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2024-04-16

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精选8篇)

篇1: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4月16日 星期一 多云

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

5月3日晚22时,星期四,晴。

自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来,我挂钩联系昔马镇,并直接联系昔马镇火石沟和而排老寨、新寨三个村民小组。前一段时间,我到昔马镇挂钩点开展了进村入户、民情体验和民情恳谈。通过与镇领导干部和当地群众深入接触和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镇党委政府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为全镇群众做了很多为民惠民的工作,但由于昔马镇地处边疆高寒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不起来,支柱产业发展局面打不开,群众增收渠道不多、不宽。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还很落后,群众的发展愿望十分迫切,党委、政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上午到昔马镇与挂钩村委会的团县委、县交通局和镇党委政府、三个村两委班子召开了民情分析会,研究昔马镇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协调解决部分民计民生困难。在挂钩单位和镇党委、政府、村两委有关同志的发言中,大家对昔马镇发展中的形势、面临问题把握得很准,下一步的工作措施也很具体明确。在讨论具体工作和问题的时候,参会的其他同志态度积极、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和意见。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更加深化了我对镇情、村情和民意诉求的了解和认识。在会上我也从发展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视扶持教育、加强基层党建上谈了昔马镇今后发展的一些问题,

会议结束后,我又去到我的挂钩联系户家中,对前几次挂钩联系户反映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回访,了解他们近一段时间的生产生活动态和新的想法。走访过程中,走到我扶持发展养殖业的一位挂钩户家中时,当看到茁壮成长的成群旱鸭,群众增收有望时,心里止不住一阵阵激动……通过逐户走访,挂钩户对我前期所做的工作较为满意,同时,他们和我还就各自今后发展生产促进增收方面的一些新想法进行了交流,也提出了新的利益诉求。挂钩联系户每一位群众的心声,我都铭记于心,回去认真梳理分析,力争逐项解决。

回来的路上,我深切体会到,在当前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加快发展的大氛围下,感觉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挂钩领导肩上沉甸甸担子和责任,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抓住全县的中心工作不放松,同时要统筹分析局部地区特别是高寒山区的发展,更要考虑边境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点面统筹,大小兼顾,才能使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全面、更科学、更协调。

篇2: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经过3个半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十里牌村,村书记吴书记外出接访不在家,村主任老秦热情相迎,在村房一阵寒暄后我们便开始走访残疾人家庭。70岁的赵龙某双目失明,儿子外出打工,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本人也不愿意去福利院。目前他的日常生活主要靠邻居照顾,老秦和其他村干部也常去看望。现在由于大量的年轻劳力外出打工,如何解决像赵龙某这类残疾空巢老人的生存问题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老秦一脸担忧地说起了村里的三个精神病患者,其中两个“武疯子”经常动手打人,闹得邻居不得安宁,去年村里几经周折终于把他们送到洪台精神病医院,另外一个“文疯子”病病殃殃的就在家休养。精神病治疗花销大,仅靠低保、民政救济只是杯水车薪。回去后我们将尽力多争取精神病住院和免费服药补贴,减轻他们家庭的负担。

3月5日,雨。三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早上外面下着蒙蒙细雨,在村会计家简单吃完早饭,拉轮椅的货车刚好也到了,按照村里之前的统计,我们共赠送4辆轮椅和4副拐杖,老秦看到崭新的轮椅笑得合不拢嘴,连忙招呼村干部帮忙下车。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安排村干部把辅助器具送到受助对象手中。随后,我们便驱车赶往下一个联系点--官亭村。早就听说官亭村村会计的爱人门林平由于严重的风湿病瘫痪在床,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特意带了辆轮椅前去她家看望。村会计一早去镇上拿资料,深山信号不好一直没联系上他,由于湿滑泥泞的山路无法通车,我们来回步行了四五公里。半路刚好遇到村支书记白益军从乡政府办事归来,我们便一道赶到冷会计家中。我送上轮椅和200元慰问金并嘱咐他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好好照顾爱人。老冷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感谢领导的关心啊,还麻烦你们跑这么远的路。有了轮椅我现在终于可以把老婆推出来晒晒太阳了!”随后,我们又来到官亭村2组王玉清家中。68岁的王玉清瘫痪在床十多年,老伴和45岁的儿子在家靠种地和种黄姜为生,大孙子外出打工,小孙女在郧西技校学习计算机。尽管享受低保和养老金,但家庭经济仍非常困难,我们送上200元慰问金,并嘱咐他儿子克服眼前困难照顾好母亲,使他安度晚年。

