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 读书笔记

2024-04-11

德米安 读书笔记(共7篇)

篇1:德米安 读书笔记

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南方的冬天,今年特别的寒冷。最近几天,冰箱式的降温来袭,顿时让人觉得稍稍动一下就冷到不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的大脑也懒得动了,好像因为窗外那灰蒙蒙的天空人也特别容易犯困。所以,看书的速度也慢了。其实不仅仅是看书,仿佛人一旦进入到太冷的天气,各方面的行动力都会变慢。

两天的时间,看完了黑塞的《德米安》。看完后你或许也就会明白,有些作品之所以经典,确实是因为它的描述入木三分。德米安,既可以理解为真正存在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象征我们在成长得过程中不断地向世俗提问,不断地走向自我的过程。

其实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彷徨的时光。青少年有青少年的彷徨,中年有中年的彷徨,老年了依旧会有老年的彷徨。每次经历这样的时光时,都是一个人慢慢走向自我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段时光中走出来,有些人害怕向前走,所以为了避免出错,他宁可选择留在那段彷徨的时光中,一路彷徨到生命的尽头。

从小到大,但凡比较严格的家长,其实对自己的孩子在管教方面通常比较严格,虽然这样子教出来的是有教养的,但同样无法避免,他们也会经历那些彷徨的时光,只是可能比那些放养式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晚了一些年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翁卡莱尔,父母恩爱,家庭和睦,整个家庭的氛围总是和谐的,家对他来说是幸福的,温暖的,也是心灵的避风港。可是出了这个家门,他同样会看到周围黑暗的一面,原本这些与他无关,自从他为了合群撒了一个慌,称自己是英雄而被一个社会青年当成把柄向他勒索开始,他的世界开始变了。他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欺骗的,也不能背着父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可是没办法,他的良知一直都在谴责自己的行为,但是没办法,他又不敢坦白,只能不停地受到来自心灵和社会青年的折磨,这一度让他的父母以为他生病了。后来遇上了德米安,一个看起来早熟的同学,帮他解决了社会青年的问题,但同时也给他带了新的思想冲击,德米安公然和他讨论圣经内容的真实度,提出了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想法,这让他激动,但同时也让他害怕。

他不知道怎么回应德米安,所以选择逃避他。但是德米安的思考方式已经在他的大脑中发芽了,直到后来两个人去了不同的地方上高中。高中时期的卡莱尔,开始变成一个成人了。刚开始入学的时候,他是孤单的,离群的,他认为他不想和同龄人一样把生命浪费了。后来为了合群,他酗酒,叛逆,他以为这样子就可以让他不孤单,可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孤单。表面上他拥有了一群和他胡闹的人,可是他的`内心却少了信仰,让他无可适从。直到他再次想起了德米安,还有他们的族徽。他把他梦里发生的一切想办法画下来,同时也遇到了他生命中另一个类似德米安的朋友。他在他那里找到了寄托,逐渐把他之前的坏习惯改掉了,变成了好学生。可是结局还是和之前的朋友一般,这位新朋友带给他的思潮再次刺激到他,让他想要去改变什么,可是谁也没办法告诉他,他到底该怎么做,后来用言语伤害了他的朋友,戳中的就是他的弱点。从那一刻起,一些东西又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他和朋友之间回不去了,即使那一刻他道歉也是没用的。这个时候的他,大脑的想法已经逐渐成熟了,仿佛之前的他就像还未孵化的鸟儿,这个时候的他就是那个冲破蛋壳的小鸟。

