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2024-04-24

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精选8篇)

篇1: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黄山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和浑圆和缓的山丘 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

3、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

黄山群峰竟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水系发育,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有宗教文化所建立的寺、庙、庵、殿、祠、亭、楼、阁;有地方风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名人游踪;有具现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和空中缆车..其人文景观轴线为古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古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黄山人文景观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对自然景观起着点缀和渲染的作用,自然景观映衬出人文景观,使其更加鲜明、剔透。因此,黄山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构成黄山特有的风韵。这种融合在玉屏楼、北海、西海、温泉等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松谷庵景区和太平湖畔的度假村,山色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具有这种特色。

二、黄山旅游景观欣赏

1、峰、石地貌景观欣赏

峰、石地貌景观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骨架。境内主要山峰有82 座,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 座,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有块状峰林、筒状峰林、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独秀峰和岭岗等类型。从峰林组合来看,前山雄伟后山秀丽。黄山怪石形象逼真,数量众多,成为黄山的一绝。主要类型有: 类球状怪石,主要分布在岩石垂直和水平节理均匀发育和较密集分布的峰脊或坡缘地带,如猴子观海、天鹅孵蛋、松鼠跳天都,双猫捕鼠等; 柱状怪石,多出现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峰顶或斜坡上,如梦笔生花、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象鼻石、仙人指路、五老上天都等; 片状怪石,受密集发育的垂直或水平节理制约,多形成厚度较薄的怪石,或立或卧,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

2、云霞气象景观欣赏

云霞气象景观包括日出朝霞、日落夕阳、云海、佛光、雨凇、雾凇等,还有春光、夏景、秋色、冬装等气候景观。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例如云海一般在雨后初晴,受高气压控制,且有逆温层存在时最易形成。这时大气比较稳定,对流不强,云顶高度在几百米至1500m 以下。观云海的时间以冬、秋季最好,春季次之,夏季因对流旺盛,多不稳定天气,形成云海的机会较少。观看云海宜在高山峰顶,视野开阔之处。如在光明顶看天海,清凉台看后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观东海,玉屏楼看前海,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黄山因水汽丰沛,云雾多,全年均可出现佛光。一天中佛光在早上9 时以前或傍晚16 时以后出现的最多,中午则较少见。黄山山势陡峻,一般晴天清晨登上山顶,都可看到日出。看日出的地方,以夜宿地点而定,住北海宾馆可到清凉台观看。夜宿光明顶气象站,则在光明顶观看。日出时分依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在清晨5 时。太阳落山时的景色,也很美丽,西海排云亭是观看晚霞的好地方。黄山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百鸟争鸣,繁花似锦;夏季气候宜人,瀑布流泉,清溪翠谷;秋季层林尽染,云雾成海;冬季银装素裹,冰挂三尺,青松傲雪。由于云霞气象景观时间性很强,因此,来黄山旅游可根据各人的喜爱,选择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观赏不同的云霞气象景观。

3、溪、泉、潭、瀑流水景观欣赏

黄山有源水35 处,溪涧24 条,3 大瀑布,具有“山中一夜雨,处处是飞泉”的壮丽景色。天然湖泊有大洋湖、小洋湖。有五里桥、云谷寺、西海和天海等水库。黄山温泉有宾馆温泉和松谷庵温泉。宾馆温泉位于紫云峰麓、逍遥溪滨,海拔650m 泉水出露在黄山汤口—汤岭关张性断层的破碎带上,恰是“黄山花岗岩体”与其西南部围岩—下元古界构造层的接触面部位,属断层上升泉。据氢氧同位素测定,黄山由飞瀑掘成的深潭甚多,主要有逍遥溪一带的青龙潭、白龙潭、桃花潭;松谷庵一带的翡翠潭、老万潭、乌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钓桥庵一带的栗溪潭、鱼鳞潭、鲤鱼潭;苦竹溪一带的龙女潭、九龙潭、八龙潭、七龙潭、六龙潭、五龙潭、四龙潭、三龙潭、二龙潭、一龙潭、七星潭等。其中以翡翠潭最为幽美。彩池的形成与潭相似,但规模比潭小,其中最著名的为翡翠谷彩池群。深潭、彩池千姿百态,依奇特的梯形山谷向上延伸,随周围景色的变幻,光线明暗不同,池水也晶明翠绿,绚丽多彩。黄山河谷中分布有许多石臼,当地叫“丹井”。认为黄山第四纪有冰川作用的学者称为“冰臼”,黄山水景与雄伟、奇特、险峻、妩媚的山色相结合,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形成“山明水秀”、“青山绿水”的景色。水景动态变化特征明显,山水相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翡翠谷迟浩田上将撰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石刻,反映了翡翠谷的幽静动雅,山松水石的动态变化特征。

4、人文景观欣赏

黄山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宗教文化、古代关卡、古道、古桥、摩崖石刻、黄山画派和文学艺术等。全山各盘道有历代古桥40 余座,其中以汤泉溪上的明代卧龙桥,桃花溪上的白龙桥,始信峰顶的仙人桥最著名。这些古桥,建筑风格各异,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各景区景点上有从唐代至当代集文化、书法和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摩崖石刻200 余处。其中雕刻在海拔1589m 的青鸾峰壁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型石刻,为世所罕见.“鸣弦泉”、“洗杯泉”史记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手法,尤为珍贵。黄山大自然美景,成为黄山艺术作品丰富的体裁和内容,史志、诗句、歌赋、散文、游记、掌故、绘画、摄影等,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美,形成独树一帜的黄山文化,成为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

篇2: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图3.1华山之险 图3.2峨眉之秀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

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随观赏距离和光照的不同而变化。北京香山在深秋季节以“霜重色愈浓”的红叶吸引众多游客。4.动态美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图3.4庐山三叠泉瀑布

通过图片,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5.朦胧美

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朦胧美展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创造出“仙境”的意境,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图3.5烟雨迷蒙的西湖

通过图片,让我们感受烟雨迷蒙的西湖的朦胧美。

探究活动:分析造成西湖烟雨迷蒙的朦胧美的自然地理原因。(提示:从5、6月份江淮准静止锋控制的角度理解。)

课外探究活动:开展以所在地“自然美的欣赏”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活动

(提示:活动步骤包括:①通过野外采集、拍摄、上网等方式收集资料、图片。②将收集的资料、图片、采集的实物进行展览。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丰富性的理解,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人工美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主要表现类型: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补充: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造景物(人工美),如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本来是为了实用,如半山建亭,是为了游人途中休息,水上架桥是为了方便游览,但建造者按照美的规律,精心设计建造、精心装饰,有的还请著名书画家题写匾额楹联,使之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它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图3.6城市雕塑

