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2024-05-08

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通用17篇)

篇1: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今天观看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直播现场。看完之后心潮澎湃。不由感慨:40年弹指一挥间,何等的快速,何等的繁荣!

回顾历史,我看到40年前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像春雷震惊了世界;它像春风使中国大地开始复苏;它像春雨使万物更新焕发生机。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从而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从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震撼世界的改革开放那一刻,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逐步走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纵观历史,我们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浩劫,使中国国民经济几乎走向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毅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中国国情出发,使国内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国家和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作出了理论、思想、制度、实践的保障。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寥若星辰,现在的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层出不穷。

看今朝,国家注重科技、教育、医疗工作,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写入了党章,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成为社会新的风尚。基于此,才能有中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升天、蛟龙入海、天眼探空、高铁飞驰,科技创新与过去的仿造——制造——创造,核心技术日臻成熟,有许多项目在世界领先。

看当下,国家由“人治”转变为“法制”。由过去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到现在的普法、学法、知法、守法,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成为国家民主法治的坚强磐石,每个公民必守的规则。由改革开放初期让少数人先富起来逐步到缩小贫困差距,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看此刻,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增长的经济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领先,国防力量不断加强,军事实力不断提升。从七九年中越自卫还击战使用的常规武器到现在尖端武器的配备,航母舰、驱逐舰、护卫舰的入列,使南海成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国家觊觎而不敢侵犯的领海;巡航台湾已成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常规训练;几十批维和部队出国执行任务受到国际社会称赞。九七年香港回归、九九年澳门回归更体现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一带一路”的政策惠及周边国家,更加展示了中国的伟大胸怀和雄韬大略。中国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中勇于纠正错误,重振雄风。中国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不仅仅是信守承诺而且掷地有声;中国有了自己的主导权,不再任人摆布,仰视别人的眼色。我们是国家的主人。

放眼望去,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由人心思治,人心思变,人心思干到现在的大发展、大跨越、大繁荣,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中央到地方,从老人到孩童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到处呈现出改革开放的繁荣景象。这景象令人心悦诚服。

悟心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又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全力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践行新目标,谱写新 篇章。

教师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我把自己献给祖国,为祖国尽最大力,用最大劲,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篇2: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回顾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带来的成就,中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便是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其中每个家庭所经历的改变更是其中的缩影。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让后人不断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四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个80后,是看着黑白电视长大的一代人。那时候有电视的都没几户人家,我记得那时我家有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家里每天都围满了人。想想如今的变化那真是天翻地覆。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进步和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绝对不是自满的理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生态文明,着力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处理医疗问题、居住问题等,全面保障人民生活。其次,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风廉政建设刻不容缓。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与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发展更全面,更公平,更充分,才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让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

一眨眼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了,全国各地都在回顾观看总结我们这四十年来发生了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在生活,经历,科技,教育等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变化,这四十年的变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始终不渝的坚持着,今天,乘着改革的东风,我们的嫦娥工程和月球探测又取得了辉煌成果。十七大的召开,更振奋了我们的精神,给我们明确了新的目标和方向,给我们指出了新时期的任务和前进的航线,给了我们新的奋斗热情和精神食粮。他使我们的工作有源可求,有本可依,有轨可循。作为教师,在学习了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报告后,回顾历史,更加自豪;展望未来壮志凌云。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致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实际行动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为党旗增光添彩,为创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篇3: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课改十年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期, 每一个人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洗礼和历练, 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走到一起, 体育教师个体得到发展, 核心竞争力也同时在提高, 促进了以校为本的教育发展议题向纵深发展, 也促进了从学校体育人内部的反省与反思。课改以来,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一线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去。平等、共生、容忍、理解、多元的观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中的主旋律, 公开的讨论, 在全国各地征求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 认真倾听不同的声音。2001年3月5日~11日, 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了课程标准修改的第七次核心会议, 当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全国各个省征求意见后每个学科遴选3名一线教师参加课程标准的修改工作, 来自深圳、武汉、苏州的3个一线体育教师和教研员参加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字逐句的修改, 记得笔者当时提出的几个征求过深圳市体育教师的意见也被采纳, 在会上, 课程标准组的成员虚心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多元的观点, 公开地讨论, 大家不分高低, 坦诚地沟通, 过程是民主的, 专家们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跟上时代发展的大潮, 大家也充分肯定过去好的经验,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从不同地域条件出发, 改变过去大纲教材时期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 使体育教师由过去的泥瓦匠向设计师转变。

但是, 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从观念的转变到省、市、县教研员、体育教师队伍的适应、接受、磨合、成长需要摸爬滚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发布, 给了广大一线的体育教师和教研员一个机遇, 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 认真研读原文, 积极参加课程改革的片区联合体, 学校共同体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教师们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优秀体育课、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