篇3: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种类,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本文选取豫北新乡县大块镇5个乡村的80户农村家庭为对象, 通过基层农民的视角了解豫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了解新媒体时代农村居民的媒介发展进程。

1 当前豫北农村的媒介概况

随着互联网、手机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农村媒介种类也日益丰富。笔者从农村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媒介现状, 将农村媒介划分为四类:传统媒介、户外媒介、独有媒体和新媒体。

纵观农村的媒介种类, 传统大众媒介依旧是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 电视依然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不仅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性有关, 也与农村居民自身的教育、文化和媒介使用能力有关;由于农村无线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播信号差, 涉农节目较少, 85%左右的农村家庭没有收音机, 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居民更少;此外, 报刊的家庭普及率也不尽人意, 除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有关, 也与报刊发行管理体制有关。这就是当前豫北新乡农村地区大众媒介的现状。

在户外媒介方面, 农村居民对墙体的媒介接触达到100%。较早墙体上的信息多是国家政策的宣传语。近年来, 随着农村商业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墙体上的商品广告信息越来越多, 农药种子养殖等涉农信息堂而皇之地“蹬墙入户”。

农村的独有媒体是集市、流动商贩。集市是农村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将其称之为农村媒介系统中的“软媒介”。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商品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上升。除传统的农具、农产品之外, 还有女性化妆品、男士剃须刀等。而且, 集市上广告形式也日益丰富, 除口头叫卖, 还有POP、展台等。在营销手段上, 集市最有销售力的即“体验式营销”。村民在集市上购买食物, “尝一尝”是购买的前提。据调查, 100%的农村居民都赶过集, 90%以上的农民都在集市上购买商品, 75%以上的农民都喜欢在集市上购买东西, 他们认为在集市上购买东西方便又实惠;如果不合适, 可随时退换。毫不夸张地说, 集市是体验农村生活的最佳去处, 也是农村特有的、原始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多媒体”。

除集市外, 流动商贩是农村颇具原始风格的商业形式。如果说农村集市是固定的“多媒体”, 那么, 流动商贩就是移动的“多媒体”。先前流动商贩边走边口头吆喝;现在商贩们要么拿着喇叭吆喝, 要么开着音响, 信息传播实现了100%的到达率。此外, 流动商贩带给农民的不仅是商品, 还有“上门服务”。不过, 农民有时也会在流动商贩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在这方面, 集市给予农民的信赖感和影响力更强。可以说, 在大众媒体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之前, 集市和游动商贩一唱一和、一动一静, 共同构成了农村媒体环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 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重要媒介。据调查, 网络普及率在8%左右, 而手机普及率则将近70%。所调查的农村居民每月的手机费用在20-50元之间。网络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增长, 必然对原本用户基础薄弱的报刊和广播媒介造成冲击。作为新媒介信息载体, 互联网和手机在农民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与外界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行为分析

2.1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选择和接触状况分析

(1)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方面, 豫北农村居民的大众媒介接触形态呈现出“橄榄”形态。主动选择和接触电视媒介的人数最多, 占总人数的80%左右;而广播和报刊拥有的受众规模较小。

在媒介第一选择度方面, 电视有着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选择上, 电视依旧是人们的最爱。在这方面, 广播和报纸的表现略差。在媒介的可信度方面, 报纸比电视的可信度高38%。也有一些农村居民, 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意识不强, 媒介对这一部分人群的影响有限。

(2) 在新媒介选择和接触方面, 农村居民展现出开放心态, 对新媒体选择和接触的人数逐年上升, 呈现J字型的态势。

在手机媒体的使用和接触方面, 69%的农民喜欢使用手机, 主要分布在15-36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年轻人对新媒体的接触意愿更强烈, 行为更主动。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年轻人对新媒介的态度关系到农村今后媒介生态的发展。

2.2 媒介接触时间上, 农村居民每天花费在各媒体上的时间分析

据图1可知, 无论大众媒介、户外媒体还是新媒体, 大多数人的接触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此外, 当农村居民对大众媒介接触时间下降时, 对新媒体的接触时间却略有上升。

2.3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 75%的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都集中在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上;而教育、科技、经济致富、新闻类的节目受众数量非常少。在走访中发现, 一些上年纪的农村居民不知道新闻联播;而对农村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经济类、教育类和科普类节目受众很少。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只是出于娱乐休闲动机, 他们对媒介内容选择的不科学影响着农村媒介功能的发挥。

