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读书笔记

2024-04-12

猫城记读书笔记(精选14篇)

篇1:猫城记读书笔记

《猫城记》被认为是老舍先生一部另类的作品,而读者也通过这部作品认识了一位“另类”的老舍。这些“另类”也许源于人们未能从中找到老舍先生一贯幽默的笔调、社会底层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还有那些让人感觉亲热而温馨的浓浓的京味。而失了幽默、小人物和京味的《猫城记》,在它一经出版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甚至三年后,老舍先生在他的《我怎样写<猫城记>》一文中,也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多年后的老舍,便不得不连篇累牍地为这部失败的作品写出检讨文字,甚至先生那谜一般的生命永逝,似乎都与这部“另类”的作品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欧洲老舍研究界享有权威地位的保尔巴迪先生在他的《小说家老舍》一书中对《猫城记》也有着同样具有新意的另类评价,他认为小说“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某种思想状态,这是这部小说所独特的贡献,……我们对作家由此而透露出来的某些独创性的思想不应漠然视之。”

也许,藉着探究这些独创性的思想,我们可以稍许地撩开《猫城记》的神秘面纱,走近一个“另类”的老舍。

篇2:猫城记读书笔记

具体而言,《猫城记》讲述了坠机在火星的“我”,被猫星人大蝎救,但是这个星球的猫星人已经被一种“迷”的植物,吃得每个人都懒散,士兵不能真正起卫士作用,甚至可能会抢劫迷林。猫星人都怕外国人,所以大蝎请我保护他的迷林。“我”的房东公使太太带着8个小妾,絮絮叨叨,房子被压倒,其他猫人不是救他们,反而抢砖土;大蝎的儿子小蝎似乎是这个国家少有的清醒的人,在小蝎的带领下,“我”见识了为了一片迷叶打架的老学者,说着不知道什么鬼的新学者,学生打死老师等等一系列故事,也亲眼见证猫星人的灭国,凄惨!

用小蝎的话形容,猫星人最大的问题是“糊涂”。我私以为作者,虽然投射当时的中国,但内心是爱之深,责之切,迫切地希望中国能够独立,能够不受外国人欺负,国民能够真正向外来侵略反抗。而这种文风和文体的协作,让作者自己感慨,写到一半已经写不下去。

篇3:猫城记读书笔记

一、梦幻的动物庄园

中产阶级的奥威尔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与低层人民的夹层中, 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和认识, 经过西班牙内战的洗礼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冲击, 让奥威尔对政治极权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后期的作品都是对集权主义进行批判, 如他所说:“1936年以来, 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 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从对资本主义的憎恨到对社会主义的失望, 奥威尔的个人理想的一次次的破灭正是他写出《动物庄园》动力。

在小说中, 农场里的公猪号召动物们起来“革命”, 推翻人类的统治和压迫, 在动物间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革命”成功了, 但是“理想社会”并没有因此出现。动物们摆脱了人的统治, 却遭到以公猪拿破仑为首的猪群更严厉的剥削和压迫。老驴子本杰明看到, 诫律墙上只剩下一句话——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 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曾经的“动物主义”已经变形, 猪成了动物农场的高贵种群, “拿破仑”将自己任命为共和国总统, 开始和人类进行各种交易, 甚至带领所有的猪学会了两条腿走路。

猪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墨索里尼的民主观, “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这种民主是变异的民主, 其实是一种集权式的“民主”。哈耶克说:人类历史上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悲剧:当我们自以为在不遗余力地试图以最神圣的理想建筑未来时, 我们实际上却走在一条相反的路上而不自知。《动物庄园》的动物们为“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美好理想而奋斗, 赶走人类, 辛勤劳作。但是, 它们却掉入了另外一个由谎言编织的陷阱。动物们不管多么努力都实现不了歌曲《英格兰的动物》里描绘的美好未来, 即使是劳苦功高的老马最终也逃脱不了临死前送屠宰场为猪首领们换回一箱威士忌的悲惨命运。而拿破仑猪的暴政与人类如出一辙甚至更为过之。所以在小说的结尾, 奥威尔说已经分不出“谁是猪, 谁是人了”。

作为一部童话与寓言完美结合的作品, 《动物农场》“温和地”讽刺了社会现实。小说中各种动物都是现实中人的翻版, 都是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揭露。一部作品的好坏, 不在于其华丽的词藻, 而在于内容的真实。

二、丑陋的猫城

《猫城记》是老舍写于1932年的一部寓言体长篇小说。时值中华民族面临日本侵略而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 卑劣的国民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怀着对国事的担忧与军事的失望, 老舍在这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荒诞的猫人世界, 老舍用想象的“猫国”“、猫人”象征现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讽刺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愚昧麻木的国民性, 用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体描绘了腐朽破败的旧中国的图样。