时间很快来到他快上大学的假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好像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追求,所以他想要去找寻那个出现在他梦中的人,但是一直无所获,一直到了大学。大学里更多的人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组织,团体,每天晚上一群人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喝到烂醉。在卡莱尔看来,他们是因为孤单而聚在一起,并不是出于相同的信仰。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再次遇见了德米安。他和他说了这些年发生的一切,之后他也见到了德米安的母亲,那位一直出现在他梦里的人。之后的时光,他接受了来自各界的新的思潮,也学会去面对内心的自己,同时也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故事以他到战场参战结束,并最终在战争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人生其实是最好的。那段彷徨的时光,让人变得孤独,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慢慢走向自己。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越是长大,我们越发现,曾经单纯美好的一切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奇怪的世界,它的奇怪之处它要求人要组团式存在,不管这些人是不是志同道合,如果有些人的行为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他们。所以一些人慢慢地就屈服了,他不敢提出任何的异议,一味麻木地跟随着。以为自己身处于某一个团体之内就是安全的,殊不知这些团体当初建立的时候只是因为孤单而存在,一旦出现任何的利益冲突,立刻就会由友变敌。除非是那些真正是因为志同道合或者臭味相投而组在一起的人,精神上的同步才是真正的归属。

曾经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刚来新的工作地方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我认识的。要是你老是独来独往,别人也会对你提出看法,那个时候还年轻,对这些东西总是特别的在乎。那个时候也是一群年轻人有空的时候聚在一起打牌。可是日子一天天的过,我并没有觉得我找到了归属,反而让我更孤单,甚至我打完牌回到宿舍的时候,是那种精神上的疲累,明知道这样子是不对的,可是感觉就是我看着自己在堕落。然后也害怕其他人有其他的想法,所以也不敢说不。等到有一天,我的内心真的承受不了这种煎熬的感觉了,在明知道会得罪人的情况之下说不打牌了。那段时间,是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可是内心却渐渐地得到了平静,特别是把自己交给书本以后。后来再次回想这件事,其实,只能说每个人的娱乐方式不同吧。我想要的朋友圈是大家没事坐下来瞎聊聊,这里的瞎聊聊不是胡说八道,它是相较于那些太有目的性的交谈而言的。我们可以谈谈平日里遇到的一些问题,今天看到的什么特别的新闻,最近有什么新书上榜了,我们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吃,哪里开了一家新店,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麻烦,以及自己的生活愿景,无伤大雅即可。如果大家的时间聚得起,一起约着出去逛个街,吃个饭,看场电影,多好!回去了大家洗个澡,再一起喝杯茶,美美地睡一场觉,然后新的一天又到来了。

彷徨,带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不确定的,没有安全感的。也是因为有彷徨,我们才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自己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们又得为此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越是彷徨的时候,越是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

篇2:德米安 读书笔记

在火车旅程中贪婪的读完了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薄薄的一本书,却激起了心中的波澜,也许真的是相见恨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体验生活的不容易,这种不容易,很多时候是伴随着对彷徨的恐惧,对未知的惊慌,也许,也是对想要的不觉明厉吧。

打开书的扉页,那句简短的“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呢”便叩击着我的内心,引发出我的共鸣,那一刻,我也扪心自问:此时的我觉得艰难么?所谓的艰难,也许一部分是自己错过了思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的年纪,而此时此刻,正是在弥补那个错过所带来的错误。我想正是因为之前的太多随心所欲,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接下来的诸多彷徨,彷徨在所难免,唯一改变的是每一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彷徨。因为“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往自己的路”,这条路上也许荆棘丛生,亦或幽微小径,也能康庄大道,但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尝试着走出深渊,尝试着奔向目标,然而最终“真正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却只有每个人本身。”

书读着读着,总是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如果在少年时能多驻足一会正视自己的彷徨,此时会不会遗憾少许?好在人生的旅途给了我们许多次试错的机会,也许“一次过错必将引出更多罪行”,然而幸运的是在弥补过错和罪行的过程中,我们或偶尔得到一种释怀,也可以是一份救赎。正如彭懿老师当年出版《妖怪山》那本绘本的时候说道的那样:人生当然没有重来的机会,但可以通过一本书,一句话试图让心灵得到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因为这个世界被允许和被禁止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人因为做了一些被禁止的事就因此成为大恶棍,也许对与错,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然而,生活的常态不就是大多数人的懒惰,懒得去思考,懒得对自己的行为去负责,才有了众多的乌合之众。其实,有些事情,多一点尝试,也许就可能多一些机会吧。

