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2024-05-22

202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共9篇)

篇1:202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每一年的高考政策都会有所变动,也因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着与紧张着,那么高考加分政策有何变动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天津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最新,欢迎阅读!

2022天津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天津市则将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照顾调整为优先录取。据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自2023年高考起,“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天津市属高校时增加5分投档”的政策调整为,在本市所属高校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此外,湖南、广西、海南、贵州等多个省份也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进行进一步规范,缩减加分分值或实行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年限三重认定。

例如,湖南要求,自2023年高考起,对考生申请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资格条件实行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年限三重认定(“三统一”),即具有湖南省同一县(市、区)高中阶段3年完整户籍、学籍且连续3年实际就读的考生,方可按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少数民族加分,不符合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年限“三统一”要求的考生,不享受该加分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的意思

政策加分一般适用于高考,考研等。

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3种加分形式。

增加20分的考生包括获得全国或者国际性特定大赛奖励,或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者。

增加10分的考生包括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

优先录取的考生包括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以及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的子女报考高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录取。

高考加分政策是什么意思

政策性加分即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1、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由院校决定是否予以优先录取。

2、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的子女,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由院校决定是否予以优先录取。

2022天津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篇2:202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1、对奥赛省赛区一等奖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保送、投档加分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不再具备保送、投档加分资格。

2、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分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还可根据本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项目。

3、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鉴于部分省市地区已经自行实施了高考“加分瘦身”且力度比上述规定要大,加之我国高考招生实行的是属地化政策,因此有些地方会提前“瘦身”,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密切关注当地当年的招生录取相关政策。

高考最新加分政策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省级招委会可根据本地投档录取办法决定,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3)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分值不得超过10分。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一、深入了解志愿政策

学习政策、熟悉政策、吃透政策是填报志愿的前提。考生家长要对志愿单元、志愿设置、征集志愿等政策有全面了解,特别是对本科提前批和本科普通批志愿是如何构成的、本科志愿单元已调整为院校专业组、专业调剂范围是在院校专业组内调剂等政策规定要清楚掌握。

二、深入了解投档规则

只有清楚了院校专业组投档规则,才能合理选报好高考志愿。

他认为,要深入理解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两种投档规则,了解如何规避风险。

对于顺序志愿的第一志愿最重要(志愿优先)、平行志愿的分数最重要(分数优先)等规则要点做到牢记于心。

像平行志愿只有一次投档机会的规定,一旦被投到某所大学,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等原因被大学退档,即使分数高于后面的院校专业组投档线,也不会再次投档等情况,一定要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

还有一些规则,像同分投档规则,三种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分数级差)等,考生家长也需要清楚。院校投档有规则,专业投档也有规则,不同大学的专业投档规则也不同,所以需要注意。

三、深入了解大学专业

考生家长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应该对多所大学和多个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全面分析,从中选择理想的学校专业作为自己的志愿。

不要被大学的名字迷惑。在了解大学时,要了解大学的历史沿革,大学历史发展的情况。近些年大学改名的现象比较普遍,考生家长要了解大学的前身,都是有哪些院校合并而成,历史发展的情况。还要了解大学的重点学科情况,有没有国家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双一流”学科?都有哪些?重点要了解大学录取规则是什么?调档比例是多少?大学退档的要求是什么?这些都可以从大学的《招生章程》中找到具体描述。

高考志愿不仅要选择学校,还要选择专业,这是高考志愿和中考志愿最大的不同。对于专业,要了解考生是否满足招生专业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是否满足专业提出的单科成绩、身体情况等一些特殊要求。

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大学时不要望文生义,一定要了解专业的内涵,不能只从字面去认识专业,这样考虑专业是片面的(可以深入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

以北京为例,今年在京招生的许多高校都是按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大类招生志愿时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大类招生对于考生的素质、能力的要求,综合考虑选择专业大类。

四、深入了解参考数据

要学会使用参考资料、学会分析相关数据,为填报志愿做参考。像去年的专业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各批次院校专业组录取最低分,都需要大家认真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组和专业。

《招生专业目录》是需要认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唯一依据。考生填报志愿时所使用的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要以《招生专业目录》为准。使用《招生专业目录》应做到看类型、看批次、看院校、看院校专业组、看专业、看标记等六看。

各高校的《招生章程》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填报志愿参考资料。考生家长特别要认真阅读考虑报考院校的录取规则,如对加分成绩的使用、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在详细阅读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了解学校在录取中的具体要求后再考虑选报。

五、深入了解填报流程

要明确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和方式,什么时间填报本科志愿?什么时间填报专业志愿?什么时间截止填报?填报志愿分哪几个步骤?填报志愿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都需要考生家长清楚。

篇3:202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一、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及其法律依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就对少数民族高考实行政策性支持。这在先后一些政策中都有所体现。如1950年,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提出:兄弟民族学生“考试成绩虽稍差, 得从宽录取”。20世纪80年代后, 高考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指出, 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 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 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根据规定, 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录取中可以享受不超过20分的民族加分。2002年教育部在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首次明确降分标准, 其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录取中给予加分投档和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规定, 各省区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

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中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给予了原则性规定, 以保障少数民族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体现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 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 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