深圳市高级中学和深圳市南山区在体育课程改革初期就闻名全国, 中央、省、市的新闻媒体报道了深圳市体育课程改革的消息, 北京、上海名校纷纷到深圳参观。2001年, 北京东城区教委一次组织24所学校来深圳市高级中学观摩高中体育选项教学, 其中有北京四中的体育科组长王凡老师, 他们对深圳市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深圳市南山区召开全国实验区体育教学研讨现场会议, 来自全国实验区的体育教师和来自全国的观摩团将自己的实验成果在深圳市南山区的中小学进行了展示, 体育课程改革在第一批实验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点燃了全国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热情, 达到了一个阶段高潮。

在这一时期, 体育课程改革可以称得上百花齐放, 各种观点、各种理解、各种问题、各种困惑集中浮出水面,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 和任何改革都会出现问题一样, 通过研讨课上发现的问题, 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及时进行了纠正。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课教师、观摩的教师和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共同参与评课, 解读各种困惑, 提出:体育教学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 要提高体育课的密度;要有效教学, 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运动技术的需求, 保护、提高、巩固学生的兴趣;反对形式主义如在高年级以游戏代替体育教学;教师要适当地评价等等意见, 保证了体育课程改革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课程改革最大的收获是体育教师的思想得到解放, 实验初期, 各种类型的体育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实验区、学校、片区为主的教研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大家集体备课、写案例、设计单元计划、多媒体使用、同课异构说课、上课, 使一大批一线的体育教师冲到了课程改革的第一线, 参与改革的热情高涨, 是前所未有的。

在当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另一类问题, 原来计划十年的课程改革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 教材、教学指导书没有跟上, 而且很多地区没有体育教研员, 特别是一些教研力量薄弱的地方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有些体育教师说不会上课了, 因为他们用惯了原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下的体育教材, 习惯了依靠原来《教学大纲》下体育教材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每一节课内容, 现在突然没有教材, 只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框架, 就不知道如何上课, 如何操作。教师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课程标准实验组织领导工作的部分缺失;地方教研员的“中间环节”没有跟上, 就是到目前为止, 还有一些省、市的体育教研员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最近的一次全国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 他们发言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是和课程改革初期出现的问题一样, 其实这些问题早已有了答案。说明“这个中间环节”还是存在问题。另一个中间层的问题是地、市一级财政投入的不足, 最直接的是体育教师培训的人头经费没有落实, 在广东省只有东莞市得到落实, 每个体育教师有3500~5000元不等的培训经费。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层的关注, 希望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地、市一级财政来落实体育教师培训的人头经费投入, 希望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能加强对省、地、县级体育教研员的培训。

在广大体育教师期盼已久、新修订完成的、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应该采用全员培训的方式, 保证经费和时间, 把培训工作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相结合。课程标准研制组要规范培训教材内容、时间、培训进度, 并和体育教学实践结合, 授课专家由教育部在全国遴选并公示名单, 从而杜绝个别“专家”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建议教育部设立举报电话并进行监督, 从而保证课标的准确、正确解读并得以实施。

体育教师要认真研读、理解、传达、解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原文,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重点确定本地区水平一~水平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和标准;各地、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制订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培训经费和制定保障方案, 这一过程是对国家的体育课程地方化的过程;各地、县级体育教研员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方案》分别制订培训计划与地方实施教学内容、选择范围、标准和教学进度指南, 这一过程是对国家的体育课程具体化的过程;并指导、督促学校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这一过程是对国家的体育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建议有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自己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这些过程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确定水平计划、学年学期计划、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教学进度、单元计划、提出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有较大的区别, 就是体育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校场地、师资、学生需求来构建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内容、进度, 每个学校要有适合自己的计划, 这是落实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具体化和校本化的编制过程, 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和执行的能力。

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组成以教研科研人员为核心的课题共同体, 以课题为纽带, 带动一部分学校一起解决在国家课程的具体化和校本化的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完成好《纲要》提出的“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规定性内容, 体现国家意志, 既不能超前, 也不能滞后。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 横叉、纵叉、仰卧推起成桥应该在水平一两年中完成, 可以要求尽可能在柔韧敏感期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完成;前、后滚翻、侧手翻、山羊分腿腾越应该在水平二完成;器械体操和技巧组合应该在水平三完成。过于超前会使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学习内容, 明显滞后会出现教学内容幼稚化的问题。

篇4: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本刊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确定北京市延庆县等40个地区为2013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100个左右的城市和县开展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普及绿色循环文化,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提高城市(县)生态文明水平。

为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真正打造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做到可衡量、可评价、可推广,创建工作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出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污染减量及效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循环文化、保障条件9个方面,制定了包含41个建设评价类别、67项具体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涵盖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这些指标创建,不仅可以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打造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典范。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重心由点(企业、园区)、线(重点行业)为重点,向点、线、面全面推进的战略调整。endprint

篇5:深圳改革40年巨变有感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40岁生日。

当第一缕晨光唤醒这座城市,站在莲花山上俯瞰深圳,城市画卷徐徐展开,美丽而壮观。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来路,改革开放大潮似劲风鼓帆、巨轮破浪,一往无前。

4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路大胆探索、一路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高歌猛进,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史上的奇迹,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

生日快乐!深圳经济特区!

