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2024-04-27

*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天津市大港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大港区地处天津市东南部,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大港历史上曾是退海之地,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石化工业的兴起,其战略地位与经济地位日趋凸现。197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大港区。辖五街三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区政府所在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大港建区至今已走过了25年的创业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建区头16年,实现了由盐碱荒滩向全国重要石化工业区的转变;“九五”期间,实现了由厂矿生活区向花园式城区的历史性跨越;“十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初步形成了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具有现代化雏形的滨海城市。XX年完成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区属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实现三级税收34亿元,区级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亿元,城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经过全区人民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相继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等荣誉称号,XX年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主要工作进展

大港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高度重视,自1989年全国爱卫会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后,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契机,坚持从大港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创卫工作的先进经验,大力开展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市容环境、加强卫生防病、健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创建活动。1992年12月区政府批转了区创卫办制定的《大港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达标区规划(1993年-1995年)》。1994年1月被天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命名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初验基本达标区,同年12月被命名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验达标区,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并在全国爱卫会、市爱卫会组织的历次卫生城市检查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XX年全国爱卫会印发《国家卫生区标准》后,我区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奋斗目标,区委、区政府将创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决心举全区之力,力争用4年的时间把大港区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区,并在XX年通过了市爱卫会的考核,被命名为天津市第一个市级卫生区。几年来,我区瞄准《国家卫生区标准》,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申报国家卫生区的五项基本条件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和城区除四害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卫生区标准》。今年4月上旬,全国爱卫办专家组来大港区对创卫工作进行帮助指导,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薄弱环节,逐项改进落实,创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回顾近几年我区创卫工作历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环境不断优化 大港城区是由厂矿生活区演变而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打破先天不足的“瓶颈”,我们近几年累计投入89亿元,大规模进行城市环境建设,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重点,年年有变化。目前,我区城市交通基本形成了内部畅达、外部环绕的“三纵三横”城区道路网,人均道路面积达到平方米;采取BOT方式筹集资金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运用集合式信托投资方式募集资金9000万元进行城区雨、污排管网建设;投入5300万元建设垃圾处理场;建成108公里环港通讯光缆和3条对外通讯光缆;改造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居民天然气人户率、供暖率均达到100%。对城市设施的适度超前建设,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契机,以城区创卫带动农村创卫,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施农村城市化工程,即从XX年开始到XX年,把我区农村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3个中心镇和24个中心居住区,让10万农民住进环境整洁、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居住舒适的公寓式、别墅式现代化住宅小区。

(二)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积极探索盐碱滩涂绿化新路子 大港区由于是退海之地,城区土壤含盐量达到3‰,绿化难度较大,据测算,每种1平方米草坪或种植1棵树,需要投入100元。为此,我们因地制宜,攻坚克难,积极实施“绿色行动”。邀请植物学家、土壤学家到大港,攻克在盐碱地上搞绿化的关键性难题。以世纪大道绿化为突破口,改造后的世纪大道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6%,成为天津市最宽最绿最美的文明示范路;积极构建“以改善环境为根本,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以单位绿化、居民区绿化为基础,以防护林为屏障,以官港森林公园为基地”的绿化体系;在地势低洼,土地盐碱的自然条件下,采取挖渠换土、暗管排碱、建隔离层等方法搞绿化,逐步摸索出了盐碱滩上搞绿化的有效方法;坚持绿化与新辟拓宽道路、新建改造居民区、市容景观建设三同步,形成了以街头绿色小品为点,道路两侧绿化带为线,小区庭院式绿化和绿地广场为面的绿化格局;大力实施绿色工程,投入8000万建设占地1000亩,绿化面积占46%的示范生活小区;新建100米宽,40米绿化隔离带的城区北环路,对城区10条道路进行改造;进行l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天津大港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经过不懈努力,1999年大港区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称号。近年来,我们又投入3亿元,新建绿地300余万平方米,植大树100余万株,截至XX年上半年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和平方米。

(三)注重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石化基地可持续发展 大港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一方面丰富的石油和石化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石油和石化产业的高污染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大港区特殊的区情和产业特点,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发展思路,生态环境建设为题中之义,并提出了建设全市乃至全国最绿、最美、最洁净城区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区制定科学的环保规划,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工程”,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狠抓驻区大企业污染源治理;投巨资对200余个污染项目实施整治,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公司、大港电厂等一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现已成为花园式的厂区。在巩固现有工业污水处理率100%的基础上,为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日处理10万吨的大型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目前一期3万吨已投入使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95%以上,进一步巩固我区各项环保指标的领先地位。以空气质量、噪声治理、水质治理为重点,对城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并网,加强 “三堆”和粉煤灰运输的执法监督管理,加强了城区湖泊河渠水质的治理。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大港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近年来,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治理城区煤烟型污染工作,对锅炉、茶炉、餐饮大灶等各种燃烧设备进行了集中整治,撤消4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取暖锅炉,对大吨位锅炉实行除尘脱殖双重治理。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了大面积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城区规划出1500亩土地,搞环保型绿化,建设城中生态环保林,成为阻隔城市污染的一道绿色屏障。创造了在全国评比中连续多年大气环境质量始终稳定在国家二级水平,其它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功能区标准。全国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团、国家环保总局等多次到大港检查环保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国家决定投资近500亿元,把100万吨乙烯、1250万吨炼油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电力项目放在大港,石化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和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四)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管理方式和规律日趋清晰 城市管理必须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手段,建立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紧跟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大港区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疏堵结合,把综合治理作为探索城市管理规律,强化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我区建立健全了区、街、居委会三级市容环境管理网络,城市管理实施综合执法,市容环境管理实现了法制化、规范化;在天津市率先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确保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良性互动。坚持疏堵结合,是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几年来,全区统一规划、建设各类商业设施104个,其中新建市场22个,新增经营摊位5300个,使占路商贩全部退路进厅,改变了以往城市管理“打游击”的状况。同时,积极启动“农改超”工程,在提高商业设施档次的同时,确保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洁。严格查处运输洒漏造成的道路污染,净化城区道路环境;对原有机扫车辆进行改造,并购进先进的机扫车辆,道路机扫率达到了30%以上;建设10个垃圾收集间,对居民楼的垃圾道进行封堵,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和垃圾袋装化,对垃圾集中密闭转运,确保城市环境的整洁;采取政府投资、引资和社会兴建相结合的方法改造维修27座公厕、新建10座公厕。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市容环境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全区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机构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充实和加强传染病管理监督队伍,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抓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了疫情报告网络,特别是非典防治报告网络,依法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斗争中,全民动员,紧紧抓住大港区地域广阔、企业跨地区经营且流动性大的特点,全面防控,以街为战、以镇为战、以企为战,取得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零报告的可喜成绩。XX年,我区加快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建设新的大港医院;重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院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步伐;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非典等重大疾病的防控;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全区医疗管理水平。

