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自我

2024-05-09

如何超越自我(共14篇)

篇1:如何超越自我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觉得《超越自我》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

教育孩子于家于国都是一件大事,我们作为父母,肩负着这样一副重担,所以常常不得不“投医问药”。

前一段看了刘墉的《超越自我》这本书,幡然醒悟。

这本书分为超越自我 ——创造自我——肯定自我三部分,既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所有做父母的。

作者以书信的方式,殷切的叮咛,教育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如何对待纷杂的社会,如何去爱别人,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作为父母,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其中“迟到大王”“玩物丧志”“天才是什么”的 篇章,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无数个相同的“你”,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殷殷深情,也看到了隐藏在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下的无数个“小我”。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总是做不到心静如水,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有了爱,让我们觉得理直气壮,以爱的名义行不屑之举,违背了爱的初衷和本真!

在此文中一段,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共大家分享。(书中引用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的片段)

儿子对父亲吼:你为什么生我?

父亲:我不晓得!

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

父亲:不晓得生下的是你!

剧中的父亲是又爱又恨,有种让人沧然而泪下的感觉,这就是爱,就是执着,也就是无怨无悔!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怨我们把近视遗传给你,怨我们不是亿万富翁,怨我们不可理喻!但,你无法怨我们是你的父母,如同我们绝不怨生下你一般!

再来看看现实版《战斗士》!呵呵!

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是想存心气死我呀!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生你!

战士:那又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你的错,那是我们错啦?难道生你还生错了?

战士:妈!你这是强词夺理!

我:养不教是我们的错!教你不听还是我们的错!我发现我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生你!

呵呵!现实中的我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蛮不讲理还有推卸责任之嫌,如此的我是多么的面目可憎!

生活与戏剧如出一辙,它提醒我们:父母和儿女无从选择,生他不是居功,得他应该感恩!

面对孩子的观念,在做父母的应该超越自己!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超越他们自己!要做到些,我们要从看清我们自己开始!客服自身的弱点,创造自己的个人风格,从而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本真的意义!

篇2:如何超越自我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有些自私,还有些小孩子气。过去的两年里我很自私地为一些小事生气,并且常常浮躁,闹脾气的时候自己还没知觉。我心思里常常跟别人比,却忘了自己应当是要跟自己比,战胜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做一切事情的根本。他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生平中曾有个志愿——当油漆工。”他后来的一切改变也都肯定不是浮躁来的,我可以读到,他很实在地去认识了自己才选择了棋坛。这是他说的话:“我也只是通过我这一生的实践,才真正认识我自己,才知道我是走上了真正适合我的岗位——棋坛。”

陈老先生很喜欢围棋,这是证明:他因为学业耽误了下围棋,他说:“我跟围棋分手了。”;当他下棋的时候“棋盘对于我来讲,就是整个世界。其他一切都隐退了,不存在了”;他对围棋的喜爱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在围棋事业上,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和自豪呢?任何强者迟早有被击败的一天,新的总要取代老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他记得老师们对他的每一次肯定,并且深深地爱着他的老师们,“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每当我想起教导过我的那些前辈棋手,包括周己任老师,尤其是当我想起顾先生的时候,我常想,一个人如果自己成长了,便忘却了培育过他的人,那他的良心何在呢?”

他懂得什么更重要,“天灾不可怕,人祸更有甚之。一个人在精神上受到的痛苦,往往不亚于在身体上、生活上受到的痛苦。” “作为一个围棋手,失去一次比赛自然十分不幸,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陈先生还有一个说法我觉得很受用:“永不失败是永不成功的同义词”。

篇3: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并正在持续平稳地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 一段时期以来, 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 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 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 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主要服务于单位 (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 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 一方面是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 为决策提供支持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总体需要。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曾指出: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其重要方向就是建设中国管理会计标准体系。随着管理会计日益重要, 其顶层设计也要升级提升。

此次财政部出台《指导意见》, 已将管理会计上升为一项系统工程而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奏响了我国管理会计大步向前发展的开篇序曲, 还为随后一系列具体举措的出台奠定了基调, 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已完成,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立足国情, 借鉴国际;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坚持创新机制, 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这四项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原则;而“4+1”理论框架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加咨询服务, 争取在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 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理论体系建设是基础, 指引体系建设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人才培养是关键, 咨询服务是外部支持, “4+1”理论框架体系的各个部分既自成一体, 又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 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管理升级,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这份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起点, 更多更好的期待是实务工作者的操作方案和实际行动, 理论界系统整合理论研究资源、总结提炼实践做法经验、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

篇4:联想,如何自我超越?

推出一个品牌名称是容易的,但如何实现品牌价值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以联想为例,“Idea”这个名字的创意最初源自“Think”,初衷是既便于消费者记忆,同时又能让购买者领会到新品牌产品与“Think”之间的渊源。这从侧面反应出联想多少借助了Think的光环。但笔者认为,如此相近的命名,对于未来联想推广Idea品牌的帮助十分有限。

首先,从人的思维、习惯看,由于ThinkPad和ThinkCenter历经了15年的发展和宣传,其在用户心目中高端、商务的定位已经是根深蒂固,当用户听到或看到这些标识后,联想到的必定是高端和商务。Idea与Think的意思极为接近,而后缀的Pad和Center更是完全相同,所以用户看到和听到IdeaPad和IdeaCenter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ThinkPad和ThinkCenter,进而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高端、商务、一贯的黑色外观等。

另外,从此次联想命名Idea品牌来推断,联想在海外市场更多地还是在依靠ThinkPad和ThinkCenter攫取市场,消费类PC基本没有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这从联想自并购IBM PCD后的数年间,仅仅向海外市场推出了以Lenovo命名的3000一个系列的笔记本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证明。但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联想在海外消费PC市场的开拓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面临着重新树立消费品牌和培育消费市场的重任,那为何不启用一个与ThinkPad和ThinkCenter完全不同的品牌呢?这样的话,至少省却了向用户澄清Think与Idea如此相近可能造成的产品定位的误区,要知道习惯的改变是营销中最为困难的。

