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牟子才传》原文及翻译

2024-05-12

《宋史牟子才传》原文及翻译(共12篇)

篇1:《宋史牟子才传》原文及翻译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嘉定十六年举进士。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 “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 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 “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 帝曰: “然。” 事遂解。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帝即欲召子才。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乃赐御笔曰: “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等任经筵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2)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参考答案

4.【文言理解】(3分)

C(“扫除之职固当”作“以为”的宾语,“尔”是句末语气助词,“所以”表结果,因此A、B选项错误。“力士”应做下句主语,结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因此D 选项错误)

5.【实词理解】(3分)

A(“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6.【概括分析】(3分)

B(牟子才作记不是“以致”后面内容的直接原因;“从旁阻挠”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

7.【文言翻译】(10分)

(1)于是亲自写信给他说: “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5分。“赐御笔”1分,“是命”1分,“起”1分,大意2分。]

(2)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5分。“迕”1分,“窜流”1分,“放还”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来一岁时,遇上淳化年间强盗作乱,全家在此难中灭绝,仅有一个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盖住允良,允良得以辛免。牟子才小时候跟着父亲寄居在陈咸家,陈咸大奏音乐大摆宴席,牟子才闭门读书好像没听到看到,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进士。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当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写了一篇记说:“李白被贬斥,实在是因为高力士激怒杨贵妃,来报复李白让他脱靴之仇。高力士当时位尊倨傲,怎么会甘心以奴仆自居呢?李白不是只以气势压人,而是认为担负清除奸佞的职责本该这样,所以冒犯了君王。唐玄宗糊涂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驱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声势益发嚣张,宦官猖獗之势就从这里开始。之后高力士分权率领禁兵,在宫廷中厮杀,虽是天子也不能使唤指挥他了。”又描摹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样子,为李白写赞而且刻在碑石上。恰好有人将碑文拓本给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着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诉,于是就和丁大全合伙谋划,唆使御史先后上奏,诬陷弹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馈赠客人的花费,降官两级,仍不罢休。皇上怀疑这件事,暗中写信询问安吉太守吴子明,吴子明上奏说:“我曾经到过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们都知道他清廉贫穷,陛下不要听信谗言。”皇帝对经筵官说:“牟子才的事情,吴子明却说没有,为什么?”

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戴庆炣说: “我记得牟子才曾经退还吴子明的哥哥吴子聪的任命。”皇帝曰: “对。”事情于是了结。有公论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论于不顾。没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贬斥,诬陷弹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岭海之外,于是恢复牟子才官职,做玉隆万寿宫的提举。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适逢贾似道入朝为相,他向来忌惮牟子才,仅让他升为进宝章阁待制、温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视为吴潜的党羽,要中伤加害他。皇帝的旨意不可改变,于是以礼部侍郎的职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辞,不被允许。皇帝亲笔写信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按照旧例,从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见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关,请宦官带他进宫奏事,宦官从旁阻挠,皇帝特地下令召见,非常高兴,安慰开导了他很久。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度宗做太子时,一向尊重牟子才,开口闭口必称他为先生。太子即位后,授牟子才翰林学士、知制诰,牟子才极力推辞不接受任命,一再请求离去。进官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赠四级官,给他两位后裔授官。

篇2:《宋史牟子才传》原文及翻译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庐,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欢②曰: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旦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向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祜元年也。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曰: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曰: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曰: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注】①大军:元军。②欢: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 遽:突然

B.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 誓:发誓

C.第闻才厉声云 第:只是

D.才肆为慢言 慢:轻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

①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 ②至临阵,军律凛凛

③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④才拔矢挥刀而向前,所向辟易

⑤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⑥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A. ①③⑥ B.②⑤⑥ C. ①②④D.③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才其貌不扬,但熟悉兵法,擅长骑射,纪律严明,才能出众,由于是被敌军掳掠后来才逃回来的,因此不能得到重用。

