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

2024-04-12

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通用4篇)

篇1: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

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

根据中墨(西哥)1999-2000科技合作项目安排,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部国际合作司、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广东省农业厅植保站参加的“赤眼蜂生物防治考察团”一行四人,于2000年12月5日-19日对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技术进行了考察。考察团访问了墨西哥城、科利马和蒙特雷三个城市。与墨西哥农牧渔业和农村发展部的有关官员进行了会谈;访问了植物保护与食品卫生总局及其下属的国家生物防治中心,并与有关官员和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听取了柯利马大学、蒙特雷大学和捷宾哥大学有关赤眼蜂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介绍;参观了柯利马州得哥芒赤眼蜂繁殖中心、蒙特雷州益虫繁殖中心和蒙特雷州SpIRITU热带水果农场等益虫工厂生产技术流程以及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农作物害虫的防治现场;双方交流了两国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情况及进展;草拟了中墨双方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长期合作交流备忘录(备忘录附后)。考察团按计划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并取得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成果,为我国赤眼蜂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双方的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墨西哥农业基本概况

墨西哥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古国,是玉米、番茄、甘薯和烟草的原产地之一。墨西哥领土面积约192万平方公里,约合2亿公顷,可耕地面积27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水浇地600万公顷,旱作地2100万公顷。全国总人口9100万,农村人口占27%,农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经济自立人口的23%。墨现有村社2.9万个。

墨西哥位于北美南部,农业以旱作为主,播种集中在春夏二季。全年种植的作物有150多种,其中基础作物有10种,它们是:玉米、菜豆、小麦、水稻、大豆、高梁、大麦、棉花、芝麻、红花(油料作物),约占播种面积的70%-80%。1995年大农业产值(包括农、林、牧、渔)占国民总产值的7.7%。近年来,粮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3%,牧草作物16%,经济作物11%,果蔬6%,但就产值而言,粮食作物只占35%,而果蔬占23%。

玉米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7万公顷,产量2257万吨。主产地为中部高原和南部干旱地带。玉米是当地人的主要食品,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约156公斤。

小麦播种面积102万公顷,产量416万吨。主产地为西北灌溉农业区,其中索诺拉州的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40%。从事小麦种植的大多是资本主义农场,有灌溉条件,机械化与集约化水平较高,但仍不能自给而部分靠进口。

菜豆也是墨主要食品和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1981年总产曾达149万吨,单产每公顷683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菜豆在全国都能种植,主产区是中部高原和南部旱地栽培区,主要满足国内消费。

水稻播种面积约10万公顷,产量约37万吨;高梁播种面积56万公顷,产量578万吨。

墨西哥是世界上主要植棉国之一,在拉美,产量和面积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墨棉纤维品质优良,一级棉占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每年出口量占产量的2/3。

果蔬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而产值却占总产值的23%。为墨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每年出口的水果主要有:柑橘、柠檬、草莓、香蕉和菠萝等;出口的蔬菜主要有:西红柿、洋葱、辣椒等。

二、墨西哥生物防治情况

墨西哥的生物防治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以虫治虫。全国建有36个益虫繁殖中心,繁殖赤眼蜂和茧蜂等天敌,繁殖赤眼蜂已实现工厂化;二是病原微生物治虫。主要病原微生物有真菌,如绿僵菌;三是辐射不育。

五十年代初期,实蝇对墨西哥优质热带水果造成很大的威胁,使用大量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又造成环境及食品的农药污染和害虫抗性等诸多问题,影响产品出口和商品价值,对墨西哥热带水果产业打击很大。为解决蝇类的问题,一位著名的专家史密斯先生于1955年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引进两种天敌Encarsiaopoterta和E.clipudis,很好地控制了热带水果蝇类的为害,使墨西哥热带水果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出口增加。1956年墨西哥开始重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农业部植物卫生局下属设立生物防治站,成立益虫繁殖中心,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全国先后建立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生防机构28个,益虫繁殖中心达25家。1991年联邦政府由于经费等原因将20多个生防站无偿转给农场和生产者,联邦政府不再资助,由私人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1个国家生物防治中心,设在柯利马州,90%的经费由联邦政府支助,10%的经费来源于企业和国际合作获得的援助。

