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2024-04-11

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精选15篇)

篇1: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怅然若失这个汉语成语的意思是心情沮丧,像丢了什么东西,这个成语形容心情失落的样子。

怅然若失这个成语的`读音是[chàng rán ruò shī]。

怅然若失这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篇2: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大庭广众这个汉语成语的含义指的是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大庭广众这个成语的读音是[dà tíng guǎng zhòng]。

大庭广众这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孔丛子·公孙龙》:“使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

篇3: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2016年国庆节,刘永路和他的徒弟徐绿山两人伏在电脑前,在徐绿山创办的 “铁血舰队”微信公众号为网友答疑解惑。刘永路以他掌握翔实的红军长征资料和他老红军岳父的真实故事为主体进行解答,使许多青年网友消除了疑问,对红军长征充满敬意。

10个老红军的人生故事

少年时的刘永路尤其爱读和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书籍。一天,他读长征故事集《星火燎原》,被里边的一篇题为《一碗炒面》的故事感动了。故事的主人公在长征途中九死一生,最后,仅靠着战友给的一碗炒面走出了草地,成为开国将军。午休时,他将这篇文章读给同学听,正读着,女同学颜慧平走过来,看了一眼那篇文章,笑着说,文章的作者是她父亲。刘永路想不到他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竟是同班同学颜慧平的父亲。

1978年,刘永路考入了辽宁大学历史系。1980年,刘永路暑期放假回家,在父亲的医院里见到了一身戎装的颜慧平。此时的她刚从佳木斯医学院毕业,当上了军医。老同学相见,两人有说不完的话题,渐渐地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

1982年,刘永路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做历史教员。当时,颜慧平的家也迁到了大连,她父亲任大连警备区第一副司令,住在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

1982年8月1日建军节,刘永路随未婚妻颜慧平去见未来的岳父。一进家门,刘永路就被这家人的军人家风震住了。老英雄穿一身军便服,虽然是炎热的夏天,但他的风纪扣扣得严严的。他从楼上下来时,坐在客厅里的子女们全都站起来给父亲敬礼。

落座后,翁婿二人聊天,很自然的,刘永路就聊起了他年少时读的《一碗炒面》,以及岳父亲历的红军长征的故事。由于聊的是岳父感兴趣的话题,而这个话题刘永路又那么了解,因此,二人聊得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

一年后,刘永路成了颜家的女婿。刘永路从岳父那里知道了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岳父家住的黑石礁西村里住着许多老红军,有长征路上替毛主席送过绝密信的曾思玉;有长征途中用高射机枪打下第一架敌机的叶荫庭;还有12岁参加长征的红小鬼杨国喜等等。刘永路发现了富矿,那年,他在西村采访了10个老红军及他们的10个家庭,文章写好后,在《大连日报》上发表时,妻子颜慧平帮刘永路给这篇长文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黑石礁有个红军村》。稿子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长征精神筑进了学员灵魂里

每年,新学期开学,刘永路都要给新学员讲大课,主要内容是讲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来传播红色基因,洗礼学员的灵魂。刘永路的入学入伍教育课成了学院的品牌课。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承担有外训任务,每年都有二十几个发展中国家连营级别的海军军官在这里接受培训。刘永路也给这些外国军官上历史课。在讲到中国军队历史时,刘永路自然要讲岳父长征的故事。他讲岳父在长征路上9次摸到阎王爷鼻子死而复生的传奇故事,讲子弹打进岳父的脑门,岳父用手揪出来,继续跟上部队前行,讲岳父一条腿受伤,都烂得生蛆了,但他硬是拄着棍子,用一条腿爬过雪山、走过草地,跟上大部队,二万五千里征途没掉队。

每次讲完这些故事,刘永路都会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不可战胜?就是因为这支军队有顽强的,坚韧的,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

刘永路讲长征30多年,将长征精神筑进了学员灵魂里。

杨志亮,1983年入校的火炮系学员,1987年7月毕业后被配到海军南海某部队,1988年3月14日,南海赤瓜礁发生了海战,当时,南海某国想强占我国赤瓜礁,那个国家的海军往赤瓜礁上插他们的国旗,杨志亮往赤瓜礁上插中国国旗,争执中,那个国家的军人开了枪,子弹击中杨志亮的胳膊,杨志亮眼看着自己胳膊上的血肉飞溅到大海里去了,他一点也没有惧怕,他把受伤的胳膊别在腰带上,举起枪就向敌方开了火,那是中国海军捍卫祖国领土开的第一枪,那一战中国海军仅以杨志亮一人受伤的代价完胜了敌国,击沉了敌国两艘舰船,重创敌国一艘舰船,毙伤、俘获敌军400多人。事后,当有人问起杨志亮为什么敌人击伤了他的胳膊,他还能那么镇定地将伤臂别在腰带里向敌人开枪时,杨志亮说,那一刻,他想起了长征路上的老红军,就忘了疼和怕,勇敢地打出了自卫反击第一枪。