图为位于兰州城南黄河之滨的巨型雕塑——《黄河母亲》。

三、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现今仍保持着原始形态的自然地域已经越来越少了。古今中外众多的自然景观都留有人工的痕迹。使这些人工痕迹与自然相映成趣,需要人们从和谐美的角度去巧妙安排。板书设计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一、自然美

1.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3.动态美 4.朦胧美

二、人工美 1.古典园林美 2.古建筑美 3.民情风俗美

篇3:旅游城市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旅游城市,城市形象,审美

1营造旅游城市环境的基本因素

1.1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必须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合理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深谋远虑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对策;重视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尊重自然环境和区域环境;突出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地位;组织有序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和美化城市直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1.2城市广场

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它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层次;它成为城市各街巷、道路的交汇点, 起着有序的疏导;它缓解了人们对城市拥挤和局促的感受。其比较突出的代表为大连市, 大连人以“不求最大, 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不惜代价建设城市广场。先后在市区建设绿化了10多个城市广场, 改变了大连市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

1.3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雕塑

标志性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特征。注重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与开发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建设时间长达15年的悉尼歌剧院, 就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成为了悉尼的城市标志。

1.4文化含量

文化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成果,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人们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关注, 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 无论是个人、组织, 还是城市,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文化就没有美好形象。塑造美的城市形象势必要加强文化意识, 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是现代文化和历史、文物、风景各种要素的组合) , 提高城市形象的文化含量。

1.5人文历史

城市中历史古建筑、古迹以及有历史意义的地段, 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价值的物质遗存, 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 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活动的印记。保护好这些历史古建筑和历史地段, 能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特色, 亦能反映城市的传统风貌, 加强城市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武汉市重建了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南京市对夫子庙地段历史老区进行了整理和改造等等, 都是一种激活城市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城市特色建设的方式。

2如何提高城市形象

2.1提高服务质量, 优化旅游产品, 完善产品质量形象

树立服务质量为旅游业立业之本的经营理念, 不断加强对服务主体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 全面提高服务主体的素质, 强化服务质量意识, 逐步完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水平, 促进服务质量与国际水准接轨。

2.2完善旅游城市的信息服务功能

设立“旅游信息咨询中心”, 并在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立接待点, 向旅游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使其旅游便利, 逗留愉快。又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不慎丢失钱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便利和规范拾物、寻找的招领工作, 可按外国一些旅游城市的做法, 成立“失物招领办公室”。

2.3设计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一座旅游城市必须具有便捷的识别系统, 必须给顾客制造一个静态或者动态的引路人, 使旅游者能够方便的找到目的地, 还要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2.4加强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

再好的形象, 若不作有效的介绍、宣传, 或宣传得浅薄苍白、分散无力, 是树立不起来的。因此, 要进行全方位、多媒体的宣传、推广, 即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地图、展览等媒介, 宣传推广形象的主题、市徽、市花、市歌、宣传口号等, 使其深入人心。

3塑造美的城市形象的方法

3.1整体和谐是美的城市形象的基础

有位哲人说过, 美是整体, 美是和谐现代城市, 要用审美的眼光来塑造城市形象, 就必须从多方面做到城市的整体和谐。首先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其次是历史与现实的和谐。此外, 要使城市整体和谐发展, 还必须注意生产与生活的统一, 当代发展与后代发展的统一, 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建设性的破坏, 少给后人留下遗憾工程。

3.2情感是美的城市形象的要素

美的社会特性之一是情感性, 具体可感的美的对象总是诉诸人的情感, 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 令人陶醉, 在精神上获得审美愉快这是各种形态美的共同特征美的城市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情感性也是其所具有的鲜明特性。

3.3个性风格是美的城市的象征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 产品要具有卖点, 旅游城市也要具有它与众不同之处, 这样才可以吸引顾客, 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才可以赢得经济效益。关键是要做好形象定位, 旅游城市形象的内核、风格和主要表达形式。如桂林市, 桂林的山水风景品位高、吸引力强, 是桂林最大的优势。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山水风光与名胜古迹、园林景观、城镇建筑以及人们的生活完善和谐融为一体。其旅游形象定位为:优质服务前提下的秀美迷人的山水古城的形象, 其内涵包括秀丽的山水风光, 蕴藏和散布于山水之中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与山水同美的城市建设和人民。其风格应是清秀、淡雅、变幻而富有温馨情调。

参考文献

[1]计成著, 赵龙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晨报出版社.

[2]梁雪, 肖连望编著.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篇4: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摘 要】当前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此,应从加强对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整教学内容两方面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审美能力 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18-02

一、问题的提出

审美能力是通过人的知识、修养、阅历等的积累而表现出来的对美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个人天赋有关,但也与后天的美育息息相关。美育(即审美教育)影响人的情感的、感性的层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的性格、胸襟、气质的形成;同时,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洞察力和想象力,强化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此外,美所给予人的非功利性的审美诉求在人的自我丰富完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完善其人格修养、增强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感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王国维先生认为美育是提升人的精神的最佳途径,“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城,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王国维《教育之宗旨》)。因此,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

正如叶朗先生所说,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无论是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还是旅游管理,都离不开审美。因此,无论是旅游行业发展,还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讨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都是极为重要的。

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美学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文学和景观的鉴赏来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旅游者、旅游中介者、旅游开发者能够欣赏美、传递美的能力。根据承担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教学的体会,笔者认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参与性较低。二是教材的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三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少,实践环节有所欠缺。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社会培养环境不无关系,但高校教师也须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等进行反思和调整。本文以下即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于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具体如下:

(一)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主张,在学习新知识前,先给学生介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平上普遍高于新知识,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这些处于新知识之前、充当新旧知识联系桥梁的内容即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采用这一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初期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将学习内容的本质渗透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把握。

依据“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学生对所熟悉的知识点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陌生的知识点,对于未知理论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中所涉及的无论是文学、美学,还是建筑、园林的相关知识,大部分是学生之前没有关注过的,从而导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授课时给予一定的知识主线和深度讲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进来并且较快地吸收。通过此途径,一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有利于学生对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增加课内和课外教学的实践环节。在课内教学中设置学生的实践环节,例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景点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讲解,一来增加学生对所学美学知识的应用,二来锻炼学生表达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又如,可以让学生以某一次旅游经历为蓝本,创作一篇以旅游为主题的散文或者诗歌,让学生从专业出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发现身边的美。