(六)狠抓除害工作,“四害”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大港是城乡混合型的滨海城区,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由于气候特点,加上湿地面积分布城区周边地区,蚊蝇鼠蟑易于繁殖,给除“四害”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除“四害”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区领导包片,业务部门指导,基层单位为主体的除“四害”机制;建立健全了区、街、社区三级除“四害”网络,设专(兼)职除“四害”工作人员,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尽其职,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大港区消毒除害服务中心,目前有7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5名为除“四害”执法人员;制定除“四害”单项工作计划,下达任务,明确责任,各街道办事处和条口单位有章可循,阶段性工作环环相扣,使除四害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日常化管理模式;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爱卫系统领导及除“四害”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加大除“四害”经费投入,从XX年至今全区除四害累计投入达万元;驻区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保障了除“四害”工作的开展。几年来鼠蟑蚊蝇密度有效地控制在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今年6月通过了市爱卫会对全区灭鼠、灭蝇、灭蟑成果的复查考核。

(七)紧紧抓住创卫契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委、区政府围绕创卫工作,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注重夯实基础,不断推进城市精神文明进程;注重设计载体,不断提高全区整体文明水平。以创卫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六进社区”活动(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环保和法律),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建设了一批文明小区和文明楼院;开展“万名市民环境大清整”,先后组织7次活动,参加人数达到20万人;组织社区环境志愿者队伍70多支,在“文明护绿”、“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四个一”活动机制,即紧贴创卫工作,每个月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抓住一个重点部位、开展一次联合检查、进行一次全面通报;坚持每周五早晨义务劳动制度,划定责任区,统一行动,现场点评,消除城区卫生死角,治理城市“三乱”。精心设计载体,激发群众参与创卫的热情。开展“楼道革命”,动员居民走出小家,净化楼道,净化阳台,改变“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以“自家门前净起来”为重点,改陋习、树新风;以小区楼院为重点,下力量净化、亮化、美化;以市场内外环境卫生为重点,开展“文明市场”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卫的热情,促进了创卫工作深入开展,推动了城区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把创卫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认为,创建国家卫生区符合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创造居民生活环境与地区发展环境的最佳结合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群众得实惠、企业受益的民心工程;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国家卫生区标准》的10个方面62项量化指标的全部落到实处,将极大地改变城市面貌,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创建国家卫生区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对大港区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区来说,意义更加深远重大。大港区“因油而生”,随着石化基地规模的扩大,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扎扎实实地落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上下及有关部门,务必提高对创建国家卫生区的认识,紧密结合各部门的职能,确定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发动,确保创卫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要求全区各部门在创卫工作中必须确保做到“三个结合”,即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与创卫目标相结合,确保创卫工作整体安排、分步实施;加大投入与创卫达标相结合,创卫工作是区域环境上水平的标准化工作,没有资金量的投入,就没有环境质的提高,必须采取多种筹资方式,加大投入,依靠借地生财、兴商聚财、让利引财的市场运作方式,筹措创卫资金,为创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部门工作与创卫整体工作相结合,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到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形成了创卫一盘棋思想。

(二)加强领导,建立严密有序的创卫组织推动体系 创卫工作是一项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确保令则行、行必果。为此,区委、区政府注重对创卫的组织领导,多次在区委书记办公会、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区长办公会上作专题研究,把创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机制。XX年区委、区政府作出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决定后,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和驻区企业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卫生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卫的日常工作。创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后,为更好地指挥协调创卫工作,成立了创卫指挥部。指挥部在创卫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全区的创卫工作。指挥部下设10个职能组,其中秘书组、宣传组、效能督查组,从区委、区政府及有关专业部门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根据创卫工作的深入推进,及时制定和阶段推动方案,加强了指挥协调力度,使创卫工作进一步得到了深化。严格落实每周例会制度,及时解决创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全区创卫工作协调有序健康发展。区属各单位、驻区企业、驻区部队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推动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此基础上,创卫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创卫工作目标责任制,与责任单位签订了《创建国家卫生区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区委综合目标考核挂钩,从而使创卫工作做到有计划、有任务、有检查、有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广泛发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卫的生动局面 创建国家卫生区是改善城市环境,为群众健康谋福利的民心工程,理应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的全民工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调动民力,形成浓厚的创卫氛围。为此,我们以宣传工作为先导,通过动员会、推动会、培训班、编印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区级新闻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开设专题专栏,对创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报道;全区主要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都设有卫生宣传窗、黑板报,定期进行创卫宣传;区级机关、各单位按照要求,坚持开设创卫宣传栏。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创建国家卫生区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工作目标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创卫工作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政府推动向社会推动、群众自发方向发展。

人大、政协参与创卫。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听取创卫工作阶段性汇报,联合视察环境治理工作,并及时把意见和建议向区委、区政府反馈意见,便于区委、区政府及时掌握群众对创卫的认识,及时掌握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全区创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区企联手推动创卫。大港区驻区企业众多,企业在创卫工作中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多年来,区政府加强与驻区企业的协调,充分发挥区企关系密切的优势,注重挖掘企业自身潜力,驻区企业不仅在创卫工作中不拖后腿,而且积极主动地承担重任,为政府作劲。几年来,先后投资近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和绿化,按照全区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及时完成创卫整改任务。同时,区政府定期召开有驻区企业领导参加的创卫联席会,统一区企创卫步调,对涉及驻区企业的创卫难题进行专门高层协调,研究解决方案,确保创卫工作步调一致,整体推进。

(四)明确责任,把创卫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创卫工作既是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也是各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要求必须做到条块联动,部门配合,协调推进。为了明确部门职责,区创卫指挥部结合创卫的整体任务,逐项进行分解,纳入各部门阶段性目标管理,实行考核。建立完善了创卫工作目标责任制,下发了《大港区创建国家卫生区职能组职责分工》、《关于印发创卫宣传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并定期进行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统一领导、以块为主、条块齐抓共管的责任分工机制,将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对领导不力,落实不到位的,扣减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年终目标管理奖。加大督查力度,由创卫指挥部效能督查组或会同区委督查室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创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以督查专报的形式在每周例会上给予通报,并上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确保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创卫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我区创卫工作从加大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特别是近4年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创卫活动,逐步探索和积累了北方城市创卫的一些经验,但是与我国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五小”问题上,卫生条件改进难度较大,有治而复返的现象;二是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与城区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三是部分农贸市场的环境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改超”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四是部分市民的文明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快我区创建国家卫生区的进程,巩固已取得的创卫成果,近期区创卫指挥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连续召开多次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加大“五小”问题的整治力度,借鉴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区的实际,寻求规范化、制度化的新路子。加大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实现环境卫生保洁经常化。加快集贸市场“农改超”进度,提高商业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彻底改变整体环境卫生状况。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早日把大港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卫生区。

