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班超

2024-04-23

投笔从戎的班超(精选6篇)

篇1:投笔从戎的班超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暑假里,奶奶送我一本书,书名是《美德故事》,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东汉初期,有一个叫班超的人,因为家贫靠给官府抄写文件而生活,供养老母,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入侵,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经过班超十几年的努力,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朝。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佩服班超,长大以后,我要向班超将军学习,防止外来国家入侵咱们国家,学好本事,保家卫国。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 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 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文言叫做“投笔从戎”)。

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音shàn)。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但是这几十年来,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跟随从的人员说:“你们看得出来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

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想。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

“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立刻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

大家都说:“现在情况危急,死活全凭你啦!”

班超说:“大丈夫不进老虎洞,怎能掏得到小老虎(文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帐篷周围,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一定着慌。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办了。”

大家说:“好,就这样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正赶着刮大风。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六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

匈奴人从梦里惊醒,到处乱窜。班超打头冲进帐篷,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杀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把所有帐篷都烧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天刚发白。班超请鄯善王过来。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

班超回到汉朝,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司马,又派他到于阗去。明帝叫他多带点人马,班超说:“于阗国家大,路程又远,就是多带几百人去,也不顶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烦。”

结果,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三十六个人到于阗去。

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接见的时候,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跟汉朝交好。他决定不下,找巫师向神请示。

那个巫师本来反对于阗王跟汉朝友好,他装神弄鬼,对于阗王说:“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可以拿来给我。”

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去讨马。班超说:“可以,叫巫师自己来拿吧。”

那巫师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儿取马。班超也不跟他多说,立刻拔出刀把他斩了。接着,他提了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责备说:“你要是再勾结匈奴,这巫师就是你的榜样。”

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的威名,看到这个场面,也吓得软了,说:“愿意跟汉朝和好。”

鄯善、于阗是西域的主要国家,他们结交了汉朝,别的西域国像龟兹(音Qiǖ cí,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尔一带)等也都跟着跟汉朝和好了。

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到了这时候,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那个局面,双方又经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

过了两年,汉明帝死去,他的儿子刘炟(音dá)即位,这就是汉章帝。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过日子。

抄写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写的东西还非常多,经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觉。官府对于抄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抄错一个字,就要责骂,还要扣工钱,甚至开除。因此,班超工作时特别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写工作还特别枯燥。一份同样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几遍,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这使得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间站起来,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

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来,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后汉书·班超传》

投笔从戎的意思

扔掉笔去参军。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戎,军队。

成语点拨

班超四十岁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我们应像班超学习,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栋梁之材,报效祖国。我们要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尚不能国,何及家与个人?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不管投笔从戎也好,弃武从文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雄于地球而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用投笔从戎造句

1) 抗战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上了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革命道路。

2)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进步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3)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投笔从戎的同学可不少呀!

4) 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5) 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6) 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时,有的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有的人却楚囚对泣,束手待毙。

7) 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8) 1939年初春,日军第5师团的枪声响彻涟水上空,涟水县城沦陷,义愤填膺的陈廷儒决定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9) __翔的父亲当年投笔从戎,报考空军官校,加入了抗日的行列。

10) 投笔从戎,既文且武;捐躯报国,虽死犹生。

11) 天波府上下来了一大帮人,都希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这个小祖宗投笔从戎。

12) 投笔从戎的知识青年潘康时,竟将歌词中的“大清深仁厚泽十余朝,列圣相承无异舜与尧”,修改为“大清篡窃已历十余朝,列代相承无异金与辽”。

13) 父亲为了抗日救亡,保家卫国,抛家舍业,毅然决然投笔从戎。

14) 花家世代书香门第,就是在战争年代,花老爷子投笔从戎那也是赫赫有名的儒将!但是到这一代的一儿一女却是让花家上下没少折腾。

15) 随着擂台结束,陈杨两家的下线也开始了行动,将这些少年破除陈规,勇赴边疆的形象,塑造的堪比班定远投笔从戎、祖逖中流击楫。

16) 1944年8月上旬的一天,八路军胶东军区到山东省文登县葛家乡李家庄村招兵,15岁的鞠文业和同村10多个小伙伴投笔从戎。

17) 无奈何,左宗棠只得投笔从戎,自领一军,向浙江杀去,并在十余年后,功成名就。

18) 燕颔虎头,男子定登将相(班超投笔从戎,封侯有相)颔在颏颐之间,骨肉丰满稍起者,如燕颔也。

19) 求爱被拒后胡饮冰藉以投笔从戎救国救难为借口,扔下未婚妻秦香萍离家出走了。

篇2:投笔从戎的班超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班超便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素材解读:

陈涉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谓燕雀,鼠目寸光,蝇营狗苟,得过且过而已。所谓鸿鹄,见一叶而知天下秋,处一室而知四海阔,食一餐而明百般味。只有敢于打破平衡,奋力拓新者,方能锻造坚韧不拔之志,成就惊天动地之业。

篇3:班固班超兄弟关系的探究

现行高中古代史教材中主要涉及到班氏家族中的班固和班超。班固是东汉史学家, 《汉书》的主要作者;班超经营西域, 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笔者在为秦汉文化一节的历史教学做准备, 查阅他们的生平事迹时, 就二人的兄弟关系产生了一点疑问和想法, 现在写出来, 供大家共同探讨。

翻开《辞海》, 找到班固、班超的介绍如下:

班固 (公元32~92) 班彪之子,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超 (公元32~102) , 班彪幼子, 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字仲升, 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看到这些, 我的疑问就出现了, 班固、班超都是公元32年出生的, 是同年出生的兄弟。那么到底班固、班超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兄弟关系呢?我认为这很值得我们去分析。

在正式分析之前, 我们首先要知道, 以上材料应该没有问题。班固、班超的兄弟关系是《后汉书》中记载的。

《后汉书·班彪列传》彪二子:固、超。

《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字仲升, 扶风平陵人, 徐令彪之少子也。

关于他们在世时间的介绍, 包括《辞海》在内的几本权威工具书, 都是一样的记载:公元32年出生。

下面就说一下我的思考假设:

第一种假设, 班固、班超他们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这一假设又可以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他们是双胞胎, 即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他们若是双胞胎, 《汉书》《后汉书》中应该会有所记载的。因为作为双胞胎于当今社会都不常见, 在当时更应罕见, 如此罕见的事情发生在历史名人身上, 作为给历史名人作传的史书没有不记载的理由。所以这种可能应该排除。而另一种情况是, 哥哥班固在公元32年的岁首出生, 弟弟班超在岁末出生。这种情况还是有可能的, 前些年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农村这种事情就一点都不稀奇。假如历史真是这样的话, 可以想象在汉代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下, 班夫人应该是一个身体强壮的妇人。

第二种假设:班固、班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种情况, 在当时男子可以三妻四妾的社会中应当是极其正常的。可是班固、班超他们谁是嫡出谁又是庶出, 还是都为庶出呢?我们查阅《后汉书·班彪传》, 关于这一问题, 史书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我们也就无从考证了。

但仔细查看《后汉书》中的有关内容, 确实还有一个线索或许能够证明班固、班超是同父异母兄弟的可能。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常辍业投笔而叹。”这也就是说永平五年 (公元62年) ,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 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 劳苦不堪, 整日唉声叹气。

读到这些就促使我们来试想两个问题, 第一, 班固去京城做官, 若是亲妈的话, 按“子荣母贵”的常规, 班固是否应该带母亲去京城?但《汉书》中却只是说“超与母随至洛阳”, 这个“超与母随至”, 会不会就是说母亲是班超的不是班固的。第二, 到了洛阳, 因为家穷, 班超只能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 劳苦不堪。汉代官员的俸禄不高, 这是事实, 可试想一下, 在扶风老家班固没有俸禄时, 班家的日子怎么过呢?

班固的俸禄养活自己应该是没问题的, 那么班超抄书挣钱养家就是养自己和自己的老母亲吧。这样分析, 就会使我们产生班固不孝的印象, 自然结果就很有可能班固班超兄弟关系不睦, 可是史料记载又不是这样。《后汉书》记载, 永平中“固承父志, 继续撰写。以有人告私改国史下狱, 有诏下郡, 收固系京兆狱, 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 不能自明, 乃驰诣阙上书, 得召见, 具言固所著述意, 而郡亦上其书”。上述记载中的恐和驰两个字, 说明班超对哥哥班固处境安危的关切。这样看来, 班固班超的兄弟关系还是不错的。同父异母、关系不睦的假设可以排除。

篇4:班超投笔从戎

在中国古代,文人从军的例子很多。从管仲、诸葛亮到曾国藩,成功的典范并不鲜见。但为什么说起投笔从戎就要提到东汉的班超呢?这是因为班超是真的扔了他的笔,“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也就这样从他这里产生了,他也因为军事上的成就而成为有志从军报国的文人们的偶像。

姓班的历史名人不多,最有名的几个都是班超他们家的人。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班固,撰写了与《史记》有得一拼的史学巨著《汉书》,他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但《汉书》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班固就去世了,续写以及编辑、校对的任务就由妹妹班昭接手完成——班家的史学梦就这样在父亲和儿子、女儿之间传承实现。那弟弟班超哪里去了呢?你肯定答对了——早就从戎去了。

