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

2024-05-20

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通用4篇)

篇1: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统考类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

中国教育史讲义

主讲:北京师范大学 孙老师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中国教育史

(新东方网络课程考研辅导课基础班)

课程提纲:

一、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量与复习参考书

二、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重点

三、复习规划建议

一、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量与复习参考书

(一)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量

中国教育史为教育学统考5门科目(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在总分300分中,中外教育史约为100分,约占1/3的份量,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大约各占一半,约为50分,因此,中国教育史约占总分值的1/6的比例。

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值尽管不太高,但是,它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与教育学原理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中国教育史与教育学原理都是属于基础理论课,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其它课程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学好中国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中国教育史的考试题型与分值

教育学统考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四大类,根据过去四年的考试出题情况,中国教育史的考试内容一般分布在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三大类中,也就是说中国教育史还没有考过辨析题,但是,我们在应考时还是需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要做好中国教育史出辨析题的思想准备。

目前中国教育史在各题型中的分值如下: 单项选择题,10道,每道2分,共计20分;

简答题与分析论述题两种题型联系在一起,共60分,如果分析论述题为中国教育史,分值30分,那么简答题就没有中国教育史的题型(两题都是外国教育史);如果分析论述题为外国教育史(30分),那么简答题两题都是中国教育史的题型(没有外国教育史),两题各15分,共计30分;如果分析论述题为中外教育史某一内容的比较(30分),那么简答题就会是中外教育史各一道题,分别15分。

(三)复习参考书

目前中国教育史使用最广的教材主要是以下两部书: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的中国教育史部分就是主要依据这本教材拟定的,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系统、深入,缺点是不够简明,不易抓住重点,对跨学科考生来说尤其不易入门。

2、王炳照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这本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既详实丰富,又简明易懂,对应考者来说较容易抓住要点,跨学生考生较易入门。

二、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重点

(一)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结构

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

1、古代教育——独立形成与发展

①教育制度及实施:

学校教育体制:官学(自奴隶制社会学校的诞生至清末,西周时期的国学与乡学体制,自汉代建立的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体制)、私学(春秋战国至清末)、书院(宋元明清时期)

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

②教育思想与实践: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儒学教育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道家教育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 汉代儒学教育家董仲舒、唐代儒学教育家韩愈等教育思想; 宋明时期朱熹、王守仁等为代表的理学教育思想;

明清之际以颜元、黄宗羲、王夫之等代表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等。

2、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的结合体 ①教育制度与实施

新式教育的萌芽:洋务教育、留学教育、教会教育

现代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戊辰学制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与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②教育思想与实践:

洋务派的教育思想(张之洞为代表)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运动(平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陈鹤琴的“活教育”(幼儿教育)思想与实验

杨贤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全人生指导

(二)复习重点:

第一,先秦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儒、墨、道、法为主)以及《大学》、《中庸》、《学记》等基本文献中的教育思想(必考)

①孔孟荀等儒家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论语》

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个体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为圣贤、“学而优则仕”)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道德教育(内容与原则)论教师

历史影响

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孟子》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论教师(老师的地位、条件、师生关系)

② 墨家的教育思想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主张 “素丝说”与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积极、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③道家的教育思想 老子与庄子,《老子》(《道德经》)、《庄子》等著作 “道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逍遥”的人格理想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④ 法家的教育思想

韩非、商鞅、李斯等为代表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⑤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五个步骤 《学记》:教育的目的与作用、五个教育原则(启发诱导、豫时孙摩、藏息相辅、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第二,宋明清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原因、主要措施

庆历兴学:主持人范仲淹,改革太学,胡瑗与“苏湖教法”; 熙宁、元丰兴学:主持人为王安石,太学改革实行“三舍法”; 崇宁兴学:主持人为蔡京

②书院的发展 宋代书院的兴衰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明代东林书院

清代初年颜元创办的漳南书院

清代中叶阮元建立的诂经精舍、学海堂 书院教育的特点(管理与教学特点)

③朱熹的教育实践与理学教育思想 程朱理学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子读书法”

④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陆王心学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论儿童教育

⑤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从批判理学教育出发主张“实德实才”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三,洋务教育思想、维新派教育思想与实践(可能考)

1、洋务教育活动

创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

2、“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3、维新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①维新派的教育活动

创办广州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 兴办强学会、南学会等学会 创办《时务派》、《湘学报》、《湘学新报》等报纸 “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措施

②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③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开民智”、“兴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 论学制

