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

2024-04-19

学史(精选8篇)

篇1:学史

专题党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同志们: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可以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定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指引我们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敦敦教诲,在重温红色故事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建党初期,面对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迷茫,毛主席在八担坵支起小黑板为部队战士上了一个星期政治课,统一了继续斗争的思想,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和国家不可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员干部要担起时代使命,必须主动增强政治历练,加强红色教育熏陶,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故事中感悟对党忠诚的政治信念,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斗争力量,增强担当之勇。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斗争精神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始终秉承敢为人先的“火车头”精神和“成功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主动投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之中,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和智慧,努力做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初心力量,涵养为民之情。不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红军标语中“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还是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诞生的“焦裕禄精神”,亦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一部部与民同甘共苦、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史诗。问题是最好的答案,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以人民为榜样,拜人民为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主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一些纾难解困的好事,多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增强奋进之力。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党的故事有如磐的初心、如山的信仰,有精神的谱系、制胜的法宝,有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铁的纪律、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进奋发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但要讲好党的故事也需下一番功夫。要把党的故事讲出质量、讲出水平,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不仅要扬正气,还要接地气。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如何为群众讲好红色故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讲红色故事,故事就一定讲得精彩,也一定能深入人心。

故事要用心准备。要认识到讲好红色故事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讲好红色故事,就要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为宗旨,努力阐释好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同时故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另外在受众对象上也要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讲述的经典故事影响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影响这个单位所有的干部职工;影响了一位老师,就有可能影响成百上千的学生。

故事要用情讲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红色故事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就要用“一种情去激发另一种情。”讲故事要借物抒情,以情动人。如何让一个个尘封的历史故事变成鲜活的现实教材,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对故事背后的人物或事物的一种深厚感情,抓住故事中的感人画面和细节。讲述时更要带着情感融入历史和故事情节,从而真诚、声情并茂地讲述,让不同的观众群体都能透过这些故事感受到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故事要用力表达。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运用新的形式、方法、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等载体和平台,提高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和表达方式,做到听得懂、记得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志们,明镜所以照行,古事所以知今。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篇2:学史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近日,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正当其时。广大党员要主动翻开“党史书”,用心上好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德行修养、知行合一四门“功课”,为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做足准备。
学史明理,上好政治理论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路走来,正是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才使得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才能够获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成就,才让初心使命熠熠生辉。学好党史,要上好政治理论课,读好有字之书,深入学习思想理论知识,不断用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把学习党史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做到学而不厌、常学常新。要立足党情社情,读好无字之书,既读史实,又品精神,既看现象,更究本质,不断夯实政治理论基本功。
学史增信,上好理想信念课。回溯历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些看似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都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那些看似不可能,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将其变成可能。究其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然。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史为鉴,从中鉴古今、知兴替,从中明方向、强自信,从正反两方面汲取经验教训,取其精华、指引工作,真正形成经验之“盾”,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学史崇德,上好德行修养课。百年风雨中,有着数不胜数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辉战士,他们同人民共同推动历史的车轮,带动党和国家砥砺前行,他们是历史银河中璀璨的星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曾经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还是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都彰显着共产党人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在党史学习中,我们应常怀敬重之心,向历史学、向革命先辈学,学习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真正把初心融入血液中,高标准、严要求,在提升德行修养中继续前行。
学史力行,上好知行合一课。百年党史教会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正因如此,若想学好党史,就一定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从党史中学习好的经验方法,学习历史逻辑、科学方法,坚持实事求是。针对眼前遇到的问题困惑,认真对照历史,从中找答案、寻方法,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前预判、超前布置,做好充分准备。从以前的教训中汲取经验,争取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落实为实际行动,借鉴经验但不局限于经验,敢抓敢干、真抓真干,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工作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勇前进、贡献力量!