马培浩,2003年届入学的航海系学员。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马培浩作为阅兵队伍走在队伍前面的两名领队之一,因为要求参阅者的双腿要非常直,而马培浩的两条腿稍微有点弯,为了使自己不被换掉,每天晚上,马培浩都要用绷带绑住夹板,夹住腿,一段时间后,用卡尺再量他的腿,竟然丝毫也不弯了。马培浩出色地完成了国庆阅兵领队任务,英姿飒爽地走在阅兵队伍前面。当人们问马培浩哪来的毅力时,马培浩笑着说:我所做的这些跟红军长征精神比起来,不算什么。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为了广泛传播红军文化和长征精神,刘永路写了大量的有关长征的书和文章。他写了《岳父的长征》《跟着信仰去长征——我们家的长征故事》《百岁将军传家风》等。他还写了有关长征精神的论文《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论长征精神——不朽的丰碑》。为了宣传长征精神,他参加了央视9频道拍频的有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平山记忆》。还在学院内多次策划了大型有关长征的晚会,并且亲自登台表演。

一段时间,社会上有关长征的谣言四起,有谣言说红军长征时期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等都是假的,说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一天一夜不合眼行军240华里超越了人体的极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些谣言,刘永路在网上给网友讲老红军黄思沛的故事。黄思沛是居住在红星村的老红军之一,红军长征时他是营长,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他是组织者之一。刘永路讲的这些翔实的故事,很快制止了网上谣言的传播。

(责编:辛娅)

篇4:皓首穷经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皓首穷经的成语解释

皓首穷经这个汉语成语的含义指的是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篇5:与众不同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与众不同的近反义词

与众不同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异乎寻常、独出心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等等,反义词成语有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习以为常。

篇6:大煞风景的故事讲了什么

大煞风景怎么解释

大煞风景的成语意思是损伤美好的景致,一般指的是败坏兴致。这个成语具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作为一个贬义词一般作谓语、定语。

篇7:莫言在诺奖中演讲了三个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30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8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8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7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篇8:铃芽之旅讲了什么故事

《铃芽之旅》是由新海诚执导和编剧,CoMix Wave Films负责制作的动画电影。影片于2022年11月11日在日本上映,并于2023年3月2日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上映,于2023年3月2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铃芽是一位生活在九州的一个宁静小镇上的17岁少女,某天她遇到了“正在找门”的旅行青年草太。跟随着他的脚步,铃芽来到了山上的废墟之地,她发现有一扇古老的门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铃芽仿佛被什么吸引了一般,将手伸向了那扇门。

铃芽之旅电影角色

岩户铃芽是17岁女高中生,和姨妈两个人一起生活的在九州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上。经常会梦见在广阔的废墟中,年幼的自己在草原上徘徊。

宗像草太是负责关闭会带来“灾难”的门的“闭门师”,为寻找出现在日本各地的门而旅行的青年,在前往有门的废墟的途中遇到了铃芽。

大臣是突然出现在铃芽面前的神秘白猫,会说人类语言,出没于能打开门的地方,总是戏弄铃芽等人。铃芽的椅子是铃芽小时候用过的儿童椅,缺了一条腿,被改变了样貌的草太开始以三条腿行动。

铃芽之旅剧情怎么样?

《铃芽之旅》是一部2023上映的日本动画冒险电影,由新海诚执导。虽然每当我们聊到新海诚的作品,大部分观众最先想到的都是他对于爱情故事的执着与着迷,从首部商业动画《星之声》以来,不管是《秒速5公分》或《言葉之庭》等几部受到粉丝推崇的电影,他都以各种不同的主题,深入描绘男女在恋爱中的心情,还有离别后令人纠结的感受,但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新海诚的作品突然有了转变,或许同样赚人热泪,但不再只是孤独思念与遗憾,而是存在着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就如同《你的名字》最后久别重逢的男女主角,终于在多次擦肩而过后认出彼此;《天气之子》男孩阻止女孩想牺牲自己来拯救世界的决定,让两人的爱情得以实现,尽管两部电影都是以会造成许多伤亡的“灾难”作为主题,但最终结局却不会让人感到悲伤,反倒以导演最擅长的爱情故事,达到在311地震后抚慰人心的效果,而这次作为“灾难三部曲”最后一部作品的《铃芽之旅》同样也不例外。