篇3:德米安 读书笔记

1.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从文化形态上说, 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的构造和设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 它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 是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指学校日常管理中形成的规章制度和校园活动时校园主体之间形成的活动准则;精神文化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校园风气和精神风貌等, 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 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

2. 读书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是陶冶情操, 开阔视野, 激发人们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确立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人生观的阵地。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 是人类文明的阶梯, 读书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知识, 发展人们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可以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 提升精神世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希望居住在全球各地的人们,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 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 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都能保护科学产权。”那么作为高校图书馆, 如何发挥其功能为学校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呢?如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围绕“世界读书日”这一重要主题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如举办图书修补活动, 增加了大学生的爱书意识;邀请专家学者做客“名家讲座”, 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志愿活动, 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中;组织“书山寻宝”图书检索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图书检索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升了大家互相协作的能力,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 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对其日后的成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各项活动的开展及对读书节各项活动的优秀表彰, 有效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读书节成功举办的主要因素

1. 形式多彩多样

第一, 知识竞赛。以“一战到底”命名的知识百科擂台赛, 不仅从题目上吸引读者的眼球, 更能够给读者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比赛测试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习和阅读兴趣。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 促进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第二, 名家报告会。办好读书节, 绝不能忽视名人的影响力, 邀请书画界、文学界等名家为学校师生作报告会, 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近年来, 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邀请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 西安市文联副主席, 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等多位名家助阵读书节, 为全院读者传经送宝, 营造读书节隆重气氛。

第三, 书山寻宝。通过组织读者参加趣味性图书搜索活动, 锻炼了同学们检索图书的速度与能力。以趣味性活动及奖品鼓励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到读书节的活动中来。

2. 惠及师生读者

西安航空学院举办的名为“书香航苑”的读书节, 每年都会根据学院的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特色主题, 如“浸润书香, 奠基精彩人生;潜心学问, 助力扬帆远航”“读经明理恢弘人文精神, 探本溯源打造学科基点”“走进红色经典, 弘扬航空精神”等。特色鲜明的读书节主题, 围绕着学院的文化建设, 为师生读者提供以人为本, 惠及读者的阅读推广和资源服务活动, 让大家深切体会读书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3. 发挥读者协会的职能

读者协会本着“品读书籍、丰富人生、文化传承”的理念, 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 利用图书馆各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密切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 营造高雅的学习氛围, 促进我院大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素质教育, 建设书香校园, 繁荣校园文化。读书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读者协会的组织与协调, 读者协会以其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桥梁的地位, 在读者中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 并能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图书馆, 为图书馆组织读书节活动起到重要帮助。

三读书节活动需要定制长效机制

1. 长效发展

由于一些图书馆缺乏长远的规划, 导致读书节活动的举办没有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还有一些图书馆希望通过一次活动的举办彻底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改变阅读风气, 这是不切实际的。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读书节期间读书, 非读书节期间不读书的错觉。归根到底, 读书节是图书馆提供特色服务、读者服务以及构建图书馆文化的一种方式, 是图书馆业务的延伸, 对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 针对院校读者群体的特点, 连续开展具有特色主题的读书节活动, 并持之以恒, 合理规划, 既能掀起轰轰烈烈的读书浪潮, 又能使读者持续保持阅读的激情, 使读书节活动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使读者的阅读行为得以延续和升华, 从而使读书节活动能长期有效地发展。

2. 力争创新

举办读书节活动要扩宽思路、力争创新, 符合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 知识的凝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 是学生扩展知识、拓开视野、实现人文素养的第二课堂, 因此, 在引导学生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 读者群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很大的差异, 那么图书馆读书节在搞活动的过程中, 不论是形式或内容, 都不能一成不变, 要勇于创新,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 延伸服务