篇6:改革开放40周年观看感受

——三七班 陈浩林

听爸爸说,我们的家乡以前特别穷,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泥泞不堪的几条小路,要到城外才能找到商店,经济萧条,小学生作文: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变化。

然而,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发展的非常快,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家乡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接上的商店让你眼花缭乱;此外,我们家乡也修建了许多旅游区,如梁启超纪念馆,小鸟天堂,圭峰山等等。这一切,使家乡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篇7: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批商业巨擘崛起,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种追求锐意创新的氛围中,我创作了《深商之歌》,刻画深商样貌,弘扬深商精神。最近,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我还创作了《热土》一歌。

1月15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建设,我心生灵感,创作了《粤港澳》这首歌曲,第一段回望历史立足现在,写敢为人先的特区故事和深圳精神;第二段面向未来,写携手共进和开拓创新的大湾区抱负和境界;副歌是歌曲的高潮,以“梦在远方,明天更好!创新示范,中国骄傲!”的简洁词句,通过歌唱演员的领唱和集体合唱,反复吟唱,高潮迭起,展现粤港澳的宏大气派。

篇8: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会有感

人声是最美的乐器,我记得有人这么说过。而当人们把乐器里注入了生命的灵魂之后,那件乐器和它所创造出的声音才能真正成为不朽。

在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会时,我常会想,为什么有些歌手要沙哑着嗓子唱;而有时候又把声音拉得十分的笔直而紧绷(我们称之为声音紧),几乎听不到任何的泛音��这与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正统的声乐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是违背了我们所认同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要求。我们尽量的避免声音的沙哑,如果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们会说声音不干净,或声带闭合不良。但是我听到民歌手那样唱,我并不会不舒服,反而觉得那样的声音挺别的原始,原始到能把你的魂都给掏出来,顿时你会感悟到:哦,原来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这样的,他们的人生是这样的,他们整个的民族是这样的。

就拿蒙古族来说吧,一说到他们的民歌就必然要提到“呼麦”“诺古拉”等这种与他们民歌相匹配的演唱形式。为什么演唱他们的民歌要用他们自己的演唱形式而不用世界公认的美声唱法了?这恐怕与他们骨子里流淌的种族、地域、信仰、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都有关了吧。蒙古人遍及东亚及中亚的广大地域,蒙古高原基本上是干旱的大草原,它的南面是大沙漠,北面经过山地延伸到西伯利亚森林,东面是兴安岭森林。这里有很长的严冬,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年降水量约200毫升,年最大温差超过70摄氏度。自古以来蒙古人就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延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延续着族群的生命。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人和牲畜之间缔造了一种永恒的依赖。在蒙古民歌中,有大量的歌曲模仿牲畜的叫声并且呼唤牲畜。四中牲畜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分不开:马、牛、羊、骆驼,在这些牲畜中,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蒙古人的生活基本上与马分不开,人和马之间关系的密切,在用雕刻的马头来装饰代表性的弓弦乐器上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又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民族自古就建立起了这样的“社会系统”,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也就出现了:如呼麦这种演唱者在喉咙后部发出一个基音,同时调整口腔的形状,发出一系列高的如笛子般的泛音的没有歌词的声乐形式,成了他们生理和生活的表达。还有他们经过专门的学习,掌握特殊的演唱技巧——“诺古拉”,坐在马背上,或在自己的帐篷旁,一些人围坐在火堆周围唱着草原上豪迈的民歌和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抒情情歌,是他们自己情绪的表达。“诺古拉”是演唱者对旋律或节奏较长的音进行装饰,这种装饰不是标准化的,然而却是蒙古歌曲演唱的特征,是蒙古人美感的组成部分。蒙古的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自由,伴奏乐器马头琴将民歌手们那种生于草原上的豪爽野性衬托得淋漓尽致。民歌里面含有传唱者的人生哲学,是他们生命的演绎,歌唱者在即兴发挥他们的原嗓儿的魅力,那些他们“与生俱来”的声音与他们的神经系统、脑力活动,血液循环、生理需求、健康状况等全全有关。