《铃芽之旅》片中由原菜乃华配音的女主角铃芽是个17岁的高中少女,跟阿姨住在日本九州宫崎县的海港小镇,自幼以来,她就时常在梦境中看见自己在草原上朝着某人前进的身影。某天她在上学途中遇见一位为了寻找门四处旅行的帅气青年,铃芽跟随他的脚步来到山上废弃老旧的温泉街,在那里发现一扇耸立在水池中央的“门”。

虽然门的外表看似破旧,但却好像通向另一个有着美得让人无法形容的星空,仿佛包含所有世间万物的异世界。不仅如此,门边一座猫型石像也引起铃芽的注意,只不过当她拿起石像仔细观察的时候,它却突然变成一只活生生的猫咪,让铃芽吓得赶紧逃离现场。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段不足挂齿的奇妙遭遇,但铃芽匆忙回到学校后,手机却突然传来了刺耳的地震警报。

尽管只是虚惊一场的轻微摇晃,但《铃芽之旅》女主角铃芽却在窗外看见远方靠近温泉街的山坡上,冒出只有她才看得见的浓浓黑烟。出自于担心的铃芽连忙赶回现场,发现那位青年正在门边与一股不断从门外窜出的未知力量对抗,那外表看似浓烟的巨大生物就是由此而来。虽然两人最终用尽全力终于把门给关上,但并未在时间内将其控制,那股力量也在宫崎引发震裂许多房舍的严重地震。

《铃芽之旅》由松村北斗配音的青年名叫草太,他告诉女主角铃芽自己是一位“关门师”,平时穿梭在日本各地,负责看守每个地方连接往生者世界“常世”的门,阻止里面的蚯蚓来到人世间。“蚯蚓”是一股隐藏在日本列岛底下的巨大力量,没有意识和目的,只要累积足够能量就会出现,引发撼动日本的大地震,唯有“要石”才能够将其镇压,避免它带来灾难性的毁灭和破坏。

然而《铃芽之旅》的“要石”变成一只顽皮的小白猫,在好不容易被铃芽拔出重获自由,不仅将碍事的草太变成一张“椅子”,还趁机跳上渡轮躲避两人追捕的情况下,女主角铃芽为了避免“蚯蚓”引发更进一步的灾情,也只能硬着头皮追上它的脚步,跟着椅子型态的草太搭上渡轮,想办法把要石恢复原样,修正自己先前闯下的大祸,而《铃芽之旅》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因此《铃芽之旅》剧情围绕在铃芽与草太追随着猫咪,在日本各地展开的公路冒险之上。从位于九州的“宫崎”、坐船到四国的“爱媛”,搭便车到关西的“神户”,搭乘新干线前往“东京”,最后坐着草太朋友的车到达铃芽出生的故乡“仙台”,不仅逐一关上日本各地的“门”,阻止蚯蚓可能造成的地震灾害,一路上也遇见了许多善良的人,获得他们的协助和温暖。

所以《铃芽之旅》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或许导演新海诚一直以来拍的都是爱情故事,铃芽最初也是因为对草太有好感,才会引发后续这一连串的事件,但就如同这段横跨半个日本的旅程,还有片中的“门”总是存在被人遗忘的废墟,但铃芽关门时却必须倾听曾经在此生活人们的话语,感受他们留下的情感与彼此之间联系的设定,整部电影的重点还是关于日本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不论是宫崎的温泉街、爱媛的废弃小学、神户的儿童游乐园、东京地底的列车隧道,或者是铃芽曾在仙台跟母亲生活的老家,《铃芽之旅》以这些地方作为场景,除了唤起观众对于生活周遭各个不为人知角落的重视之外,也借由铃芽这段表面看似要找到那知名为“大臣”的猫咪来拯救世界,但其实背后目的却非常私人的冒险旅程,带出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主题。

有别于《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采用相对隐晦的暗喻手法,这次导演新海诚直接在《铃芽之旅》加入地震的剧情,让铃芽一路从宫崎横跨半个日本,抵达位于仙台的老家,不仅唤醒她遗忘多年的儿时记忆,逐渐堆叠到最后的高潮,也透过那本日记揭晓铃芽的身世背景,丢出一颗能够逼哭所有人的催泪弹,将整部电影升华到跟原先截然不同的高度。

