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色

2024-05-11

动物保护色(通用8篇)

篇1:动物保护色

《动物保护色》活动反思

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制定为:

1、乐意参与交流讨论,使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相近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2、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对人类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精心组织了教学。以故事引入主题,通过让观察和讨论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知识,自然的进入下一个环节。在理解保护色这个概念时,教师利用图片让幼儿在直观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让孩子想、说还有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和让幼儿再次看大量图片,来巩固这一概念。在认知的过程中也慢慢的渗透了保护色的作用,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幼儿充分讨论后,进行小结:动物的保护色与环境相似是为了伪装自己,不让敌人轻易发现自己。通过小结,可以将孩子们原有的个别、零碎、表面的经验进行提升。至此,我想已经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加深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理解。

并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上,把保护色知识从动物迁移到人的身上,使幼儿充分的了解保护色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因本次活动充分的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并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充分让幼儿动起来,所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孩子们都认真的投入到了活动中来,活动秩序较好,活动进程也能非常的顺利进行。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对活动很感兴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的进入每一个环节。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时候不够完整,特别在概念的理解上,教师要提醒幼儿用完整准确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但是存在不足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够,孩子的积极性没有完全的得到发挥。

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经验和合作任务。不足之处在孩子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和孩子交流,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并及时的用科学的语言对孩子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提升。特别在最后的环节,教师不要过早的介入孩子中间,应把机会留给孩子,使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2:动物保护色

1.了解动物保护色:感知许多动物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

2.初步了解和运用有关动物保护色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方法,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活动准备:

音乐、PPT、绿色和白色绉纸。

创设雪山情境的材料:餐巾纸、桌布、白色马夹带、棉花、纸。

创设森林情境的材料:柳条、纸背心(迷彩服)。

创设沙漠情境的材料:牛皮纸、枯树叶、纸背心。

活动过程:

一、课件欣赏、资料分享

1、看PPT第一段:了解动物保护色。

幼儿观看视频,说说:“你在图片中看到了哪些动物?”(幼儿观察:青蛙、鱼、蛇、虫等。)

继续回放这些动物,提问:“你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在黑板上出示“保护色”三个字。)

师:有的动物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很相似,不容易看出,那就是保护色。

提出疑问:“动物为什么要有保护色?”(问题引发幼儿互动,相互讨论思考保护色的作用。)

小结:动物的保护色与环境相似是为了伪装自己,不让敌人轻易发现自己。

2、资料分享,了解哪些动物有保护色。

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分享有保护色动物的信息。

师:小朋友都了解了什么是保护色,回去也向爸爸妈妈了解了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今天大家都把资料带来了,那就不妨向旁边的朋友介绍一下。(幼儿相互之间进行认真交流,有的根据电视里看到的情况,绘声绘色地向同伴介绍变色的情况。)

个别幼儿介绍资料,了解各种运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动物。

师:小朋友都已经相互介绍过了,谁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的资料?(提醒介绍的幼儿要大方、大声。)

(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向大家介绍,老师给予帮助和补充,使隐性师幼互动融人在自主介绍中。)

观看课件:外形保护色类似生物形状的动物。

师:小朋友找到了许多具有保护色的动物,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看看他们是不是也有保护色?(播放树叶螳螂、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运用课件隐性补充其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师幼互动拓展了幼儿对神奇自然界的认识,丰富了关于保护色动物的知识面。)

3、看PPT第二段:了解动物的不同保护色。

继续观看课件第二段,然后引导幼儿讨论:“这些动物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一种动物有好几种保护色。)“为什么一种动物有好几种保护色?”(它要根据气温来变化;它要根据外面的环境来变化;它要保护自己就要会变化。)

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保护色,一种动物也有几种保护色,这也是弱小的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通过两段课件图片,隐性说明动物保护色有几种:一种是一个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另一种是一个动物有好几种保护色,让幼儿逐渐发现大自然的很多奥秘。)

二、欣赏故事、经验迁移

1.老师讲述故事:有一次,英国人在非洲丛林打仗,英国的骑兵都穿着红色的军装,非洲的军队都穿着绿色的军装。他们谁能取胜,为什么?(一定是非洲的军队赢,因为他们穿了有保护色作用的绿色服装。)

2.引发思考:“由动物联想到人类,我们人类能不能用动物保护色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绿色的军服就是模仿了青蛙的绿色保护效应。)

(这个环节在承上启下联想中,由动物保护色联想到现实的生活需要、军事需要。这样的故事,隐性为后面的游戏环节作铺垫,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与生活联系的学习气氛:需要思考、联想。)

三、自我设计、展示保护

1、(播放三种PPT场景图片:雪山、森林、沙漠。)你想去哪个地方隐蔽?你可以怎样利用保护色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幼儿讨论:可以用材料武装自己,也可以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声。)