从其他PC厂商的产品品牌来看,一般情况下其商用品牌和消费品牌的命名区分很大。例如戴尔的消费PC(含笔记本)品牌为Inspiron,而商用笔记本品牌则依旧是Lattitude(台式PC为OptiPlex);ACER则是以TravelMate品牌主打商用,消费类则是Aspire品牌。至今笔者在PC领域还没有发现有像联想这样,以如此接近的含义和名称命名两个定位完全不同市场产品品牌的厂商。

如果说联想以Idea进攻海外消费PC市场是把双刃剑的话,那么,将Idea品牌引入国内市场,并最终在2008年年底代替目前已有的天逸、旭日系列笔记本(全部改名为IdeaPad)和原来的消费类台式机锋行、天骄和家悦(全更名为IdeaCentre)则冒着很大的风险。

既然Idea品牌主要是主打海外的消费市场,又为何要把在国内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天逸、旭日、锋行等笔记本和台式PC也换成Idea呢?先不说联想这些年在这些品牌宣传和推广上的投入,单结合2008年奥运会其仅仅为天逸笔记本品牌宣传的投入估计就不少,这仅从北京交通台全天轮回播放的“为奥运设计火炬,为用户设计天逸”广告词的不绝于耳可见一斑。如果替换的话,之前的品牌营销成果将有可能毁于一旦,至少是会大幅缩水,而联想还要为新的Idea品牌给予新的投入,这一进一出的叠加,势必会增加联想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联想目前的天逸、旭日等已经借助广告和事件营销等在国内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地位。在如此好的形势下,面对国内的市场和中国的用户,放弃这些言简意赅,且已经具有知名度的中文品牌而以Idea来取代确实值得商榷。

篇5: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我们从呱呱落地起就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跌爬滚打,艰难爬行,只为能够直立人生。我们从开始隐约懂事,哑哑学语,便开始追求自我的实现。我们写的第一个字,烧的第一顿饭,拿到的第一个满分,第一次出外求学,无不给我们成功的喜悦和生命的快乐。

如今的我们开始独自撑起一片天,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懂得实现自我的重要性。因为实现自我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

现在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升学竞争。因此,我们都在奋斗、在拼搏,而这一切是为了将来我们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为了实现这一切我们就要不断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即源于自我实现的潜能,把这种潜能为在化的过程便是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篇6: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任何人想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必须做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两方面,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那么,怎样能做到这两(方面)点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怎样做到吧。)

“认识自我”无非就是对自己各方面的分析,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对待缺点,我们就能改则改,能克服就克服;对待优点,我们就能用则用,能发挥就发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这样一些人,每天在说着“我承认我是俗人!我是小人!”之类的话,他们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认识和评价,但是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太过于片面,俗人不一定是***人,凡人不一定是坏人,小人不一定是恶人。俗人、凡人、小人也不见得就不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对自己的评价太过于肯定,无形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压力,要对自己进行深一步的挖掘,找出自己的优点来尽可能的发挥优点,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当“自我认识”(挖掘出来)后,我们就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那就是“超越自我”。要想在社会中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存在,就要“超越自我”来实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在我进入电梯时,会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人,他会询问我上哪个楼层,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在这个小小的电梯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人民服务;在体育运动中,也有残疾人运动会,这些人虽然是残疾人,但是不证明他们就是废人,他们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一角,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反而有一些正常人,每天在街上乞讨,或者每个月靠着国家施与的.低保,难道他们就没有优点可以挖掘吗?还是好逸恶劳的心理不愿意挖掘呢?我想这个问题去留给他们自己去思考吧!我认为上帝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都是公正的,给了一个缺点,也必然会给这个人优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也许会做到那一点,但是一味的对自己抱怨,无法真正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也是一片惘然。

篇7: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我是什么呢?

会是草原里的一只不爱运动的小白兔吗?不喜欢和其它小白兔们一起又蹦又跳。在那里懒惰的睡着,肚子饿了,就到草原边吃草。可到了最后要比赛跑步的时候,一会儿就跑不动了。

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不爱运动的我;我要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不喜欢运动的我。锻炼着,努力锻炼着,争取早日成为一个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的棒小孩。我是什么呢?

会是草原里的一只不爱干活的小绵羊吗?就像电视中的懒羊羊一样。从不喜欢扫地或者不喜欢和其它小羊去割草,只知道去偷吃草,到了最后,什么粮食也没有,这简直是“守株待兔”,一无所获。

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不喜欢干活的我;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不喜欢干活的我。劳动着,继续劳动着。永不言弃,执着到底——成为一个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小女孩。我是什么呢?

会是花园里的一只不和同伴说话的小蜜蜂。从不喜欢和同伴们嗡嗡嗡地交流谈心,只知道在那里呆着,到了最后,交了很少的朋友。

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不爱说话的我;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不喜欢交流的我。向前冲着,继续向前冲着。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笑口常开的小女孩。我是什么呢?

会是一只淘气的不断捣蛋的小猴吗?每天都喜欢在森林中又蹦又跳,淘气个不停,还喜欢在森林捣蛋。到了最后,很多人都不喜欢我。

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淘气、捣蛋的我;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淘气、捣蛋的我。改正着,努力地改正着,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成为一个懂事的,善解人意的好女孩。我是什么呢?

会是一只粗心大意的不喜欢动脑筋的小猪吗?做什么事不认真观察,不仔细考虑。由于粗心大意,到森林去玩,路都不看一下,就走了,到了最后,在森林中迷了路,只好无助地,伤心地哭泣。

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粗心大意,不爱动脑筋的我;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粗心大意、不爱动脑筋的我。思考着,努力地思考着,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成为一个善于思索,观察的好女孩。

我是什么呢?