虽然311地震爆发时,年幼的女主角铃芽是首当其冲的受灾户,作为医护人员的母亲还在灾难中离世,命运可以说是相当悲惨,但这些年来她跟着阿姨在九州生活,有了真心相伴且值得珍惜的家人和同学好友,如今看着铃芽在《铃芽之旅》整段旅途中获得的成长,不愿再让重要的人离开自己身边,勇敢突破重重难关和阻碍的结局,相信都能给观众带来抚慰心灵的感动。

到头来,《铃芽之旅》终究是一部温暖治愈的电影,延续《追逐繁星的孩子》对于死亡的探讨,除了让铃芽通过跟自己对话放下多年来的丧母之痛,并且解开跟阿姨之间的心结与对她的罪恶感,变得更加珍惜彼此之外,就如同中文译名的“旅”,在新海诚作品最为人称道的画面搭配下,我们都能在电影里看见日本各地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标美景,以及在那场世纪灾难后逐渐复苏的盎然生机。

其中无论是跟铃芽同龄的女高中生、有一对双胞胎的酒吧妈妈桑、想要成为老师而在东京奋斗打拼的草太和芹泽,或者是在姊姊过世后肩负起抚养铃芽责任的阿姨环,尽管《铃芽之旅》片中的每个角色有各自要面对的难题,现实的考验也接连不断地袭来,但她们也都以不同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努力生存,展现出不会被轻易击倒的坚强生命力。

就如同《铃芽之旅》男主角草太所说,不管内心有多么的悲伤,我们依然会继续长大,即使周围环境皆被黑夜给垄罩,总会有早晨阳光到来的时候。从20重创东日本的“311大地震”已经过了十多年,就算曾经历过失去,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但随着灾区逐渐重建,我们也终于能够触碰那扇门,直面灾难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将其转为迎向未来的勇气和希望。

《铃芽之旅》会在这个时间点推出不是没有原因,随着近几年影响整个世界的疫情逐渐趋缓,如今2023年,新海诚似乎也希望能以这部深入描绘作为灾难“幸存者”的主角铃芽从失落迷惘、流连过去,到重新发觉现实中诸多美好与温暖的电影,透过这段日本人克服震灾困境的旅程,向全球影迷献上最真挚的祝福,在这个后疫情时代传达出鼓舞人心的正向讯息,我们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

整体而言,《铃芽之旅》以311地震后的日本作为背景,既是一段青春少女的个人成长故事,更是一部完美的灾后文学电影,除了有美到让人心神向往、看完差点就冲动订机票的画面,还有RADWIMPS完美的主题曲配乐带来治愈人心的感受之外,也以女主角铃芽的受害者身份和旅人视角,带来观众看见那些散布于世界各地、身处在不为人知的边缘角落中,依然需要我们留意或帮助的弱势群体。

虽然灾难会带来伤亡、让人流离失所,失去活着的动力,但新海诚也以这段充满哀悼意味的公路之旅带着我们继续前进,就如同2022年的日本电影《在车上》,在放下却不将其遗忘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应该更加珍惜世界上的美好事物。

铃芽之旅片尾彩蛋

篇9:四字成语故事-火中取栗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见怪不怪成语故事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有个客人喝道: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母猪说人话: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人们大为惊奇,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哪知姜七恼怒地说:畜生的话何足为信!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火树银花成语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象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篇10: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闲时翻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版四川《江油县志》,发现县官和县吏工资收入差距特别大,县吏工资收入十分微薄。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21.52两;典史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80两,计111.52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

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名。除8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两外,其余63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差)、仓夫(粮食保管)和膳夫(炊事员)等9个工种,不分科、股级,不讲工龄长短、技术高低、文凭和贡献大小。

年薪六两银过什么样的生活

两三千年来,中国内部市场向来有“一米压百价”之说,政府控制以外的物价都随大米市价的波动而波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五月二十七日,苏州府织造(相当于中央直属纺织局长)李煦奏报皇上说:“至于米价(每石)一两三四钱不等”。这是在“鱼米之乡”,川北地区江油县应在每石1.5两左右。

县吏们一年的6两银工资当买4石大米。清至民国时期,大米每石300斤,4石为1200斤。如今江油普通大米每斤2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清代江油县吏年工资相当于今2400元,平均每月仅200元。

近几年,江油民政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人均每月补足210元,由此可见,清代江油县吏的工资,竟比现在的“低保户”还差一截,自己都难糊口,更何谈供养父母妻儿。

县太爷的折中办法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县吏们也绝不会饿着肚皮去执行公务的。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六日川北地区潼川知府阿通先生一份书面报告说:“访查该县(三台县)词讼,一经准理,差役持票下乡,往往择肥而噬,不论案情之重轻,先讲差规之多寡,千方恐吓,万计刁难,必随其欲而后已。迨至押带人证进城投到,又有房书开单等项使费,种种弊端,悉难枚举。”