篇2:*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进展大港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高度重视,自1989年全国爱卫会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后,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契机,坚持从大港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创卫工作的先进经验,大力开展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市容环境、加强卫生防病、健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创建活动。1992年12月区政府批转了区创卫办制定的《大港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达标区规划(1993年-1995年)》。1994年1月被天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命名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初验基本达标区,同年12月被命名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验达标区,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并在全国爱卫会、市爱卫会组织的历次卫生城市检查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2000年全国爱卫会印发《国家卫生区标准》后,我区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奋斗目标,区委、区政府将创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决心举全区之力,力争用4年的时间把大港区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区,并在2001年通过了市爱卫会的考核,被命名为天津市第一个市级卫生区。几年来,我区瞄准《国家卫生区标准》,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申报国家卫生区的五项基本条件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和城区除四害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卫生区标准》。今年4月上旬,全国爱卫办专家组来大港区对创卫工作进行帮助指导,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薄弱环节,逐项改进落实,创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回顾近几年我区创卫工作历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环境不断优化大港城区是由厂矿生活区演变而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打破先天不足的“瓶颈”,我们近几年累计投入89亿元,大规模进行城市环境建设,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重点,年年有变化。目前,我区城市交通基本形成了内部畅达、外部环绕的“三纵三横”城区道路网,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47平方米;采取BOT方式筹集资金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运用集合式信托投资方式募集资金9000万元进行城区雨、污排管网建设;投入5300万元建设垃圾处理场;建成108公里环港通讯光缆和3条对外通讯光缆;改造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居民天然气人户率、供暖率均达到100%。对城市设施的适度超前建设,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契机,以城区创卫带动农村创卫,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施农村城市化工程,即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把我区农村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3个中心镇和24个中心居住区,让10万农民住进环境整洁、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居住舒适的公寓式、别墅式现代化住宅小区。

(二)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积极探索盐碱滩涂绿化新路子大港区由于是退海之地,城区土壤含盐量达到3‰,绿化难度较大,据测算,每种1平方米草坪或种植1棵树,需要投入100元。为此,我们因地制宜,攻坚克难,积极实施“绿色行动”。邀请植物学家、土壤学家到大港,攻克在盐碱地上搞绿化的关键性难题。以世纪大道绿化为突破口,改造后的世纪大道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6%,成为天津市最宽最绿最美的文明示范路;积极构建“以改善环境为根本,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以单位绿化、居民区绿化为基础,以防护林为屏障,以官港森林公园为基地”的绿化体系;在地势低洼,土地盐碱的自然条件下,采取挖渠换土、暗管排碱、建隔离层等方法搞绿化,逐步摸索出了盐碱滩上搞绿化的有效方法;坚持绿化与新辟拓宽道路、新建改造居民区、市容景观建设三同步,形成了以街头绿色小品为点,道路两侧绿化带为线,小区庭院式绿化和绿地广场为面的绿化格局;大力实施绿色工程,投入8000万建设占地1000亩,绿化面积占46%的示范生活小区;新建100米宽,40米绿化隔离带的城区北环路,对城区10条道路进行改造;进行l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天津大港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经过不懈努力,1999年大港区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称号。近年来,我们又投入3亿元,新建绿地300余万平方米,植大树100余万株,截至2004年上半年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5.91%和38.72平方米。

(三)注重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石化基地可持续发展大港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一方面丰富的石油和石化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石油和石化产业的高污染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大港区特殊的区情和产业特点,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发展思路,生态环境建设为题中之义,并提出了建设全市乃至全国最绿、最美、最洁净城区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区制定科学的环保规划,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工程”,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狠抓驻区大企业污染源治理;投巨资对200余个污染项目实施整治,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公司、大港电厂等一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现已成为花园式的厂区。在巩固现有工业污水处理率100%的基础上,为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日处理10万吨的大型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目前一期3万吨已投入使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95%以上,进一步巩固我区各项环保指标的领先地位。以空气质量、噪声治理、水质治理为重点,对城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并网,加强 “三堆”和粉煤灰运输的执法监督管理,加强了城区湖泊河渠水质的治理。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大港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近年来,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治理城区煤烟型污染工作,对锅炉、茶炉、餐饮大灶等各种燃烧设备进行了集中整治,撤消4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取暖锅炉,对大吨位锅炉实行除尘脱殖双重治理。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了大面积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城区规划出1500亩土地,搞环保型绿化,建设城中生态环保林,成为阻隔城市污染的一道绿色屏障。创造了在全国评比中连续多年大气环境质量始终稳定在国家二级水平,其它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功能区标准。全国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团、国家环保总局等多次到大港检查环保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国家决定投资近500亿元,把100万吨乙烯、1250万吨炼油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电力项目放在大港,石化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和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四)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管理方式和规律日趋清晰城市管理必须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手段,建立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紧跟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大港区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疏堵结合,把综合治理作为探索城市管理规律,强化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我区建立健全了区、街、居委会三级市容环境管理网络,城市管理实施综合执法,市容环境管理实现了法制化、规范化;在天津市率先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确保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良性互动。坚持疏堵结合,是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几年来,全区统一规划、建设各类商业设施104个,其中新建市场22个,新增经营摊位5300个,使占路商贩全部退路进厅,改变了以往城市管理“打游击”的状况。同时,积极启动“农改超”工程,在提高商业设施档次的同时,确保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洁。严格查处运输洒漏造成的道路污染,净化城区道路环境;对原有机扫车辆进行改造,并购进先进的机扫车辆,道路机扫率达到了30%以上;建设10个垃圾收集间,对居民楼的垃圾道进行封堵,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和垃圾袋装化,对垃圾集中密闭转运,确保城市环境的整洁;采取政府投资、引资和社会兴建相结合的方法改造维修27座公厕、新建10座公厕。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市容环境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全区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机构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充实和加强传染病管理监督队伍,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抓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了疫情报告网络,特别是非典防治报告网络,依法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斗争中,全民动员,紧紧抓住大港区地域广阔、企业跨地区经营且流动性大的特点,全面防控,以街为战、以镇为战、以企为战,取得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零报告的可喜成绩。2004年,我区加快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建设新的大港医院;重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院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步伐;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非典等重大疾病的防控;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全区医疗管理水平。

