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育

2024-04-25

知识教育(共6篇)

篇1:知识教育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2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13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14教师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 4.反思性教学

1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6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18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4.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19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20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定势与功能固着 2.问题情境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2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头脑风暴训练

2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23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24气质类型与教育

我们克服气质偏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1.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在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对他们要热情。“刚柔相济”。

2.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产生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以柔克刚”。

3.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踏实顽强等品质。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

4.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要给予他们关怀、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

2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等同真理,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2.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6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7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篇2:知识教育

性离不开性的器官。在1岁半开始,家长就可以向孩子介绍自己的不同身体部位。头、肚子、屁股、鸡鸡……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让她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组成,有一个印象。在这个阶段,主要目的让孩子明白,所有的身体器官都是一样的,

其二,喜欢自己的身体

2岁开始让孩子悦纳自己的身体,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而自信。比如孩子在自己洗脸、穿内裤、穿袜子时给予鼓励。有一些习惯是在这个时候培养的,比如不能当众换衣服、女孩当众撩裙子等。

其三,保护自己的身体

3岁开始学会拒绝,当别人希望拥抱、亲吻、抚摸时,可以拒绝他人。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财富,神圣不可侵犯。在这个阶段,可以看一些性知识与自我保护的绘本,提升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表达,也可以参考书上内容。

其四、平等大方地谈性。

篇3:知识教育

每学期开学前几周, 儿子所在的学校均要测查学生假期自学知识的情况, 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假期中主动学习知识。我非常赞赏这样学知识的过程, 尽管孩子们对某些新知识不能理解透彻, 但常常会引发他们探讨。

这天早饭后儿子与我探讨一个测查的物理问题:用同样一把小刀划刻木头和花岗岩, 木头易划出痕迹而花岗岩不易, 这与物质的硬度还是密度有关?儿子依靠感觉答的是“硬度”, 而同学答的是“密度”, 儿子不敢确认自己答得是否对。我肯定地说:当然是你对了。儿子马上列举了几个很难划刻的物质, 他们的密度都大, 我一时也有点怀疑自己答错了。仔细一想, 不对呀, 与硬度有关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说服儿子?于是我想到了用反证法来证明是“硬度而不是密度影响划刻”:金子的密度比铁的大, 但金子用手指就能划出痕迹而铁不行, 所以说, 划刻肯定和硬度而不是密度有关。儿子尽管认可我的举证, 但还是说要问问老师, 看来他不够相信我这个化学老师, 更愿意信任自己的物理老师。我让他拿出书, 看书上有没有有力的证据, 结果在书上找到了定量数据, 数据中显示金刚石的密度小而一些金属的密度大, 金刚石显然比金属硬度大很多, 不容易有划痕反而可以做切割金属的工具, 通过多个数据更证明了不是“密度”而是“硬度”起作用, 在定量证据面前, 儿子才认可。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晚上的时候, 我感觉这件事情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我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件事情, 给儿子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记住知识是简单的事情, 记住了考试成绩可以提高, 但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考试,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呈现的思维过程, 对人的成长成才更有用。换句话说, 知识只有变成智慧才有持久的价值。人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 它是具有迁移性的。于是, 在与儿子闲聊的时候, 我漫不经心却是有意识地告诉儿子:如果有不会的、拿不准的知识, 先要去书上找答案, 书上都有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作为学生要养成从书本中学习基础知识的习惯。今天的问题利用书上的数据找到了证据, 昨天没解出的几何题就是书上原封不动的例题。今天妈妈解决问题用了“举反例”的方法来说明不是密度的问题, 而你的同学用的也是“举例法”, 但所举的例子恰好都是“密度大硬度也大的特殊事例”, 所以得到的规律就是一种不完全概括, 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就是片面的, 你只要能举出反例就能反驳他, 从而反证自己是对的。对于这些科学方法, 儿子一下可能难理解, 我又用了律师举证的例子来说明, 但估计对儿子来说只是有个印象而已。这也正常, 一个新知识、新方法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 还需在今后的体会中得到强化, 我只希望对他有些科学思维方法的启发。