有时我就想:他们嗓子的工夫就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特殊嗓音唱哪一句,就是他们对那句的人生理解和他们对那句的生理反应,这是演唱民歌的人真正进入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感的状态。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情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因感情化而显现了出来。”的确,一首歌里如果没有融入生活的情感,那么它就如同一个没有受精的卵。民歌手要说故事。他们要告诉别人他们自己的生活、民族、历史、地理、父母、朋友、爱情等给别人听,他们民歌手的生理状态就是要用他们的原嗓儿唱故事;他们要显示他们原嗓儿的力气和魅力,发泄他们的情绪,说到这里,让我不得不想起老师她收集到的藏族人的苦歌,藏族人的悲哀是不会轻易表露在别人面前的,它们的苦歌也不是轻易唱给别人听的,所以很难收集得到,他们只在山上或很远很远的没有人的地方唱给自己听,不想让别人知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憋得太久的情绪完全爆发出来,他唱的时候也许一点表情没有,但是他从内心发出的声音却能让听者流泪。“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语),民歌手们用不同的独到的技术来宣泄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说哭、说笑、说悲伤,一个真实的音乐家先得感受到自己,然后才能感受别人。人的身体是在音乐里头,而且你的人性也在里头,每一首歌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音乐必须真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本质的问题。民歌手把一个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民族、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状态毫无保留、赤裸裸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唱给我们听,震撼着聆听者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民歌如此的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原因之一。

现在回忆起上学时光景,老师一句一句教我们唱各个民族的民歌,而我们老是觉得唱不出那个味儿,发现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真是学不来的。包括我们一些音乐学家的采风,也许采到的是他们的表面,我们没有那种生活的体验,没有那种文化的熏陶,没有那种生活的阅历,所以有些事实不太可能完全明白。有些同学为了参加一个什么演出,可能想突击训练一个很有“味”的民歌去唱,但是要知道是:突击训练只是手指上的训练、嗓子上的训练,这些都属技术层面上的训练,而整个文化背景的训练是从你的爸爸、妈妈、爷爷,乃至你的祖先那里就开始了。

二、对地方民歌传承与保存的一点思考

曾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艺术类竞技节目“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历来是引人注目的荧屏收视热点之一;而自第十二届青歌赛开始新增设的原生态唱法更是在观众中宣起了不小的反响,更吸引了众多民歌爱好者的眼球。笔者在电视机前曾认真观看了原生态唱法比赛的很多场竞赛,在学生时代也特意选修过关于民歌风格论方面的课程,感触颇多,对我国地方民歌的传承与保留方面有一些思考。

地方民歌毋容置疑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而长期以来,传统音乐的传播以两种主要方式传播着,一是无意识传播,二是有意识传播。虽然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也有不少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等等有意识的传播着,但无意识的传播却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我国的戏曲、说唱音乐、各地方民歌、古老曲种(如:福建的南音,新疆的“木卡姆”等)、中国古老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是通过民间歌手、乐手、艺人的演唱演奏流传下来的,无论是自娱自乐也好,或是谋求生计也好,虽然是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神财产。

尽管很多人对于这次比赛中原生态艺术文化的概念带来了许多争议,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过去“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的传统音乐不仅重新登上了现代化的舞台,并且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争议”不失为一件大好事:过去我们讲保护传统音乐,拯救濒临消亡的艺术文化遗产,但苦于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难于让大众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别谈它的传承发展了。而今天,传媒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力量,让传统音乐的新生得到了可能。当传统音乐走向市场,有些人势必会对传统音乐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运作模式的冲击而真正“正统”的传承下来表示怀疑;但风险同样伴随着机遇,市场运作模式的介入何尝不是对我国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了了?这同样是让人们真正接触、认识并重新接纳传统文化和艺术好的契机啊。

话又说回来,市场的介入势必会带来灵活的血液,但是却有不能盲目,也就是不能一味的谈发展或一味的不发展!田青在《民歌与“民族唱法”》中主张在传统艺术文化领域里,先谈抢救、谈保护,不要盲目谈发展。他认为今天民间艺术的处境,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个乐种、一座古建筑消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乐观。所以说传统音乐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与保存而过快地市场化,也许会造成文化遗产更快地消亡。因为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民歌的功能也许会随之丧失,从而导致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的萎缩,也就是说歌也许还是那首歌,可歌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也许就大相径庭了。这就好比,当一个摇滚歌手穿着只有唱重金属摇滚歌曲时才穿的嬉皮士服装却演唱西洋歌剧时,那又是一种多么荒诞的感觉呢。

如果我们从弘扬传统音乐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原生态唱法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的展示与传播,而不是比赛本身。杨丽萍老师说过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我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还会那么在乎比赛的结果?