猫人, 是老舍勾勒的一幅中国人的肖像。“立着走”、“不穿衣服”、“手很短”、“脸很大”、“鼻子和嘴连到一起”。他们贪婪、腐败、愚蠢。没有教育, 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是毕业的日子;没有军队, 战争就是抱着头逃跑;道德, 是猫人国最可耻的事情。他们终日无所事事, 食迷叶度日。“迷叶”在欧洲文学中的原型出自威尔斯的小说《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中的蘑菇, 这种含有麻醉性质的食品, 能够使人们在瞬间获得极度的愉快。在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中也有索麻这种类似的食物。这些由作者幻想出来的世界里都有这种麻痹人心的食物, 在《猫城记》里“迷叶”也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在《猫城记》里, 老舍塑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 主人公“我”所看的一切景象都是作者幻化出来的, 虚无而又逼真, 不禁让人引发联想, 猫城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社会的一种镜像。现实中的民众勾心斗角、贪图享乐、麻木从众, 有着猫人的恶劣品质。这种类似的秉性最终都会导致一个结果——走向灭亡。在小说中, 老舍用“整个猫”的灭亡, 向中国的社会发出警示, 其中蕴含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思考。

《猫城记》是特定历史氛围和时代特征的产物, 老舍借助带有幻想色彩的寓言小说, 在虚构的猫城中书写着对现实的思考, 这种特殊的文体和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使得作品更具有丰富的意蕴。老舍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现实理性的批判当中, 创造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述空间, 在绝望中探寻希望。

三、动物共同的讽喻传统和旨归

在现当代文学中, 许多东西方作家都有意识回避直叙而选择隐晦委婉的寓言小说。这类题材小说的内容一般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揭示, 很多无法直视的现象和无法直接表明的观点、态度、看法, 或者因为主客观原因不能够阐述的政治言论、意识形态话语, 通过寓言这种文体含蓄地表达出来, 讽此喻彼地揭露社会问题。

《猫城记》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有某些相似的地方。斯威夫特把整个英国变成了小人国, 老舍则把整个中国化为了猫城。两位作家都描写了主人公在异域遇难、被俘, 都学会了异国的语言, 并分别服务于小人国皇帝和猫国的大地主, 一个是帮皇帝抗战, 一个帮地主看护迷林。《格列佛游记》通过对“耶胡”的描写来讽刺欧洲人的恶习, 《猫城记》则通过对猫人的刻划来批判中国人的劣根。

奥威尔本人也是深受斯威夫特的影响, 他在1946年曾写过文章《政治与文学:品位<格列佛游记>》。表达了对斯威夫特想象创作的高度赞赏, 他说:“斯威夫特没有平常的智慧, 但他确实具有一种超凡的想象力, 能够选取一个隐藏的事实, 然后夸大并歪曲它。《格列佛游记》的经久不衰表明:一个差强人意的世界观, 如果有信仰力量支撑的话, 就足以产生一部伟大的作品。”所以奥威尔的第一部寓言小说《动物庄园》, 我们看到斯威夫特的影子。奥威尔把对殖民主义的憎恨融入到了《动物庄园》的创作中, 表达了对独占革命果实的极权社会及其当权者的愤懑、对失去话语权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及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之路的忧虑。一个共同的传统影响着不同作者的创作, 两部作品从动物的角度分别对三十年代的中国和四十年代的英国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揭露, 在集权主义的强压之下, 作家转而从另类的世界中找寻突围的方式, 通过寓言的手法, 展示一个变异的人类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探寻着救赎之路。

摘要: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中, 借此喻彼, 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在寓言小说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一批借动物之口讽喻社会的小说, 从最开始的格列夫游记到三四十年代的动物庄园和猫城记, 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 小说作者企图用同一种方式叙述故事, 是值得读者观察和思考的。

关键词:动物,寓言,动物庄园,猫城记

参考文献

[1][英]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M].董乐山, 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

[2][英]奥威尔.动物庄园[M]..荣如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3][奥地利]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篇4:论《猫城记》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猫城记》;悲剧精神

《猫城记》是老舍从英国归来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受到较多争议的作品。在此之前,作家先后创作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以及《大明湖》等。前三篇小说是老舍在伦敦教书时的创作,经同在伦敦的好友许地山的介绍发表在《小说月报》,这几篇小说虽然是各有艺术上的、内容上的硬伤,但参照老舍整个创作生涯,尤其是他中后期成熟作品,这三篇小说对老舍创作有着巨大的作用。简而言之,即艺术上的幽默风格及叙事的多样性;在内容上对于整个国民性格的关注,对于国运的关心。《小坡的生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旅居新加坡的创作,并没有完成,在此不作细究;《大明湖》并没有传世,毁于上海一二八事件中日本的炮火,后来,作者据其内容改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从《月牙儿》来看,小说内容与国民性批判有关无疑。《猫城记》是作家比较成熟的作品,延续了其国民性批判、幽默风格等艺术特色。