会是一只无忧无愁的小鸟吗?每天看见妈妈捉害虫来喂我,我争先恐后地索要食物。却没有想到我也应该长一对健壮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我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无忧无愁的我;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在无忧无愁的我。学习着,努力的学习着,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女孩。

篇8:超越自我数字育人

2009年,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面对传承与发展问题, 精心梳理办学思路。学校秉承“治学臻和, 至行达远”的办学理念, 将“超越教育”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超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战胜自我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 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创建“数字校园”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升到学校文化建设层面,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文化”, 在时间、空间、内容、应用形式上实现了“超越自我”的教育理念。

一、办学理念, 超越时间的一张名片

“慕课之争”“可汗学院的流行”“微课程的开发”“大数据时代”等一轮又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 使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反映了今后五年新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数字化, 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动力, 使教育方法、内容、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使之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所必需依赖的手段。

面对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变革, 我们准确把握住了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在学校发展规划中, 我校将数字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并渗透到各项工作中, 使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2012年, 学校开始尝试OA管理平台, 使教师的工作流、计划、总结、工作日志和讨论交流等变得方便快捷。学校购买的资源库和教师日常积累的个性化资源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传和下载, 节省了整个网络查询的不便。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校的管理从金字塔走向扁平化, 提高了管理效能。

二、教学过程, 超越空间的自主学习

2009年, 学校以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作为方向, 推行“导助拓”教学模式。“课上助学、课后拓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过程。2013年, 学校把数字化教学的理念与之融合, 摆脱了教室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和局限, 让教学空间更加自由开放。在导学环节中,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上传到学校网站、OA管理平台、优酷视频上的微课和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相关的学习资料等, 自己提出问题, 发现规律。每一个视频都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有较强的针对性, 查找起来非常方便,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学校南北楼各设两个开敞式的网苑书吧, 为家中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孩子们随时提供绿色上网条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象—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精神。正是加强了导学环节, 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来,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在助学和拓学环节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利用平台中的网络课件等资源完成对课本基本知识的学习。学校还尝试在部分班级里借助软件平台上课, 通过新鲜、交互、主动、即时的数据存储分析让学习变得有趣又高效。

三、学玩相济, 超越内容的自由成长

数字校园的建设, 使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数字氛围。面对在‘苹果一代’中长大的孩子们, 我们如何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微时代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我校在课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别媒介, 使之从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中, 学会通过媒介合理表达和恰当运用信息, 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力。

学校将志趣相投的孩子组织起来, 共同学习数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例如 “scratc团队”———在老师的帮助下, 研发自己喜欢的游戏。虽然多数学生不能成为专业的程序设计者, 但这个“导演、设计、编写、调试”的过程会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创意十足的人才。学校招募了一批校园小记者和采编人员, 孩子们在采访、编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提升能力、增强意识;校园更是小记者们锻炼综合素质的练兵场, 使他们在关注社会、留心生活的同时, 也学会了思考、判断和评价。

四、合作共赢, 超越形式的广泛应用

数字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使学校顺利完成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网上布置、提交作业、学生行为习惯评价等实验。

数字化手段也可以随时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增减的分数,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各班灵活自行设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通过宽泛、开放和数字化累计数据, 让孩子们即时感受评价结果, 同时可以进行大数据累积分析。

篇9:管理者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

有些组织领导者已开始重新思考公司的经营理念,他们深切体会到引导个人学习的重要性。日本京都陶瓷(一家陶瓷技术居世界领导地位的公司,其技术可使用在电子零部件和医学材料方面)的创办人兼社长稻森胜夫说:“不论是研究发展,还是公司管理,活力的来源是‘人’,但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员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组织的成长、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的发展。”

什么是自我超越?

而当自我超越成为一项修炼,它的背后包含两个动作: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我们常花太多时间来应付路上遇到的问题,而忘了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结果对于我们真正重要的,反而模糊不清。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人们往往会在情况已经恶化之时,自欺欺人地佯装每件事情都没有问题,最后一败涂地。当我们将“愿景”(VlSISON ,愿望的景象)与一个清楚的“现况景象”(相对于“愿景”的目前实况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一种想要把二者合二为一的力量。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永不停止学习,自我超越不是你所拥有的某些能力,而是一个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

当领导者决定要接受并力行这个理念时,这势必是组织演进过程中一个枢纽的时刻,也就是组织开始表明对其成员幸福、真诚誓愿的一刻。传统上这是一种契约关系:以一天的辛勤工作,交换一天对等而公平的报酬。现在,员工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一种不同的关系。一位《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记者,在访问日本松下公司时观察到:“有一种近乎宗教的气息弥漫着这个地方,好像工作本身被看作某种神圣的事情。”京都陶瓷的稻森胜夫说,他对自我超越的誓愿,是从传统上日本人对终身雇佣制的承诺演化而来。

要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就像要经过不断练习而成为艺术大师一般,以下的原理与练习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个人“愿景”

个人“愿景”发乎内心。大多数人对于真正愿景的意识都很微弱。在被问起想要什么时,许多人都会提到他们眼前想要摆脱的事情,例如,想要换一个更好工作、想要迁居到环境较佳的地区。

目前看来,人们使愿景逐渐消逝的一种微妙形式就是专注于“手段”,而非“结果”。譬如许多高级主管选择“高市场占有率”作为他们愿景的一部分,因为他想要公司获利。有些人可能认为获利就是最终结果。但是,对有些领导者而言,利润是达成一项更重要结果的手段。

或者领导者可能想要保持公司实力,以维护创业时的宗旨。上面提到的这些目标都是正当的,然而最后一项“忠于创业的宗旨”,对某些高级主管而言,具有最重大意义,其余的都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变。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仅放在次要的目的,这种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萧伯纳曾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隅,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在学习型组织中,“愿景”是一种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当面对挫折时,他们坚忍不拔,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自己份内该做的事,觉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强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

即使愿景是清晰的,人们对于谈论自己的愿景仍常有困难。因为我们会敏锐地意识到存在于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我想要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没有资金。”这种差距使一个愿景看起来像空想,从而使我们感到气馁或绝望。相反的,愿景与现况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由于此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创造性张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与现况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拉长时,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张力的纾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的愿景是否坚定不移。

