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灭蝗的故事

2024-04-25

姚崇灭蝗的故事(精选4篇)

篇1:姚崇灭蝗的故事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7,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姚崇灭蝗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

“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像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篇2:姚崇灭蝗的故事

这年春天,几百只螳螂聚集在一棵大树下,开着每年都要举行的“灭蝗”技术会。螳螂们正在切磋着“灭蝗”技术。

忽然,一只黠螳螂身穿紫中带白的战袍走上台,看上去活像一簇紫丁香,走起路来好不威风。它清清嗓子对大家宣布:“今年的技术会由我主持,我是刚刚走马上任的总指挥……”坐在下面的螳螂们半信半疑,纷纷嘀咕起来。

黠螳螂见此场面,有条有理地说:“灭蝗指挥部刚刚查明,咱们这块草坪最适合蝗虫产卵。这里终年阳光照射,土质松软,而且避风。要知道,在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草坪上竟有几万只蝗虫卵。当卵变成成虫时,就有成群的蝗虫觅食,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今年要完成一个代号为‘特大行动’的灭蝗计划!”黠螳螂语调变得十分神秘。下面的螳螂们脑子里都画了一个大问号,等黠螳螂把行动方案讲清楚后,它们脑子里的问号,一下子变成了惊叹号。

第二天早晨,“特大行动”就开始了。黠螳螂带领几只螳螂来到草坪中央,那儿有一个不大的洞口,是四通八达的隧道。这里是鼹鼠的家。几只螳螂对着洞口大喊:“有请‘黑县令’。”声音传到洞里,被一只肥壮的黑鼹鼠听到了。它便是黠螳螂要找的黑县令。你可别小看这只鼹鼠,这一带的鼹鼠都得听它的,要不怎么叫它“黑县令”呢!

这位县令大人知道上面有人找它,真是喜出望外,整整黑色“鼹礼服”,不慌不忙来到洞口,露出那尖尖的鼻子问道:“是谁找我?”黠螳螂急忙回复道:“我黠螳螂无事不钻三宝洞,只是想请您帮助消灭……”

黠螳螂话未说完,旁边的几只螳螂纷纷抢着说:“酬金优厚,省时省力,并能解馋。”

它们几个的`话还没说完,黑县令有点不耐烦了,大声喊:“别绕圈子了,你们让我干什么,就直说!”

“消灭幼蝗蝻。”几只螳螂一齐答道。

黑县令哈哈一笑说:“这点小事包在我身上了。”

下午,黑县令亲自率领一个加强排在草坪的地下,拉开了灭蝗的战斗。战斗中,黑县令想:“如按常规计算,半天下来才消灭500只幼蝻,要想在幼蝻出土以前把它们都消灭掉,可真是瞎想。”最后决定:再派一个加强排。能吃的吃,吃不了的就咬死,咬不过来的就装到编织鸟送的口袋里,运到河里淹死。

地下的鼹鼠激烈地奋战;地上的螳螂也在不停地寻找准备逃出的幼蝻;树上几十只编织鸟也在紧张地制作着口袋。它们每做好一只口袋,树下早已等候的螳螂们便迅速地运往十几个洞口。在不远的河边,也有一个洞口,小乌龟趴在那里。它们的任务是把一只只口袋拖到河底,为幼蝻举行水葬。这样陆、海、空三军大张旗鼓,忙碌了整整三天,再看那幼蝻的十万大军已是屈指可数了。

这回可是史无前例的大胜仗,它们消灭了一个飞蝗群体。在庆功会上,黠螳螂乐得17只复眼几乎都并到了一起。黑县令也稳稳当当地戴上了乌纱帽,为酬谢盟军,特为编织鸟订购了缝纫机,为小乌龟买了脚蹼。