当然, 还可以从两个概念的角度解读答案到底是什么。引导儿子区分密度和硬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反映单位体积质量的大小;硬度是物质的属性, 反映物体对外力侵入时所表现的抵抗能力, 二者并无直接关系。我又通过生活中的实用事例, 引导儿子思考“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利用物质的密度和硬度?”希望他能知道这些书本上的概念在生活中是大有用处的, 来矫正他前几天受同学、舆论形成的一种偏激的观点 (高考无用论) 。最后, 我让儿子推测一下, 物质硬度的大小从微观看可能和什么有关?我曾经浅显地从微观角度给他解释过“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他说可能和微粒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 以他现有的知识, 能说出这个理由, 已经非常棒了。尽管这些知识, 课本上没有, 考试也不会考, 但我有意识让他从微观角度推测一下, 一来源于我自身学化学的背景, 二来希望他能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 尽量能从本质上思考问题, 能问出“为什么是这样的?”

没想到我的这个鼓励和用意, 在几天后得到了延伸和发扬。儿子主动地说:“声音是靠振动传播的, 声音在固态、液态、气态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 是不是和微粒的紧密堆积程度有关?”儿子居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关联, 并能自己提出问题去解决,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大大赞扬了他, 内心窃喜:孺子可教也!

三、反思与心得

之所以对这件事这么敏感, 原因在于我近年一直在关注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 关注教师应该怎么教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记忆、理解了大量知识, 但一遇到换个方式考察的问题就不会了?除了基础知识学得不够牢固, 还有一个就是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足, 和教师只关注知识“是什么”, 不关注“为什么”以及“怎么教知识”有关, 比如, 教师在传授“硬度和密度”这些概念的过程中, 如果能像前文提到的那样, 进行知识的对比, 并与生活实际、微观结构进行关联, 既拓展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又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的价值。再如, 我曾经在高三模拟试题中出过一个选项“醋是调味剂和防腐剂”, 这是一个正确选项, 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是错误的。这是化学教材的原文内容, 如果仅仅是教材上的一句话也不必死抠它, 关键这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不要说高三学生, 就是初中学生也应该知道。那为什么学生到高三时却不会判断?显然在新课教学时, 大多数教师仅仅将其当作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介绍而已, 没有将该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自然缺少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学生理解的障碍在于“防腐剂”这一点上。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换个角度提问:食盐、醋或糖腌菜不易腐烂, 说明这三种调味剂还是什么剂?这样就做到了将条目性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了关联, 当该内容再出现时, 学生就有了联系生活的思维角度, 就能深层理解和应用知识了。可见, 教师教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隐含了思维切入的角度及深度, 对学生是否能够深层理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知识的层面来看, 具体的知识点属于“事实性知识”, 而将具体知识与生活实际关联, “事实性知识”就转化为“方法性知识”或“价值性知识”, 后者是可以迁移转化为能力的。我们观察课堂发现, 无论教师有经验与否, 所教的具体知识点差距不大, 差别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是否能够关注知识背后蕴含的知识价值。

篇4:论知识教育之误区

【关键词】知识教育误区知识困境

【Abstract】The paper account the serious result for the excess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expounds the knowledge predicament for the human nowaday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education must befewer but better.

【Key words】Knowledge 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Knowledge predicament

【中图分类号】G6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5-01

在教学中,有一个误区,认为老师教的越多越好,我认为是一个误区。

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爆炸阶段,各种各样的知识层出不穷,不同的媒介狂轰乱炸,从报纸到电视,再到网络,人们每天可以接触、学习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知识,人人皆以有知识、知识多为光荣,哪怕这些知识本身会打架。