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整合了这项修炼的所有要素。然而大部分人对它有误解。由于创造性张力常常夹杂着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以致人们易于将创造性张力与这些情绪混淆,甚至以为创造过程就是处于焦虑状态。所以,我们要了解因创造性张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创造性张力本身,而是所谓的“情绪张力”(emotional tension)。

消除情绪张力并不难,所付出的惟一代价,是放弃真正想要的愿景。神奇科技公司解除情绪张力的方式,是降低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达成的关键性作业标准——交货绩效与服务品质标准。因为是渐进的,标准的下降特别难以察觉。在组织中,常因对情绪张力的容忍不够,而让目标受到侵蚀。因为没有人愿意担任传达坏消息的信差,最容易的方法是假装没有坏消息,或干脆声称胜利。

创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次学习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祝愿景是否正确。

三、看清结构性冲突

曾经协助过上万人发展创造能力的弗利慈说,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弗利慈认为它是成长过程中,一项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自孩提时代,我们就开始学习种种限制。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因而到头来我们可能假设自己没有能力拥有心里真正想要的。”我们应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一陷阱之中,并且让阻碍创造及实现愿景的这股强大的、结构性的负面力量,在我们心灵、智慧的强光照射之下无所遁形。

当我们愈是接近达成愿景时,第二根橡皮筋把我们拉离愿景的力量愈大。这个向后拉的力量以许多方式呈现:我们开始询问自己是否真正想要此愿景、感觉完成工作愈来愈困难、意外障碍在路途上突然冒出来,或者周围的人让我们失望。事实上,当我们在寻求一个愿景时,如果有无力感或不够资格的想法产生,结构性冲突的力量已开

始活动,阻止我们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冲突的力量,以致成功呢?

弗利慈归纳出一般人对付“结构性冲突”常见的三种策略,每种都有其缺失与限制。消极的让愿景被侵蚀,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策略;其次是“操纵冲突”,即透过刻意制造的假性冲突张力,来“操纵”自己或他人更加努力,追求想要、或避免人们所不想要的。管理者擅长运用这种“如果我们的目标无法达成时,后果会如何”的方式来激励人们。可悲的是,人们一旦习于运用操纵冲突的方式,便会陷入“舍本逐末”结构,认为只有透过连续的焦虑与害怕状态才能使自己成功。他们于是开始赞颂情绪张力,即使达成目标也没有喜悦,因为他们马上开始烦恼已经得到的将会失去。

第三种常见的策略是“意志力”运用,即全神贯注地去击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有形式的抗拒力。多数高度成功的人具有过人意志力,常把这项特性看作与成功同义: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以击败所有阻力。但意志力带来的问题是:首先,可能它所造就的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成功。我们达成了目标,但耗费了巨大心力与资源,于是开始怀疑这是否值得。

这些应对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避免。它们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然而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哪?如果结构性冲突起于内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从改变信念开始。但心理学家一致同意,像“无力感”或“不够格”这样的根本信念,无法轻易改变。因为在人生早期就开始发展。一旦我们仍抱持固有信念,则自我超越不易开展。矛盾的是,信念只有在自我超越过程中,才会逐渐累积或改变。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生命中较深层的结构呢?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

或许我们能用一项人们自古奉行、简单却睿智的策略,作为处理“结构性冲突”的开始,那便是说真话。诚实地面对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追究万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

以我为例,在处理重大计划时,我常觉得别人在紧要关头时不支持我。在发生这种情形时,我会勇往直前地孤军奋斗,来克服别人的不尽心尽力。过了许多年我才看出这样一个重复发生的模式,是我所习用的“意志力”策略的特殊方式。一旦我辨认出该模式后,当再遇到同仁不尽心尽力时,我所采取的行动——变得比较不会生气,反而接受这种有些刺痛的感觉,“喔,我的模式又出现了。”我思忖:可能是我自己创造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是由于自己领导不当。

发现这些在暗中运作的结构,对于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而言,是喜。因为有些结构很快就可以改变,有些则只能逐渐改变,譬如“结构性冲突”。在确认了结构性冲突的起源后,所需要的是,对这些结构做更有创意的变革,而不是去跟结构缠斗。一旦找出一个运作结构,这个结构本身就会变成“真实情况”的一部分。而诚实地面对真实情况的意愿愈强,所看见的真实情况也愈接近它的真相,创造性张力也愈有力量。

五、运用潜意识

“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最引人注意的一项特质是,他们能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发展出较高的契合关系。与一般人偶然短暂的感应不同,他们将潜意识的运用当作一种修炼来提升。

潜意识跟管理与组织有关吗?京都陶瓷的稻森胜夫说:“当我全神贯注时,我便进入了潜意识的心。据说人类有一个意识层的心(conscious mind)和一个潜意识层的心(subconscious mind),而后者的容量远高于前者。”

欧白恩认为这种以前被忽视的心智能力是建立新型组织的核心:“世界上最大尚未发掘的领域,位于我们两耳之间。而学习型组织将会找出方法,来凝聚在我们内部不凡的能力。”

可这些所谓“不凡”的,实际上是跟许多生命中“平凡”的事物密切关联,以致我们几乎未注意到它们。请做一个实验,触摸头顶。你是怎样做到的?多数人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只想到把我的手放在头上,它就在那里了。”但从神经生理学层次来看,把你的手举上头顶,是一件异常复杂的工作。从大脑传送讯号到手臂,讯号再传回大脑,这个过程牵涉到无数神经细胞的刺激与反应。但我们并未在意识上察觉,它们之所以被正确完成,便是靠着潜意识。

潜意识对于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把熟练部分交给潜意识来管,而让意识专注于新事物上。可对于我们如何熟练这些技能,不断发展一般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契合,多数人并不曾仔细考虑过。然而,这正是“自我超越”这项修炼最重要部分。

如果心灵处于平静之时,当我们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愿景的某些方面时,潜意识便浮现而不易分心。

篇10: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作文

自我否定,不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理性分析自己,解剖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缺陷、错误予以避免、放弃;对自己的所取得的成绩不以永世之功来看,而是以锐利的眼光看出成功的光环下那丝若隐若现的黑点,从而知成绩的不足,痛在改进,奋力向上,达到新的人生高度。