(一) 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

我国高考严格遵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以保证高考选拔的公平性。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非义务性教育。加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 经济相对滞后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相差较大。因此, 如果在高考招生中仍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绝对公平原则, 那么由于地区教育水平限制的少数民族学生将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处于弱势。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受教育机会处于相对弱势和教育资源又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制定优惠政策才成了必然的选择。优惠政策弥补了少数民族学生因原有的基础教育薄弱而带来的竞争选拔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缺陷, 使他们享有了进一步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

(二) 基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法律精神

在对待民族问题上, 我国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中都为坚持这一原则而制定相应法条。因此,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则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阶段平等的受教育权, 实现教育公平, 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标准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制定中, 标准问题比较模糊。教育部关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标准规定是原则性和指导性的, 适用于全国范围而缺少具体操作价值。根据我国行政职权的层级划分, 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的高考招生委员会可以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决定本地方的高考加分幅度和范围。因而, 全国各省份的高考加分政策不尽相同。在这一权职范围内, 地方的权力行使的弹性空间过大, 缺乏明确、统一、细化的标准规范。

(二)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执行

好的政策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得到充分的落实, 因此政策执行是关键。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各省区地方的变通空间较大, 并且在对少数民族身份进行核对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学校上报为准, 而在上一级行政部门对考生民族身份的核实中缺少有力的监管, 这就容易导致一些政策投机问题。

(三) 民族身份问题

少数民族身份是高考能否加分的关键。在高考这样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中, 高考加分涉及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 只针对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被大部分的汉族考生认为是不公平的。有调查显示, 一些汉族学生和家长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对同为考生的非照顾群体的不公平。同时, 不断出现的民族身份造假现象不但是对汉族考生的不公平, 也反映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与社会发展的脱节。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在高考中的不利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一政策已经无法很好地实现最初的目的了。首先, 对于同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而言, 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 相较于东中部的汉族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对少数民族身份的限制是对同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的不公平。其次, 由于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城市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区域教育水平差异减小, 但是部分地区高考加分的幅度并未调整, 这直接影响高考公平。同时, 部分少数民族身份学生流动到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 接受较好的教育, 那么单纯依据少数民族身份而加分显然是不公平的。

四、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改良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应当在较长时期内保留, 也就是说, 要坚持补偿性加分这种相对公平原则。因此, 当前应当做好的, 是如何对这一政策进行改良。

(一)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标准的明确

针对当前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标准较模糊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应当进一步明确各省份的加分幅度和符合加分的条件。在此笔者认为, 可以依据我国区域教育能力的水平排名确定各省份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幅度。以2004年区域教育能力排名为例:西藏 (31位) 、青海 (30位) 、贵州 (29位) 、海南 (28位) 、四川 (27位) 、广西 (24位) 、云南 (22位) 、甘肃 (21位) 、宁夏 (20位) 、内蒙古 (14位) 、新疆 (8位) , 可以以此确定各省份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幅度。

(二) 加分对象界定注意地区差异

在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的情况不同。例如, 省会城市的少数民族考生, 其受教育条件比处于偏远地区汉族考生要好很多, 如果也享受较高的加分, 显然不恰当。而受教育条件较差的汉族考生, 因为是汉族, 就不享受加分政策, 也显然有失公允。从实施方法上讲,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全国统一, 各省均将少数民族考生分为四个加分梯度:省会城市、地级市城市 (及民族自治州) 、县 (及民族自治县和民族自治乡) , 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分。同时, 为了体现对受教育条件较差的汉族考生的照顾, 民族自治县的汉族考生, 可考虑也加5分, 作为自然地理条件的补偿性加分。

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我国对少数民族及地区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其中,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就是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制定实行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这一政策下的诸多问题的产生,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颇受质疑。充分认识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倾斜政策的合理性, 并针对现下政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才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法律依据,教育权利,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杨学为编.高考文献 (1949-1976)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2004年3月14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Z].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

[6]郎维伟.高考招生录取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平等[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5) .

[7]杨芳.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探究[J].民族研究, 2010 (6) .

[8]赵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改良路径探讨[J].教育与考试, 2009 (6) .

篇4:浅析高考加分政策

关键词:高考加分 政策 分析

高考是历年社会关注的大事,千千万万的考生期望通过这跟独木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高考加分增加不少胜利筹码。

一、 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实行高考加分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侧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1976年的“优先录取”阶段。

1950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规定,对于“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 考试成绩虽稍差, 得从宽录取”[1]。此后至1965年, 优先录取的对象比较稳定地分为以下六类。(1)工人、农民、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农干部; (2)复员建设军人、转业军人; (3)参加革命工作满三年的在职人员; (4)烈士子女; (5)少数民族学生; (6)华侨、香港、澳门学生。

第二阶段:1977年—2000年的“降分录取”阶段。

这阶段取消了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的优先录取政策,继续对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青年、归国华侨青年等实行优先录取政策。自1980年以后国家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获奖者、包括农林院校等实行高考降分录取政策[2]。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这一条例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1年—现今的“加分录取”阶段。

从2001年开始, 高招录取政策不仅确定了高考降分与加分对象, 而且对降分与加分的幅度作出明确规定。这一阶段高考加分政策出现优先录取、降分录取与加分录取三种形式并存局面。

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教育部在每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文件中都会对加分情形有所规定。

