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会自立的日记

2024-05-06

初中学会自立的日记(精选4篇)

篇1:初中学会自立的日记

自立也就是自己独立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也就是说,只有自立,一个人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自立包括生活自理和经济独立。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最主要要学会生活自理。比如说,学会自己收拾房间,自己洗碗,自己洗衣服等,成为学习上的尖子,生活上的强者。而有的人认为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让自己的一堆烂摊子让父母打理。有的同学都十几岁了,还不会自己系鞋带,。人是有骨架,有力量的,不应该像藤蔓,依附别人的力量才能生存。如果你习惯了依赖别人的力量,那么外界的力量常常就会像一包毒品,你得到了,就变得精神抖擞,动力十足;得不到就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因此,各位少年同胞们,让我们渐渐学会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不当“缺钙”少年。

要自立,首先从小要学会生活自理,否则,自立将无从谈起。这里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位同学从小就在爸爸和妈妈的溺爱中长大。她上小学时,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她,就从中学调到小学教书,专门教她的女儿。她到上中学时,她妈妈又调回中学。这几年间,这位同学什么家务都不用做,什么时候都不准玩,只有唯一的一个任务:学习。后来,这位同学以高分考上理想的大学。到了大学读书,这位同学什么都不会做,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帮她打饭、洗衣,可到了几天后,同学们都不帮她了,她只好自己去打饭,后来,她在校园里迷了路,竟然也不懂得向过往的同学问路,只得傻呆呆的站在原地回不了宿舍。学校最后不得不让她休学回家学自理。类似这种生活上不会自理的人真是令人担忧,令人悲哀!他们虽然是学习上的“尖子”,可却是生活中的“弱者”。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这种人不必说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恐怕连在社会中立足都很难。

从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课本上的知识,取得好成绩,为今后的经济独立打下基础,同时也要从小学会自理,渐渐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自立的人

要学会自立500字5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之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我们长期处于这种优越的环境下,必将会丧失斗志和自立的能力,严重阻碍了我们将来成功的事业道路。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户家庭孩子不得超过两名,因此孩子成了父母的宝贝儿,心头肉。哪里忍心去让孩子干这儿干那儿,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

有这样一位同学,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母亲给他煮了两个鸡蛋让他带上,可到了放学回家时,他又将鸡蛋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他的理由简直可笑至极:“鸡蛋上没有裂缝,怎么剥啊?”这就是未来承担祖国重任的下一代吗?他们有这个能力吗?

有的同学这样认为,青少年就要应该一心一意地去面对学习,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其他事情都不用去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青少年努力学习固然很重要,但自立也是不可缺少的。每一个有志于造福人类的人,都必须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眼下,改革的大潮冲击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各个角落,摆子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诱惑却有极富挑战性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只有学会自立,脚踏实地,才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只美丽的鹦鹉,在主人的精心喂养下长大,过着快乐的生活。一天,这只鹦鹉被主人放回到了山林,可它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仅仅生活了不几天就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年都是过着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久而久之,它已丧失了捕食的本领、生存的能力。

悲痛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而目前,我们中的大多数的“小皇帝”、“小公主”仍被父母呵护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使我们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我们呼吁天下父母,撒开我们,让我们尽情去放飞、去见证自己,培养我们的自理自立的能力。打开金色的鸟笼,还我们健壮的翅膀,让我门去翱翔蓝天,搏击风浪,那才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天空!

“青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以自立的英姿去迎接21世纪的曙光吧!

篇2:初中学会自立的日记

从今天开始,我就要离开父母,独立的生活在这所学校里,心里总有一些不舍,又有一种新奇,使我不断地想要去适应这种生活。

6点30分就要到教室上晚自习,面对这些还未收拾的东西,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睡在上铺,收拾东西总有些麻烦,爬上爬下,一会儿,我就累得汗流浃背了。

虽不是初次到这里来,不过,仍然显得有一些陌生。四处观望了一下,就准备去吃晚餐,室友们还没来只好去找同学蔡露寻个食堂具体位置,请他当向导。但蔡露耸耸肩,翻翻白眼说:“你不会自己去找吗?”我哑口无言,心想;都是同学,帮忙都不行,态度还这么差,什么人呀。呵,我自己找,自己找就自己找,你以为缺你不可吗?我大步迈向前方,走着走着,看着别人成群结队,想着以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种苍凉、孤独、寂寞的心情油然而生,使我异常思念家,思念亲人。

就这样熬到星期二,与室友谈论着时间为喝过的如此之慢,仿佛这所学校被施了魔法,时间停止走动。蔡露风趣地逗我们说:没关系,明天就是星期三,一到星期三,不愁星期天嘛!这样去想,心中轻松了不少。

熬呀熬,我终于看到光明了,今天就是星期五了,可以回家了,解放了!