篇3:科学史上伟大的会晤

法拉第与麦克斯韦———相扶相携的科学传承

那是1860年的一个清和的秋日,麦克斯韦在伦敦见到了当时的科学泰斗法拉第。他向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递上了他的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法拉第微笑地看着这个比他年轻40岁的青年,两个人很快便热烈地讨论了起来。法拉第说:“我从不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真理,但你是真正能够理解它的人。”他沉吟片刻后,又说:“这是一篇出色的文章,但你不应该停留于用数学来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从两人的个性和工作方式来看,这确实是一次奇妙的会面。法拉第乐观、和蔼,而麦克斯韦严谨、机智;法拉第侃侃而谈,而麦克斯韦却不善言辞;法拉第不擅长数学,而麦克斯韦则是数学物理大师;法拉第善于动手实验,而麦克斯韦却擅长理论归纳。这两位科学巨匠在许多方面的优缺点正好是可以互相弥补的,而麦克斯韦也谈到了这一点:“因为人的心灵各有不同的类型,科学真理也就应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管以具有生动的物理色彩的形式表现,还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符号形式来表现,它都应该同样被当作是科学的。”

不同的科学方法所发掘的科学深度也不同。法拉第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述的真理,麦克斯韦用惊人的数学才能把它概括出来,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他的认识就更深刻,更深入事物的本质,因而也更带有普遍性。

爱因斯坦与玻尔———最著名的科学论战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量子理论之争,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争论之一。在1927年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又相遇了。这次会议辩论的焦点是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一方是玻尔、波恩、海森堡等,另一方是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等,所以这是一次势均力敌的重量级交锋。但是两派之间的讨论很快就变成了两方盟主———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他们一般在旅馆用过早餐就见面,然后爱因斯坦就描绘一个思想实验,以指出玻尔观点的内部矛盾;而一般玻尔到傍晚的时候就对这些思想实验做出了反驳,他会在晚餐时把他的分析讲给爱因斯坦听。

在这次论战中,“不相信上帝掷骰子”的爱因斯坦输得很狼狈。他的对手玻尔看上去沉默驽钝,可是在他一生中,几乎没有输过任何一场认真的辩论。海森堡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对结果感到非常满意,玻尔和我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了,至少没人提得出严格的反驳,即使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也不行。”多年后他又总结道:“刚开始(持有这种观点的)主要是玻尔、泡利和我,大概也只有我们三个,不过它很快就扩散开去了。”

但是爱因斯坦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易打败的人,他并没有真正服输。第二次、第三次更大规模的论战又持续展开。实际上,也正因为这两位大师的不断论战,量子力学才在辩论中发展成熟起来。

普朗特与冯·卡门、钱学森———师徒三代相聚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钱学森随他的老师冯·卡门率领的科学考察团赴德国考察航空与火箭研究的发展情况,同时拜访和审问已成为美军战俘的普朗特。普朗特被公认为近代应用力学之父,是哥廷根大学教授,流体力学中边界层理论的创始人。正是他和著名的数学家克莱因开创了哥廷根的应用力学学派。

普朗特是冯·卡门的老师,而冯·卡门又是钱学森的老师,这次会面是师生三代应用力学家的一个尴尬的时刻,也标志着世界力学的研究中心由哥廷根转移到了加利福尼亚。冯·卡门后来回忆道:“我发现,是钱(学森)和我在哥廷根共同审问我昔日的老师路德维希·普朗特。这是一次多么不可思议的会见啊!一个是现在为红色中国效力的我的学生,一个是为纳粹德国工作的我亲爱的老师,还有一个是我。现在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多么奇特的境遇,它把对生活毫无追求,只希望和谐地共同工作的三代空气动力学家分割了开来。”虽然此次会面时间短暂,而且无实质性的学术探讨,但力学史上的三个巨人站在一起的照片至今令世人为之动容。