自我否定,是点燃自我发展的火花,在否定中,找到自己的缺陷,从而寻到新的奋斗点。雕塑家罗丹用了不少的心血,把一尊&ldqu;巴尔扎克&rdqu;雕刻出来,完工之时,他带学生来观看这一得意之作。学生欣赏后赞不绝口,&ldqu;真是惟妙惟肖,尤其是那手,您看,堪称完美!&rdqu;罗丹看了一会,惊呆了,旋及,他冲出去拿了把斧子,朝那手砍去。学生吓得直问为什么,他吼到:&ldqu;手,手,这该死的手,你记住,不要让次要的东西冲淡主题,这手太完美了,人们观看后只会记住手,而不是人。&rdqu;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管窥罗丹治学的严谨,更重要的是他能自我否定,亲手毁掉自己的心血之作,但正是这引燃了他的创作思维-------力求和谐、完美,从而在雕刻的艺术宫殿里不断前进,奠定了大师的地位

自我否定,是引领自我那盏航灯。在不断的否定中,让属于自己的那艘航船离正确的航线越靠越近,如同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在经历无数次实验之后,虽然有一定成绩,但仍不断否定,终于找到生命的亮光,这正是不偏执于一条航线,而是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轨道的结果。西晋历史学家(名字暂忘,可查资料)拟写一部三国史,他有较丰富的史论知识,也自信能完成此书,一天他听说陈寿也在写这方面的书,找来样本一看,自知有生之年不可能达到其水平,遂烧掉自己的手稿,从此不再写三国史,潜心研究史学研究,从而成一代史论大师。试想,当初若他固执于自己的《三国史》,结果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搞重复建设,且没有卖点,自己也将埋没在克隆的阴影里。他的自我否定,为自己挖掘到了一汪新的生命之泉。

自我否定,是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有&ldqu;知足常乐&rdqu;、&ldqu;成事在天&rdqu;的古训,世人习惯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嫁接责任于上天抑或命运,而不是深入思考,自我反省;一成功便以&ldqu;知足常乐&rdqu;为招牌,不思进取,躺在过去的荣光里停滞不前。天才一般不这样,他们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错误,否定成功后的沾沾自喜。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正当壮年,遭受奇耻之腐刑,开始时也曾有过&ldqu;成事在天&rdqu;之慨------皇帝都不支持他写作了,可能《史记》是写不下去了。但坚韧的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悲观堕落,用千钧之笔,支撑自己站起来,奋力挥毫。当书成草成之后,并不满足,而是数易其稿,删繁富简,使之趋于完美,最后成就千古绝唱的《史记》

自我否定,莫斯科不相信曾经的荣光,从否定中找到新的生命源泉,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篇11:成长心得: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从学校到职场我们完成了角色转变,角色转变后如何迅速适应环境,融入环境,这本书给了很好的指导,总结起来主要学到如下几点:

一、角色转变,迅速适应

毕业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意味着一种角色的转变,从学校到公司,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社会与学校相比,更多的是竞争,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而打拼,在这样的环境下,适者生存。如果你是弱者,你要努力变强;你是强者,你要努力变得更强。当你还在沉浸在自己的进步时,别人可能已经超过了你。

二、自我定位,从小事做起

刚进入公司,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感觉,自己有能力,但公司总是给自己安排一些很简单的任务,有些人对这样的安排有些意见,对一些小事情还有点不屑,结果连小事都没有做好。试问,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的人,领导还会委以重任吗?答案是否定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刚入职场的我们,必须按部就班就把小事做好,其实一件大事就是有很多件小事组成的。切记好高骛远,放平心态,做好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大事就会迎刃而解。

三、不抱怨,踏实工作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和学校全然不同,有了很多规则和制度,规定了有些你可以做,有些你不可以做。这样会让新员工感觉很不适,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如果公司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上班都迟到早退,吃饭插队,这样下去公司会成什么样?这样的公司恐怕难逃破产的宿命。所以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我们要做到不抱怨,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把在学校里的陋习抛到九霄云外。踏实工作,和身边的同事和谐融洽地相处,认真工作每一天,不抱怨制度,不抱怨人。

四、弱化自我,融入团队

一个公司是好比一艘船,CEO是这艘船的船长,给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每个人在船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大家通力协作,这艘船才能顺利到达终点。试想,如果在船上的船员都不听船长的指挥,那么这艘船,将永远到不了终点,可能早已被暴风雨吞噬。在公司里,不是一个人单干,蛮干的地方,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团队才是我们的依靠,我们要尽快融入团队,为了融入团队,我们要做的就是弱化自我,少一点张扬的个性,这样同事就会对你多一点包容。

五、用心、专心、细心、责任心

篇12:名师谈育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不能否认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内部变化的巨大促进作用,但作为内部条件的一方,更重要的力量当然是应该用在改变自身素质上。这样用力气才更有实效,才能少一点唯条件论,少一点牢骚和失望。

△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

△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了。

△人的各种欲念时时在头脑中争先恐后地显示着自己,最终强战胜弱。势均力敌时,则由意志来裁决。也有时坚强的意志出来抑强扶弱。

△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们怎样对待它。

△矛盾、麻烦是进步的障碍,但也是进步的阶梯。

△多吃苦,干实事,尊重人,工作起来就有乐趣。

△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陷在钱眼里难自拔,工作也难出好成绩。

△人生的航船驶在生活的海洋之中,风浪是家常便饭。愉快幸福与否,不在于有无风浪,而在于征服风浪能力的强弱。强者幸福愉快,弱者痛苦悲哀。

△人要想不背叛自己,就得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强化检查措施,加大检查力度,并不时研究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对计划加以调整,不使任务量过紧或过松。

△我们常常想,这件工作呆一会再干吧!这篇文章明天再写吧!这件好事能拖几天就拖几天吧!

但我们却很少想,这个气待一会儿再生吧!这点牢骚明天再发吧!这点忧虑能拖几天就拖几天再忧虑吧!

