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血性心得体会

2024-05-22

军人血性心得体会(共6篇)

篇1:军人血性心得体会

坚守军人的血性本色

同志们,今天我与大家共同探讨“坚守军人的血性本色”这个话题。“血性”,一个非常粗犷的词语,它是男人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衡量英雄豪杰的一条刚性标准,也是革命军人战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习主席强调指出:威武之师还是要威武,革命军人必须要有血性。在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凶险交织、暗流涌动的敏感之际,习主席重提“血性”,这一充满刀光剑影、彰显豪气干云的名词,寓意深刻,指向明确,对于我们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国军人的牺牲献身精神,时刻保持“三个高度警惕”,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目标,具有无比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唯有源头活水来——在历史追思中把握我军血性的本质内涵

血性,是军人的脊梁,是胜利的基因。历来被兵家所推崇。孙武提出“夺气”、“攻心”为上,左宗棠认为“打仗以胆气为贵”,刘伯承元帅强调“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等,这些都是军人崇尚血性的表现。如果我们把军人比作一把利剑,那么军人的血性就是那锋利的剑刃。充盈了血性的军人,剑气逼人令敌胆寒,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而丧失了血性的军人,如同卷刃之剑,挥之易折斩而不断。回顾我军86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正是靠着军人的血性支撑着我军从小到大、以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一是铁心向党的忠贞气节。我军是党一手缔造和领导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血性本质。战争年代,无论是直面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还是抵御重兵围剿的狂轰乱炸,无论是深入敌后卓绝抗战,还是千里跃进绝地反击,无论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越,还是捍卫尊严边境御苏修,我军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相信党、紧跟党、依靠党,党之所指、我之所向,闻令则行、听禁即止,时刻做到“我听党的话、枪听我的话”。正因为如此,在革命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官兵才能固守信仰、坚守立场,张国焘投奔国民党时,连一个警卫员也没能带走;企图叛逃国外的林彪,连一兵一卒也未能调动;“四人帮”和**“精英”们在失败的时候,都哀叹没有抓住军队。建军86年来,没有任何一个野心家、阴谋家能够利用军队达到个人目的,更没有成建制的部队被策反、被拉走。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军铁心跟党走的忠贞信念。

二是牺牲奉献的赤诚情怀。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我们这支军队植根沃士、汲取营养的立军之本、血性之源。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与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宁肯前进一步死,决不退后半步生”;老山战斗打响时,举国上下四化建设正热火朝天,后方人民“安居乐业,人心思富”,然而我们许多战士却在前线“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军人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连死都不怕?这种被美军称之为“迷一样的东方精神”,就是对祖国的情,对人民的爱,激发出中国军人无私奉献的血性豪气,进而突破了人性的弱点,突破了求生的本能,能够在生死关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是狭路亮剑的果敢品质。将士有血性,战场有胜算。面对强敌,我军官兵始终以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战无不胜的斗志,置生死于度外,塑造了让敌军胆寒的血性!在朝鲜战场上,惨烈的长津湖血战,衣着单薄的21万志愿军官兵克服零下40多度的极寒环境,血战17个昼夜,歼灭了经历过太平洋血战的美军机械化部队1.8万人,一举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地区,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军威,换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中越自卫反击战,面对号称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经历20年和平的解放军,仍然凭着军人的血性和牺牲精神,占老街、克凉山,在越南的领土纵横驰骋,赢得世界“第一陆军”的美誉。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凭着这股狭路亮剑、有我无敌的血性胆气,中国军人才战胜了在武器装备和技术上有绝对优势的敌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四是气吞山河的豪迈霸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征服而要征服一切敌人,不为任何困难压倒而要压倒一切困难,是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的血性体现。长征途中,红军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到4人献出生命,可就在这样一条路上,红军官兵吃着野菜、嚼着草根,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最终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湘赣边界的罗宵山脉转移到陕北的黄土高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历史证明,英雄的中国军人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二、不为浮云遮望眼——在现实拷问中厘清我军血性的挑战质疑

打开时下的网络,点击周边热点话题,我们会发现,总有极个别网民打着“爱国”的旗号,枉顾事实、说三道四,借题发挥、发泄不满,甚至将矛头直指军队,炒作涉军信息,调侃军事训练,贬低军人形象,指责军人懒散娇惯有余、严信忠勇不足,进而对官兵“能打仗、敢打仗、打胜仗”的血性品质心存疑惑。现实情况到底如何呢?让我们在拷问中探究一二。

拷问之一:身受“三多”思想文化的渲染渗透,官兵坚守信仰的血性灵魂是否动摇缺失?近些年,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烈碰撞。受“三多”思想文化的影响渗透,官兵思想出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比如:有的热衷于对个别消极负面社会现象评头论足,而对社会上宣扬的正能量视而不见;有的对领导苦口婆心的正面引导不以为然,而对一些歪歪理、愤青话却深信不疑;有的对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而对网络冲浪聊天乐此不疲,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对我们年轻官兵思想影响无疑具有极大的侵蚀性。但是透过“三多”带来的喧嚣杂音、躁动思潮,我们更应欣慰地看到官兵始终不渝的政治定力。面对国内“三股势力”的干扰破坏,消防官兵旗帜鲜明地予以坚决抵制;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灾害事故,消防官兵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号令,一声令下,紧急驰援,毫不含糊。我认为,在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消防官兵表现出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纪律才是其思想的本质和主流。因此,从根本上看,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斗争,消防官兵的信念之基不是在软化、崩塌,而是变得更加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拷问之二:身怀“三利”目标动机的追求取向,官兵舍生取义的血性担当是否淡化退却?受现实社会和兵员结构影响,不少官兵怀揣着功利、夹裹着势利、携带着私利步入军营,遇事爱打自己的小算盘、处事常算自己的小九九。有的为了入个党、立个功,明里争、暗里抢,甚至到处托人说情、打招呼;有的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没达到要求还“使性子”、“耍态度”,如此等等。让人难免心生疑窦,利益面前,年轻一代还有没有“拿得起放得下”、“能舍弃敢担当”的军人血性?然而当灾难来临,官兵用舍我其谁的顽强作风,矗立起军人永不磨灭的血性丰碑。汶川、雅安抗震,天塌地陷、河阻路断,数十万抗震大军冒着频繁的余震,向震中艰难挺进,叫响了“就是倒下也要倒向灾区的方向”。我们陆搜基地在参加潼南“6.30”抗洪,南岸“12.21”垮塌,“9.1”长寿、云阳抗洪抢险中,广大参战官兵主动请缨、积极参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彰显了消防官兵的风采。洪水肆虐时,消防官兵冲锋在前;地震发生时,消防官兵奋勇向前……灾难的到来,人们不仅见证了大自然的残酷和无情,更见证了新一代消防军人的成长和成熟。谁又能说他们身上彰显的不是舍生取义的血性豪情呢?