3 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分析

过去几十年,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极大改变和塑造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从最初农闲的无所事事, 到如今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拿出手机上网和发信息, 他们的生活因各种媒体更加丰富。

图2显示, 电视的影响力得分是83.1, 主要来自电视的娱乐消遣功能, 85.6%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视丰富了生活;农村独有媒体的得分是75.2, 这表现在集市和流动商贩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 前文已有所分析, 不再赘述;而新媒体的得分是61.2, 这个分数主要来源于手机媒体的沟通功能;户外媒体的得分是38.2, 这个得分主要是涉农信息给农民带来的便利。

虽然传统媒介依旧占据着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地位, 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不可小觑。调查中发现:2010年以前, 平均一家一户只有一部手机;2011年底, 平均每家有2.3个手机。也就是说, 两年的时间手机在农村的用户规模增长了一倍。同时, 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多, 固定电话的销户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之际,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率逐年提高。在大块村, 五年前仅有一两家接入宽带。而2011年, 大块村有10%左右的家庭接入宽带。可以预知的是, 互联网走进农村家庭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民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传统媒体是农村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 传统媒体提供的大量娱乐化内容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 农村居民单一化、非理性的媒介选择制约着农村媒介生态的发展。

其次, 新媒体是农村居民沟通的工具。手机和网络天生就是用来沟通、互动的, 随着农民对手机和网络接触时间的增多, 它们与农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也必将在农村媒介生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 媒体是农村居民了解外部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农村, 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而信息传播功能却被大大弱化。农村媒介信息传播功能的弱化阻碍着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希望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4 结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农民来说, 每一种新媒介的到来, 改变着他们的信息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 国家和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农民对教育、文化、科技类节目的媒介接触习惯, 提高农民的媒介使用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 构建良好的农村媒介生态系统, 才能逐渐缩小城乡“知沟”, 加快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舒妮, 唐希.川北农村媒介生态环境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47-49.

篇4: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关键词]“三个一”机制;“民情日记”大走访;服务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4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上海市崇明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为让农村、机关干部及时掌控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在全县1400多名村(居)干部,500多名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中,普遍开展了“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通过认真落实“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理出一份民情档案,落实一个行动方案”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工作实效,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启动了以“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为主题的“三个一”大走访活动。主要做法为:

(一)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为了让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身子沉下去,情况摸得准”,县委组织部为全县村(居)干部、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统一制作了“民情日记”本,人手一本,按照责任区域划分,排出每月走访计划,每户家庭每年至少要有一名干部上门走访。在内容上,设计了“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思想动态、邻里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等六个必访项目,要求通过走访,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在形式上,要求将走访活动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有机结合,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村情民意。许多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利用清晨、晚上、节假日,上门送问候、讲政策、听民意、解民忧,认真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

(二)理出一份“民情档案”,全面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为了使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崇明县委着重强调“记”是基础、“理”是关键,要求每个村在记好“民情日记”的基础上,每周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形成一份详尽的“民情档案”。插村的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结合“三定三访三联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定期参加各村居的“民情档案分析会”,与村(居)干部一道“梳辫子”、“理条子”。这不仅使村(居)、机关干部有了定期梳理社情民意的“硬任务”,也使各个村(居)都建立了一个集就业、医疗、教育、救助等于一体的“民情信息库”,为提供贴心服务、化解各类矛盾奠定了基础。

(三)落实一套“行动方案”,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崇明县在创先争优中开展“民情日记”大走访,坚持把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县委要求每个村(居)每月底召开一次“两委”扩大会议,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矛盾和困难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行动方案”,并予以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每月15日,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到村(居)开展走访联系活动,在问题的化解上,做到能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解答;有能力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对需要一定时间或创造条件才能解决的,明确措施、节点和责任人,逐步予以解决;对本村(居)难以解决、需要上级支持解决的,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得到支持;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通过当面沟通、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谅解,舒缓群众的情绪。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使一批群众急、难、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些诸如违章搭建、邻里纠纷等方面的苗子得到及时遏制;使一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及时宣传,让平时足不出户的农村老人也能及时了解政策;使一批农村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据统计,每年全县村(居)、机关干部走访群众达20余万户,走访农户覆盖率在98%以上,记下“民情日记”20余万篇,收集群众意见2万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6000多件。“两代表”接访活动已覆盖全县所有村(居),平均每年有近2万名党员群众参与,收集提交的意见建议达1000多条。一本小小的 “民情日记”本,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连心桥”,成为基层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为干部改进作风的“助推器”。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的实践,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基层组织了解民情、疏导民意、化解民忧的“民心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带着感情倾听民声,用真情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基础工程。