二、高考加分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1、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大[3]

根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高考照顾加分多达192项,加分项目已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4]。加分种类繁多,比如,四川省的“见义勇为”加分政策;河北省的“农村独生子女”加分政策;重庆市对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的加分政策等。把这些内容作为加分对象,用来奖励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违背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因为高考加分政策最初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种缺陷而制定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提升素质、综合全面发展。

2、加分幅度各地不一

由于近年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力下放到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省市出现了加分对象不一致的情况: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加分对象外,各省市还加入了其他的加分对象,如河北省在高考加分政策中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照顾20分;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照顾10分”,其他省份则没有此类加分对象。部分省市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报考当年在省级招委会确定的测试项目范围内,经测试认定达到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标准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

3、加分造假愈演愈烈

高考加分因加分对象和标准的模糊性而可能成为教育腐败的又一个领域。例如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舞弊丑闻”,重庆就出现了伪造少数民族身份骗取高考加分的造假事件,其中波及2009年重庆的高考文科状元。此类事件的层出不穷需要我们敲响警钟。

三、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的思考

(一)缩小加分范围

在制定加分政策时,笔者认为可根据现有的教育情况对原有的加分对象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有几下点:

1. 对补偿性加分政策而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考生,可以继续保留,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考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础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对这些考生实行加分照顾对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2. 对鼓励性加分政策而言,这也是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争议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对省优秀学生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争议。笔者认为:(1)取消省优秀学生(含省“三好”学生和省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目前,已经取消这项加分的有云南、重庆、河北等省。(2)取消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加分政策,保留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的加分。因为二级运动员证的发放标准宽泛且发放量不受限制,就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造假事件。

3. 避免特殊时期的加分政策[5]。在特殊时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可以用其他方式以奖励,高考加分政策不是一项奖品,也不是社会福利手段。

(二)规范加分程序

制定加分政策时应该尽可能地征求民意,甚至举行听证会。因为加分政策不仅仅关系到个人、部门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考生的问题。涉及公众利益调整的重大公共决策,只有经过了公众的普遍同意,才可能保证利益调整的相对公平。

(三)统一加分标准

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以保证具有同一加分项目资格的考生不会因为各省市的加分分值不一致而出现不公平。1. 对“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实行优先录取,取代原有“适当增加分数,不超过20分”的规定。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如果对此类考生实行优先录取,不仅彰显出其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2. 根据各类竞赛者的获奖名次分别实行不同的加分标准。比如:对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全国决赛一等奖获得者给予20分加分、二等奖获得者给予10分加分、三等奖和省赛区一等奖获得者给予5分加分。3. 对其他加分对象(主要是补偿性加分对象)的加分标准实行不变:加分或降分20分。

(四)强化监督检查

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过程应该经过政府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才能颁布,应该制定加分政策的专项法规,避免每年重复繁琐出台,同时也可以体现政策的严谨性。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衡,配套设置一系列周详、到位、透明、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以实现目标公正和程序公平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细化标准,强化责任,同时邀请纪律监察部门、考生或家长代表等参与审查过程;其次,要完善加分对象公示制度。一旦加分对象人选确定后,教育主管部门就应尽快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将之公布于众,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最后,要加大对“荣誉造假”的打击力度,通过建立一套公开、公平、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采用有防伪标识的荣誉证书或识别系统,以及加大围、追、堵、截力度,严惩造假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不给造假留下任何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 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上)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下)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芳,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J],教学与管理,2009(3).

[4] 彭建华,普通高考照顾加分政策问题思考[J],学术纵横, 2010(3)

篇5:2022年江苏高考加分政策

1.烈士子女,录取时加20分投档。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录取时加20分投档。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录取时加5分投档。

4.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录取时加10分投档。

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2022年江苏省志愿投档原则及办法

录取批次共设3批,其中本科2批,专科1批。高校录取工作分批次依次进行。

1.本科提前批次。包括军事院校等部分普通类本科院校(专业),体育类本科院校,艺术类本科院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A类院校)等类型的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次之前进行。

2.本科批次。其中,高校专项、综合评价(B类院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的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次之后本科批次开始之前进行。

3.专科批次。其中,体育类、艺术类、定向培养士官等在普通类批量投档前完成录取。

高考前紧张情绪缓解方法

合理安排好考试前的作息时间

由于考前紧张,很多学生想要临时抱佛脚,因此考前一段时间养成了熬夜学习的习惯,其实熬夜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长期熬夜会导致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等症状,严格影响学生正常的答题水平。因此,大多老师都会告诉学生,在高考前三、四个星期一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期,严格按照高考考试时间进行复习。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缓解紧张的情绪。如果长期处于学习的状态中,大脑的思维就会处于混乱的状态中,学习效率也会因此变低。这时学生可以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放松紧张的情绪,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以便更好的投身到学习中去。

及时处理已经出现的紧张情绪

篇6:重庆2022高考加分政策及项目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录取时将在考生统一高考总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时,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不得累加。除明确只用于市属院校投档时使用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可面向所有高校投档时使用,但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①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

