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教案

2024-04-15

中医养生教案(精选6篇)

篇1: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总论

第一节

人类寿命和衰老变化

一、人类的寿命

二、人体的衰老

三、影响衰老的主要因素

四、衰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医对老年保健的认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未病先防的沿革

三、中医养生贵在培植精气

第三节

老年人“虚弱”和“瘀阻”的生理病理特点

(略)

第四节

老年人的调养

一、精神的调养

二、起居生活的养生

三、饮食的调理

第五节

运动与健康

一、老年人运动的益处

二、老年人运动健身的原则

三、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选择

第六节

一、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的毒性反应

三、用药的对策

四、如何正确使用滋补药

老年人的用药

中医养生各论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老年人肺炎

老年人感冒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老年人肺结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六节

老年人肺气肿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七节

呼吸衰竭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八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一节

食管癌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慢性胃炎

第四节

脂肪肝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第六节

肝硬化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八节

胃癌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

第九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节

大肠癌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绞痛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心肌梗死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心律失常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预防和调理

四、预后与转归

第六节第七节

心功能不全

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一节

脑动脉硬化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三节

脑出血

第四节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辩证分型)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节

震颤麻痹

第六节

老年性痴呆

第七节

老年抑郁症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第五章 老年骨关节系统疾病

第一节

骨关节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第二节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老年骨质疏松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节

颈椎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五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六节

肩周炎

一、发病因素

二、证治要点

三、常用治疗方法

四、预防和调理

五、预后与转归

六、功能锻炼

第四章

老年病的康复护理

一、老年人中医护理和特点

二、老年人的皮肤护理

三、老年人便秘的护理

四、老年人睡眠的护理

五、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篇2:中医养生教案

目录

教案一 中医养生原则................................................1 教案二 阴阳与养生..................................................7 教案三 五行与养生.................................................11 教案四 教案五 教案六 教案七 教案八 教案九 教案十 脏腑与养生.................................................17 望舌与养生.................................................32 经络与养生.................................................38 穴位与养生.................................................44 药物与养生.................................................54 体质与养生.................................................65 饮食与养生.................................................72

教案一

中医养生原则

一、授课题目:

第一讲 中医养生原则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养生学、寿命的概念;正确认识健康与亚健康;掌握并正确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叩齿;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医养生原则。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方法各异,内容丰富。目前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志,成为更多有品质生活人群的必修课程!

先讲相关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它的目的有四个: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标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医养生学课程我们一共分十讲,每讲约为50分钟,具体内容为:第一讲中医养生原则;第二讲阴阳与养生;第三讲五行与养生;第四讲脏腑与养生;第五讲望舌与养生;第六讲经络与养生;第七讲穴位与养生;第八讲药物与养生;第九讲体质与养生;第十讲饮食与养生。

教学方式:混合式学习,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结合;网络平台:http://zyysx.lsu.edu.cn

考核要求:完成课后作业:70%;参加期末测验:30%。

(三)相关概念 1.寿命(天年)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提出问题:人能活多久? 古代:《黄帝内经》:“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现代:生长期论: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年,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年。(巴丰寿命系数)

细胞论: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人的细胞可分裂50次以上,推测人的寿命120岁左右。

成熟期论: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为性成熟的810倍,人在1415岁左右性成熟,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2150岁。

为活到100岁而努力!2.健康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

(3)社会适应能力健康:适应复杂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能主动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第一状态——健康 第二状态——疾病 第三状态——亚健康 3.亚健康

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特别是亚健康状态。告诉一个数字:100000……… 健康=1 名利、地位、财产、家庭、婚姻、子女………=0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活得健康,活得幸福而努力!第一讲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原文概括出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

一、法于阴阳——天人相应

法于阴阳(天人相应):取法于天地自然变化规律,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而养生,即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顺四时补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而饮食; 顺四时起居。

二、和于术数——辨证施养

和于术数:调和顺应于人体自身之规律或状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而养生。因人养生,辨证施养

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养生要个体化。简要介绍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内容。

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举例阳虚质。特点

怕冷。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耐受不了寒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

饮食: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起居:注意保暖,夏天少用空调;

运动:宜做舒缓柔和的运动,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

三、食饮有节——平衡饮食

食饮有节:指吃、喝要有规律、节制、合理。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郦食其说:民以食为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医学有:病从口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西医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病是吃出来的,健康也是吃出来的。

四、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起居有常:养生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必须持之以恒。

1.固定起居生活规律 作息有规律。

提倡睡子午觉:《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有助于养生健康。

保持二便通畅:“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不要憋尿、憋大便;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生活规律要持之以恒 养生贯穿一生

庄子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 郑碹说:“道不在烦,唯能……不已,方可以长年”。养生贵在专一

选择一种养生功法,持之以恒,定能取得强身健身效果。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五、不妄作劳——正气为本

不妄作劳:指不要过度的劳累,劳累过度要伤正气。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重视保养人体正气,保养正气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人体正常机能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六、形与神俱——形神共养 形与神俱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形神合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1.养形:形为神之基。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才能正常。食养:动养;药养。

2.养神:神为形之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清静宁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

形神共养,动静兼修。“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附:中医养生术——叩齿 叩齿

又称“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方法:

叩齿,每日早晚各做一次。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臼牙三六,门牙三六,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咽津)

作用:坚固牙齿,强肾固精。小结: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七、思考题及作业(2分钟)

1.什么是中医养生?

2.什么是健康?健康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亚健康?有哪些主要特点? 4.中医养生原则主要有哪些?

5.孔子说“不时不食”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准备选择什么运动作为你的终生运动? 7.如何理解养生要持之以恒。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二

阴阳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二讲 阴阳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初步具有运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熟悉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和养生治疗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阴阳偏胜偏衰与寒热变化。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如: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等。2.阴阳的基本属性(绝对的)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寒冷—向下—向内—晦暗—相对静止……→阴 火—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阳 引入医学领域

在外、在上、推动、温煦、兴奋——阳 在内、在下、凝聚、滋润、抑制——阴 体表与体内、头与足、气与血。

3.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对的)

相互转化:如四季,春夏(阳)→秋冬(阴)。无限可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白天与黑夜,白天又分上午与下午;晚上分前半夜后半夜。人体分体内与体外,体外又可分上(头)与下(足)。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1)阴阳相互对立

对立、制约达到统一。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的对立,就没有动物的繁衍。

(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的不可分离。如昼和夜、天和地;人体气与血,物质与功能。(3)阴阳相互消长

运动中互为消长(运动),保持着动态平衡。

《易经》:“动静相兼而变作矣。”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如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夏→秋冬,阳消阴长;秋冬→春夏,阴消阳长。

(4)阴阳相互转化

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自然界四季中的寒暑交替;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四肢冰冷,阳证转阴证;经治疗四肢变温,阴转阳,恢复正常。

太极图;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鱼图。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物质与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平衡,机体正常,身体健康。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示图、举例说明。疾病的本质——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出现亚健康,疾病,甚至死亡。《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偏盛:即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阳胜则热 :阳邪致病(阳有余),出现热象,形成热证,为实热证。表现:发热、口渴、烦燥、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或有痰、涕黄稠,或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2)阴胜则寒:阴邪致病(阴有余),出现寒象,形成寒证,为实寒证。表现: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安静寡言、口淡不渴、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舌质淡苔白、脉迟等。或痰、涎、涕清稀等。

阴阳偏衰:阴衰(虚)或阳衰(虚),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阳虚则寒:阳气虚损(阳不足),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 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滑,脉沉迟。

(4)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表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4.指导养生与疾病的治疗 原则: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阴阳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之阴,或损其有余之阳;实则泻之。