篇3:姚崇灭蝗的故事

一、唐代蝗虫成灾的原因

1. 因干旱而成灾。

对于蝗灾的产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 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的繁殖, 生长发育和存活有很多益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隋唐五代以至宋初的这段时期定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温暖期, 指出这段时期气候偏暖, 易于蝗虫繁殖。据《新唐书》卷36记载, 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几年即位之初, 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相继发生旱灾, “长安二年春, 无雨, 至于六月。三年冬, 无雪, 至于明年二月”。“神龙二年东, 无雨, 至于明年五月, 京师, 山东、河北、河南旱, 饥。”“太极元年春, 旱;七月夏旱。”“开元二年春, 大旱。”[1]卷96至开元三年, 四年, 河南、河北、山东即发大严重蝗灾, 山东诸州大蝗飞则蔽日, 下则食田稼, 声如风雨, 蝗虫所过之处“食苗草树叶, 连根并尽”[2]169。

2. 因政局不稳而成害。

开元三年、四年所发的蝗灾与唐玄宗即位之前政治动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唐朝就整体而言, 前期政治清平, 经济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等设施因统治者实施重农政策, 执行较彻底, 故能起到保护生态平衡, 有效限制蝗灾发生等作用, 但在武则天末年至唐玄宗即位这段时期, 政局混乱, 宫廷斗争激烈。特别是中宗及韦后专政时期, 中宗昏庸, 韦后阴险, 沉溺于享乐, 至水利工程失修。玄宗开元年初, 连续的三次蝗灾, 皆在河南、山东一带爆发, 其范围明显沿黄河及其支流分布, 河北的蝗灾带则沿着年久失修的运河通故道。由于政局动荡, 北方地区大量的农田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土地得不到耕种, 农田荒芜、杂草丛生, 生态环境异常脆弱, 这给蝗虫提供了大量的适应环境。按照现代灾害管理学的理论, 灾害管理主要包括通过法律的、行动的、宣传教育的, 经济制约的或者其他有关手段、控制、约束与引导人们对灾害的反应与有关减灾的行为, 影响与改善人们的减灾观念。设计、组织、决策与指挥有关的减灾活动等内容, 可以看出一个清明、高效的政府对于减灾、救灾的巨大影响, 而武后至玄宗之前的统治者显然不可能有此作为。

二、姚崇灭蝗的思想

子思、孟子等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 自然与人合一。汉代的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说”, 而“灾异谴告说”则是天人感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影响了两汉以后的各朝政权。根据“灾异谴告说”, 对于蝗灾的发生, 人们理解为“天帝”有意降罚于人类, 帝王及大臣应该检讨自己施政得失, 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 承担责任, 以求上天的宽恕, 而不是去捕杀蝗虫。姚崇却能突破时代局限, 以大无畏精神提出灭蝗主张。开元四年, 山东蝗虫大起, 姚崇立即上奏唐云宗曰:“《毛诗》云‘秉彼蟊贼, 以付炎水。’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 劝督农桑, 去彼蝗蜮, 以及蟊贼。’此并除蝗议也。虫既解畏人, 易为驱逐。”提出应当努力灭蝗。但遭到汴州刺史倪若水的抵制, 他上奏朝廷:“蝗是天灾, 自宜修德。刘聪时既记不得, 为害更深。”遭到姚崇的严厉训斥:“今生看食苗, 何忍不救, 因以饥馑, 将何自安?幸勿迟回, 自招悔吝。”随着灭蝗行动的展开, 一些大臣反调重谈, “朝廷喧议, 皆以驱蝗为不便”[1]卷96。黄门监卢怀慎, 提出:“蝗是天灾, 岂可利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 有伤和气。”[1]卷96谏议大夫韩思复也提出, “蝗虫是天灾, 当修德以禳之, 空非人力所能翦灭。”[1]卷96玄宗皇帝也曾一度有所怀疑, 问姚崇:“蝗, 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 得无违而伤义乎?”姚崇力排众议:“今山东蝗虫, 所在流满, 仍极繁息, 实所稀闻。河北, 河南, 无多贮积, 傥无收获, 岂免流离?事系安危, 不可胶柱, 纵使除之不尽, 犹胜养以成灾。”从国家安危, 百姓角度出发, 来论及灭蝗的重要意义, 这对于即位不久, 念于稳定政权的玄宗皇帝是极大触动, 而姚崇不顾荣禄提出的“若除不得, 臣在官爵, 并请削除。”[1]卷96坚定了玄宗灭蝗的决心。