篇4:学史

那么,何谓“文学”呢?在英语的概念中,“文学”(1iterature)一词原本指所有的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亦有译为“创意写作”的),但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则有着较为严格的内涵,通常是指“美的作品”(beaufifial writing),即主要指那些具有持久而重大的价值、写作手法优美、能够激发读者身心愉悦的作品。这样一来,它就把美的作品与通常意义上的“流行作品”区分开来了。前者往往被人们称为“纯文学”、“严肃文学”和“精英文学”等,而后者则通常是指迎合市场和大众读者的流行作品,一般被统称为“通俗文学”。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本书的好坏乃至爱憎之说,完全取决于阅读者的思想、立场、情感、偏好等,应该说这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因此,对于何为“好”、何为“坏”,实在是难有统一的定论,也因此,对于何为“严肃文学”、何为“通俗文学”,也很难有特别统一的定义。但是,无论在文学教育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两者还是有着严格的区分标准的。比如在大学中,教授会为学生列举许多书目,并告知大家哪些是名著,更会教导学生说,好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是试图反映和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的困境的;而所谓流行作品,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学史上,确有很多当时的“流行作品”最终成了“经典”而流芳百世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媒体开始迅猛发展并高度发达,这直接影响了人们欣赏和接受文学作品的态度和方式,也逐渐模糊了“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之间的界限。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甚至已经进入并辐射到学术研究领域,并且导致其体制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志之一就是“文学研究”迅速滑向“文化研究”,使得文学研究成为泛化的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何为文化呢?关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说有成百上千应该不为过,但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述,可以笼而统之地概括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包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虽说近30年来,在学术研究中,“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界限已经不太清晰了,但在各种“文学史”的记载中,这两者应该还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的。但随着一本书的诞生,这种格局被打破了。正是这样一部打破了“文学史”与“文化史”之间区别的著述,在美国学术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本书就是由美国著名音乐学家马尔库斯(Greil Marcus)和哈佛大学教授索勒斯(Wemer SoUors)共同主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的《新美国文学史》(A NewLiteraryHistory 0,A122erica)。

该书的主编马尔库斯不仅是作家、音乐学家、历史学家,还是音乐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而索勒斯则是哈佛大学的非裔美国研究、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教授。不仅两位主编在各自领域颇有声望,该书还汇聚了12位编委,也基本上都是美国各界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而全书的撰写者,更是达到了200余位,且大都出自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美国名校,也有来自海外包括加拿大、英国、德国的众多名校的专家学者。这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为该书撰写的文章(essay)多达225篇。因此,该书虽然只有一册,但正文页数达到1095页(全书总页数共计1128页)。

该书出版伊始,就受到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包括《纽约时报》、《纽约书评》、《华尔街日报》、《出版商周刊》、《观察家》、《芝加哥论坛报》、《财富》、《高等教育纪事》在内的媒体纷纷刊发书评,对该书进行了详细的评论,同时也发表了很多争论性文章。该书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非虚构类书籍”(A Best Non-Fictionof 2009)。

那么,这本以“新”命名的美国文学史,究竟“新”在哪里?它与以往的文学史又有何不同?何以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争议又在哪里呢?

首先,该书所探讨的内容不单单包括了诗歌、书信、小说、回忆录等传统形式的文学作品,还把演讲、电影、音乐、艺术等囊括在内。这一点无疑是该书最大的特征,也是引发学界巨大争议之所在。严格地讲,该书所探讨的众多主题,似乎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比如:拳击比赛(boxing matches)、电影、私刑(lynching)、控制论(cybernetics)、里根(RonaidReagan)、奥巴马(Obama)等。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质疑:这还是“文学”史吗?或许称之为“文化史”更为贴切一些。

其次,该书是迄今为止美国文学史中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部。它所涉及的最早年代是1507年,也就是“美国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地图上”的时候;最晚则一直探讨到“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也就是到奥巴马获选美国总统那个时期为止。这凸显了该书的新颖和当代性。

再次,文学史写法不同凡响。过去的文学史,通常都是采用编年史的写作方法,即或以时间为主,或以作者或者流派为主,或以文学主题或者文学术语去勾勒。而《新美国文学史》主要是以时间为经、按主题去写作,即主要选取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间段,进而去探讨相关的主题。这个时间段,可以是年,比如,“1507:‘美国’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地图上”;也可以具体到月或者日,比如“1925年6月,刘易斯(SinclairLewisy”、“1666年7月10日,布莱德斯特律(Anne Bradstreet)”;甚至还有具体到几点几分的,比如“1906年4月18日凌晨5:14,旧金山大地震”。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新美国文学史》的编者何以要“这样”去写作“文学史”呢?第一,在该书编者看来,他们要去探讨的问题是: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或者说,其意义在于“通过文学看历史”;当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通过历史看文学”。正因为如此,他们试图要“透过文学的透镜重新审视美国的经验”。文学在他们的眼里,不单单指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而是凡是与美国经验有关的,或者说,凡是透过文学的透镜能够看到的美国经验,都应该是可以被讨论的对象。这样的“文学观”,自然会导致非同一般的文学史的写作方法。