(提醒幼儿做小小侦察兵前,先用材料把自己装饰好,然后听到音乐,迅速找地方隐蔽,不要有动静。)

2、幼儿选择材料为自己设计保护色衣服。

一起观察场景,都有哪些地方?(带领幼儿一一认识这些场景,幼儿看到漂亮的场景都非常激动。)材料都在桌上,你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但一定要根据所选的地方来选择材料,让材料装饰到你身上后别人找不到你。

(此环节的隐性互动在于幼儿既要选择场景和相应的材料,还要运用材料装饰自己。因为材料是半成品,需要幼儿自己加工并进行全身装饰,难度较大。)

幼儿开始选择材料装饰。(许多幼儿往往出现只装饰局部,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场景中去了。)

3、情境演习:我是小小侦察员。

游戏方法:当听到《解放军军歌》音乐,幼儿开始巡逻;当听到《冲锋号》音乐,幼儿根据自己设计的服装选择不同的阵地躲避;当听到《占领阵地》音乐,幼儿就从场景中出来,表现出胜利归来的样子。

篇3:动物保护色

动物园是饲养和展示野生动物的公共活动场所, 是野生动物迁地 (移地) 保护的方式之一, 它面向公众具有传播动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 也为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平台。动物保护是动物园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之一, 与科研机构、保护区等保护机构相比, 动物园在动物保护中具有特殊的作用[1]。动物园是多种动物汇集的场所, 野生动物是动物园的主体, 也是动物园展示的主要内容。动物园所面对的是广大公众, 在参观动物园后, 人们可以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 为动物保护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动物园通过饲养并繁殖一定种类、数量的野生动物, 可以保存一些在野外濒临灭绝的物种。然而, 单纯的依靠官方或政府进行组织是不能充分实现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功能的,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广大公众的支持, 但目前公众不能完全理解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工作和意义, 动物园动物保护领域的公众支持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保护方与支持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本文提出了几点动物园动物保护公众支持建立的途径, 以期为动物园更好的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2 动物园动物保护功能概述

动物园经营的大背景是全球60多亿人类的存在、活动及其欲望的影响所导致的令人担忧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环境。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消失和破碎、人类蓄意的捕杀行为、与外来物种 (包括驯养的和引进的) 的竞争、环境污染以及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等等, 使得许多野生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 动物灭绝的速度呈现出快速而大比率的趋势。因此, 动物园的任务主旨一直贯穿着保护、教育和研究工作, 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

作为动物园的基本功能之一, 动物保护功能本身就是动物园存在的基础前提, 可以说, 动物园本身就是动物保护的起始地, 其自身就是保护中心, 支持许多形式的保护活动。国外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动物园的存在抱有质疑, 正因为动物园具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功能, 是野生动物迁地 (移地) 保护的一种形式, 它的存在才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也是动物园一直延续至今的意义。动物园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适当的捕获动物并进行储备, 以此建立一个安全网, 防止野外物种的灭绝;维持这种状况并适当地尽可能地引入动物;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为动物保护领域作出显著贡献。

从动物园正式建立并向公众开放以来, 到动物园的游览者的数量总是令人惊愕的, 动物园确实提供了一个关于认识和保护野生物种的大众教育的显著机会。可以说, “每一位到动物园游览的游客均是一个证明关于保护神奇大自然、自然选择产品以及相关信息的机会[5]。”很长一段时间, 动物园变得更像是保护公园, 将动物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展示, 甚至趋向于与植物及其所在的生境一起让游客观赏其自然习性。但是, 大多数到动物园游览的游客只是出于好奇心, 主观思想上并没有直接意识到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找一些途径来传达动物园的有效保护功能。动物园在动物保护领域具有协调作用, 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工作集中于日益需求的以下几个领域, 如何对待和照顾动物;游览者及饲养者自身直觉的理解动物的热情;动物园严格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标准并进行实践;坚持动物园自身需求的一系列管理。

3 动物园动物保护的公众支持的建立

3.1 动物园动物保护功能的公众认识

在理解保护这个概念之前, 人们需要知道如何定义一个确切的有机体的特征、行为、习性和对其他有机体及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概念。进一步说, 人们必须学会更好的理解种群的大小, 种群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改变及产生改变的原因, 之后人们才会重视动物园所面临的困境, 才会致力于拯救生物多样性。游客通过学习建立对其他生命的天生的好奇心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 动物园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概念的交叉来带动游客学习保护的兴趣。

3.2 公众支持建立的途径

3.2.1 标识牌、解说系统的直接信息传达

所有的动物园都设有对每一种野生动物物种进行介绍和说明的标识牌和解说牌, 以便人们在观赏动物的同时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动物, 标识牌和解说系统的设计直观的向公众进行了信息的传达——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 还有许多其他物种的存在, 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 自然环境并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

