖”

新时代超市在开业的第一天就贴出了促销的海报:满10元赠送精美口杯一只;满20元赠高档茶杯一只;满50元赠名牌水饺一袋;满100元赠杯具一套。

春节送礼送祝福是各大超市春节促销最常见的一种促销方式, 但是在合沟镇的超市却鲜见相关的春节送礼的促销海报, 然而在经过多方了解才得知, 大多数超市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搞全场促销活动, 有的也仅仅是象征性的摆了点赠品。然而, 在新时代开业之际, 便立即贴出海报, 清楚地写明了促销的内容, 不惜小利, 却获得大量的利润。据超市的收银员介绍, 在新时代超市推出促销的当天, 营业额的突破了60000元, 而用于促销的商品不超过2000元。

二、新时代超市促销效果评价及建议

经过调查, 发现新时代超市虽然进入当地市场最晚, 但是通过对春节销售旺季的有效把握, 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凭借其多元化的促销方式在合沟镇市场中迅速站稳了阵脚。据超市的负责人介绍, 在开业的半个月以来超市的营业额稳步增长, 日客流量达3000人, 很大程度冲击了原有的超市。试营业期间的平均日营业额就近35000元, 其中在大年初一至初四的日营业额60000元, 正式开业的当日营业额更是突破了60000元, 这些数字是新时代超市行之有效的春节促销的直接反映。

然而, 新时代超市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打造专业营销团队, 提供一流舒心服务

1.保量更要保质—谁专业谁就胜

开业之初, 由于缺少营业员, 大部分营业员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的临时工, 缺乏作为一名营销人员的基本素养, 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打造专业的销售团队, 不仅要保证人数, 更要保证服务质量, 在大幅度增加超市营业额的同时, 更可提升超市的形象。

2.提高服务质量—谁会笑谁就赢

在做调查时发现各大超市营业员们表情忙碌并苦恼, 服务很冷淡, 让顾客心里很不舒服, 然而在这个销售异常旺盛的时节, 这个问题几乎让这四家大超市都无暇顾及, 很多顾客不得不忍气吞声, 如果能从服务质量着手, 开展微笑舒心式服务, 打造一流高质量服务, 让顾客买的开心用的舒心, 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回头客。

(二) 研究顾客心理, 搞好多元化促销

新时代超市采取的促销方式过于单一, 在春节时期, 应该好好利用人们的好玩好奇心理, 可以将买赠、品尝、派样、特价、游戏、换购、抽奖、积分等多种促销方式结合在一起, 打造一种新年的喜庆气象, 吸引人气。

在乡镇顾客中, 中老年人是销售的主体, 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她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带着小孩子, 可以利用妇女们对小孩的“言听计从”以及小孩的爱玩心理, 打造孩子喜爱的赠品, 可以有效地增加“非必需品”的销售。

(三) 利用一切资源宣传

1.做好宣传使促销深入人心

合沟镇超市外面大多都有电子展板, 但是显现的多为“某某超市欢迎您”等字样, 这样的设备虽然大大的美化了超市的形象, 但是在春节销售旺季并没有发挥作用。顾客只有进入以后才可以知道超市的促销活动, 所以应该将每天超市内促销的信息放到展板上, 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应该利用一切资源对自己进行宣传, 比如传单、横幅或是宣传流动车等, 最大程度上将促销的信息深入顾客的心目中。此外, 对于超市内部的音响设备更要充分的利用, 可以不时播放一些促销的商品信息或是欢迎词, 制造一种温馨的购物氛围。

2.打造虎年浪漫“双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思想的慢慢转变, 情人节在城镇青年男女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新时代超市也只是打出了“情人节鲜花巧克力, 只为你的爱情准备”的宣传字样, 并没有利用这难逢的“双节”多做文章。如果新时代超市想要打造一流超市, 就必须引领时代潮流, 走在潮流的前沿, 不仅做好超市的商品营销, 更要做好文化营销, 打造适宜乡镇人民的文化, 善于利用节日造势, 为超市寻找“噱头”, 牢牢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四) 细节入手, 向对手学习经验

1.在调查的时候发现新时代超市室内温度很低, 缺乏一定的供暖设施, 同时超市门口地方略小, 顾客停放车辆造成了一定困难, 所以新时代超市应从这些细节入手, 处处为顾客着想, 这样才能赢得顾客的尊重与信赖。

2.在超市的经营中, 新时代超市是一位“新人”, 而其他三家超市由于长期的经营, 都有了一定的经验, 新时代超市既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同时又有很多可移植的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对其他超市的学习及借鉴迅速地完善自己的经营理念, 少走弯路。