在课外,可以“发现校园之美”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在校内寻找题材进行拍照,并在课上与师生分享所拍照片中的美;结合现代社会礼仪课程的训练和活动,让学生在接受言行美的训练以及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综合文化素养。通过主观的体验和客观的培训,让学生从内而外地掌握美的真谛,达到提升审美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视频和图片资料具有视听方面的优势,而实物是可观可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视频和图片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吸收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时,可以播放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之明清故宫”,一来可以利用视频中的专业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博大与精深。

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融入到实物的讲解中。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应的景点如安顺文庙等地,结合实物给学生讲解明清的建筑形式以及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还可以带学生到安顺蜡染厂,让学生真切地观摩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蜡染作品产生的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手段,避免单方面理论知识灌输的乏味,让学生在实体感受中增强对美的实物的感悟能力。

三、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目前,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使用的主要参考教材为乔修业的《旅游美学》、祁颖的《旅游景观美学》、章尚正的《旅游文学》等,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美学的基本知识、旅游审美心理、旅游审美客体(园林、建筑、雕塑、书法等)的审美特征和赏析,以及旅游文学的发展、创作和鉴赏等,知识体系较为繁杂,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教学内容上分轻重。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是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会与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有重合之处,因此,在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教学中,应把握侧重点,并对重合之处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针对提升审美能力以及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可以加强对建筑、园林、书画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讲解。通过调整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美学及其相关知识。

(二)融入本土文化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实体感观,同时加深学生对本土的认识,在课程教学中可增加地方文化、当地景观等方面内容的讲授。例如,在讲授建筑审美时,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屯堡建筑来分析其审美特征;还可以结合本土的一些节日习俗分析美学现象。侯小丰认为,人们的文化认同会引发对本土的归属感,并进一步认同和追随民族的习俗文化、生活方式。因此,把本土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提升他们的案例分析能力的同时,还增强学生对本土的认同感,有助于教育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教育宗旨的实现。

(三)增加对课外知识的讲授。影视鉴赏具有审美教育、审美认识、审美娱乐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获得知识以及得到放松。因此,影视鉴赏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在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教学中加进影视鉴赏的内容。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影视鉴赏的知识和方法,然后播放如《花样年华》等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电影欣赏中学习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此外,还可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学创作与评论等相关知识,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在讲授“中国建筑审美”相关知识时,可适当增加楹联赏析等相应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建筑文化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美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媒介的客观审美对象及教材等、作为受教者的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教师按照特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选择适当的审美媒介,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陶冶其情性、塑造其人格。通过美的欣赏和创造,将学生引入动情状态,经由师生双方美感的往复交流,学生的情感受到特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规范,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因此,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美育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从业者,他们与游客直接接触,其审美鉴赏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旅游效果。因此,通过美育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在内的美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美学知识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G]//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张连云.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述评[J].科教文汇,2006(9)

[5]候小丰.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学术研究,2007(9)

[6]曹陆军.浅析影视艺术鉴赏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

[7]刘叔成,夏之放,等.美学基本原理(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安顺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培育”项目“‘旅游文学鉴赏与审美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JGZX201310)

【作者简介】董天倩(1984— ),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文化旅游;朱敏(1986— ),重庆人,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篇5:旅游审美文化

摘要:随着世界的和平、稳定及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从古至今的旅游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的审美变迁。在旅游逐渐大众化的今天,旅游作为自身的心灵与自然交融的审美感应形式,可以达到健身壮体、陶冶性情,觉悟人生哲学境界的旨意。

关键词:旅游文化 山水文化 宇宙观哲学 旅游现实问题

中国的旅游自然审美思维方式并不像西方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与休闲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情感的陶冶,促进身心的健康,而是强调以自然宇宙景观作为精神审美的对象,拟取人生、社会、自然的精神意象。

中国是一直一个很讲究自然山水旅游的国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圣人贤哲骚士墨客,从自然审美行旅中,寻觅人生宇宙灵感的思维,指示人生对社会、自然的价值取向,获以创造不朽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国旅游文化其实并不新鲜,由来已久,早在中国古代多年前便有史记载。论语中孔子和其学生曾点就曾有过这样的对话:

子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本是表现孔子希望社会大同,和谐美好的理想景象描写。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当时的“童子”“冠者”等士族阶级的一项娱乐活动便是郊游踏青,四月暮春,芳菲始尽,邀上志同道合的好友四五人,一起于沂水沐浴,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始发的活力,又迎风起舞,意由心生,随风舞动,大声歌咏而归,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如同《诗经·小雅·鹿鸣》中有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这是一个有感就发的年代,这是一个歌颂美与爱的年代,旅游似乎可以追溯到那时候,从最简单的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之美中得到人文的生华,得出生命的感悟,与生活的体会,劳动的价值之可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山水水更是氏族名士们的最爱,寄情于山水,即使放浪形骸,也得一种超脱洒然的自在。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是真名士自风流,兴尽则好,此时的旅游集会是士大夫们交流开阔胸襟的最好形式,把一盏曲水流觞,奏一曲高山流水,酬尽知音,谢尽风流。如王羲之所书千古名书:《兰亭集序》。不从书法上讨论其如何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单从其文学文化价值上就有难以企及的高度。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所谓旅游,其最终目的仍是使自身获得一种身与心的洗礼,获得一种情感的浸染和释放。所以必然离不开人文,离不开文化,说古人喜欢山水,喜欢奇绝的自然景物,不如说他们喜欢开阔自己的胸怀,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视界的开阔远比旅游景物本身能带给人的东西多。同样,用于今日,当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当人人有能力有基础去旅游去消费,那个人所求亦不过寄情山水,开阔视界罢了。

说到审美:在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旅游审美中,人们往往把自然景观作为自己心灵感应的对象物,从中获取审美的精神力量。旅游热点和旅游路线的变迁能够很好的反映这个问题:古人很讲究以主体游心于自然山水之中体验情感,使审美观照与审美精神迈向高度自由的境界。古人西山水,即使是在自家的小园林里也要砌上假山,挖好渠塘,做一个缩小版的山水之境,其喜爱程度不言而喻。现代人似乎沿袭了这种喜爱。山山水水仍是大多数人的最爱。但凡和奇绝自然扯上点关系的都可以变成旅游名景区。除此之外,文化旅游的兴起也占了半壁江山。各人文景点也是一片爆满,于是乎,名人住过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晚上,那也叫做故居。比较新兴的旅游热点就是农家乐文化旅游和名族特色文化旅游了,其实这两个旅游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所体验,所感受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别人的,是自己不曾知道或很少了解的一种生活。这可以让人们体会不一样的环境,利用这样一种新奇感来达到旅游景点的吸引人的目的。