报考市属院校的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子女及荣立二等功(含)以上荣誉称号的公安民警子女,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取消此加分项目。取消后,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参加普通高考并达到有关高等学校投档线的,予以优先录取;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②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含自治县、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加1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5分)投档(从2023年普通高考开始,考生高中阶段必须在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含自治县、民族乡>具有三年完整户籍、学籍并在户籍所在区县中学连续三年实际就读);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录取时可加1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考生加5分)投档。

③烈士子女录取时加20分(报考艺术、体育类加10分)投档。

(2)统一高考成绩达到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未被录取的军人子女,有关高校在征集志愿后仍有剩余计划时,对符合条件的可予以优先投档,高等学校应当予以积极支持。

(3)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的军人的子女,参加统一高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等学校投档线的,予以优先录取。

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公安英模、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报考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报考全国统考,参照教育部关于军人相关优待政策执行。(6)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中职直升类考生和体育单招、残疾单招等各类单考单招考生不享受上述照顾政策。

凡符合上述政策性照顾项目的考生,必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7)定向就业招生与非定向就业招生同时进行投档录取。高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投档时,考生成绩须在本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且不得低于该校同批次所有普通专业(类)(不含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定向就业、中外合作办学等招生专业,下同)中的最低投档分数线下20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定向就业招生在政策规定的降分范围内对有志愿的考生逐专业、逐分检索投档等办法在批次内进行投档录取。对高校批次内未完成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经征集志愿后若仍不能完成该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则转为非定向就业计划执行。

(8)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在录取时经征集志愿后还不能完成计划,经重庆市录取领导小组同意可以适当降分录取有志愿的考生。

(9)对线上生源不足的个别高校,如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经征集志愿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可由学校申请,经重庆市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可适当降分录取有志愿的考生。

重庆高考总分是多少

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一高考)实行“3+1+2”模式。“3”指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下同)3科;“1”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1科;“2”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2科。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物理、历史为首选科目,考生只能且必须选择其中1科报考;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科为再选科目,考生只能且必须选择其中2科报考。

统一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1科、再选科目2科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其中,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分值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每科原始分值均为100分,首选科目成绩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再选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每科满分仍为100分)计入总成绩,总分300分。

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

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考应该先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有的同学是在分数还可以的情况下会选择有知名度的学校,而还有的同学会选择有专业特色的学校,你想的怎么选择志愿,一定要提前考虑好,这样我们才有应对的方法。

还有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要综合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知道什么地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我们自己有什么特长,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愿不愿意学习这个专业,这都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篇7:2022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户籍在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且学籍在自治县的高级中等学校的少数民族考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报考全国院校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高考前三天注意事项

1、高考前不宜过度的疲劳,坚持正常作息

一般情况下,高考前三天每个高中都会放假,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准备高考,但在这几天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心情紧张,混乱等心理加大复习量,以求心理上的安慰,这就造成了因过度复习而影响了正常作息,打乱了已形成的生物钟,且复习效率不高。

高考前三天不应有大量的运动,否则会造成过度疲劳,休息时间过长,生物钟失调等,会影响高考考场上的正常发挥。高考前三天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但却不宜特殊的对待,只需要在平时复习的基础上,稍加调整,保持原有的正常作息时间即可。

2、高考前不宜再增加外来心理压力

高考前学生都会接受到来自家长及亲戚的不同程度的关心,有些家长过度的关心,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盲目,不合理的复习,且心情烦躁,觉得自己对于各学科的知识点都是模糊的,减少了对考试的自信。因此,在高考期间家长只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即可,若学生要求高考时不需要家长的陪同,家长应尊重其想法。

考前三天学生的大量时间应该会在家中度过,因此容易胡乱想象,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尽量不要想象高考后有关成绩的一切东西,否则会增加心理压力,减弱复习效果,只需要认真,按照自己规定的计划复习考试便可。

3、高考前的复习应该以课本知识点为主

高考前三天往往心情比较烦躁,不知道自己该复习什么,要做什么,于是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但归根到底知识点才是最值得学生重视的东西,因为习题的答案来源于知识点,且做题是比较浪费时间的,尤其是高考中的大题,而且做完之后还有可能会做的继续会做,不会做的继续不会。因此高考前三天加强对知识点的复习,减弱做题强度是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办法了。

在高考考场上往往会发生情绪紧张等问题,容易忘记比较熟悉的知识点,就是感觉自己知道却又无法将它清晰的表达出来,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运用,之后将会在考场上产生不自信,怀疑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所以高考前应该再次复习一遍知识点,尤其是自己在平时考试中容易忘记的那种知识点。

每个人都知道高考一次,无比重要,但很少有人会知道高考前三天的复习方法,作息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考前准备也是赢得高考的关键哦。

★ 天津高考加分政策

★ 新高考加分政策

★ 北京降低高考加分分值

★ 少数民族节日

★ 高考英语作文开头句型 高考英语作文的加分

★ 少数民族毕业生个人简历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全表

★ 深圳一中学百余人高考加分引质疑

篇8:也谈完善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

关键词:高考体育项目,优惠加分政策,完善,作弊

前言

2010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体育局出台关于对“三模三电” (航空航天模型、航海建筑模型、车辆模型、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和电子制作) 和定向比赛加分项目进行进一步规范操作的通知。首先在发文之前, 该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在社会各方召开了一系列征求意见会, 广泛听取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建议;深入各地开展专题座谈会, 通过调查研究, 对该省的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局部调整, 并加大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督力度, 以维护高考政策的公平、公正。从这一系列举措中, 不难看出浙江省有关方面对于往年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的不够完善的部分进行了调整。