生物防治考察团赴科利马州的特科曼市重点考察了墨西哥国家生物防治中心(CNRCB)。该中心是植物卫生检疫局的下属单位,隶属于墨西哥农牧业和农村发展部的国家农牧卫生委员会。中心成立于1991年,设在科利马州(COLIMA)的特科曼市(TECOMAN),是墨西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立法、研究、培训和服务机构。该中心有科技人员22人。

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更多地使用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益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一种更经济、环保的办法;基本宗旨是促进和发展墨西哥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其主要职能有:对制定墨西哥生物防治的官方标准和法规提出建议草案并参与协调;对墨西哥生物防治官方标准的应用进行认证;对各有益生物研究和繁殖区域中心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生物防治研究的协调和引导;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达成协议,促进机构间合作,发展生物防治计划;协调、引导和实施生物防治技术转让及相关人员培训;发展、兴建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信息资源库;积累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信息;协调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认证工作;鼓励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信息收集体系等。

墨西哥国家生物防治中心(CNRCB)与各有益生物研究和繁殖区域中心(CREROB)以及生产生物防治制剂的私营企业都有联系。国家通过植物卫生检疫局和生物防治中心(CNRCB)对各繁殖中心(CREROB)生产的生物防治制剂进行质量监督。中心(CNRCB)还对其他科研机构在生物防治技术中进行人员培训(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和科普读物等方面给予支持。该中心(CNRCB)还通过植物卫生检疫局,与各农业高等教育学院和科研机构签署协议,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各生物防治计划的实施。

墨西哥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国家生物防治中心进行协调,益虫繁殖中心和赤眼蜂生产企业接受其监督、指导,也是重要的推广力量。

目前,墨西哥每年生产420亿头赤眼蜂,应用面积达250万公顷,主要应用于玉米、甘蔗等作物上,在西红柿、马铃薯上也有一定的使用面积,其中,甘蔗上生物防治面积达100%,玉米上的生防面积达10%,柠檬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害虫的面积达90%。此外,瓢虫、草蛉也进入工厂化批量生产阶段,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三、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

墨西哥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目前比较先进,在我国还未见使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考察团把这项技术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对全过程都进行了考察。

1.麦蛾的饲养技术。首先对麦蛾的饲养室、饲养架、小麦等用溴甲烷或用磷化铝进行熏蒸,通风1-2天,待药剂散发后,将小麦装入袋中或装在板上,把养虫板放在养虫架上,每个养虫架可放20-30个养虫板,按每公斤小麦加入1cm3的麦蛾卵,套上顶部有透气孔、底部装有接虫瓶的漏斗形的尼龙薄膜,保持湿度70%,温度28℃,30天为一个生产周期,每只雌蛾可产1200只卵粒,每板3公斤小麦,可产生640cm3卵。小麦可循环利用3-5次。

2.麦蛾卵的收取与卵卡制作技术。大部分老熟的麦蛾成虫,沿漏斗形的尼龙薄膜落入接虫瓶,接虫瓶虫量达200-300头时,取下接虫瓶,换上新的接虫瓶。将取下的接虫瓶,盖上小孔目尼龙纱盖,倒立放在接卵架上,成虫产卵大部落入接卵架,小部分产在接虫瓶的瓶壁上。待部分产卵死亡后,将成虫从接虫瓶扫出处理掉,将接虫瓶壁上的卵扫出,与接卵架的卵放在一起,用小孔目的筛子筛去成虫的鳞片和杂质等。

3.卵卡的制作。将纸质卡片按生产者应用需要的尺寸,涂上胶水,按每平方英寸250粒的密度用筛子筛上卵粒,最后将制作好的卵卡放置于冷藏箱内冷藏,冷藏温度4℃,冷藏时间最长不超过30天。

4.麦蛾卵的接蜂技术。根据使用者应用的时间和需要量,按种蜂卡与卵卡比1:10的比例,将种蜂卡与卵卡放在接蜂箱内,温度保持25℃,湿度保持70%,接蜂24小时后,取出接好的蜂卡放置于冷藏箱内冷藏,冷藏温度12℃,冷藏时间最长为14天即需使用。防治甘蔗害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群为T.pretiosum、T.sxigum、T.obpouir.bs;玉米上应用的优势赤眼蜂种群为T.Helithis.zea、T.spadoptear.sp、T.Moseis.lathpes。