动物园正是通过提供关于物种及其自然习性的知识提升了公众教育并唤醒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标识牌和解说系统的有效利用依赖于规划设计人员的创意和构思, 尽管目前文字类的说明牌、宣传橱窗对游客的吸引力普遍不高, 但是通过有趣味性的标识牌和解说系统的展示和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向公众传达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3.2.2 动物标本馆、自然博物馆和科普馆的主观映象传递

动物标本馆、自然博物馆和科普馆是对动物园里展出动物的补充,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 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以活的姿态在动物园里进行展示, 标本馆、博物馆和科普馆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可以扩大展出动物的种类和丰富度。运用硬、软件先进设备、设施, 通过标本、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进行丰富多彩的生动展示。对比较珍贵的野生动物制作说明图片, 对动物园的起源、发展、功能、作用、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入园史、认养动物情况等作简要介绍, 让游客在欣赏动物照片的同时阅读文字, 使其对不同动物有较全面的了解。充分利用死亡动物毛皮标本、动物骨骼标本、动物内脏标本、动物衍生物及身体某部分组织的标本进行直接的、系统的动物知识介绍。这样游客就能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史和进化史, 了解自然创造的万物, 在科普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公众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热爱之情, 从而让公众意识到动物保护的必要性, 减少人们滥捕滥杀、嗜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增强动物园的吸引力。

3.2.3 动物表演及动物与游客互动的趣味引导

动物表演应该本着向游客传达野生动物的可爱性的思想, 动物遵循人类的意愿并模仿人类的一些行为和动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人类与动物是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的, 人类与野生动物并不是敌对的关系, 应该是朋友、伙伴关系。

动物园内一些动物与游客互动的项目设置可以增进游客对动物的情感意识, 参与性的活动则能够起到很好的互动效果。但前提是这些项目的设计原则应该完全符合保护动物的主旨, 在可操作和可控制的前提下进行, 游客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能让游客体会到动物的可爱之处, 引导并唤起游客保护动物的意识。

3.2.4 互联网的宣传和推广

在当今的信息和数字化时代, 互联网是我们广泛而又快速传播信息的手段, 动物保护工作同样也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工具。通过互联网, 动物园通过提供诸如动物园介绍、物种幸存计划和繁殖培育等案例来描述其保护工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地形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网络, 让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易地了解和掌握动物保护信息, 并自愿加入到动物保护工作中来。

4 结语

动物园动物保护领域的公众支持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动物园并不是直接积累保护利润, 它只能减少潜在的生物保护发展的困难, 其保护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 无论是公益性质的动物园还是私营性质的动物园, 公众的支持对动物园事业的发展和野生动物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园只有不断增加引起重视的保护活动和研究领域才能圆满完成其野生动物的迁地 (移地) 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东.动物园建设与动物保护[J].林业规划调查, 2003, 28 (1) :78~80.

[2]徐国煜.仿生态改造城市动物园[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3) :32~33.

[3]王兴金.论科普建园——城市动物园的发展策略探讨[J].野生动物, 2003 (1) :26~29.

[4]Patricia G, Patrick, Catherine E et al.Conservation and educa-tion:prominent themes in zoo mission statements[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7, 38 (3) :53~59.

[5]Mark R Stanley Price.Zoos as a force for conservation:a simpleambition-but how?[J].Oryx, 2005, 39 (2) :109~110.

[6]Rob Thomas.Internal drive vs.external directive:the delivery ofconservation through zoo-based research-a response to Rees[J].Oryx, 2005, 39 (2) :134.

[7]Jeffrey A McNeely.Zoos in the 21st Century:catalysts for con-servation?[J].Oryx, 2008, 42 (1) :155~156.

[8]Brian Bertram.Misconceptions about zoos[J].Biologist, 2004, 51 (4) :199~206.

篇4: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

狭隘的理由:让人类更好生存

保护野生动物的第一个也是狭隘的理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存。这是从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上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更深层的理由应当是,要让所有生物都有一条活路。你要生存,也得给他人留条活路。人要生存,也要让动物活着。如果不让动物活下去,也就没有了生物多样性,那么,人类也会活不好,或更麻烦一点,活不长。因为,人类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物种,必须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物圈的良性循环才能活下去和活得更好。

人类离开了生物多样性会活不好的问题,爱德华•欧•威尔逊在其《生命的多样性》中早就有论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生物或物种的多样性。比如,水蛭是一种吸血虫,但人类可以从中提取抗凝血物质以治疗血栓、心肌梗塞、卒中等心脑血管病;遥远的安第斯山谷里有一种稀有的甲虫,可以分泌一种治疗胰腺癌的物质。美国每年的药物3%来自动物,其中蛇毒可制作非成瘾性镇痛剂,蜂毒可用于治疗阑尾炎等。