通常一名高考学生, 要通过体育项目获得高考优惠政策给予的加分, 他要通过以下一系列程序:

1.向基层学校递交符合加分项目报名条件的相关材料

2.基层学校审核报名材料, 符合条件的学生集中公示

3.输入报名系统, 打印出加分登记表, 送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审核盖章

4.审请材料上报到当地招生机构汇总

5.审请材料上报到所属市地招生机构汇总

6.审请材料上报到省考试院汇总审核

7.参加省统一测试

8.达到加分成绩标准的学生公示

9.加分

笔者就这一系列程序中, 就为何有高考体育项目加分作弊为入点来分析议论个人观点之于如何完善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

一、高考体育项目加分工作日益严峻的根源

一些高考学生的文化成绩距离自己的求学目标比较接近, 但把握性还不够大, 如果在高考文化成绩基础上再多出10分20分, 那样子就能保证本人上到理想中的大专院校。考生的平时成绩让家长担心的就是差这么一点点保证, 怎样才能拿到成绩以外的10分20分呢?例如2009年重庆的“何川洋事件”, 其父母为了确保成绩优异的孩子能上北大清华, 不惜违法乱纪进行少数民族身份造假, 妄想通过这种变相手段拿到20分的高考优惠加分。当然这个事件只是高考政策加分中身份认定方面的造假, 进行高考体育项目加分作弊的目的和这个事件却是同出一辙, 一部分家长就是因为子女的文化成绩一时半会提高不上来, 于是他们就从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等途径中想办法了。

针对整个的加分流程, 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一些容易人为操控的不完善之处。

1.考生容易获得报名测试资格

据浙江省2009年已统计到的4000多名高考加分考生中, 近600人左右是“三模三电”和定向比赛, 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对象主要是这批人。回顾2009年及之前该省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体育项目加分测试认定工作, 对于申请加分的学生条件放得很宽, 要求加分的测试对象只要参加了全国性比赛, 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之后, 他们都可以申请加分测试报名。一个没有讲明项目、范围、规模的全国性比赛可以给人一个多大的活动空间呢?历年的体育项目高考加分提到的“其他全国性比赛”到底指哪些比赛?“其他全国性比赛”所指向的是那些容易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项目, 这给一些钻空子的有心人提供了很大的平台。有需要的学生家长和部门就冲着其他两字各为所需给学生拿到了测试资格和称号。这种走歪门斜道的人势必还带动了其他和他们有同样心思的人一起漫延了这股风, 造成了资格比赛组织不够规范、获奖获证人数增加较快等情况。这类学生凭着这种资格赛和称号申请了普通高校招生体育项目加分统一测试。

2.测试对象在基层学校公示过程中强调力度不够。

公示操作对于高考加分操作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社会监督过程。特别在基层学校的公示过程中, 是非常容易识别出一名学生是否有特长, 平时是否参加过特长比赛, 是否存在着作弊行为的。在基层学校的公示中应该具体明确公示出学生特长优势内容及指导老师,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加的全国性比赛及获得的二级运动员称号。作为基层学校以及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同样要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原则, 要维护绝大部分高考生的利益, 在最初的审核一关就堵死投机者。有一些经办人的态度却刚好相反:抱着不得罪人的态度, 怀着一种学生反正要通过省统一测试以后才加分的侥幸心理, 审核资格马虎一点好了, 送上去测试的人多点就多点, 学校就做个样子公示一下好了, 要是最后能加到分那不是更好?多个人上线上重点, 何乐而不为呢?

3.省统一测试方面的工作有漏洞

这一方的工作本来完全可以鉴别考生是否真正具有某个项目的特长, 但是就在这一关键中的关键, 让一些考生真正蒙混过关。几个部门联合组织这样规格的加分统一测试, 首先在选聘测试工作人员素质方面没有保质保量, 一些裁判没有严格执行项目竞赛规则和既定的测试标准, 给一些测试学生大开绿灯, 因而在2009年一下出来很多在“三模三电”上的特长生, 给真正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也整成了同一高度。是什么原因使得工作人员可以不顾忌在场的领导小组和监督人员, 可以看在测试人员的情面或者说违反工作人员测试纪律给予测试者方便呢?省内某些项目可调配的资源非常有限, 举办赛事中常常出现工作人员既是选手的老师, 又是教练员, 还是裁判员的现象, 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在学科回避方面形同虚设。本来造假的学生在统一测试过程中很容易露马脚, 却因为工作人员的配合被有心人当成了走过场, 所以最后结果必定是给“有资格有成绩”的考生加分了。

二、造成的社会危害反响

1.质疑政策的公平性, 损害高考信誉

高考加分是一项执行多年的政策, 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帮助高校选拔一些专业需要的特长生。如果很多考生对于某一项技能都很快上手, 轻易达到某个成绩层次, 很多人都会的东西就不应该是特长, 起码衡量技能的成绩层次要上升到确实反映了学生在该方面是优于他人的。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不规范, 一旦没有明确和严格的定量标准, 就会被投机之人“泼了脏水”, 出现了少数人参加的谁也不知道的全国性比赛, 造成体育项目加分测试对象人数增多, 也意味着在依照政策操作的源头上出现了漏洞。越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政策上的优惠, 社会反响方向会转向职能部门, 而不是作弊学生。在这种背景下, 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招生制度的权威性就难以得到真正确立, 从而质疑职能部门出台政策的公平性, 损害了高考信誉。