以西部民族特色游为例:中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约40个少数民族,他们生计方式不同,语言文字各异,有着彼此有别的宗教信仰,绵延着各具风情的民俗习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生态作为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吸引力。因此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作为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 ,对西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在保护西部文化生态和旅游发展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使旅游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达到一个平衡这是旅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旅游审美文化视域中的“山水景观”由单纯的自然山水升华为“人文山水”,自然山水文化已融入到人们旅行游览活动当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审美观就是中国传统旅游审美观,而当代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则受当代文化观念与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与演进。一、旅游与审美: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从旅游现象产生的历史过程来看,旅游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审美活动和娱乐活动,是人们为满足审美和娱乐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旅行。近现代旅游因旅1游产业的推动而得以迅速发展,内涵与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许多与时代需求相伴生的功能,如休闲、度假、猎奇、探险、康乐等。但这些功能并未在根本上改变旅游审美和娱乐的基本功能,并统辖在审美和娱乐基本功能之下。旅游的本质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但对旅游的基本功能与文化属性却有着趋于一致的看法。如果把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

再说哲学: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的文化现象,它的背景跟文化哲学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国山水旅游更是以哲学思维去指导人们从自然宇宙观中,获以审美情感,伦理道德、人生价值、思想境界的哲学精神力量。

庄子逍遥乐游自然山水,从情感汪洋的《庄子》里,提示人生与自然互相感应的精神意义;司马迁早年“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写下名垂千秋的《史记》;南朝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审美痴迷到如此程度:“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此等等,都是从不同的哲学思维角度,来审察认识感悟自然旅游的文化精神。这种自然山水旅游的文化精神,蕴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可以来很好地说明中国山水旅游的哲学精神。

(一)天人感应。从现代旅游科学思维来认识,即是人在大自然景观中旅游,自然景观的物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体心理情绪、情感思维、生物钟节奏,血脉流通等等。这种“天人感应”的自然山水旅游效应,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思维清明,性情陶冶,身心健康得到优化,又能提高人生哲学思想境界。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白居易可谓深悟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山水旅游的精神奥秘,从而点明了谢灵运把山水作为一种郁愤或情感宣泄的对象物,得到某种精神的藉慰。

人的生命存在于消逝的自然时空中,参与社会创造人生价值时,既要有积极进取的刚健创造精神,亦需要退守澹泊的思想作补充。从自然景象中体验人生向往的精神世界,感悟人类创造文化价值的精神意义,是旅游者从自然景观中,以自然精神意象作为心灵感应的对象物,体悟人生与自然审美的感应。

(二)天人合一。从旅游审美心理状态来认识,即是人在自然山水旅游中,使自身的思维情感,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取向交融于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中,进入到物我俱忘的境界。

人对自然的审美情感与心灵视界的融和,可以讲是一种自由的审美行为,没有受到社会功利或人为压抑的种种心理负担,而是一种纯粹原始情感的审美快感表现过程。因为人与社会情感的.交换,往往带有某种功利的目的,造成人们心理的负担,制约审美情感抒发的自由性与舒展性。因此,中国古典旅游美学的“天人合一”审美思维方式能消除社会有时阻阀人的个性与心灵的自由开放,活泼灵性的弊端,使人在自然山水旅游中,将自身的审美情感纳入大自然中,与自然物象交融合一的忘我境界。

因此,自然山水旅游是以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与幽深远阔的生命情调相结合,使人生充盈着盎然生趣的生命意趣。从精神超越的身心澄淡中体悟人生艺术境界,使心灵体验大自然的美感,摆脱功利羁绊,万象混化,物我为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旅游哲学精神将是人类未来世界最高尚最重要的旅游哲学意识。也只有这种山水旅游哲学意识,才是人类摆脱现代科技文明所造成的种种消极因素的精神苦恼与心理疾病的科学旅游思维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山水旅游美学的特征就是把人的哲学精神“物化”为自然山水的人格精神意象,借助山水以澡雪消解种种现代精神的烦恼和痛苦,使困顿苦寂的心灵得以春萌和复苏。美国学者S·阿瑞提说:“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着双重的作用,它增加和开拓出新的领域而使世界更广阔,同时又由于使人的内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见《创造的秘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旅游与旅游文化,除了强调人的生存空间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之外,还要求人的精神境界同样要与自然统一和谐。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种把人生价值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放在宇宙时空流程中去追求人生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作为解决当前人文精神所出现“物我所耗”的极度挥霍与“唯利而图”的唯我独尊的一种思维方式之一,是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审美观的变迁与发展——基于山水文化的视角》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1期

作者:李向明;杨桂华;

2、《对民族文化多样性与西部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期

作者: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巍

3、《浅谈中国山水旅游审美的宇宙意识》作者:凤博

篇6: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在学习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这门课程的一学期里,学习到了很多西方旅游文化审美与中国旅游文化审美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才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认识自己,从而使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也领略到了西方的历史,人文,习俗,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我眼界大开。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1.中国人特别注意山水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美,主张天人合一。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西方人更注重山水本身的自然美。可以说西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追求自然而然,并不会去人为的附加一些意境。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好比唐诗,寓情于景;而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3.中国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娱乐性情;西方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中西方旅游审美各有千秋,都体现出了各自对于美的认识,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的厚重沉淀,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究。

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解释中西方人们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自觉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所以这门课程为我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影响接待地的社会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必须重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譬如:在旅游活动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这门课程都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

作为一名会展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也帮助我了解了很多西方会展强国的文化,历史。对我国的会展业如何融入国际社会,如何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合作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会展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它与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会展活动的进行,通常都会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中国的会展业要想发展,必将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当我们会展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时候,会有很多国外的会展从业者以及观众来到我国,这就会对我国的接待能力提出要求。所以,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对提高我国的接待能力,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7: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字数:3231 来源:商情 2008年41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现代导游服务工作具有独立性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复杂多变和关联度高的特点,而对于从事现代导游工作的导游人员来说,要想胜任这项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保证优质的导游服务。

【关键词】导游服务 旅游 审美活动

导游员的服务在旅游过程中,是因其所处地位而产生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而进行的。

一、塑造美的形象,展示文明风采,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1.注重形体服饰、发型化妆,给旅游者以美的形象