植物对于人类的关系也如同动物与人的关系一样。马达加斯加的粉红长春花可用于治疗白血病;云南的紫杉提取的紫杉醇可以治癌;一种蚊草含有合成阿司匹林的物质──水杨酸等等。

如果这些动植物消灭了或用尽了,人类的日子必然不好过。例如,猫头鹰以老鼠为主食,平均一年能吃1000只田鼠,如果一只田鼠一年吃掉1公斤的粮食,一只猫头鹰就可以为人类保护1000公斤的粮食。但是,由于猫头鹰、蛇、黄鼠狼等老鼠的天敌被乱捕滥杀后,全国估计鼠类最多时能达30亿只,每年能偷吃粮食250万吨,超过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总量,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现在,大量的野生动物由于“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而作为开发利用对象遭受灭顶之灾,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例如,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胆、鸟的羽毛、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绒等的交易导致这些物种逐年减少。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人类未来的日子的确将会很不好过。

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的理由

保护野生动物往深层次说,当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因为只有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时,才会让人类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生生不息,也使地球上的所有资源获得可持续或再生利用。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不能脱离与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生物的相互依赖关系的。以食物链为例,有三种类型。一是捕食链,从植物开始,小动物吃植物,大动物吃小动物,形成捕食链;二是寄生链,是从大动物到小动物(寄生虫总是比宿主要小);三是腐生链,即从死物到微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这三种食物链又形成一个有机的食物网,产生了熟语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的循环生态环境,人则处于这个食物链的最上端或终端。这中间任何环节或链条的断裂都不仅影响到人的生存,也危及到层层相依的生态系的循环和发展。

从食物链再往大的方面讲,就是生态系或生态圈,其中的各种要素也相依为命,共生共存。在一个生态系中,包括生物与无生物、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至少有四个要素。一是无生命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二是生产者,如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浮游植物。三是消费者,如动物,分为食草和植物的初级消费者,依次是肉食的次级消费者,它们捕食初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又捕食次级消费者等。四是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把死亡的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也就为绿色植物提供了养料和食物。实际上,这四种或更多的要素也就形成了层层相依,环环相扣的链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条或一个环节,这样的生态就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永续发展或良性循环。

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物种消亡,约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他动、植物也会随后覆灭。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被杀绝后,不到数年,该岛的大栌榄树也渐渐消失了,因为这种乔木的种子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萌生。一只杜鹃一天可捕食300余条松毛虫,一个夏季约可消灭31500多条松毛虫,可以吃掉蚊子、苍蝇共约25万只。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鸟、昆虫植物的数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鸟的数量太少或灭绝,昆虫就会大量繁殖,昆虫吃光植物后,自己也会灭绝,于是生态系统就彻底被破坏。所以,野生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中大量养鸟人的存在也使得野生鸟类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最终受到威胁的也是人类。

人与环境的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遵守的人伦有五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从亲、义、别、序、信五个范畴来规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后来,台湾伦理学界提出第六伦,用来界定群己关系,也可以把这一伦理看作是规范陌生人之间的伦理。

这些传统的人伦之道固然重要,但需要扬弃。而且,仅仅依赖它们并不能涵盖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也无法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人活天地间,必然要与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引入第七伦的伦理,也即人与自然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第七伦要应对的关系包括,人与表面上无机的自然环境,如矿物、土地、水和阳光等的关系;人与有机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人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关系。所以,第七伦也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

无论是无机的自然环境还是有机的生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仁慈的,有感知的,甚至是有情感的。表现为,如果人类善待它们,它们也会感受到人类的善意,反过来也善待人类。反之,它们就会报复人类,甚至毁灭人类。例如,猫头鹰、蛇类的减少就会让人类陷入粮食危机。

第七伦所体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善待自然,也包括善待动物。这意味着,在从自然索取我们各种所需的物质时需要顾及自然的产出和复苏的能力,不能以GDP为第一原则,更不能涸泽而渔和杀鸡取卵。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提及,例如,《论语》提出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孟子•梁惠王上》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等,实质上也是一种永续发展的概念,是人与自然相处应遵循的一种伦理原则。

第七伦尽管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和人与人的关系。因为自然物也有法律地位,需要人类去保护和善待。反过来,得到保护的自然,包括动物,也会善待人类。

篇5:动物保护色大班教案

1、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能积极探索、发现动物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动物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难点:能积极探索、发现动物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熊二捉迷藏》课件、有关动物保护色及应用的课件和录像、磁性黑板、森林背景图、动物图片、背景音乐等。

活动过程:

1、以游戏“捉迷藏”导入,在情境中激发幼儿了解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1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说出熊二衣服的特点。

(2)继续演示课件,以“熊二捉述藏”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熊二两次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教师小结:熊二为了隐藏自己,它躲藏的地方与身上的衣服颜色和花纹差不多。

2、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了解并交流不同动物的保护色,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继续以“捉迷藏”情境引导幼儿观看录像,了解动物保护色。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都有谁?藏在什么地方?