(1)阳胜则热——损其有余之阳,“热者寒之”。

中药:金银花、菊花、黄连、夏枯草、栀子、板兰根等寒性药物; 饮食:冬瓜、绿豆、苦瓜、西瓜、藕(生)、马齿苋、荸荠、螺蛳、鸭血、柿子、苦丁茶、绿茶等。

(2)阴胜则寒:损其有余之阴,“寒者热之”。中药:生姜、干姜、肉桂、附子等温性药物;

饮食:香菜、辣椒、韭菜、茴香、大蒜、大葱、生姜、羊肉、狗肉;荔枝、龙眼、杨梅、桔子、樱桃、红茶、咖啡等。

阴阳偏衰(阴阳不足):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之阴,或补其不足之阳;虚则补之。

(3)阳虚则寒:补其不足之阳,补阳消阴。

中药: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红参等;金匮肾气丸。饮食:羊肉、狗肉、韭菜、海虾、麻雀、鸽子、核桃仁等。运动:多做户外运动。

(4)阴虚则热:补其不足之阴,补阴制阳。

中药:补阴药,枸杞子、麦冬、生地、石斛、沙参、百合、阿胶、鳖甲等;服六味地黄丸。

饮食:甲鱼、鸭肉、银耳、燕窝、梨、西红柿等; 运动:太极等柔缓运动,多做静功。小结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智慧。阴阳平衡,健康一生。阴阳失衡,百病缠身。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可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死亡)。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七、思考题及作业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阴阳偏盛、偏衰有哪些表现?应该如何选择饮食和药物调理。5.学完本章节,你认为你的体质是阴阳偏盛、偏衰、还是平衡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平衡养生之路》王哲彬编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7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三

五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三讲 五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五行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初步具有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初步学会应用五行与五脏等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学会中医养生术——咽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行与五脏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 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 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 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列表说明。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

克”者为我“所胜”。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如此循环往复。

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正常,木克土。

木太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即“木旺乘土”; 土气不足,木虽正常,土仍难承受木的克制,造成“土虚木乘”。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归属五行,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

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肝似木,喜条达,恶抑郁,具有疏泄的功能。

脾属土:土性生化万物,脾似土,消化食物,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

以五行之间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

相生关系: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水生木:肾水之精以养肝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肝气条达以疏泄脾土的郁滞;水克火,肾水的滋润以防

止心火的亢烈。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发病:五脏外应五时,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

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天→肺先受邪;冬天→肾先受邪。

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如肾(水)病及肝(木)。子病及母:如心(火)病及肝(木)。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如肝(木)乘脾(土)。木乘土。相侮:如肝(木)侮肺(金)。木侮金。3.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1)确定病变部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青——酸——弦——木——肝。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赤——苦——洪——火——心。

(2)确定治则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虚则补其母:水生木,肝血不足补肾精。实则泻其子:木生火,泻心火以清肝火。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抑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即抑肝。

扶弱:土虚木乘,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即扶脾。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法等。

(3)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木;赤色、苦味入心——火;黄色、甘味入脾——土;白色、辛味入肺——金;黑色、咸味入肾——水。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季养生

春季养肝,春季木旺,肝主春,适时护肝、养肝。夏季养心,夏季炎热,心火旺,适时清心火以养心、护心。长夏养脾:小暑到立秋这段时间,注意健脾祛湿,护脾养脾。秋季养肺,秋天干燥,注意养阴、润肺、防燥。冬季养肾,冬季气候寒冷,寒气通于肾,滋补肾气,健体强身。

五行——五志养生

怒伤肝:学会制怒,做到心气平和,乐观开朗。

喜伤心:保持精神愉快、心气舒畅;狂喜极乐,使人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思伤脾:心胸豁达,和善处事,不为琐事斤斤计较、大费心思。忧伤肺:过度忧伤,肺气郁结、肃降失常,出现气机闭塞等证。恐伤肾:过度惊骇,扰乱其心神,导致肾虚。五行——五味养生

酸入肝:酸味食物、药物养肝、护肝,如山楂、橘子、葡萄等,适量吃醋,起到疏肝助消化的作用。

苦入心:苦味能清热、解毒、泻火等,如苦瓜、芹菜、苦杏仁、橘皮等,“良药苦口”,防止毒素积累,治各种疮症。

甘入脾:甜味食物能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缓解痉挛,如红糖、桂圆、蜂蜜、大枣、米面食等,脾虚者,可适量食用。

辛入肺:常吃葱、蒜、姜、辣椒、胡椒等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盐、海带、紫菜、海蜇等都是咸味食物,适量食用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五行——五色养生

青色属肝:多吃绿色食物,如青菜、菠菜、芹菜、绿豆、青笋等。赤色属心:常吃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

黄色属脾:多吃黄色食物,如黄豆、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白色属肺:多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白芝麻、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等。

黑色属肾:多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桑葚、黑米等。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音养生

角音——疏导肝经:“mi”音,古箫、竹笛、木鱼等演奏,其风格舒展、悠扬、深远,好似枯木逢春,万物萌生,具有“木”的特性,入肝胆之经。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草木青春》等。

徵音——疏导心经:“sol”音,古琴、小提琴等丝弦音乐,其风格热烈、活泼、欢畅,具有“火”的特性,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血压平稳,心神和谐。代表曲目有《喜相逢》《百鸟朝凤》《紫竹调》等。

宫音——疏导脾经:相当于“do”音,包含笙、葫芦笙等乐器,其风格悠扬、庄重、肃穆、沉静,如“土”一样宽厚、结实,可入脾经。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鸟投林》《十面埋伏》等。

商音——疏导肺经:相当于“re”音。编钟、磬、锣鼓、铃钹、长号、三角铁等乐器,音乐风格高亢有力、悲壮雄伟,可以入肺,调和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代表曲目有《阳关三叠》《阳春白雪》《黄河大合唱》等。

羽音——疏导肾经:相当于“la”音,鼓、水声等音乐,属水,通于肾,能保肾藏精、强壮肾脏功能、疏导下腹泄毒.平衡免疫系统。代表曲目有《昭君怨》《梅花三弄》《塞上曲》等。

5.调节不良情绪变化与影响

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达到治疗目的,称情志相胜。情志相胜法: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治疗方法。“喜胜悲”即火克金,是以高兴的事来战胜悲伤;“悲胜怒”即金克木,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怒胜思”即木克土,是用激怒的方法来打通思虑纠结;“思胜恐”即土克水,用诱导思考能够克制恐慌;“恐胜喜”即水克火,是用恐吓的方法控制过喜过散的心。

(三)中医养生术---咽津

咽津: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

作用: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

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仙家名之曰玉液……玉浆、神水。……练而咽止,则成不老之丹。

“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寿不老”。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2.肝属木,如何根据木之特性调养肝脏。3.五行与五季、五味对应,应如何调理五脏。4.情志相胜法是如何消除不良情绪对人体影响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四

脏腑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四讲 脏腑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3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养成以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去认识人体内脏功能特点的思维方式;熟悉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了解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的养生特点。学会中医养生术——握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脏功能及养生要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藏象的含义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

张景岳《类经》:“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2.内脏分类

五脏:心.肝.脾.肺.肾 形态:实质性器官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性器官

功能: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腑 功能:藏精气似脏 3.五脏六腑特点: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4.脏腑养生原则: 五脏:藏精气,以补为用; 六腑:传化物,以通为用。

二、脏腑功能与养生特点

(一)五脏——心(25分钟)

心的部位与形态:心位于胸腔,“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异常。2.心主神志 神的基本含义: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脉:心功能正常与否与经脉、血脉相关联。正常: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异常:心气心血不足:脉虚细无力;心血瘀阻:脉搏节律不整。

面:心其华在面。心气(血)充足——面部红润有泽;心阳气虚——面色白甚或滞暗;心血虚——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面色青紫。