2.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社会稳定

在基层学校的公示对象在于老师同学是不陌生的, 如果在基层学校公示期间强调周围的人去看一下公示对象情况属实与否, 也给上一级的操作部门减少了干扰因素。特别是测试结果出来之后的基层公示工作没有配合做好, 走了过场, 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上报的学生明明没有项目特长而弄虚作假的, 却享受着不该享受的优惠加分, 那么肯定考生家有背景, 肯定走后门了。长此以往, 社会会习惯于以一种近似麻木的心态来看待这种事情。这种现象会给那些脚踏实地积极上进的考生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一个沉重打击, 从而加剧助长社会不正之风, 阻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完善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的建议

当前, 广大社会人士认为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既要更好地发挥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作用, 又要更好地促进高考公正、公平。通过现在已公布的政策来看, 浙江省有关方面对于“三模三电”等体育项目高考加分进行定项目、定赛事、定名次的三定管理, 加大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督力度。在完善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的工作中, 笔者建议:

1.要重视基层调查研究工作, 政策符合实际, 可操作性强。

省级的高考加分政策原则上都是本着教育部的规定执行, 但是很多问题应该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例如高考加分政策中少数民族加分一条, 汉族学生通常都享受不到, 但在浙江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高考学生, 只要符合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 且在当地完整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考生, 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浙江省出台这条政策就是考虑到汉族在该自治县是少数民族, 如果浙江省有关方面不进行调查研究依照教育部文件不出台这条政策, 那么这些汉族学生就享受不到国家政策的优惠。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作为高考政策加分中的一块内容, 也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不断完善政策, 不断在工作中查漏补缺, 听取基层和社会的意见, 把招生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行业中有一句话:招办就是“照办”, 照着政策办事。出台的招生政策符合本省实际情况, 操作性强, 无论从防止考生、工作人员作弊, 还是维护国家招生考试的权威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出台的加分政策目的性应明确

教育部出台高考加分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 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 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 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可是, 由于本身制度上的缺陷, 被人利用, 被人投诉, 有关部门如果是直接把这个加分项目砍掉或降低加分值, 其实都是不理智的。对于那些真正有项目特长的考生来说, 这些无辜学生受到了那些作弊者无端的牵连。另外取消了高考加分或降低加分值的政策, 恐怕会造成这些偏才怪才的考生在某学科的天分受到打压。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应该坚持学科竞赛加分20分投档政策, 总不至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特长是特长, 艺术、体育特长就不是学科特长?!在三十多万名的考生中, 每一名考生都应是公平、公正原则的对象, 毕竟一项政策到具体的一名考生身上, 不要说10分或20分的分值, 就是1分之差有时也会造成考生的终身遗憾。对于有考生钻空子的事件, 只能说明该工作存在人为操纵的部分和不完善之处, 可以通过方方面面去完善制度, 去监督过程, 从而有效维护这一工作的操作机制和信用关系, 却不能“一粒老鼠屎而端掉一锅粥”的思想而否定掉该政策对高校招生制度的补充作用。

3.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

高考加分政策出台是高考工作中的敏感部分。最后一关的具体操作是落到招生部门, 群众的目光似乎就落到该部门, 但其实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是招生部门无法解决的难题。

长期以来, 我国二级运动员审批都是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执行, 这个应该是很明显的事实存在, 只要这块的腐败在, 造假在, 很多后续工作做的都是填补漏洞的工作。主管部门应该制止假二级的产生, 测试考生拿在手上的可是“货真价实”的证书。

另外, 切实实行统一测试中的回避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个别工作人员 (既是考生的指导教师, 又是裁判) 顶着多种身份拿不懂行去挤兑监察小组, 觉得在测试过程中不按既定程序走给考生开绿灯, 不懂行的人也看不出来的, 完全无视原则立场。对于工作人员在测试工作进行之前有一定的保密制度, 对于违反纪律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有处理。这种现象如果不清理, 单靠招生机构去出台政策去围追堵截加分作弊, 靠他们的一己之力能达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吗?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第二章第十三、十四、十五条明确讲明考试工作人员应回避工作却隐瞒不报的、玩忽职守及协同考生作弊等一系列犯规舞弊行为的均应视情况处理。

只有通过制度立法加大刚性执行处理力度, 只有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出力去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公开政策, 做好社会公示监督, 才能做好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的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三模三电”和定向比赛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浙江教育考试网.2010-1-09.http://www.zjzs.net/main.asp?id=1758

[2]郑代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诚信危机及其化解路径.中国考试.2009 (9)

[3]重庆文科状元民族身份造假其父为县招办主任.新浪网.2009-6-27.http://news.sina.com.cn/c/2009-06-27/031518103205.shtml

