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话包子散文

2024-04-08

八月十五话包子散文(精选4篇)

篇1:八月十五话包子散文

八月十五话包子散文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只知道家家户户都蒸包子吃,十里八村都是这样,说是过节的。至于过什么节,当时的孩子们大都不知的,当然也很少有人问津;后来才知道那是过中秋节。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家家团圆共赏月,品尝着甜美的月饼,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虽在中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在那“破四旧”的年代,地处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西北农村的孩子们当然是很难知晓的。对孩子们来说,过节、吃包子那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而能吃上肉包子就更是奢侈了,那当然是再美不过的事。

我们家虽不算富裕,但每到八月十五还是多少能吃一些肉包子的。母亲很是勤劳俭朴,很能操持家务。母亲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遇到过节总是想方设法搞得丰盛一些,让我们吃得高高兴兴的。

其实八月十五节的前两天,各家各户都开始蒸包子了。各家蒸的包子大小形状也不尽相同,品相也是有差异的;当然这是因各家主妇的性情和厨艺的高低而定的。母亲给我们蒸的包子无论大小或品相看起来总是特别舒服。一般有三种形状:稍平的三锥拱形,三条弧形的棱线均匀分布由下向上汇聚到顶点就像帐篷的骨架,三个三角面由底向上紧切骨架微微向外鼓着收拢于顶尖,那就是孩子们喜欢吃的糖包子。穹窿般圆圆的顶部有一圈旋转的向外散射的抛物线棱的是地软包子或豆腐包子。胖乎乎的一头稍尖小一头圆圆的很像卧着的小白兔(只是没做耳朵)稍大一点的是茄子包子或韭菜包子,稍小一点的是肉包子。

随着蒸包子的开始,整个村庄弥散着各种包子的香气,这种香气并非某种食材单头的香气,而是几种食材调料通过相互交融酝酿蒸腾融合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新的香气。弥散着的甜香、油香、菜香、肉香构成了香气的世界,轮番着刺激着人们的嗅觉,不断诱发着人们的食欲。特别是久违的肉包子的香气,更是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怕只有一家人的.锅里蒸肉包子几乎半村都散发着它的香气。

包子出锅后,先盛一些奉献在灶王爷架板上,让灶王爷和各家的先祖们先品尝以示对他们的敬奉。然后用盘子盛几个让孩子奉送本家或邻居对门的人家,让爷爷、奶奶、叔、伯、婶、娘们品尝。各家各户几乎都是这样的,这时给孩子们的感觉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那么亲切。

各种包子各有各的味道,无论是自家蒸的或别人家奉送的吃起来都很香、很爽口。地软包子的口感最好,皮薄,馅饱满;咬上一口软绵绵的,细嚼起来地软和豆腐的软绵参合在一起不失地软仅有的劲道,真是劲而不黏,松儿不散,回味无穷。看上去黑黑的蓬松的地软,白白的豆腐丁加上少量短短的乳白色的粉条,真是有圆有方,方圆融合,黑白分明。若再能灌点辣子醋水水,吃起来酸辣绵软,把浓烈与缠绵结合到了极致,那是再好不过的。而对于常年很少吃到肉的人们来说,肉包子是八月十五过节对人们最高的奖赏了。热腾腾的肉包子咬上一小口,肉馅的浓烈的香气就扑鼻而来,加上口里咀嚼的香味真令人陶醉。那种大肉与葱、姜、花椒、盐、酱油的混合包容,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酝酿熟化后各种食材调料紧紧地抱成一团所散发出的香气和蕴藏的香味;是厨艺巧妙的搭配与自然力的利用的造化。

八月十五一大早,人们就习惯的聚在一起,相互夸耀着对方的包子如何的好吃,谁的手艺如何高超;得到别人的夸赞当然是心里乐滋滋的。八月十五的包子乡亲们相互赠送,相互品尝,相互赞扬,相互切磋,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多少代。包子的品种越来越多,技艺越来越高;他们的感情也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所以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吃早饭的时间到了,全家人围着饭桌,再次吃着自己和别人家送来的包子,细细的品尝着香甜酸辣的滋味;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感受着辛勤劳作的幸福。全家人有说有笑,边吃边谈,其乐融融好不幸福。