舌:心开窍于舌:正常:“淡红舌、薄白苔”,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异常:心阳不足——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舌质红或舌生疮;心血瘀阻——舌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舌卷、舌强、或语謇或失语。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喜:喜为心志,喜乐愉悦,有益于心脏功能;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甚至昏迷。

汗:“汗为心之液”心气虚——自汗;心阴虚——盗汗;心阳暴脱——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小结:心位于胸中;主要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五行属火,通于夏季。

寡欲——养心之道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静心、乐心——养神——寡欲。尤乘《养生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益气养心粥:原料:太子参、山药、莲子各30克,粳米200克。作用: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猪心汤:原料:猪心、桂圆肉、红枣、莲子;作用:养心、安神、补血、润肤、养颜。

(二)五脏——肺

肺的部位与形态:肺位于胸腔。“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呼吸器官,呼浊吸清,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正常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异常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主一身之气:肺参与气的生成,并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正常: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异常: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2.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指宣布与发散,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肺失宣发:呼吸不利、咳嗽、胸闷、无汗、鼻塞。

肃降:指肃清、洁净和下降,肺气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功能。肺失肃降:呼吸短促、咳痰、喘息。

肺的宣发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宣降正常,则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若宣降失常,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

肃降”的病变。

2.肺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进行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正常:津液代谢正常,皮肤滋润,汗、尿等排泄正常。

异常: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肿、无汗、尿少等病理变化。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皮毛:其华在毛;肺能宣发精微、津液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正常——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强; 异常——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易感冒等。鼻:肺开窍于鼻。

正常——“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异常——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等。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忧:肺在志为忧,悲、忧同属于肺。过度忧伤,成为致病因素,使气不断地消耗而伤肺。

涕:观察涕的变化,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小结

肺的部位:胸中。主要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通调水道。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为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季。

养气——养肺要旨

肺主一身之气;人体之气通过肺的呼吸宣发得以敷布;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之气,赖肺的调节,发挥其功能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常用益肺食物:山药、苡米、芡实、黄芪、百合、杏仁、川贝等。百合粥:原料:鲜百合305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作用:补肺益脾,定喘止咳。

川贝冰糖炖雪梨:原料:雪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作用:润肺化痰止咳。

(三)五脏——脾

脾的部位与形态:脾位于腹腔。《类经图翼》:“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西医认为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脾为“仓禀之官”。

脾的生理功 1.主运化

运化:指运输和变化。

(1)运化水谷精微: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正常—脾气健运:消化吸收正常,肌肉丰满,精力充沛。

异常—脾失健运:出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主运化: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水液通过脾的运化转输,经心肺布散全身,发挥濡养、滋润作用;代谢后的水液和废物,通过脾的转输至肺、肾,变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正常:脾气健运:运化水液正常,水液代谢平衡。

异常: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产生湿、痰、水肿等病理变化。2.脾主升清

(1)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正常:头目清爽、营养充足。

异常:倦怠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2)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正常:胸、腹腔的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异常:中气下陷(脾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久痢、久泻、脱肛等。补中益气丸

3.脾主统血

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正常:脾气充足,统血正常,血液循经而行,不出血。

异常:脾气不足,统血失常——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等。称为“脾不统血”。

特点:出血时间长,颜色浅淡,多发生在人体之下部。常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归脾汤)

4.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主肌肉、四肢:正常: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异常:脾气虚弱: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脾开窍于口:脾气强健,则饮食、口味正常;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脾其华在唇:正常:口唇红润,“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异常:脾失健运,则口唇色淡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思:思虑过多,影响脾的运化,见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思则气结”。

涎:正常情况,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脾胃不和,涎液分泌增加,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小结:

位置:位于腹中(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的经脉属脾而络胃,与胃相表里。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通于长夏。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尤乘说:“欲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因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故宜‘常令欲少’,少吃禽兽肉,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专家们研究,长期饱食有四大危害

1.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可诱发许多严重疾病,“肥而不寿,是百病之源”。

2.使血液酸化,由于长期过食,体内代谢增加,“万病皆始于酸中毒” 3.产生过多自由基。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凶”。4.引发老年性痴呆。

《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说:“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美国抗衰老专家希尔指出:“长期饱食是用牙为自己掘墓,如果你为美食所诱惑,一味追求吃喝,那么,它的危害会进入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终会将你毁掉。”

大枣粥:配方:大枣10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效用: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胃虚食少等。

莲子猪肚:配方:猪肚1个,莲子40粒,香油、食盐、葱、生姜、蒜适量。效用:健脾益胃,补虚益气。适用于食少、消瘦、泄泻、水肿等。

(四)五脏——肝

肝的部位与形态: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特性。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1)调畅人体气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

异常:疏泄功能减退(称肝气郁结):胸胁、两乳及某些局部胀闷疼痛;疏泄功能太过(称肝气亢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

(2)促进消化吸收: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正常:气机调畅,脾升胃降,消化正常;

异常:嗳气、呕恶、腹胀腹泻等。

二是分泌胆汁,助消化;胆汁为肝之余气聚集而成,其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胆汁生成排泄正常,消化正常;异常: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胁胀满疼痛、口苦、厌食油腻、黄疸等。

(3)调节精神情志

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正常运行,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心情舒畅。异常: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情绪低沉,郁闷不乐,多疑善虑等;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亢奋,急躁易怒,心烦不寐,睡则多梦,头胀头痛等。

2.肝藏血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正常:两目视觉功能正常,筋脉强健有力,活动自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异常:肝血虚少:目昏、干涩、夜盲,肢麻屈伸不利,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肝不藏血:出血,如呕血、咯血,妇女月经量多、崩漏等。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筋:肝血充足: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肝血亏虚: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拘挛震颤、角弓反张等。

爪:“爪为筋之余”。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爪甲软薄,颜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目:目的视物功能依赖肝血的濡养。“肝受血而能视”。肝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经风热——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风内动——目睛上吊、两目斜视等。

4.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怒:怒与肝的关系密切。怒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

大怒可以伤肝——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肝失疏泄——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泪:泪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睛的功能。肝精肝血是泪液化生的基础。肝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目红赤,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总结:

部位: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肝与肝相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

顺应肝疏泄特性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肝血肝阴要充足;二是不要经常郁闷压抑而束缚肝脏;三是不要经常吃药、饮酒、熬夜,令肝脏疲劳;四是不要感染病毒。

肝的特性喜条达,恶抑郁;注重调摄情志;保证睡眠质量;宜吃清补食物;坚持适量运动

菊花粥:原料:菊花15克,粳米100克。作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猪肝菠菜汤:猪肝(250克)、菠菜(150克)、清鸡汤、姜、料酒、盐等适量。作用:养肝、明目、补血。

(五)五脏——肾

肾的部位与形态: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腰者,肾之府。”

《类经图翼》描述:“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肾为“作强之官”。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精的概念: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的分类:先天之精: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又称生殖之精。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气,来源于脾胃的化生,又称脏腑之精。两者关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精的作用:主生殖、促进生长发育

女性: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男性: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幼年期——肾气渐盛:齿更发长;

青年期——肾气充盛:真牙生,天癸至,具有生殖能力;

壮年期——肾气盛极:筋骨强健,头发黑长,身体壮实,精力充沛; 老年期——肾气渐衰:面色憔悴,头发脱落变白,牙齿枯槁,无生殖能力。因此,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如小儿的“五迟”、“五软”;青年人: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人: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人:衰老得特别快。

临床上称这种病理变化为“肾精亏虚”,治疗以补益肾精为大法。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推动、温煦作用;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腰膝痠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

肾阳虚:(肾气丸)疲乏无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痿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或水肿等。

2.肾主水:

调节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促进调节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肾气化失常:尿少、水肿或尿频、尿多等。3.肾主纳气

纳,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正常:呼吸均匀和调。

异常: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肾不纳气”。《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 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唾:清者为涎,稠者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多唾或久唾,易耗伤肾中精气。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

小结

部位: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腰者,肾之府。”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经相互属络,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惜精——养肾之要

肾中精气,主宰人生;张景岳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故欲长寿,须补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脏衰,形体皆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中阴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

补肾填精,延年祛病:《类经》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补肾益精”让衰老再慢一些!