《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幻想体小说。它是寓言体小说,用幻想的世界替代现实的存在说到底,它是现实的,是作家回国之后的经历所感所想,它是现实地“真”,而非幻想的“虚”。《猫城记》现实的“真”是作家基于人的良知与道德、理想与憧憬审视下的中国三十年代的国民性与整个国家,它所贡献出来的是人性堕落绝无希望的典型社会,最为可贵的是作家赋予的悲剧色彩以及形成的悲剧精神。《猫城记》有着当时作家的青涩与本真的敏感,还有梦想破灭之后真实的世界观。老舍自身在此后几十年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前后不一,细究之下,种种认知,其序言讲得真切:我自己还有一点点不满意。不很幽默。作家只是不满意它的形式与风格上“不很幽默”,仅此而已。

一、《猫城记》的鲜明艺术特色

《猫城记》写于193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独特的存在,也是老舍文学道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存在。作品的艺术特色鲜明,在文体上融合了寓言与小说,在风格上,转幽默趋向于讽刺,在内容上,绝对的国民性批判。

《猫城记》的故事开始于“我”因飞机失事坠落在火星上的猫国,学会猫语以后,通过“我”在猫国中的见闻,讲述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方方面面。小说文体是寓言小说式的,融合有二者的特征,即寓言的象征、幻想、荒诞与小说的情节、语言及结构。正是借用寓言的写法,使得这部小说在结构形态、人物(猫人)形象、语言叙述方式等层面都有别于老舍其他小说。老舍小说以幽默、通俗、流畅见长,《猫城记》中老舍则用寓言的笔调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之前,中国现代小说没有这种写法,风格稍微类似的唯有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同为主人公转移到另一层显然非同的世界,然而沈从文的小说更像是科幻小说或者说是童话与小说的结合体。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把《猫城记》看作是具有“感时忧国的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加以评论,“现代中国小说,虽满纸激凌哀怨,似富于写实。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初期的一些作家,以忠于写实为务,运用讽刺的笔调,把中国写成一个初次受人探索的界域。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一九二八),老舍的《猫记》(一九三二),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他们都是当代的名作家,继承李汝珍和刘鹦的讽离写法,在其感时忱国的题材中,表现出特殊的现代气息。他们痛鸳国人,不留情面,较诸鲁迅,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此书成为中国作家对本国社会最无情的批评。”[1]与前几部作品运用幽默的手法不同,《猫城记》所运用的手法是讽刺手法。讽刺与幽默并不等同,前者含有明显的贬意——嘲笑,批评和抨击;讽刺有善意的,有恶意的。幽默同样令人发笑,但却是善意的,或者是无恶意的。《猫城记》小说中,作者对于猫国的批评,社会的、个人的现象,针针见血,多为贬抑。透过小说,比照社会,则可以发现作家对于社会各层次的讽刺。例如,对于教育的讽刺,任何人只要一入学就毕业;对于不休止的学生运动的讽刺,对运动中的人们的残暴的揭露。

国民性批判是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最为引人关注的主题,鲁迅先生是这一主题领域最为重要的作家。老舍《猫城记》先前的小说对于国民性的批判相对而言是比较弱化的,人们所普遍熟悉的仍然是其幽默的风格、曲折的情节,然而,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已经显露出来。《猫城记》对于国民性的批判最为集中、最为具体,猫国人自私自利、没有骨头、崇洋媚外、缺乏信仰、怯弱、勇于内斗等,“每个地主必须养着几个外国人作保护者。猫人的敬畏外国人是天性中的一个特点”。“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因此也就非常地怕外国人;不经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皇帝连迷叶也吃不到嘴”。[2]猫国人上上下下,外国人说一不二。遭到外敌入侵时,皇上带头迁都逃跑,国家正规军(“大蝎军”、“红绳军”合称“国家夫司基军”)也争相逃跑。跑不了了,扭头迎降,“我们去投降,谁先到谁能先把京城交给敌人,以后自不愁没有官做。”这里的人性恶、欺骗、懒、内乱、自私自利、鼠目寸光、贪婪,唯有人性的堕落与腐烂,彻底绝望而毫无希望。

