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0924)

2024-04-22

蒋静-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0924)(通用2篇)

篇1:蒋静-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0924)

《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

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实验学校 蒋静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的历史中,每一个封建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兴盛、腐朽、灭亡的过程。而与王朝腐朽、灭亡相伴的就是农民起义。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新课程标准只要求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末农民起义不仅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而且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中最具代表性,学习本课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史的了解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内容

从教材整体体系上看《秦末农民起义》位于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这段历史处于秦统一和西汉统一这两段大统一历史时期中间的过渡阶段,秦末农民起义体现了统一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而就本课的具体内容来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即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讲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而过程又包括爆发、曲折、决战、胜利四个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3、教材的优势与不足

人教版教材把秦朝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的灭亡结合在一起一课完成,而川教版把秦朝统一及秦朝的灭亡分开来,我想教材这样编排就是为突出秦末农民起义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首创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充分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深刻道理。对学生以后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奠定正确的历史观。但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故事了解颇多,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一定的了解,但本教材却对楚汉之争加以回避,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性质不了解对后来的刘邦建立汉朝就可能会产生 “汉朝是农民政权吗?”的疑惑.因此在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性质的认定上应作适当的补充.4、教学目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目标要求是: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围绕这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历史意义。

能力和方法:通过对秦暴政史实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的暴政和大泽乡起义;起义和秦的灭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对陈胜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暴政、秦代农民苦难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以及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5、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大泽乡起义。

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起义爆发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突破: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本着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的教育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着力于使学生快快乐乐的学习,轻轻松松的获知。

教法的选择和应用应该遵循多样性、针对性和适当性三大原则。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以下教法:

1、史料分析法:

为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品质,史料分析法是我在教学中首选的教法。史料分析法与问题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相融合,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根据设问,分析、归纳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如在认识秦暴政的问题上,我展示搜集的涉及焚书坑儒、役多、税重、酷刑的相关资料,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历史资料后自己得出结论。

2、图示法:

通过板书写出本课知识的图示,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秦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间的因果关系;陈胜、吴广与刘邦、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配以相应的音像特效,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三、说学法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与历史学科第一次正面接触,因此从认知来看,他们的历史知识积累较少,对阶级社会的理解非常肤浅,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

从学习能力来看,他们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

基于学情特点,在本课的学法设计上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包括:读教材、读史料、读历史示意图。用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如请学生结合大泽乡起义的路线图阅读第57页大泽乡起义的相应的段落,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得出有关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者、过程等信息,把简单的问题“抛”给学生,培养他们初步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如本课关于对秦暴政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归纳秦暴政的内容,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好的同学来说,可以开发其智力,培养其纵向、横向综合考察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学困生而言,可以再次理解消化,强化记忆。

4、联系实际法: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历史的教学应为今天的现实服务。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一课,让学生尽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秦朝的残暴统治给秦代农民带来的苦难,与我们今天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体验

展示秦兵马俑、阿房宫、长城的图片,学生讲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分析探究

关注秦朝民生,展示有关秦农民赋税兵役徭役沉重和酷刑的历史材料让学生了解君民关系不和谐;引出“焚书坑儒”表明君臣关系不和谐;结合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分析归纳秦暴政的表现,明确秦暴政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学生代表分角色表演历史剧“揭竿而起”,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演示起义的动态地图,学生归纳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合陈胜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学生讨论,并分析陈胜的精神品质客观评价陈胜。

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项羽刘邦的成语典故,了解项羽、刘邦其人和巨鹿之战。

3、拓展延伸:

展示楚汉之争的内容简解帮助学生认定楚汉之争的性质

4、教学小结:

以一首小诗来总结全文: 秦朝暴政民愤激,陈胜吴广揭杆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通咸阳,短命秦朝速灭亡。

5、课堂知识巩固:

篇2:蒋静-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092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末农民起义》。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它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讲张、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课生动再现“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的内容,介于秦统一和汉统一两次大统一之间,为后面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它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得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基于以上分析的认识,我主要采用魏都区实施的“3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

(三)学习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秦的残暴统治和大泽乡起义,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终于激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从而导致秦朝二世灭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成语“指鹿为马”“揭竿起义”“破釜沉舟”的来源,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思疑、解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亲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理解秦朝被推翻现实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

难点:秦暴政对农民起义爆发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梦的舞台。

教法:以情景体验历史,以探究认知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

根据“3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和学生的实行情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构建平台,学习新知。

3.归纳小结,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激趣是很重要的。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先出示英语单词“china”,问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中国”还有“瓷器”与“秦朝”。大家知道瓷器是很容易破碎,那么,秦朝的通知哦是否也像瓷器一样很快灭亡了哪?回答是肯定的,秦朝从公元前2建立,到公元前2灭亡,仅仅维持了的时间。今天,咱们就一起探究秦朝灭亡的一课《秦末农民起义》。

第二个环节:构建平台,学习新知。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构建了两个教学平台,其中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我通过第一个平台来完成。

平台一:精读细找,梳理基础知识。

教学流程如下:

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出示以下四个问题:

①秦朝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找出大泽乡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

③说出大泽乡起义的影响。

④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

交出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巡堂指导,适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互相谈谈自主学习的收获,互相释疑。

请两四个小组代表发言,让他们把小组的学习收获与全班同学分享,教师进行适时的评价和补充,起指导点拨作用。

【效果】:这四道基础性问题,难度不大,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利于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互相补充与完善,也利于同伴互学,从而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全班内分享学习成果,使这些基础知识再次得到了强化与巩固,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同伴互助互学效果明显。这一平台的构建,既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

对本课重、难点的学习,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平台:

平台二:深化认识,巩固拓展。

教学流程如下:

(1) 欣赏情境剧《大泽乡起义》

出示以下成语:指鹿为马、揭竿起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约法三章等。

目的是营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因为有了平台一“梳理基础知识”的铺垫,加上情景剧和史料的情感冲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疑问和看法。

(2)老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地鼓励学生。

(3)学生共同筛选出最想了解的问题,利用学生人力资源,师生共同解决。

【效果】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这个环节掀起了整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质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本课知识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得以进一步的落实和延伸。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动,我由衷地欣赏他们,激励他们,师生的感情表现得非常融洽,课后还让人回味无穷。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育学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立足历史,服务未来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既能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想,去说,也能联系事时政治,说出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看法,学生在想、在说的过程中,热爱国家的情感得到升华,民族责任感出油然而生。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巩固练习。

在这环节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为学校历史社团开设的《回顾历史》栏目拟一份有关大泽乡起义的广播稿。”通过写广播稿的形式,对本课进行一次完整的归纳。

学生以小组合作完成,并派出代表进行作品展示。

【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通过这种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环节,既达到了归纳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了个性,对重点内容也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四.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教师抓住关键要素构建有效平台,充分交出了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2.充分调动学生的“看”、“听”、“讲”、“想”、“做”等各种感官,顺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适时进行动静转换,学生兴趣高,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蒋静-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0924)】相关文章:

上一篇:道路停车管理提案下一篇:公司文艺汇演主持词开场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