于是乎,从小孩尚在母腹之时,就开始胎教,各种各样的胎教音乐应运而生,准妈妈们忙得不亦乐乎;等小孩出世,又有0-6岁的幼儿教育方案在等着,上了幼儿园也不闲,提前开始学小学的加减法;小孩上了小学,面对着已经学过的知识又要重新再学一遍,小学还没毕业,在“未来的竞争会很激烈,多学一门就多一种出路”等话的影响下,家长开始心慌,于是不停地给小孩报各种兴趣班,比如奥数班,音乐班,绘画班,书法班,等等。可怜的小孩,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一周只有两上休息日,除了上学之外,其他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全部用来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小小年纪,便被拖的筋疲力尽,象个小老头,不知这样学下去,长大了还有没有力气去和别人拚;小学升初中,也是一关,犹如打仗一般,只是不知到底是和谁拚,是和别人,还是和自己?上了初中,身上的统就绷得更紧了,“不好好学,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为了考上重点高中,晚上的时间也要牺牲,正是长身体的时间,生物钟宛全被破坏,能十点睡觉已经是一种幸福了;考上重点高中,更没完,高中三年是最艰苦的三年,孩子埋头于一尺多高的书籍中,游弋于重复的知识间;好容易考上大学,状况仍然没有变化,只是这时候,大部分人再也学不动了,于是大学逃课成风,老师需要点名才能约束住学生。等到上班,才知道自己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而且还要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没完没了……

不仅小孩在忙,大人也在忙,忙著到处报名,到处打听消息,挤破头去上“好学校”。可怜天下父母心,为自己的孩子“鞠躬尽瘁”。尽管这样,小孩却未见得全部领情,不满的小孩选择极端方式来反抗,学生自杀,甚至以子弑父(母)的事情时有发生。

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仍有一部分的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难,“知识改变命运”一词已失去部分信力,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迷茫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由于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力,原来人们费很大的劲才能做的到的事情,现在变得简单了,人们的认识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现实转向虚拟。原来的体系被推翻,只在部分地方死灰复燃,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民国时期就被打倒,在文革中更是经历了摧枯拉朽般的破坏,只剩下一些残渣。现在传统文化又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没有了国家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复燃也只能是回光返照。旧的体系并未全部坍塌,新的体系尚未完全构建,现代的科学体系有其本身致命的缺点,还有许多的未知领域,而且科学已显露出本身的弊端,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除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之外,还带来了大气污染,刺耳的噪声,以及无法根治的疾病,这些东西,象一个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整个人类,而人们却无处索赔,罪魁祸首是谁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呢?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学习传统,还是现代,或是开山立派?大部分人在摸索。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合理的东西,但是糟粕也不少,在这个没有国学大师的年代,又如何分辩哪些是应该学的,还有哪些是不该学的呢?席卷全国的易中天,于丹热,他们说的就是对的吗?现代的科学知识里,分门别类的不少,能完全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熟练运用,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山立派,普通人不用考虑,除非大智慧的人,并且不用考虑衣食才行。

篇5:知识教育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 《爱弥儿》 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 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之父” 《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 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 《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职业,城乡结构和人口迁移)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反作用(政治功能)1.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2.是舆论力量3.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和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社会政治关系的以延续和发展,或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内容的选择3.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吸收和舍弃)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少年期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不能一刀切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国家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902年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未实行 1904“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正式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1922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取多种形式并存。

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

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培养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合。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核心。德智体美劳动技术46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灵魂与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综合)课程

指课业和进程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的作用

1.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确定的根据4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综合课程-怀特海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杜威-“连带学习(喜恶)”

克伯屈-“附属学习(态度兴趣情感熏陶)”

学科中心课理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 即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杜威和克伯屈

基本特征:1.主张一切学习来自经验。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科学界限,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即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课程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老师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注意其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科之间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间的衔接。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实际效应,CIPP: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开发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四段论即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理论》

情景模式,综合以上,劳顿“文化分析”理论。包括情境分析,目标描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合作性与创造性。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6.校本发展观,开发学校课程。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

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标准的制订:1.义务教育阶段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高中课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教材的编写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2.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3.密切联系生活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发展空间。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老师。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与合作。