拷问之三:身处“三片”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消防官兵坚毅果敢的血性品格是否弱化消逝?大家常讲现在官兵的主体“80后”、“90后”是“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新一代。成长在“三片”优越环境的他们,被宠得多了“个性”,少了“血性”; 被惯得多了“惰性”,少了“活性”;被捧得多了“任性”,少了“理性”。以至于有人质疑:他们柔弱的肩膀还能扛起军人重担吗?面对质疑,这些被人们贴上“个性”、“任性”标签的80、90后,用他们的坚毅果敢给出响亮的回答。

天津“8.12”爆炸事故发生后,参战官兵舍生忘死、敢打敢拼,英勇顽强投入灭火救援。在战斗中,身着“橙色”战衣的英雄们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年轻的消防战士以对党的忠诚、对消防职责使命的执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神圣誓言,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们的英名、事迹、思想、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浩气长存,重于泰山!新时期官兵用行动证明了他们胜任使命、担当重任的能力。

探究,和平时期,虽然没有血火交融的战场厮杀,但在灭火救援、社会救助等多样化消防任务中,我们消防官兵很好地继承了战争年代的血性传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和平年代里,消防官兵依然血性十足。”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消防官兵的血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军人就像一块生铁,要想打造成为一把锋利的血性之剑,还必须经过红门警营的艰苦磨练。

三、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实践磨砺中激荡我军血性的张扬勃发 铸剑先铸气,练兵先练胆。贯彻习主席“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要求每名消防官兵自觉锤炼血性,在构筑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卫我中华,扬我国威!

一要用坚定的信仰培植军人血性。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忠”。忠诚的信仰是军队血性的灵魂,只有为了捍卫自己所坚信的真理,军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高昂的战斗热情,将生死置之度外,英勇作战,所向披靡。当前,各种敌对势力总是幻想在我军这座钢铁长城上打开缺口,千方百计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说到底就是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对此,我们消防官兵要树牢忠诚于党的精神支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搞清楚“为谁当兵、为谁战斗”这个根本问题,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打牢官兵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确保政令军令畅通,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在哪里、奉献在哪里。

二要用严格的训练锤炼军人血性。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勇”。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艰苦训练“训”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长期坚持养成的,不是战场上的“专利”,而是融合在平时各种行动之中。有些同志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非接触作战中,军人血性的价值已不再重要。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世界一流军队美俄的做法:俄罗斯远东部队规定,士兵冬季要用雪擦身、赤臂滑雪、在严寒中露营;美军规定,新兵每周训练6天半,每天训练12小时,早晨4点半起床,午饭在训练场吃。他们尚且如此,我们何敢懈怠。我们陆搜基地官兵作为守护西南的陆地搜寻与救护“拳头”部队,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总体目标,三项建设任务”的要求,在承担全国、全市各类重大消防业务培训,重大事故抢险救援等综合保障任务中,着力锤炼官兵敢打仗、打硬仗的顽强战斗精神和“有苦不言苦,吃苦不叫苦”的血性品质。

三要用严明的纪律磨砺军人血性。军人的血性来自于“严”。这种“严”体现在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上,体现在紧密团结,严守纪律上。毛主席强调:坚持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支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勇敢作战的,只有用纪律来保持部队的集中统一和行动一致,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和汇聚起来,把潜在的力量挖掘和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和磨砺军人血性。要强化大局意识。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执行战争任务的军人,必须要有胸怀全局、顾全大局的观念,为了战术、战役、战略的需要,而做出暂时的、局部的,甚至个人的利益牺牲,而不能因小失大、因利而失势。要强化条令意识。严格按照条令条例管理部队,切实把军人血性培育融入到严守条令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落实到坚持一日生活制度的每项要求之中,使官兵在一言一行中展现军人应有的气质,养成守纪如铁的严明纪律观念。要强化执行意识。兵法有云:“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际,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就是强调在战斗的准备、发起执行的不同阶段,消防官兵要舍弃对亲情、家庭和自身安危的顾忌,戒除儿女情长,一声令下,迅即行动。在这方面,尤其要树牢军纪如山、军中无戏言的观念,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坚决做到执行命令决不含糊,服从领导决不犹豫,落实指示决不走样。

同志们,机遇与挑战并存,信任与责任同在!让我们在火热警营的千锤百炼中,培育军人的血性豪情,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胆气、“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底气,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敢于驱邪,做一名真正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血性消防军人!更好地担承起和平时期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责任!

篇2:军人血性心得体会

大家还记得延坪岛炮击事件吗?延坪岛一直是韩国与朝鲜的争议岛屿。当时,韩国不顾朝鲜的反对,在延坪岛举行军事炮击演习,结果,遭到了朝鲜军队的猛烈炮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遭到攻击的韩国士兵居然连应战的决心都没有。慌忙中还击了80枚炮弹,却连朝鲜军的阵地都打不中。然而,韩国军队却被打死2人,重伤2人,10人负伤;另有3名韩国平民受伤,大片韩国房屋被毁。事后,韩国国防长官痛心地说,“60年的和平几乎让韩国军队演变成了行政单位,军人们只是在乎自己的仕途。”韩国媒体更是大加批评道,“韩国军队丧失军人血性,沦为打工族”。

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注定要打败仗,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警告,我们不可不察!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

提起血性,人民军队创造了无上荣光的历史,人民解放军谱写了无可匹敌的传奇。

这是一组血肉之躯凝成的数字,读后让我辈肝肠回旋,令敌人胆寒畏惧: 红军长征四路大军牺牲16万多人。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营以上干部就达432人,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人。

8年抗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伤亡60多万人。解放战争我军共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共有18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英勇牺牲。

血性是什么?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们——

是不怕死,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血战湘江时,红14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长征途中,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总司令朱德冲在前沿阵地。他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粮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日军指挥官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

是靠一股劲,一股气,杀出一条血路来。南昌起义,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天堑腊子口,首战平型关„„哪一仗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陈树湘掏腹断肠誓死不当俘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哪一个英雄不是气吞山河笑傲死神?