摘要:笔者通过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地方民歌里真正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演唱民歌时“真正”的声音?市场化的音乐活动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生存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此众多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专业音乐学者们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也需要非音乐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做出积极的思考。

篇9:观看大相扑中国表演有感

6月初,我有幸与村山富市前首相一起前往北京观看了日本大相扑在北京表演的盛况。此次中国表演得以实现,是日本相扑协会及许许多多日中双方相关人士长年努力的结晶,在此深表敬意。相扑选手们无论是在比赛台上,还是在与中国民众的接触中,都为日中两国人民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是用语言所表述不尽的。

作为日中友协所不应忘记的是,要明确认识到中方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向日方传达什么信息,并在日中友协的活动中灵活运用。我们不能满足于说此项活动取得了成功,为加深日中友好作出了贡献等等这样欢庆节日式的评价上。

我认为,中方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中国非常重视促进和强化中日关系,希望把“政冷经热”转化为“政热经热”,希望推动日方的合作。中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向相扑这项日本的传统国技表示尊重,是希望在高层次上发展日中关系。在一般大众面前演奏日中两国国歌,国家副主席曾庆红阁下等多位党政高官长时间观看表演,足以证明这一点。

大相扑中国表演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政治活动。

日中友协要认真认识和理解中方发出的信息,并付诸行动。这便是我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思考并整理出的感想。敬请批评指教。

篇10: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会议开始,表彰了100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大科学家,也有社会默默付出的基层工作人员,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闪闪发光的优秀品质,这些精神都是我们一辈人应该去崇敬和学习的。表彰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振奋人心,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力量,深切感受到了中国走进新时代持续开放的发展脉搏。

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岁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也飞速发展,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改革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

学习了重要讲话精神以后,我更加体会到改革开放40年中党和国家的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从而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习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险峻、工作更伟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由衷的为国家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觉身上担负着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要充分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助力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篇11: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观后感

弹指一挥四十年

波澜变革换新颜

巨大成就世人赞

人类发展树标杆

三中全会开新篇

解放思想破冰坚

中国人民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小岗农民有担当

包产到户产量增

南方讲话拨云雾

行稳致远启新程

东方风来满眼春

蛇口炮声值万金

雄安新区千年计

奋斗接续伟业新

恢复高考拉起线

公平筑梦几代人

百万人才后备军

改革动力源不尽

基本制度不动摇

公有经济稳人心

各种经营日日新

市场经济催人进

小时缺吃穿不暖

如今温饱已不言

吃出健康人点赞

穿得时尚才有范

狭窄蜗居今少见

宜居社区让人羡

昔日出行多不便

而今美景随处看

成就绝非天上掉

美好生活勤来造

党的领导最可靠

万众齐心摘穷帽

改革四十不惑年

岁月静好万民欢

行至半山激情燃

初心不改永向前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

今天辅导员组织了我们班同学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是我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辞职前,我对改革开放的人士还停留在初中的思想和品德教科书上。

改革开放距今已经有40年了,40年里我们国家已经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6年10月,国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走上正轨。对于改革开放在我脑海中第一个就会想到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来才知道那位老人便是邓小平,春天便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距今已经40年了,在这40年里无数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声明。在这些人中不乏文化工作者,商界人士,还有外国友人。这些人都是我们值得铭记的。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致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指明的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路!致敬所有为改革开放创造奇迹的人!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今天,我们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xuexila整理)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观后感

12月18日上午10点,我收看了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会上,报告让人刻骨铭心,其中第八部分明确提出要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认为,从严治党首先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让逐渐弱化的基层党组织提振精神,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要针对农村高素质人才缺失,基层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党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照顾,激发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让基层农村干部获得应有的尊重。二要发挥农村党员的创业致富模范带头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强化农村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三要大力提升农村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党员应该区别与一般村民。四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发展农村党员,将那些有致富能力、有一定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好的村民吸纳进农村党员队伍。五要对农村党员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性质及其恶劣的,按照组织程序给予清除出党员队伍。不断充实、优化农村党员队伍,从而培养、锻炼出一批高素质、有担当、有能力的村支部书记。

篇12: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收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现场视频,特别是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之后,我深受鼓舞,倍感自豪。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的站位、国际的视野全面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深入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9条宝贵经验,并向全党全国各族干部群众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伟大号召。

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感受到三点体会。其一,伟大的社会实践,必定有伟大的思想引领和道路引导。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是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于坚持人民中心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重大实践。我们在再出发的征程中,首要自觉就是要坚定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自觉地凝聚广大会员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携手前行。其二,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去。正如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今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工作,勇于奉献。其三,努力凝聚好界别力量,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做出民建的贡献。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把松江民建建设成为适应新时代履职要求的参政党。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进程中,凝聚广大会员的智慧,为改革建言,为开放献策,不断发挥民建联系经济界的优势,为再出发助力添彩。

大会让我们更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大会隆重表彰了改革开放中突出贡献的改革先锋、国际友人,看到一个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字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让我激动万分,感慨良久,他们代表着40年的波澜壮阔、激荡着一个民族生机勃勃的伟大复兴,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们是改变中国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及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的伟大成绩,是对党和人民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光明的。