二、深沉的悲剧精神

《猫城记》并不只是在以上所述及艺术手法上取得突破,尽管这种突破并不能掩盖其本身艺术层面的不足,在其思想内容上,也有诸多突破,彻底而深沉的悲剧精神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悲剧精神是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重点研究的领域,其所涵盖的范围包括悲剧的生成、价值、作用、意义等,作为西方文艺的舶来品,悲剧为当时学者所重视,自王国维到鲁迅皆受到西方悲剧精神的深刻影响。老舍在英国教书游学六年,浸淫、涉猎西方文艺多年,潜移默化中对于其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形成不可避免地生发作用。

《猫城记》先前几部小说,虽然不缺乏一些忧伤的情绪,悲哀的感情,但对于作品的整体上的幽默风格并没有突破。它们不缺少温情,不缺乏幽默,而内容上的一切都融化在其中。使得人们形成了对于老舍形象的一生的标签——幽默作家。然而事实上,老舍的作品自《老张的哲学》到《赵子曰》、《二马》,笔调趋于沉重与哀伤,脱稿于《大明湖》的《月牙儿》转至幽婉凄厉,幽默与讽刺全然不显,老舍文学风格得以大变,而其文学的内核越发趋向于国民性、人性与个人的悲欢离合,沉淀于民族的人性深处。如果说《月牙儿》是一首哀歌,其蕴含的则是悲剧。至此,悲剧精神始终贯彻在作家文学作品中,从《猫城记》开始,其后《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都有一种深层的悲剧精神,不缺乏悲剧力量。

《猫城记》的悲剧精神表现为作品传达出来的那种毫无希望的现实性和彻底绝望、直面消亡的悲剧感。猫国是毫无希望的国度,没有人性、没有道德、没有伦理等社会的隐形秩序,没有正直、诚信、勇敢、爱国等良好的品性,充斥了恶、欺骗、懒、内乱、自私自利、鼠目寸光,是彻底的绝望,所以它的灭亡是彻彻底底的灭亡——它的灭亡是最后两个猫人在面对敌国入侵国家倾倒时刻相互争斗内乱完成的。作家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审视着一切,把所有的存在都毁灭、消亡,与只有毁灭这一切,彻底地告别过去、告别传统、告别失落,才能真正地开始,走向新的世界。前面已经述及,《猫城记》写作于1932年,作家游学英伦6年后回归故土,又小说本身是寓言小说体,深沉地来看,这是作家回国所见所感之余对于国民性、国家与民族的彻底观照,其借助文学深沉地观察、直面现实与事实、以悲剧精神贯彻其中。“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帮助观众把过强或过弱的恐惧与怜悯之情转变为适度,充分发挥审美欣赏对于人的好的有益的一面,即通过充满快感的审美获得知识,使悲剧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水准。”[3] 《猫城记》悲剧精神的净化,既在于对读者精神的、审美地净化,更在于作家精神的、审美地净化。

对毫无希望的现实性无情地鞭挞、揭露,终至于彻底地毁灭,作家是毫无所惧地展现出这一幻灭感的消失,表现在小说中则是无尽的悲剧、无止的悲歌,悲剧背后尽是悲凉,作家的、文化的、民族的悲凉。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542.

[2]老舍.猫城记[A]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65.本文所引《猫城记》原文皆出自该版本,不另加注释.

篇5:猫城记读书笔记

晚上,老舍等人又被带到市文联大院内,有个女作家落井下石地向女红卫兵揭发说:「老舍在国外拿美金。」老舍说:「那是解放前,我靠稿费过日子。」女红卫兵们听了大怒,说:「在国外拿美金,不是里通外国,也是历史反革命。」她们不由分说,拿起一块写有「反革命」的大牌子,用牌子上吊着的细铁丝往老人的头上套。牌子太大,铁丝勒在耳朵上。老舍使劲挣扎,用双手往上托,连手带牌子碰着了面前女红卫兵的脸。「老舍打红卫兵,他是反革命!」随着这个女孩的一声尖叫,一群女红卫兵围了上来,皮带如雨点般抽打这位 67 岁的老人。老舍被打得缩成一团,蹲在地上。第二天,8 月 24 日深夜,老舍跳太平湖自尽了。

老实说,如果让我在读这本书前快速回忆老舍是谁,这大概就是我唯一的印象。在中学(还是小学)时代,似乎有过一篇课文节选自《骆驼祥子》,但是那份记忆已被抹去,如《头脑特工队》里的那样,消失在那片荒野中而我甚至未曾发觉。他不像 BingBong 那样在消失的最后关头燃烧自己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是默默无闻的躺在那里等着被清除,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老舍」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已经与紧紧挂钩,而他的作品却被忽略了。

这不公平,与老舍的交集不过是一年时间,那他生命中其余的 66 年就活该被忽略吗?