第二,编者认为,他们要书写的新的美国文学史,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国家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很多方面都先于美国社会就存在了。“美国文学不是继承而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在美国历史

上,没有什么传统能够独领风骚,也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文学形式(form),美国历史包括了文学史、社会史、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技术史等,但它们一直都是一个“人们如何理解”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眼中的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第三,编者毫不讳言,他们自己就把这本书称作是“一部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史”,而且明确表示,在该书中,“文学并不单单指那些被书写的文字,而且还应该包括人们的言说和人们的表达、人们的创作,而不管它们采取的形式是什么”。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与美国有关的表达形式都被收入在内了,这自然包括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些传统的“文学”形式,并且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地图、历史、旅游日记、布道、公开的演讲、私人的信件、政治辩论、高等法院的判决、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民歌、杂志、戏剧表演、布鲁斯、哲学、绘画、战争回忆、博物馆、图书俱乐部、爵士乐、乡村音乐、电影、广播、摇滚乐、卡通、说唱等,不一而足。

对这样“新的”文学史,人们最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这哪里是“文学史”,这不是“文化史”吗?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09年11月26日发表了题为“满是语词的大熔炉”的书评,其副标题或许相当有代表性:“一部厚厚的文集抹去了文学、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确实,人们的疑问恰恰就聚焦在:《新美国文学史》究竟是“文学史”还是“文化史”的争论之中。

当年的11月1日,美国埃默里大学英文教授波尔林(Mark Bauerlein)与杜克大学英文与女性研究教授沃尔德(Priscilla Wald),应邀在《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Review)上专文讨论了这部著作。而主编之一的索勒斯也参与进来,在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波尔林在文章申说,这部书已经完全是“文化史”了,而且,就连过去原有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区别也烟消云散了。他质疑说,在这里,《深喉》中的艳星拉弗雷斯(Linda Lovelace)所占的篇幅居然与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一样多,而美国著名摇滚歌手贝里(Chuck Berry)的篇幅甚至超过了克莱思(Hart Crane)o而旧有的主要叙事与概念在其中却没有位置。最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不是美国的文学史,而是多元文化主义浮现的戏剧性事件。

沃尔德在回应中承认,这确是多元文化主义浮现的戏剧性事件,但她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从《新美国文学史》中看到的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或者不妨看做是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她认为文学史是棱镜的,并举出克罗福尔(Joshua Clover)所撰写的关于迪伦(Bob Dylan)的一章为例,说明克罗福尔笔下的迪伦就是一个观察文学史转折点的绝佳棱镜。她认为两位主编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范式,即允许读者去观看那些发生了演变了的事件、观点,以及文学形式、人物和创新的发展进程。

主编索勒斯在简短的评论中,特别提到了“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的概念,认为是这一概念开放了他们的选材,凡是与美国制造有关联的,全部可以入选。

在人们有关该书是“文学史”还是“文化史”争论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这样的问题:21世纪的文学史,应该如何写?那么,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在书写“文学史”的时候,人们应该对“文学”与“历史”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其实,文学史的写法并无固定的模式,也不会一成不变。文学史的写作,当然是以记录文学的发展为主线,但不能因此就把文学同其他种类割裂开来。当人们把文学定义在文字、写作、表达这样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时,把文学同历史、文化等放在一起来谈并加以记载,那就并无不可。《新美国文学史》让我们看到了编者看待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我们当下理解和书写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同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篇5:学史

“学史明理”专题学_____要紧密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学深悟透以下基本道理:

通过学党史,一是进一步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三是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完全正确的;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认识中国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深刻认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深刻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深刻认识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深刻认识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九千一百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刻认识_____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通过学党史,进一步深刻认识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_____总书记是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深刻认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通过学党史,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根本在于以_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深刻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进一步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深刻认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前进道路上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深刻认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深刻认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深刻认识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学_____书目,要深入研读_____《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_____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在重点学_____篇目上,要深入研读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改造我们的学_____》(《毛泽东选集》第3卷)、《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文集》第2卷)、《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毛泽东文集》第3卷)、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深入研读_____《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2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8月1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4日)。

我本人有一段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的经历,对当前开展的党史学_____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我们不曾亲历来时的路途,历史会与我们诉说;我们无法知晓去往的未来,历史也会为我们指引。在党史学_____教育动员大会上,_____总书记勉励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翻开厚重的百年党史,真理的光辉依旧熠熠生辉,理论的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对于理想的追求也始终坚定如初。学党史以明理,作为党员,我们要通过认真学好党史,准确把握其中所道之“理”。

我认为,学史明理,明的是“真理”。回望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建党之初,我们便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印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始终高举着这面真理的旗帜,前赴后继、浴血奋斗。陈望道先生怀着满腔热情,以“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翻译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而这本苦心翻译而来的《共产党宣言》也成为了我们党开创事业、开辟未来的思想起点,让无数的共产党人从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真理,并获得了信仰的力量。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厚重的百年党史,我们更加要笃信马克思主义所闪烁的真理光辉和科学力量,从中细细品味真理的“甜味”,汲取信仰的养分,坚定前行的力量。

我思考,学史明理,明的是“理论”。常思常学,常学常新,“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在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_____教育的当下,翻开党史第一页,理论学_____是我们要上好的第一课。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守根基的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根基未改,理论的内涵跟随着时代在不断丰富创新,可以说,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学史明理,从党史中明晰党的思想理论发展脉络,学深悟透_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我觉得,学史明理,明的是“理想”。“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那段深深烙印在历史中的红色岁月里,红军将士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而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长征精神依旧历久弥新,在百年党史中,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始终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一缕光亮。正如_____总书记所说,“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当下,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我们更需要通过重温这段百年奋斗史,从中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三牛精神”,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笃行致远。

篇6:日本文学史

これは友情と信頼についての物语である。「待つと待たれるはどっちが辛いか」と太宰治はここで题を立て、待つと待たれる物语を话してくれる。

人間不信の王を見返すために、自分を信じて疑わない友人の命を救うために、そして自分の命を捧げるために。メロスは必死に走り戻った、そして日暮れに町へ到着し、約束を果たす。暴君の阴谋を阻止するためでもない、世间の信用を守るためでもない。走っていたメロスは死亡へ向けるのは生きている目的である。

そして王の気持ちを変えることに成功したのである。

《蟹工船》

印象に残っているのは、ロシア人や中国人が日本人労働者に団体交渉について教えている场面です。日本人労働者は、最初ピンときていない様子でしたが、自分らの中で现状を変えられると気付き、実感する过程です。

もう1つ印象的だったのは、仲间の1人が死んだシーンで、监督に対して反発を感じるくだり。労働者は「お国のために」蟹工船で働いていたので、自分が苦しいとかシンドイだけだったら、どんなに追い诘められても我慢した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いました。仲间がひどい目にあっているのを见て、日本各地のさまざまな労働现场から集められた人たちが监督らに反発する。そういう人间模様が美しいと思いました。

《伊豆的舞女》

作者は5日间の旅、その间に、偶然に道连れとなった芸人たちといっしょに数日を过ごしうちに、纯粋な気持ちが満ちた。それから、作者は下田で彼らと别れて东京へと戻った。それは作者の民主主义の平等の考え方を反映すると思った。

『伊豆の踊り子』を読んで、短い作品なんだと実感した。あの情绪、青春の情绪に打たれてしんときました。心が静まり返って、しばらく呆気にとられました。それから、感动を覚えた。いい作品と思った。それから、川端康成といえば日本で最初にノーベル文学赏を受赏した作家だ。『伊豆の踊子』は美しい名作である。その踊り子の何ともいえない寂しい表情の描写のは、私の胸を强く打った。