(六)狠抓除害工作,“四害”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大港是城乡混合型的滨海城区,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由于气候特点,加上湿地面积分布城区周边地区,蚊蝇鼠蟑易于繁殖,给除“四害”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除“四害”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区领导包片,业务部门指导,基层单位为主体的除“四害”机制;建立健全了区、街、社区三级除“四害”网络,设专(兼)职除“四害”工作人员,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尽其职,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大港区消毒除害服务中心,目前有7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5名为除“四害”执法人员;制定除“四害”单项工作计划,下达任务,明确责任,各街道办事处和条口单位有章可循,阶段性工作环环相扣,使除四害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日常化管理模式;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爱卫系统领导及除“四害”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加大除“四害”经费投入,从2002年至今全区除四害累计投入达147.5万元;驻区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保障了除“四害”工作的开展。几年来鼠蟑蚊蝇密度有效地控制在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今年6月通过了市爱卫会对全区灭鼠、灭蝇、灭蟑成果的复查考核。

(七)紧紧抓住创卫契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委、区政府围绕创卫工作,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注重夯实基础,不断推进城市精神文明进程;注重设计载体,不断提高全区整体文明水平。以创卫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六进社区”活动(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环保和法律),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建设了一批文明小区和文明楼院;开展“万名市民环境大清整”,先后组织7次活动,参加人数达到20万人;组织社区环境志愿者队伍70多支,在“文明护绿”、“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四个一”活动机制,即紧贴创卫工作,每个月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抓住一个重点部位、开展一次联合检查、进行一次全面通报;坚持每周五早晨义

将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对领导不力,落实不到位的,扣减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年终目标管理奖。加大督查力度,由创卫指挥部效能督查组或会同区委督查室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创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以督查专报的形式在每周例会上给予通报,并上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确保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创卫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篇3:*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创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是提高南川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1 发展现状

1.1 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末, 南川区户籍人口67.2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2.18万人, 非农业人口15.0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43万人。

2 0 1 0年, 南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 4 3.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72.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47.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9∶50.8∶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32亿元, 2010年区级财政预算内收入25.7亿元。

1.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南川区农业特色明显, 是国家级粮食产粮县、全国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国家级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茶叶基地百强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区、全国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药材产业之乡”。2010年, 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3.5亿元, 在重庆市40个区县中排第十三位;农村经济总量到63亿元, 农业增加值22.8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13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42.4万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38%, 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5944元, 除主城九区外排名全市第九位。

南川区农业劳动者比例在全市最高, 一产业从业人员13.07万人, 占全区乡村从业人员的38%。

“十一五”期间, 南川区累计投入农业的各种资金在296.93亿元以上, 其中各项财政资金25.7亿元, 通过惠农、博鼎、昌达、禹光等国有农业投资公司以“拨改投”的方式融资投入16.23亿元, 招商引进社会资本投入255亿元。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农村交通投资45亿元, 建设通乡、村、社公路2587.8 km;完成水利投资10亿元, 整治病险水库34座;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62亿元, 开发整理土地0.34万公顷, 改造中低产田土4.12万公顷, 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公顷;农机化水平达到38%,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 优势与特色

2.1 区域优势及产业发展优势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 南川区属于全国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西南马铃薯优势区、西南生猪优势区。根据《全国蔬菜优势区域规划 (2009—2015年) 》, 南川区是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 南川区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按照《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和《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 南川区属重庆市水稻、马铃薯、油菜、蔬菜、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区域, 重庆市加工辣椒、酿酒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区域。

南川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 (现值) 为44.5∶8.2∶44.2∶2.0∶1.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不断增强, 特色产业体系渐趋完善, 基本形成优质粮油、商品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笋竹、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形成了2.53万公顷优质稻、1.33万公顷蔬菜、出栏65万头生猪和772万只家禽、3.20万公顷竹笋、1.40万公顷中药材、0.44万公顷茶叶的产业基地规模。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由2005年的3.67万公顷扩大到8.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63%。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由30个增加到162个, 居全市前列。农产品加工率30%, 高于全市农业区县。“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5个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排名全市前列;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 “金佛山”商标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2.2 基础设施条件

(1) 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南川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改和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 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1)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改造中低产田4.12万公顷, 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公顷。 (2) 商品粮基地建设。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 面积0.13万公顷。 (3) 基本口粮田建设。在大观等镇乡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地建设, 建成高标准农田0.13万公顷,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民基本生活水平, 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4) 土地治理。开发整理土地0.47万公顷, 新增耕地面积667公顷。目前, 全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到4.60万公顷, 占全区耕地总数的65.7%。

(2)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南川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打造工业品下乡进村、农副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 建成区级配送中心4个、乡镇连锁超市46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568个, 在全区形成了四大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率先在重庆市实现了区县农村流通网络全覆盖。

(3) 农业信息化。南川区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建设”工程, 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县级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和3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窗口服务作用;充分利用“巴渝新农网”信息发布平台, 开展了本地特色信息服务;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 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5%以上。

2.3 科技推广

(1) 新技术研发。南川区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合作, 分别设立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南川分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南川分院。近年来, 南川区实施的《万亩优质生姜基地建设项目》获重庆市科教兴渝金桥工程一等奖, 南川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油菜免耕栽培技术获国家专利。先后实施了一批部级、市级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农业新品种。南川区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粮油新品种20余个, 蔬菜产业上引进推广了以金瓜、茭白等名特优新品种60个, 基地良种推广率100%。引进和推广了CRP猪 (渝荣Ⅰ号配套系) 、PIC猪, 新加系和美系的长白、大白、杜洛克纯种猪以及洋二元、洋三元等畜禽新品种。

(3) 农业新技术推广。南川区良种工程、粮油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专业防控等成效显著。2010年, 科技进步对南川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实施良种工程, 加大了良种引进、推广力度, 加强示范引导, 完善供应体系, 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98.5%。水稻、油菜667 m2最高产量分别突破800 kg、200 kg大关, 刷新重庆粮油单产历史记录。