(五) 以名牌产品提升超市形象

作为一名超市新秀, 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稳固自己的顾客群, 就要在开业之初打好企业形象的第一仗, 否则今后的发展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可以利用一些知名品牌在春节期间的促销, 与一些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合作, 比如和蒙牛、伊利等国内大牌饮品搞降价促销, 或是与茅台、脑白金等供应商大打春节送礼风潮等, 这样可以达到厂家宣传产品与超市提升品味的双赢效果, 新时代可以借名牌打出名牌低价的口号, 既可以提升超市商品的价值, 也可以提升超市的形象。

摘要:以合沟镇的新时代超市为例, 分析其在春节期间采取的有效促销手段, 包括营造年味、降价销售、超市大众化、赔本销售等, 并对该超市提出一些建议:打造专业营销团队, 提供一流舒心服务;多元化促销;逛店送赠品;利用一切资源宣传;从自身寻找不足, 向对手学习营销经验。

篇4:侗族春节祭祀调查报告

溪口村概况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和贵州省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县,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天柱县志》记载:全县总人口40.5万,其中侗族占67.8%。溪口村位于社学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267户1097人。耕地面积303亩,人均耕地面积0.28亩。百姓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溪口村因位于金井溪与鉴江汇合处而命名为溪口,村东抵白氏镇,南接远口镇,西邻高酿镇、凤城镇,北接渡马乡。溪口每月逢农历三、八赶场,勤劳的侗族村民都会在赶场这天采购所需用品。溪口村的村民,除了一些苗族地区嫁过来的妇女,本地全部是侗族,都会讲侗语。溪口村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环境良好,历史文化久远,是一个古老而典型的侗族村寨,保存了大量的侗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民间信仰,侗族春节的祭祀活动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主要表现之一。

溪口村的侗族人民和睦相处,辛勤耕作,建设自己的家园,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侗族民风民俗。溪口村姓氏以朱姓为主体,其次是潘姓、杨姓,兼有其他少量姓氏。朱姓始祖聪济,字明福,三传至夫富,由龙孔迁徙湖南靖州东大门,复迁黔地天柱县白市镇,继迁渡马镇,妻岑氏生三子——孟春、孟夏、孟秋,明末清初兄弟三人由渡马迁居溪口而定居。潘姓始祖潘瀛后裔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由渡马迁居摆溪落业,溪口的潘姓是由摆溪村迁居而来的。

溪口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光热条件较好。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溪口村的种植主要是以水稻为主,以玉米为辅。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天柱县溪口村侗族地区普遍种植糯稻,村民喜爱糯食,喜欢将糯米制成各种糯质食物,如糍粑、甜酒、米豆腐、甜酒粑等。按侗族人的说法“无糯米不成敬意”,侗家将糯米蒸熟晾干,制成“阴米”。“阴米”经茶油发酥,成为香气扑鼻的米花,是久负盛名的侗家“油茶”的主要原料。用糯米还可制成糯米甜酒,这是侗家常备的饮料,也是侗家珍贵的特产。

溪口村侗族春节祭祀活动

春节,侗族俗称“过年”,侗语称“da nian”。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有南侗和北侗之分,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的侗族属于南侗,南侗的大歌、鼓楼和风雨桥等侗族传统特色比较明显;天柱县、剑河县、三穗县等的侗族属于北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北侗的侗族特色相对于南侗来说传统色彩渐渐淡化,但是溪口村的北侗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春节祭祀习俗。

祭祀过程

首先是在家里的祭拜。大年三十清晨,人们要煮侗家甜酒和侗家油茶来吃,煮熟后要先烧香、烧纸钱祭祀家里的祖先,烧纸钱时默念家里的祖先(老人家)来吃油茶、保佑全家人平安,再用筷子挑碗里的油茶水洒些许在纸钱旁边,之后才开始吃油茶。吃完油茶才开始准备祭祀用品,把猪头、鸭子、鸡、猪肉(肥肉带猪皮的)切成小三角形(侗语称“dao dou”“道头”)放在大锅里煮沸,用盘子分开盛着,放在堂屋“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下,在油盏(小烛台)上倒上茶油,放入草根条(一种草里面的草心,划开草中间部分就可取出,呈条状,取一小段浸泡在茶油里能燃很久,直至油尽),点燃草根条(现在有的家庭用一对大蜡烛代替),上三炷香,在神龛下各个小杯子里倒满酒,把糍粑放在盛有道头的碗里,最后烧纸钱。烧纸钱时默念祖先老人家(侗语称“根老”)保佑全家平安,无灾无难。把杯子里的酒倒在纸钱旁,再磕三个头或者作揖。之后再把祭拜的东西收了,家里的祖先祭拜结束。