④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四,借鉴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几个学制的颁布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戊辰学制

1、清末“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颁布时间、主要内容、基本特点)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学部——提举学事司——劝学所)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时间、主要内容、基本特点)

3、“新学制”(“壬戌学制”)(时间、主要内容与特点)

4、戊辰学制(时间、主要内容)

第五,现代教育思潮与运动

1、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①平民教育思潮 ②职业教育思潮 ③科学教育思潮 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⑤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⑥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⑦勤工俭学运动

⑧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

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即知即传);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试验与思想 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平民教育思想

“四大问题”与“四大教育” 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7、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与思想 山东邹平乡村教育试验区 乡村教育思想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从文化入手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8、杨贤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 论教育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第六,汉代教育制度与思想

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兴办官学、选官制度)

2、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设幔讲学、次相授业

天人三策

性三品书与教育的作用

道德观和义理观

3、王充的教育思想

《论衡》

培养鸿儒类教育目的论的思想

论学习

第七,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教育实践和思想

1、西晋时期创立的国子学

2、专科教育制度的起源与确立

3、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学是六学二馆

4、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和官员

5、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

6、韩愈的教育思想

学习论的思想

师道观

第八,近代留学教育和教会教育

1、留学教育

官派留学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幼童留美

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德国,学习轮船驾驶制造等方面的技术

留日热潮

留学美国 庚款兴学

留学欧洲(法国、德国)

勤工俭学运动

2、教会教育

外国传教士(基督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学校

收回教育权运动(目的、方法途径、影响)

(三)、复习方法指导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1、通过教材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文献等;

《中国教育史》和《简明中国教育史》至少应看一本,最好两本结合起来看。中国教育史学习必须立足教材,重视对教材的学习

2、吃透大纲,了解考试所要求的内容;

考试大纲是出题的依据,明确告诉我们三个方面的考察目标。

3、读点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

4、前后左右贯通、中外比较;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先秦以孔孟荀为代表,汉代的董仲舒、王充,唐代的韩愈,他们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的教学思想以儒学教学思想为主,结合道家思想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理学教育思想。要学好老庄的道家教育思想必须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把它和墨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因为道家的思想很多是直接批判儒家和墨家而形成的。同样我们在学习儒家和墨家思想的时候,也是需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现代的一些教育家,像陶行知、黄炎培,他们的教育思想很多受美国杜威学派教学思想的影响。

贯通、比较,这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

5、参加一些辅导班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或数理化生文史体育等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考生,是非常必要的。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程考研辅导课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考研辅导班,它方便、自由、灵活,等于是把考研辅导班搬到了自己的家里或者办公室,自己想什么时候听课就什么时候听、想怎么听就怎么听。

三、复习规划建议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考者一定要作好复习规划,由于每一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专业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对新知识和新理论的接受能力不同等),我们很难制定一个千篇一律的复习计划,只能提供一个仅供应考者参考的复习规划建议,每一个可以根据我们所提供的复习规划建议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每年的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将在寒假放假后那个周末举行,一般是在每年大约1月份,专业课的复习应该提前至少一年着手进行,因此,我们的复习规划以一年为计划制定复习的时间表。

1-3月,入门学习阶段。仔细阅读中国教育史的教材,做到通读1至2遍,达到对中国教育史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的目的;

4-6月,基础训练阶段。可以跟随新东方在线网络课程考研辅导基础班进行复习,做到初步理解、掌握中国教育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理解各个阶段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实施等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7-11月,强化训练阶段。对中国教育史的重点知识、重点理论进行两至三轮强化训练,加深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中7-9月可以跟随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的强化班进行学习,帮助应考者加强对中国教育史的重点知识、重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10-11月,自我进行两轮强化学习,加深对有关知识、理论的理解与记忆;

12月,冲刺阶段。跟随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的冲刺班的学习,对中国教育史的考试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加强对中国教育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并且进行模拟考试的实战训练,提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高应考者回答问题的技巧。

最后,简要介绍关于强化班授课内容。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强化班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中国教育史的内容进行既有系统又有重点的讲解,让听讲者对中国教育史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有助于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较好地掌握。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强化班课程将按照考试大纲,分章节讲解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详解; 第二,各章穿插对真题的讲解;

建议在听强化班课程之前,应该把中国教育史的教材系统阅读过两遍,对中国教育史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与了解,这样才有助理解和掌握强化班所讲授的内容。