教学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任务:形式教育,洛克,裴斯泰洛齐,重在发展学生智力,不注重实用意义,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联想主义心理学。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包括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二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二者有机结合,不可脱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的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基本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的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等,课的结构:组织明确,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包括实物直观,模相直观和言语直观。要求1.要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民主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知识与德育相统一。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征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 兰本达 2.纲要图示教学法 沙塔洛夫3.暗示教学法(联想,情境,音乐)乔治 洛扎诺夫

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只重视态度。我国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p10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布鲁纳

教学方法选用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3.依据教学目标4.依据学生特点5.依据现有多媒体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道尔顿制 柏克赫斯特 p109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种类p111.新型教学观p114.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115.感觉,知觉,注意。p122

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复习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p140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46.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p149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0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迁移p156.促进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理论p16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结构),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即符号系统为中介 心理发展观P188.情绪的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1.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

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 忧郁、恐惧、孤独、愤怒,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

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有效表达情绪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法,意志调节法,幽默法,补偿法

人格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社会性和功能性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P199等方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八个阶段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自身的诱惑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3.家庭环境影响4.上网者自身因素 治疗方法:心理干预1.强化干预(奖励惩罚)2.厌恶干预法3.转移注意力法4.替代,延迟满足法5.团体辅导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主要方法:强化法

(表扬批评),系统脱敏法-沃尔普,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收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4个特点)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一个观念成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三个阶段:1.选择阶段2.赞赏阶段3.行动阶段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即他律期(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9岁以下2.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阶段20岁后才出现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最高阶段)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品质教育(核心)四个部分组成。

德育意义:1.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

意义1.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的迫切要求3.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途径1.学科教学中渗透2.专题教育中融合3.课外活动中实践4.教师培训是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是扩展空间 生活教育 意义:1.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教育重要职责3,对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途径方式: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3.体验型4.创造型

生存教育

意义:1.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途径: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

安全教育 意义:1.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2.是向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途径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意义:1.帮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全面认识自己2.帮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以新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可以做专题报告会,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组织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德育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正确合理,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结合,协调一致。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德育网络。3.处理好链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

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中学德育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要求1.有针对性2.有感染性3.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 榜样示范法 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 要求:1.创设良好环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修养法即个人修养法 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评价法即奖惩法,公正合理,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评比要发扬民主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埃拉斯莫斯

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功能:归属,认同,支持,塑造。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不会自发形成。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健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集体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准确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尔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3.课外活动给学习增添乐趣4.课外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1.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情绪。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福勒和布朗提出教师成长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一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包括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布鲁巴奇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2.有良好教育水平认知3.热爱职业热爱学生4.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因素: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篇6:知识教育

第四期

2014年04月

预防行动——癌症知识讲座

主讲人 谢清玲

第一部分 癌症的危害及防治形势

一、癌症的危害

因为环境恶化、生活习惯不良、工作和生活情绪长期紧张、慢性病史、癌症家庭史的影响,癌症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一份全球报告资料显示:慢性病来势汹汹,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第一杀手。过去,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癌症预防控制知识、缺乏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手段,导致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多数已到了中晚期;加上现代医学至今仍对根治中晚期癌症缺乏良策,因此病死率很高。据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每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我国每年癌症发病病例200万,死亡150万,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在0-64岁人群中,每死亡4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为死因的首位。在农村癌症死亡率上升明显高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癌症致残、致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医疗费用上千亿,而且还在逐年上升,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已将癌症等疾病防治列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当前癌症防治形势

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痊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命的质量的。

2、我国癌症防治的总体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癌症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而有限的癌症防治资源又大多用于癌症患者的中晚期治疗,重治轻防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此外,农村的癌症防治工作异常薄弱,对高发地区癌症的严重危害缺乏有效的对策,影响健康公平性的体现。

3、党的十六大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为癌症防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国家卫生部颁布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癌症防治战略方针。成立了全国癌症防治协调领导组及国家癌症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了国家癌症防治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研究并制定了主要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加强对“防癌体检”的准入管理及监督。