B.姜才率军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主帅孙虎臣却临阵脱逃,,元军见状高喊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军心动摇,纷纷溃败。

C.南宋亡国后,姜才拒绝接受元军的招降,用弩箭射退使者,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显示了耿耿忠心和过人胆略。

D.由于元将阿术利用宋军将士的妻子儿女来胁迫,加上姜才肋上生疮不能作战,所以他在泰州被俘,后来在扬州经受剐刑而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4分)

(2)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3分)

(3)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3分)

参考答案:

1. B(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2. D(①句式对姜才的概括性评价,不属表现; ②句式说姜才的军队大战前纪律严明,要求严格; ⑥句表现了姜才的细心和忠义,以兵护庭芝第是为了防备李庭芝投降。)

3.B(原文说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欢日:步帅遁矣。由步帅二字可知是宋军喧哗说:步军统领速跑了。 )

4.(1)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当、白、几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姜才带兵归孙虎臣指挥,担任先锋,与在丁家洲抗击元军。(以、属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元军万户史弼带兵夺饷,姜才和他战斗到天亮,史弼几乎陷入困境。(达旦、殆各1分,语句通顺1分。)

译文:

姜才,濠州(安徽凤阳)人,身材矮小强悍,年少之时曾被掳往河北,年龄稍大就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以作战勇敢闻名。但因从北方敌占区回来的人不得做高级的官吏,所以姜才只做到了通州副都统(守备副司令)。当时的淮南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但骁勇善战没有一个能超过姜才的。姜才深谙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但临阵时军威严整,军纪严明。有一次,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宋朝宰相)贾似道出兵,姜才为将领孙虎臣部的先锋,与元军在丁家洲相持。元军在江边架设大炮争弓弩,江中数千艘战船,旌旗遮天蔽可,击鼓顺流而下。姜才率军奋力迎战。宋、元两军已交锋,宋军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宋军见了喧哗说:步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也收兵退守扬州。元军乘胜攻打扬州,姜才用三叠阵战法在三里沟迎战,取得胜利。后又在扬子桥再战元军,(由于)天黑军中混乱,姜才肩部被流矢射穿,他拔出箭挥刀刀向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逃避。不久元军在扬州城外筑起长长的围墙,自扬子桥至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决心长期围困,这是德家庭成员事。

德祜二年正月,(72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5岁的宋恭帝投降元军)宋朝亡国。二月,元军派遣五奉使和一位阁门宣赞舍人拿着谢太皇太后的诏谕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率兵在召伯堡袭击五奉使,大战一阵之后退走。不久,(元军押着谢太后和)恭帝(去大都)途经瓜州,姜才与李庭芝痛哭流涕地动员将士,要誓死夺回太皇太后和皇帝,将士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都流下眼泪。于是,分发所有的.佥银玉帛来稿赏军队,率四万人乘夜直捣瓜州,奋战三个多时辰,元军(见势不妙慌忙)挟持恭帝(和太后)逃走。姜才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浦子市,天黑了也不退兵。元军将领阿术派人招降他,姜才说:我宁可死,哪肯做投降的将军呢!四月,姜才带兵攻打湾头栅。五月,再次攻打湾头栅,骑兵陷入泥泞不能前进,于是舍弃战马步战,到四鼓时,全师而退。扬州粮食很快用尽,姜才时常带兵出城到真州、高邮运米来补充军饷。六月,护饷经过马家渡,元军万户史弼带兵夺饷,姜才和他战斗到天亮,史弼几乎陷入困境,阿术驰兵来援,史弼才得以脱身。

扬州主帅李庭芝因被围困已久,找来姜才议事,屏退身边的人,谈了很长时间。只听姜才厉声说道:(扬州失守后)相公不过就是忍一时的疼痛罢了。身边的人听了都吓得大汗直流。从此姜才率兵保护着李庭芝的府第,期望和他共同赴死。

篇3:宋史《侯可》原文及翻译

宋史《侯可》原文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校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以抚之。琦上其功。又议复郑白渠,得召对,旋以微罪罢。官至殿中丞,卒于家,年七十二。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敛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宋史《侯可》翻译