(4) 农业标准化。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60%,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7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62个。禁止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行为, 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和水产品中的违禁化学物质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5) 农民培训。南川区已建成三级农民培训网络, 做到了区有农民培训中心, 乡村有农民培训学校, 村有农民培训学堂。区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对农村致富能手, 村社干部、骨干农民、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农业体系人员等对象开展培训;落实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机制, 支持兴办农村经济实体, 培育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3000户以上。

(6)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南川区健全完善了稳定的区、镇 (乡) 、村 (居委) 三级农业服务体系, 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全区设有地级农技推广单位8个, 乡镇设有3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

2.4 农业机械化

南川区是实施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作物机械化建设项目示范县, 是重庆市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庆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2.5 体制机制

(1) 规模化。南川区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 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 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中, 向产业大户集中, 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 实现了粮油、蔬菜规模化种植。2010年末, 南川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43万公顷,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4.67%;规模经营耕地面积2.15万公顷,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33.2%;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45%, “南川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

(2) 组织化。从2006年起, 南川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建立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 5年共发放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1.62亿元, 农机补贴4677万元。建立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目标。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农民合作社协会, 农民入社率达到36%。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 南川区加强农业资金的整合力度, 确保财政对农业预算内外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3) 产业化。南川区形成了优质粮油、商品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笋竹、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农村专业大户9800户。

(4) 社会化。南川区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责任机制, 区级推广单位直属区农委管理, 乡镇推广机构实行“以块为主, 以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 “三权” (人、财、物) 归乡镇管理, 业务上接受区农委指导, 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

2.6 资源环境保护

南川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 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 南川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主推旱作区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 稻田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 蔬菜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生产技术, 推广面达到20万公顷次, 实现“节水”减排。推广了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87万公顷, 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推广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10.15万公顷次,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80.3%。改革耕作制度, 旱地推广麦—玉—苕三熟, 水田推广稻—油、稻—麦、稻—菜等栽培模式, 变一熟为多熟。改革种植制度,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科学播种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推广免耕栽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2010年,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16万户, 年减排二氧化碳16.35万吨、二氧化硫53.04万吨、氮氧化物46.18万吨。畜牧生产在西南地区首创了零排放生猪生态养殖技术, 推广了“猪—沼—菜”循环养殖技术, 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推进了“森林南川”和“宜居南川”建设。

3 建设目标与任务

3.1 建设思路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突出抓好粮油、畜禽、蔬菜三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一园八带四基地”建设, 优化区域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农业品牌, 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建成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提供现代农业建设经验借鉴, 为重庆市缩小“三大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做贡献。

3.2 建设目标

3.2.1 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8.53万公顷,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3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33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2.00万公顷, 优质稻产量25万吨、油料产量3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 肉类总产量达到7.2万吨。

3.2.2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667 m2平均产量水稻达到650 kg、油菜达到150 kg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 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9个。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到90%以上,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 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效率达到40%以上, 秸秆、蔬菜、畜禽废弃综合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2.3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引导农民以优化种养结构为手段巩固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入, 以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为手段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为手段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 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 加快建立农村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确保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二五”末达到1.5万元, 比2010年翻一番, 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由50.7%提高到6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20%以上。

3.3 建设任务

(1) 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带, 确保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带布局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 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土溪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 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到2015年,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公顷以上,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9万吨左右。

(2) 建设优质畜禽产业带, 确保肉蛋市场供应。优质畜禽产业带由生猪、南川鸡、水禽、肉牛、奶牛、山羊和肉兔等六个产业构成:生猪产业布局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南川鸡生产基地布局在河图、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土溪、乾丰等10个镇乡;山羊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水禽、肉兔产业布局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 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 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发展小区50个, 专业大户1000户新建年屠宰能力20万头以上的二级生猪屠宰场1个, 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

(3) 建设优质蔬菜产业带, 确保“菜篮子”供应。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着力打造南川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和主城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等“两大保障基地”, 大力实施规模提升、质量提升、科技兴菜、品牌提升、蔬菜营销等“五大战略”。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 (主要指海拔1000 m以下的区域) 、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以大观、兴隆、木凉、石溪、福寿、河图等乡镇为重点, 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 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篇4:数学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一、环境创设

在创设数学区的环境时,区域空间的打造,活动氛围的营造,以及物品、材料的摆放,都要充分考虑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和需要。

在数学区活动中,幼儿要调动思维、静心操作,因此需要相对安静的空间,以避免太多无关因素的干扰。建议将数学区设置在活动室相对安静的角落或与科学区、阅读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毗邻,营造便于幼儿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数学区的所有物品、材料都是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种空间呈现数学区的活动内容。如,小班柜面操作材料“喂动物”,中班的各种墙面棋类游戏,大班呈现在地面上的“看路标寻宝藏”游戏,这些材料的直观呈现营造了数学区的活动氛围,能吸引幼儿主动进区活动。

数学区的桌子、柜子、活动材料等要有序摆放,以利于幼儿取放和整理。而材料的有序取放本身也是分类、排序、对应、空间等数学学习内容在环境中的渗透。在小年龄段班里,我们将所有材料按类摆放,柜子同一层尽量只放一种材料,每份材料对应一个标记,从而保证环境的整洁有序,同时暗示了材料的不同类别以及收放的要求。在大年龄段班里,随着材料种类的增多,我们会选择格子比较多的分类架,一个格子放一种材料,配以相应的图示作标记。标记图既起到提示游戏玩法和收放要求的作用,又体现了幼儿数学学习中所涵盖的数、量、数量关系、图形与空间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

二、内容与材料

幼儿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在“玩”中学,他们需要在游戏中通过动作水平上的重复操作来获取个人关于数、量、数量关系、图形与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经验。因此,在数学区我们更多地为幼儿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游戏内容及材料,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数学,进而爱上数学。可以说,“操作性”是我们设计所有数学区游戏内容和材料的出发点。此外,我们还非常注重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数学区内容的设计和材料的投放。