作为民主党派,庆祝大会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我的通信梦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作为一名电信人,见证着这40年的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变化。通信方式从信件、电报、电话、手机到互联网,变化翻天覆地。上网方式从电话线上网(速度从14.4K到56K)、ADSL上网(速度从512K到4M)到现在的光纤上网(从20M到1000M),整整40倍的提升,上网宽带的大发展从侧面反应了我们国家通信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移动通信从传呼机、大哥大、小灵通、到手机2G、3G、4G时代,5G也已经走在路上了,网络越来越稳定,流量话费越来越便宜,全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上种种,只是我身边的一些变化,回看通信改革40年,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相信伴随国力的富强、科技的进步,电信事业会更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篇13: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一、投入驱动加速农机化发展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 我们经历了农机化发展的“黄金十年”。2014年,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以上, 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为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提供了装备支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2004年相比, 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农机化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显著增强。但也要清醒看到, 在新常态下, 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机械化面临着更迫切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

经过10年高速发展, 农机化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少, 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机化经过10年政策支持, 在农机总动力、主要机具数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等方面实现了迸发式的“量”的增长, 但装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效益不高等问题逐步显现, “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地区部分环节发展后劲乏力。二是单位面积农机动力、燃油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农业机械还在大量应用;有些农业生产环节机具正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 局部存在保有量过剩, 出现利用率显著下降的趋势。三是跨区作业半径缩短, 机手雇工工资及机具购置折旧成本持续上涨, 单机经营利润空间缩小。农机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一些地区驾驶人员50岁以上的超过70%, 熟练机手及高素质的合作社领头人紧缺。四是多数作业服务组织还属于松散型合作, 经营管理能力不强, 交易成本、服务成本比较高。围绕农机作业的社会化服务配套不足, 农机“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问题突出。一些机械化率低的薄弱环节、落后地区发展缓慢, 不仅受制于适用机具研发, 更源于品种、农艺、加工工艺、地块条件等综合因素缺乏有机衔接, 系统性解决难度大。

但在新常态下, 新的发展机遇就在眼前。第一, 面对农民老龄化状况日益突出,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步伐不断加快, 生态环境约束日趋紧张, 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仍然偏低, 在解决“谁来种地”及实现绿色增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农业机械化大有作为。第二,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 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机械化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农机化应用新型主体, 对配套化、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机装备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 必将对农机化发展产生新的推动。第三, 农业全面机械化时机已经成熟, 新的农机需求将拉动农机化更好更快发展。

要化解矛盾和问题, 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办法:一要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解决;二要靠增加投入来驱动。一号文件强调, 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 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 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转换投入方式, 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 下放审批权限, 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 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 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 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为保证国家“三农”投入的精准、有效和接地气, 加速农机化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号文件指出, 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 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 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向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 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

有一号文件“撑腰”支持, 我国农业机械化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可期待又一个“黄金十年”。提高农机装备数量是加快机械替代劳力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之需;提高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 农机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 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常态。

二、改革、创新促进农机化更好发展

面对新常态, 农机化发展的动力源自改革与创新。当前, 一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 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优化整合农机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 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机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 使企业成为农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三是加快农机科技创新, 在智能农机、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 依托农机科技园区搭建农机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机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四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 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五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 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应对新常态, 我们应加快农机经营体制创新, 提高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加快构建新型农机经营体系,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 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机械化家庭农场, 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规范发展, 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四是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满怀激情迎接农机化发展又一个黄金机遇期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虽然没有像以前的一号文件那样用整段的要求来强调农机化。但对农机化发展来说, 仍然是含金量极高的权威性、纲领性文件。关于如何发展农机化, 前面的11个一号文件皆有表述, 已经给足了政策, 是今后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和总纲, 需要坚持不懈抓好落实, 长期实施。这是其一。第二, 今年的一号文件, 更多强调的是国家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如何完善、创新与提高, 如何更精准更接地气, 如何法制化, 是体制和制度层面的安排。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对于提高农机化发展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农机工作者, 我们有理由, 满怀激情, 迎接农机化发展又一个黄金机遇期:

1. 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机械化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着力在重点环节、关键装备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升级版的农机化。

2. 优化农机增量结构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 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机械化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 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机械化, 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机械化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 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机械化, 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机械化创建, 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支持力度,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畜禽养殖, 增强畜牧业竞争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 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 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 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创新与发展

篇14:观看《我说40年》心得体会

坚定信念,用历史火炬照亮“梦”的前方。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回眸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但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变,中国就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中的弄潮儿。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小康、大同思想早已扎根心底,历史在变化,但信念不会变,立于潮头方知风急浪高,登临险峰才见前路艰辛,筑梦之路绝非坦途,中国共产党人会用历史的火炬找到前进的道路,照亮梦的前方。

不忘初心,带着梦想稳步前进。我们要铭记党的发展,名族进步的坎坷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继承和发扬前辈的精神,保持一心为民的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基础做起,从眼前做起,始终将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运用于工作中,才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树立目标,给“梦”插上翅膀再远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为人民谋福祉的正确政绩观,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把人民的向往作为第一目标和政策导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让亿万人民的中国梦成为现实。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我们都亲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和深刻变化。回望四十年、奋进新时代,我们要用“改革就是使命,改革需要担当”之精神,坚定信念,鼓舞干劲,为公司发展为社会国家奋斗不息”!