益智仁粥:原料:粳米50克,益智仁5克(研末)。作用:温肾助阳、固精缩尿。

核桃小米粥:原料:核桃仁100克,小米250克。作用:强肾补脑,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

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料: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作用:补气养血,温中暖肾。

(六)六腑 六腑—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藏于胆,经肝疏泄,注入肠腔,以助消化。

正常:肝疏泄,胆汁生成和排泄,食物消化吸收正常。异常:胁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身、面、目俱黄的黄疸证。

2.主决断,调节情志

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正常:胆气豪壮:善于应变,判断准确,当机立断。异常:胆气虚弱:善恐易惊,胆怯怕事,谋虑不决。

六腑—胃

1.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容纳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正常:消化正常。异常: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或消谷善饥。

2.通降,以降为和:胃通利下降,将初步消化的食物下降小肠、大肠。正常:摄食,消化正常。异常:胃失和降,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及呃逆等症。

六腑—小肠

1.受盛与化物:接受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分清浊:清者饮食物中精微物质;浊者食物残渣及废水。吸收:精微物质(通过脾上输心肺)排泄:残渣经大肠粪便排出;废水经膀胱尿液排出。

正常,食物消化吸收,清浊各走其道,二便正常。异常: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等。

中医多采用“分利”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浊水残渣各走其道,则腹泻自止。

六腑—大肠

传导糟粕:小肠将残渣下降到大肠,大肠燥化(吸收水分)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正常:大便排泄正常。异常:大便干结而致便秘;或腹泻,大便稀溏。

大肠的传导功能还与肺、脾、肾、胃等脏有关。六腑—膀胱

贮尿及排尿: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均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功能。正常:尿液贮藏、排泄正常。异常: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甚则尿闭 膀胱不能约束:尿频、尿多,甚则尿失禁;湿热下注膀胱:尿频、尿急、尿痛

六腑—三焦

含义:有名无形:只有名称,而无实质性的脏器。有名有形: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以部位分

上焦:膈以上,心、肺、头面部;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部位,脾、胃、肝、胆等(肝归属于下焦); 下焦:脐以下部位,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主要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化活动(通行元气)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运行水液)以部位划分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心肺布散气血; 中焦如沤:脾胃受纳、消化、吸收; 下焦如渎:大小肠、肾、膀胱排泄。六腑小结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共同生理功能:传化饮食物,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称为“水谷之海”,概括为“胃气”,胃的生理特点是主降,以降为和;小肠泌别清浊,与大小便的排泄均有关;大肠传导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为水谷及水液运行的通路。

六腑养生要点

六腑养生—重在保持通畅

《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顺”。古人云:“欲长生,肠常清”,“若要不老,肠中屎少”。“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不要憋尿、憋大便;

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中医养生术——握固

方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作用:握固,使人心气归一,有助于思想安宁,邪气百毒不得入也。固护精气,辟邪防毒。

养生四宝——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五脏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2.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脏腑有关?

3.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4.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5.如何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6.如何进行五脏养生?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主编,2001年。《中医养生智慧》樊正伦养生讲座,2008年。

《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谭兴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五

望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五讲 望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舌象;能辨认异常舌象与健康的关系;熟悉异常舌象的养生方法;熟悉望舌的健康意义;学会舌上养生功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辨认异常舌象与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2.主要讲这么几个问题。认识舌、正常舌象、异常舌象与健康状况、望舌的健康意义以及舌上养生功法。

(一)认识舌 1.组成,舌质和舌苔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中医认为它是由胃气所产生的。

2.舌面分部及脏腑分区。

四个部分,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

舌尖通常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肾;舌的两边常代表肝胆。可以根据舌的不同部位的特殊变化,了解相关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舌为什么能反映体内脏腑的变化和健康状况呢?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脾开窍于口,舌居口中,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舌苔禀胃气而生,系胃气上蒸于舌面而成。

4.所以舌是人体健康的睛雨表

古人把写舌诊著作叫《金镜录》、《舌鉴》等。5.如何望舌?

光线,光线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

姿势,望舌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不要太过用力,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

顺序,望舌时应遵循舌尖、舌中、舌根、舌侧顺序察看,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饮食可使厚苔变薄;食用橘子可使苔色变黄;食用牛奶可使苔变白,望舌时应当予以区分和避免。

(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是指舌质的颜色是淡红色;薄白苔是指舌苔的苔质是薄的,苔色是白的。

正常人舌的颜色是淡红色,质地柔软,灵活自如,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干燥适中的白苔。

(三)异常舌象与健康状况

对异常的舌象的观察,一是望舌质,二是望舌苔。

舌质,主要有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的变化。舌苔主要有苔色和苔质的变化。

1.舌质的颜色

(1)淡白舌:舌的颜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称淡白舌。淡白舌——气虚

气虚无力运血上荣于舌,故呈淡白。气虚除了淡白舌外,还可以出现人容易疲乏、气短、乏力;易患感冒;喜欢安静、懒得说话;说话声音低弱无力;易出虚汗(自汗);肌肉松软不实。

养生当补气。山药、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等;药膳如黄芪童子鸡:山药粥等。补气的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淡白舌——血虚

血虚除了舌色淡白外,还可以见到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33

记忆力不好,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等。

补血。可以常食桂圆肉、海参、胡萝卜、猪血、猪肝、红糖、红枣等;中药如阿胶、当归、熟地等。常吃的药膳如花生红枣汤、桂圆红枣汤、猪肝菠菜粥(汤)等。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淡白舌——阳虚,阳气亏虚,无力行血上荣于舌,此时舌不仅淡白,并且因阳虚水湿不化,可以见到舌质淡白而且胖嫩。

阳虚可常的症状有手脚发凉;胃、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中医有阳虚则寒,阳虚的主要特点是怕冷。

补阳宜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中药如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益智仁等。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煲汤服。(2)红舌。

提示体内有热,俗称上火,可以分为实热(火)和虚热(火)。

实热(实火)的舌象多鲜红而起芒刺或同时见有黄苔。

伴发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实热的症状。

调理应当清热。多吃蔬菜,如冬瓜、苦瓜、马齿苋、田螺等,水果(西瓜、梨、荸荠等),绿豆等,少吃辛辣、肥腻、油炸食物。

中药如菊花、金银花、板兰根、黄连、夏枯草。常可以泡茶喝。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

虚热(虚火),舌象可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

并有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形体偏瘦等症状。

补阴为主,通过补阴以祛虚热。食物可多选择如鸭肉、甲鱼、绿豆、冬瓜、雪梨、西瓜、银耳等;少食煎炸烧烤等温燥之品;中药西洋参,麦冬、枸杞子、石斛等可以泡茶喝。

(3)青紫舌: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面、舌边见紫色斑点、斑块,称瘀点或瘀,或舌下静脉怒张。提示体内多有血瘀。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而形

成。

皮肤可常出现乌青或青紫瘀斑;面色晦暗,易出现暗斑;口唇颜色偏暗;身体有固定痛处,夜重昼轻;咽喉干,总想用水滋润等症状。

行气活血化瘀。

可常食山楂、玫瑰花、金橘、黑木耳、油菜、红葡萄酒。中药当归、三

七、丹参都有化瘀的作用。多喝花茶,如玫瑰花茶、薄荷茶、茉莉花茶等。可用当归3克、桃仁3克、红花3克、丝瓜络6克煎汤,每晚泡脚。药膳如山楂红糖汤,黑豆川芎粥。

2.舌质的形状变化(1)裂纹舌多为阴血不足

舌色浅淡而裂——多为血虚,可以补血。舌红绛而裂——多为热盛伤津,阴虚,可以补阴。(2)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挤压的痕迹,为齿痕舌。齿痕舌提示为脾虚或湿盛。