1.关注学科内容的全面性

综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3~6岁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想要满足幼儿数学学习的需要,促使幼儿获取个人相对全面的数学学习经验,教师需要从数学学科视角去思考,为幼儿提供相对全面的数学区活动内容和材料。然而,通过对全园各班数学区活动内容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会设计较多关于数、量以及数量关系方面的活动,而关于图形与空间方面,教师提供的活动相对较少。有的教师认为提供了拼图游戏的材料就算有了图形和空间方面的活动内容了,但事实上教师们对于“拼图游戏带给幼儿怎样的空间学习经验”“不同的拼图带给幼儿怎样不同的空间学习经验”“如何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适宜的拼图”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我们重新从学科的角度对各个年龄段幼儿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进行了梳理,在设计数学区内容与材料时从学科的整体架构上进行思考,并尝试将形状、空间方位的学习经验整合到数量游戏中。如,小班下学期的“套指环”游戏,教师在手掌模型的每个手指上贴了1~5个贴纸、涂了一种颜色,幼儿需要根据手指的颜色和贴纸的数量给每个手指套上相应颜色和相应数量的指环。在套指环的过程中,幼儿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左右、里外、上下的空间关系。又如,中班的“数字拼图”游戏,教师将幼儿熟悉的图片裁剪成若干条,下面标上序号,引导幼儿在感知数序的同时体验图形之间的空间关系。大班教师将“数的组成”整合到拼图游戏中,拼图中的若干片是得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一片是这些算式的得数,幼儿不仅需要验证不同的算式和中间的得数是否相等,还要运用空间旋转、平移等经验正确拼图,可以说,这一游戏整合了空间感知和数量运算的内容。

2.关注操作材料的多样性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对于幼儿来说需要通过反复操作才能感知其中的数学概念,建构个人的数学经验。因此,我们要围绕幼儿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提供多种平行游戏材料,吸引幼儿反复操作。我们不但提供自制的材料,也会提供物美价廉的成品玩具,并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玩教具。近年来我们还尝试提供合适的数字化资源。如,在小班探索AB模式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提供不同颜色的吸管或不同样式的串珠等,幼儿可以尝试以AB模式排列的思路玩穿项链的游戏;提供不同颜色的雪花片,创设帮小动物家铺路的情境,幼儿可以把雪花片摆放在画好的路线上,铺一条花纹以AB模式排列的小路。又如,中班有关认识数字的活动,教师提供了多种游戏形式,有两人合作的“蒙眼摸数字”游戏,有用插钉插数字的游戏,还有在Ipad上进行的写数字的游戏。再如,大班有关空间方面的内容,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纸盒和一个稍大的塑料筐,幼儿需要妥善利用空间完成将所有纸盒全放入塑料筐的任务,从而获得有关空间利用的经验。为了发展幼儿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还提供了5个大小不同的罐子,其中四个罐子里分别装满了核桃、魔法玉米、红豆和米,最大的一个罐子里没有装东西。游戏的玩法是要求幼儿巧妙地利用空间,从而把四个罐子中的材料全部装入最大的那个罐子里,还要把大罐子的盖子盖上。围绕同一核心经验所设计的丰富的游戏,满足了幼儿自主选择和反复操作的愿望。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投放不同的游戏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和接受水平,分步投放。新的材料投放后,原有的材料可以继续保留,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幼兒的学习需要。

nlc202309082219

3.关注内容与材料的层次性

数学区活动的内容应根据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我们同样可以提供层次性的活动,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建构数学经验,也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

围绕某一数学核心经验,在不同的年龄段应有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如,在空间关系的学习中,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尝试运用平移、旋转的方式进行图形的拼搭;中班是有意识地进行旋转、平移拼搭,并探索常见图形、物体的镜像对称关系;大班是有意识地预期旋转和翻转的结果,理解简单示意图中的空间关系。基于此,我们在小班提供了“动物拼图”游戏,在中班提供了对称图形拼图游戏(如拼搭蝴蝶),在大班则提供了看示意图“种树”和“寻宝”的游戏。

在同个年龄段,教师需根据幼儿数学学习路径设计和提供层次性的活动内容,或同样的内容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小班幼儿对于“分类”的学习是先学习按标记归类,再进行无标记提示的分类,最后是排除各种干扰进行分类。因此,教师先提供了按动物嘴巴的形状“喂饼干”的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按标识归类;然后创设了整理超市货架的情境,引導幼儿对物品进行分类;最后提供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花片,引导幼儿根据其中一个维度进行分类。又如,大班“分花片”的游戏具有多种层次的玩法。教师提供了1个骰子、4个不同颜色的盘子以及4种相应颜色的花片。幼儿可以掷骰子,若掷到可以被4等分的数字,就取这一数量的花片,等分后放到4个盘子里;若掷到不能被4等分的数字则重新再掷。对有困难的幼儿可以降低游戏难度,将游戏改为“数的分合”的玩法,如,掷到6,幼儿就可以自己选择至少两种颜色的花片,凑够6个放入相应颜色的盘子里。对于数的分合仍有困难的幼儿,还可以降低难度,变成“等量集合”的玩法,即掷到几就取几个相同颜色的花片放入相应颜色的盘子里。

此外,有关数量关系的游戏可以通过控制数量的多少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有关空间与模式的游戏可以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范例帮助幼儿解决思维水平差异的问题。无论设计何种层次的玩法,教师都需要考虑幼儿可以获得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幼儿在此之前的基础是什么,后续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教师只有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设计层次性的游戏内容和材料,从而帮助幼儿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4.关注内容与材料的趣味性

为吸引幼儿参与数学区活动,增强其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我们非常关注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数学经验。

如,在小班数学区,教师设计了“保卫萝卜”“摸小熊”等游戏,将肢体活动和数学学习整合在一起。在“保卫萝卜”的游戏中,教师设计制作了“萝卜地图”铺在地上,一名幼儿掷骰子,掷到几个点,另一名幼儿就要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去覆盖相应数量的萝卜图案。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点数、等量集合的经验,也在感受和体验物体的空间方位。在“摸小熊”的游戏中,一名幼儿掷骰子,掷到几,另一名幼儿就双脚并拢往前跳几步,直到摸到小熊。这两个游戏中由于加入了大肌肉动作,游戏的趣味性增强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也提高了。

又如,在中班数学区,教师设计了“交通棋”的游戏,在棋盘上创设了马路、天桥等游戏情境及各种交通标志。游戏中,幼儿通过掷骰子来决定小汽车前进的步数,行走途中路过有交通标志的地方,就要按标志的提示前进、后退或暂停等。贴近生活经验的情境创设,以及掷骰子所带来的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再如,在大班数学区,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加入了合作和竞争的元素,在增加游戏的挑战性的同时,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比眼力”的游戏中,教师设计了若干卡片,每张卡片上随机贴了1~10个圆点,不同的卡片中圆点以不同的形式排列。游戏时,一名幼儿出示卡片,另外两名幼儿同时竞猜,谁先说对了圆点的数量谁就能赢得该卡片,最后赢得卡片多的为胜者。该游戏挑战的是幼儿快速计数和感数的能力。闯关类游戏也是大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教师利用废旧的台历设计并制作了“神奇的电话号码”的游戏材料,台历的每一页是一道题目,整套台历一共11道题目,有的是数量比较,有的是数的分合,也有的是指认路标等,幼儿步步闯关,答完最后一题后可以在台历最后一页的各种图案中寻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答案。