导游员应具有健美的形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形体美不仅是艺术家所珍视的表现媒体,也是旅游者热衷的审美对象。导游员外在的形体美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具有形体美的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一亮相,常常就能吸引住游客,并游客使与之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将旅游者导入初级的审美判断。

服饰美也是外在形象美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审美情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体美的不足。导游员的着装,要讲究色彩、式样与形体、性别和年龄、季节的互补同构性,以及入时、雅致、端庄、整洁、方便适用等综合性。导游员的服饰,在增强自身形象美的同时,要避免与客人争强争艳。从色彩的选择上,导游员的服装应以醒目的暖色调为主,因为这些色彩的波长更适合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为旅游者起到“寻索”和“向导”的作用。

发饰与化妆同样是外在形象美的组成要素。导游人员的发型总体要求是个性化并符合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导游员对自己的发型,要根据自身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及年龄等特点来精心设计修剪,使其能反映出个人的特点和情趣,取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2.注意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给旅游者以美的示范

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的体现,尽管形体美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如果缺少内在美的支持,其美感是暂时的。行为美或称风度美,既是一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产物,又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教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它常常是通过人的站姿、步态、坐态等多方面可视因素展现出来的。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在与旅游者交往和为客人服务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走坐卧和言谈举止,坚决杜绝粗话和脏话,并要举止文雅。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应采用两脚叉开,腰板自然挺直的正确站姿,而且要表情自然微笑,手势柔缓流畅。

3.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给旅游者以美的感召

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现,也是人的形象美中深层次的美。心灵美核心是真与善。导游员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什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又恰恰蕴含着伟大。导游员在为游客服务必须以真诚与善良来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给客人以美的感召,充分的体现出心灵美。

如果导游员有了健美靓丽的形体、文明优雅的行为和真诚善良的心灵,自然会为旅游者塑造出导游员是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的展示,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为导游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各类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帮助游客体验景观的美学价值

1.广泛学习,知识丰富、准确

例如旅游名城承德,它的旅游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人文景观中,又有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要做好承德的导游工作,导游员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至少要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还须掌握园林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在山庄游览时,要结合具体的景物,将中国古典园林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等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加以传递。

2.反复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俗语云:江山无限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员有了较为渊博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要准确的为旅游者传递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导游员还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自己的导游语言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语言表达准确。达:指语言表达流畅。雅:指语言表达优美,即生动形象。其中信是前提,达是标准,雅是格调。同样是用有声语言传达旅游审美信息,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但对审美信息传达的效果好,而且听众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3.刻苦钻研,手法灵活、多样

为准确传递审美信息,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导游员在导游服务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导游手法。导游员为游客服务,如果讲解呆板,手法千篇一律,流于一般介绍,旅游者是很难感受到景观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甚至会把本来很美的景观,经蹩脚的讲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损害了景观本身的美学价值。因此,导游员要深入钻研,掌握各种导游手法,在实际导游服务中,注意观察游客的表情与心理,因团,因人,因景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讲解服务,为旅游者准确的传达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有效

地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

三、研究景观特点,把握审美特性,构筑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桥梁

1.控制旅游者的观赏节奏

观赏节奏由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旅程的节奏,二是指在一个景区景点中的游览节奏。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要把握旅宜速,游宜缓的原则,引导旅游者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张弛急缓。在动态观赏时,要通过旅游速度、节奏的变化引导旅游者对动态景观步移景异的审美感受。在旅途中遇到经典观照物时一定要让旅游者息心驻足,认真品味,凝神观照,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2.选择恰当的观赏时机

选择导游员带游客在山庄游览时,如遇下雨,在雨中能引领游客登临烟雨楼的青莲岛,则会观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细雨蒙蒙,水天一色,湖山尽洗,雨雾如烟的美景。此时导游员再顺势为游客讲解干隆皇帝“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芰荷芬。”的诗句,旅游者会顿感烟雨楼的美学意境,更会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导游员的素质还需有待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游客在审美活动中的需要

每一位出门的游客,都希望遇上一个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服务周到的好导游,但是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幺好。由于导游普遍年轻,除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导游外,大部分的导游都是中专毕业,从事导游工作时间不长,在为游客服务时难免阅历不足,文化底蕴浅,在旺季甚至有的导游没接受培训就上岗带团,由于知识面太底,经常出现一问三不知,所以就出现导游经验不足,综合能力差。适当提高导游人员资格准入学历要求,加强导游年审培训,鼓励学历浅的导游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让导游自己有紧迫感,让他们感觉到不学习就会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有能力和别人去竞争,让出色的导游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导游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上团时就都可以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就会合情合理的完美的去工作,既维护了游客的利益,有维护了旅行社的利益,也提高了旅行社的声誉,也自然提高了导游员自己的声誉。这样旅游业就会快速发展,立场有发展了,导游员的发展前景也广阔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导游队伍就会越来越庞大,我们导游员也会越来越优秀。

篇8:论旅游者的审美条件

不同的旅游者,由于需求不同,审美条件及审美能力的不同,在观赏同一景观时所获得美感也不同,对于喜欢观赏自然景观的旅游者,山川河流、高山绿地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对于喜欢欣赏人文景观的旅游者来说,山川河流的美并不能满足他们,只有历史古迹、诗词歌赋才能真正使他们感受到美,满足精神需求。同一景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可以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去欣赏又可以发现不同的美。如梅花,它是美的,可是在不同人看来,它的美又有许多区别。在林和靖眼中,梅花端庄、典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是一种大家闺秀富丽之美;而对陆游来说,它孤傲、孤独、清高,所以能写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名句,这正体现了一种孤标傲世的隐者之美;而毛泽东则这样形容梅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独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体现的是傲寒之美,报春之美,象征着革命战士的人格美。这些都表现了同一景观在不同人看来所产生的不同的美的效果。

本文着重从旅游者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个性特点、情绪情感及文化修养等不同的审美条件,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效果进行分析论述,探索出其中的不同点和共性,使旅游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较好的把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使旅游者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