其次是在大树下、庙里的祭拜。家里的祖先祭拜结束后,就是土地公、猪圈、牛圈等的祭拜。祭拜土地公是祭拜土地公菩萨,祈祷土地公保佑来年庄稼和地里的农作物收成好。祭拜猪圈是祭拜猪王菩萨,祈祷猪长得肥大。祭拜牛圈是祭拜牛王菩萨,感谢牛为人耕地。接着就是去祭大树,祭大树是祭拜树神,保佑孩子像树一样有根、百年长寿。庙里的祭拜和家里的祭拜一样隆重,因为庙里有多种菩萨,可供人们各种的祈愿,求福、求平安等等,所以一些有心的人会把在家里的祭祀用品放在大锅里再一次煮沸拿到庙里祭拜各种菩萨和神灵,以表示他们求福虔诚的心理和对菩薩的尊重与崇拜。在油盏中倒上茶油,放入草根条,点燃草根条,再上香,一位菩萨前面上三炷香和一根蜡烛,剩下的香留在庙里(备用,为庙里香火供应自家的部分),不用带回家;供上从家里带来的东西,包括肉、糍粑、豆腐、水果、糖果等,摆放好之后在各种菩萨前的杯子里倒满酒水;烧纸钱,默念各种求福,在各个菩萨面前作揖或者磕头,在纸钱旁边倒掉杯子里的酒水。收东西,放鞭炮。庙里的祭拜结束。

最后是在庵里的祭拜。庵里的祭拜一般是正月初一,主要是祭拜观音老母、太阳菩萨、玉皇大帝等各路神仙或者菩萨,其中最主要的是祭拜观音老母,观音老母是保平安、救苦救难的神仙,被称为“活菩萨”。庵里的祭拜和庙里的祭拜最大的区别是:庵里祭素,庙里祭荤。庵里的祭拜,清晨会有专门的人在庵里念经、卜卦等,他们还会在庵里吃斋;过后每个月都会到庵里集会念经、吃斋等。

庵里的祭拜与庙里神灵的祭拜除去祭素与祭荤的区别,在其他祭品选取、祭拜流程上基本一致,同样是油盏、上香、摆供品、烧纸钱、祈福,最后也同样是收东西,鸣炮。

调查结论

祭祀活动是民间的自发性活动。溪口村侗族对牲畜之神灵的祭祀,在于祈求神灵保佑牲畜健康。侗族多居住于山区,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主要用于耕地劳作,因此牲畜的健康则意味着一年劳作的顺利进行,体现出了侗族的生产生活情况。祭拜祖先、祭拜土地公公、猪王菩萨、牛王菩萨、树神以及各路菩萨或神灵,都是为了求福、求丰收、求平安等。溪口村侗族这种民间信仰主要来源于对祖先和自然神灵极高的崇拜,也体现了溪口村侗族信仰“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溪口村正月初一的祭祀用品包括水豆腐、发豆腐、糍粑、茶水、水果、糖果、香、纸钱、鞭炮等,以祭素为主,不光祭祀不沾荤,人们当天吃的食物也是菜油或茶油做的,人们也会吃斋,以表示对祖先和菩萨、神灵的尊重和敬畏,以期祖先或菩萨保佑家人健康万福。

自然崇拜是人类信仰文化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源于对大自然力量无法抗拒以及对自然现象的不可理解,从而产生了种种依赖、敬畏和期待的虔诚心理。侗族先民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身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将各种不可制服或不能理解的自然力量以及其产生的现象加以人格化,并冠以神灵之名加以祭拜。

从侗族崇拜的原因来分析,各种自然崇拜要么出于自然的恩泽,要么出于自然的不可抗拒,要么出于自然的威力。侗族没有固定单一的宗教信仰,而是多神信仰,这种信仰的多神性表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活动中,贯穿着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对自然神、祖先神和社会生活中的多神都有普遍的信仰,从而构成了一个庞杂而开放的多神信仰体系。

篇5:春节调查报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春节了,嘉兴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噼啪作响的爆竹声更是此起彼伏。燃放烟花爆竹作为我国一项传统习俗,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庆气氛。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容易引发火灾,还带来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问题。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性规定,我们嘉兴的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倡导市民在春节期间少燃放烟花爆竹。为此,我开展了本次调查,希望了解今年春节期间住宅小区烟花爆竹的燃放情况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调查时间:

2月18日-19日

三、调查对象:

嘉兴市龙盛华城右岸、龙盛右岸美墅两个住宅小区。

四、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资料查询

1、实地调查:2月18日是大年三十,我在零点左右分别在龙盛华城右岸、龙盛右岸美墅两个小区实地查看了烟花爆竹的燃放情况。

2、实地采访:2月19日大年初一早上,我再次到两个小区查看地面烟花爆竹燃放后的垃圾,并采访了保洁员和物业管理员有关垃圾清运的情况。

3、网络资料查询:通过网络查询春节烟花爆竹的习俗、各地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烟花爆竹对环境的产生的危害等。

五、调查情况及分析:

问题一:今年两个小区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是否比往年减少?

从实地查看和采访物业管理人员的结果来看,两个小区居民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仍然十分普遍,多数人还是保留了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龙盛华城右岸小区规模较大,是比较成熟的小区,现有1000多家住户,由于近两年连续倡导少燃放烟花爆竹,该小区20xx年、20xx年的燃放数量逐年减少10%左右,说明居民的安全、环保意识有所提高。龙盛右岸美墅小区新住户较多,造成今年的燃放数量多于去年,但是由于小区只有100多家住户,而且很多人春节回老家或外出旅游,在小区过年的住户不足一半,因此燃放总量较少。

问题二:今年两个小区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情况如何?

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两个小区集中燃放的地方主要在小区广场和较宽敞的道路上,自家楼层下、绿化草地上比较少。可见,大多数人还是十分注意安全,选择在人少的地方燃放,但还有少数人安全意识薄弱。调查时发现在龙盛右岸美墅小区有一户人家,18日晚在自家院子里燃起火炉,火苗很旺,旁边还有几个小孩围着嬉戏,院子外面还在放鞭炮,安全隐患相当大。

问题三:燃放烟花爆竹后的垃圾清扫情况如何?

根据19日早上的实地查看结果,两个小区的公共区域内烟花爆竹的“残骸”满地都是,几乎没有燃放者自己主动清扫的,有些人会及时清扫自家楼下、院落里的垃圾,大部分还是留给了保洁员清扫。可见,环境卫生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对小区物业和保洁人员的采访了解到,年初一,两个小区共安排了15名保洁员工作,其中10位负责清扫,5名负责清运,从早上8点开始持续工作到下午,但是到晚上又会有很多人燃放,所以必须重新打扫,从初一到初五,天天如此,非常辛苦。据龙盛华城右岸小区的保洁员说,仅年初一这一天,清扫出来的烟花爆竹垃圾就得装满11辆垃圾车,不过比前年的13辆车已经有所减少了。

问题四:燃放烟花爆竹后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如何?

最近,关于烟花爆竹对空气的危害,学术界还有较大争议。据网络资料显示,荷兰应用科学组织TNO曾专门做过一个烟花燃放粉尘检测实验。数据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所产生的粉尘60%超过10微米,是人体不可吸入的;25%在10微米到5微米之间,是人体可以吸入的;对人体危害最大的5微米以下的即人们常说的PM2.5,只占5%。这些数据表明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的影响并不大,而北京市20xx年除夕夜pm2.5的测量值在除夕夜的燃放高峰结束后四小时就恢复正常,也表明烟花爆竹对pm2.5的影响时间很短。

由上表可见,在年三十燃放高峰期到来前,嘉兴空气质量为优或接近优,PM2.5指数在50上下,年初一零点过后上升到61,早上6点半上升到73,说明在气象、风力没有多大变化的前提下,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的质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影响并不严重,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空气质量状况。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大部分人在春节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虽比前几年有所改善,但没有大幅度减少。大部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燃放时选取了正确的地点,还有一些人安全意识薄弱,需要引起注意。而当人们燃放完了烟花后,许多人选择了弃垃圾于不顾,导致美丽的小区四处都堆满了燃放完所剩的“残骸”,这样的行为十分不文明,也给小区保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保洁员们必须加班加点清扫成堆的垃圾。可见,居民的环境意识、卫生习惯等有待提高,以符合嘉兴作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此外,通过调查,我也了解到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限,但产生的噪音污染仍然不可避免,对于老人、小孩以及需要安静的学生来说,还是造成了很大影响。

篇6:春节调查报告

---春节前具体习俗---【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2]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2]。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

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5]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

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6]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7]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8]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9]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10]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11]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12]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13]

上一篇:在全市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应用开方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