姚崇基于“重人事, 轻天命”的理念, 突破大部分唐人的思想认识, 强调蝗虫可灭, 而百姓必救, 这虽是姚崇超越其时代的个例, 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人类自觉灭蝗的首次大规模行动。

三、姚崇的灭蝗措施

1. 驱扑焚瘗之法。

此法主要是利用蝗虫的趋光性来诱惑其投火, 并在火旁边挖沟, 变焚边埋。“虫即解畏人, 易为驱逐, 又苗稼皆有地主, 救护必辞劳。蝗即解飞, 夜必赴火, 火边掘坑, 且焚且瘗, 除之可尽。”[1]卷96唐朝采此方法后, 取得成效, 仅山东蝗虫就杀百余万石, 而其他的蝗虫见火后向海面逃窜, 正好遇到大潮汐, 竟漂死许多, “蝗虫积成堆岸”[1]卷96。

2. 强调民力可用。

姚崇认为发动民力可以捕灭蝗虫, 只是百姓畏于天灾神异, 不敢扑灭, 而只能“烧香礼拜, 设祭祈恩, 眼看食苗, 手不敢迈”[1]93024。为鼓励百姓积极灭蝗, 在这次捕蝗行动中, 蝗区还采取了捕蝗给粟的奖励办法, 《朝野佥载》记载:“敕差使与州县相知驱逐, 采得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 粟亦如之。”[2]169即按照捕蝗多少给予相应的奖励。姚崇指出:“自古有讨除不得者, 只是不用天命, 但使齐心戮力, 必是可除。”基于姚崇派遣御史分道督促。姚崇作为宰相, 从关心群众疾苦出发, 号召百姓灭蝗, 这是正确的做法。”[1]卷96

3. 强化政府灭蝗行政职能。

在灭蝗工作姚崇非常善于运用国家权力和宰相地位来推行捕灭蝗虫的工作, 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姚崇设置杀蝗虫使一职, 由御史兼任, 其职责是督促地方官灭蝗并将成效纳入考核, 如灭蝗不利“所由官量事贬降。”[1]卷96当汴州刺史倪若水以天灾来抗人事时, 遭到姚崇的严词训诫, 迫使其改变态度, 努力灭蝗, 谏议大夫韩思复也因为对于灭蝗持异议, 而被派往山东检蝗虫所之处。

4. 灾后抚恤, 恢复生产。

蝗灾虽经过全力控制, 但百姓却也弊败不堪, 为慰抚存问, 政府开仓赈济百姓, 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开元三年, 玄宗令礼部尚书郑惟忠持节河南安抚百姓, 工部尚书刘知柔持节河北安抚百姓, “其被蝗水之州, 量事赈贷, 各安其俗。”[2]169政府为了使百姓尽快地恢复生产, 蠲免赋税, 借贷种子、耕牛。唐令规定:“凡水、旱、虫、蝗为灾者, 则有分数:十分损四以上免租, 损六以上免租、调, 损七以上课税俱免。”[4]卷3因此遇到蝗害严重之时, 政府就蠲免百姓赋税, 开元三年, “若贷粮地税庸调正租一日并征, 必无办法, 河北诸州宜委州县长官, 勘责灼然不能支济者税租。且於本州纳不须征, 却待至春者, 更别处分, 有贷粮回溥等, 亦量事减征。”[5]卷27政府这类切实的救灾行动, 对受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确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蝗害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 但也具有社会属性, 它对人类危害程度的大小与人类持有的思想和采取的措施有很大关系。如果政治环境和吏治良好, 措施得力, 蝗害的后果可以减轻或消除。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 尤其安史之乱之前, 吏治比较清明, 政府的行政效率相对较高。而唐初开始形成的民本思想, 成为执政者以“民本”为根本出发点, “重人事, 轻天命”, 不受天命支配, 以人力灭灾, 祛除灾难。姚崇之所以成为历史“治蝗之臣”, 其思想根源亦是如此, 而唐太宗吞食蝗虫, 果断采取灭蝗减灾对策, 亦为其树立榜样。姚崇治蝗是我国古代历史由消极灭蝗转为积极灭蝗的开始, 其科学得当的灭蝗策略也为后代继承并推广。其一, 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坚决灭蝗决策。姚崇作为当时宰相, 坚决主张灭蝗并取得玄宗帝支持, 表现了最高决策者在蝗灾面前的无畏精神及减灾决心, 对于改善灾民的灾害心理和减灾心理, 积极投身于灭蝗这样的减灾之中, 以降低自然灾害给灾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其二, 遣使督办。当重大灾害发生后, 中央政府有临时派遣使臣赴灾区协助地方救灾或主持救灾, 并负责对前方的救灾进行监督。但在姚崇之前, 中央主要针对水、旱等灾派使督办, 而灭蝗则始于姚崇。因蝗灾的特殊性, 中央派遣御史分赴灾区主持或监督地方救灾而具现实意义, 前已论述, 汴州刺史倪若水即为证例。其三, 创新灭蝗方法, 综合减灾。姚崇改变了传统的捕捉法和掘沟法, 创造了焚瘗之法, 从而使灭蝗成绩显著。姚崇治蝗不仅仅停留于灭蝗, 而是采取综合减灾。灭蝗虽取得重大成绩, 但灾情严重, 民间受灾亦不轻, 姚崇积极开展灾后抚恤, 放贷, 蠲免钱粮, 从而使生产迅速恢复, 使大灾之后没有出现大荒。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姚崇传[Z].中华书局, 1975.