侯可字无可,是华州华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拿讲义气自许。成年之后,全都改变以前的爱好,专心致志的学习。他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就出发了。等到科举回来,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说:“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用来谋取别的利益。”将要动身了,听说一个同乡的人病了,心里想:“我要是回去的话,那么他就死定了!”于是留下来没有离开。得病的人痊愈了,候可舍弃自己的马给他骑,他徒步回家了。

孙沔征讨侬徭(北宋是壮族首领),请侯可参与军事,建立功绩后得到官,作了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以至于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这样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后来又调任华原主簿。有个富人不但占有田地的簿册却抵押人家的田券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戴上重枷,投入大狱。报告给上一级官府杀了他,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很高兴。

他又签任书仪州判官。西夏人入犯边境,使者派侯可巡视,他就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西夏边境,突然与西夏人遭遇,立刻把它的人马分为三四伙,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西夏人来回走动隔一段时间就看到他们,很怀疑地把他们当作诱敌的骑兵不敢攻击他们。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说服渭源羌地酋长献纳土地八千顷,用熟羊城来抚慰他。韩琦上报他的功劳。

侯可轻视财物,讲义气,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他与田颜结为好友。田颜病重,侯可千里去求医,他还没回来而田颜就死了,田颜死后眼睛都不闭上。人都说:“难道不是在等候可吗?”将要入殓的时候可到了,用手抚他的眼睛才闭上。田颜没有儿子,不能送葬,侯可不辞辛苦想尽各种办法,卖掉自己的衣物为他雇人入葬,终于把他埋葬了。天正冷,他穿单衣生活,有赠送他白金的人,(但是他没有留给自己),因为他看到田颜的妹妹房里什么都没有,就全都拿出来帮她置办了嫁妆。有一天从远处回来,家里人把相当穷困的情况告诉了他,正赶上友人郭行来扣他家的门说:“我的父亲病了,医生要了很多钱,卖我家的房子却卖不出去。” 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关中的人都称赞他是好人。

篇4:《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

《宋史·庞安时》原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宋史·庞安时》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冶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 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之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六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篇5:《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六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篇6:《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篇7:《宋史·薛奎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伕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要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篇8:宋史·史浩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 译文:

篇9:《宋史·邵伯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程颢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而获益良多,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

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当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应先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不久,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为宣仁皇后所怜悯。吕大防对宣仁皇后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原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1094),章悖任宰相。章悖曾经事从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悖。但章悖还是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县做事。章悖为此极不高兴。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祐党人大多南迁,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不怕,他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悖依然在朝廷任宰相,为了避免与章悖共事,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

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邵伯温在知果州期间,上书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后被命知兴元府、遂宁府、..州,皆托辞不赴任,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

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邵雍曾经说:“世道很乱,而川蜀安定,可避居。”在宣和末年(1125),邵伯温举家迁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战乱之灾。

篇10:《宋史党进传》原文及翻译

党进,朔州马邑人。幼事魏帅杜重威,重威爱其淳谨,及壮,犹令与姬妾杂侍。重威败,进以膂力隶军伍。周广顺初,补散指挥使,累迁铁骑都虞候。宋初,转本军都校、领钦州刺史,迁马步军副都军头、领虔州团练使,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睦州防御使。乾德初,改龙捷左厢都虞候、领利州观察使。后四年,权步军。杜审琼卒,命进代领其务。