原来,县吏们除6两银子的年薪外,另外还有工作中的“规费”收入。这“规费”没有明文规定,没有定额标准,是一种按“潜规则”收取的“灰色收入”。收多收少,视当事人经济状况和差役们满意度而定,也可视为一种津补贴吧。

“汰之,则不敷驱使;去之,则民累难堪”,两难之际,阿通知府采取了折中办法,把过去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差规”公开化、合法化、数字化,制订出《三台县书差规费条规十八则》并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大堂前,体现出办事收费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规费条规”规定:“寻常词讼一案,差役传唤,无论原、被告人数多寡,原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二千文(二两),被告支给差头饭食辛力钱三千文”,“刑房送案开单,每案原告共给纸笔辛力钱八百文,被告共给钱一千文”,“寻常案件,刑仵下乡斟验,五十里以内者,原、被告各给夫马钱四百文,各给饭食钱二百文;五十里以外者,照里数加增,最远者以三千文为止”,“吏、户、兵、工、盐、仓、礼各房下乡斟查,原、被告给夫马饭食钱,均如刑房之数……”

粗略统计,仅民、刑案件每件各个环节收费至少17两银子。江油县照此大大降低了的标准收费,每年办案200件计收费可达3400两,再加上契税、公证、下乡检查等其他收费,估计有五六千两之多。

这大笔收入,从《江油县志》看,未纳入省、中央财政预决算上缴,三分之一用作办公杂费,余下约4000两作为77名衙役工资补贴,每人再分配五六十两是可能的。按当时中等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银10两计,一名县吏一年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6两工资加上县财政补贴五六十两,供养五六口人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清朝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农业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较发达。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 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手工业

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

商业

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 。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人口

篇11: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

带着一个还原中国当代艺术全貌的理想,直到2002年临终前几天,他还在将看到或认识的中国艺术家资料,录入进一本自己设立的词典档案中。这份未能完成、但已存有逾5000位出生在1880-1980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详尽记录,是留给中国当代艺术观察者们的一份独特资料。没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记录,也很难找到一个比他更有资历、耐心、情怀的人来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追加一条线索了。

他叫做戴汉志(Hans van Dijk),或“老汉斯”,策展人、经纪人、导师、记录者。他还没有被中国当代艺术圈遗忘;但关于他的记载,并没有出现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官方文本中。关于老汉斯的记忆,仍在交口相传,却也在慢慢褪去。

传教士般的引路人

2014年9月,展览“戴汉志:5000位艺术家”在荷兰鹿特丹的魏特德维茨(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是5月在北京UCCA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的继续。此时离汉志在北京去世已有12年,这是第一次有荷兰的当代艺术机构介绍戴汉志在中国的经历。

荷兰是戴汉志生活了40年的家乡,在这里, 很少有人认识他。

戴汉志生长在一个加尔文基督教背景的中产家庭,父亲是当地教堂的长老,信奉救赎。身为同性恋的戴汉志一直不被父亲所接受。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沃(Marianne Brouwer)在采访了汉志的家人后得知,一直到1993年汉志父亲临终前,他才对榻前的儿子说:“你将会进入天堂的。”

戴汉志回答他的父亲说:“我试图过好这一生。”

戴汉志对“好”的定义极其简朴。他对获取金钱有着近乎羞愧的态度,衣食住行几近严苛。他的好友,德国籍艺术家、策展人施岸迪(Andreas Schmid)说:“他就像是一个传教士。”

玛丽安娜说:“或者因为家庭环境,他的一生都带着自我惩罚和救赎的意味。他渴望成为那个为艺术而受苦、完完全全为艺术而活着的人。”

四十不惑,在亲近的朋友们都开始陆续结婚安顿下来的时候,带着对明代木匠记忆的热忱和几年的中文学习,戴汉志在1986年的秋天来到南京,未想到这正是中国“85’美术思潮”兴起之时。他结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也一举重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1989年,几番尝试留在中国未果,戴汉志带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初期际遇回到荷兰。一年后,他在柏林的一个咖啡馆遇见施岸迪,一拍即合。后者和前毛主义者岳恒(Jochen Noth)刚刚一起说服了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关于中国新文化的展览—上世纪90年代初,试图在欧洲办一场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带着强烈的“政治不正确”意味,非常艰难。