教师小结:这些颜色是动物用来保护自己的,是它们的保护色。

(2)请幼儿帮小动物利用保护色玩“捉迷藏”,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进一步理解保护色。

(3)课件展示,经验分享,引导幼儿了解其它动物的保护色。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保护色?

教师展示各种动物课件,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保护色,丰富幼儿对保护色的认识并进行小结。

3、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幼儿经验,了解动物的不同保护色。

(1)观看视频“变色龙”,了解变色龙保护自己的特殊方法。

(2)观看过程中提问:它变成了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变色龙的保护色更神奇,它的皮肤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来保护自己。

4、播放课件,联系生活,了解人们对保护色的利用。

(1)猜猜看:以穿不同服装的军队在森林里行军打仗为例子,引导幼儿思考:“他们谁能取胜,为什么?”

(2)播放录像,引导幼儿通过视频验证自己的想法。

(3)结合课件,拓展幼儿经验,加深幼儿对保护色的了解,并进行小结。

5、以游戏巩固对保护色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探索的快乐。

游戏“快乐大躲藏”,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寻找隐藏的动物,并通过动物自身的保护色进行躲藏。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到户外玩“捉迷藏”的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篇6:大班动物保护色教案

设计意图:

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大班后期的孩子已经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从而把握事物一些本质特征。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本次教学活动是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对躲在小叶子下面的小蜗牛产生兴趣,所听到的幼儿间关于小蜗牛身体颜色的一段争论之后,而组织的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幼儿对动物的体表颜色的观察、分辨与讨论,可以让幼儿获得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的认知经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科学认知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保护色”。

能力目标:尝试自主观察、操作,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情感目标:体验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萌发探究动物世界的热情。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保护色”。

难点:尝试自主观察、操作,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四)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增强对动物的感知;了解幼儿对动物知识的认识。

2、环境准备:有电脑和电视机。

3、材料准备:幻灯片《动物的保护色》、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青蛙等)。

(五)说活动过程

我将整个活动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其进行说明一下。

(一)欣赏故事,引起兴趣。

故事导入——隐身妙招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一定要仔细听哦!一会老师有问题提问你们哦!

森林里的动物们正在热热闹闹的开舞会,突然,老鹰飞来了。“啊!老鹰来了,快躲起来!”正在跳舞的枯叶蝶飞到树枝上,停在枯叶的旁边。枯叶蝶就同枯叶一摸一样,谁也认不出它来。蜥蜴趴在土堆上,它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分不出哪是泥土,哪是蜥蜴。青蛙转到草丛里,绿绿的青蛙闭上眼睛,谁也找不到他·····

老鹰飞过来一看,咦,刚才还有很多动物在唱歌、跳舞,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老鹰瞪大眼睛,自细地找来找去,只看到绿草丛、泥土堆和树上的枯树叶。

老鹰飞走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哈哈,我们都有躲起来的好办法,老鹰瞪大眼睛也找不到我们。”

青蛙唱起歌,蜥蜴敲起鼓,枯叶蝶跳起舞。小动物们又热热闹闹的开起了舞会。

幼儿欣赏故事,主要是引起观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鹰飞过来没有看见青蛙、蜥蜴和枯叶蝶吗?(小朋友们答)

师:对了,小朋友们听得可真仔细,你们的回答太棒了!我们一起来表扬一下自己吧!

(棒棒棒,我最棒!)师:一些弱小的小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将自己身体的颜色变成和它生活环境的颜色相似,有的甚至连外形都完全变了,他们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多么聪明啊!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不要去捕捉伤害他们,好吗?

师: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播放图片---迷彩服)(这里用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观察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大胆讲述。

火眼金睛

师:小朋友们,这个故事讲完了,你们知道什么是动物的保护色了吗?(小朋友答)老师这里还有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找找看,图片中有哪些小动物,好吗?(播放图片)(这里用到了观察法)

(三)尝试操作

游戏

躲猫猫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很多小动物,你们看都有谁,(北极熊、青蛙、海豚、、、)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哦,他们说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你们想和他们一起玩吗?(想)他们说想和你们玩躲猫猫。(将小动物卡片分给小朋友们,尽量每人一个,让小朋友们根据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放到合适的背景图上,然后师幼共同讨论、交流结果。)

(这里用到了讨论法和尝试操作法)

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游戏表演,增加趣味。

师:在美丽的大草原上,许多小动物在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危险来到了,他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

教师给幼儿带上小动物的头饰,让每个动物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这里用到了情景表演法。)

(六)说活动延伸

科学区内投放更多的关于动物保护色的书籍、图卡等等,引导幼儿继续探究性学习!