开宝元年,将征太原,以进将河东行营前军。开宝二年,太祖师临晋阳,置砦四面,命进主其东偏。师未成列,太原骁将杨业领突骑数百来犯,进奋身从数人逐业;业急入隍中,会援兵至,缘缒入城获免,上激赏之。六年,改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镇安军节度。九年,又命将河东行营兵征太原,入其境,败太原军于城北。太祖崩,召还。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进出戎行,形貌魁岸,居常恂恂,每擐甲胄,毛发皆竖。先是,禁中军校,自都虞候已上,悉书所掌兵数于梃上,如笏记焉。太祖一日问进所掌几何,进不识字,举梃以示于上曰:“尽在是矣。”上以其朴直,益厚之。尝受诏巡京师,闻里间有畜养禽兽者,见必取而纵之,骂曰:“买肉不将供父母,反以饲禽兽乎!”太宗尝令亲吏臂鹰雏于市,进亟欲放之,吏曰:“此晋王鹰也。”进乃戒之曰:“汝谨养视。”小民传以为笑,其变诈又如此。杜重威子孙有贫困者,进分月俸给之,士大夫或有愧焉。(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九》)译文:

党进,朔州马邑人。年幼时奉事魏帅杜重威,杜重威喜欢他淳朴严谨,年长后,仍让他与姬妾一起伺候自己。杜重威失败,党进因力气大编在军中。后周广顺初期,补任散指挥使,历升至铁骑都虞候。宋朝初期,转任本军都校、兼任钦州刺史,升任马步军副都军头、兼任虔州团练使,后改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兼任睦州防御使。乾德初年,改任龙捷左厢都虞候、兼任利州观察使。四年后,暂代步军主管。杜审琼去世,朝廷任命党进代任他的职务。

开宝元年,太祖准备进攻太原,任命党进统率河东行营前军。开宝二年,太祖率兵到晋阳,设置四面营寨,任命党进主管偏东面营寨。部队还未列阵,太原骁将杨业率领数百骑兵突击来攻,党进奋身率领几个人追逐杨业;杨业急忙跑到护城壕中,正遇太原援兵到了,拉着绳子入城才免死,太祖极其赞赏杨业。开宝六年,改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任镇安军节度。开宝九年,又命令他统率河东行营部队征讨太原,攻入太原境内,在太原城北打败太原的部队。太祖去世,太宗召他回朝。太平兴国二年,出京任忠武军节度。在镇守忠武军一年多后,一天从外面回来,有一条大蛇卧在他床上的睡衣中,党进大怒,把它烹熟吃了。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追赠侍中。

篇11:《宋史危稹传》原文及翻译

明年,迁武学博士,又迁诸王宫教授。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迁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吴益王府教授。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

柴中行去国,稹赋诗送之,迕宰相,出知潮州。寻以通金华徐侨书论罢,提举千秋鸿禧观。久之,知漳州。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稹命营高燥地为义冢三,约期责之葬,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卒,年七十四。

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所著有《巽斋集》,诸经有讲义、集解,诸魏、晋、唐诗文皆有编,辑先贤奏议曰《玉府》、曰《药山》。

(选自《宋史危稹传》)

翻译: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嘉定九年,新学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迁升秘书郎兼任屯田郎官。

危稹初始进对朝廷,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表明朝廷说话算数,弄清楚功臣的罪责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

柴中行离开,危稹赋诗送他,违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贬出朝廷,担任潮州知州。不久,因与金华徐侨通信的文字而被议论,罢黜职务,提举千秋鸿禧观。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的习俗以不葬亲属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庙古刹,危稹令人在高台、干燥之地开挖、填封三个义冢,规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漳州境内有临漳台,位处溪山最优美的名胜之地,在这上面修建龙江书院。建成之后,据经典自己讲习,人们为之心动、羡慕。城邑县里有令,如有人被告发受贿,就弹劾罢免他,(然后)没收他的财产用来还给民众。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于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提举崇禧观,与乡里七十岁的几个老人为真率会。死时,七十四岁。

危稹生性特别孝顺,父亲生病,希望减损自己的寿命来增益父亲的生年,病情不久就痊愈了。真德秀荣登从班,推举危稹以代替自己。危稹死后,又为他撰写墓志铭。他写的著作有《巽斋集》,对于各种经书有讲义、集解,编辑了各种有关魏、晋、唐各朝时期的诗词、文章,辑录了先前各朝圣贤的奏议称《玉府》《药山》。