是天大的困难不言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无不为之震惊。

是大爱无言,不计个人名利,只为民族国家。1937年12月初,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省洪洞县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血性赢得了尊严,血性换来了和平。我军近30年没打过仗,绝大多数官兵没有参战经历,缺少对战火硝烟的亲身感受。和平的环境对国家的发展异常珍贵,却容易滋长军队的和平积习。

和平是军人所盼,和平又成了军人最大的敌人。一个时代之问令人警醒:今天,我们是否依然保持当年那么一股军人应有的虎狼之气?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起潮落,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信息化战争是否还需要刺刀见红、贴身肉搏?

果真如此吗?北洋水师惨败的教训警告世人,当时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八强”,但训练时“打死靶”,当然“百发百中”,自己作秀自己喝彩。黄海大战呈胶着状态时,管带方伯谦、吴敬荣带舰临阵脱逃,慌乱中又撞坏了己方一舰,胜负天平马上倾向日方。贪生怕死,一触即溃,一败涂地,北洋水师留下千古骂名。

2011年,俄罗斯国防部经过一番争论,决定继续保留刺刀,他们认为,刺刀仍是军人最后一种作战手段。事实上,刺刀对于军人的意义早已不止作战手段这样简单。战争年代,我军就是以敢于“刺刀见红”威震敌胆。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面拼刺刀的胆量和勇气,让刺杀从技术上升为一种精神。

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

血性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抗美援朝战争,18万“最可爱的人”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换来的是西方国家军队“不要在陆地上与中国军队作战”的原则。美军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志愿军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他们认为志愿军官兵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甚至怀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他们无从体会,坚定的信仰信念是战斗精神的灵魂,也是官兵勇气之源。这正是一些西方国家焦虑“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的原因。

血性源于军人的职责使命。在北京军区组织的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某装甲团坦克驾驶员武向军在擦拭被泥水糊住的潜望镜时,头上的坦克帽不小心被行军架挂住,由于坐下太急,他的左耳朵被生生地刮了下来。此时,舱外激战正酣,武向军忍着剧痛,把刮掉的耳朵揣进口袋,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40分钟的演习。

血性源于对祖国的情,对人民的爱。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空降兵15勇士”的奋勇一跳,震惊世人。伞兵平时跳伞的高度是800-1000米,降落伞的设计使用高度是3500米,而勇士们跃出机舱的那一刻,高度是4999米!只有对祖国爱得深沉,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才能在危急关头作出非常之举,在关键时刻敢于牺牲自己。

一些部队领导反映,现在的青年官兵大都没有受过大的苦累挫折,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增多,大学生干部、士兵大批进入军营,他们入伍前倍受呵护,心理相对脆弱。有的新兵身板弱、不皮实,有个别的见血就晕、一晒就倒。

有的一线带兵人谈到,近些年,基层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有的干部宁愿战士考核成绩差一点,也不敢严格施训,担心发生训练伤不好交代。

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确保官兵在战场上以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胜利,用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爱兵如子与慈不掌兵并不矛盾,从严要求就是对官兵最大的爱。

爱惜战士的生命,是带兵人的天职。血性不是冲动、蛮干,我军历来强调“以正合,以奇胜”,努力做到英勇与善战相统一、敢打与必胜相一致、敢战与慎战相结合。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点一滴的长期培养和艰难困苦的反复锻炼形成的。

文化是精神的血脉,战斗文化催生战斗精神。许多部队基层文化军味战味浓,营区建设战备打仗功能强。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激励作用不可替代。有的官兵说:每次观看《上甘岭》《甲午海战》《亮剑》这些爱国主义影视剧,就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有一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气在胸中奔涌。

“三栖精兵”何祥美,是个“用子弹说话”的狙击手。他接受考核成百上千次,次次优秀。他的军旅格言是“要当个好兵,最舒服的日子永远在昨天。”

篇3:军人血性心得体会

1 “五个一”服务标准

1.1 一个贴心的服务

军队伤病员入院时, 给予声亲切的问候, 问候患者的伤情, 告知患者不要紧张, 护理人员会尽心尽力为其做临床护理工作, 让患者放心, 住得安心, 个人在住院期间有无生活上的困难。我科建立了一个留言本, 尽我们能力解决。让军队伤病员减轻紧张和恐惧感, 让其无后顾之忧[2]。

1.2 一个亲情的感动服务

军队伤病员在住院期间, 提供生活用品。如逢过生日, 为他们送一盒生日蛋糕;手术后送一袋水果点心。通过以上措施, 把军民一家亲感动服务融入到护理工作中, 用亲情去慰问家人不在身边的军队伤病员, 创建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心理得到满足。

1.3 一个军人住院须知流程图

军队伤病员在我科病情很多是突然发生, 病情重, 心理承受差。很多初次入院, 在多方面情况下, 我科制定了军人住院须知流程图。介绍本科人员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专科特色、作息制度、营养食堂订餐制度、探视制度 (我科规定8∶00-11∶00禁止探视, 由院内保安督促, 护士执行, 共同把这项工作完善) 。病房管理制度:采取人性化病区管理制度, 因为军人病房不同于普通病房。由于特殊的氛围, 我们以军人为中心, 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思想稳定为指导思想, 进行临床护理指导工作。

1.4 一个优化全程护理服务

军队伤病员住院期间, 我们制定了全程服务模式[3]。患者从保障军人病床到硬件设施的完备, 患者手术前后, 护士、医师24h全程负责制, 包括生理、心理、文化、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出院后建立随访制度和复诊制度[3]。成效显著, 提高了对军队伤病员服务保障水平。

1.5 一个精化基础护理工作内容

根据军人伤病员伤后病情要求, 我科护士制定不同护理级别的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及标准, 护理患者后由护士长进行质量评分。对于基础护理工作中不足再进行精化, 评定相应的护理重点, 使护理措施具体执行、护理质量经常督促监管以保证基础护理的落实。

2小结

我科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 充实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探索实施护士分级管理、落实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措施, 完善临床护理服务规范, 明确服务内容细化项目和工作标准, 注意人文关怀,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水平[4]。以试点病房带动其他护理单元。逐步扩大影响力, 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 军人病房的试点, 顺应了新形式下伤病员救治的护理[5], 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宋毓敏, 杜青, 肖姗姗, 等.新形式下军人病房管理模式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4) :70-71.

[2]张会芝, 卢杰, 骆金凯, 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29-30.

[3]向月应, 王庆林, 朱世和, 等.军队伤病员全程服务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 (4) :321-322.

[4]张洪君, 杨美玲, 苏春燕, 等.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意义与落实方案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23-24.