篇9:本月聚焦:高考加分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

早在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这一政策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符合当时的人才选拔环境和制度。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则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1978年以后,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不再对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进行照顾,而是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从1983年开始,更是规定对获得地区以上表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以及高中阶段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的队员,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可提上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国家教委又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1987年4月27日,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其中第35条至第39条,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这一条例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从此,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但对于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却多有调整,而且调整的幅度很大。

有专家指出:“这种缺乏规范和稳定性的加分制度,是这个政策的最大硬伤。”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在每年出台一次的招生文件中,项目和分值的频繁变动,不仅让考生难以适从,也为教育腐败提供了不小的操作空间。2006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十多个条目涉及数十个类别。其中,既有对原有项目的继承,也有对“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三等功退役军人加分”等项目的扬弃。与此同时,又增加了“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等5个新的类别。这些加分项目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据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说,近几年来,许多行业或部门纷纷通过关系找教育部门要求出台加分政策,加分项目越来越多。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

高校招生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高考还有两个方面不能忽视:一是倡导人文关怀,关爱照顾那些困难和特殊人群;二是逐步推进改革,不拘一格选拔特殊人才。教育界人士认为,设立高考加分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今年6月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招生处处长杨松说,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一部分是带有鼓励性的,另一部分则是照顾性的,目的在于鼓励三好学生、竞赛优胜者、思想品德突出的学生,照顾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表示,对于照顾性加分,人们一般不会产生疑义,因为这是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的题中之义。但是,有些加分项目已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应有内涵。比如,有的地区规定博士子女可以降分录取,这虽然有助于吸引人才,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却很不合理。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对于每个适龄青年都弥足珍贵,给这个群体以优惠,就必然牺牲其他一些群体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些群体往往还是弱势群体。

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认为,高考加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能维护教育公平,反而制造了新的不公平。在某些地方,该加分的没能加上,不该加分的却加上了。由于我国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考生家长有钱的使钱,有权的使权,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理想的高校,最终为一些利益群体所利用。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高校招生过程中,在统一的分数线外还制定了许多特殊政策,开辟了许多特殊通道,这些不合理的特殊政策加剧了教育不公,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有的已经变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并成为腐败的温床,有必要彻底革除。

高考加分政策的嬗变

从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看,对体育、艺术、学科特长生以及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加分,是为了修正高考录取凭卷面分数的单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加分政策逐渐异化出了“加分教育”,同时滋生了腐败。

加分政策之所以异化出“加分教育”,原因主要在于分数导向。加分政策是将考生某方面的特长,折合成一定的分数加到高考卷面分数上——特长素质“分数化”,虽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强调的是分数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在这种制度下,考生及其家长倾向于谋求加分,而不是谋求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这些折合到高考分数中的素质,只是在集中录取阶段发挥作用,进入大学大门之后,是不会被录取高校复查的。

加分政策之所以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在于政策的制订程序不民主,政策的执行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加分项目、加分分值的确定,基本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事先并不广泛征求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样的加分政策决策程序,为权势侵蚀教育提供了空间,导致加分项目泛滥。据报道,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可以为领导的子女度身定制加分政策,把违规合法化。有关统计显示,各类高考加分政策现已达到192项之多,其中包括一些明显有违教育公平的加分,比如为金融高管子弟加分、为进城买房者加分,等等。近年来,有关加分政策执行中的丑闻,不时见诸报端。2006年,湖南体育特长生造假案轰动一时,有不少持有“体育竞赛优胜者”和“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不会投球、不能跳、不能跑,一些三级跳远的考生连沙坑都跳不到,参加健美操测试的考生连韧带都压不下……

高考加分政策应该取消

加分措施的结果,是使公平丢分。取消派反对高考加分,认为高考加分本身就是人为制造不公正。见义勇为者也好,三好学生也好,大赛得主也好,他们的成绩或事迹已经得到肯定和奖励表彰,为什么还要把这种奖励和表彰继续延伸,扯到高考中来呢?高考是追求公平的,但有些措施却为不公平提供机会,考试加分措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应该大面积取消或修改加分条款。

首先,取消给归侨等特殊考生加分。对这部分群体,国家当然要照顾,但国家在税收、高考名额分配等公共利益方面已经有所照顾,如果再给考生加分,就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

其次,取消三好学生的加分待遇,因为三好学生本来就包括了“学习好”;对特长生与文体尖子生的优惠,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但这项优惠只能在其报考对口专业时才可使用。

最后,所有保留的加分条款,应改成当事考生申请的形式,以便于监督。英国规定,在临考前因遭遇重病或自然灾害的考生,可以申请加分,并且审核机关若审核出错,则须承担失职渎职责任。这两点都值得我们借鉴。

高考加分政策应该完善

完善派认为高考加分政策仍有存在必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高考加分制度也应该继续。这是对特长生和品学兼优者的一种认可。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衍生出不协调的声音,但加分政策的主流是好的。加分政策本身没问题,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漏洞,该对学生的优秀行为进行鼓励的还是要鼓励,该加的分也要加,但是,要有一个十分完善的操作机制来约束操作过程中的不公正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系毛寿龙教授认为,高考制度原本就很模式化了,高考加分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其缺陷的重要弥补,并且能够让优秀人才不致陷入“一考定终身”的苦恼,因此有必要坚持实行。