图书馆读书节的延伸服务, 图书馆应将读书节活动期间形成的声像和影像资料制作成光盘, 可以在本馆进行借阅, 也可以给兄弟院校借阅, 供院系、学校等单位集体学习之用, 从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同时, 还可以将其内容制作成专题宣传板、手册等形式, 营造校园文化, 并向社会人员发放, 起到宣传院校的作用, 此外, 也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到高校的读书节活动中来, 提升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知名度, 从而受到全社会的肯定。

四结束语

图书馆既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 又是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因为它本身馆际网络联系与情报交流, 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 可以为需求者及校园内各层次人物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与文献资料, 被称之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图书馆除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向读者宣传、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信息服务外, 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节活动推广图书馆资源及服务, 重视环境育人, 加大文化阵地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锻炼学生品德, 熏陶读者情操, 开拓大家的创新意识, 同时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不仅限于图书的借阅、文献的传递, 而是在传统的日常服务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等条件, 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这一有利的育人环境延伸服务内容, 如今各高校围绕“世界读书日”这一主题开展的,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奇多样的读书节活动, 是图书馆服务内涵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活动的举办, 陶冶校园师生读者的情操,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最终实现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读书节,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海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机制构建[J].图书馆建设, 2012 (5)

[2]李光焰.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图书馆的改革思路[J].现代情报, 2004 (5)

[3]马江宝.读书节活动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践行与思考[J].晋图学刊, 2011 (9)

篇4:德米安 读书笔记

关键词:黑塞;《德米安》;基督教;救赎;自我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主人公往往都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德米安》中的少年辛克莱在朋友德米安(上帝的化身)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认识到“好”和“坏”、“善”与“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本质上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终,主人公在探索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黑塞在作品中又融入了浓浓的宗教色彩,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可被救赎的希望。《德米安》在人物的选择与安排上有极强的宗教意义。

一、克罗默

克罗默在作品中是一个恶人,是他一步步将主人公引向恶的世界,本来辛克莱仅为满足虚荣心,小小吹嘘一下,竟被恶人克罗默抓住“把柄”进行金钱的要挟。本身没钱的小主人公在强力的压迫下,被迫去偷,去骗,一步步迈向黑暗的国度,远离他的伊甸园——他的家。他内心和现实的恶与他家庭的善是相悖的,他离家越来越远了。本来辛克莱有好几次机会可向母亲忏悔的,一次次地错失,导致他在黑暗的道路上慢慢渐行渐远。每次,克罗默的出现就像一把利剑刺痛辛克莱的心,每次克罗默的口哨就是催命的符咒。此时的克罗默就成了“恶”的人格化,是他无意识之中被压抑的“恶”的力量的体现。纵使辛克莱对克罗默万分厌恶、痛恨,但是又迫于软弱和恐惧只能言听计从。其实这就是辛克莱对“恶”的认识,只是通过对克罗默的态度得以外化。其实,“邻家”男孩克罗默——蛇的象征——将辛克莱引到了伊甸园的边缘。《圣经》中,正是比田野一切活物更狡猾的蛇引诱夏娃偷吃禁果,进而夏娃又使亚当吃下禁果,最后两人纷纷被赶出伊甸园,进入人间遭受磨难。与夏娃初见蛇一样,主人公也是先被克罗默吸引。只是为求认同而不惜自我吹嘘,这就为罪恶埋下祸根,这不幸落下的把柄,反被克罗默操纵。克罗默抓住辛克莱的把柄后,从此像“阴影”一样对他纠缠不休。堕入“恶”其实是夏娃和辛克莱无意识自我的选择。无意识不受理性控制,是最真实自然的。辛克莱因为克罗默的“纠缠”,最终无奈地被迫地不得不地面对内心和现实中恶的世界。认识到自己本质中的罪恶,是极具打击甚至毁灭性的体验,因而辛克莱毛骨悚然地觉得自己今后的路将堕入黑暗之中,感觉“自己朝克罗默和他的世界又迈进了一步,形势正在一寸寸地恶化,但我只能直面一切”。 所以克罗默俨然就是《圣经》中的撒旦——化作蛇形到伊甸园中诱使夏娃吃下智慧树上的果实——诱使辛克莱,迫使他最终离开了自己的光明世界。