篇4:军人血性心得体会

摘 要:为响应习主席培养“新四有”革命军人的号召,对学员进行由内而外的升级塑造,需要以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为载体,强心铸魂。本文以《文学艺术欣赏》课程“诗歌鉴赏”专题教学为例,探索如何通过作品中所蕴含的战斗精神,激扬军人血性,发挥文学艺术类课程对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艺术欣赏》 “新四有” 军人 血性

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为响应习主席这一号召,军队院校围绕“新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进行了广泛讨论,深刻意识到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就要对官兵素质进行由内而外的升级塑造。在这个升级塑造过程中,依托文学艺术作品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强心铸魂,可以使学员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将忠诚之魂铸牢,将信念之根扎稳[1]。因此,以《文学艺术欣赏》课程为载体,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成为军队院校人文课程教员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诗歌鉴赏”专题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文艺类课程教学中激扬军人血性。

一、分析军旅意象,引导学员树立建功军营的理想

首先,以军旅诗词导入,阐明军校学习诗歌鉴赏的意义。按照课程标准规定,“诗歌鉴赏”为《文学艺术欣赏》课程的第一讲,因此,首要任务是引导学员意识到军队院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学员回答出提高文学素养和艺术品鉴力的同时,开门见山地指明诗歌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经天纬地。借习主席谈论中华民族昨天、今天、明天时引用的古典诗词引入诗歌鉴赏主题,指出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成为传递民族精神的桥梁。再点明对于军人而言,学习诗歌鉴赏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战斗精神和献身精神,通过屈原、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名句,激发学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血性与豪气。

其次,在以精炼语言点出诗歌概念和类型后,从分析意象入手进入鉴赏方法的介绍。从自然景物意象、思乡意象和军旅意象等多种角度引导学员通过了解诗法鉴赏诗歌。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停留于简单的意象认知归类,而要注意大学与中学课程的区别。从进行深度挖掘,在学员指出旌旗、烽火、战鼓、吴钩、楼兰、凉州、瀚海、长城等是与战争有关意象的同时,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员思考同一种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怀是否相同。比如以吴钩为例,用唐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和宋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对比,使学员体会到:同一种意象,因作者的境遇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也不同。通过军旅意象的图片展示和深入分析,激发学员树立建功立业的理想。

二、感受军旅诗境,激发当代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

以毛主席诗词为主线,以《卜算子·咏梅》和《浪淘沙·北戴河》为例,通过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和曹操《观沧海》进行比较,感受毛主席诗词所体现的共产主义战士强烈的豪迈激情,激发军校学员作为当代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具体来说:

首先,对比毛主席与陆游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感受同一种意象因作者的不同情怀,所塑造出来的不同诗境。引导学员回答出陆游词中“断桥、寂寞、独自愁、苦、泥、尘”给人以孤单凄凉之感,指出陆游以梅花自况,用梅花生长环境的凄苦来象征人生的失意坎坷,以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经历表明作者无悔的信念和高洁傲岸的人格。而毛主席作同题词的初衷正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现与陆游截然不同的胸襟与气魄。引导学员意识到同样是写梅的生长环境,陆游用“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突出环境的凄苦;毛主席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突出环境的严酷。用开篇所营造的不同环境奠定不同的抒情基调,使学员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注意启发学员联想思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象征意义,指出该词用梅花与严寒搏斗迎来春天后,并不在春天争奇斗艳的一面,来象征革命战士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联系和平年代革命军人执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任务的情境,激发军校学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战斗精神。

其次,比较同样为军旅诗词的《浪淘沙·北戴河》与《观沧海》。引导学员体会同样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马背诗人的毛主席与曹操诗境的差异。为避免本讲所用诗歌过多而容易变散的问题,将《浪淘沙·北戴河》作为本讲的重点篇目来分析。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做出适当调整,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将学员带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诗境中,体会毛主席在波涛汹涌时下海搏击风浪的胆量与气魄,使学员胸中升腾起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豪情。在鉴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句时,指出毛主席诗词中常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名句,但又表现出与之大异其趣的诗境。就学员知识结构而言,能够说出此处是联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但要进一步提示学员通过意象对比,体会两诗作者胸襟气度的不同。即通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阴晴天气的对比,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惧风浪的战斗精神。使学员体会到同样以名山大川作为歌咏对象,曹操的诗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达自己一统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而毛主席词则借“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传递出改天换地、革命取得了根本性胜利的豪迈激情。最后指出这首诗因为熔铸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而变得时代感更鲜明、历史感更深邃、宇宙感更辽阔,从而激发起学员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战斗精神。

三、体会军旅诗情,坚定学员敢打必胜的信念

对于培养军人血性而言,除了激发其树立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战斗精神外,还要坚定其敢打必胜的信念。因此,最后选取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进一步激扬血性。

之所以选择这首七律,还考虑到本讲开头部分习主席谈论中华民族今天时所引用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即出于此诗,做到首尾照应。在这首诗的鉴赏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的“用典”手法,领悟到毛主席诗词的精到之处,在于他以开国领袖的大手笔,选取了“钟山风雨”“百万雄狮”“虎踞盘龙”“天翻地覆”这些大天大地、大风大雨的意象,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彰显出了“第一等”的襟抱与学识。其次,让学员分析“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典故的来历和使用意图,从而使其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句中,除字面意思的理解外,还要注意打通学科界限,联系古代军事思想,以《孙子兵法》“穷寇勿迫”理论与毛主席“剩勇追穷寇”的杰出军事理论主张作对比,培养学员的思辨意识和思考能力。但在引导中要注意分清主次,点到即止,根据学员兴趣程度,适当布置课后作业,建议学员对于此类问题进行进一步挖掘探讨。在课上注重从精神层面对学员进行引导,从这句诗中体会革命军人“能打仗,打胜仗”的豪气。最后,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的来龙去脉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诗句得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的是他对所处时代的无奈。借诗句突出离别之情。而毛主席虽然引用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但为其接续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从而使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引导学员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出不同诗人用同一句诗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再让学员联系实际,体会习主席在谈中华民族今天时引用这句诗的原因,使学员体会到习主席是在用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鼓舞人心,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追寻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向前。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则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2],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

此外,在本讲的最后还可以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通过鉴赏学员写作的诗歌作品,拉近学员与诗歌的距离,使其深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树立建功军营的理想,激发战斗精神,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和感染,激扬军人血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课题“着眼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推进《文学艺术欣赏》课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Jxlx1515]。)

注释:

[1]《解放军报》编辑部:《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解放军报,2015年3月2日。

[2]王洪山,习近平:《确保我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人民日报,2012年2月3日。