★ 我与高考副标题范文

★ 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我与高考

★ 我与高考的作文范文

★ 40年同学会致辞简短

★ 40年同学聚会致辞

★ 40年人生回忆录

★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 40年同学会祝词

★ 改革开放历经40年心得体会

篇15: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精选1

我出生在农村一个偏远的乡村,童年的记忆里:交通基本靠走、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通讯基本靠吼;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玉米面馒头,穿的也就冬夏两件衣服。所以,我和妹妹最高兴和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那几天,家里才能吃上几顿肉,自己才能有新衣服穿。晚上的夜生活基本没有,一吃完晚饭,大人们喂喂猪和牛就上炕了,小孩子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个鼻孔保准都是黑灰。

后来,村里沿公路栽了很多电线杆,听说是要通电了。父亲把打渔积攒下来的几十块钱拿取来买了个电表和几个灯泡,记得家里亮灯的那一晚上,我是盯着灯泡睡着的。从此,我再也不要用针挑灯芯了。更让我兴奋的是,晚上不再死抱住住那台收音机听单田芳说的评书和常香玉唱的豫剧选段了。因为,有一家在镇上打铁的人家买了台黑白电视机,没有作业的时候,基本上是晚饭都没吃完就跑过去占一个位置,这样自己才能够看到最清晰的剧情,也才能够在第二天在小伙伴面前胡吹一番。

由于经受不住从广东打工回来人的游说,父亲在我刚上初中就出去打工了,那时候对打工没什么概念,直至过年父亲从南方回来。每次,他总会带回来我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如海螺做的喇叭、大块的冰糖、色彩绚丽的衣服等等,这些即使在集镇上都很少见到。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最喜欢和父亲一起睡,不怕他的硬硬胡子茬和如雷的鼾声,因为他会跟我讲很多外边的故事,高耸入云的大楼、躺着比站着跑的都快的火车、还有蚂蚁般的汽车、拿起来就能说话的电话等等,每次都让我想象很久,也很久的向往。

由于受“吃商品粮”的影响,刻苦的努力让我进入初中学习,为此,家里还特地为我配备一辆崭新的凤凰自行车。每次周末骑车走在铺着柏油的公路上,看着身旁不时飞过的车辆,不要20分钟就到家了。要知道,在过去,为了去镇上买卖东西,有多少人要肩挑背扛走上1个多小时,雨雪天气泥泞路滑更不用提了。“要想富,先修路”。通往外界的路通了,我们家种的农产品和在河里捞的鱼都能够到更远的县城卖个好价钱,加上父亲在农闲外出打工挣点钱,慢慢家里有了点积蓄。在初二那年,家里买来了砖头和楼板,盖起了三四间平房,据说是将来给我娶媳妇的,原来的几间茅草房都用作牛圈和猪圈了。

外界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思潮不断冲击着家乡,同时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村里的拖拉机多了,联合收割机有了,后来干脆家里把牛卖掉,基本上都是用机械化生产。由于在家很清闲,听说南方工作很好找,父亲就又去了广东打工。

逐渐长大的我,也慢慢懂事起来,有知识、有文化,才能开启自己梦想的生活。后来,上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学,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妹妹也在深圳有了一份工作。家里人虽然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相隔千里,但是基本没什么距离之感,因为都有了手机。现在,我们时不时都会打个电话问候几句,就像在身旁一样。有时父亲开玩笑的说:原来你小的时候,同一个村子喊你吃饭你都听不见,现在几千里都可以知道你吃的是什么,真是不敢想呀,人老几辈都碰不着的事儿,让我赶上了,我还要多活几年,看看还有什么变化。有时过节不能在一块,小妹就会用QQ和我聊天,就像面对面坐着一样。

有时出差坐在飞机上,不禁就会想起小时候常听的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选段中的唱词“现在的人可真能呀,天都黑了,还在云彩眼里飞嘞”。是呀,短短**年的变化,就让唱词变成了现实,电脑、手机、轿车,这些原来只有听说甚至想都没有想的东西,都成为我们生活中很普通的一部分了,更不用说吃和穿了,基本上天天都象过年。