(一)面对面,才能听到那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相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广大的农村群众毕竟还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利益诉求,想要表达,但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表达和追求自身权益的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听到。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舒缓的情绪,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各类社会矛盾激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底层百姓的内心需求。崇明县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让干部泥土味儿重了、机关腔儿轻了,使干部转变了作风,使群众看到了希望。事实也证明,我们基层一线的干部是最有机会倾听到这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维护弱势群体的表达权,让他们把心里的所思所盼说出来,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二)沉下去,才能发现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苗子,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组织的干部先把身子沉下去,走到群众中间,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崇明县开展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必须接触群众、贴近群众的具体要求,从而使“沉下去”变成村(居)、机关干部的工作常态。做到了沉下去,我们就能实现解决矛盾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事前预防,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使社会矛盾少产生、少激化、早发现、早化解,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三)心贴心,才能真情化解民众的生活困苦。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把困难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会有无穷的办法和不竭的力量。在当今我们必须反思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干部走到群众中间似乎越来越难;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的干部对群众的正当诉求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民生工程却缺乏热情。崇明县“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必须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切实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依法按规、尽力满足他们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我们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就能最大限度地理顺民心、凝聚人心。

执笔人:吕方鸿

篇5: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关民情暖民心见实效

10月17日,通伏乡党政办工作人员正在汇总乡干部的民情日志,将日志记录的“百日千人万户民情大走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分类归档。

通伏乡在开展“百日千人万户民情大走访”活动以来,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各村、生产队、辖区企业、学校、群众家中,走访民情民意,调研寻策问计,化解基层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全乡上下营造了“创先争优展平罗、永争发展建通伏”的浓厚氛围。此次通伏乡“百日千人万户民情大走访“活动是按照平罗县委、政府的工作安排,通伏乡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个延伸、一个拓展,为了把大走访活动抓实、抓出成效,通伏乡高度重视,并召开了动员大会,及时制订和下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并通过悬挂横幅、乡政府LED电子屏展播、宣传标语、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现场谈心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氛围,并要求乡干部着眼当好“政策宣讲员、民情联络员、致富服务员”,从认真听、主动讲、踏实做、勤快思四个方面入手,确保大走访活动取得实效,为今后全乡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活动中,乡干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接触,特别是与残疾人、生活困难党员、上访户、卸任村干部、种养大户、产业

带头人、农民经纪人、贫困患者、患者家属等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帮助其理思路、选项目、寻出路、促致富,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幸福指数,努力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民意工程。

截止目前,通伏乡已走访群众331户,征求意见建议100条,协调解决了26条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题目,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篇6:社区走访民情日记

一、迅速组织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响应区委“三千干部进村(社区)入户大走访”活动的号召,办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邹淑均为组长,副主任许亚生、副主任汤友生为副组长的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刘兰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日常协调工作和向区委报送信息动态。同时,为确保大走访活动稳步推进,取得实效,特制订了实施方案,安排了专项经费,确保大走访活动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3月15日,全办召开动员大会,邹主任就我办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对工作组队员部署具体的任务,宣布了工作队员学习、生活、工作制度,并把此次活动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每批工作队各评选一名优秀队员,给予适当奖励。全办工作人员分二批次下社区走访,分别由两个副主任带队, 动员会后办班子成员到驻点地新湘街道新华社区了解基本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大走访。办主任带领2个工作队11名队员,自带铺盖、经费、资料和工具,深入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察民情、解难题,积极向基层宣讲党的政策,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队共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等1200户,为新华社区文兵、廖义英、熊美林、曹玉珍、邓冬梅、李国平、杨先政、朱淑珊、刘玲、阳桂莲等10位困难户共送去慰问金元,为新华社区解决工作经费1万元。工作队认真收集群众意见,召开社区党员代表、居民小组组长座谈会1次,做到了有会议记录、有群众签字,有社区认可,发放调查问卷130余份,收集各类建议35余条。工作队员严格要求自己,自带伙食费,不给驻点社区增加负担,切实做到了“三不准”,受到了驻点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2、细致了解了民情。我们在深入走驻点村65%的访群众,做到“三必访”的同时,驻点干部工作队虚心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民情民意进行了细致了解,按要求记好民情日记,建立了民情台帐,驻点干部在平时注意认真地聆听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政策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及时请示领导,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基层提供更多更实在的帮助,通过跟群众交心换心,做群众的知心人,为居民解决了一些苦难和困惑,有效地疏导了民意,将意见、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深入进行调研,分两路对新华社区西山、临招房、铁路南居民重点走访,摸清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意见,撰写调研报告1篇。