篇5:论军人的尚武血性

谓血性?我想就是血一样的性格。人们一谈到血,可能脑海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联想,如生命、鲜血、暴力、革命、激动、热情、躁动„„ 等等,一系列的联想,但是如果将这个血的性格放在军队的身上,无疑是十分贴切的,因为军队不乏血性,军队必须具备铁血的性格,因为军队的性格是由鲜血铸就的。

那么军队的血性应该是什么?是这支军队勇猛顽强的气势吗?是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吗?是纪律严明和秋毫无犯吗?亦或是钢铁般的意志吗? 我觉得上述这些都应该是,这些都是一支军队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内在气质。借用《亮剑》中李云龙的话就是:即使我们身险重围,即使我们面对最强大的敌人,即使我们面临险境,即使我们陷入千难万苦之中,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面对敌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方向,这就是一支军队的血性,也是一支军队的气质,当然还是"铁血精神”。

世界上任何的军队都有血性,作为一支军队来说,虽然有血性,但是如果不能长久的继承和保持下去,那么如果真正面对战争,就将作鸟兽散,一溃千里。

中国历史上各支强大的军队军队都是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并且都曾经百战百胜、甚至战无不胜。从中国的史料文字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 事频繁,催生出了很多有血性的军队,这些军队也都曾经帮助他们的国家(注:这里指的是诸侯国)称霸一方,令其他国家心中畏惧。比如战国时期比较强大的军队 就是赵国军队,由于地处北方和匈奴接壤的原因,他们总是需要和号称匈奴铁骑的匈奴军队作战,当然他们也是胜少负多。于是赵五灵王认真学习研究了匈奴的战 法,对自己军队进行改革,提倡学习匈奴人的“胡服骑射”和顽强精神,他们面对强大的匈奴军队可以做倒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方向。于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展现出 来。这支军队被其他国家所惧怕,就是当时最强大的秦军都对赵军惧怕几分,不敢轻易的和赵军死战。

可是,这样的军队它的血性保持下去了吗?我个人觉得没有。因为如果我们即使退一万步的仔细思虑这个问题,也还是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在长平之战中,即 使是赵括的军事指挥出现问题,被白起所蒙骗;又即使军队的粮道被截断;再即使自己被秦军合围。但是如此规模和数量的军队怎么就选择放下武器呢?诚然。当弹 尽粮绝,毫无希望时,士兵放下武器选择投降,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赵军被坑杀的就二十多万啊!这二十万人即使一人吐口唾沫也能把人演死吧,他们怎么就会变成 待宰的羔羊,而任人活埋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其实就是他们的血性磨灭了,消失了,没有了。他们已经成了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是行尸走肉一般了,所以他 们的命运就只能被别人所安排,所掌握,而往往一支军队当你的命运就被别人所安排,所掌握时,那么就是死亡。

我们再来看看强大的秦军的最终命运,秦军的强大我这里就不用细讲,因为大家都能从各种的资料中掌握和了解,有点朋友可能比我知道的还详细。他们可谓 是战无不胜,血性冲天的一支军队,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竟然脱去甲胄痛斩敌人,他们威名远扬,令其他国家闻风丧胆。可是他们也没能保持住自己 的血性,即便是秦国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各地群雄揭竿而起。但是在他们在和项羽的军队作战时,怎么就会被对方所谓的“破釜沉舟”之气所吓倒呢?他们不管在 人数上、装备上、军事素养等等上,都不是其他起义军队所能望其项背的啊!他们为什么选择不战而降呢?究其原因还是军队面对敌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方 向的血性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啊!

汉、唐的军队之所以强大,除了军事装备上的优势以外,军队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方向的血性突显无疑。于是乎,外夷臣服,国家强大而繁荣,成为当今被我们后人所仰视的楷模,至今仍让我们心潮澎湃。

可是历史被我们迎来送往,强大的军队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一支一支的强大军队都被历史的车轮送走,留下的都成了记忆。在鸦片战争之前,留给世界强国 印象中的就是我们军队的强大和血性。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失败,留给中国的是疾弱疾贫,以及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这些都是中国军队血性的丧失。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的血性终于被激发出来。于是经过磨练我们有了现在这样一支面对敌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方向上有血性的强大军队。那么 到底我们的军队在外人眼里是如何的有血性呢?我想还是用朝鲜战争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我为什么要用朝鲜战争来进行说明呢?因为如果说三年的解放战争可能有些 人会说:那是由于政治的腐败导致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并不能说明国民党的军队不具备我们这篇文章中所谈到的血性,关于这一点我也基本表示同意,再有就是解 放战争毕竟是发生在中国的国内,所以中国军队的血性并没有被外军所认识、所清楚、所知道。正是朝鲜战争让这些世界上所谓的强国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不可侮,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血性到底有多可怕。

我纵览了一些文章,这里面恨多都提到英雄,牺牲、烈士等。可是我今天举的这位英雄当我看了他的事迹后真心的流泪,我痛并被感动着,感动他的伟大,感 动他的平凡。虽然毛主席说过:“人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我今天提到的这位英雄他没有牺牲,他活了下来,但是正是因为他的活反而让我更加的敬佩他,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他的名字叫于水林,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一名中国的普通士兵,他的故事也可能目前在四十军还在流传。在朝鲜战争的第四次战役中,中国军队 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这次反击战役,被称为“横城反击战”。中国第四十军在打垮南朝鲜第八师后,开始向纵深发展,进行反攻。在进行部队进行大 运动穿插时,行进到一个路口,这时突然发现灯光大作,一队由100多辆车队组成的敌人迎面开来,部队没有任何的犹豫扑了上去,成束的手榴弹投了出去,汽车 顿时燃起打火。敌人混乱一阵后,数量坦克冲出来,开始进行还击。这时,于大林勇敢的向坦克冲了过去(我军战士即使面对钢铁猛兽,也勇敢的冲锋啊)。战前班 里分到两颗反坦克手雷,他二话不说,抢了过来。由于这种手雷恨大,行军的时候,他就放在面袋子里。由于怕把手雷丢了,他把袋子系得恨紧。现在,当他向坦克 冲上去的时候,袋子怎么也解不开,于水林急得没有了主意。班长以为他害怕了,冲他喊:“于水林!你到底有没有决心?”情急之下,他一使劲,硬把布袋撕开 了。他拿着反坦克手雷,一直冲到巨大的坦克面前,把手雷往坦克的履带中一塞,巨响之后,坦克被炸毁了。就这样于水林连炸两辆敌人的坦克,又端起枪追击从坦 克中跳出来的美军士兵,战斗中他的右臂连中数弹,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他就用左手举着手榴弹继续追击敌人,就这样,他还亲手抓到了8个美国兵,营长当时就 决定给于水林请功。