[2]张鷟.朝野佥载[M].中华书局, 1979.

[3]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中华书局, 1960.

[4]李林甫等.唐六典[M].中华书局, 1992.

篇4:姚崇灭蝗的故事

椋鸟喜欢集体活动,甚至有上百万只椋鸟在空中飞舞的壮观景象;

意大利首都罗马,会在冬季迎来约500万只椋鸟,不过雨点般的鸟粪令居民“谈鸟色变”——鸟粪从天而降,无论是行人、雕像,还是地面上的车辆都无一幸免。

椋鸟是一种鸟类的总称,广义上的椋鸟包括椋鸟科的上百种鸟类,人们熟知的鹩哥、八哥也都在其中;狭义上的椋鸟仅仅是指椋鸟科里椋鸟属的鸟类,一共有16种。

椋鸟分布广泛,在北半球,除了寒冷的北极圈与炎热干旱的沙漠,几乎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椋鸟通常体长为20~40厘米,虽然在雀类里属于“大块头”,但也只能算是小型鸟类。它们翅膀又长又尖,尾巴短而扁平,腿和脚粗壮,能够在很湿滑的地方站稳。它们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在地面活动,非常擅长捕食各种昆虫——大部分都是对农作物有害的。因此,很多国家都会在树上挂出人工制作的鸟巢,以吸引椋鸟前来安家,帮助人们消灭害虫。

椋鸟喜欢集体活动,在苏格兰小镇葛特纳·格林,常常能见到上百万只椋鸟在空中飞舞的壮观景象;意大利首都罗马,也会在冬季迎来约500万只椋鸟,不过雨点般的鸟粪让居民“谈鸟色变”;在我国海南省海口市也上演过这样的奇观,遮天蔽日的丝光椋鸟盘旋在城市上空,震耳的鸟鸣淹没了汽车喇叭声,引得市民纷纷驻足观望……

椋鸟空中包围猛禽

大量粪便令人头痛

椋鸟是高度社会化的鸟类,它们通常都过着集体生活,这在鸟类中十分常见,只是椋鸟的种群数量十分惊人,常常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只。一大群椋鸟在夕阳下集结飞翔,舞动天际,景象颇为壮观。

苏格兰边境小镇葛特纳·格林不仅是英国闻名的“私奔者的天堂”,也是著名的椋鸟观赏地。每年冬季,整个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星椋鸟都会飞来,聚集在这个小镇附近。它们早出晚归,极有规律,因此在栖息地与觅食地之间飞行时,就能看见壮观的一幕。