家乡发生的变化更大。每年春节回家都会看到新的不同。“村村通”工程,让处处都有水泥马路,并且还通了公交车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几层小洋楼,还装了电话,带着手机的乡亲随处可见,摩托车基本上每户都有,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原来城里人家的专利,现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篇16: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有感

政治坚定,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要培养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为民情怀。

勤学善思,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也指出:“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状态,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达到立德、增智、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17:观看改革开放40年有感

1966年5月9日, 湖北省人事委员会下发【66】鄂建材字第465号文, 成立湖北省推行散装水泥领导小组, 下设散装水泥工作办公室。自此, 湖北省散装水泥事业正式起步。在以后的一年左右时间, 武汉市、襄樊市、宜昌市、黄石市、荆州专区、恩施专区等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散装水泥事业逐步在全省展开。

2 湖北省散装水泥管理规章制定

1985年10月21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散装水泥的通知》 (鄂政发【1985】98号) , 这是本省第一个发展散装水泥的省政府文件。2005年11月20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第281号令《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第一次明确将散装水泥纳入建筑节能管理范畴。至此, 湖北省先后制定了发展散装水泥的省政府文件2个, 省政府令4个, 极大地推进了全省散装水泥的发展。

3 散装水泥为大型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1967年二季度,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大量使用散装水泥, 开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首例, 并为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了经验。随后葛洲坝水电站工程、三峡水电枢纽工程、武黄高速公路工程、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武广高速铁路工程等大量使用散装水泥。重点工程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75%以上, 三峡工程使用散装水泥400万吨、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5%, 散装水泥使用量、率创全国纪录。

4 湖北省散装水泥宣传工作走到了全国前列

1989年6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散装水泥管理知识》在全国发行, 这是全国省级散办第一部有关散装水泥管理的专业书籍。

1990年,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散装水泥知识台历》, 这种以台历为载体, 宣传散装水泥知识的做法在全国散装水泥行业内属首创。

1990年3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组织拍摄了普及散装水泥基础知识的专题片《必由之路》。在全国省级散装水泥宣传中开了先例。

1991年12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湖北散装水泥揽胜》画册。画册重点从散装水泥装、运、储、用、设备生产、设备经营几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状况。这种以画册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一个省的散装水泥发展状况, 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2008年8月编辑了第二部画册《湖北省散装水泥改革开放30周年》。

5 禁止城市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成为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5年11月21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81号令《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对武汉市和其他省辖市、州、直管市及县级市县的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时间限期作出了规定。省建设厅、公安厅、交通厅、商务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环境保护局等也联合发文, 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要求。自此, 在全省范围内“禁现”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成为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内容, 散装水泥管理工作得到延伸。

6 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2007年6月31日, 省建设厅制定了《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 要求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在农村建立散装水泥使用网点, 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7 散装水泥技术进步显著

1975年, 武汉专用汽车厂改装了全国第一辆带空压机的立锥型罐体散装水泥专用汽车, 通过了一机部部级技术鉴定

1977年8月, 铁道部江岸车辆厂试制成功了全国第一节U60型立式下卸式散装水泥专用火车, 通过了铁道部部级技术鉴定。

1980年1月, 由长航科研所设计、长沙造船厂制造的全国第一条300吨散装水泥专用驳船, 通过了交通部部级技术鉴定, 并被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1月, 武汉市商品混凝土管理站完成了《武汉市商品砂浆的推广应用研究》科研项目研究, 制定了《武汉市商品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规定 (试行) 》。

2008年6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十堰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武汉理工大联合课题组完成了国家商务部下达的《散装水泥流通术语》标准制定, 通过了由国家标准委员会组织的评审, 于2008年9月27日由商务部公告颁布, 从2009年3月1日开始实施。

湖北省是全国唯一能够集研制散装水泥专用汽车、火车、驳船、集装箱为一体, 并已经大规模使用散装水泥专用汽车、火车、驳船、集装箱、集装袋的省份。

8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水泥厂等大型水泥企业对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和散装水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水泥厂长年来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生产供应散装水泥, 为全省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为丹江口、葛洲坝、隔河岩、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生产供应了大量的大坝特种水泥, 为全省城乡建设生产供应了大量优质水泥, 同时带动了全省散装水泥发展。

9 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加速

湖北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用23年时间达到100万吨, 用13年时间达到500万吨, 用3年时间再到1000万吨, 用3年时间达到2000万吨。历年累计供应散装水泥1.53亿吨, 创综合经济效益69亿元, 为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10 散装水泥工作管理趋于加强

1986年以前, 湖北省散装水泥工作由省建委主管。以后转为省经委主管、省建材工业总公司代管。2003年11月, 湖北省政府决定由省建设厅主管全省散装水泥工作, 至2007年9月全省散装水泥机构全部归属建设部门管理。

上一篇:学校阳光活动方案下一篇:mba考试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