三、教师指导

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观察者、引导者。小班幼儿在进行数学区游戏时,教师需要适当地陪伴,成为他们游戏的玩伴,以增强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到了中大班,教师可以成为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或裁判。教师需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经验、水平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等。发现了问题,教师不能急着干涉。如果观察到幼儿还在不断地尝试,没有放弃,教师不妨选择等待,给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调整的时间。当发现幼儿确实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1.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水平

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师的观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准备的,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水平以及幼儿之间的差异。为此,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路径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如,教师设计了拼图游戏“小乌龟的壳”,提供了三角形、梯形和菱形等不同图形,要求幼儿拼出六边形的乌龟壳。游戏中教师观察到,有的幼儿全用一种形状去拼六边形,而有的幼儿是将不同的形状组合起来拼出六边形。从中教师就可以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差异有所了解。但教师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判断不能单凭一次两次观察,只有持续地观察才有可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教师不能单凭观察到的现象武断地下结论,有时需要通过提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以判断其真实水平。如,在“数字排队”游戏中,教师观察到,佳佳能顺利地将自己选出的数字2、3、4、5按大小排序,并能说出排序的理由:“小的在前,大的在后。”这时,一旁的希希选择排的是6、7、8、9,希希对佳佳说:“你最大的是5,我最大的是9,我的大!”教师问佳佳:“你的队伍里如果用9换掉5,可以吗?”佳佳说:“不可以,9比4大,但是9太大了,不能放在4的后面,5才行!”通过观察和提问,教师了解到,佳佳已能比较10以内任意数的大小,但他认为对数字进行大小排序时只能是相邻的数才可以列入其中,可见其对数序关系及大小排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nlc202309082219

教师在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对于活动的投入和专注,遵守规则的意识,等等。

2.运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指导

通过观察,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判断,这时才可酌情提供指导。如,可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引导他们尝试同一材料不同层次的玩法。有時也可以提供一些范例,引导他们观察、学习。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的思考。如,上述“小乌龟的壳”的活动中,教师观察到了幼儿不同的表现后,对于一直只用三角形来拼六边形的幼儿,教师用问题引导:“除了用三角形拼之外,还可以用什么形状拼呢?”对于已经会用三角形和菱形组合拼搭的幼儿,教师提问:“你是用哪些形状拼的?还有什么形状没用到过呢?”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还可以帮助幼儿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操作过程中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3.鼓励幼儿积极分享和交流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梳理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同时,记录也有助于幼儿分享和交流。不同年龄段的数学区可以有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小班幼儿呈现自己的串珠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作品记录的形式。中班幼儿可以用图画来记录自己拼搭七巧板的方式,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图画加符号来记录自己在数学区游戏中的有趣发现或遇到的困难等。

交流和分享可以使个体的经验得到辐射,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如,大班幼儿在玩前述的“空间利用”游戏时,有的会先往大罐子里放核桃,然后放魔法玉米,最后放红豆和米,结果发现装不下了。在全体幼儿都较为充分地体验和尝试过后,教师请一名挑战成功的幼儿来分享自己的经验。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记录本,大家发现原来他也尝试了很多次才成功。在记录中,他最先尝试的方法和大家一样,后面他调整了顺序,先放大粒的核桃,再放一些小粒的米和红豆,然后放入大粒的魔法玉米,最后再放入剩下的米和红豆,这样米和红豆就填补了核桃和魔法玉米的缝隙,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

幼儿和同伴交流的过程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运用数学语言在表达。当幼儿表达不清楚或表达不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整理和复述,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如,小班从1到5的排序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画有1~5个皮球的卡片,请幼儿按顺序排列。在活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问:“你们的卡片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幼儿有的说“从小到大”,有的说“从小到多”。教师问:“画几个皮球的是最少?画几个皮球的是最多?”幼儿答:“1个皮球最少,5个皮球最多。”教师又问:“那么,皮球的数量是怎么排的?”有幼儿的表述仍有错误,教师对他们的回答作了整理和复述:“皮球的数量是从少到多排的。”

总之,在数学区的创建中,教师需要创设符合幼儿数学学习特点的环境,设计丰富、有趣的能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发展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5: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一、爱国卫生及“创卫”工作基本情况

一是公交车场卫生情况明显改善。20xx年至今,我公司先后投入资金47万元,集中力量对彰德路车场、北仓街车场、王峪口车场等5处公交站场进行集中整改,配套改造二类厕所5座,配置新型垃圾箱30个,粉刷墙壁3060平方米,清运建筑垃圾3500立方米,铲除杂草800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9处,彻底清理了各停车场的卫生死角。同时,我公司还探索出公交场站“用管分离”的日常管理模式,即公交场站由相关营运单位使用,场站的`日常管理、卫生保洁等工作则由公司总务处统一负责,避免了多家营运单位使用统一场站时推诿扯皮现象。

二是公交站点、候车亭全面更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20xx年以来,我公司投资75万元,对市区20条主干道上250块公交站牌进行了更新改造,对其他主次干道上的300余块站牌进行了统一修缮,并在东风路、解放大道、红旗路等主干道路上增设13处候车亭。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公交站牌、候车亭日常保洁与定期集中维护的长效机制,即在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日常保洁的基础上,每月两次定期对全市公交站牌、候车亭、等公共设施上的乱贴、乱画、小广告等进行集中清除,对污渍、残损的站牌、候车亭及时整修。20xx年至今,我公司累计更新线路菜单、公益广告1000余块。

三是公交车辆卫生状况全面提升。20xx年以来,我公司通过财政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先后投入资金4528万元,新购公交车辆181辆,对1路、3路、4路等14条线路进行了全面更新,极大改善了我是公交的整体面貌,使之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车辆卫生方面,我公司每年投资40余万元,把车辆保洁工作交给专业保洁公司。并将车辆卫生状况与支付给保洁公司的报酬挂钩,重点对车窗边缘、车门缝隙等车厢内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并定期在车厢内外喷洒消毒液,建立起一整套社会监督与公司内部自检的车辆卫生保障体系。

在车容车貌方面,我公司对所有营运车辆的车容车貌进行了集中治理。4年来,我们先后更新车身广告100余台次,配置、更新车厢禁烟标识、线路走向图、服务证等车内标识2300余条。