如今每到中秋节,人们很方便地买上月饼相互馈赠以增进感情。月饼的价格也有高的出奇的,那当然是借馈赠来拉拢关系的。而奉送几个包子的那份朴素的纯真的亲情,不知何时慢慢的淡化了。社会的发展,是要淘汰八月十五的包子吗?我没有答案。只是我看到八月十五农村蒸包子过节的也不多了,更别说相互奉送品尝邻居对门的包子了。中秋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各地的各式的月饼的交流和循环;人口也好像如今的月饼一样在流动。一家人要想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八月十五全家在一起吃那美味的自家蒸的包子就更难了。好在有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视频通话,不然只能“品饼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

9月4日农历八月十一

篇2:八月十五话包子散文

八月十五话中秋作文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更圆,更明亮,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OO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也称“团圆节”。

后来,我们还找到了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传说,在元朝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已经做好起义的准备了,但朝延的Www.66460.com官兵查的很严,传递消息很困难,

篇3:八月十五话“中秋”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下面与同学们分享几个。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遥祭善良的嫦娥。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人们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传。

吴刚斫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年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诗句。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个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玄宗漫游月宫

篇4:我家过八月十五散文

挂花飘来阵阵馨香,浓了又淡了,淡了又浓了……比赛似的,咄咄逼人。夏的燥热也随花香一天天隐退,天生歌唱家蝉也开始销声匿迹,仿佛就一在夜之间。秋风飒爽,送来阵阵浓浓的果蔬味,一股暖意莫名无端涌上心头,细思想来是八月十五将至,儿时的温馨画面一幅幅铺面而来,总是那般美好!

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而在我的故乡叫过八月十五,这名字叫得既形象又好记,这大概就是称其名的原因罢。

记得儿时,秋季圆月当空,我就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嗑奶奶锅中炒黄的瓜子,剥着母亲刚背回家带着泥土芬芳的花生,砸爷爷捡来回来的核桃,吃父亲去集市上买回来的层层豆沙饼……共赏着明月,感受着温情,领略着秋景。

小时候的我贪吃,也贪恋温情。于是,每年秋风一来,一走进秋季,我就掰着手指数,掰着指头算,盼着月圆,盼着过八月十五,好大开杀戒地吃。

从我读中学开始,就一直没在家里过过中秋节,一直忙着求学,如今中秋节也列入公假,我也毕业如愿当上了人民教师,渴望今年的八月十五,能陪家人一起过,体验一把儿时的情怀。

以前每次过节,家人都担心我吃不到,总给我留着,有时一不小心就留到了发霉变质。其实我在学校也都吃过了,有时还有同学老师陪着过,也吃月饼、水果、坚果,也开心快乐着,心里有落差感,就是不知道却少点什么。多年以后才明白,是因为缺少家的温暖,家人的那份爱,月饼上也没有父亲用到划过的痕。

在学校的我们只能用歌声弥补心里的空缺,用笑声掩藏住我们的乡愁。因为在学校少了故事,少了过节的仪式感。越是热闹,越是孤独,就盼着考上大学实现梦想,过节了能陪家人。

记得小时候就惦记着秋来,等着果树上的果实由青涩乏黄,爬上果树,摘了梨果摘柿子,吃饱了就躺在树枝上打盹。吃过午饭上山背猪菜就摘野桃子、野葡萄、西番莲吃,形状各异、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果子一一呈现,酸的、涩的、甜的保管吃个够。每当夜幕降临就盼着风雨来,早早就交代好奶奶,要是刮风、下雨第二天早早叫醒,抢在前去捡核桃、板栗。