△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己某些狭隘东西的感觉。

△人来自动物界的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这就决定了人永远要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永远需要战胜自己的阴暗面。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懦夫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厚厚的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抱怨。

△人都有喜欢变化、喜欢新奇的心理。人生活于变化之中、新奇之中,才更爱生活,更爱工作。

△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我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

△用心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及时加以拍摄。不要非得成为一篇,也无需前后连贯,只要它新奇,为平日所未有就行。

△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对习惯于沉闷守旧的人来说,它无关紧要,也无需捕捉。而对于想要创新、想要战胜自己的人,就非要增强捕捉思维流星的本领不可。

△人对自己应经常这样提出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点?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点?能不能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要为前进寻找条件,不要为后退拼凑理由。

△人生道路不是直的,走起来免不了要有反复,这是就全局而言,就理论而言。

就每一天而言,就实际走路而言,就应该力求攀登一步,巩固一步,而不要进一步,退半步,甚至进一步,退一步。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好,决不是说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就总在这个高度上呆着了,而是稍一松劲,就会从刚攀上的高度上滑下来。

篇13:九洲电气自我超越之路

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公司自成立来, 通过持续反省, 在持续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下, 四大系列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系列成果使九洲公司取得了快速发展, 公司资产从原来的1000万元, 猛增到现在的4亿多元, 年产值达3亿元, 年利税4 500万元。累计上缴税金8 294万元, 公司先后荣评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国家级863项目产业化基地、黑龙江省高技术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黑龙江省巨星种子企业。

企业掌门人励志创新

自我超越的前提是自我反省。这种反省的重心不是总结历史旧有经验, 肯定“过去的自我”, 沉溺于“当前的自我”;而是能面向未来发展反求诸己, 定义“未来的自我”, 以及发现“当前的自我”存在的问题。在处理具体问题时, 企业也不应照抄照搬传统的解决方式方法, 而是勇于挑战、勤于思索:我们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企业唯有时刻保持“无知”心态, 不止于点滴改进方法本身, 而是能更上一个层次深入思考, 才能真正迈出自我超越的第一步。

说起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不能不提起公司掌门人李寅。

李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 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期间还主持、参与了国家863项目、航天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篇, 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7年, 伴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步伐的深化, 他凭借着敏锐的目光, 谢绝了哈工大为他提供的优越科研和生活条件, 毅然弃笔从商, 带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科研成果, 创建了九洲电气公司, 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博士企业家”。

通过自我反省, 为自己也为企业定好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在九洲公司不断完善与扩大过程中, 李寅董事长成功地策划完成了公司的股份制改制, 构筑了由14个部室组成的管理架构, 在公司内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生存发展取决于市场的开发状况, 李寅在加大公司研发、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将市场的开发视为公司发展的命脉, 通过扎实的市场开拓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李寅亲自领导建立了覆盖全国各省市的八大区域销售分公司和32个驻外机构, 形成了以硕士和大学本科为主的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市场营销队伍, 构筑了优质、完善、快捷、准确的信息沟通和市场服务网络, 在电力、邮电、铁路、石化、油田、冶金、钢铁、市政等各大系统均具有稳定的市场运行网络, 具备快速推广、销售新产品的的能力和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努力实现着“九洲产品服务神州大地”的美好愿望。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是他创业至今始终秉承的企业理念。10年来他带领九洲公司全体员工励精图治、埋头苦干, 使一个弱小的民营企业发展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电力电子装备制造商。他本人也以自身的行动努力实现着“实业报国”的理想, 为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着他的聪明才智, 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力争站立于技术最高点

按照哲学的理论, 世界上最难的事, 莫过于认识创造我们自身的事物。

企业的历史形成了企业的思维, 而再用这样的思维来反省自我, 最终又难免陷入历史的圈子。因此, 企业自我超越的关键是找镜子, 借助外界的角度, 如合作伙伴、社会、甚至竞争对手,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反观自身。

这种他者观照的重心, 不能是企业自我设定的影像, 更不能主观上拿自己去照别人, 反过来再强化“自我”;而是执一种信任真诚、谦虚开放的心态, 以自身之短比他人之长, 找不足、寻原因、做改进, 以真正促成企业自我超越。

“没有技术创新的产品最终都会沦落为普通产品, 会受到市场竞争冲击而最终被淘汰”。因此, 李寅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为本、创九洲产业之路”的企业经营发展思路。

在李寅的带领下, 1998年九洲顺利通过了ISO9001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1999年李寅创办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民营企业的电力电子研究院, 2000年他又是龙江第一个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逐步确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精干的科研骨干队伍, 奠定了九洲电气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道路。

李寅又先后投资数百万元进行了ERP、PDM、OA、CRM等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 并带头组织公司所有人员学习, 真正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 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 从而使九洲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同时对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事实证明, 这是九洲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 是增强市场应变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企业发展的10年间, 在李寅的带领下, 他领导公司科技人员通过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和研制力度, 公司在计算机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大功率高压变频器产品, 打破了多年来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填补了国家空白, 该项技术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截至目前, 该产品在国内已装机900余台套, 这些设备每年可为国家年节约115.2万MW电能, 节省43.6万吨标准煤, 减少135.8万吨CO2和59.2万吨固体废物的排放, 2006年, 该项技术被国家认定为“十一五”期间“十大”重大节能措施之一。

近年来, 李寅又带领团队向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军, 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兆瓦级风力发电全功率变流器, 这一成果突破了制约我国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发展的技术瓶颈, 使我国风力发电的变流器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 因此国家科技部将这一技术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 九洲电气也成为黑龙江省目前唯一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的民营企业。

目前, 九洲公司共获批国家专利30多项, 九洲公司主持研制的产品还4次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 填补了国家3项空白, 为国家在高效节能产品的制造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 2005年他成功地运做了九洲电气与美国国际跨国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战略联盟合作, 并建成亚洲最大的变频实验基地, 将企业带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他又成功地将黑龙江辰能风投引入九洲注资, 推进了九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踏实做事, 使九洲公司取得了快速发展。