二、德米安

辛克莱遭到克罗默的威胁之后,带着满心的踌躇和恐惧在“光明之家”里战战兢兢地生活着。面对母亲的呵护与父亲的慈爱,自己感到愧疚又难以启齿。慢慢地他觉得自己无法再融入这个家庭,无法再心安理得地与家人一起生活,一起做祈祷,一起唱圣歌……“我仿佛被恶灵附身,再也融不进这个曾经亲密的家。有时候,我会无端生起一股强烈的乡愁,渴望回到长久失去的天堂一样。” 克罗默想魔鬼一样缠着他,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梦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克罗默勒索主人公被德米安撞见。纵使他百般推诿与解释,不愿德米安插手此事。德米安依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逃离克罗默的欺凌。德米安的正义援助使得辛克莱得以逃出“恶”——克罗默的魔爪;他的出现让辛克莱再也不用忍受魔鬼的折磨,得以回归家庭的怀抱,母亲的怀抱,纵使它是短暂的。德米安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会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他是转学生,但是,他的出现帮助了困苦的辛克莱,此时他俨然是上帝或者是上帝的天使,被派到人间帮助那些受苦的人。后来,辛克莱的人生之路更加离不开他的帮助。所以,对于辛克莱来说,他是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导,更是上帝的化身。

三、夏娃夫人

夏娃夫人是德米安的母亲,是小说最重要的女性形象。她既是德米安的母亲,也是辛克莱的向导和情人。“我内在有一股原始的欲望,在被许可的和光明的世界中,这个原始欲望必须隐藏起来。和每个人一样,性欲慢慢觉醒了,它有如敌人、毁灭者、禁忌、诱惑和罪恶般侵袭我。” 辛克莱一直与被视为禁忌的青春期性欲对抗,终究无法摆脱其纠缠。性欲是隐藏在他心中的原始冲动,稍一触碰便如洪水般一泻无余。后来,辛克莱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魔鬼——贝克。贝克给他讲许许多多有关女孩的事,他听得入迷,跟着贝克每天都是浑身醉醺醺,以至于父亲收到学校的警告信,此时的贝克可谓是另一个撒旦。突然有一天,碧翠丝出现了,唤起辛克莱心中的光明。辛克莱打算画出她的画像,但是“越在脑中想象当日在街上相遇时她的面容,就越画不成功”。最后,他画出的女像竟是德米安的母亲——夏娃夫人。初见她时,“她脸上和头发散发的气息是这般年轻和甜美,她的皮肤如此紧致光滑,唇色如此美好。眼前的她比在我的梦中更显君王的威严,却又亲切得让我感觉到恋爱的幸福和满足。” “愿她是我的母亲、情人、女神——只要她在这里!只要我的道路紧紧依傍着她就行了!” 与之交往中,辛克莱感受到了爱情。此时的夏娃夫人与《圣经》中的夏娃是不是有某种隐含的联系呢?她们同样都是给男人以启示。《圣经》中夏娃虽因诱使丈夫亚当食禁果而遭遇上帝的惩处,但是他们却获得了智慧,知善恶,明羞耻,懂事理。这是人类的进步。在作品中的夏娃夫人,她对于辛克莱的帮助,有爱情上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指引。她使得辛克莱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合二为一,使得辛克莱完成寻找和完善自我道路的最后一步。如果说皮斯托琉斯帮助辛克莱在精神与心理的层面完善了对内心的认识,那么对夏娃夫人的爱则让辛克莱在身体与性欲的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内心的认识,最终达到自我的真实的完满和统一。

总之,在小说《德米安》中我们始终能寻找到基督教的印迹。作家的这种宗教书写习惯与他自身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黑塞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因而作家黑塞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这对日后黑塞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黑塞年少时迫于父命曾就读于神学院。这些经历为黑塞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使得黑塞形成自己的生存观。

注释:

[德]赫尔曼·黑塞,林倩苇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P21.