还是我从来就不曾关心过呢?

二、

我是在《文化土豆》播客上听到益康糯米推荐这本书的,而推荐势必要有所剧透。不过最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这篇小说的篇幅。这是一本不到两百页的中短篇小说,所以我只花了睡觉前的两个多小时就一口气读完了。我还记得上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还是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那时我躺在家里的床上,和现在很类似的是脚的旧伤复发没法出门,碰巧没有想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欲望,那何不把书看了呢。

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专注于一本书远比我想象的难,即便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在读书的时候要不断告诫自己慢下来、静下心来,还记得自己读《斗破苍穹》的时候一天几十章的时候吗?但偶尔还是会开下小差,不知不觉地拿起手机对着无趣的时间线机械般地划动手指,等到回过神后又是一番自责。

仔细想想这还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在我更年幼的时候能在楼下书店捧着书轻松的看一下午不感觉累,而如今已到壮年,我对书的注意力却弱到需要强迫自己才可以读上两个小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该完全怪罪到社交网络的碎片化阅读日渐撕裂我对连贯文字的注意力,还是本身年龄渐长的代价就是如此呢?

无意外的,那书店已经倒闭了,而我也早已忘记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三、

如果我是亚马逊推荐算法的调教师,在训练推荐机制时碰巧选到这本书为样本,那我会毫不犹豫的将其与《动物庄园》绑在一起,所以读了奥威尔的书的人会更加欣赏老舍的这本比《动物庄园》还早出版的书。

但这并不意味着《猫城记》的目标读者有奥威尔的那么广,村上春树早在《1Q84》中就有提到过这本书,但村上觉得这里面的隐喻太过魔幻了,不相信这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过的事。这也充分说明了即便中日间的文化差异相对于东西方的差异不是一个数量级,但仍然不会被理解。当然也可以说村上那一代日本人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很大,但他依然是在日本长大,接收到的东亚文化还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

但我们对别的文化的了解又何尝不是如村上那般无知,每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文化都经历过外人无法理解的血泪史,而反过来这些血泪史又成了各文化的人间维系同胞感情的纽带。提到二战,我们想到的是台儿庄、南京大屠杀、731…… 日本人想到的是冲绳、广岛、长崎…… 欧洲人想到的是敦刻尔克、诺曼底、斯大林格勒…… 文化间差异的沟壑如东非大裂谷那般宽阔深邃,我们又有试过理解别国人吗?甚至,我们有试着理解过我们身边的人吗?还是只是逃避、嘲笑,捂住耳朵保持无知呢?

很可悲的是,老舍通过书中的小蝎说出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悲观,有些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即使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在我看来是上千年来最大的改革。随意摘抄两端都是社会的缩影:

篇6:读《猫城记》有感

《猫城记》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形式出现,讲我一个中国人坐航天飞机到了火星。于是,我认识了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一个国家的人——猫城人。这个国家的人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混乱、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恶毒的词语用在这个国家上都不为过。他们不劳动,不讲卫生,怕水不洗澡,最惧怕的就是外国人,他们不吃饭只吃一种叫做“迷叶”毒品。

这个国家上的人以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得到“迷叶”和“国魂”(猫城的钱),为此不惜随意杀人。这个国家的人曾经产生过各种政党——哄,但是都以皇帝给“哄”们“迷叶”而不了了之。这个国家的人喜欢看热闹,而且不遵守规矩,有点钱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然后就是“哪什么”。连年轻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学者更是一塌糊涂,古董全部变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外国人的东西和“迷叶”。只要与外国人打起仗来就作鸟兽散。

听到我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个时候的中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说这本小说揭露了中国人许多最根本的劣根性。《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性。

当然,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对马列主义和红军是有误解的,他把红军的长征描写成是逃跑和向外国人投降,这是不对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老舍先生自杀的原因,因为江青看了这本书很不满意。江青看了这本书后,大怒:这简直是在污蔑中国,批判!

于是,懦弱的老舍先生投河自杀了。这时,老舍先生并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拍板定了他,他选择了与世诀别的道路。诺贝尔文学奖从不给死去的人,无论他多么好的著作,多么名声显著。于是老舍先生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被取消,这样,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第二名,1968年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篇7:《猫城记》读后感

读完本书,我感觉书中所举,许多例子都有现在正在发生的影子,猫人尚“迷叶”和“国魂”而现在的人也有“”和“金钱至上”、不提什么妓女、妻妾、新旧派的激荡和变革……回过头来想想,人类的历史似乎就是不断重蹈覆辙,循环往复的在前进,“换汤不换药”,只是问题显著和问题隐晦一些。

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清醒的猫”大鹰如何为国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尽力救国,最后无奈求死。时代的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最可怕的是:孤独!