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无论是自我反省, 还是找镜子、他者观照, 企业自我超越的根本仍是客户价值, 即自我超越的结果究竟有没有给客户带来价值。企业不是为了超越而超越, 客户价值检验才是企业需要自我超越、实现自我超越的本源。

因此, 企业自我超越, 首要不在于超越得好不好, 而是超越得有没有价值。效果才是硬道理, 如果自我超越上了“层次”, 但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 那就是浪费,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白手起家容易, 创造百年基业难。企业要基业长青, 必须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 不断保持对外开放、对内自省的心态, 才能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必须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并以文化为基础来创造价值。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说过, 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 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 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 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的感召力。

企业文化从狭义上来讲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它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企业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 企业理想目标, 基本行为准则, 制度管理规范, 外在形式表现的总和。它是企业意识形态, 物质形态, 制度形态等文化的复合体。

如果说企业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那么大树的根就是核心, 是企业的理念和文化, 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大树中间的躯干就是各种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 也是企业运营的基本保障;而大树的花、果、叶就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企业的外在形象。

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 目的就是提高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基础, 企业要做大、做强, 只要重视并建设企业文化, 才能摆脱以往单一的生产经营局面, 真正在新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超越, 让员工感到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思想, 一种文化在引导着企业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企业生产关键靠人, 一个企业有很多人, 如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团体, 形成一股合力, 这就是管理问题, 而企业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 经济繁荣靠企业, 企业兴旺靠管理, 管理关键在于文化”。

九洲电气在10年的创业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 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它的基本内涵是在九洲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 被广大员工认可的“成就顾客, 开拓创新, 诚实守信,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2004年九洲庄严地宣布了自己的使命“创造世界上最优秀的电气产品, 用科技铸就顾客服务社会”, 使经营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九洲又提出了“中国电气巨人, 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愿景, 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了基础。

不断超越, 不断进步, 九洲电气发展业已壮大。

在未来, 他们把握住超越的实质, 不断谋求新的发展。

公司将把握住国内近期出台的拉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着力发展“高电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 紧密围绕节能和新型能源领域, 尤其是做好高压变频器的规模化生产和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的产业化工作, 全面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实力。

公司将进一步落实“以技术领先”、“以客户为中心”、“品牌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的保增长措施, 力争继续保持公司未来3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保持住公司在电力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 使公司成为行业一流、世界知名的企业, 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电力电子成套装备制造商。

不止于点滴改进方法本身, 而是能更上一个层次深入思考, 才能真正迈出自我超越的第一步。

篇14:超越自我 超越梦想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季晓光时,作为中国最先进和最重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究所之一的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所长,季晓光言辞中更多地流露出对漫漫征程的担当与忧思,“通过几代航空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中国歼击机的跨越发展,研发能力、人才队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专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存在很多落后与不足。时不我待,前进的步伐刻不容缓!”他更大的忧思在于,具有先发优势的世界航空强者同样致力于以强劲速度甩开对手,因此留给成都所的时代命题,是不断探索新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超越自我,致力于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纵观中国航空工业的浩浩历程,成都所和中航工业其他同性质的研究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实现遥遥领先梦想最真实的载体。大任于斯,成都所需要继续弘扬歼7C/D研制时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再续歼10研制中自主创新的荣耀与勇气,需要尽展枭龙、翼龙国际市场开拓的宏图,需要践行打造跨代新机、力拓空天的壮志……负重而发,高位求进,成都所目光向前,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战略,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和推动战略发展,时刻迎接着新挑战,就像季晓光所言,“发展没有休止符,我们永远在路上……”

竞争求胜:丛林法则与国家使命

“我们面对的竞争,同样十分残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军工行业,我们肩负着国家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竞争中活下来,还要在竞争中强起来。”当季晓光所长谈及军工行业竞争的激烈性时,我们被深深触动了。

残酷性首先源于世界航空武器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航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方式已发生本质演变,“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征。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需要与时俱进,改进以往战术层次的定位,而立于体系作战的战略层次去考量和发展。谁能够率先在“战术航空向战略航空转变、本土航空向世界航空转变”中占得先机,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就能够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直面残酷的竞争,肩负使命与重任,成都所始终枕戈待旦。因为他们明白,现在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领先,未来领先并不意味永远领先,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优劣转换只在瞬间。

基于此,季晓光提出了“三个始终坚持”的指导原则,打造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厚积竞胜之本。“始终坚持重点跨越与领域拓展相结合”,重点跨越就是要打造跨代新机,领域拓展的要义是聚焦飞行器优势,向高端无人机、空天结合、战略航空、国际市场以及其他多用户等相关领域广泛拓展,实践证明“第一个始终坚持”正不断提升着成都所竞争战略的高度与宽度;“始终坚持技术发展与能力提升相并重”,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深入广泛的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通过新的型号项目实现研究成果的工程化,通过几年实践,“第二个始终坚持”已然促使成都所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技术上台阶的同时人才团队也得以不断优化升级;“始终坚持经济增长与职工受益相结合”,有专家说过,航空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而关键还是智慧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始终坚持”通过资本、智慧的集成效益为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形成了“经济增长—职工受益—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个始终坚持”逐步成就了成都所的“四大核心竞争力”——“立足于高端飞行器平台的精益研发能力,基于现代化信息化的敏捷管理运行能力,遵循非对称无边界理念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导向机制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这四大核心竞争力让成都所在激烈竞争中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自我鞭策: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

和世界各国军工项目有严格保密性和神秘性如出一辙,成都所正在承担的型号项目,虽然外界解读甚多,但任何猜测都只是雾里看花,真正理解成都所在这些项目中渗透的精神,也只能等待型号解密之时。其实,与其窥探那些高深莫测的技术指标,不如从一些实在举措来解读成都所近些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和“歼10精神”、“枭龙速度”浸润的品质一样,成都所的每一天都在为成功的精彩而努力。而这种努力更多的是从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开始的。