脾气虚: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湿盛之人:常可以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睑比比较肿;嘴里有粘粘的感觉;舌苔厚腻;腹部肥满松软。

健脾利湿。多吃蔬菜(冬瓜)、水果和清淡食物;中药如茯苓、党参、山药、白术、白扁豆、薏苡仁等。可以用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煎汤代茶饮。冬天每晚用川椒十几粒,煎水泡脚,健脾燥湿温阳的作用。

(3)芒刺舌:芒刺舌是指舌乳头增生和肥大,高起如刺,提示为热盛。前面我们讲了红舌为热象,如果是芒刺舌,则热更盛、更严重。

热愈盛则点刺愈多。且舌体不同部位的点刺可以提示不同脏腑热盛。如舌尖出现点刺提示心火亢盛,舌边生点刺提示肝胆火盛。舌中生芒刺,多属胃火炽盛。余可类推之。

3.舌苔的变化与健康状况,苔的异常变化,主要苔色和苔质的变化。(1)黄苔,黄苔是由于热邪熏蒸舌面而成。提示为体内有热,属热证。苔愈黄,里热愈甚。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可服用寒凉药物,如金银花、菊花、板兰根、夏枯草、黄连等。多吃苦瓜、35

黄瓜、西瓜、绿豆等。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烟。

(2)厚薄苔

正常的人应该是薄苔,病初、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的也可见薄苔。厚苔—提示外邪较盛,或是体内有痰、饮、湿、食等积滞。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不易刮去,为腻苔;若苔质颗粒粗大,苔厚疏松,易于刮脱,称为“腐苔”。

腐腻苔提示体内有积滞,可能是湿、或是痰,或是食。

有湿要祛湿:可服车前草、薏苡仁(米仁)、藿香、佩兰、茯苓等中药。多吃赤小豆、冬瓜、苦瓜、丝瓜、马兰头食物等。

有食要消食:服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保和丸等。多吃清淡食物,水果、蔬菜之类。

有痰要化痰:可服川贝、杏仁、竹沥、茯苓、半夏等中药。以及萝卜、梨、荸荠、陈皮等食物。

(4)剥脱苔

剥脱苔是指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镜面舌、地图舌。无论是光剥苔,还是花剥苔都提示体内气阴受损,特别是胃的气阴受损。一般少苔病较轻,剥苔较重,无苔就更重了。

光剥苔(镜面舌)提示胃阴枯竭,胃气将绝。也就是说气阴大伤,俗话说“不怕舌上脏,就怕舌上光”,舌上是应该有苔的,无苔一定是体内气阴大伤。

花剥苔(地图舌)提示胃之气阴两伤。气阴损伤程度较光剥苔轻。小儿出现花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

剥脱苔要注意补气补阴。可常服西洋参、百合、银耳、山药、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石斛等。并应注意调理脾胃,恢复胃气。

(四)望舌的健康意义 1.判断正气盛衰

舌质红润说明人的气血旺盛;舌质淡白多表明气血不足; 舌苔: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舌光无苔是胃气阴亏虚。2.分辨病位深浅

舌质:红舌—是热证,如果出现了绛舌,绛舌是比红舌颜色更深的一种红色,提示热更重,中医称为热极;说明病位加深。

舌苔:薄苔是表证,病较轻,病刚开始;如果是厚苔—说明病已经发展到体内了,中医称为里证,说明病加深了。

3.区别病邪的性质

舌质的瘀斑、瘀点—说明体内有瘀血;芒刺舌说明体内有实热;

舌苔:黄苔表明是热邪;白苔是寒邪;腐腻苔说明体内有痰、湿、食的积滞。4.推断病情进退

苔:由白变黄变灰变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在发展; 如果苔:原来是厚的,经过调理和治疗慢慢变薄说明病情有好转,病退。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望舌的习惯 每天早晨洗脸、刷牙、望舌;

舌象是健康的一面镜子,根据舌象的变化调整日常的起居、饮食,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养生,对于增进健康、防病治病有重要意义。

能指导我们一天工作、学习、生活; 能及早发现健康状况,身体的疾病; 能调整日常的生活起居,选择合理的饮食。

(五)舌上的养生功法 1.搅舌疗法

用舌头在齿唇间用力抹搅旋转来治病强身的一种方法。

用舌在牙齿与唇腮之间用力搅抹转动,左右各旋转30~40周,速度不要太快,用力要适当均匀,每日3~4次。

活动舌头促进心血管健康;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舌体转动健脑强心。对于心脑血管养生保健有一定的效果。

搅舌时口中唾液分泌增多,应将唾液咽下(咽津),滋润五脏,增强脾胃功能,强健身体。

2.舌抵上腭功

静坐,用舌头自然抵住上腭,保持3分钟,期间尽量排除杂念 然后把产生

的津液慢慢咽下去。

中医认为舌抵上腭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经常练习,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康复大有裨益。

七、思考题及作业

1.正常舌象。

2.热证一般有哪些舌象的变化。

3.试述齿痕舌、裂纹舌、剥脱舌、腐腻苔的舌象表现及养生保健方法。4.望舌的健康意义。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主编,2001年。

九、教学后记

教案六

经络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六讲 经络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概念、走向及分布规律;学会经络养生术——小周天功法、经络拍打法、三一二经络锻炼法,熟悉子午流注经络养生方法与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脉分布。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1.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人体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脉和络脉区别,其中经脉较粗为主干,络脉较细为分支;经脉分布较深,络脉分布较浅;经脉数量少且长,络脉数量多而短。

经络现象又称循经感传现象,当我们刺激人体的穴位就会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这种感觉会沿着古人所描述的经络循行路线向远处扩散和传导。

2.经络的组成:经络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络脉又分为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加上任脉和督脉,称为十四经脉。

(二)经络作用与养生意义 1.经络作用

联络作用——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肢节,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营养作用——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保卫作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如果经络功能减退,外邪就可通过经络由浅入深,侵袭内脏。

病理经络是邪气传播的途径,病邪由外到内、由一脏腑到另一脏腑,由内到外,都可以借助经络而传注。

2.经络养生意义

判断病变部位,比如前额痛——阳明头痛;头侧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因胁为肝胆经脉分布的区域。阑尾穴有压痛,可辅助诊断为阑尾炎。

指导养生保健,我们所说的经络保健、穴位保健等。无不都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

《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通畅,机体就健康舒畅;经脉不通,则百病丛生。

(三)经脉的分布

1.十二经脉的分布,《内经》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1)内行路线又称无穴通路:经脉主要分布在体内,并分属于各脏腑,其规律是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构成六对脏腑阴阳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在体内属肺并有分支联络大肠;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2)外行路线又称有穴通路,是指经脉的体表的分布区域。

四肢: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其中太阴内前、厥阴内中、少阴内后;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其中阳明外前、少阳外中、太阳外后。

躯干部: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手三阴经主要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在躯干,分别是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侧;足三阴经主要分布在腹部。

头面部:内经说:头为诸阳之会。告诉我们头部的经脉分布,在外行路线上是没有阴经的。为各条阳经汇聚之处。

手足阳明经分布在头面部,靠前面;手足少阳经分布在头侧部,靠侧面;手足太阳经在头后部,靠后面。头为诸阳经之汇,阴经外行路线不上头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从手太肺经开始,依次传入手阳明大肠经,再到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继续流注气血,经脉运行气血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确保全身各处的气血供给。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益以任督十四经,依次循行宜记清。