5、中华预防医学会2006年8月确定在全国推广“癌症筛查爱心大行动”,选定了预防行动癌症尿液筛查监测试剂对重点人群开展筛查。

第二部分 癌症的基础知识

1、肿瘤、恶性肿瘤和癌症的概念

肿瘤是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在不同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生长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的生长物”或赘生物。它的细胞与正常组织的不同,不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规律生长,而变得不受约束和控制,并呈无规律的迅速生长,以致可以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

根据肿瘤的病理形态、生长方式,尤其是根据肿瘤对病人的危害程度,将肿瘤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

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在短时期内体积可明显增大,肿块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全,边界不清。恶性肿瘤细胞容易转移。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在医学上是指发生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所有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

2、癌症的产生和形成的几个发展阶段

癌症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通常在致癌物质长达数年的不断刺激下,组织器官的细胞可能发生不断增生以致形成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终演变成癌。大多数癌症从最早的致癌物作用到最终癌症的出现,一般需十几年至几十年。这是癌症的潜伏阶段,在此阶段,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1)癌症的早期阶段可分为: ①细胞增生阶段;②细胞不典型增生阶段;③细胞的化生;④原位癌。此阶段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痊愈的。

(2)癌症的中晚期是指癌细胞的浸润和癌细胞的转移阶段。此阶段的癌症通过有效的治疗,一部分患者是可以康复的,大多数患者是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

3、癌症的高危人群

癌症的高危人群是指在这部分人中发生癌症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在进行癌症的普查和筛查工作中,高危人群是筛查工作的重点。

一般来讲,癌症的高危人群包括下列几组人群:(1)中老年人群:

(2)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如石棉、苯、镉、铬、砷、木屑、放射线、氡、紫外线、烷化剂、芳香胺、多环烃、已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联苯、双氯甲基醚、煤烟和焦油、杀虫剂、橡胶、冶炼业、家具制造等;

(3)不良生活习惯人群:15年以上烟龄者、长期酿酒者、暴饮暴食、长期食用腌制、熏制食品者、长期熬夜者;

(4)具有癌症遗传易感性的人群:直系亲属中有癌症患者的人群,尤其是a、乳腺癌、b、结肠癌、c、肺癌、d、成视网膜细胞瘤、e、白血病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5)有相关病史的人群:EB病毒感染者、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肠胃炎患者、血吸虫感染者等;

(6)长期生活节奏紊乱、神经高度紧张的工作,以及处于恶劣工作环境的从业人员,如交警、司机等。

4、癌症十大警告信号

全国癌症防治办公室发出的常见癌症的十大警告信号:(1)耳鸣、听力减退、鼻塞、抽吸咳出的鼻咽分泌物带血,头痛,颈部肿块。

(2)持续性消化不良。

(3)持续性嘶哑,干咳,痰中带血。(4)原因不明的较长时间体重减轻。(5)疣或黑痣明显变化,如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脱毛,上腹部疼痛。

(6)久治不愈,伤口溃烂。

(7)乳腺、皮肤、舌或身体其他部位有可能触及的或不消的肿块。

(8)吞咽食物哽咽感,疼痛,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异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9)月经期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接触性出血。

(10)原因不明的大便出血及粘液或腹泻、便秘交替,原因不明的血尿。

5、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

多数癌症是由某些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转化而来。癌前疾病是临床诊断名称,指患者某些疾病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大。癌前病变是病理学诊断名称,它是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度的移行阶段。癌前病变与癌有质的不同,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治疗下,癌前病变可以转为正常,其诊断主要依靠活检和病理学的检查。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和粘膜疾病:老年性皮肤角化症,多发生于面部和手臂;粘膜白斑,多发生于口腔、食管、外阴、阴道、宫颈等处;久不愈合的慢性溃疡、瘘管,多发生于口腔、胃、小腿皮肤、肛门等部位;易受磨擦的色素痣,如生长在手掌、足底、颈项、腰部等处;以及上皮细胞的不典型的增生或重度增生,包括食管、支气管和子宫颈等。(2)乳腺疾病: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纤维肿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3)胃肠道疾病:慢性食管炎和上皮重度增生症、久不愈合的慢性胃溃疡、胃肠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样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胆囊息肉样病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宫颈糜烂、睾丸不全或隐睾、包皮过长或包茎、红斑增生病、阴茎乳头状瘤、膀胱乳头状瘤、葡萄胎。(5)传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埃及吸血虫病、中华分枝睾肝吸虫病、艾滋病。