2008年底,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考量,调季晓光任成都所所长。

成都所和沈阳所相隔数千里,长久以来由于承担的项目不同而在各自的技术领域独领风骚,此次干部互调更像是一次历史的际会。在沈阳所工作长达20多年的季晓光,深知双方的优势,也熟稔各自的不足。调任成都所之后,季晓光站在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航空工业歼击机研制战略布局的高度,重新审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亲自带队多方调研交流,启动了强强之间的取长补短,共赢共进。“我们要有敢于承认短处的勇气,更要有承认别人长处的胸襟。放下身段,舍得薄面,才能更好前进。我们是竞争伙伴,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其实整个行业都是合作伙伴,只是分工各有不同。唯其如此,中国航空工业才能更好发展。”季晓光是这样看待集团干部调任的良苦用心,而他也用矢志不渝的践行,让点点滴滴的量变蓄积为质变。

众所周知,航空武器装备是大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学科和技术来支撑。因此,合作既涉及行业内,还广泛延伸到其他军工行业和军方。从始至终,在季晓光的谈话中,没有出现过主机厂和成品厂等我们所理解的惯性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词之差,体现的是平等的意识、市场的精神,折射出成都所正从主机研究所的身份中自我舍弃的优越感,而市场的契约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成为成都所的新基因。因为,成都所深知市场精神、契约精神是每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经济实体必须经历的自我蜕变。枭龙的外销,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但要想在国际航空市场份额中分得更大一杯羹,成都所的自我蜕变之路依然漫长。

nlc202309051209

不讳言优势,不避讳短处。深刻剖析、博采众长,成都所坚持在内练与外修中砥砺前行。

团队合力:赛车、拳击、乒乓球背后的力量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成都所所务会议室墙上的大幅题字,在会议室中格外醒目,而这间会议室正是成都所领导班子成员共商所事、学习交流的“重地”。

作为肩负重任的研究所,成都所需要能够同心戮力克服困难、开拓新局面的领导班子,需要领导班子成员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身为“班长”,“聚合团队之力、成就共同的事业”是季晓光所致力的目标。“F1大赛能够获胜的车队,一定是在程序、分工及合作上配合无间且顺畅的团队。从赛车手进站到出站,测轮胎气压和外表温度,换轮胎与加油……一气呵成,这就是高效的团队协作!再说拳击手,虽然一个人在台上战斗,背后却有着教练、营养师、体能师等整个团队的支撑;兵乓球比赛中,赢得胜利的球员背后凝聚的是教练、技术指导、后勤服务保障等无数人的心血”,季晓光用自己对F1赛车、拳击和兵乓球运动项目的理解,生动诠释着团队合力的价值与意义。

历经40多年锤炼,成都所已然拥有了一支经过多个型号锻炼、工程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领先的优秀人才队伍,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从所领导班子到总设计师再到各研究部部长、研究室主任、年轻的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优秀的精英团队。如何让这支精英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是季晓光着力思考、力抓力推的一个重点。

“团队力量的源泉是文化”,季晓光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团队的激情与活力。“为优秀的人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尽我所能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让团队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处处有我,而处处无我”是季晓光对于一所之长职责与定位的深刻思考。“全所一盘棋,团队之中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要尽心尽责地提供支撑保障,全所发展的方方面面我都得全力以赴地考虑谋划,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同时要充分放权,给予信任与机会,让有能力之人放手去做。团队的成功就是我最欣慰的事,也是给予我的最好的荣誉。”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季晓光对于团队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都所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团队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同时也为固化于制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驱动战略:精益设计、敏捷管理的双发动力

为了构建中国国防的高边疆,为了肩负的战略航空和世界航空的使命,成都所聚焦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在构建多层次、成体系的研发体系上下足了功夫。以管理提升与创新为牵引,成都所通过精益设计与敏捷管理的“双剑合璧、双发推动”,促使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研发体系日益成熟与强大。

在传统飞机研发流程中,影响飞机研制进度、周期、质量和投资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设计的错误与过程输入参数的等待。设计的更改与反复,往往容易导致费用增加和周期延长,导致飞机几何不协调、系统功能或性能达不到指标要求等。而飞机的研制过程是串行的,有些问题只能等到飞机实物制造出来后,在试验、试飞验证中才能逐渐显露。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风险性。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成都所在以歼10飞机为主的三代机研制中,就已经开始推行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设计,精益设计就是基于数字样机的快速可重构的虚拟研发,全面开展多学科协同、综合设计系统应用。

履职成都所以来,季晓光抓住新机研制和领域拓展的良好契机,和管理团队、设计团队一起对成都所的精益设计进行全面铺展和系统完善,成为成都所开展优质高效型号研发的强兵利刃。而与精益设计相适应的,是构建一套敏捷管理体系,实现传统飞机研发流程的突破性变革。

成都所的敏捷管理一是体现在战略的敏捷性上,注重技术发展方向上的科学决策,坚持“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竞争战略和建立“面向需求快速响应”的管理机制;二是体现在组织的敏捷性上,变革传统的研发组织流程,根据项目性质、客户类型、资金来源、项目周期和规模等构建研发组织体系,将使用方的要求转化为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求,并对各种问题和机会迅速反应。而随着战略地图和综合平衡计分卡在成都所的稳步推进和逐级落地,更是为敏捷管理开了“加力”,增添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敏捷管理是一种来自技术更新迭代必须同步的管理革新,那么,对季晓光来说,突破自己20多年领导技术的管理思路,真正实现一种身份上的转换,从技术专家到技术、管理综合型专家的转变,挑战更大。在学习、积淀、实践中,季晓光“聚焦答案”的管理理念逐渐成形与成熟。他从战略着眼,从大处着力,从实处着手,积极求解发展命题的准确答案,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带领整个团队和研究所更积极稳健地走向未来。

在他的推动下,成都所型号研制、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和条件保障都被纳入到规范有序的管理运行轨道——科研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着积极性,激发出奋发向上的激情;不断完善成熟的技术职务体系、行政职务体系和薪酬测评体系,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为青年成长拓展通道……而随着先进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成都所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把握“以时间换空间”主动权的力量不断增强,在开拓发展的空间里必将大有可为。

上一篇: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下一篇:心电图出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