小时候的我们可谓是大胃王,整天就是想着吃。记得有次久未刮大风下雨,弟弟又想吃板栗,捡不到板栗,趁我和奶奶在厨房做饭没注意,偷偷跑出去爬上树,抱着树摇晃,让张口的栗果掉下板栗籽。大树离土一米处分支,他下来时左脚被卡住,下不来也上不去,听到哭声,我和奶奶寻去,当时的一幕让人很恼火,被奶奶救下,一顿臭骂,他再也没爬过那棵树。

快到八月十五,外婆便会让外公给我们送来香香的磕松子和追栗果。表哥们上学,舅舅舅妈们在地里忙碌,外婆饭后茶余到山上捡,山里也不多,倒是外婆有心,积少成多,每年分给我们家一些。那些带着爱、带着暖的.一粒粒、棕黄色的籽,如外公外婆般慈爱,一脸欢笑在我们的小手掌里欢腾。

……

在我的故乡,秋来得晚、来得缓、来得柔。走入秋的门槛,稻谷、包谷才青中泛黄,尾随秋风一日日金黄、沉甸甸,待到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才是最佳的收获时节。乡亲们终日在田间地头忙碌,怎会因节日到来停下手中的活儿?于故乡人而言,中秋白天依旧下地干活,晚上月亮出来再过节。

虽然忙碌,时间紧迫,但故乡人过节从不将就。比如在我家,节前妈妈就插针间隙地准备过节食物了,包括中秋的晚餐盛宴,不是山珍就是海味。大酥、小酥所需的食材鸡蛋、肉都是精挑细选的,所需鱼虾皆野生、肥美着,竹笋经过盐水浸泡更加细嫩,鸡枞、菌子油炸或是晒干的……

吃过晚饭,月亮慢慢升起,母亲、奶奶一一罗列过节物品,蒸、煮、烘、烤,一阵阵喷香逸满屋,淡的、浓的总相宜,载着花香,泥腥味而来。

我家的中秋节就在一阵飘香四溢中开始。翻炒焙脆后的瓜子、花生在一阵筛筛簸簸后入爷爷用篾编织成的竹筛里,加上各类坚果、水果,加上一对大月饼。

在开吃前,母亲都要先抬到供桌上祭祀祖先,插香烧纸,好了抬到院子里祭献月亮。母亲请祖先、月亮品尝后,父亲拿起水果刀在月饼上划过四道痕后,我们小孩子就可以张牙舞爪、狼吐虎咽了。

父母如此,不是迷信,而是尊老、孝道,言行身教教育我们小辈。第一块月饼、第一碗新米饭、第一块年猪肉等都要先给爷爷奶奶吃。

在我家八月十五要喝桂花酿,还是全家总动员,不分男女老少,多少不论。农历七月桂花便悄悄爬上枝头,一簇簇聚在一起,嫣然一笑,淡淡芬芳,串满庭院。爷爷吩咐我打扫庭院,要一尘不染,命令弟弟爬上桂树使劲摇动,只见米粒大的金黄花儿纷纷扬扬,金黄金黄地镶在一起铺满地面。他细心收拢,叫奶奶拿来篾筛筛去叶子、小枝,放入陶瓷罐中,加入父亲酿制的糯米酒,贴上红纸黑字的“桂花酿”标签,送入酒窖中。

在我的故乡,愿意像我家一样为八月十五精心准备的人家很多,几乎是家家户户。八月十五还是故乡人的感恩节,满山坡的庄稼已然成熟,枝叶间的坚果发黄滴落,枝头硕果累累的果子散发着香……以此感恩,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给予丰收,赐予美好的食物,感恩祖先的勤劳智慧,教会后人种植庄稼、蔬菜、水果。

……

记得小时家贫,月饼总是最好吃的,就盼着过节,特别是八月十五,能吃上些平时吃不到的佳肴、坚果、水果。如今生活好了,却聚少离多了,就盼着一家团聚,吃顿团圆饭,一家人说说笑笑……

八月十五在即,盼得月圆,便盼来一家团聚。届时小院摇落桂树一生香,月季支支满枝头,明月当空照,一家人共赏。

上一篇:大年三十高速堵车吗下一篇:到奶奶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