读书时我也迷茫,设若我也进入这个猫人的国,我该怎么做,仿效小蝎和大鹰,或许我还没他们做的好。估计最好的结局不是举枪自尽就是“近墨者黑”。黑暗的时代尤其同化他人。所有人都或被迫的、或顺从的被同化成“那个”样子。老的一代腐烂,带着新的一代一起沉沦……

要活在清醒中是多么困难!更何况还要想方设法救国。一个国的人来打,只有两个人想着救国剩下的都在抢着投降……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从1840年起甚至更早的时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都在这么活着。为钱、为女人、为鸦片、为了自己。曾今看过一段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外国人给中国人一点钱,我们就背着他们过河来打自己国家的军队。他们是获得了点钱,殊不知他们在城里的亲人都被那群牲口糟蹋干净了……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人民的愚昧,却深刻地意识到哪怕是“最古的国”、有“最多的宝贝”和“最富饶的土地”只要我们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们成为国的、宝贝的、土地的主人。

最后我想说本书最令我感触颇多的:“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再见,地球先生。”

篇8:猫城记读后感

猫城记读后感1

《猫城记》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长期以来被冠以寓言小说、讽刺小说、科幻小说、奇遇小说、幻寓小说等等名称,由此可知它荒诞的外衣首先给人们带来的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和无所适从,以及认知心理上的强烈冲击。

在《猫城记》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诸如《美丽新世界》、《神曲》、《辛巴达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最先抵达月球的人》等西方奇遇游记中故事构建的影子,同时又不乏来自中国的《新西游记》、《地府志》、《地下旅行》等幻寓出奇、讥谈世风的成分。其中,与西方奇遇游记如出一辙的故事构架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摹仿,更是一种乌托邦精神的继承。而中国传统的谴责讽喻小说给予《猫城记》的又是猫城诸多景象所反映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影儿。

老舍是一位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异常关注的作家,他对乌托邦的关注与继承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浸润到了他整个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老舍又是一位写实主义的作家,他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这样描写写实主义者的乌托邦理想:“几乎没有文艺作品是满足于目前一切的,乌托邦的写实者自然是具体地表示对现世不满,而想另建理想国。”这是老舍最早提及乌托邦的文字,它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4年间。最早提及“理想国”是在1934年写的《小病》中,最早提及“地上乐园”是在1935年到1936年间写的《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而在《猫城记》中,同样也寄寓着鲜明的乌托邦理想。小说认为:“假如有好的领袖,猫国就一定有希望,在我的心中起了许多许多色彩鲜明的图画:猫城改建了,成为一座花园似的城市,音乐、雕塑、读书声、花、鸟、秩序、清洁、美丽……”

猫城记读后感2

写实家对于现实的批判是永远基于一个指向未来的“他者”的,而乌托邦就是现实的“他者”形象,它永远以弃绝现实的面貌出现,而且永远激荡着乌托邦主义者对于建构未来社会的高度热情。在《猫城记》中,这种热情是藉着猫城的彻底毁灭迸发出来的。在老舍笔下,猫国是一个“我祖父敷衍,我的父亲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们敷衍”的无望的国度。猫国最终亡国灭族,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存留,这种彻底而决绝的态度来自基督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回归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来,只有彻底的毁灭,才会有完全的建构,它也许使我们感受到了“末日审判”的颤栗,然而《猫城记》又决不是一部绝望的沉沦之作,它的字里行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在作者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关照中,这种对社会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为催国人猛醒。假如猫人能醒,那个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的猫国也许就不是幻想了。

如果我们探源老舍先生的乌托邦情结,除了贫苦的出身和社会时代因素外,对于作为基督信徒的老舍来说,宗教体认和宗教情怀就不能不说是他接受乌托邦思想的一个“前理解”基础了。

在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即“天国乌托邦”。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就笼罩着浓郁的色彩,许多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信徒。所崇尚的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宗教的可相容之处。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译的宝广林作品《的大同主义》中就有这样的话:“以牺牲精神,使社会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平民感觉社会之黑暗与经济之不平者深,……是平民由觉悟而发现其理想之国家,……一面有世界共产,一面有国际联合,……以求建设基督之新纪元焉!……必须以上帝之圣灵,感动之,约束之,而后圣洁美满之社会,可实现矣。……今日上帝之灵,仍蓄于世人心中,继续前进,驱世界际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

猫城记读后感3

老舍的乌托邦理想是朴素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面,基督的天国影像是鲜明而生动的。把我们的视野从乌托邦的天国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猫城记》所反映的现实影像同样是鲜明而生动的。

1932年的中国,国民正为专制和独裁的横行所苦,军阀在各自的地盘上作威作福,�骨科燃⒍龅拿裰诩械阑队钦庑┧奖;ふ撸踔凉亩约旱木拥搅诮厍澜佟T诒狈降厍磕暧薪�1400000难民从满洲逃进关内,人民群众处在战争的威胁与专制独裁的双重苦难之中,民不聊生。而在猫国,迷叶林的所有者们为抵御抢劫者不得不聘用外邦人寻求庇护,更可悲的是,自己手下的护卫军同样是劫匪!