四是交通运输秩序整治到位。20xx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将1路、3路、4路等9条线路纳入其中,实现了对运营车辆我全方位、无缝隙监管;我们先后对文峰大道中山街站、彰德路三角湖站等4处线路密集的公交站点进行分流,消除了因公交车辆集中进站对附近道路通行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加大了对司乘人员的教育管理,累计查处驾驶员甩站、拒载老年人、开车接打手机等违规行为680余人次;我们组织机关管理人员在节假日、雨雪冰冻天气和客流高峰时段到各主要站点协助维护秩序,引导乘客排队上车,文明乘车。

五是爱国卫生宣传工作扎实有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充分利用公交广告媒体覆盖范围大、受众广泛的优点,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工作。20xx年以来,我们先后在699台营运车辆上张贴“创卫”宣传口号3000余条次;在100余台公交车载液晶电视、LED电子屏不间断滚动播放“创卫”公益广告;在全市所有公交候车停广告栏发布“创卫”公益广告;发布整车“创卫”公益广告120余台次,基本实现了“创卫”公益广告在公交领域的无缝隙覆盖,为全民创卫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于此同时,我公司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在总公司机关和5个公交站场设置6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栏,累计制作编发了20期120块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块,开展荣辱观教育、道德教育、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和健康意识。

六是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常抓不懈。20xx年以来,我公司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中心,深入开展了病媒生物防制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利用板报、宣传栏大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以环境治理为主,组织各营运单位对环境进行大扫除,及时清理卫生死角的垃圾;我们印发《安阳市公交总公司病媒生物防制方案》,举办了除“四害”业务培训,共20多人参加培训,并且组织了社区组建的专业消杀队伍;我们设置专项资金,购买消毒液,灭鼠药的物品,对公交车厢、各大场站和办公场所定期进行病媒生物消杀消杀,确保蚊、蝇、蟑繁殖活动高峰期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净化环境卫生,防制疾病经四害传播流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组织。

20xx年以来,我们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创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营运、宣传、基建等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分工明确便于抓好工作落实;4年来,我们每年下发《安阳市公交总公司“创卫”工作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二级单位对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明确到人、责任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创卫”工作纳入长期进行、重点管理工作范围。

二是宣传教育。

宣传发动是“创卫”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我们坚持宣传引导先行的原则,做到层层发动,广泛宣传。4年来,每年年初我们都要召开动员会,向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创建意义、创建目标、创建标准、创建要求和文明规范,真正使创建活动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我们在总公司机关和各营运单位门口悬挂创建横幅20多幅,并按要求在规定地段设立健康教育专栏和创建宣传专栏6处(个)。利用简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宣传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是加强督查。

为使创建工作不脱节、不虚设,长期坚持、良性发展,我们抽调专人设立了创建工作专项督查小组,督察组工作人员切实加强重点部门、重点地段、重点目标进行督促检查,明确标准,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当场指出,下达“督查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后复检,有力促进了全公司创建工作开展。

四是突出重点。

以驾驶员行车作风集中整治创建工程、城市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创建工程、窗口单位文明创建工程、机关形象建设创建工程四项创建工程为重点,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地段特点和实际,把握关键,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加强专业指导,提升创建水平,确保创建效果。

五是严格考核。

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会议,每半月开展一次检查评比,检查情况在全系统通报。好的表扬,及时推广;差的批评,限期整改,强有力的推动了爱国卫生及创卫工作的开展。

三、问题建议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高投入的社会公益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公交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作为城市窗口单位,我市公交在场站建设、车辆技术状况等硬件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创卫”工作中,需要市交通运输局协调市财政给予足够资金支持,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根本上巩固公交行业“创卫”成果。

四、下步打算

“创卫”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各责任单位齐抓共管和广大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建力度,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创建工作重点。今年我公司创建重点放在更新公交车辆、整治车容车貌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上。一是要多渠道争取资金来源,继续对现有老旧车辆进行更新;二是加大对车辆车容车貌的整治,重点对车辆外观和车内标识给予修补、完善;三是继续开展司乘人员技能培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交整体服务水平。

(二)强化各项制度建设。继续做到深化创建力度不减、宣传教育力度不减、监督检查力度不减、整改落实力度不减这“四个不减”。通过制度的实施,实现爱国卫生与“创卫”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件继续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坚持不懈的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大力提升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

篇6:街道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健全爱卫组织机构及工作网络,及时调整街道、社区、辖区单位爱卫会组成人员,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开创“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动手”的爱国卫生工作新局面,落实社区和辖区单位爱卫会工作职责,切实保障爱卫工作经费,坚持把各项爱卫活动落到实处;规范爱国卫生日常管理。认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巩固创卫成果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活动,促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在四月份第二十七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广泛发到群众,有针对地开展薄弱环节的整治,各行政村、社区、物业公司对本单位的内外环节进行清理。充分利用爱卫月契机,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订)

二、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依托社区教育阵地和资源,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定期刊出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全面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知识宣传,结合爱卫月、世界无烟日、预防艾滋病日等专项活动,寓教于乐,形成人人关心、广泛参与的良好教育局面,达到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来。协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做好健康促进工作,健全健康档案,加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注重心理健康。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辖区青少年及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

三、积极开展各级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爱国卫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搞好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在创卫中建立的市容环境长效管理的各项制度,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省级、宁波市卫生街道的创建成果。指导好辖区各行政村、社区、单位创建省级、宁波市级、奉化市级卫生村和卫生先进单位工作,使爱国卫生工作争先创优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做好各级卫生村、各级卫生先进单位的复评工作,使我街道爱国卫生工作更上一个新台。今年上林社区、绿都社区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龙潭村创建省级卫生村、圣墩村创建宁波市级卫生村。

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积极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针对本街道爱国卫生、市容环境的状况,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实施有效的整改措施,努力提高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加强社区内外环境的整治力度,使街坊弄口、主要道路、农贸集市周边等无乱设摊、违章占路经营等状况进一步提高村级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净化市容、疏通道路。加强检查监督力度,街道爱卫办还将不定期对小区的楼内情况进行抽查和暗访,努力使楼内环境整洁舒适、居住舒心。狠抓环境卫生的薄弱环节,扎实做好整改工作。

五、继续加强食品药品管理工作

巩固药品安全示范街道的创建成果,配合市药监局加强对村、社区卫生室、小药店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做好一年二次的摸底式检查工作,确保群众用药安全。

六、加大除四害监督力度,逐步消除四害

上一篇:酒店的营销工作计划下一篇:4和5分与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