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汶川地震

2024-05-25

舆情-汶川地震(精选6篇)

篇1:舆情-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三周年境内外

主要舆情反映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境内外舆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评价议论

参加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重返灾区看巨变”采访团的60多名中外记者21日结束了为期四天的采访活动。四川地震三年来恢复重建的成绩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21日,记者们探访了汶川、北川、什邡、都江堰等地震重灾区,到访了北川新老县城、北川中学、东方汽轮机厂、吉娜羌寨、映秀镇、水磨镇以及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等地,行程非常紧凑。

刚刚经历过地震和海啸袭击,日本记者对中国的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着特别的关注。共同社、日本时事通讯社、西日本新闻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京电视台均派出记者参加这次采访。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18日的情况介绍会上对记者说,有信心在9月底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任务。魏宏详细解释了重建所需8658亿资金的构成:中央下达的是2203亿元人民币;18个对口援建省市3880个项目,投入780亿资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助资金约130亿元;“特殊党费”捐赠80亿元;社会捐赠资金201

1亿元。此外,5000多亿的资金缺口通过筹集地方资金、建立银企银政项目对接平台、创新投融资平台、引导灾区群众自筹等方式解决。

几天采访下来,通过和基层干部、居民等的接触,朝日新闻社记者林望对此有了切身的体会。曾经的废墟上竖立起崭新的建筑令他惊讶。“中国政府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重建,做了很多工作,充分显示了政府的力量。”林望说。

他说,日本大地震后也面临重建的问题,民众希望了解中国如何做到短时间恢复重建的,“在面临大的灾难时,确实需要政府的力量,让民众有方向感”。

南非卫星电视五台中国分社社长贝力最关切的是北川新县城。亲眼看到新县城后,他深感震撼。“中国政府在短短三年之内取得这样的重建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新北川的规划选址和灾民安臵上花了很大功夫,这是显而易见的。”贝力说,他想通过自己的报道让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经验,快速决策、有效执行、协调配合的机制。

新北川县城的建筑保持了羌族的民族特色。贝力认为,中国政府做得非常好,“不仅让人们重新拥有房产,更重要的是重建了他们的自信和尊严”。

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特派记者申冈均说,现在全球灾难频发,灾后重建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中国在三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应该和世界分享。他采访拍摄了几所“特殊党费”援建的“七一”学校,制作专题节目。“这些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是中国特有的,很有意义”。记者们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对各自所关心的灾区重建建筑安全质量、受灾群众就业、地震中失去子女家庭再生育、地震致残人员康复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采访。

短暂的行程也让记者们意犹未尽,贝力和东京电视台的记者小林史宪等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重返北川新县城,利用一整天的时间为专题节目补拍镜头。“我希望了解更多中国普通人三年来的生活,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贝力说。

二、中日救灾体制比较及其它反思性言论

根据目前情况分析,中日两国在抗震救灾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下面重点谈谈中日两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对比分析。

第一、日本人民十分被动,只是在那里静候政府和自卫队的救助。在这场救灾运动中,我完全未看到在一个自由的民主社会中理应大量出现的民间的自发的有规模有组织的救助活动。据说中国的慈善家陈光标是第一个出现在救灾现

场的民间人士。汶川地震后,数天之内,蜂拥而至的数以十万计的中国民间自愿者,其中有大批长期遭人诟病的80后。他们自带给养,自带设备,有的还是企业家亲自领队,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亚于官方救助的能量。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政府强大而社会弱小的国家,中国民间社会在那个危难时刻能有那样靓丽的表现,实在让人刮目相看。第二、日本官方的救助活动不及中国官方强大有力。大家都知道,日本国土狭小,人烟稠密。这一点至少对组织救灾应当是有便利的。从东京到灾区,不过两三百公里,7天时间,就是步行,就是人拉肩扛,救灾物质也都应该已经到位。记得汶川地震时,三天以后,各处救灾物质就堆积如山,很快地所有灾民就都得到了照应,没有冻饿之虞,也没有听说因缺食少被而死在救难设施中的事情发生。可是时至今日,仍有报道说,避难中心中物资缺乏,灾民还在挨饿受冻。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十倍,出现这种局面,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日本国内并未掀起捐款狂潮。在世界上似乎也未带起捐款浪潮。许多外国人认为,日本人比他们还富裕,在钱的方面,日本人是不需要帮助的。但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解释日本国内也没有捐款热潮。可是中国的捐款狂潮,短短数日内,国内和海外的主要是来自华人的捐款达数十亿之巨。

第四、日本自卫队队员缺乏为国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日本的自卫队不肯派飞机去核电站上空洒水,说那里辐射太高,太危险,说电力公司隐瞒了风险程度。当年中国也出过类似的故事。记得空降部队首长说下面是大山和浓雾,空降风险太大。温家宝当时大骂“是人民养着你们,你们看着办!”伞兵服从命令跳了下去,后来还是折损了一架直升机,牺牲了数名官兵。但总起来说,中国的军队表现得无可挑剔,短短几天,就有数万官兵进入灾区,许多都是翻山越岭徒步进去的。