5.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和防治效果测定与评价。防治甘蔗螟虫时,在甘蔗长至60cm时开始释放,每年放5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5-3万头。防治玉米螟虫时,在玉米长至40cm时开始放蜂,全生育期放蜂3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5万头。防治哈密瓜瓜野螟(Diaphniahyalinata)也可用赤眼蜂,每隔6天释放一次,共放蜂8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万头。

四、麦蛾卵的综合利用技术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是麦蛾卵的主要用途,但以此同时,也可用麦蛾卵饲养瓢虫、草蛉,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从田间采回瓢虫,用麦蛾卵在培养皿中饲养,在20-28℃条件下,加入适当的热带食物添加剂,可增加瓢虫的产卵量,瓢虫成虫可用麦蛾卵饲养待其化蛹、羽化成成虫,5-6天后产卵,完成一个生产循环。每只雌虫每周可产卵1300粒左右。

墨西哥人工饲养的瓢虫Chrysoperlaruflabris在试验室和工厂内不飞翔,放入大田中飞翔能力较强,给瓢虫的室内饲养提供极度便利的条件。为保持瓢虫活力,他们还用本地瓢虫与其它州的瓢虫每年进行一次种质杂交,保持杂种优势。

瓢虫的田间释放技术:在南部亚热带地区和夏秋季节,直接放卵卡,成本较低;在北部温带地区和冬春季节,天气较冷,需释放成虫,提高其成活力,但成本高。在热带水果上每公顷释放瓢虫200-300头,每周放1次,全年均释放,能较有效控制桔蚜等为害。

五、评价与建议

1.总体评价

考察团通过为期15天的考察,总的印象是墨西哥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农作物品质的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整个社会环境非常好。在所有环境条件允许的地区,天敌昆虫基本上是终年或全作物生长季节繁殖与应用释放,生物防治已经不再局限于针对个别害虫进行应急防治,而是针对整个田间生态系统,提高天敌种群的密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最终目的。在生防意识上比我国仅仅在害虫发生期释放天敌的做法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具有应用效果好、每次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同时由于周年使用天敌,还解决了我国遇到的天敌生产工厂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生产期,难以维持运转的问题,值得我国借鉴。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和饲养瓢虫、草蛉,技术先进、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综合利用价值高,值得我国借鉴。

但墨西哥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防治面积还不够大、防治经费不足、应用作物不够广(只是重点针对出口农产品)、益虫繁殖中心繁殖的益虫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等。

2.几点建议

(1)派出学习。墨西哥在用麦蛾卵繁殖益虫方面的技术较为先进,而且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综合利用价值高,值得我国借鉴。我国拟派出技术人员前往学习、培训,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开展小卵麦蛾人工大量饲养技术,小卵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以利我国推广应用。

(2)建立益虫繁殖中心。选择有较好应用环境的地区,农产品出口有优势的地区,国家提供资金扶持,由植保部门分片建立多个益虫繁殖中心,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足量的益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3)营造生防环境。通过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生物防治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好处,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人应用生物防治害虫。

(4)建立生防示范区。结合益虫繁殖中心的建立,就地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附:

一、中墨双方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长期合作交流备忘录

二、《科利马州日报》报道:中国代表团寻找生物防治途径

考察人:何才文

杨伟新

闫愫

李斌

2000.12.28.