(七)活动总结

篇7:动物保护色大班教案

幼儿对动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形态生动习性各异的动物深深吸引着幼儿,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怎样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认识到动物与动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丰富幼儿的知识。

教育目标与要求:

1、使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相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2、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画有沙漠森林冰原草原的背景图,“动物保护色”录像带,幼儿操作用塑胶卡纸动物人手1-2个,公鸡头饰,小虫若干。

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你知道的有哪些?

2、”小朋友知道很多动物,你知道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3、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背景图

4、小朋友桌上有许多动物请你选一种动物想想它应该住哪幅图中?(幼儿分组把动物图片放到背景图中,在幼儿操作中教师做一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5、提问:住在森林中的动物有哪些?它们的身体是什么颜色和斑纹?住在沙漠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的身体是什么颜色?北极有哪些动物?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6、住在不同地方的动物它身体的颜色都不相同,它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颜色呢?有什么作用?

7、教师通过游戏”小公鸡捉虫“帮助幼儿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出示不同颜色的小虫,放在青草丛中,请幼儿作小公鸡捉虫、提问:为什么绿色的小虫没捉到?

8、教师小结:在大自燃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敝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9、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

10、看录像“动物的保护色”让幼儿真实地看一看大自然中的动物是怎样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进一步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11、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会使用保护色。你知道是怎样利用的呢?

(启发幼儿讲述军队的服装、武器均用绿色,保护军队在作战中不被敌人发现)。

效果考核:

篇8:动物保护色

野生动物, 有的国家称为“动物界”。[1]然而无论怎样对其进行定义, 野生动物在人类主宰地球之前就已经是地球上的生存者。这种思维略有生态中心主义之嫌。生态中心主义的论断虽然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种论断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无益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因素。因为这种论断来源于美国的环保主义者阿尔多利奥波德, 是摒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道德观之基础的“大地伦理学”。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人类并非处于地球各生物群落的中心地位。那么人类何以制定法律来规制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其它动物呢?退一步讲, 人类的滥捕乱杀, 肆意扩展和改造自然环境作为生活空间等行为, 已经给野生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 即便是保护, 如果将保护理解成一种救济, 那么救济存在的前提便是权利的存在, 因而对这样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又衍生出野生动物权属问题。本文将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资源的概念、权属, 野生动物园管理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 并提出解决野生动物园中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建议。

二、野生动物的内涵界定

(一) 法学意义上的野生动物的确切涵义

法学意义上的野生动物的确切涵义究竟是什么?白煜老师将野生动物的含义总结为狭义、广义、生态学定义三种。

1.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定义为:“野生动物指一般被界定为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还未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2]这种生态学定义之下的野生动物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生存在天然状态下。这就意味着生态学定义下的野生动物不能是经过人工认为配种杂交的动物, 而必须是天然状态下出生并成长, 其栖息地与人类生活圈没有较大重叠。二、抑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可以使被经过短期驯养的动物。这就意味着生态学定义之下的野生动物可能是经过人驯养的动物。但是必须为短期驯养。否则长期驯养的野生动物有可能已不再具备野生动物的本质特征。三、这样的动物还未产生进化和变异。这一点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类动物可以是经过短期人工驯养的动物, 但是尚未产生进化和变异的情况。否则, 野生二字就要改成家养了。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有区别是因为其经过人工长期驯养, 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化使得动物逐渐失去其本质特征, 从体型到身体机能都较野生时期有了显著变化。这种情况下的动物便不再是野生动物。

2. 广义的野生动物的定义

广义的野生动物的定义为“野生动物包括一切野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3]这种广义的理解的确物法明晰野生动物的内涵,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外延极大, 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并且“野生”的范围从字面上很难被多数人产生同一的理解。对这种意义上的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弱。

3. 狭义的野生动物概念

另有狭义的野生动物概念, 这种概念之下的野生动物仅包括野生哺乳动物和野生鸟类。这个概念的优点在于有明确的野生动物范围, 但局限性在于其本身包括的内涵过于狭窄, 忽略了其它类型的野生动物。因此这种狭义的野生动物概念也很难与法学理论、司法实践相结合。因而在立法与司法中我国都没有采纳这一狭义概念。

(二) 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资源

此外, 刘宏明老师认为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资源的概念也是有着区别的。“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资源不同。野生动物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法律概念, 所有野生动物群体和个体的总称, 亦包括野生动物的产品。野生动物则是一个狭义的法律概念, 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资源的组成部分, 他不等同于野生动物资源, 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相同的”[4]。刘将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资源的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尤其是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资源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值得思考, 并且此处不得不了解资源的内涵。毫无疑问的是, 野生动物资源属自然资源中的一种。