1993年1月,戴汉志、施岸迪和岳恒这三个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生活过的欧洲策展人将“中国前卫艺术展”带到了柏林世界文化宫。这个被称作“柏林大展”的中国当代艺术亮相,成为了1990年代初中国出现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的契机(这与在北京和香港举办的,由批评家栗宪庭策划、张颂仁参与组织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几乎同时开幕;半年后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栗宪庭的帮助下,展出了14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对戴汉志而言,这也重新打开了他在中国艺术圈的工作。主要包括1994年在翰墨艺术中心一间废弃厂房里的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NAAC),以及1999年在北京南郊龙爪树,与傅朗克和艾未未一并开启的艺术文件仓库(CAAW),这是第一个入选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中国画廊。

2002年时,艺术文间仓库刚刚搬至草场地不久,汉志却随着病情的加剧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相比在鹿特丹对汉志的介绍,2014年5月在北京UCCA的展览,无疑有着更为浓厚的、纪念戴汉志遗产的期待。

但戴汉志的遗产,是一份个人史,他扮演了混合又重要的多种角色;这份个人史,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纪念脉络。

历史会怎样记住戴汉志?

采访中,玛丽安娜说起戴汉志在中国当代历史文本和回忆中的消却。高名潞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命名,“但未曾介绍过戴汉志”;乌利·希克(Uli Sigg)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中国当代艺术首屈一指的收藏家和推动者,“但希克没有在任何采访中,提过是戴汉志介绍他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圈子的;傅朗克也曾说希克应当站出来,他欠汉斯的。”

艺术家们则很爱老汉斯。戴汉志会一次又一次去到艺术家们的家中、工作室中;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更常见的工作方法,是策展人们坐在酒店中等着艺术家们来展示作品集(有时被称作“看医生”)。

戴汉志则是那个帮助艺术家整理出作品集的朋友。为了帮助刚刚出狱的摄影家刘安平,戴汉志将仅有的相机借给刘安平,亦无偿代理其作品。

丁乙是中国抽象派画家先驱,他回忆说,“在我1989年第一次在上海艺术博物馆展示我绘有十字的画时,很多人都认为我走错了路。但是戴汉志没有。他租了一辆自行车骑了很远的路来虹桥看我,我住在那边一个农舍里。他看了我作品的照片并且为我分析它们,指出我向这个方向或向那个方向发展会有结果。”

戴汉志似乎有一双发现艺术家的“慧眼”,住在东北的王兴伟,住在广东西南小城阳江的郑国谷,在还未为人知时就与汉志有过接触。

“柏林大展”有一句口号,叫做“借西方来征服东方”;上世纪90年代猛然回归的市场经济,在中国很多领域都发展出了这个用西方的游戏规则来赢得本土青睐的方法论。这样的期待下,生机无限,也是荆棘丛生。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圈,完全没有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设施,没有空间让艺术家实现实验性的项目、买卖慢慢开始却没有机制、也没有美术馆能够顺利得与国外公共机构进行交流。

nlc202309041004

NAAC并没有固定场地,许多展览只能举办三五天,美院东画廊—说是举办了汉志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6个展览—只运行了6个月。当时协助过汉志工作的张离、张薇、孙红宾、谢文跃等,都曾形容过那些年白手起家的“艰辛”—当时年轻的助手们,今天都已是当代艺术圈杰出的代表。

今天的当代艺术情境,无论是市场、实验还是合作,都很难让人回想起1980、1990年代的艰辛景象。但戴汉志是适应艰辛的,张薇说,“就算没有钱吃饭,他也不慌张。”

于是,戴汉志依然贫穷、不善社交,不住(也许是住不起)友谊酒店,与艺术家们合租公寓、或是干脆在NAAC的办公室生活起居。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他竭尽全力在北京策划各类展览和活动(自1993年共有60余个),他是策展人、经纪人、导师、朋友、学者,迅速成为一座沟通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体系的桥梁,也历经了短短十年内变化万千的当代艺术语境。

“如果戴汉志仍然活着,”艺术家王广义说,“我相信他会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人物—并非作为一名经纪人,而是作为一个学者,一个苦行僧式的西方知识分子。”

他讲了一个复杂的故事

“戴汉志:5000个艺术家”在鹿特丹展出的所有中国艺术家作品都来自欧洲,展览所获得的基金会支持远不足以承担将艺术品从中国运出(及30%作品价值附加税)的费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常以“惊天动地的转型”来做自我介绍,但要剥离出那些并没有改变的现实,要难很多。

今天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隔了一个难以言说的断层,但就像谈“五四运动”一样,有一种那时才是“黄金时代”的怀旧;那个年代,突破又进取,穷且志气高,弥漫着一种美好的氛围,培育了一整批在今天光鲜亮丽的大家们。