战争过去了恨多年,当时的营长已经成为副师长,他没有忘记在战场上倒在他身边的战友,包括举着手榴弹冲向美军坦克的于水林。可是于水林被送到后方养 伤就和部队没有联系了。部队的档案只记载他是热河人。于是副师长派人到承德地区去寻找,费尽周折也没有找到。但是,师长不甘心,寻找的努力一直持续了恨多 年。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10年,副师长终于查到于水林是内蒙古赤峰县人美丽河村人。虽然名字中有美丽,但是这个村却是极端贫困。于水林是这个村里最贫困的 人,他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又由于右臂已经截肢,失去了劳动力,所以孤身一人住在生产队的马棚里。

没有人知道这个衣杉褴褛的残废汉子曾经连续炸毁霉菌的两辆坦克,并单臂俘虏了八个霉菌的士兵。更没有人知道这个孤独的残废汉子是曾为保卫新中国而进 行的战斗中荣立一等战功的功臣。我更觉得他是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向政府要求什么,因为他觉得作为士兵就应该去战斗。相比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我们扪心自问是 不是觉得自己很渺小。

当副师长千里迢迢来到美丽河村,终于看见了于水林的时候,他紧紧的抱住于水林泪如泉涌。(对不起!请容许我搽一下眼泪)当地政府得知于水林原来是个 大英雄,于是给他盖了间房,还为他找了个女人。结婚的时候,副师长专门把他们夫妻请到了部队,送了他全套的生活品,和一块很大的英雄匾,命令士兵把匾专程 护送到哪个遥远的美丽河村。从此后,于水林每年都会被请到部队做客,于水林病逝后,这位副师长亲手料理了这位老战友的后事。

于水林代表了中国整代人的铁血精神和性格,他们不求回报,只求身为一名军人的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中国军队和军人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震撼了一切敌人。这里我还有说一点,就是目前有些人认为的霉菌士兵怕死的观点是错误 的。美军士兵并不怕死,这点你可以从美军在近现代参加的战争中得到答案。我觉得不但美军不怕死,只要是士兵、是战士就不会怕死,阿拉伯人可以把自己变成人 肉炸弹,他怕死吗?不怕,苏联军队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多少人,打得国家男人都快打光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他们怕死吗?可是这些国家为什么单单只对中国军 人的血性竖起大指呢?记得60年代,当时的中国和美、苏两个阵营全部交恶,美苏秘密商定不让我们发展原子弹。可是谁都不敢对中国采用军事手段。苏联的领导 人说:“不行,我们和中国有领土接壤啊,我们不敢想象有一亿的解放军士兵冲过来,我们该怎么办?所以,还是你们上吧,你们和中国没有领土接壤啊!”美国更 是支支吾吾,怕失去自己在东亚的广泛利益。我想苏联人决不是害怕一亿的解放军,他是害怕解放军的血性啊!所以他们谁也不敢动手,这样中国才爆炸了第一颗原 子弹。

文章写到这里我愿意在来谈谈日本对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对中国军队的描述。因为日本的军队在二战中属于比较顽强的军队,在他们的印象中,对顽强 的??在霉菌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苦于缺乏装备、弹药、食品和防寒用具,但仍能忍耐一切艰难困苦,忠实的执行命令,默默的行动与战斗。这就是毛 主席所提倡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他们对霉菌炽热火网毫不在意,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垮过尸体 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前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意志,让他们对面的霉菌官兵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的害怕。

这支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忍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哪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恨,或是其他什么理念,不管是什么,都渗透到这支军队官兵的内心深处,不!应该是渗透到了他们的骨髓之中。”

我想日本文章中所提到的其他什么理念,我就应当解释为血性,因为中国军队的血性已经渗透到这支军队官兵的内心深处,不!应该是渗透到了他们的骨髓之 中。已经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了,所以才使他们对面的敌人感到更可怕。我们军队的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必须长久保持下去,我们不能 沽名学霸王啊!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保持我军的这种优良的传统,让我们的军队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永远保持下去。因为作为军人、士兵就是要去战斗,既然穿上军装,就已经和国家签定了生死的协定,为了军人、士兵、军队的荣誉去勇敢的战斗。

文章的最后,我还是引用电视剧《亮剑》中骑兵连孙连长的一句经典台词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孙连长战斗到自己一个人时,并已经掉了一支胳膊的 情况下,仍然在喊:“骑兵连,冲锋!”他们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不但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同时也赢得了对面敌人的衷心敬仰。难道 我们还有理由让中国军队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磨灭殆尽吗!我要大声的喊:不能!

篇6:做“有血性”新一代革命军人

【教育目的】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使广大官兵懂得做“有血性”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意义,客观分析当前部分官兵缺乏“血性”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掌握激发“血性”的途径和方法,保持部队旺盛不衰战斗精神。

【教育重点】(1)做“有血性”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意义;(2)激发“血性”,保持部队旺盛不衰的战斗精神。

一个国家、民族要生存发展,不可没有雄风锐气;一支军队要打胜仗,不能没有铁骨血性。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三军统帅的告诫,普通百姓的关切,指向同一个时代课题:革命军人要有血性,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战斗精神最直接最鲜明的标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体现。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注定要打败仗,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警告,我们不可不察!

一、做“有血性”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血性”是部队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两军对垒,鹿死谁手,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的抗衡,也是军人意志、毅力等战斗精神的较量。我国古代兵法云:“夫战,勇气也”。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因此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士兵的第一美德。事到万难须放胆,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阵,胜利的天平总是倾向于英勇作战的一方。战争的实践也莫不证明了这一点。

1950年12月,在朝鲜北部的长津湖战场上,美国陆战一师的士兵们看见了如同幻象的景象,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一群光着脚的中国士兵踩着厚厚的积雪向他们猛扑过来,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在冰雪中潜伏了几天几夜之后,这些已经断了给养的中国军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面对比枪弹更加致命的精神打击,联合国军彻底崩溃了,麦克阿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尽管他在前几天才刚刚发布全面进攻鸭绿江的圣诞节攻势。在水门桥的高地上,美国的侦察兵看到了令他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景象:志愿军九兵团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持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山头上,全部化作了晶莹的冰雕,„„在冻死的战士中,有一位上海的战士宋阿毛,在他上衣兜里的纸片上发现了这样一首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 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纵观世界战史,也只有中国,也只有中国的军人才有这样的战斗精神。当白雪覆盖了碧血,当岁月吹散了硝烟,志愿军九兵团将士冒着冰雪和严寒,在荒山野岭中与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队、与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一师惨烈厮杀,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那些先辈们用自己的血性斗志,书写了属于中国军人特有的气质和豪情。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边防官兵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依然延续着中国军人的优秀基因,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用不怕牺牲的使命担当生动地诠释着新时代边防军人的血性。