《我是猫》

夏目漱石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では崇高な地位を持っておられて、日本近代文学の优れた代表で、「国民大作家」だと呼ばれる。「我辈猫である」は夏目漱石の文学史上の地位を确定された。先生の作品は素朴で、ユーモアで、仕组みも精巧で、描写も繊细で、生き生きで、感动的で、ものすごく高い芸术レベルに达した。

篇7:外国文学史

填空题、选择题

1.批判现实主义是高尔基提出来的。

2.俄国民族戏剧之父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3.《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4.罗曼·罗兰两部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欣悦的灵魂》《母与子》。

5.左拉的20部长篇小说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

6.夏洛蒂·布朗台的代表作《简爱》,艾米丽·布朗台的代表作《呼啸山庄》

7.苏联30年代具有史诗性的著作有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

8.道德,用遗传学与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可观的照相实录性原理创作。代表人物是左拉。

3.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到90年代,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

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真实的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和残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灵魂的丑恶,这些统称为“社会问题剧”。

4.多余人: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开始觉醒但

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5.《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创作的总称,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

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六个,其包括中长篇小说97部,人物两千多个。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代表作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6.海明威硬汉性格:主要指海明威主要作品人物上的精神特质,面对外界的巨大压力与厄

运打击与已知的失败预测结局,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这种人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与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在他们看来,胜负是其次的,精神不败才是关键,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身上更能体现这种精神。

简答

1.《永别了,武器》思想意义3:1.战争、爱情与死亡,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

2.小说不仅剖析了战争给年轻一代造成的绝望和幻灭感,和使热血青年变成“迷惘的一代”的过程;而且控诉了战争中人与人的互相残杀,战争对人精神的毁灭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扼杀;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3.不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反战倾向,更重要的是他着力揭示了人生的悲剧和人类的徒劳,表现了“迷惘的一代”对整个生活以及人类文明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心声。

2.冰山原则: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一书中指出,作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与感情基础,创作力求做到含蓄简约,作品应该像在大海中庄严宏伟地移动的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样,读者自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海明威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这种散文体清澈流畅、朴实无华,具有简洁性和含蓄性的特点,以简略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他采用多种简练、含蓄、内容丰富的表达形式,这种语言被人们称为“电报式”语言。

3.哈代的创作特色5:《远离尘嚣》和《市长》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1、故事

发生的背景和地点均在威塞克斯,所以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

2、热衷描写乡村题材;

3、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探究是哈代展开社会人生描写的切入点;

4、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与其法律、教义与一切劳动人民为敌的丑恶;

5、表现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4.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

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5.《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4:1.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进攻下必然灭亡的历史。

2.描写了资产阶级爆发户的发迹史。3.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4.是对共和主义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6.《高老头》高老头形象: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封建宗法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

旧交替时期的资产阶级形象,是个暴发后又被金钱世界吞噬的典型,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他还具有浓厚的宗法制父爱情结,但他只懂得以金钱去不断地向女儿表示父爱,造成两个女儿拜金主义与极端利己的人生哲学。他财产花完后临终前要见女儿一面也不可能。作品最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批判了金钱的罪恶。

7.《红与黑》于连形象5:

1、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2、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木匠家庭,便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和平民意识。

3、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既不同时代的贵族青年又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的青年。

4、他有理想有抱负要求自由平等,是有反抗精神的理想者形象。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5、他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于连的形象告诉我们在封建时期,平民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又不愿趋炎附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值得肯定的。

8.娜拉的形象:娜拉是一个觉醒的、追求人格独立的、具有“精神的反叛”精神的,具有

自由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新型女性形象。争取妇女解放,努力追求人格的独立、平等的地位和生活的权利。擅长乐于助人,有自我牺牲精神,不满足于小家庭生活并认清了丈夫的虚伪与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毅然离家出走,充分展示出性格中的倔强、刚毅、追求自由、独立反抗的精神。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9.《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4:

1.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2.人物对话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说服力极强;

3.成功的运用“追溯法”,手法运用自如,在女主人公生活中多用此法描写。

4.揭示了现实,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0.《静静的顿河》主人公形象: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