(6)某些遗传性疾病: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着色性干皮病等。(7)某些良性癌症。

因此,如果将癌前期疾病和癌前病变治愈,或者阻断它们向癌症方面发展,将会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对预防癌症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部分 癌症的预防

1、不必“谈癌色变”,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癌症就是由身体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同时又是以转移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其发病80%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人们“谈癌色变”的主要原因是癌症发现的太晚,因为现在临床检测癌症的各种手段都只能发现中晚期癌症,而在当前的癌症临床研究中,中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仅为10-20%。其实癌症不可怕,癌症的潜伏期发展到原位癌,浸润癌一般要10-20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防、干预和早期发现。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癌症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愈率可达80%”。我国卫生部也告诫我们:“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的主要策略之一,现有技术方法应用得当可使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我们在这里要说“癌症可知、癌症可防、癌症可治“,要关爱生命不留遗憾,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2、癌症为什么是可以预防的?

癌症的可预防是由人体自身的内因和科学发展的外因共同决定的:

(1)在种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内时刻都有癌细胞产生。但这些癌细胞也随时被体内的免疫系统所消灭,只有极少数的癌细胞能潜伏下来。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对癌症就有抵御功能。这为癌症的预防提供了内在基础。

(2)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组织(癌症),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每当癌细胞开始活动,人体就产生一些特异的应激反应,导致代谢异常。由于癌症存在这样一个可检出的临床前期,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技术来检测癌症的各种早期征兆,使得早期发现癌症成为可能。这时人们就能够在癌症对人体形成较大危害之前,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变生活环境,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进而杀灭它。

(3)随着科学家们对癌症产生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子的研究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入,已发现许多预防癌症产生的方法和科技产品。人类已经能有效地预防部分癌症,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能预防大多数癌症。

因此,我们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癌症可知”、“癌症可防”、“癌症可治”!我们要使人们正确认识癌症,树立预防癌症、战胜癌症的信念和信心。

3、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症三级预防主要内容是;一级为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癌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二级为临床预防又叫“三级预防”,针对癌症出现前的潜在或隐匿的疾患采取“三早措施”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快逆转到0期。重视和加强二级预防可以将癌症扼杀在潜伏期,犹如防止森林火苗成灾一样具有防微杜渐的意义,尤其值得提倡;三级预防是临床期预防或康复预防,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由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制定了癌症三级普查法,其中这一就是癌症筛查。它能使用简便快捷的方法发现人体内与癌症相关的代谢异常,发现癌症的早期信号,将表面健康的人区分为可能患病者或无病者。

4、预防癌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如果说20世纪对癌症研究的成就是发现了癌症的可预防性,那么21世纪的今天将是人们用行动来进行自身防癌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保证自己不患癌症,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癌的自觉意识,都应依靠自己的知识、才智和毅力,选择最佳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可能引起癌症的种种因素及风险,担负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责任。

在目前的科技水平发展程度上,癌症的预防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开展宣传,普及防癌常识,做好普查和自我检查,教育群众树立无癌早防,有癌早治的观念。

2)改进生活习惯,改善周围环境,提高个人对癌症的警觉,注意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努力消除和避免接触致癌因子,消除它们对人体所产生的致癌作用。

3)培养和调动自身的抗癌能力。人体内在因素在癌症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我们应该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保持心理健康,增强防癌抗癌意识,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注意个人防护和保健,劳逸结合,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癌能力。4)一方面注意调整个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放弃不良嗜好,注意调节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预防癌细胞产生;另一方面依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服用具有抗癌防癌功能的保健食品和药品,将癌细胞杀死在初生阶段。

5、什么是癌症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其任务包括研究各种癌症病因和危险因素,针对化学、物理、生物等具体致癌、促癌因素和体外致病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并针对健康机体,采取加强环境保护、适宜饮食、适宜体育,以增进身心健康。对个人,这是0期,是重要的“防患于未然”时期。

