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分析

2024-05-15

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分析(精选6篇)

篇1: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2、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7、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篇2: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分析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

一、题型

今年中考试题型和往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

二、试题特点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如选择题第5题,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给了宋朝的赵州桥、唐朝的金刚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元朝的《窦娥冤》。继续延续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建筑,有条形图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28题材料

一、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材料

二、总书记说“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4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24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当今政治格局、经济趋势、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等。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抓基础,高要求等。

刘晓伟

篇3: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分析

2013年泰州中考历史试卷保持了中考试卷的稳定性, 题型题量没有变化。考点分布九年级略少, 占30%, 八年级略多, 占40%, 七年级正常, 占30%。整张试卷涉及约40个考点, 不特别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侧重于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重点内容反复考查, 不因去年考过而回避, 如清闭关政策、辛亥革命、中美关系改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等。《2013年泰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新增或变动的考点在试卷中明显体现, 如夏朝建立者、孔子的政治主张、开元盛世、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原因、瓦舍、《汉谟拉比法典》、斯大林模式。

二、试题评价

(1) 简洁明快, 难度适中。2013年中考试卷没有繁杂的语言表述, 也没有过多的热点迎合。题干和材料简洁明了、直达主题, 版面活泼优美、赏心悦目, 让人如沐春风、清新自然。所有考查内容紧扣《考纲》, 能级要求都低于或持平《考纲》能级要求。材料题学生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就能轻松作答。材料题有5分左右的考查内容因设问的角度比较新颖或需综合概括, 部分学生做起来有点犹豫或困难。但总的来说, 这份试卷难度适中, 符合易、中、难7:2:1的比例, 面向了学生全体, 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 图文并茂, 考查能力。试题沿用了近年来命题素材丰富的特征, 以电影、童谣、地方史、诗歌、图表、报刊社论、历史论著、人物言论、漫画等入题, 活化历史, 精心设问,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联系所学历史知识, 考查重要历史知识点和基本技能。 (1) 运用时序和地域概念, 对历史史实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如第2题, 必须记得《史记》记述的时段;第6条要先计算出杨老先生的出生年代, 然后得出童谣写作的时期;第17题、24 (3) 亦然。又如第3、5、12题只要抓住地点“新疆”“圆明园”“两河流域”, 选出正确答案是非常容易的。 (2) 史料解读能力。试卷上最常见的是文字史料。如第8题用改编的《回乡偶书》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认识。第15题用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 考查斯大林模式。数据图表也是史料的一种表现形式。如23 (4) 问“根据表格概括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就要求学生掌握看表格、做表格型材料题的方法。表格中主要呈现了1978年、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 学生按数据反映的情况直接作答即可。24 (3) 问“结合柱状图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785年和1845年煤和钢铁年消费量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学生先要看懂柱状图, 再联系英国在这一时间段与此有关的事件即可形成正确判断。幽默有趣、意味深长的史料是漫画。24 (4) 问一幅漫画上画着冒着浓烟的烟囱、排放的污水, 一幅漫画呈现了拥挤的交通, 答案显而易见, 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3) 提炼和概括能力。如21 (3) “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做这类题目, 学生首先要知道每幅图片反映的信息, 如图一 (图略) 说明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意识;图二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是商业繁荣的产物;图三展示了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根据这些信息, 概括主题就非常容易了。22 (3) “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需要学生具备从一段话中寻找中心句的能力。

(3) 接轨高中, 凸显梯度。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 继承发展, 是泰州中考命题的原则。今年中考试卷与前几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加大经济史考查比重, 设问限定角度, 开放性问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此一来, 凸显了试卷的梯度, 形成了一定的区分度, 不同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考生得到了有效甄别。

如21 (1) “从政治的角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1 (4) “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22 (4) “分析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23 (2) “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 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政策”。都是要求学生根据角度答题的。

又如21 (3) “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23 (5) “综上所述, 请你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24 (5) “第二组同学打算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一篇短文, 题目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请你帮助他们列出简要提纲。”这三道开放性问题三种风格, 形式多变, 而不像以前试卷上启示类、认识类开放性问题一种模式, 显得单一刻板。

(4) 期待圆梦, 弘扬爱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需要青年学生去奋斗去实现, 所以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弘扬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责任感、呼唤时代正能量。

第22题以“民族复兴”为切入口, 考查了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香港回归等内容。