美丽的三亚大东海,沙滩平坦细软,风景宜人,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畅游于碧波之间,沐浴着柔和的阳光。然而,风光与凶险并存,复杂的海况导致溺水事件频频发生。十大边防卫士三亚支队安游边防派出所所长许小东在自己从警的十余年里,冒着生命危险从这里救起各类溺水人员300余人。救生工作虽然没有像侦查破案一样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的拼杀,也没有禁毒缉私一样有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是当他一次又一次冒着同样死亡的威胁,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时,他那种平凡中却迸射出人性最璀璨的光芒,展现了边防军人最有血性的担当。

(二)“有血性”是克服和平积习的现实需要

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官兵患上“和平病”、“软骨症”,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少部分同志对和平环境下还要不要强调战斗精神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然而,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战争年代打出传奇色彩的名将粟裕。人们皆知其辉煌战绩,却鲜知他为胜利付出的心血。他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胜利了,进城了,在繁华的大街上别人逛商店看商品,他却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和平生活持续几十年,每晚就寝前他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一旦有事可随手摸到;晚年生命垂危之时要靠别人帮助穿衣服了,他还一定要按照军人的要求,把衬衣、毛衣整整齐齐扎进裤腰。

我们边防部队中有一位为完成任务时刻准备,为部队发展殚精竭虑的模范带兵人,他就是被誉为铁拳先锋的带兵模范海南总队乐东支队机动中队中队长吕维海。他用自身的模范表率和言传身教感染战士,用战斗精神培育战士,锻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铁拳中队。每次出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训练场,每一个军事动作做示范,用实战的标准做好传帮带,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危险面前,他冲锋在前,带领中队协助破获各类刑事犯罪案件80余宗,抓获各类违法

犯罪嫌疑人386名,参加各类安保任务10余次,执勤处突任务120余起。他以自己枕戈待旦的忧患意识、奋勇争先的战斗作风,展现了一名边防军人在和平环境中的血性。

(三)“有血性”是完成边防使命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公安边防部队遂行维稳固边、重大安保、海外维和、湄公河巡逻等急难险重任务,官兵每天都处在第一线,时时经受着考验,必须强化革命军人的血性教育,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公安边防部队面临形势最为严峻、挑战最为直接、任务最为繁重的历史时期之一,特别是边境维稳、打击恐怖势力、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需要公安边防官兵具备过人的胆略、无畏的气概、顽强的意志,才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赢得胜利。为了确保边海防一线的安宁,打造厚重稳固边防,必须积极培育和大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使其渗透到每一个战斗岗位,渗透到每一次执法执勤之中,促使广大边防官兵面对穷凶极恶匪徒时挺身而出,面对群众呼声时积极回应,经受住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抵制住灯红酒绿、腐蚀拉拢的诱惑,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军事素质,才能充分发扬“有血性”的战斗精神,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只有把日常训练、执勤执法作为实践“有血性”的主战场,把“有血性”融入血液、融入基因,激发官兵内在的血性斗志,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战斗精神,才能锻造一支战无不胜的边防劲旅。

二、部分官兵缺乏“血性”的主要表现

在长期和平时期,军队保持旺盛不衰的战斗精神是很难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官兵滋长了骄娇二气,一些指挥员没有把主要心思放在准备打仗上。防止忘战懈怠、激发军人血性,是当前我军面临的一个现实紧迫课题。

(一)唯物质论,对军人“有血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警务变革新时代的到来,少数边防官兵的 “唯装备论”、“唯技术论”思想有所抬头,片面的强调警务装备的先进高端,认为胜利完全决定于技术装备。部分官兵心浮气躁,忽略了相同技术条件下军人踏实苦干的职业态度的重要性,对现代化警务实践中“有血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了怀疑,一味强调装备的重要性,忽视了官兵要“有血性”这一形成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

无论武器装备怎样发展,无论边防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怎样提高,生与死、苦与累、成与败始终是边防执法执勤一线的永恒主题,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稳定的心理仍是完成任务必备的素质。赴海地和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边防官兵不畏艰难险阻,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为祖国赢得了荣耀;边防一线的官兵守土尽责,爱民固边,把岗位当成战位,以铁肩担起道义,为人民带来了安宁,为国家带来了稳定;带兵模范们在训练场上练在先,危险关头冲在前,用倾心付出,带出一个个精兵,炼成一把把“尖刀”,为边防部队输送着新鲜血液;边检执勤一线的官兵业务精湛,以优质的服

务赢得了出入境旅客的赞誉,充分展示了边防部队的良好形象。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展现了“有血性”的新时期边防军人的风采,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始终保持血性,才能圆满完成各种边防任务。

(二)安乐享受,“有血性”的牺牲奉献精神有所动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年官兵成长于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同志对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缺乏真实感受,仍需在边防工作的实践中进一步千锤百炼。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兵从警入伍只是基于“曲线就业”、“接受锻炼”、“考学入党”等功利性考虑,为国习武、为民服务、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从警动机有待进一步纯正和确立。

习主席在《之江新语》中说过: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视事业如泰山,把岗位看作是为党的事业奉献的机会,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倍加珍惜在位时。而作为边防官兵,我们也应该常思入警为什么,只有把本职岗位当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才会倍加珍惜这身军装,在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实现“有血性”的奉献与坚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新疆省哈密市下马崖乡地处偏僻,环境艰苦,信息闭塞,农牧民市场观念淡薄,经济发展缓慢。下马崖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巴哈德尔•卡德尔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以来,巴哈德尔•卡德尔逐渐意识到,要想帮助群众致富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只有让农牧民群众有了科学知识,改变了传统意识才能够提高技能,才能实现