一、旅游者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效果

(一)旅游者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审美效果

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度和民族,有着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和行为模式。旅游者审美意识的民族性集中表现在人为景观的欣赏上。审美标准的民族性特征使旅游者对异国人文景观的欣赏产生某种审美和知觉上的障碍。有些来华的欧美游客对中国的京剧和书法就不能很好地欣赏。与人文景观尤其是风俗民情相关的色彩美、人体美、装饰美、饮食美,不同民族的旅游者就具有不同的审美效果。如色彩,中国旅游者视红色为喜庆之色;日本旅游者视绿色为不祥之色;巴西游客视棕色为凶丧之色;比利时旅游者最忌蓝色;土耳其游客认为花色乃属凶兆。人体美的欣赏也有民族差异,一般民族忌讳肥胖,而大洋洲波西尼亚人则以肥胖为美。一般民族欣赏肤白脸净,传统的凯尔特人却十分倾慕美人脸上的雀斑。对装饰美的欣赏,差异更大,维吾尔族女子的细长小辫,印度妇女的额上红点,非洲原始部落的纹身,各自以为美。审美观念的民族性差异,也常使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人情产生强烈的好奇,在巨大的反差中体验到异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旅游者的层次文化背景与审美条件

同一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旅游工具和闲暇时间,随之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爱好、旅游观念和旅游性格。从旅游主体的旅游性格上来看,上层社会的旅游者的旅游个性是矜持和稳健的,中层社会的旅游者则比较自信和富于冒险精神,下层旅游者则比较保守。中国古代社会是个伦理社会,处处以等级身份约束和衡量人与事。上层旅游者出游,驰驿站,享美食,还常常让行人“回避”。而下层旅游者则徒步行走,还要时时注意为尊贵者趋避让道。不同社会阶层的旅游者,其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获得的审美效果也不一样。下层旅游者常用价值代替观赏价值。如生活在偏僻农村的农民,由于经济的落后,生活的窘迫,他们不会对所处的山川产生美的感受,反而觉得旺盛的麦田,结满果实的林子更美。这就说明了处在下层的农民对其所处的优美生活环境是用实用的眼光来审视的。而社会地位越靠上,审美标准越是超越实用,趋向观赏。如湖南张家界现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是众多旅游者所向往的美丽地方,然而张家界在被“五七”干校的记者发现之前,一直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并没有觉得其特别美,反而会以实用标准衡量,这些山川甚至起到了阻塞交通、导致落后的作用。由此可见,旅游者的社会阶层不同,也会导致审美标准的歧异,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三)旅游者的时代文化背景与审美条件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有这样的感慨:“哎!时代不同了。”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相同事物进行评价和感受时,通常要和时代联系在一起,旅游审美也一样。不同时代的旅游者队同样的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今天的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而大自然在上古人的眼中是可怕的、灾难性的,《淮南子·览冥训》有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独虫死,颛民生。”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山川的感受,天地山川不仅未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反倒给人以恶的恐怖,与我们今天对自然山水的愉悦感受完全不同。河南省济源的王屋山现已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旅游者到此去领略山的磅礴气势,获得美的感受。而在古代对于愚公来讲,太行、王屋二山,不但不会使其全家产生气势磅礴的审美效果,反而觉得出入不便:“惩山北塞,出入之迁也。”于是下决心挖掉这个被后人誉为“旅游胜地”的高山。到了《诗经》里,山川开始变得可爱:“关关雎鸠,在河之州”。至曹操时,对山更加赞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于哉,歌以咏志。”反映了旅游者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效果。

(四)中西旅游者文化背景与审美条件之比较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有所不同,对山水美景不同的审美标准,园林的构造与审美的不同、不同的服饰审美观念等等,通过比较可以领略其独有的民族精神、审美意识和人情万物。如山水美是一种较为客观的、不经人为加工过的美。然而即使是面对这一自然而客观的对象,中国和西方人对它的审美出发点和标准仍各不相同,就此产生的审美效果也不相同。

西方人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欣赏,不会寄托那么多的道德伦理内容。他们对山水欣赏,主要出自于两点:一是纯粹欣赏自然的形态美;二是感受与人的心情的契合。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是重视实和世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他们将山水看作是理想、追求、崇敬、道义以及人格等等的象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正因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作家的大部分游记,都有丰富的寓意,这种寓意就是中国的那种忧国忧民、养精喻德以及个人境遇与自然生命的密切关联等。

由于对山水审美出发点的异同,因此,在山水美的标准上,中西方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某种相似与相异。

西方人因为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民族性格的关系,所以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西方人欣赏大海,主要是欣赏那汹涌的波涛和广阔的气势,从中体会到壮丽的美和崇高的美,而中国人的自然审美主要体现在山水本身,因为中国的文明主要是“黄土文明”大山、峻岭、丘陵、高原、山地等就是其主要的地形标志,实际上也就是“山”的主要内容。

由于中国地理环境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的缘故,所以在中国古代旅游活动中,也只是突出名山大川,向往山的壮丽之美,旅游者看到山水瀑布时就会获得美的感受,沧海大洋较少有人将它作为游览重点或中心。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沧海大洋才逐渐为人们所青睐。

中西旅游者在园林景的欣赏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和习惯,获得的审美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就从文化象征和审美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首先是炫耀方式截然不同,这主要指皇家园林。中国皇帝的观念是曹操式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西方的国王和大贵族的园林搞的很整齐,空地很大很多,以便举行酒会、宴会和舞会等等。其次中西方寄托在园林中的理想与愿望不同。中国园林中,寄托的是封建士大夫的主观情感,抒发的是他们的追求与理想。而西方人想将园林作为美的标准,作为散步、思考和隐居的好去处。另外中国人园林景的欣赏多为含蓄审美,而西方人则很直观。如当代作家冯骥才很幽默地谈过中西人在园艺审美中的截然不同的感受,他说,一个美国人在西湖看盆景,面对一株盘根错节扭曲万状的古柏,忽然大哭,叫着:“痛苦死了。”可是经我们的园艺家头头是道的一讲,讲神讲气讲势、讲高讲低讲繁简、讲刚讲柔讲枯荣、讲苍润、讲动静、讲争让、讲虚实、讲抑扬、讲吞吐、讲险夷、讲阴阳,照样鉴赏。这就是中西方旅游者在欣赏园林景中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效果。

二、旅游者的个性与审美条件

所谓个性即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特有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性格气质、艺术才能所汇聚成的个性的审美心理结构总会交融展现在当下的审美选择和审美观照中,从而显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结构是多层次的、多侧面地、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方面。本文就分别从不同旅游者气质和性格对审美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的气质与审美条件