上百万只星椋鸟的飞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在天空中集结,并一直保持旋动的状态、不断变换着队形:时而像鲸鱼,时而又成了企鹅……长期拍摄星椋鸟的摄影师吉尔·约翰逊表示,星椋鸟的队形不断变化,充满奇幻色彩,单单一张照片是无法展现出这种惊人美丽的。

科学家认为,椋鸟的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安全,它们在飞行中不断变化阵形,以迷惑那些虎视眈眈的捕食者。曾有科学家观察到一只孤独的猛禽冲进椋鸟群中,想捕捉一只落单的椋鸟当做美餐。但是很快,椋鸟群立即组成了一个非常紧凑的队形,并且不停地旋转与收缩,将敌人包围了起来。这时,“猎人”反而成为了“猎物”,不得不放弃捕猎,只能努力左冲右突,狼狈逃走。

那么,上百万只椋鸟为什么能在飞行时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根据科学家们最新的研究,椋鸟在飞行时,行为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影响,如果一只鸟变速或者转向,其他的鸟也都会效仿。只是,椋鸟是如何在极短时间里传递和处理信号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成群飞舞的椋鸟固然壮观,但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烦恼,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人人都“谈鸟色变”。

每年冬季,去罗马过冬的椋鸟超过500万只。这些鸟白天在罗马郊外觅食,晚上返回城里过夜。城里不仅温暖,而且少有椋鸟天敌,使它们能放心地在树上栖息。因此,在罗马常常都能看见一大群黑压压的椋鸟铺天盖地在城市上空飞行,像蝗虫一样密集。最令人头痛的是,雨点般的鸟粪会从天而降,无论是行人、雕像,还是地面上的车辆都无一幸免。

罗马市政府每年都会花费约12万欧元来专门治理椋鸟的问题。工作人员会从头到脚用防护服严密裹紧,防止鸟粪的恶臭熏人,脸上戴着面具,手持扩音器——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让椋鸟误认为处于危险之中。不过,罗马政府的治理行动收效甚微,虽然噪音能赶走部分椋鸟,但它们实在太多,大部分仍然留在城市。

捕虫能手灰椋鸟

森林卫士紫翅椋鸟

尽管罗马的椋鸟已经泛滥成灾,但绝大多数时间里,椋鸟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例如灰椋鸟和紫翅椋鸟。它们是我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椋鸟,拥有卓越的捕虫能力,是人类的好朋友。

灰椋鸟个头大小比家鸽稍小,体长约19~24厘米,重量一般不超过100克。灰椋鸟有点“名不副实”:身体大部分地方是黑色的,只有背面为灰褐色,喙和脚爪呈鲜艳的橙红色,在野外很好辨认。

灰椋鸟主要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的平原地带,主要栖息在农田、小树林甚至城市的绿化林里。除了繁殖的时候成对活动之外,灰椋鸟总是成群地栖息在树上,或飞翔在空中。与其他“能言善辩”的椋鸟相比,灰椋鸟的鸣叫声低微而单调。

外表低调的灰椋鸟是椋鸟家族中最善于捕虫的成员。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例如螟蛾的幼虫、蚂蚁、虻、胡蜂、蝗虫、金龟子、象鼻虫等,其中大多数都是常见的害虫。据统计,一对正在喂养雏鸟的灰椋鸟夫妇,每天捕捉的害虫超过400克。可见,灰椋鸟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显著的作用。因此,很多国家都把人工制作的巢箱挂在树上,以便灰椋鸟前来安家,帮助人们消灭害虫。

如果说灰椋鸟是保护农作物的卫士,那么紫翅椋鸟就是森林卫士。紫翅椋鸟俗名为亚洲椋鸟,和灰椋鸟大小相仿,但通体黑色,有着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

紫翅椋鸟通常栖息在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以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不过,在秋季食物匮乏的时候,它们也会聚集在果园中偷食果实。不过,与它消灭的大量害虫和保护森林的贡献相比较,这点小小的“偷吃”实在不算什么,果树主人通常也不会干涉,就当做是给它们的酬劳。