刘海峰教授也认为,高考加分制度在美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存在,应该说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照顾性加分,是社会救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坚持下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分项目应逐渐取消。他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在1993年至1998年间,就逐一废除了运动绩优生、边疆与港澳生以及大陆来归生四项大学入学优待政策,对于退伍军人和派海外工作人员子女采用按年限优待制。相比之下,大陆的高考加分对象近年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显然不符合发展需要。

罗立祝博士认为,目前对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争议,并不在于该不该取消,而在于哪些项目该加分,哪些人应该成为加分的对象,加分的幅度又以多少为宜。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静认为,作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一项政策,高考加分在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选拔各类特殊专门人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个政策的一些设计漏洞及其造成的不公现象也确实值得认真反思和探讨。高考加分制度中的鼓励性加分,同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等一样,是破除对高等教育考试一考定终生的分数一元标准的有利补充和探索;也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保证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为体现对某些特定群体考生的人文关怀,按照国家相关照顾政策,可对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考生等实行照顾性加分政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制度中分数一元标准的局限和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情况造成的实质性不公平现象。因此,尽管存在许多漏洞和弊端,但在人才发展多元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大方向下,高考加分政策仍有存在必要。只是,无论是高考加分、自主招生、还是保送制度,都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分类细致、可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尽可能压缩人为操作和权力寻租空间,同时通过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实行全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加大对徇私舞弊行为的查处力度,既要保证程序上的公平,更要兼顾实质内容的公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熊丙奇认为,不能简单取消高考加分,应从三方面改造高考加分的土壤与环境。首先,变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决策的方式为科学、民主决策,对高考加分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在目前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全国性学科竞赛的优胜者获加分,考生和家长意见不大,而对于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和三好学生的加分,则质疑颇多,原因在于特长和三好生评价可能有“水分”,因此,在选择加分项目时,应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见,而不能由教育部门自作主张。其实,如果这种新的决策机制能够建立,很多存在于我国教育中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其次,每个加分项目获得者的名单都要公示。在高考录取中,一分之差对考生的投档录取的影响就极大,更不用说10分、20分的加分了。因此,在执行经严密论证确认的加分政策时,需要公开、透明,公布所有获得加分的学生的全面信息,包括家庭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再次,从长远看,对考生的加分政策,应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即变“高考成绩+加分”为用多项指标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学校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自主录取。这类似于美国大学对申请者的评价和录取。当然,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近年来也存在质疑。其实,分析对加分政策的质疑与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质疑,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决策不够科学民主、办学不够公开透明。也就是说,如能做到决策科学民主、办学公开透明,加分政策就不至于如此变异,同样地,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会有良好的公信力。所以我国的教育发展,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改革,建立一套能保障教育决策科学、民主,学校办学能真正对受教育者负责的管理制度。

相关链接:

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民族成分作假事件

何川洋成为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后不久,就被发现为全市查处的更改民族成分的31名考生之一,被宣布取消20分加分,但未取消录取资格。

北大拒录取:因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民族成分作假,其所报考的北京大学已决定放弃录取他。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工作启动,教育部规定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和违规录取的考生,一经查实,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校的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对违反招生规定的高校予以下一年度限制招生、暂停招生等“红黄牌”处理,并追究主管领导责任。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北大作出了放弃录取何川洋的决定。

港大拒录取:香港大学已正式决定不予录取何川洋。港大拒录主因是何川洋英语水平未达录取标准,而民族身份造假也有影响。港大面试后认为,按港大录取标准,何川洋处于一个边缘位置。最后港大有关部门讨论后表决,最终决定不录取何川洋。

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

7月7日,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发布《关于对2009年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加分问题处理情况的通告》,明确表示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重庆市招办表示,在为考生更改民族成分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的前提下,不再对外公布31名民族成分被违规更改的高考考生名单。

浙江高考航模加分事件

有媒体报道称,在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这个事件引起各界对“高考加分”的关注。针对“浙江高考航模加分”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天表示,没有经过公示的考生,以及加分的项目、加分的分值,不能计入投档的成绩里去。续梅还表示,当前,教育部要求各地清理高考加分政策,加分须公开公示。

模糊标准惹争议,加分异化需警惕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认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缺乏刚性标准的加分政策,往往留下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其合理性和操作方式都需要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和许多家长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弹性较大,操作过程中很难用刚性的标准去衡量,老师的影响力、孩子的人缘甚至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家长的人脉等因素会起到很大作用。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有些地方的加分标准,则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奖励政策。比如,在一些地方高考中出现的海归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加分等。有专家认为,这是加分制度的一种异化。

还有一些加分项目,本身并无不妥,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有记者在山东、重庆、浙江等地部分高中采访时发现,奥数等特长班学生选修率最高,因为获奖者可在高考中获得保送或加分的宝贵机会,也有一些学校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新能力,目的就是瞄准科技创新大赛,以获加分。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学生创新能力、艺术专长等特殊才能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最好别那么急功近利,不然,对社会和学生都没有好处。

还有些加分项目,则演变成了一部分人的游戏。拿航模来说,相关培训往往需要1万多元的费用,这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尤其是农村考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久而久之,这种加分政策难免会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这无疑会损害社会公平。

(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腾讯网、新浪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

上一篇:“向雷锋学习活动月”——团结就是力量杯拔河比赛策划书下一篇:民主的细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