附二:

《科利马州日报》报道(2000.12.13.):(摘要)

中国代表团寻找生物防治途径

12月12日,中国农业代表团一行4人参观访问了位于科利马市的国家生物防治中心,在生物防治方面探索与墨西哥的合作途径。

中国代表团强调了生物防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有益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例如,赤眼蜂的释放可以使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500千克;否则,玉米虫害对庄稼造成的损害可以达到5-8%的损失率,严重时可以达到30%。

中方代表还指出,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中国正在和世界上诸如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进行合作,并认为墨西哥是在生物防治方面比较重要的国家之一。通过四天的考察访问,他们意识到,不仅仅在赤眼蜂方面,双方在其他领域也有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双方商谈并将要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还包括其他益虫的生产和具体合作方式。

在提到益虫的生产方式时,中国代表指出他们不仅仅通过某种有害生物寄生卵的方式饲养益虫,还利用先进的人工卵技术,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人工卵的成本虽然稍高一点,但质量更高,并更具有经济效益,对我方也极有借鉴作用。

篇2: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

一、墨西哥农业基本概况

墨西哥位于北美南部,农业以旱作为主,播种集中在春夏二季。全年种植的作物有150多种,其中基础作物有10种,它们是:玉米、菜豆、小麦、水稻、大豆、高梁、大麦、棉花、芝麻、红花(油料作物),约占播种面积的70%-80%。1995年大农业产值(包括农、林、牧、渔)占国民总产值的7.7%。近年来,粮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3%,牧草作物16%,经济作物11%,果蔬6%,但就产值而言,粮食作物只占35%,而果蔬占23%。

玉米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7万公顷,产量2257万吨。主产地为中部高原和南部干旱地带。玉米是当地人的主要食品,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约156公斤。

菜豆也是墨主要食品和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1981年总产曾达149万吨,单产每公顷683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菜豆在全国都能种植,主产区是中部高原和南部旱地栽培区,主要满足国内消费。

水稻播种面积约10万公顷,产量约37万吨;高梁播种面积56万公顷,产量578万吨。

墨西哥是世界上主要植棉国之一,在拉美,产量和面积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墨棉纤维品质优良,一级棉占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每年出口量占产量的2/3。

果蔬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而产值却占总产值的23%。为墨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每年出口的水果主要有:柑橘、柠檬、草莓、香蕉和菠萝等;出口的蔬菜主要有:西红柿、洋葱、辣椒等。

二、墨西哥生物防治情况

墨西哥的生物防治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以虫治虫。全国建有36个益虫繁殖中心,繁殖赤眼蜂和茧蜂等天敌,繁殖赤眼蜂已实现工厂化;二是病原微生物治虫。主要病原微生物有真菌,如绿僵菌;三是辐射不育。

生物防治考察团赴科利马州的特科曼市重点考察了墨西哥国家生物防治中心(cnrcb)。该中心是植物卫生检疫局的下属单位,隶属于墨西哥农牧业和农村发展部的国家农牧卫生委员会。中心成立于1991年,设在科利马州(colima)的特科曼市(tecoman),是墨西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立法、研究、培训和服务机构。该中心有科技人员22人。

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更多地使用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益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一种更经济、环保的办法;基本宗旨是促进和发展墨西哥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其主要职能有:对制定墨西哥生物防治的官方标准和法规提出建议草案并参与协调;对墨西哥生物防治官方标准的应用进行认证;对各有益生物研究和繁殖区域中心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生物防治研究的协调和引导;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达成协议,促进机构间合作,发展生物防治计划;协调、引导和实施生物防治技术转让及相关人员培训;发展、兴建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信息资源库;积累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信息;协调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认证工作;鼓励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信息收集体系等。

墨西哥国家生物防治中心(cnrcb)与各有益生物研究和繁殖区域中心(crerob)以及生产生物防治制剂的私营企业都有联系。国家通过植物卫生检疫局和生物防治中心(cnrcb)对各繁殖中心(crerob)生产的生物防治制剂进行质量监督。中心(cnrcb)还对其他科研机构在生物防治技术中进行人员培训(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和科普读物等方面给予支持。该中心(cnrcb)还通过植物卫生检疫局,与各农业高等教育学院和科研机构签署协议,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各生物防治计划的实施。

墨西哥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国家生物防治中心进行协调,益虫繁殖中心和赤眼蜂生产企业接受其监督、指导,也是重要的推广力量。

目前,墨西哥每年生产420亿头赤眼蜂,应用面积达250万公顷,主要应用于玉米、甘蔗等作物上,在西红柿、马铃薯上也有一定的使用面积,其中,甘蔗上生物防治面积达100%,玉米上的生防面积达10%,柠檬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害虫的面积达90%。此外,瓢虫、草蛉也进入工厂化批量生产阶段,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三、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