篇9:猫城记读后感

老舍的乌托邦理想是朴素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面,基督的天国影像是鲜明而生动的。把我们的视野从乌托邦的天国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猫城记》所反映的现实影像同样是鲜明而生动的。

1932年的中国,国民正为专制和独裁的横行所苦,军阀在各自的地盘上作威作福,骨科燃⒍龅拿裰诩械阑队钦庑┧奖;ふ撸踔凉亩约旱木拥搅诮厍澜佟T诒狈降厍磕暧薪1400000难民从满洲逃进关内,人民群众处在战争的威胁与专制独裁的双重苦难之中,民不聊生。而在猫国,迷叶林的所有者们为抵御抢劫者不得不聘用外邦人寻求庇护,更可悲的是,自己手下的护卫军同样是劫匪!

而校园内,一幕接一幕的惨剧也在不断地上演,正如《猫城记》中所描写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大学校长、教授被疯狂的学生非法监禁。

篇10:猫城记读后感

写实家对于现实的批判是永远基于一个指向未来的“他者”的,而乌托邦就是现实的“他者”形象,它永远以弃绝现实的面貌出现,而且永远激荡着乌托邦主义者对于建构未来社会的高度热情。在《猫城记》中,这种热情是藉着猫城的彻底毁灭迸发出来的。在老舍笔下,猫国是一个“我祖父敷衍,我的父亲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们敷衍”的无望的国度。猫国最终亡国灭族,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存留,这种彻底而决绝的态度来自基督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回归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来,只有彻底的毁灭,才会有完全的建构,它也许使我们感受到了“末日审判”的颤栗,然而《猫城记》又决不是一部绝望的沉沦之作,它的字里行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在作者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关照中,这种对社会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为催国人猛醒。假如猫人能醒,那个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的猫国也许就不是幻想了。

如果我们探源老舍先生的乌托邦情结,除了贫苦的出身和社会时代因素外,对于作为基督信徒的老舍来说,宗教体认和宗教情怀就不能不说是他接受乌托邦思想的一个“前理解”基础了。

在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即“天国乌托邦”。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就笼罩着浓郁的色彩,许多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信徒。所崇尚的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宗教的可相容之处。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译的宝广林作品《的大同主义》中就有这样的话:“以牺牲精神,使社会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平民感觉社会之黑暗与经济之不平者深,……是平民由觉悟而发现其理想之国家,……一面有世界共产,一面有国际联合,……以求建设基督之新纪元焉!……必须以上帝之圣灵,感动之,约束之,而后圣洁美满之社会,可实现矣。……今日上帝之灵,仍蓄于世人心中,继续前进,驱世界际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

篇11:《猫城记》读后感800字

十几分钟之前,我刚刚看到消息说,今后涉及民国的书籍将很难出版,而民国时期的作家也在被禁的名单上。这消息不禁让我透不过气来,我真心希望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这本《猫城记》还真算幸运,因为老舍也是“民国时期”的作家,即使再试着将他的作品从其背景中独立出来,从已故的作者来追讨,也仍然没法完全逃脱干系。我只能想象,过了千年之后——要是那时人类文明尚且存在的话——这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解读它。不过,这个想象留待今后,毕竟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挤压到了现实的墙上。

本来我还想就小说开头那篇看似不着调的序言说说,因为作品越到后面,序言里那种故作的幽默感越发被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和“灭了就灭了吧”的无可奈何锁取代,像《阿Q正传》那样让人完全笑不起来了。作者是不是偏离了最初的创作意图呢?还是他在一个虚构故事中仍然带入太深?