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预防、“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其目标是防止初发疾病的发展。其任务包括针对癌症状出现的潜在或隐匿的疾患,采取“三早”措施。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早逆转到0期,恢复健康,而癌症相关物质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线索。对个人,又有A期(即癌前期)与B期(即早期癌),这是两个不同临床前隐匿疾患时期。癌症并非突然起病的。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事实证明,种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过程。自从某一个人接触致癌因子起至死亡,一般都有一段相当曲折反复演变过程,其时间甚至可长到10年、20年以上。至于这一过程的长短,以及最后是否进入癌前期、癌变期,或变成后是否会逆转甚至消退,尚需取决于致癌因素与抑癌因素的强弱、接触的久暂、内外因结合的疏密、人体对有害物质的防护、排斥、吸收、代谢和免疫效应的强弱、癌细胞及群体本身的动力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因此,在这一长过程中,只要发动大家抗癌,打断其中任何一、二或几个环节,都有可能制止社会高危群体或个体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见重视加强二级预防,犹如防止森林火苗成灾那样,的确具有防微杜渐的意义,尤其值得认真提倡。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期)预防或康复性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其任务是采取多学科综合诊断(MDD)和治疗(MDT),正确选择合理甚至最佳诊疗方案,以尽早扑灭癌症,尽力恢复功能,促进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

6、饮食和药物在癌症预防中的作用

(1)、饮食与癌症的关系

“病从口入”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它说明了饮食不当,诸如暴饮暴食摄入不洁食物或污染的水等,是导致生病的主要原因。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病从口入”的含义中,我们还得加上“某些癌症的发生,也是与不当膳食有关”这层意思。因为食物中有许多有害的物质,如亚硝基化合物、长期的高脂及饮食、高浓度酒精等;环境中污染物的沾染、农药残留物、农药残留的激素、来自包装物的污染、食品添加剂中的致癌症物、食品;加工、储运时产生的致癌物等,都可能诱发癌症。

从另外的角度看,饮食中有许多有益于防御癌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健康的成分。如果我们能综合摄取各种食物中的有益成分,避免或尽量少地摄取有害成分,就能够避免病从口入。(2)、饮食的六大因素

饮食的六大因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其中维生素A是很好的抗癌药品:维生素C是药库中少有的毒性最低的药物,集预防癌症和治疗癌症于一体,因此饮食中应注意它们的摄入;至于膳食纤维是当今营养专家号召得最多的一大饮食要素,因其独特的抗癌防癌作用,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荐。专家推荐的部分具有抗癌功能的保健食品和药品见附录。

附录:具有抗癌作用的部分保健食品和药品

1)系列维生素 2)复合维生素 3)β—胡萝卜素 4)蜂胶 5)螺旋藻 6)香菇多糖 7)灵芝多糖 8)大蒜素

9)纤维素 10)各种天然果汁 11)新起点免疫胶囊 12)绿金子胶囊

(3)、常见癌症与哪些不当饮食有关?

食管癌:缺乏维生素A与维生素C;缺乏微量元素;经常食用腌制霉变的食品;经常喝酒与吸烟。

胃癌:喜吃熏制食品;饮水及饮食中的硝酸盐成分过高;喜食腌制的食品;误食霉变的食品;饮酒。

结肠、直肠癌:高脂肪膳食,膳食纤维不足,经常性饮酒,维生素A缺乏。

肝癌 :食物被黄油曲霉素污染;食物中含黄樟素等化学致癌物质;亚硝胺类物质的摄取;水源的污染;酗酒等。

乳腺癌:高脂肪与高热量饮食。

肺癌:维生素A缺乏,碳水化合物、硒摄入不足,长期吸烟。(4)、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癌症?

保持身心健康;不抽烟;不吃发霉食物和致癌食物,避免接触致癌因子;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5)、什么是防癌的四多五少?

上一篇:平舆三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下一篇:夏家沟小学防溺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