(三)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那么, 何为“自然资源”呢?蔡守秋教授认为“自然资源的概念基于人们不同的价值认识和需要而不同”。[5]换句话说, 不同的价值认识决定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而这不同的界定也将反过来产生各种不同的社会效果。自然资源首先应是自然物, 这种自然物须为天然存在, 并且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蔡教授还介绍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所下的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可见, 并非所有天然存在非人类加工制造的自然物都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客观存在性。自然物必须为客观存在, 即天然存在, 非经人类加工制造的。二、可支配性。可支配性建立在时间条件和技术条件之下。倘若时机未成熟, 或技术条件不足以支配自然物, 那么自然物在此种情形下还不能够严格称为资源。三、效用性。即自然物在具备一二两个特征的同时还须具备效用性。换句话说, 就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 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起到推动作用的自然物。

(四) 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保护法

上文已经论述到“野生动物”在理论上讲应属“野生动物资源”的子集, 换句话说即野生动物包含于野生动物资源。如果自然资源是一个集合, 那么野生动物资源则是自然资源的子集。处于包含关系之中, 野生动物则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总的来说, 野生动物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经济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之一。野生动物资源是能够为人们保护, 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自然资源。人对于自然资源的以上属于经济范畴的行为, 为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经济法中重要的一环便是自然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便是自然资源法体系下的子集。

三、自然资源的三特征决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性质

(一)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法

蔡守秋教授认为:“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张梓太教授认为这种定义是以自然资源法的内涵作为切入点的概念。任何一部法律的共性是其均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自然资源法也不例外。自然资源法的属性为公法还是私法呢?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 即调整非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为公法, 调整个人 (包裹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 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 即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 为私法。可以简单地认定自然资源法属于公法或私法吗?张梓太教授认为:“自然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在对其进行判断和取舍时不应受传统法学思维定势的局限, 因为在自然资源社会关系中, 既包含了横向的财产关系和交易关系, 同时还大量存在纵向的管理关系, 同一个法律领域纵向和横向社会关系的并存, 已经超越了传统法学理论中以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为基础所形成的部门法对社会关系的选择与取舍。”[6]正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社会关系的交织存在, 才会使得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为社会生活中较为复杂的问题。自然资源法时而是行政法, 时而是行政法之下的经济法, 时而又有可能存在民法条款。自然人或法人, 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谋取合法性利益时, 须遵守繁琐复杂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然资源法律法规, 稍不留神, 便有可能触动自然资源法中的禁止性条款, 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权属问题的法律缺陷。

(二) 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意识到了对野生动物的立法保护刻不容缓。目前, 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为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以下简称《野保法》) , 1986年的《渔业法》, 以及1992年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993年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三) 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缺陷

《野保法》第一条确定了整部法律的立法目的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可见, 维护生态平衡的途径不仅仅是保护和拯救濒危野生动物, 还包括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然而“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主体应当是谁?《野保法》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 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所有权在国家, 然而社会生活中, 保护、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主体往往不直接体现为国家, 多数情况下为个人 (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且上文已论述到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资源并非对等概念, 而是具有一定的包含关系。那么野生动物的所有权也就应当区别于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刘宏明认为:“野生动物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属于国家专有, 并不意味着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野生动物也属于国家专有。事实上, 自然人和法人均可享有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简单地说, 区分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资源之概念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野生动物权属与野生动物资源权属也相继被区分开来。但是这种区分虽在表面上缓和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紧张关系, 在多数情况下的司法执法实践中, 并未最大限度地产生法的实效。根据野保法的规定, 自然人和法人可以驯养或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前提是须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驯养繁殖许可证[7]。有了驯养繁殖许可证之后, 驯养人若想出手因驯养繁殖而产生的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产品, 也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政府制定的收购单位, 按照规定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售行为原本属于私权的处分行为, 而此种情况之下, 私权———即物权的处分行为竟须受到公法的制约, 公法律关系与私法律关系的这种相交使得国家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 个人利益须作出严重的妥协和让步。实际经济生活中, 驯养、繁殖, 实际占有野生动物的往往多数情形下是个人, 这就造成了许多学者提到的“国家主体虚位化”的现象。这种情况表明存在着保护管理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等方面的法律困境。

四、野生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

(一) 野生动物园与动物园的混同

1. 野生动物园

暂且不谈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 生存于天然自由状态下的野生动物, 这样的动物不特定性较强, 值得关注的是“野生动物园”中的动物, 应如何加以保护?野生动物园中的动物, 可以大致作以下理解:“野生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 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他动物。”[8]其实这个概念的重点是生存于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首先, 野生动物园中的动物须为本地的动物, 这涉及到区域生态系统性。其次, 不能够对野生动物园范围内的动物进行人工干预。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野生动物园”已经不再是指非经人工干预的野生动物园了, 不过是实质上的“动物园”。