篇3:初中学生应学会写“数学日记”

初中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对当日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惑和感兴趣之处,还可以写出自己是如何解决疑难问题的。这样,在日后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翻开日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新课程强调发展每位学生的交流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数学日记记录出每天教师强调的重点知识和重要内容,可以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复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帮手。进入复习阶段时,学生每当对以往知识有困惑时,可以随时随地地翻开自己的日记,找到所需内容和解决问题的钥匙。

写“数学日记”,有助于学生与数学教师的沟通,能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增加学习的动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有很大差别,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心理压力很大,他们的真实想法都可以写在“数学日记”里,如:学不好的原因,对某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对教师的要求等。教师可以通过批阅日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找学生谈心,交流看法,分析原因,及时解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数学日记”能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和教师产生情感倾向,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数学日记”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学生在写“数学日记”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学日记”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在“数学日记”中,学生会记下教师哪一段话最精彩,哪一种方法好,记下哪一个问题教师没讲清,哪一堂课枯燥无味,某个问题还有哪种新的解法等。从这些信息中,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他的要求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教师通过及时总结,就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数学日记”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折射出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它时刻提醒教师要不断地了解学生,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开始学写“数学日记”的时候,在好奇的同时会感到很陌生,因为他们写过日记(语文学科),却从来没写过“数学日记”。因此,初写“数学日记”的要求应是:(1)与数学有关(包括数学教师)。(2)说真话,实事求是。 (3) 不限篇幅,想写多少写多少。(4)不用华丽的语言,只要把想说的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5)有内容就写,不必天天写。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读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诗歌、幽默故事等。

下面是我班学生在不同阶段写的几篇“数学日记”,供参考。

“数学日记”(一)

“有理数”一章我们学完了。学了有理数后,我对数的范围、用途又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说:具有特殊身份的0,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比正数小,却比负数大,它表示的意义也增多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关于绝对值的意义我还是有点儿不理解,虽然会做题,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数学老师对我很好,我很喜欢他。

“数学日记”(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与旋转”这一章的“平移的特征”这一问题。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平移的基本特征”:(1)平移前后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对应角相等;(2)平移前后的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于特征(1)很好理解,因为“平移”就是“图形的平行移动”,所以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特征(1)是很好理解和掌握的。但对于特征(2)对于“平行且相等”我感到很困惑,经老师点拨、引导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的“平行”是因为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平移的方向相同,和平移的距离相等,因此才有特征(2)的成立。

今天所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现象在我身边经常发生,例如:电梯上上下下迎送客人、火车的匀速运动等。通过本节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日记”(三)

今天学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我们重点学习了四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定理1: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定理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边的比相等,并且对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定理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这节课的关键是要找准对应边和对应角,其方法有很多,如:测量、截取、平移、旋转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而且知道了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关系。更可喜的是我的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篇4:初中学会自立的日记

有研究表明, 早期童年经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 农村留守儿童因过早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陪伴和监管, 其心理与人格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或容易出现问题[5,6]。据统计,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5 800万[7]。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 更应该关注其生存状态和心身健康。该研究通过了解留守初中生自立人格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分析留守经历对其自立人格的影响机制, 以期为有效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选取重庆市云阳县4所农村中学的部分初中生, 共发放问卷550份, 收回有效问卷526份, 有效率95.64%。其中七年级学生155名, 八年级学生160名, 九年级学生211名; 女生273名, 男生253名; 留守初中生338名, 非留守初中生188名。平均年龄为 ( 13.40±1.13) 岁。

1.2 工具

1.2.1初中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为自行编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留守经历等, 其中留守经历选取了留守时间长短、发生留守的关键年龄、抚养类型、与父母联系的频率等4方面典型因素。抚养类型主要包括由父母一方单亲抚养、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舅舅伯父等旁亲抚养、哥哥姐姐等同辈抚养、邻居等非亲属抚养及自己抚养等。