由于保护森林的效果明显,原产亚洲和非洲的紫翅椋鸟被引进到了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

粉红椋鸟:“灭蝗铁甲兵”

与灰椋鸟和紫翅椋鸟的杂食性不同,粉红椋鸟对食物相当专一,它们对蝗虫情有独钟,而且食量惊人。

粉红椋鸟的长相与八哥有几分类似,但背部、胸部、两肋及腹部的羽毛为粉红色,鲜艳可爱。我国的新疆是粉红椋鸟的主要繁殖地,每年5月,粉红椋鸟就从冬季栖息地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先在食物丰富的山地落脚,然后集群占据石头堆、崖壁缝隙等处选择筑巢。为争夺有利地势,雄鸟之间时常发生激战,这时,雄鸟头顶上部的羽毛蓬展,用以恐吓其他雄鸟并吸引雌鸟。经过数日的争夺、追求之后,粉红椋鸟最终组建成一夫一妻制的临时家庭,共同筑巢,繁殖后代。

粉红椋鸟每年繁殖一次,每窝产卵3~8枚,成活率较高。它们以蝗虫为主食,并且食量惊人。每只成年粉红椋鸟每天捕食蝗虫120~170只,这些蝗虫的总重量甚至超过了它们本身的体重。雏鸟在成长过程中食量剧增,有时对食物的需求甚至超过成鸟。好胃口、大食量以及对蝗虫的偏爱,使粉红椋鸟成为生物灭蝗的的主力军。

在新疆,当地人民亲切地称粉红椋鸟为“灭蝗铁甲兵”。以前,伊犁河谷有300万亩以上的草场经常遭受蝗灾,粉红椋鸟“入住”以后,有205万亩草场的蝗灾得到控制。每年7月,都有大量雏鸟在新疆草原上的人工鸟巢中孵化。粉红椋鸟在草原上常常跟随牲畜群活动,捕食被牲畜惊起的蝗虫,或是成群聚集觅食,将蝗虫从草丛中惊吓出来,然后进行捕食。

与犀牛共生的牛椋鸟

能在狮豹的身上觅食

牛椋鸟分布于非洲,体长约20厘米,体羽为黄褐色,腹部奶油色,长着一对红色的眼睛和黄色的眼圈,嘴巴大而扁平,尾巴坚挺,脚爪锐利,可以在任何光滑的体表站稳。

牛椋鸟还有个名字叫做啄牛鸟,从名字就能看出这种鸟儿和牛的共生关系。在非洲,几乎每只犀牛的身边都有牛椋鸟的身影。除了犀牛,牛椋鸟还喜欢在野牛、斑马、长颈鹿等动物身上觅食,甚至有时候还会在狮子、豹子等猛兽身上讨食。食物则是对方皮毛间的蜱、蛆、虱子和皮屑。一只牛椋鸟每天可以吃掉100只吸饱了血的虱子,或是1.3万只虱子的幼虫。

除了产卵繁殖,牛椋鸟一生都在宿主身边度过,通常是好几只牛椋鸟“共享”一只犀牛,分散在犀牛身体的各个部位,从头、眼、耳、鼻、嘴到皮毛逐一清理,除了体表的各种寄生虫,连皮屑、眼屎、耳屎也不放过。如果宿主身上有伤口,它们还会啄食腐肉,帮助保持伤口清洁。牛椋鸟还是一位出色的哨兵,当有危险靠近时,它们会发出嘶嘶的叫声,提醒宿主。

牛椋鸟不但依赖宿主觅食,就连求偶交配也多在宿主身上进行,即使短暂地飞往别处建巢产卵,繁殖下一代,也要拔下一些宿主的毛发来筑巢。让人惊奇的是,牛椋鸟与它所有的宿主都配合默契,宿主在享受牛椋鸟服务的时候,也都一动不动地任小鸟啄食,场面十分和谐,即使狮、豹等大型猛兽也与牛椋鸟相处愉快,不会出现相互倾轧和争斗的情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姚崇灭蝗的故事】相关文章:

上一篇:赛马教案下一篇:送书的优秀作文2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