其实,被遗忘掉的人更多。戴汉志的遗产,不仅有一单今天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艺术大家们,还有多达数千位,也许早已被遗忘的名字。

玛丽安娜两年前意外发现的,戴汉志留在家人处的这份庞杂的电子素材,统共有逾5000个名字记录在案。这份词典中,很多人只有一幅画在档、发表过一篇文章、一张照片。用负责整理汉志生前资料的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翁子健的话说,这份词典的特质在于“不选择”。汉志从1986年开始,遇见的每一个艺术家、经手的每一份作品,都被兢兢业业地记录在了这份详尽的单子里,汉志为词典写了自序,说这份记录像是“一次缓慢发生在中国内部的信息爆炸”。

戴汉志有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意图,这或许也是他从一开始就以“全面记录”的方式录入这份词典的原因。翁子健说,这是在前互联网时代一人之力所留下的文献记录,也可以是介绍1980、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份个人线索。

戴汉志严谨、勤勉,也许是一个天生的档案员。上世纪90年代初任汉志助手的策展人张离曾回忆,“戴汉志常说,一个数据库就是一个天堂。”

傅朗克和艾未未在2003年展出了在汉志去世后才发现的107张宝丽来照片,说“宝丽来的即时性和瞬间性与汉斯的一生相映,光影恍惚、形影难分、转瞬即逝”;2012年,汉志去世十周年后,这份存储着5000位艺术家资料的词典,才在玛丽安娜的调查中被重新发现;几年前,亚洲艺术文献库在艺术文间仓库中扫描了22,000份素材,为研究1990年代中国艺术环境提供了详尽切实的依据(譬如场地的租用、与赞助商或国际机构的合作细节)。

如果将数据库比喻成天堂的话,戴汉志实在是留下了太多份珍贵的天堂。但用汉志自己的话来说,归档是一件费力不讨好但他所认同的“小聪明”工作。

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说:“戴汉志提供的内容则丰富而复杂,对我们而言这种复杂是必要的、故事讲的越多越好,不要只是给人们一个简单的标签:因为现实永远复杂的多。”

UCCA馆长田霏宇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百科殿堂”,来形容汉志存下的每一份资料、每一张卡片背后的意图。其实没人能够全面介绍复杂的现实,但对于正在被这个现实打磨的我们而言,则有足够的理由去记住、缅怀每一条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的线索,譬如,曾在此岸的戴汉志。

篇12:竹节人主要讲了什么

《竹节人》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课时偷玩斗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

《竹节人》这篇文章很善于通过侧面的烘托与传神的.细节表现人物情感,作者没有正面的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侧面的烘托,一是“攒着”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的细节、“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才知道上课的事实。

篇13:张巡借箭抗敌的典故讲了什么

张巡借箭抗敌的典故讲了什么

唐玄宗一路西逃,但忠于朝廷的官员们却纷纷带领军民,奋起抵抗叛军。其中,最早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和他的堂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

颜真卿是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唐代初期的学者颜师古的后代。早在安禄山谋反朝廷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颜真卿就开始备战了。他借口预防大雨,派军民修缮城墙,召集壮丁,加强城防,还储藏了很多粮食。安禄山叛乱后,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一带全都陷入叛军之手,只有平原城的防守是完好的。唐玄宗刚听到河朔沦陷的消息时,悲叹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当他听说平原城仍在坚持抵抗时,转悲为喜,说:“不知颜真卿是什么模样,竟能做得这样好。”

颜杲(gǎo)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的叛军到达藁(gǎo)城(在今河北省)时,他就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兵,准备抵抗。安禄山攻下洛阳后,颜真卿在十天内招募了一万人,并与颜杲卿联合讨伐安禄山。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用计占领了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截断了安禄山的退路,河北军民士气大振,二十四郡中有十七郡又归顺了朝廷。大家推举颜真卿为主帅,聚集了二十多万人马,共同抗击叛军。

安禄山见后方不稳,急忙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分两路攻打常山。常山的城防工事没修好,兵力又少,颜杲卿带领军民拼死抵抗了四天,最终粮缺弹尽,常山城被攻破。颜杲卿和袁履谦被叛军抓到洛阳,他们受尽酷刑,但仍对着安禄山怒骂不止,最后双双牺牲。

颜杲卿被害后,颜真卿仍在坚持抵抗,直到唐肃宗即位后,他才率领众人辗转来到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朝见肃宗。

另一位英勇抗击叛军,多次立下战功的名将,是张巡。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叛军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叛贼,还逼迫当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向西去迎接叛军。张巡却率领军民讨伐叛贼,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一举击败叛军大将、原雍丘县令令狐潮。