中层农奴典型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造成其性格—勤劳愚昧,勇敢与粗暴,善良与残暴,正直与偏见。思想行为两重性,既反对白匪又软弱无能,他始终徘徊在两个阵营之间,两度加入红军与白匪作战,又三次参加叛乱,屠杀红军,内心双重意识和他在政治道路上的摇摆不定以及情人阿克西妮亚的死使他心灰意冷,痛苦茫然。

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11.《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5:

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

2.人物形象典型化,多数人物刻画都有典型性。

3.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

4.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歌舞,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5.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一种是文学语言。

12.《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艺术成就:《约翰•克里斯朵夫》 是20世纪初罗曼罗兰发表的一部长河小说。1.他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时代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

2.其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

3.他着重描绘了一个音乐家的内心世界,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既反映了主人公的音乐才赋,同时又表现了他倔强的个性。

4.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的方法,采用综合的手法去描写人物。

5.这部小说的艺术风格是朴素中隐含着绮丽,流畅中蕴含着精粹。

13.《死魂灵》的艺术手法:果戈理运用真实的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人物非常鲜明,强

化了人物形象,由表及里,形神比较,以境写人,鞭辟入里,使人物形象典型化。以抒情议论有机的交织于一体。含泪的讽刺等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论述题

1.《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俄国19世纪70年代优秀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聪明美丽、追求自由、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特点,但又是一个贵族妇女,受世俗、宗教的束缚,最后被迫卧轨自杀。

悲剧根源:内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2.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

1、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

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的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

2、小说还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

3、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局限性:宣扬非暴力不革命的反动思想,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表现了托尔斯泰思想观中的局限的一面。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本质。

2、具有揭露性、批判性。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批判社会丑恶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即反抗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个人反抗者”形象,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致力的目标之一。

4、同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说明其艺术达到了成熟境地。

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受到启蒙思想、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其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因而批判现实主义只能描写、揭露、批判过去的或即将死亡的事物,而不能歌颂未来社会主人无产阶级。

4.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感情。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

学的本质特征;2.歌颂个性解放与自由,反抗对自由的压迫。3.歌颂大自然,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厌恶城市文明,把大自然看作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大自然中,用自然的美对照社会的丑。4,重视民间文学,在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养料。他们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手法和语言,这对革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起了重大作用。艺术特征:1.自由的写作手法。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3,忧郁感伤的情调;4,强调运用对照手法:美与丑、善与恶,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形成了强烈的对照。5.艺术手法的广泛探索,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5.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写现实,力图反映出生活的本来

篇8:论《伤痕》的文学史意义

一、诞生的时代背景

意识形态性强是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最鲜明的特点, 文学被绑缚在意识形态的战车上亦步亦趋, 成为服务政治的工具。八十年代初期, “四人帮”虽然已经被打倒多时, 但是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包括个别领导人在内的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很保守, “文革思维”还占据主导地位, 当时官方规约的口径是粉碎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践成果。特别是1977年2月7日, 有精神教父之称的“两报一刊” (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红旗杂志) 高调提出了“两个凡是”来把持思想要冲, 华国锋和中央发表的文件和讲话都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为了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 彻底解放思想, 在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特别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召开, “文革思维”才真正遭遇到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 《伤痕》适时而出, 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这场关乎中国历史变革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以真情的抒发表达了人性的复苏, 虽没有大声疾呼情感的宣泄, 却以人间最温纯的亲情, 爱情, 和友情打动了一代人, 涓涓细流之跃然笔端, 力透纸背。小说发表后, 立刻引起广泛的社会轰动, 《文汇报》也一下子洛阳纸贵, 出现全国上下争抢一张报纸的景观。伤痕发表后, 据不完全统计, 报社和作者共收到近三千封读者来信。被中外评论家们广泛地称为“伤痕文学”或“伤痕流派”。