2. 动物园

动物园的概念不难理解。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郊区都有动物园的存在。“动物园 (zoological garden) 搜集饲养各种动物, 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园地。分专设和附设于公园内的两种。园中有饲养各种动物的特殊建筑和展出设施, 并按动物进化系统结合自然生态环境规划布局”[9]。这种情形下, 只要在动物园前面加上“野生”文字, 普通的动物园就摇身一变成为野生动物园。

3. 野生动物园与动物园的混同

在国外, 真正的野生动物园其实可能仅仅是被划定了专项保护区域,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证区域内动物为本地生长, 保证生态链的完整性, 并对区域内的动物严格控制人工干预, 不得随意添加非本地动物进去, 或者将动物囚禁在牢笼之中供游人观赏。但是放眼望去全国范围内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野生动物园”, 几乎没有一家符合这一特征。这种情况, 既给野生动物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不利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也因野生动物权属相关立法的缺陷使得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二) 典型案例———沈阳私人动物园东北虎饿死案

以一个因各方矛盾激化引发的案例为切入点。今年3月份, 东北虎饿死案足以说明野生动物园动物的保护与利用的复杂性。野生动物园还叫作“动物园”时, 主管部门为建设部, 遵守的部门规章为《城市动物管理规定》, 后来“野生动物园”成为新兴的经营模式, 由于野生动物园中的动物理论上讲应均为“野生动物”, 而野生动物由于森林法的规定属于林业主管部门管辖范围, 因此, “动物园”改为“野生动物园”之后, 其主管部门也就相应的变成了国家林业局。遵守的法律、法规则成为《森林法》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等。林业局即对野生动物园有了执法权, 主要审批野生动物园的经营者是否有建设和饲养的资格。自然人或法人若想开办野生动物园, 则只需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审批发放驯养许可证, 运输证 (若动物是由外地运输而来, 则须办理运输证, 这一点更加能够证明国内野生动物园的实质与动物园没有较大差别, 更改名称不过是为了规避法律) 申办两证的条件是:1.资金保障;2.设备条件;3.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以我国国情来看, 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三项条件的经营者并不多。况且很多经营者为了更大限度谋取利益, 往往降低成本, 而成本恰恰是这三项重要的条件。最后两证可以办理下来, 然而野生动物园的质量堪忧。最为可怜的, 只有野生动物本身。它们既有可能离开本来生存的地区, 气候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得它们的身体不再如以往健壮, 明显的人工干预对其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同样有害其健康。但是已经发生的这些问题, 在法律上找不到原点———既没有适格的原告来替这些动物伸冤, 也没有合法的被告承担责任 (两证都齐全) 。

中国动物园协会会长刘农林还揭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秘密———个人开办野生动物园的最终目的是规避土地管理法规, 划地圈地改变野生动物园周边的土地性质。上文已提到两证办理后即可开办野生动物园, 即可“划地建园子”了。而这划地的过程中, 大部分土地被经营者用来开发房地产, 以攫取高额利润, 这就是很多野生动物园周边往往会有很多高级住宅的原因, 它们往往是野生动物园经营者的“横向产业”。建设部门有权管理这方面的问题, 但此时有执法权的仅仅是林业部门, 林业部门向经营者问责的理由是两证, 而经营者具备两证, 问责成为空白。东北虎饿死案中经营者以饿死老虎作威胁, 向国家讨要老虎营养费, 但此时私人动物园已经成为股份公司, 园内野生动物作价参股, 这一切问题又似乎转入了私法范畴, 但是东北虎为国家濒危物种, 这就出现了本文论述道德野生动物资源专属国家, 但野生动物可以归个人所有是一个矛盾点, 并不能解决野生动物权属问题的缺陷。

五、对合理保护、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立法建议

(一) 取消私人开办野生动物园的制度

只有取消这一制度, 才能够避免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也可以避免不良经营者利用野生动物园的政策漏洞攫取不正当利益的可能性。

(二) 划定野生动物保护区域, 由各级地方政府管辖

个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来实现。保护区域可以对外开放, 可收取少量费用, 以起到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作用。

六、结语

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 法律须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 多年来形成的管理体制不适合大动干戈的法律规则变动和政策变动, 因此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爱惜仅靠国家的强制力是远远不够的, 它更需要每个公民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黄忠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J].生态经济, 2008-4, 44.

[2][3]白煜.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J].法治与社会, 2008-8, 31.

[4]刘宏明.浅议野生动物所有权[J].绿色中国, 2010-5, 42.

[5]蔡守秋.环境法案例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7 (1) :127.

[6]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8 (1) , 19.

[7]陆晴.沈阳私人动物园的极端样本[J].三联生活周刊, 2010, (13) :90.

[8]野生动物园中的动物[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3111.htm?fr=ala0_1_1.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模句之其他类下一篇:巧妙词语的含义及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