篇12:《宋史·詹体仁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父慥,与胡宏、刘子翚游,调赣州信丰尉。金人渝盟,慥见张浚论灭金秘计,浚辟为属。体仁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饶州浮梁尉。郡上体仁获盗功状当赏,体仁曰:“以是受赏,非□愿也。”谢不就。为泉州晋江丞。入为太学录,升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迁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提举浙西常平,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升司农少卿。奏蠲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悉散。

孝宗崩。时议大行皇帝谥,体仁言:“寿皇圣帝事德寿二十余年,极天下之养,谅阴三年,不御常服,汉、唐以来未之有,宜谥曰‘孝’。”卒用其言。孝宗将复土,体仁言:“永阜陵地势卑下,非所以妥安神灵。”与宰相异议,除太府卿。寻直龙图阁、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论山陵事罢之。退居霅川,日以经史自娱,人莫窥其际。

始,体仁使浙右,时苏师旦□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复直龙图阁、知静江府,阁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杂赋八千。移守鄂州,除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侂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

(选自《宋史·詹体仁传》,有删节)

【译文】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其父詹慥,与胡宏、刘子翚交游甚多,被调任赣州信丰县尉.金人背弃盟约后,詹忄造拜见张浚陈述了灭金之计,张浚召他为属下.詹体仁在隆兴元年(1163)考中进士,被调任饶州浮梁县尉.郡府呈上詹体仁捕捉盗寇的立功状建议加以赏赐,詹体仁说:“因此而受赏,不是我的本意.”婉言谢绝了赏赐.詹体仁任泉州晋江县丞.宰相梁克家是泉州人,他向朝廷推荐詹体仁.詹体仁进入朝中为太学录,被升为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调任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后,詹体仁任提举浙西常平官,拜为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任司农少卿.詹体仁奏请蠲除各郡积欠的应交纳的赋税一百余万.有逃跑的士兵一千人进入大冶境,他们用铁铸钱,剽掠财物,骚扰百姓.詹体仁告诫驻地军队统帅“:这里离京师一千多里,如果等到向上面请示得到回音,敌人的势力已十分嚣张了.应立即加以讨伐.”统帅按照他的意见行事,乱党全部散去.

孝宗驾崩,当时讨论大行皇帝谥号,詹体仁说:“寿皇圣帝事奉德寿皇二十多年,奉献了天下所能有的.最好的奉养,居丧三年间,不穿常服,汉唐以来从未有过,应赠谥号‘孝’.”最终采用了詹体仁的意见.孝宗将要被入殓,詹体仁说:“永阜陵地势低下,不能使神灵得以妥善安置.”詹体仁与宰相意见不同,被任命为太府卿.不久为直龙图阁、福州知州,言官竟由于他以前议论过山陵之事而罢免了他.詹体仁退任后居住在较川,每天以经史自娱,人们没有能窥视到他的内心的.

起初,詹体仁出使浙右,当时苏师旦以胥吏身份主管役事,后倚仗韩侂胄的势力跻身为大官,到这时他派人来献殷勤.詹体仁说:“小人得到天子的器重,其灾祸来到没有几日了,不要玷污了我.”不久,苏师旦果然失败.

詹体仁恢复直龙图阁、静江府知府之职,搁置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免杂赋八千.詹体仁被任守鄂州,拜为司农卿,又任总湖广饷事之职.当时年成不好百姓难以吃饱,詹体仁不等请示,自做主张发放仓中粮食以赈济百姓,事情过后才报告皇上得知.

韩侂胄建议扩大疆域,一时间大家争相谈论军事以谋求进升.詹体仁上书给朝廷,说军队不可以轻举妄动,应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皇甫斌自以为是将家之子,好谈兵,詹体仁与属下谈论时说他必定失败,结果果然如此.开禧二年(1206),詹体仁死去,终年六十四岁.

上一篇:随笔秋语张龙下一篇:论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