3.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相对十二经脉而言,我们说十二经脉是正经,那么不同于正经的我们称为奇经,奇经有八条,因此,十二经以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无十二经之规则,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分布也于十二经脉不同: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不

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不像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

任脉:任“担任”、“妊娠”之义。这条经脉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胸腹正中线上,从小腹开始,沿胞中、会阴、腹、胸、颏部,到达下唇。循行于人体的腹部正中,任脉为“阴脉之海”,它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督有“总督”、“督统”的意思。督脉也起于小腹中,从胞中开始出于会阴沿背部,经过腰、背、头项、头顶,到达上颌上唇,循行于人体的背部正中。督脉为 “阳脉之海”,它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四)经络养生功法 1.小周天功法

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起到疏通经脉、促进血行、宁心安神的作用。

功法的内气循行路线是:从下腹部即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练习小周天功法,分三步。

一是调身,即调整身形,我们可以一起来做,首先把身体调正了,可坐式盘腿、或卧式;轻合嘴,舌尖抵上腭,轻闭目,沉肩垂肘,松颈含胸,舒腰松腹。双手置于腹下或腿上,做到舒适、自然。

第二步是调息,即调整呼吸:做到自然呼吸,循序渐进,实现深、长、细匀的呼吸。

第三步是调心,即调整心意:调整精神活动,使之趋向、达到集中、专一,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

2.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三个穴位。一指一个腹式呼吸为主的基本的气功锻炼。

二指 做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

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激发经络系统,使人精力充沛,经络通畅,防病治病,增进健康。

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每天两次按摩,每次共5分钟,要有酸、麻、胀的感觉。合谷调理上肢和头面;内关调理胸腔;足三里调理下肢和全身,以及

五脏六腑。通过三个穴位的按摩,起到疏通全身气血,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

一是指一种腹式呼吸方法。

平卧,或端坐姿势,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在下腹部丹田处,行腹式呼吸。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紧张。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

活跃小腹部的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增加肺泡通气量,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促进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

二是指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每天1次,每次5分钟。太极拳、跑步、散步等都可以

可以激发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以及奇经八脉等经气,促使全身气血畅通,平衡脏腑功能。

3.经络拍打法

概念:经络拍打法是指以手指、掌、拳等拍击经络、穴位或患处,以达到祛病防病和促进健康的方法,其轻者为“拍”,重者为“打”。

作用: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消除疲劳、解痉镇痛、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特点:方法独特、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用面广、效果显著。

方法:可以用手拍或工具拍,一般是顺经拍,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或顺“病灶”部位拍。

拍打时的要领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拍时要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线路清晰、富有弹性、频率合适、节奏规律。

敲打胆经:是指敲打胆经,以疏通经络的养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说:“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11个脏气都取决于胆,取决于胆气的生发,胆气能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动起来,脏腑的功能活动才能旺盛。

敲打胆经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化生气血。还能起到排毒、减脂等作用。

身体平坐(或站立),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面,手握空拳,举手随势下降敲打;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外侧胆经的循行路线一直敲到膝盖,两腿交替;不宜太快、太用力,每条腿每天敲两分钟,约100次左右。

注意事项:老人敲胆经不宜敲太多;孕妇不宜敲打;自发性出血患者不宜敲;晚上子时(23点至1点)不宜敲打。

4.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子午流注)

是指遵循子午流注气血运行规律,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的养生保健方法。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此时胆经最旺盛,阳气开始生发,子时一定要注意睡眠,充足的睡眠胆经才能完成代谢。古人有“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子时为黄金睡眠阶段,优质的睡眠是健康的保护神。

丑时:晚上1~3点,此时肝经最旺盛。中医讲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辰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肝内血液充足,就能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

寅时:凌晨3~5点,此时肺经最旺盛。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寅时健康的人应该是深睡状态。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人体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开始增加,肺主气,朝百脉,气血重新分配由肺完成,在深度睡眠中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

卯时:凌晨5~7点,大肠经旺盛,是清肠排毒的时间。晨起大便是身体良好的标志。因此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以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排便后多做提肛运动,可防止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辰时:早上7~9点,此时辰胃经旺盛。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一定要吃好,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

巳时:上午9~11点,此时脾经旺盛。脾主运化,吸收早上进入体内的食物中的营养。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个时辰至少要喝几杯水,慢慢饮,让足太阴脾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有助于消化吸收。

午时:中午11~13点,心经旺盛。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中午吃完饭以后,应小憩片刻,适宜养心。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古人云:“子时不睡耗其阴,午时不睡伤其阳”。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睡好“子午觉”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子午觉”能调整人体阴阳,使人的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焕发精神,增强免疫能力。

未时:下午13~15点,此时小肠经旺盛。手太阳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消化吸收。小肠功能正常则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下午15~17点,此时膀胱经旺盛。膀胱负责排泄人体水液。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有助于养生保健。此时要想小便,一定不要憋着,要保持小便通畅。

酉时:下午17~19点,此时肾经旺盛。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如果吃饭过了酉时,即错过了人体营养吸收的最好时间,因此晚饭不要超过晚7点。此时为补肾的最佳时机,对于肾虚的人,在这个时候按摩足少阴肾经的太溪以及肾俞等穴位,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晚上19~21点,此时心包经旺盛。心包络犹如心脏的屏障,代心受邪。此时可做适量的活动,比如散步,可增强心功能。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并应准备入眠创造条件。

亥时:晚上21~23点,此时三焦经旺盛。亥时是最后一个时辰,一天时间已经走完一个轮回,百脉进入休息状态,人应进入休息。因此,此时宜进入睡眠阶段,百脉得以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晚上睡眠一定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遵循子午流注规律养生保健,有益于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人体要随着十二时辰盛衰开阖而变化,把握养生的规律,才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素质,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七、思考题及作业

1.十四经脉指哪几条经脉? 2.小周天指哪二条经脉的循行?

3.三一二经络锻炼法中的三是指哪三个穴位? 4.子时、丑时、卯时、午时应如何养生保健?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人体穴位自然疗法》吴兆利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9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七

穴位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七讲 穴位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能正确找到常用穴位的位置;熟悉常用穴位的养生特点;学会穴位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用穴位的位置、养生要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穴位的概念与分类 1.经络穴位养生法

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2.穴位概念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按摩(养生)的施术部位。腧穴、气穴、孔穴、穴道等。

3.分类

十四经穴(经穴):归属于十四经脉,有具体名称、固定位置的腧穴。共有361穴。

经外奇穴(奇穴):十四经穴以外,有具体名称,固定位置,或对某些疾病有奇效的腧穴。

阿是穴: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痛为腧”的一类腧穴。

(二)穴位的养生保健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肩髃治肩痛、睛明治眼病、听宫治耳病、中脘治胃痛等。一般而言,分布在头面躯干部的腧穴比较突出。

2.远治作用:腧穴能主治本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合谷治头痛、足三里治胃病等。一般而言,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比较突出。

3.特殊作用

双向性: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穴既治泄泻,又治便秘。内关可以调整心率。

相对特异性:指穴位与非穴位,或这一穴位与其它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不同特点。如大椎退热;人中急救开窍;至阴矫正胎位。

(三)穴位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固定标志: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活动标志:如:张口取听宫;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

2.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3.简便定位法

指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

(四)常用穴位的养生保健 常用穴位——头部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七寸取穴。百会可纳豆。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等。[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水沟(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急救穴:昏迷、休克、窒息、中暑、中风,癫狂、小儿惊风;急性腰扭伤等。

[操作]针刺、指掐人中。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病,眼病,面瘫。上丹田。[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

太阳

[定位]眉稍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约一寸凹陷中。[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眼病,牙痛,面瘫。[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病。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风池