墨西哥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目前比较先进,在我国还未见使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考察团把这项技术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对全过程都进行了考察。

2.麦蛾卵的收取与卵卡制作技术。大部分老熟的麦蛾成虫,沿漏斗形的尼龙薄膜落入接虫瓶,接虫瓶虫量达200-300头时,取下接虫瓶,换上新的接虫瓶。将取下的接虫瓶,盖上小孔目尼龙纱盖,倒立放在接卵架上,成虫产卵大部落入接卵架,小部分产在接虫瓶的瓶壁上。待部分产卵死亡后,将成虫从接虫瓶扫出处理掉,将接虫瓶壁上的卵扫出,与接卵架的卵放在一起,用小孔目的筛子筛去成虫的鳞片和杂质等。

3.卵卡的制作。将纸质卡片按生产者应用需要的尺寸,涂上胶水,按每平方英寸250粒的密度用筛子筛上卵粒,最后将制作好的卵卡放置于冷藏箱内冷藏,冷藏温度4℃,冷藏时间最长不超过30天。

5.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和防治效果测定与评价。防治甘蔗螟虫时,在甘蔗长至60cm时开始释放,每年放5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5-3万头。防治玉米螟虫时,在玉米长至40cm时开始放蜂,全生育期放蜂3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5万头。防治哈密瓜瓜野螟(diaphniahyalinata)也可用赤眼蜂,每隔6天释放一次,共放蜂8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万头。

四、麦蛾卵的综合利用技术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是麦蛾卵的主要用途,但以此同时,也可用麦蛾卵饲养瓢虫、草蛉,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从田间采回瓢虫,用麦蛾卵在培养皿中饲养,在20-28℃条件下,加入适当的热带食物添加剂,可增加瓢虫的产卵量,瓢虫成虫可用麦蛾卵饲养待其化蛹、羽化成成虫,5-6天后产卵,完成一个生产循环。每只雌虫每周可产卵1300粒左右。

墨西哥人工饲养的瓢虫chrysoperlaruflabris在试验室和工厂内不飞翔,放入大田中飞翔能力较强,给瓢虫的室内饲养提供极度便利的条件。为保持瓢虫活力,他们还用本地瓢虫与其它州的瓢虫每年进行一次种质杂交,保持杂种优势。

瓢虫的田间释放技术:在南部亚热带地区和夏秋季节,直接放卵卡,成本较低;在北部温带地区和冬春季节,天气较冷,需释放成虫,提高其成活力,但成本高。在热带水果上每公顷释放瓢虫200-300头,每周放1次,全年均释放,能较有效控制桔蚜等为害。

五、评价与建议

1.总体评价

考察团通过为期15天的考察,总的印象是墨西哥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农作物品质的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整个社会环境非常好。在所有环境条件允许的地区,天敌昆虫基本上是终年或全作物生长季节繁殖与应用释放,生物防治已经不再局限于针对个别害虫进行应急防治,而是针对整个田间生态系统,提高天敌种群的密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最终目的。在生防意识上比我国仅仅在害虫发生期释放天敌的做法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具有应用效果好、每次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同时由于周年使用天敌,还解决了我国遇到的天敌生产工厂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生产期,难以维持运转的问题,值得我国借鉴。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和饲养瓢虫、草蛉,技术先进、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综合利用价值高,值得我国借鉴。

但墨西哥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防治面积还不够大、防治经费不足、应用作物不够广(只是重点针对出口农产品)、益虫繁殖中心繁殖的益虫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等。

2.几点建议

(1)派出学习。墨西哥在用麦蛾卵繁殖益虫方面的技术较为先进,而且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综合利用价值高,值得我国借鉴。我国拟派出技术人员前往学习、培训,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开展小卵麦蛾人工大量饲养技术,小卵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以利我国推广应用。

(2)建立益虫繁殖中心。选择有较好应用环境的地区,农产品出口有优势的地区,国家提供资金扶持,由植保部门分片建立多个益虫繁殖中心,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足量的益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3)营造生防环境。通过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生物防治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好处,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人应用生物防治害虫。