数月后,令狐潮重整旗鼓,率领四万大军扑向雍丘,想报仇夺城。当时张巡只有四千人,士兵们都很紧张,张巡却胸有成竹,对将士们说:“令狐潮气势虽凶,又了解城中情况,必然有轻视我们的想法。现在我们出其不意出击,敌人一定惊怕而退,我们乘势追击,必可打胜仗。”

于是,他派一千人登城防守,自己亲自率领一千人,分成数个小队,开城门突然冲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阵,打得贼兵人仰马翻,纷纷败退。

第二天,叛军又来攻城。他们用百门大炮轰城,打得城楼都倒塌了。张巡在城上修建木栅来防守。叛军像蚂蚁一样蜂拥而上。张巡命士兵把干草浸透油脂,烧着后投向贼兵,叛军不得不退却。

张巡知道自己的兵少,所以每次都以坚守为主,用智谋打退敌军,或者乘天黑偷袭敌营。这样坚持了六十余日,大大小小打了三百余仗,叛军无计可施,只得将雍丘城团团围住。

不久,雍丘城中箭已用完。张巡效法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妙计,命令士兵做了一千余个草人,披上黑衣,趁夜晚用绳索吊到城下。叛军以为城中守军要突围偷袭,纷纷用箭射击。过了很久,他们才发现城上吊下来的是草人。但这时,草人浑身都射满了箭,有数十万支。

后来,张巡又趁黑夜将派五百名敢死队坠下城去,贼兵以为又是草人,所以也不防备。五百名敢死队便冲入贼营,令狐潮的军队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把自己的营帐烧掉逃走了。这样,张巡不仅确保了城池不失,而且在战斗中反败为胜,给叛军以沉重打击。

不久,令狐潮又卷土重来,增调兵马包围了雍丘城。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头上同令狐潮对话。叛军纷纷射箭,雷万春的脸上一连被射中六支箭,仍然一动不动,镇定自若。令狐潮怀疑是木头人,派人来问才知是雷万春,不由得大吃一惊,远远地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这个模样,才知你的军令的确很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雍丘城终将被攻破。”张巡回答说:“阁下连人伦都不知道,怎么能通晓天道呢?”

令狐潮理屈词穷,叛军们斗志衰落,张巡抓住战机率兵出击,又一次大获全胜,擒获叛军将领十四人,吓得令狐潮连夜逃到陈留,龟缩在城里,再也不敢出来。

从公元756年年初,雍丘保卫战开战,叛军一直不断地增兵,但张巡率将士誓死守城,直到这年年底奉命主动撤离。在这期间,雍丘城始终岿然不动,成为大唐抗击叛军的坚强堡垒。为表彰张巡的忠诚与战功,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专门下诏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城陷遇害讲什么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数千匹。南霁云在马上谩骂,要求拼死决斗,许叔冀不敢回答。 [20]

张巡又派南霁云至临淮告急,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出城,叛军上万人阻挡,南霁云左右开弓,叛军都溃败下去。南霁云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贺兰进明担忧出兵后会被许叔冀袭击,又妒忌张巡的声名威望,本就没有出兵的意思。他又喜爱南霁云这位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音乐声起,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现在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请求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罢就拔佩刀砍断一根手指,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最后不吃离开。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 [21-22]

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乘夜突围入城。叛军发觉,加以阻挡,南霁云边战边进,士兵大多战死,到达睢阳的才一千人。正遇大雾,张巡听到战斗的声音,说:“这是南霁云他们的声音。”便打开城门,南霁云赶着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入城,将士们都执手哭泣。 [23-24]

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而且带领饥饿士兵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睢阳城陷后,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睢阳将士见到张巡后,起立哭泣,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众人都因悲伤而无法仰面正视他。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尹子琦于是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南霁云笑着说:“想有所作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也不肯投降,张巡于是与姚门言、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25]

篇14:一块奶酪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分段解释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篇15: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讲了什么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讲了什么

[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徐州奥体中心的设计主题是什么

化干戈为玉帛是徐州奥体中心的设计主题,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玉帛”凸显两汉文化。

徐州奥体中心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规划设计,以“山水相依、五省通衢”为理念,采取山环水抱、山水相依的规划格局,以象征交通枢纽、极具速度感的中央景观统帅全局,建筑以“玉”和“帛”为构思源泉,将古玉和丝绸的气质融入建筑造型中,体现昔日兵家必争之地、今朝“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主题,立面装饰徐州市树———银杏树叶的抽象图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火中取栗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相关文章:

上一篇:成功不在快慢下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