1、气质的类型特征。

根据气质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特点,一般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其表现特征如下: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情感易外露也易变化,情绪产生速度快,言语,行动灵活敏捷,反映快,可塑性强,情感、注意力容易转移,容易接受新事物,表现为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热情易变等特点。粘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不强,心情比较平稳,情感产生慢而微弱,表现为安静稳重、沉着谨慎、平静愉快等特征,他们是生活中一些沉静而稳重的人。胆汁质的人情感产生快,强烈而持久,情绪明显外露,言语、动作粗犷又不易控制,表现为精力旺盛、反映热烈、易冲动等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抑郁质的人情感产生慢,不易外露,但情绪体验深刻。言语和行为缓慢轻柔,敏感多疑,善于观察和体验到一般人不宜发觉的细节,很少表现自己,不喜欢和人交往,有孤独感。实际中人的气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很复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以某种气质为主,兼有其他类型气质,如多血-粘液、胆汁-多血质等。

2、气质对旅游审美效果的影响。

旅游者由于气质的不同,在审美行为及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倾向会有所不同。(1)多血质类型的旅游者,表现为活泼型。具有这种气质的游客活泼好动,很热爱旅游,也很适合旅游。他们希望旅游项目丰富多彩,以满足他们容易转移的注意力和兴趣。他们不喜欢长时间地沉浸于某种单一的旅游项目之中,尤其是那些只需静观而无须运动的项目。但是注意范围太广泛又易转移,所以观赏审美时易抓住宏观的对象,而忽略微观的景致。他们特别热爱爬山、游泳、跳舞等。在与其他游客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热情大方,善于交友,能够替别人着想,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因而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成为受人信任的伙伴。对于旅游服务,他们能够善意、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2)粘液质类型的旅游者,表现为安静型,欣赏景物时易抓住局部而忽略全局。具有这种气质的游客乐于参加以往曾参加过的、比较平稳的旅游项目,具有比较稳定的兴趣,一般不容易转移。他们的旅游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对旅游路线、就餐的饭店、住宿的旅客都考虑得十分详细,比较挑剔。在旅游中他们喜欢沉默寡言,不与别人交际,也不愿和旅游服务人员多接触,而只愿独往独来。对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一般都能保持理智,用书面等平稳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如个人遇到麻烦,也不愿去打扰别人,而愿自己解决。(3)胆汁质类型的旅游者,表现为急躁型,在观赏活动期间不能细致耐心地游玩,易形成走马观花之势。这类游客精力充沛,但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得极易急躁,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喜欢参加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项目,喜欢在各个方面都争得领先的位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沉不住气,爱发牢骚,甚至有过激的行为。他们同时也热情洋溢,爱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当看到美好的景物或遇到开心的事情时,总是把这种情绪溢于言表,公开表露,甚至不顾一切大喊大叫。他们为人热情,乐于帮助别人。(4)抑郁质类型的旅游者,表现为胆小型。具有这类气质的游客胆小畏缩,他们对旅游项目、旅游方式的选择常常具有传统的、习惯的倾向,只喜爱自己比较熟悉的、比较安全平稳的旅游项目;对于新开辟的旅游场所、新的旅游项目不大感兴趣,对那些刺激性强、有危险的项目则十分讨厌,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旅游中,他们行动迟缓,十分重视内心的体验,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兴趣很浓,他们不但认真观察,而且仔细体会,注意搜集各种资料。这类人的性格比较孤僻,对别人的戒备心很强,不喜欢交流。

(二)旅游者的性格与审美条件

1、性格的含义及特征。

性格是人们在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人的性格的差异很大,如有的人活泼开朗、热情奔放,而有的人内向、深沉;有的人性情暴躁,而有的人性情温顺。不同性格的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2、性格对旅游审美效果的影响。

(1)根据旅游者的心理机能特征,可将人的性格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理智型旅游者:他们总是以理智的尺度来衡量一切,并用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层次较高,具有良好的修养。这类人能根据个人的身体、经济、时间等条件来安排旅游计划,考虑仔细、周密,具有科学性。当计划与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他们又能及时修改计划,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在情绪上他们表现平稳,高兴时不狂放,遇挫折又不沮丧。能够理智地处理好与其他游客及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发生的问题。二是情绪型旅游者:这是一部分情绪起伏幅度较大,喜欢感情用事的人。他们的旅游计划、行为完全受其情绪的控制,因而有时显得比较幼稚,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在旅游中为了满足个人感情的需要,他们常常进行超过自身条件的消费,乐于参加自费旅游项目,他们感情外露,高兴时大喊大叫,不满时则牢骚满腹。他们喜欢比较轻松、愉快和具有浪漫情调的旅游项目,并且希望他们的旅游活动内容具有变化性和趣味性。三是意志型旅游者:他们是有执着追求的人。当他们个人的订好旅游计划以后,便积极行动,按计划行事。执行时如遇到困难,也不肯后退,而是迎着困难上,想办法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这种性格类型的旅游者多见于企业家、运动员、考古者,他们对于那些具有明确目的能发挥自己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旅游项目感兴趣,如登山旅游,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探秘游等。(2)根据旅游者的意志、独立程度,可将性格分为以下两种:独立型旅游者:他们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紧急情况下表现为沉着、冷静。这种性格类型的旅游者多是喜欢单独性的旅游活动,即使参加团队旅游,在旅游活动中,他们喜欢大部分的旅游活动都是自己支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他们在旅游地点、项目的选择上,以及旅游购物等方面,不大会受到别人的怂恿,而导游在整个的旅游活动中只起向导作用。顺从型旅游者:与独立型的旅游者相反,他们缺乏主见,独立性较差,旅游中更愿意接受随团旅游、依靠旅游服务人员引导的方式,也喜欢模仿其他游客的做法;在旅游景点安排上缺乏自己的观点,在整个的旅游活动中喜欢导游能把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妥当;对于外界的暗示、宣传往往耳朵较软,所以常常上当、后悔。(3)根据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倾向,可分为以下两种性格:内向型旅游者:他们的感情从不外露;旅游时比较谨慎,行为小心仔细;对外部的各种刺激反应不强烈、敏感,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他们不喜欢与别的游客交往,很少与别人一起行动、交谈。情绪上常常表现为郁郁寡欢。他们喜欢去熟悉的目的地,喜欢日光浴和家庭式的气氛、熟悉的娱乐活动,事先准备好齐全的旅行用品,希望全部旅游日程能事先安排好。他们喜欢清风垂柳,清泉幽涧,曲折和缓,淡雅轻柔等阴柔性特征的审美对象,“杏花春雨江南”内心所洋溢的是温柔闲适、幽雅和谐的审美情感:流露着审美主体的淡泊心境与超然态度,并随不同的审美过程而迸发不同的审美情感。外向型旅游者:他们性格外露,开朗、大方、热情。在旅游活动中他们表现活泼、积极,行为上无拘无束,不拘小节。喜欢主动与其他游客交往,能很快适应旅游环境的迅速变化。他们笑口常开,与导游和同游者都能很好的相处。他们喜欢选择非旅游区,喜欢寻找刺激、寻找新奇的东西,愿意接触不熟悉的人和事,对外来文化感兴趣,喜欢新奇、险峻、壮阔等特征的阳刚式的审美对象,内心迸发的是宏伟、奔放、高亢、兴奋、“大江东流去”的壮美的审美情感。