3、实干帮助基层发展。通过走访,我们切实感受到基层渴望得到迅速发展的迫切心情,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切实为驻点社区解决了反映强烈、解决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希望政府多关心残疾人的生活,解决危房、廉租房问题,父母希望自己不在世了,他们子女今后的生活保障等。我们还在驻点社区举办了一期政策宣讲培训班,社区党员干部及群众参加了此次培训,主要宣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等,办班子成员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融洽党群干群的关系,并现场答疑解难。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基层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政策、职权和能力范围内一时难以解决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将尽能力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并反映如下:

1、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少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影响政策更好的落实。

2、居民住房设施较差,半边户人口居多,很多人都没有工作,还有一群因没有解决好退休工资上访的队伍,一些残疾人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篇7:走访社区民情日记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走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回到办公室后,我立即与区交通局、环保局取得了联系,讲述了事情的缘由,寻求解决的办法。区交通局领导非常重视,答应第一时间与该路段的管理部门杭州市高速路政大队联系。没过几天,市高速路政大队派出三位工作人员来到社区,我与区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人员陪同实地踏看了现场,核实了情况,初步商定以社区的名义向市高速路政大队递交一份反映情况的报告,再由市路政大队将社区的报告和要求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努力争取市路政大队、上级主管部门、区交通局和社区能坐下来一起协调解决此事。市高速路政大队将核实后的情况,上报到其主管部门。目前,两家单位就处理意见已与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协商,估计不久就会有回复,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区环保局对此事也很重视,积极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我也会一直关注和跟踪这一问题,使这个问题早日得到彻底解决。

随后我又走访了高地社区居民汪鸣忠,其妻向我反映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不好,画面不清楚,有时还搜索不到频道。回到单位后,我联系了数字电视公司的领导,说明了情况。第二天一早,该公司派人对汪鸣忠家附件的线路进行了检修,但没有发现问题,又对周围的信号进行了测试,也没发现异常情况。工作人员与汪鸣忠取得了联系,对其家中的电视及数字接收装置进行了调试,线路是正常的,查明是因为雷雨天气“惹”的祸。临走时,工作人员告诉汪鸣忠,今后在使用中如有问题,联系后他们会第一时间派人过来处理。

事后,数字电视公司将处理结果告诉了我。我想,如果我们的区级各部门、党员干部都有数字电视公司这样的服务意识,那么群众反映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群众与我们的心就会贴的更近。

[

篇8:走访帮扶户民情的日记

一、主要做法

年初,万安县委、县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扶贫举措,重新审视扶贫工作该如何作为。从今年3月开始,该县提出并积极推行了“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扶贫到户新机制。

1. 核定对象。

该县首先对所有贫困户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公示。通过调查农户的家庭收入和生活状况、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核的方法,确定贫困户名单,并根据其贫困状况进行排序。贫困户名单及其排序情况在所在村人口集中地点的醒目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防止优亲厚友或弄虚作假,确保重新核定的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其次,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分门别类。把贫困户大体上分为产业扶贫类、搬迁扶贫类、智力扶贫类、劳务扶贫类、保障性扶贫类等五种类型,对扶贫户帮扶,分8年作出规划分年实施。再次,进行建档立卡,跟踪问效。把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发展意愿、脱贫项目、脱贫时间、帮扶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全部存入档案,并每年对贫困户进行一次调查,对帮扶责任人进行目标考评,将贫困户的动态变化情况在档案资料中更新一次。

2. 因户施策。

万安县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与贫困户共商脱贫计划,选择致富路子。在扶持措施上,除了在农村普惠制的政策和项目资金覆盖贫困户外,同时对贫困户实行了特惠制。在产业扶贫到户方面,该县从建档立卡的1.9万多户贫困户中,选定了1.3万多户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进行帮扶。帮扶方式多样化,有的是分户经营,有的是以合作社的形式联户经营,还有的是依托大户入股经营。今年从省级产业化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610万元,对1220户产业类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帮扶资金不少于5000元;由县就业局安排2000万元的再就业小额贴息贷款指标,由帮扶干部负责联系协调,专项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产业帮扶资金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并设立产业帮扶到户资金专户。短短几个月,今年实施产业扶贫的1220户贫困户全面启动产业扶贫项目,购进肉牛710头,母猪234头,猪仔4637头,养鱼917亩,新增井冈蜜柚、油茶等种植业面积5000多亩。在实施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建设中,优先支持贫困户,目前实施老乡工程的6230户农户中贫困户占到65%。在搬迁扶贫方面,今年已落实搬迁移民387户1588人,主要安置在县城及工业园区周边。在智力扶贫方面,该县对今年考取大学的100多名贫困户子女每人扶持1万元。在保障性扶贫方面,对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患大病的,除新农保报销医药费和民政部门大病救助外,县财政专项安排300万元贫困户大病特殊救助。