(4)建立生防示范区。结合益虫繁殖中心的建立,就地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附:

一、中墨双方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长期合作交流备忘录

二、《科利马州日报》报道:中国代表团寻找生物防治途径

考察人:何才文

杨伟新

闫愫

李斌

附二:

《科利马州日报》报道(2000.12.13.):(摘要)

中国代表团寻找生物防治途径

中国代表团强调了生物防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有益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例如,赤眼蜂的释放可以使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500千克;否则,玉米虫害对庄稼造成的损害可以达到5-8%的损失率,严重时可以达到30%。

中方代表还指出,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中国正在和世界上诸如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进行合作,并认为墨西哥是在生物防治方面比较重要的国家之一。通过四天的考察访问,他们意识到,不仅仅在赤眼蜂方面,双方在其他领域也有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双方商谈并将要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还包括其他益虫的生产和具体合作方式。

篇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1 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玉米螟谷称钻心虫, 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广, 持续性大, 危害大, 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 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 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 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 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 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 甚至颗粒不收, 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 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 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 玉米减产5%~7%;中等发生年份, 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 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 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 玉米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 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 500万hm2左右, 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平均造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 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6.5亿元。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体型很小, 成蜂体长仅为0.2~1.0 mm,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 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 体色黄或黄褐, 头黑褐色, 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 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 所以叫做赤眼蜂, 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 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 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 一些农民都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 不像施农药那样, 虫子死了, 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 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 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 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 主动寻找寄主, 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 然后用产卵管, 刺破玉米螟的卵壳, 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 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 供其子代生长发育, 被寄生的玉米螟卵, 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 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 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 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 雌雄交配后, 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 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 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 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 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 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 搞好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工作, 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 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 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 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 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 当玉米螟幼虫的活蛹率达15%左右, 再往后延10 d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 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 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 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 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 成活率高, 又主要危害雄穗, 临近蛀茎危害, 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 导致折雄影响授粉, 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 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 d, 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 玉米已经抽雄, 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 这些螟卵孵化后, 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 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 在放蜂数量上, 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 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 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2。在放蜂方法上, 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2, 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间, 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 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 做到防晒挡雨。

4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农民投入约30元/hm2, 可挽回粮食损失525 kg/hm2左右, 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66.67万hm2计算, 农民可多挽回粮食损失35万t, 玉米价格按0.8元/kg计算, 每年增加收入近2.6亿元, 投入产出比较高, 长期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使一些天敌昆虫免受化学农药的杀伤, 不仅可使赤眼蜂在田间建立起优势种群, 也可以使其自然天敌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 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水平, 保持自然界昆虫的生态平衡;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十几年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践经验, 以及持续放蜂治螟的效果证明, 凡是长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 由于螟虫数量逐年下降, 而使螟害下降, 化学农药的残留得到控制, 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保证了玉米生产高产优质。据统计1996—2004年, 仅辽宁省放蜂治螟面积就超过280万hm2, 平均防治效果达到65%, 共挽回玉米损失147万t, 农民挽回损失近12亿元, 可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立达, 赵秀梅, 周传余, 等.应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7) :69-71.

[2]武予清.加快玉米螟赤眼蜂群体的改良、生产和应用[J].种业导刊, 2010 (6) :8-9.

[3]王楫, 杜冬梅, 张立军, 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164.

篇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及优势

1 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

赤眼蜂属膜翅目赤眼蜂科, 是一种卵寄生蜂。赤眼蜂一生经历卵、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成虫0.8mm, 眼赤红色, 故名赤眼蜂。成虫寿命20~25℃时4~7天, 30℃以上时l~2天。雌蜂平均产卵42粒, 在害虫卵内产卵, 幼虫孵化后取食卵液, 杀死寄主卵, 7~12天繁殖一代。雌蜂产卵适宜温度25~28℃, 相对湿度60%~90%为宜。20℃以下以爬行为主, 活动范围变小, 水平扩散半径减小, 25℃以上时, 赤眼蜂水平扩散半径达15m以上。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