总之,人的性格是复杂多样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效果。

三、旅游者的情绪、情感与审美条件

(一)旅游者情绪情感的特点

所谓情绪和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包含体验、生理、表情的整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情绪和情感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它的产生取决于客观事物和对象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角色的个体,其情绪情感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兴奋性高。

这是游客最明显的情绪情感特征。游客在出游前对将要进行的旅游活动充满了期盼、想象,这种积极的情绪促使游客不辞辛劳地为出游做各种准备。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对接触的任何新鲜的、怪异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会想方设法弄个明白。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激发下,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才得以实现。

2、波动性大。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希望体验到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越强烈、与日常的感受反差越大,游客的满意度就越强。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安全感,但在游玩华山时,人们更多的是希望从这种与正常安全感背离的危险经历中体验到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成就感。

3、敏感性强。

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游客,对所面临的旅游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将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风景、接触的民风民俗、了解的社会风尚等都可能使游客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

(二)情绪情感对审美条件的影响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与人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强烈的影响,对同一审美对象会因为旅游者当时不同的情绪﹑情感及心境而获得不同的感悟,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我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情绪高涨心情愉悦时,即使看到路边的花草,都觉得它在笑,听到小鸟的叫声,也会觉得那是一首动听的歌谣。倘若在一种忧伤、烦闷的情绪中,便会看到花草在哭,听到鸟儿在泣。这就是因为人们的情绪把客观存在的美染上了一层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色彩,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如我们在外出旅游时,正逢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赏月,明月当空,只能产生“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思念之美,而不是一家团圆赏月的“花好月圆”之美。旅游者情绪愉快时,决不会出现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况,他们的知觉会比实际的状况明快、美好的多,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感知旅游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者在情绪欠佳时,会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再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他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不但缺少感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留下的知觉印象也一定是消极的。例如,对于山上常见的雨雾天气,旅游者在心情好的情况下,会认为雨雾增加了山体的朦胧美;而心情不好的旅游者会认为雨雾令人更加烦闷。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安德烈公爵在田庄中先后两次看到橡树时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第一次正当他失去爱妻、心情苦闷时,他觉得橡树像一个古老的、严厉的、傲慢的怪物一样站在栎树中间,树下有花也有草,但它却是丑陋的、冰冷的……第二次看到这棵树时,他已结识了充满活力的少女娜塔莎,并萌发了爱情,此时,那棵橡树在他的眼里就像一位年轻强壮的少年,那些花草也变得美丽、热情……显然,这两次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安德烈在欣赏橡树时不同的心情及情感所造成的。由此看来,审美者的情感活动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由此而造成的审美感受及效果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

四、旅游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与审美条件

旅游者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感受,不仅受到文化背景、性格、气质、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还受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的限制,在欣赏景物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有所不一样。

提起西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一般游客来到西湖看到它的美,除了心情舒畅地发出“真美呀”的赞叹外,就别无他话了。可西湖在白居易的眼里就不一样了。他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同样,对于贝多芬的交响乐,文化艺术修养不高的人,很难欣赏,或许他们还认为那只是一些噪音的组合,但对具有深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却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记得有一年去北京游玩,同行者有一名戏曲爱好者,不仅戏唱得好,在戏曲方面还颇有研究,到了北京,她首先就要去看京剧,对我而言,京剧没有丝毫的吸引力,还不如看电视剧过瘾呢。我们在看京剧时,笔者的感受就是场面很大,演员的服饰很亮丽、很美,她却如痴如醉的欣赏着,还津津乐道的给笔者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口、步。其中,唱是四功之首,不仅要有好嗓子,更主要的还要唱出韵味来。念,是指念白。做,是做表演。打,是以武生、武旦、武净、武丑为主。具备“四功”的演员,还必须掌握形体协调的“五法”。另外还有戏服文化,这场京剧对她来讲,真是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我们的绘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对画卷的欣赏也是旅游中的一个亮点,但并非所有的旅游者都能欣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容易欣赏,因为它具体、真实、看得懂;而粗放的、写意的画就较难欣赏,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及精神境界。如齐白石先生画的虾,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他的画既有真虾的情调、意趣和外形,又不是真虾的如实写照,有“太似为媚世,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一般看一幅画,只会看到它享誉不想,看到画的本身,这不是真正的欣赏,而应透过画面形象本身,看出画面的气氛和情调,获得美的感受。

李泽厚曾提出:“审美有不同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悦耳悦目”属于直觉性初级审美判断范畴;“悦心悦意”是美感一种基于对审美客体形式美的初级反应而升华了的较高审美层次;“悦志悦神”是美感的最高层次,此时,审美主体已经忘了人间的那些物欲、名利、烦恼、身心全部融入景物,进入到物我两忘,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而只有文化艺术修养比较高的旅游者,才能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丰富的意蕴,达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境地。因此,旅游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与审美效果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总结

本文通过在旅游审美实践过程中,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情绪情感、文化艺术修养等不同的审美条件对旅游者的审美效果、审美情绪的获得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这一方面进行论述,并采用了说明、比较、案例等多种论证方法。通过全面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培养科学的审美观,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提高审美的判断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和指导旅游者在审美过程中尽享美的情趣与精神的愉悦,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摘要:旅游是为了开阔视野、放开胸怀、兼收并蓄, 是为了将田野看作书斋, 将自然作为卷轴……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自然界中的景物是客观存在的, 其美的特征也不会逝去, 但是旅游者往往会因为各自审美条件的不同而对客观存在的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如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旅游者受自身性格、气质、心理的影响;旅游者文化艺术修养的差异等条件都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地影响着旅游者的审美效果。通过对旅游者的审美条件与审美效果的分析和比较, 可以使旅游工作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 阐明旅游者所能看到的不同景观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帮助我们正确引导旅游者如何观赏才能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旅游者,审美条件,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莹, 马国清.旅游美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乔修业.旅游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3]、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

[5]、贾静.旅游心理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6]、刘纯.旅游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一粒种子作文800字下一篇:2024年端午节活动策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