二、历史开创性

在文革的特殊历史时期, 人人都成了国家机器的牺牲品, 个人的喉舌失却了言说自我的能力, 个人被阶级, 国家, 民族的高度涵盖进去。而《伤痕》却以个人立场的控诉, 在那个惯于歌唱的历史语境中炸弹般迸发。它以对文革给个体生命、血亲家庭带来的不可逆转的苦难的真切描绘, 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从这一层意义上说, 伤痕无疑对轰毁文革正义性具有开路效应。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批判四人帮的罪行, 而是在控诉四人帮对人性、人情的摧残, 对整个青年一代身心的摧残。它促使人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的荒谬和非法性。在整个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 对人性, 爱情和亲情的表现是不被提倡的, 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 是要受到批判的。到了文革时期, 这样的禁忌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学变得冷冰冰, 硬绑绑。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 文学创作的限制已经相当繁多, 从题材到主题, 从人物形象到表现手法, 都有一整套不可突破的圭臬, 文坛百花凋零, 一片衰败景象。文学作品在受江青青睐的“三突出” (在所有人物当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创作原则指导下, 塑造出的正面人物都是摆脱了七情六欲, 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从这个角度讲, 《伤痕》无疑是对此前文学的一个有力反拨。从此许多题材的禁忌被逐渐打破, 尤其是爱情的题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表现。因此《伤痕》预示了文学回归自身的艰难起步, 体现出文学的“人学”承担和审美特征。

三、历史局限性

“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在文学观念、审美态度、主题等方面的选择决定了伤痕文学在新的历史阶段仍然会按照传统的习惯预设文学的方案, 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很自然地带入艺术构思中。它脱胎于旧壤, 具有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亲情演绎中的政治思维:在文本中, 卢新华确实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王晓华对于母爱亲情的渴望, 这通过她对火车上对面的孩子在睡梦中呼喊妈妈的羡慕, 对母女重逢情景的想象以及得知母亲去世后表现出的巨大悲痛中都能得到彰显。然而当母亲被污蔑为叛徒时便离家出走, 和母亲断绝关系;母亲得到了昭雪时又想回到母亲身边, 承认这个母亲。王晓华对母亲取舍亲疏的唯一标准还是政治, 政治的重量还是要远远大于血缘亲情。母女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 但是和政治相比它只能退居其后。作者这样处理人物反映了政治思维的统治地位, 与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结尾处口号式的宣言更证明了这一点:“我一定不忘华主席的恩情, 紧跟着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爱情叙事中的政治阐释:王晓华和苏小林之间的爱情是一条隐蔽的爱情叙事线索。虽然在十七年文学中爱情题材是一个禁区, 很少有人踏入, 即使有其目的也主要在于通过爱情叙事构设出相关历史语境中个体爱情的意识形态化存在, 并同时促进整体叙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伤痕》中由于王晓华的身份问题, 小苏工作调动的事被搁浅, 这个打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 如果说以前爱情的甜美暂时冲淡了政治身份的苦恼和焦虑, 那么这次变故则又将这种苦恼和焦虑重新推到她身边。王晓华和苏小林之间的隐蔽线索是为控诉四人帮对爱情的肆意践踏。这只不过是作者假借的一个叙事资源, 以完成政治性的说理阐释, 这和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叙事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发表过程中的政治操作:《伤痕》发表前, 在编辑部的意见下曾做过几次重要的修改, 重点的是认为小说第一句“除夕的夜里, 窗外墨一般黑”有隐射之嫌疑, 故改为“远的近的, 红的百的, 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阴时现”, 同时又加上一句“这已经是1978年的春天了”。“车上的一对回沪探亲的青年男女, 一路上兴奋地侃侃而谈”, 也遵照嘱托改为“极兴奋地谈论着工作和学习, 谈着抓纲治过一年来的形势”。一直给王晓华以鼓励的大泊大娘也改为贫下中农。而结尾又因太压抑而有了主人公“朝着灯火通明的南京路大踏步地走去”的光明结尾。现在看来, 这些修改意见尽管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思维的某种局限。文章发表以后, 除了最初复旦大学的一些文学专业的学生用文学理论的观点来评判这部作品外, 其他人均用政治的视角评判。该小说无论在文学性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不能称为上乘之作, 但大家多看中的是它的现实政治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史】相关文章: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5课网页超链接教案下一篇: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