增收致富的目标。在他的推动下,派出所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智力助民活动,先后使40多名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大到抗洪抢险,小到扶危济困,只要群众有困难,他就会主动帮助,只要群众有期待,他就会设法满足,从不推辞,也不推诿。巴哈德尔•卡德尔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小事,今后我要像戈壁红柳那样,扎根基层展风采,继续发扬公安边防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的期望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用新的行动、新的作为、新的业绩,为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岗位看作是为党的事业奉献的机会,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有血性”的奉献与坚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三)骄娇二气,“有血性”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淡化 当代边防官兵具备“当兵不怕苦,怕苦不当兵”的价值认同,但同时缺乏愈挫愈勇的意志品质,存在心理脆弱的问题。由于当前基层官兵以“80后”、“90后”为主体、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艰苦磨练,存在怕苦畏难思想的人为数不少,有的官兵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工作失误受到领导批评,容易产生消极思想,甚至“闹矛盾”、“撂挑子”;少数官兵怕苦畏难思想较重,心理忍耐力、承受力较弱,面对封闭的警营、单调的生活和繁重的任务,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还有的官兵在高强度的执法执勤工作中,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海南总队训练基地勤务中队代理排长牛小峰同志是一名“80后”,平时活泼开朗,性格随和,可在训练场上、在执勤执法时,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不怕吃苦、冲锋在前、成熟稳重、冷静沉着。这样的改变不能不归功于他平时的刻苦训练。“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个好兵。”入伍10年来,牛小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训练中,始终爱岗敬业,高标准、严要求,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刚入伍时,他由于身体条件差,很多训练科目总是拉班里的后腿。为了尽快融入部队生活,跟上训练进度,牛小峰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加练,反复琢磨动作要领,别人练一遍,他练十遍,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会反复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多年的坚持使他练就了一身好本领。2013年,牛小峰被选拔参加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特战队员集训。面对高强度的训练项目,不少人望而生畏,但牛小峰给自己定下了“力争第一”的目标。为此,他拟订了一份集训计划,训练场上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一遍又一遍,手上磨出了血泡,脚上磨破了皮,但他始终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依然精神抖擞地坚持在训练场上操练。“不到最后,他决不会倒下”,一起集训的战友这样评价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牛小峰成了集训队里的佼佼者,训练成绩名列第一,被武警特种警察学院作战训练部评为“优秀学员”。牛小峰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当兵不怕苦,怕苦不当兵”的价值理念,也只有秉持着这种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才能练就边防的合格人才。

三、激发“血性”,保持官兵旺盛不衰的战斗精神

(一)树立强军目标,奠定“有血性”的思想基础

知使命方知责任重。我们只有用强军目标激励斗志,才能养成牺牲奉献的崇高品质。我们一旦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振兴和部队建设事业紧紧连在一起,就能够激发出无穷力量。要开阔眼界和胸怀,摆脱个人名利的束缚,强化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使命意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愿望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之中,解决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根本问题。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培育边防军人血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讲中提到过的西藏边防总队阿里支队副支队长格列同志,从戎戍边23年,他始终坚守在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高原,以无悔的青春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一曲生动感人的忠勇、奉献之歌。他每天都要带领官兵克服高寒缺氧、道路艰险等不利因素徒步巡逻10余公里。由于日照较强、白雪反光,他患上了“雪盲”,因为医治不及时,他落下了长期的眼疾,眼里时常布满了血丝,每次外出都必须带上墨镜遮挡阳光照射。格列和妻子春晓结婚14年来聚少离多,无法照顾自己家庭,泪水和愧疚一次次刺痛了他的心。当别人问他值不值得时,他每次都坚定地回答:为了祖国的安定和谐,我无怨无悔,只要我们的“大家庭”安定了,我的小家庭就会幸福!而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边防事业之中,才会使人生迸发出绚丽的光彩,虽有遗憾,但无怨无悔!

(二)学习优良传统,继承“有血性”的战斗基因

“有血性”的传统蕴含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也蕴含在军队性质、军事文化之中。官兵继承优良传统是保持“有血性”的重要途径。

“有血性”是什么?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们——

是不怕死,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血战湘江时,红14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长征途中,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冲在前沿阵地。他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粮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日军指挥官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

是靠一股劲,一股气,杀出一条血路来。南昌起义,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天堑腊子口,首战平型关„„哪一仗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陈树湘掏腹断肠誓死不当俘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哪一个英雄不是气吞山河笑傲

死神?

是天大的困难不言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无不为之震惊。

是大爱无言,不计个人名利,只为民族国家。1937年12月初,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省洪洞县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实践中,我军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公安边防部队在长期的执勤执法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形成了“公安边防部队七种精神”,这是公安边防部队几十年来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是引领新世纪新阶段公安边防事业前进、发展的一盏航灯。新时期,边防部队要从根本上激发义无反顾、奋勇杀敌的血性,把我军的优良传统融入血液、融入思想,把红色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把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切实发挥部队优良传统在培育战斗精神方面特有的优势,把优良传统化为广大官兵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使其焕发应有的光彩。

(三)苦练实战技能,找到“有血性”的实现途径

顽强的战斗作风、过硬的作战本领和胆识,来自于平时严格的日常训练。严格的实战化训练是激发官兵血性的主要途径。只有平时训得好,执勤执法中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是实践得出的真理。

449——这是2013年牺牲公安民警的数字。去年芳草吐绿时,他们或许正在倾听群众诉说家常,或许正在苦苦追寻案件线索,抑或刚刚对家人许下团聚的承诺。而今,只有英烈碑上的名字,无言伫立。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4675人,其中因公牺牲449人。据统计,这是近5年因公牺牲最多的一年,比2012年上升4.4%。因同犯罪分子搏斗、执行任务中发生交通事故牺牲人数较多。而导致这些伤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民警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实战技能不强,有些单位虽已配发警用装备,但是民警怕麻烦、图轻便,不愿带,许多警用器械由于民警的使用不当,在实战当中成了一种摆设,造成有危险急用时无法正常使用产生伤亡。面对这样血淋林的事实,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年轻的生命而感到惋惜!

“有血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它把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统一起来,而不是那种盲目蛮干、孤注一掷的“草莽英雄主义”。“有血性”是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出:“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强调保存自己而面对危险不敢挺身而出的逃避行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消灭敌人、完成任

务而不注意保存自己的蛮干行为。我们讲“有血性”,讲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不是不要保存自己,而是要以“多流汗”换取“少流血”,以“少流血”赢得大胜利。“多流汗”就是要在日常的训练中练就过硬的军事业务技能,强化装备与人的有效结合,“少流血”就是通过过硬的业务素质顺利完成任务,把危险降到最小的程度。思考题

有官兵认为:信息化战争中“发现即摧毁”,再“有血性”也强不过飞机、导弹。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推荐影视作品

上一篇:电子签名制作软件下一篇:党群工作部8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