[德]赫尔曼·黑塞,林倩苇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P39.

[德]赫尔曼·黑塞,林倩苇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P57-58.

[德]赫尔曼·黑塞,林倩苇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P177.

[德]赫尔曼·黑塞,林倩苇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P177.

参考文献:

[1] [德]赫尔曼·黑塞,林倩苇译:德米安:彷徨少年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

[2]王蓓蓓,《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的叙事特色 ——以热拉尔·热内特的叙事理论为分析视角[D].中山大学,2013.

[3]嘉树,忠诚于命运——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J].高中生之友,2010(5).

[4]霍伟,选择的艰难:黑塞《德米安》主题之再追问[J].安徽文学,2011(1).

[5]卞虹,寻找自我——从心理分析学角度解读《德米安》[J].外国文学,2012 (2).

[6]张惠珺,浅析荣格心理学理论对赫尔曼·黑塞作品的影响——以《德米安》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4).

篇5:《德米安》的读书心得

书里的主角一开始都生活在“光明世界”,却都经历相似的开始追寻远离大众的陌生世界,那里似火如冰,隐隐地召唤尊重内心的孤独灵魂。尽管在他人眼里,他们是幽灵,如魑魅魍魉,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狂热又迷茫,低级的道德审判对他们无效。魔鬼和天使并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我溺死在自己的梦境里,愚蠢又战栗,直到孤独的心灵披荆斩棘到达心里的真我,你我却还在苦苦乞求弗洛伊德对梦魇的解析。

书里不止一次地告诉你我,要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真实是心中的真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那样他们会幸福。”他们幸福地直立行走,幸福地生儿育女,幸福地坐拥名誉和财富,幸福地可怜外表潦倒的求索者,他们是幸福的鱼羊虫豸,人生如蝼蛄。

好奇地对比了黑塞和毛姆的生平,他们不无偶然的几乎存在于同一时间区段,前者生于1877年逝于1962年,而后者生于1874年逝于1965年。德米安告诉辛克莱,他们头上都有该隐的印记。这印记是为了“激起恐惧和憎恨,将当时的人类从狭隘的田园生活赶进危机丛生的旷野。”我想黑塞和毛姆的额头上也都有这样的印记吧,他们用文字唤醒沉睡的灵魂,一遍遍地告诉读者穿过恐惧和虚伪的藩篱啊,将旧有的秩序打破,无论正道弯道,直面灵魂困境,聆听理想真音。

篇6:《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李思睿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做什么?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寻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们却在迷茫中不断打转。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诱惑……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究竟是光明天国的幸运儿,亦或是连接暗黑世界的地狱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内心的写照,亦或是压抑内心**的最后一层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篇7:德米安 读书笔记

人的大地曾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英译本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本书以优美隽永的文字怀念事业上共同奋斗的同事梅尔莫兹跌落在四千米高的白雪皑皑的悬崖绝壁之顶,困了两天两夜,修复了摔坏的飞机,奇迹般地飞离了险地。吉约梅迫降在终年冰封零下四十度的安第斯山,凭着顽强的意志,像蚂蚁一样走了五天五夜,从死神怀抱中夺回自已的生命。圣-埃克絮佩里和机务员也曾跌落在利比亚沙漠,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终于获救。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沙漠,最后深入探究贯串全书的主题——人和人所生存的大地。

上一篇:大桥的“耳朵”作文下一篇:自我提高自我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