班超的志向与父亲、哥哥和妹妹不同,虽然他也博览群书,但他不想把时间和生命花费在文学和史学上。他怀抱弃文从武的理想,也与他坚毅、果敢的性格有关。班彪撰写《史记后传》和班固最初撰写《汉书》时,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因被告发,班固被投入狱中,全家上下十分紧张。在当时,私修国史是有罪的,甚至可能杀头。班超担心哥哥在狱中被拷打而难以辩解,立即骑马奔赴京城,不顾危险,毫无畏惧地向皇帝申辩。皇帝读了班固的史书稿,惊异于他的才华,下令立即释放,并招进京城任校书郎、兰台令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班超不仅勇敢,还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班固到京城上任时,把班超也带到了京城。为了能多挣一份薪水贴补家用,也为了让弟弟能学知识、长本事,班固推荐弟弟到政府做抄写员。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印机和复印机,有大量的政府公文和书籍史料需要抄写,这种抄写工作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但班超显然对这份工作很不满意,他常常停下工作把笔扔了,感叹说:“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哪能总是舞文弄墨呀!”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的外交家、将领,都因出使、平抚西域之功而封侯。而当时西北边塞的情况与西汉相似,西域各国在大汉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争取这些中间力量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班超的目光和心思倾注于玉门关外广袤的西域之土。

在大家的眼里,去西域那样艰苦、危险的地方,建立傅介子和张骞那样的功勋,对这些书生来说,实在是太遥远,班超的感叹简直是个笑话。所以每次班超扔笔叹息的时候,人们都取笑他。面对嘲笑,班超傲然地说:“浅薄的人怎么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很有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气魄。

班超想要“投笔从戎”的事情逐渐在朝廷中传开,他不仅没有受到责备,反而让很多人想起他只身赴京替兄申辩时的情景,他的勇敢、他的担当、他的学识和口才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匈奴的威胁使平定西域再次成为中原王朝的迫切任务,名将窦固受命赴西北出击匈奴,而窦固居然带着班超一起出征。这年,班超已经40岁。

不惑之年的班超终于西出玉门关,踏上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征程。作为军队里最低级别的文官,班超第一次领兵出战就带了不少敌人的头颅回来。窦固很惊讶,立即派给他第二项任务:作为副手跟随前往鄯(shàn)善国(就是楼兰国)。在鄯善国,他们发现了匈奴的大型使团。班固当机立断,带领30多人纵火夜袭。匈奴使团以为被大批军队包围,不战自乱,结果被全部歼灭。举棋不定的鄯善王在班超的安抚下,主动将儿子送到大汉王朝,表示归附。这件大功震动了窦固,也震动了皇帝,将出使西域诸国归附的重大使命交给了班超。

从这时起,班超带着30多人勇敢地走上了为国建功之路。几年后,朝廷两次给他增兵,总计也不超过2000人。而在最大的战役中,班超统率的西域各国联军接近十万,经过他和将士们的努力,先后征讨和安抚了西域50多个国家,为汉朝征战匈奴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在西域征战30年,班超思乡情浓,在给皇帝的书信中,他写道:“不敢遥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不惜生死、异域报国的乡情催人泪下。终于,在他71岁的时候,班超返回京城并受到举朝上下的欢迎。但征伐岁月已消蚀了他的生命,回京一个月后班超就与世长辞。然而,他“投笔从戎”的精神,却激发了一代代有志文人的报国之情,也永远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链接——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书写的重要工具和载体。笔、墨、砚都发明于先秦时代,只有纸的产生晚了很久,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在当时,纸张的质量还不稳定,丝帛又太贵,所以还是以书写在竹简上为主。西汉多用刀笔,东汉多用毛笔。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具体所指在历史上屡有变化,宋朝以来通常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省歙县)、宣纸(宣城,现安徽省泾县)、歙砚(现安徽歙县)或端砚(端州,现广东省肇庆)。

篇5:班超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

班超是东汉名将。他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班超在少年时,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敬仰。班超立志要像他们那样为国建功。

公元62年,他哥哥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管理书籍的官)。赴任时,班超与母亲也随同一起到了京都洛阳。那时候,他们家生活比较困难。班超就接受官府雇佣,做抄书工作。为了多挣一些钱来补贴家用,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班超很不满意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他投笔长叹:“男子汉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才有出息!怎能这样混日子!”周围的人听到班超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都讥笑他。班超激动地说:“鼠目寸光的人怎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后来,班超进入军队。公元73年,奉车都尉(皇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出击匈奴时,窦固让班超带领一支部队出征。班超带领将士们英勇奋战,消灭了许多敌人,为重开西域的通道建立了卓越功勋。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练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班超的简介:

班超(32年-1),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而是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一代东汉名将。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

篇6:投笔从戎的班超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简拼】tbcr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英文翻译】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谜语】秀才当兵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成语正音】戎,不能读作“jiè”。

【成语辩形】戎,不能写作“戊”。

【产生年代】古代

上一篇: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下一篇:银川市撤县改市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