篇2: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

教育学统考七月备考的关键词是“第二轮复习计划、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一、关键词解析

第二轮复习计划――我们在复习之初就给大家提供了复习进度表,建议大家进行三轮复习。本月开始第二轮复习计划。第二轮复习的目的是再现和强化。复习时注意变换复习方式和复习的科目顺序。复习的方法有:复习题引领法、新考纲引领法、理清概念法。

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刚刚复习过这两门课程,将其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之初,目的在于加深近因效应,强化复习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在理解上难度比前两门学科要大些,尤其心理测验和有关效度、信度评估等内容比较抽象;而且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这两部分内容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工具,所以无论从应考还是后续学习的角度考虑,都要认真复习,落实到位。

二、方法指导

首先我们大师教育来介绍一下第二轮复习中可以采用的复习方法。

1.变换复习顺序

第一轮复习的科目顺序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基本是按分值的分布来排列先后次序,这样可以保障分值大的科目的复习效果。第二轮复习的科目顺序与第一轮恰好相反,这样的排列有两个原因:第一,顺序反排能避免复习的疲劳感;第二,在第一轮刚看过的基础上立即复习可加深理解有助于强化复习的效果。

2.变换复习方式

第二轮复习的目的是再现和强化。第二轮复习中,为避免再次看书导致的`枯燥感,考生要尽量变换复习方式。

这里大师教育向大家推荐第二轮复习中的方法:

①复习题引领法:可以借助课后的复习题,进行搜索式复习,若发现不会的问题可以增强复习紧迫感,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重点。使用复习题引领法,还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换与第一轮复习所不同的教材,增加新鲜度,也可弥补使用一本教材的不足。

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习题在整个复习进程的地位,一是目标――所有的复习环节都是为了能够顺利解题;二是标尺――可以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案例1]教育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 教育观察法 B 教育试验法 C 教育调查法 D 教育测量法

答案:A

复习启示:结合此题,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上述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的涵义和特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此题的着眼点是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②新考纲引领法:新考纲预计在7月中旬可以出炉,这时可以借鉴新考纲,对照考纲进行提问复习。对考纲的通盘复习可以大大增加考生应考的自信心。同时应特别关注08考纲与07考纲的不同之处,调整复习重点,弥补第一轮复习的不足。

[案例2]考纲中对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相关章节的内容呈现如下: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对照该考纲,考生可以尝试阐述相关内容。按照顺序,可以作如下的叙述:

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主要有:……,问题解决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如下几个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问题的结构(这是指……)、问题解决者先前的知识经验(这包括……)、……等;……

遇到不清楚或者难以叙述的,就打开教材进行温故,温故后再叙述。也可就这部分内容与新考纲进行比较,关注差异。

③厘清概念法: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澄清模糊概念,比较类似事件的相同与不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制度有什么继承性和变革之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外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如何区分等?这些模糊点往往是同学头脑中认识不清易于混淆的地方,所以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案例3]辨析: 准实验就是不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答案:错误。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准实验是不需要对被试进行选择、编组及实验处理等,而直接以原教学班为实验组或对照组,适合于现场条件或接近现实的模拟性研究,因此,虽然仍要控制变量,但变量控制不像实验法那么严格。

复习启示:此题启示考生理解概念时要抓住关键,在“准实验”概念的定义中,“不能完全”是关键词,意指需要控制变量,只是不那么严格。

三、大师提醒

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领域中的心理规律。揭示规律的价值在于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因而考纲强调学生要注重基本规律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要学会运用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虽然在统考中分值不多,但是对后续的学习却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可以领会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方法、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规范格式要求等等,掌握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来探讨教育现象或研究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篇3: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

1. 传统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传统电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偏少,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操作,对实验原理和实验中元器件的参数识别、性能测试和选用等不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机械式的实验操作学生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思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逐渐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基础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到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都做了详尽的讲解和演示之后,再让学生仿照着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实验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1.2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不严谨、不科学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我校以前的电类专业基础实验并没有单独的学分。实验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给一个实验课分数,其成绩占到总课时的20%。整个实验课的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课前是否预习,是否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恰当等,实际上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仅仅从实验报告来看,其并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大大下降。

2. 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电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实验环节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参考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的内容,设计适合电类专业的CDIO实验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产品和系统的构建能力,与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实验课程体系可分解为4个层次: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专业创新性实验。

第1层次———基础性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相关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规范和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加深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2层次———设计性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的延深,侧重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3层次———综合性实验,面向就业岗位的技术需求,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4层次———专业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运用及工程实践的能力。