赤眼蜂在田间能主动寻找玉米螟卵, 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卵卵壳, 并将自己的卵产入玉米螟卵内, 利用玉米螟卵内的营养液进行生长发育, 经过幼虫、蛹及成虫等阶段, 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卵壳飞出, 寻找新的玉米螟卵寄生, 在25~28℃条件下l2天左右就可繁殖1代。这样, 赤眼蜂在田间循环往复, 世代繁殖, 将玉米螟消灭在胚胎时期, 达到控制玉米螟的效果。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对人畜安全, 且能保持生态平衡。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以优良品系作为种蜂, 通过赤眼蜂工厂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进行生产, 然后把标准化、规范化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批发给技术推广部门或直接卖给农户, 农户将赤眼蜂蜂卡放到玉米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具体技术要点是:

3.1 放蜂时间

6月中旬开始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 当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 向后推10天即为玉米螟产卵初期, 开始第一次放蜂, 寄生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 隔5天后再放第二次蜂, 使这批蜂寄生于产卵盛期与盛期的玉m螟卵。

3.2 放蜂数量

放蜂时放蜂1.5万头/667m2, 第一次放7 000头, 第二次放8 000头。田间放蜂量是指有效蜂量, 放蜂时要考虑蜂卡的寄生率和羽化率。也可于玉m螟产卵初期3~5天一次性放蜂放蜂2万头/667m2, 选1~5个/667m2放蜂点即可。

3.3 释放设置

设置1个/667m2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垅开始数第20条垅为第一个放蜂垅, 顺第一放蜂垅向里走20步为第一个释放点, 再沿垅向前走4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 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一个释放垅向下间隔40条垅为第二个放蜂垅, 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3.4 释放方法

根据赤眼蜂在扩散距离上防治玉m螟的寄生率试验, 赤眼蜂扩散半径可达50m, 但以10~15m为宜, 在大面积放蜂时放蜂点是连续设置的, 各放蜂点的扩散彼此重叠覆盖, 有利于提高寄生率。超大面积放蜂, 可遵循以下原则:

1) 1点/667m2:距地边13m为第一放蜂行, 之后每隔25m设一放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蜂点距地头13m, 以后每隔26m为一放蜂点。

2) 2点/667m2:距地边8m为第一放蜂行, 之后每隔20m设一放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放蜂点距地头8m, 以后每隔20m为一放蜂点。

3) 3点/667m2:距地边7m为第一放蜂行, 之后每隔16m设一放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放蜂点距地头7m, 以后每隔16m为一放蜂点。

3.5 放蜂注意事项

准确掌握蜂卵发育进度, 释放到田间一天内即大量出蜂;放蜂器具要防止阳光直射, 放蜂时注意用植物叶片遮光;放蜂时遇小雨可冒雨放蜂。如遇大雨可放在阴凉黑暗处平摊开, 如出蜂, 可用纸条沾10%蜂蜜放在放蜂器具上喂食, 雨停后立即放蜂;放蜂时矮小植株, 放蜂器具尽量放在植株上部, 高大植株放蜂器具放在植株中上部。

4 赤眼蜂防治玉m螟优点

1)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较好, 平均卵块寄生率为68.0%, 卵粒寄生率75.4%;防治效果71.4%, 驻孔率下降11.4个百分点, 虫折率下降8.5个百分点。

2) 降低成本, 操作简便,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每亩放蜂2万头, 分1~2次放蜂, 蜂卡人工费用不超30.00元/667m2。另外, 生物防治省工、省力、省时, 一个工日可放蜂6.67hm2以上, 而一个工日投药仅0.33hm2, 省工日近20个/hm2。同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简便易行, 适合大面积统一行动。

3) 对人畜无毒害、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天敌无杀伤、对产品无残毒。

4)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对抑制害虫有持续效应。据初步调查, 连续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2~3年, 玉米平均增产30~40kg/667m2。

摘要: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对人畜无害。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有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0) :15.

[2]张颖慧, 辛红.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J].吉林农业, 2011, (5) :15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墨西哥国际热点分析05-22

墨西哥国际绿色能源展05-25

墨西哥的习俗礼仪资料01-22

国际海上油田开采中的现代能源安全问题——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视角09-10

上一篇:读艾青诗选有感作文下一篇: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