第五、日本处理核电事故的过程破绽百出。比如,空中洒水降温,直升机不能悬停在机组正上方,可中国的三义重工派去一架可以将水龙送上60米高空的吊车,帮助日本人向核反应堆喷水,并且要派工程师去手把手地教日本人,以保证成功。

第六、日本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据日本新闻网3月18日消息,日本福岛县大熊町的双叶医院员工在地震以及海啸之前收到避难通知。14日再次收到核辐射危机通知后,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立刻全员逃亡,留下所有患者自生自灭。报道称,当自卫队16日赶赴医院时候,没有看到一个医院员工,只有330名病患,其中有128人是无法行动的重症病患。

截止到17日,有14名患者死亡。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已对这所医院的相关人员展开调查。

篇2:舆情-汶川地震

摘要: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Ms)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内部地区的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作 者:王宝善 陈J 王伟涛 作者单位:王宝善,陈J(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王伟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

篇3:四川汶川地震分析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分析如下:

结论一:

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该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由上述成因所产生的地震均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板块交界处, 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左图中, 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亚欧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 高原物质向东北 (方向) 缓慢流动, 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 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 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结论二:

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 在挤压应力作用下, 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 由南西向北东迁移, 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 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 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

结论三:

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 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

四川汶川地震伤亡严重分析如下:

结论一:

从右图信息可以看出, 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是多山地, 当强烈地震发生时, 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这一方面会引起更多的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会造成道路受阻, 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结论二:

此次汶川地区的的最大地震烈度达11度 (标准为:毁灭, 房屋大量倒塌, 路基堤岸大段崩毁, 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左右, 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结论三:

篇4:汶川地震三周年:涅槃重生的汶川

三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强震,三周年,汶川在坚强中重生,創造着“凤凰涅槃”的奇迹。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校园投入使用,新生命呱呱坠地。汶川,正用勃发的生机诠释着中国式的“崛起”。

2008年5月22日15时40分,深圳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飞机准时将38名四川灾区伤员运抵南宁国际机场。

2008年5月22日15时40分,深圳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飞机准时将38名四川灾区伤员运抵南宁国际机场。

2008年5月14日,空中拍摄的汶川县城一角。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四架直升机满载帐篷、矿泉水等灾区急需物资抵达四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并在返回时将第一批40名重伤员随机送抵成都的医院救治。

2008年5月20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垭头坪村,解放军某装甲师炮兵团在这里建立的“托起明天的太阳”灾区战地小学正式开课。图为士官胡风清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将一座大山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危险的堰塞湖。九天来水位上涨情况危急,如果溃堤将淹没北川全县和绵阳灾区,后果不堪设想。

11岁的女童黄永思,2008年5月21日下午在四川省广汉市高坪镇中心医院“地震棚重症病房”内抱着可爱的小熊凝视着外面的世界。

四川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坐落在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的“西羌第一村”的绵虒镇。震后,该校与原玉龙中心校、原绵虒中心校(包括绵虒镇14所村小)合并,并在“特殊党费”以及广东珠海市的援建下重建。图为正在上课的学生们。

这家人含悲扶老携幼,沉痛怀念铭心刻骨的巨大悲剧人物——因为三年前的今天,老者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女孩的爸爸都还是活生生的人。

篇5:汶川地震作文素材

可最后,我们却总是用力的铭记再用力的忘却。我总是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忘却悲伤,所以我总是找不到美好的开端。

我看到那些学会了忘却的孩子们,抹掉了伤害的记忆他们却仍在哭泣。那些受伤的细节如同一个个黑洞在记忆的世界里搅乱我们的灵魂,于是只好忘却,狠狠的挖去被那些悲伤腐化的记忆黑洞。或许因为悲伤的时光太久神经习惯了被悲伤牵动着哭泣,可现在哭泣又神经质的开始,却找不到悲伤的理由,原本牵动眼泪的理由全变成虚空的深洞,于是不敢再找寻回忆,生怕在记忆的世界里前行的时候不小心就坠入深洞,从此生命变成虚空。所以只好把满是深洞还来不及愈合的记忆同悲伤一同掩埋。强迫我们向前看却再也不敢回头。

伤害又来了,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死亡和伤痛,耳朵里满是呼喊和哭泣的声音,就连呼吸的时候都有浓重的尘土的味道。我们该如何是好。记忆,还是逃避。

终于我们还是选择纪念。纪念哀伤,感动,死亡。近乎残酷的让我们记得疼痛的感觉,可当疼痛感觉过后竟然能看到生的希望。穿越伤害以后的我们更加努力的生活。

篇6:汶川地震灾区纪行

汶川地震灾区纪行

5月12日的`汶川8.0级大地震,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沉重和太多的感动.如今,地震灾害已过去一年,地震荡起的尘土已渐渐落定,灾害给我们创下的伤口在逐渐的愈合,心中荡起的情感波澜已逐渐平复.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城市与减灾英文刊名: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上一篇:《上小学啦》教学设计下一篇:名师工作室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