猫国所以灭亡,说到底是因为它们自己作死。懒散、媚外、自以为是、弄虚作假、得过且过、为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猫与猫之间相互利用……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信任、运行规则和文化传承,在猫国都变得不复存在。这样的文明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自然变得毫无抵抗能力。两个猫人在笼子里相互咬死,完成种族灭绝的结尾,简直让人瞠目。不得不说,最后两个猫人至死贯彻着猫国的精神。在这种惊讶之中,旁观者习惯性的同情变得无处附着。其它的情绪,也是如此。幽默感则更是与此无关——后环衬上那句引文,倒是唤回了一丝伤感和不甘。

带着这点挥之不去的情绪,开始思索。

本来我不想把这本书的内容跟现实联系起来,“让艺术的归于艺术,故事的归于故事”好了。它是不是像封底所说的“以荒诞的形式诉说了彼时中国的真相”我根本不愿关心,这可能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正生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可感受到现实之手掐住咽喉的时候,再这样去想,就觉得自己同猫国人一样“得过且过”了。我不得不环顾四周,看看导致猫国轻易灭亡的因素是否存在。触目惊心。幻想文学中起到控制和隔离作用的疏离感,在这个瞬间也灰飞烟灭了。

篇12:猫城记读后感高一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是构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篇13:猫城记读后感200字

193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发表小说《猫城记》。当然,那个时候,还并没有出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甚至“人民”的意义恐怕还不那么明晰。可是从这部作品里,仍可以看到一个有良知的,为了人民伤痛的作家,那如同黑暗中的星光一样的品格。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老舍因为《骆驼祥子》(1936)、《四世同堂》(1944-1948)、《茶馆》(1956)而,事实上这部《猫城记》比他的这些代表作完成得都要早。也与代表作们不同,《猫城记》是一部充满幻想元素的小说,讲“我”和友人驾驶飞机来到火星,却因为飞机失事,朋友身故,而“我”遇到了一群猫人,来到猫国,有了许多体会和经历的故事。隐藏在猫国背后的,是当时的中国。老舍在自序里说:《猫城记》是个恶梦。恶梦好歹会醒,可身在当时社会的人们,有这切肤之痛,还要保持希望,一定十分辛苦。“二姐嫌它太悲观,我告诉她,猫人是猫人,与我们不相干”,这话是安慰二姐,还是催眠自己?猫人猫人,说到底还是人,猫只是托词罢了。

有一些文章说老舍在1932年就预言了南京,因为在故事的最后,矮子猫人们把猫国的猫人们得差不多了(矮子猫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军)。先不说若老舍真的有预言能力,在那个年代预言这么可怕的事情可能会被无知恐惧的老百姓投石砸死,只说这些文章都忽视了在这个亡国灭种的悲剧里,是猫人自己失却了人格,哪怕最后两个猫国人,都是互相撕咬至死,最终才有令“我”扼腕的后果。

在猫国里不断想念着快乐、幸福中国的“我”与猫国的悲观的猫人小蝎,我想都是老舍本人。他为自己构造了这个与当时的中国无比相似的猫国,却说自己来自地球上的光明的中国,仿佛是在文学作品里把自己没有的东西补全,但又不忍心放弃自己,所以“我”是老舍,小蝎也是老舍,“我”表达着对在黑暗中挣扎着的中国,不思进取的国民的痛惜;小蝎表达着在黑暗中的中国的老舍那悲观的情绪。

篇14:猫城记读书笔记

我一点都不为我的趣味而自豪!

鲁郭茅,巴老曹,六大腕里面鲁、老我看得最多,老舍我最喜欢。单论现代作家这一块,我可以毫不脸红地说我最喜欢的是老舍。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老舍,别跟我谈老舍,我看过很多老舍!忘了谁说的,说钱锺书是学者的幽默,老舍是市民的幽默,赵树理是农民的幽默。学者的幽默领教了一点,也不过是耍嘴皮子掉书袋,我喜欢;市民的幽默更贫,幽默地彻底,就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不招笑还叫什么幽默!农民的幽默我体会的比较差,还是短练呵。

老舍兹一打算幽默,就不带点别的,也不专为弘扬什么鞭挞什么,先幽一默再说。这里面做的最足的是《牛天赐传》,从头贫到尾,一点正经没有。如果老舍只会幽默,那他不能在六大腕里面有一席之地,老舍也沉重,沉重也是幽默着沉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够沉重,也不是从头到尾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有幽默感的,但是他性子太烈,自己幽默可以,别人拿他开玩笑他不干。一门心思幽默的人,先得把自尊放下,先踩自己,才能踩别人。老舍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没想救他们于水火,而是想让他们在水火里面含着眼泪笑一笑,这就是老舍跟鲁迅策略的不同。老舍知道自己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这话没有影射鲁迅的意思,我同样赞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倘换作我,我做老舍,在旁边给鲁迅鼓掌叫好,唉,就是这么没责任感这么麻木不仁啊我,没治;鲁迅先生,您批评我吧。

上一篇:于情侣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改则县基层建设年活动简报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