2.2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CDIO主张不同的能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为了能够科学地、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在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中,我们采用笔试(闭卷、开卷、小论文、大作业、项目设计、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报告)、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如:基础理论题,用于闭卷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牢固程度;综合论述题,用于开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学科课程的理解运用能力。在命题方式上采取任课教师、外部教师、课题组教师、学习组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方式组题,如:倡导班级学生组成几个命题小组,根据教师的要求及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重点和难度,分别完成多套命题,由教师选优整合,形成最终考核试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自主复习和创新思维。

2.3 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烈提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授课、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吸取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这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借助Multisim软件,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实时地针对每个必修的实验内容,采用此软件完成独立的仿真系统,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的预习参考。这样学生在实验前通过自学Multisim软件,对将要进行的实验题目预仿真,理解实验内容。其二,借助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软件,针对学生难于操作和掌握的实验仪器如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设计出具有相同版面功能的虚拟仪器并共享到网络中,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在非实验室练习实验仪器的使用。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传统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基于CDIO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几点建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不拘一格,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科技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继专.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日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7.

[2]韩绍程,罗长杰.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类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08.

篇4: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

关键词:音乐审美  听觉  内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今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做出新的要求与规定。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使得作为承担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关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相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全面吃透“新课标”精神,紧紧围绕新变化做出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新要求的音乐基础教育人才。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拟以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为切入点,结合多年来的音乐教育实践对如何做出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诠释

“新课标”规定,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设计思路中要求“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设计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等。

二、“审美性”的涵义

音乐的审美本质是指在音乐审美活动进行中,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它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的审美本质存在自律与他律论两种观点。自律论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是自律的,音乐的审美本质在于音乐音响结构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音乐之外的思想与情感毫无关系;他律论音乐美学家则认为,音乐是受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其审美本质在于音乐中人类的情感。之后西方美学家在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我国的音乐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

“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定义为:“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或者说,音乐的审美性指人们通过音乐的“声响”,心理获得一种“美好”的感性体验。音乐的审美性可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听觉上的感性体验。首先,乐音通过音响的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听觉是人们对音乐做出反应的媒介,这是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其次,对音乐的感受是一种感性体验。这有别于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追求逻辑与论证的特征。音乐带给人们的感性体验是在耳朵接收到乐音后,心理泛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能准确描述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没有标准答案,随着每个个体性格,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音乐的有序性。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感性的,而美好的感性体验并非杂乱无章的,偶然得到的。这种体验的前提是“音乐的有序性”,即音乐家们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摸索出来的音乐的“规律”和“准则”(以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为基础)。这种规律和准则大体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和听觉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范围,这种规律和习惯又会有所不同。

(三)音乐的内涵。音乐虽说不如绘画艺术直观,不如文字艺术具体,但在表达人类情绪方面,却是最为恰当和准确的。音乐的进行不是一个个音符的简单罗列、排序,更重要的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注入了个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进行二度创作,听众在欣赏时根据自己的心境接受到不同的讯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以音乐作品为媒介,进行着思绪、情感的交流。这种音乐内涵的表达又不是完全、精确地传递的,在人们的创作与接收中,进行着微妙的调整与变化。

(四)音乐的社会功能。“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能让听众具有良好审美体验的音乐必定还拥有例如好的音色,丰富的内容等因素。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体现“审美性”

(一)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有序性”。前文论及,音乐的“有序性”依赖于具体的音乐创作手法,例如音乐的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这些音乐知识是音乐表达的“工具”,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是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基础。

(二)透过表象看内涵。掌握了音乐的表现工具后,就要透过乐音的表象看内涵。音乐不是音符的单纯罗列,也不是和声、节奏的简单游戏。每一处强有力的和弦,每一次转调背后都是作曲家情绪的表达。对作品谱面音符和表情记号的生硬的照搬,只能培养出冷冰冰的“琴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于谱面记号的精确表达,而要引导学生看透作曲家的意图,明白作曲家如何利用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达到表达情绪的目的。 一定要把看到的“表象”与它背后想要表达的涵义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三)提高人文修养。“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的定义包含“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体现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绝不能只从具体的音乐作品本身入手。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都承载了它所处的音乐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等。音乐作品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才能更为深刻全面地进行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涛.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现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3]资利萍.对音乐新课标“音乐审美”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上一篇:高二学习生活的作文下一篇:2018秋季开学典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