1.2.2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由夏凌翔等[8,9]编制, 共48项题目, 包含人际自立、个人自立2个分量表及印象管理和一致性2个效度量表, 采用5点计分。人际自立量表有人际主动、人际独立、人际开放、人际灵活、人际责任5个维度; 个人自立量表有个人责任、个人主动、个人独立、个人灵活、个人开放5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本研究中Cronbachα系数为0.76。

1.3调查方法由2名心理学研究生在班主任的陪同下, 通过不记名方式对被试进行问卷施测, 告知被试所有问题均选择与自己实际最相符的选项, 当场收回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差异 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自立人格特质比较表1显示, 留守初中生在人际责任、人际开放因子和人际自立分量表上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初中生, 但个人独立因子得分高于非留守初中生 ( P值均<0.05) 。

2.2不同性别、年级留守初中生自立人格比较在留守初中生中, 女生个人独立因子和个人自立分量表得分低于男生 ( P值均<0.05) 。留守初中生的人际主动、人际灵活、个人主动、个人开放等维度以及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分量表和自立人格总分在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对其进行事后检验发现, 七年级留守初中生的人际主动维度得分高于八年级, 九年级的人际灵活维度得分高于八年级, 而七年级的个人主动、个人开放维度以及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分量表和自立人格总分均高于八、九年级 ( P值均< 0.05) 。见表2。

2.3留守经历与留守初中生自立人格的相关性表3显示, 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和自立人格与留守经历中的4种因素均存在相关性, 其中与留守时间、抚养类型、与父母联系频率均呈负相关, 与发生留守关键年龄呈正相关 ( P值均<0.05) 。

注: * P<0.05, **P<0.01。

2.4 留守经历对留守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回归分析为控制留守初中生性别和年龄对自立人格的影响, 采用层次多重回归法进行分析。首先将性别和年龄纳入回归分析, 随后纳入留守经历的4种因素。结果如表4所示: 留守时间、抚养类型以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均进入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和自立人格的回归方程; 性别和年龄进入了个人自立的回归方程, 而年龄则进入自立人格的回归方程 ( P值均<0.05) 。

注: * P<0.05, **P<0.01。

3 讨论

研究发现, 留守初中生在人际责任、人际开放和人际自立等方面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初中生, 提示留守经历对儿童自立人格的发展有一定负性影响, 与以往同类研究结果相吻合[10]。儿童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促进个体形成“认知模式”, 不良的依恋关系会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不会期待良好的反应[11], 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留守初中生个人的独立性明显优于非留守初中生, 提示留守经历能够为儿童提供形成独立性人格的良好机会。有研究表明[12,13], 留守儿童往往要担负比较繁重的家庭事务或生产劳动, 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性。

从性别上看, 留守初中男生的个人独立、个人自立性明显优于女生, 这与社会对性别角色期待效应有关。从年级差异上看, 七年级学生在人际主动、个人主动、个人开放, 以及人际自立、个人自立、自立人格等方面均优于高年级学生, 可能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变化规律有关。研究表明, 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显著优于高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加绝对和保守[14]。但在人际灵活方面, 九年级学生优于八年级, 与以往的调查研究一致, 即随着年级上升、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社会交往规则的认识愈加深入, 人际交往的灵活性也有所上升[15]。

本研究发现, 留守初中生的个人自立、人际自立以及自立人格与留守经历均存在相关关系; 留守时间、抚养类型以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均进入了自立人格回归方程, 说明留守经历对留守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以往有研究显示, 留守时间越长、与父母联系频率越低、发生留守的年龄越小, 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越大[16,17]。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 缺少必要的关心, 容易形成敏感、孤立的性格特征。尽管父母以电话方式保持亲子沟通, 但沟通信息的单向性、沟通内容的单调性、沟通主体的被动性等, 都影响了亲子沟通的质量及效果, 进而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此外, 留守儿童还会因由上辈抚养、隔代抚养和非亲属抚养等方式而产生较多的心理和人格问题[18], 究其原因是以上监护形式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狭窄, 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 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与品德的养成以及精神、心理上的需要。

留守发生的关键年龄与自立人格呈正相关, 反映了留守经历发生的年龄越早, 对留守儿童自立人格影响越大。从人格发展理论上看, 诸如家庭环境、亲子沟通、教养方式等儿童早年生活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19]。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十二生肖操》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致自己早安的正能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