[定位]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颈强痛,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落枕,感冒发热、鼻塞。[操作]针刺、按摩、艾灸。睛明

[定位]目内眦旁0.1寸。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操作]针刺、按摩。听宫

[定位]耳屏前,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耳亭)耳,齿痛。[操作]针刺、按摩、艾灸。常用穴位——胸腹部 膻中

[定位]胸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主治]气喘、胸闷、胸痛、心悸、心痛、噎膈等。中丹田。[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中脘

[定位]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反胃、吐酸、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脾胃虚弱。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下丹田。

[主治]全身强壮保健穴位。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腹泻及虚劳羸瘦等。

《扁鹊心书》“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全身强壮保健穴。腹痛,便秘,泄泻,癃闭,遗尿,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不孕,虚劳羸瘦。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神阙 [定位]脐中。

[主治]腹痛、泄泻、便溏、脱肛、水肿、减肥等。[操作]按摩、艾灸、隔盐灸。天枢

[定位]脐旁2寸。

[主治]便秘,腹泻,腹胀,肠鸣,绕脐痛,痢疾。[操作]针刺、按摩、艾灸。常用穴位——腰背部 大椎

[定位]在颈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发热、哮喘、咳嗽、颈项痛等。[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命门

[定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痛,腰酸,遗尿,尿频,遗精,阳萎,水肿,五劳七伤,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补肾气。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背俞穴

概念: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的腧穴,如肺俞、心俞、肝俞等。

定位: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分支上(距脊柱正中1.5寸),上下排列与内脏相应。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相应脏腑疾病以及与脏腑有关头面五官和肢体疾病。操作:针刺、艾灸、按摩、刮痧、火罐。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吐血,潮热,盗汗。[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盗汗,癫狂,痫证。[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篇3:中医养生教案

关键词:养生,中医,复兴,可行性

0 引言

现阶段, 因为西医知识及其治疗方法的日益普及, 中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数医院及医疗机构中, 中医所占比重明显不及西医。当前无论综合性医院还是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 其临床模式大同小异, 运行模式都是按照内、外、妇、儿为基础, 然后根据人体功能系统或器官部位再细分[1]。不可否认的是, 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 中医养生却以其不可忽视的魅力日益受国民青睐, 各类养生讲座及电视节目日益多样化、普遍化, 在此情景之下, 中医的复兴俨然进入了可行的大好时期。

1 中医陷入困境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自近代以来, 中国对于西方的学习就从未终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更是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热忱, 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本土文化及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此外加上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人的误导, 以传统文化为沃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医学不免受到人们的质疑。西医则以其标准量化明显, 检验实验性强的优势, 使得部分习惯了实验、数据为主导的研究人员对其科学性、可行性充分肯定。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中医的生存发展陷入了新的僵局。

1.2 培养模式的趋异化

放眼当前中国的医学教育, 西医的教学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各类医科院校及医疗机构对于西医的重视更是远超中医。相比之下, 西医学习的培养模式更足以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医学习对于传道者与受教者要求极高, 传统的师徒制教育在中医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但是可操作性稍有逊色, 因为老师数量少, 虽说质量获得了保证, 但是按照此方式, 在学生数量上不及西医教育, 群体优势不足。如今开展的本、硕、博中医人才培养机制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可收效并不明显。同时效仿西医教育而进行的教育在医疗制度上、在教育教学上、在科研设计上、在医疗思路上, 都出现了西化的倾向[2], 这就违背了中医临床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律。

1.3 社会认知的多样化

谈及医学的可行性, 疗效是不容忽视的首选话题。西医凭借其诊治方法多样、诊疗设备先进等优势表现出诊治疾病过程的迅速与便捷。就中医学而言,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特点, 中医治病着眼于整体, 辩证全面的诊病, 强调一个“养”字, 而非“治”字, 更具有人文气息和人道主义。由于对中医临床治疗模式认知有限, 部分国人盲目以为中医疗效欠佳, 起效较慢, 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频生活节奏, “废除中医”的错误论断应运而生。

2 中医养生的优势

2.1 养生底蕴深厚

中医养生立足于中医学的丰富理论, 而中医学又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 这就决定了中医养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无可比拟的。《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的重要意义不容小觑, 其中也对中医养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是研究、学习、进行养生的必读经典。此外, 还有《易经》、《道德经》、《吕氏春秋》等著作对于养生都有相关研究, 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明证。

2.2 养生方法多样

养生因为其理论的多样性及丰富性, 其方法自然不是唯一的。例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调神养生、房事养生、起居有常、药物养生、针灸推拿[3]、气功养生以及音乐养生[4]等多样的方法为对于养生有兴趣的人提供了充足的选择, 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这样一来, 中医养生就具备了很强的适应性, 适应多种群体, 多种需求。伴随着重视养生主体的日益庞大, 养生理念和方法自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2.3 养生结果明显

养生不只是保养个人的身体, 对于个人的心理内在素质也有相当的作用。健康不只是生理上没有疾病的困扰, 也包含心理的正常。中医养生在强调生理养生的同时, 还不忽视心理养生。伴随着养生的深入, 个人的内在修养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致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内外兼修、内外兼养, 促使养生者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 亦收获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

3 可行性分析

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5],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中医复兴的实现。目前养生已成为了各大电视频道、新闻报刊等传媒载体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出国人对于养生的兴趣及重视进入了新的时期, 在现有的生活基础之上人们已经意识到“如何生活的更好”这一问题。

21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转变, 医学理念也随之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6]。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在于治病, 而中医则更多强调防病。“养生”一词最早可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 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保养人体的生命的活动。养生帮助人们消除了疾病的隐患, 使人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生理状态, 这对于人们是一个新方向。中医养生具备无与伦比的优势, 这也就决定了其无可替代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在中医复兴的进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的发展和影响在当今社会不容忽视, 在民众对于养生观念逐渐接受的同时, 中医理论知识及相关思维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改变着每一个人。依托中医养生的发展与普及来实现中医复兴,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发展为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张小军, 王云飞.中医复兴之探讨[J].中医杂志, 2010, 51:18-19.

[2]张其成.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中医药文化, 2006 (1) :6-9.

[3]彭艳, 尹艳, 杨智荣.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 (2) :59-60.

[4]姜莉.音乐养生中医观[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4) :961-963.

[5]肖俊.健康传播视角下的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研究:以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3.

篇4: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笔墨,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医家追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体育锻炼、饮食调适、音乐等)达到养生目的。书家追求“书”的生命,医家追求“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阴阳、神、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

认识生命一阴阳

《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则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若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如是则无善可言。

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基本点。

追求生命——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足。”“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则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

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

“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尝

辄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

可能的。

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

升华生命——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书家们为达到书艺永恒的目的,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要求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宇宙、自然、人生、文化融于一体,从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真谛。张旭观担夫争道,悟避让之理;怀素赏夏日卷云,使其书波澜壮阔;山谷草书似得舟子逆水荡桨、江山之助,成为千古美谈。“屋漏痕”、“锥刺沙”,已成为启迪书家思路的名言。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汲取自然的神情妙意,将物态神情、宇宙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并凝聚咸一些富有动感的抽象化、节奏化、韵律化的线条墨迹,这些来自于感性生命的线条墨迹,是感性生命的凝聚形式,具有蕴含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功能。

篇5:健康养生教案

一、教学目的:本课旨在向学生宣传健康养生的观念,补充和丰富学生的健康养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习惯,让我们能有一个好身体来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一课时50分钟

四、教学重点:“眼睛的保健”部分,让学生了解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眼睛保健的步骤和要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在现代的生活中,没有比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了,要想有一个好的身体,就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并且身体力行。提问设计:同学们对健康养生的概念和知识积累程度如

(二)讲授新课:

1、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并阐释课题的内涵和意义。

2、介绍健康养生这门科学的发展及现状,让学生有个

大致概念。

3、结合当前节气讲解秋季健康养生的知识和要点:

a、以防燥为主

(秋令不养生,燥邪最容易伤人津液,会经常引起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据统计,有80%以上的人在秋天里患有不同程度的秋燥症。秋燥症,中医认为是人们在秋季里因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症。有秋燥症的人除应及时进行医疗外,科学地进行食疗也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b、秋季养生保健六策略

(1.饮食调养。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就是说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广柑、山楂、新鲜蔬菜、酸味食品。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2.增减衣服。初秋季节中午虽热,但早晚都凉风习习,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凉气”的侵袭。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以免一穿一脱受凉感冒。

3.谨慎起居。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在秋天要早点睡觉,早点起床。

4.加强运动调养。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晨风中散步、跑步、锻炼,这不但是在进行好的“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使身体能适应寒冷的刺激,为渡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作了充分的准备。

5.保持室内一定湿度。秋季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故必须注意保持室内具备一定的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

6.药物保健。根据秋季的特点,可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另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平素为阴虚体质的人,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

丸等。)

4、说明眼睛对于学生和青年的重要性,讲解眼睛的保

健知识:

a、伤害我们眼睛的八大敌人

(1号敌人:酒精

酒精是漂亮眼睛的头号大敌。为什么喝了酒的人会面色通红、体温上升?那是因为酒精会促进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膨胀。眼睛周围的肌肤娇嫩,血管非常细小,如果饮酒过度,毛细血管很容易破裂,造成斑点。对付这个大敌的方法是:对于酒类躲得越远越好;如果实在躲不过,不得已而喝了酒,一定要多饮些水来抵消其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2号敌人:烟草

烟草一旦燃烧起来,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敌人。近来的科学研究更加明确指出,它可导致眼睛周围的皱纹产生。即使自己不吸烟,也不应放松警惕。“二手烟”同样会摧残你的身心和容貌。所以,扪心自问一下:你和你的“烟民”朋友们聚会时,是否真的非常快乐?是否真的可以丝毫不介意皱纹渐渐爬上眼角?如果你没有这么释然,那还是和他们

保持一定的距离吧!

3号敌人:干燥

干燥会使眼睛变得没有神采,好像你总是特别沮丧。消灭这个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给眼睛补水。几乎每一位美容师以及护眼专家都建议使用润湿液,它适合你,不论你是否戴隐形眼镜以及戴的是哪种隐形眼镜。

4号敌人:过度日晒

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眼周皱纹、白内障和其他眼部疾病。在户外时,戴上太阳镜或防紫外线眼镜能很好地保护

你的眼睛。

5号敌人:空气污染

这个敌人隐蔽性很高,当你注意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伤害你了。在户外的时候,即使不化妆也应搽一些粉底,可以起到阻止粉尘、细菌等的作用。房间里则应该建设一个洁净的“世外桃源”: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掉灰尘、烟尘、宠物的毛发皮屑、微生物以及其他潜在的污染物。

6号敌人:过期化妆品

当你打开一支新的睫毛膏、眼线笔或眼影粉的一刹那,细菌就开始侵入了。你用过这些化妆品后,再放回容器去的时候,更多的细菌就被收集起来了。如此反复,细菌会越聚越多,它们一旦进入你的眼睛,会引起感染或更糟的后果。因此,最多6个月就应更换一次化妆品,而睫毛膏则最

好3个月更换一次。

7号敌人:错误节食

错误的节食也是对美眼造成威胁的敌人之一。研究指出,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锌等可以预防某些眼部疾病和皱纹等。如果你节食,减少脂肪和淀粉的摄取是正确的,但同时一定要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吃多种维生素补充胶囊是个好主意,但不要把

它当成正餐。

8号敌人:睡眠不足

如果你经常工作到深夜2-3点,早晨8点又要赶去上班,那么,睡眠不足似乎就要将你击垮了。要打败这个敌人,一定要抓住每个机会。在班车上,在午休时,等着理发时,只要一有空儿就眯一小觉。这样才能常保清爽健康的双眸,摆脱眼袋、黑眼圈和皱纹的困扰。尽量避免摄入咖啡因,它会干扰你的睡眠规律。)

b、推荐护眼八大法

(护眼方法一熨目

每天晨起或睡前,取坐或立式,闭目,同时双手掌快速摩擦揉搓,约半分钟便会感到发热发烫,随即迅速将双手掌按抚于双眼上。待热感不明显时,再如法重试一次,每日如此循环14次。此法有通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护眼方法二运目

自然站于窗前2-3米外,双眼依次注视4窗角,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反复交替,共反复7-14次,此法可

以舒筋活络、改善视力。

护眼方法三浴目

以热水、热毛巾或蒸气熏浴双眼,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还可用中药浴,即将菊花、大清叶、桑叶、竹叶之类的中药煎水,趁热先以蒸气熏眼,待水温后,再以药水洗浴双眼。久之,可清热、消炎、明目。

护眼方法四养目

平时要注意饮食的选择和搭配,如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搭配等。另外要多吃蔬菜、水果,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适当吃些海带、胡萝卜、芹菜、动物肝脏等。

护眼方法五摩目

闭目,以双手的中、食二指分别按压双眼球,适当地有节奏地加压(以不感到不适为度),可略带旋转动作。此法对老年人,特别是青光眼患者最为适用。但患眼病或做过眼部手术的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

护眼方法六极目

晨起选择空旷、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身体自然直立,两目先平视远处一个目标,如树梢、塔尖或山峰等。此时尽量放松眼睛,坚持1-2分钟后,逐渐将视线移近,直到眼前1尺左右,注视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由近而远移到原

来的目标上。

护眼方法七惜目

用眼不要过度,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注意节约用眼,如读书、写字或看电视不要持续时间过长,一般40--60分

钟左右即休息5--10分钟。

护眼方法八护目

不要久处强烈的阳光或灯光下,更不要在强光下读书看报、电视的光度也不要太强。如果夏日出游,要戴适合的太阳镜。另外,各种屈光不正的患者应配戴合适的眼镜

等。)

七、板书设计:

篇6:神奇的中医 教案

神奇的中医 教案

神奇的中医 教学目标: 1.对我国的中医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到中医中药的丰富内涵。 2.感受到中医与中药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中医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3.了解历史上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知道今天中医、中药的成就凝聚着前人的努力与创造。 4.了解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神奇的中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感受我国中医的悠久历史,体验中医中药知识及作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基本了解中医的基础上,进而去关注中医,珍视中医。 难点:初步使学生对中医中药产生兴趣;基本了解中医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作用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制成调查表,向大家讲解。 2.中药、西药、中医用具、文字资料、图片。 3.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神奇的中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视频动画《扁鹊见蔡桓公》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的又一国粹――神奇的中医。 二、活动:我与中医、中药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收集到的中医中药的知识,再上台交流,展示相关的.食物、图片等。 三、中医手法了解,活动:做广播操 1、师:中药是我国中医学中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治疗手法属于中医? 2.学生汇报:针灸 按摩推拿 拔罐 等 3.展示相关图片 4.轻松一刻:做眼保健操。 (1)认清穴位 (2)随音乐做操 四、讲故事,感受国粹神奇, 1、我国的中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医学作出贡献的人,你知道哪些,说说他们的故事。(了解中医历史) 我国传统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哪些中医治疗疾病的故事。(了解中医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 五、中医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师:我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的神奇折服了许多外国朋友。请看资料──《中医在国外》。 1.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2.师出示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源。(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六、活动:拍手操 板书: 中国国粹 神奇的中医 造福世界

上一篇:关于发洪水作文200字下一篇:衡阳会计上岗证培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