3. 责任帮扶。

从今年开始,万安县61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两年不变,第2年跟踪上年的2户,新增帮扶2户。县里就定点扶贫、结对帮扶、产业扶持、移民搬迁、技能培训、贫困大学生扶持、扶贫贷款、大病医疗救助、企业用工需求等16个方面明确了帮扶责任和操作办法,并统一编入《干部帮扶工作指南》印发到帮扶干部手上。在帮扶对象家中的醒目位置安装公示牌,将帮扶干部和农技服务人员的姓名、职务(称)、联系电话等刻在公示牌上,便于贫困户及时与帮扶责任人联系。帮扶干部必须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上门解决实际问题,规定县级领导每月至少1次、县直单位主要领导每半个月1次、其他干部每周1次深入到帮扶户家中指导扶贫。乡镇干部还必须根据各自帮扶对象发展产业的需要,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年底县里统一组织农村实用技术闭卷考试,考试结果存入干部个人档案,考试不及格者年内不能提拔不得评优。由于责任落实到位,帮扶干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纷纷与贫困户共商脱贫计划,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4. 限期摘帽。

该县原则要求,对于短平快的项目,通过帮扶要确保贫困户在2年内脱贫摘帽;对于长期性项目,通过帮扶要确保贫困户在5年内脱贫摘帽。具体而言,产业扶贫在给每户贫困户5千元的扶助金不流失的前提下,牵动贫困户投资投劳,通过一年的帮扶,当年能见效的项目须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当年不能见效的种植业项目要达到新建5亩或垦复扩种20亩的规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帮扶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扶贫任务完成出色的干部予以表彰,特别优秀的提拔重用;没有完成扶贫任务的干部通报批评,年度不得评先评优。对乡镇扶贫到户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若年度考评被评为先进乡镇,在符合干部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奖励1名科级干部提拔名额;若扶贫工作不达标,该乡镇和单位一年内不提拔干部。

二、几点启示

从目前来看,万安县扶贫到户的做法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这种机制的建立及其初步成效已得到社会和群众等多方面的普遍认可。我们认为,其关键是切实解决了扶贫工作中“扶谁、谁去扶、怎么扶”这三个实质性问题,主要有三点启示。

1. 扶贫工作只有瞄准对象,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体现扶贫宗旨。

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目前就大多数地方的贫困户而言,应当说公用设施的改善给他们带来普惠式扶持,却缺少更多针对性的扶持办法。比如有些地方发展产业不论是不是贫困户,种1亩油茶或果树奖补300元,而且往往要求有一定规模,大家一视同仁;搬迁移民每人补助3500元,也是一视同仁。由于没有区别对待,这样往往是相对富裕的农户才有能力发展产业或异地搬迁,真正的贫困户反而得不到有效扶持。在实施扶贫到户的过程中,万安县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扶贫对象不瞄准,就不能真正体现扶贫宗旨。因此,他们在进一步摸清底数,认真核定贫困户对象的基础上,将贫困户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实行特惠制式分期分批进行帮扶,做到扶持一批摘帽一批,逐年减少贫困人口,而且作出规划,形成一种机制一年接一年干下去。

2. 扶贫工作只有责任落实,真情帮扶,才能真正激发贫困户的主体作用。

扶贫工作只有干部帮扶的关键作用发挥好了,贫困户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出来。万安县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安排干部帮扶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不仅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与全县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工作业绩捆绑在一起,而且通过挂牌服务,统一制作扶贫手册,绩效考评等办法,来落实干部帮扶的责任,真正做到真情帮扶。通过党员干部引导帮助贫困户选准脱贫项目,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帮助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消除了他们对发展产业的顾虑,让贫困户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另外,县里对贫困户也有要求,凡是主动申请帮扶且最困难的先扶,凡是帮扶项目农户自愿投资达到40%以上

3. 扶贫工作只有措施配套,扶持到位,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电白县原民办教师名单下一篇:善始善终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