第23题以“民生”问题为切入口, 考查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唐太宗“贞观新政”、唐玄宗“开元盛世”、三民主义、改革开放及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5) 白璧微瑕, 出卷之难。一些选择题和材料题平时我们都见过、做过, 新颖感不够;《时代》封面“尼克松的中国之旅”、“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表”与2012年中考试卷雷同;第24题探究题知识点容量、时间跨度不大, 没有能充分体现对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能力的考查。

篇4: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

1.近代历史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协定关税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③①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洋务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等术语铺天盖地,许多人甚至用这些词汇给自己或儿女取名。这反映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 )

4.“1926年,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上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 )

A.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B.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C.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D.共同抗日,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5.电视剧《西安事变》再现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历史。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中华民族

D.日本侵略者

6.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雄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列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气势恢弘场面的诗句是 (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7.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哪两个事件有关 ( )

A.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二大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三大

D.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中共十五大

9.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0.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这件“头等大事”是指 (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美国独立 D.工业革命

11.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对欧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因战争而起家,也因战争而倒台。这位名震一时的枭雄是 ( )

A.拿破仑 B.查理一世 C.华盛顿 D.亚历山大

12.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 )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13.如果将“义和团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归结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

A.社会主义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

C.改革与革命 D.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4.历史课上,九(1)班同学举行“我最崇拜的发明家”评选活动。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把手中的那一票投给四位候选人中的任意一位。投票结果如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在本次评选中总得票数是 ( )

A.12票 B.22票 C.28票 D.32票

15.中国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之祸患。世界史上英法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点的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6.右图是一枚纪念勋章,它纪念的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德国闪击波兰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7.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8.下图中的人物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请你给这张图片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者 B.资产阶级民主的倡导者

C.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 D.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与继承者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 )

A.苏联解体导致国家数量增多endprint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国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盟、中国、日本、俄国等力量的制约

D.局部战争导致世界分裂势力越来越强

20.某大学近代世界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他们想选择一个与这个主题最相配的人物,他们应该选择 ( )

A.高尔基 B.郭沫若 C.鲁迅 D.列夫·托尔斯泰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5分)孔子的言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但在不同时期孔子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及之(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孔子《论语》

材料二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材料三18世纪法国法郎士·魁奈认为:“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

——材料二、三摘自张荣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主张。(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袁世凯和法国人对于孔子的态度是什么?而陈独秀对儒家思想又是怎样的态度?(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分)

22.(5分)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1979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由此开始……多年以后,这段沉重的历史依然令人感叹,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年轻的共和国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

1978年到今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此时的中国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材料二进入新世纪,中国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昂首前进。 (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什么失误?(2分) (2)1978年后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请举例说明。(两例即可)(2分)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分)

2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8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经调查,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摘自人民网 (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哪一位英雄人物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1分) (2)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地区设立了什么管辖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疆地区实行什么政策?(3分) (3)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请你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24.(7分)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为独立而战”

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组成美利坚民族的主要有三种人,他们分别来自本地的土著人、欧洲的殖民者和被贩卖来的黑奴。长时期的融合后,一个新的民族诞生了,并在同一旗号下,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1)请写出一位“为独立而战”的美国英雄人物。(1分)

步骤二:“为统一而战”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他们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 (2)材料中所说的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2分)

步骤三:“创新的美国”

众所周知,当今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 (3)请分别举出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3分)

步骤四:“富强的美国”

二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其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75%。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展有过困难,但90年代又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4)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分)

25.(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岛屿主权的争端日益突出。岛屿争端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目前全球存在的岛屿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材料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材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材料一中的“夏日”代指日本,台湾是在哪一场战争后被日本割占的?(1分) (2)材料二从国际法的角度确定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是中国领土。它出自哪一国际文献?(2分) (3)2012年7月1日,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15周年纪念。中国能收回香港主权,并保持香港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有人认为:“和平谈判不能收复被占领土,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谈判,只有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C 6.C 7.B 8.C 9.A 10.B 11.A 12.C 13.D 14.C 15.C 16.D 17.C 18.D 19.C 20.D

21.(1)“仁”、主张为政以德。(2分)(2)肯定、否定。(2分)(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

22.(1)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2分)(2)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上升;香港、澳门回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2分)(3)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分)

23.(1)左宗棠。(1分)(2)新疆行省(或行省)。(1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3)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政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严厉打击分裂祖国的行为;等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思想观点正确即可得分)(1分)

24.(1)华盛顿。(1分)(2)奴隶制的废存问题。(2分)(3)第一次:轮船;第二次:耐用碳丝灯泡、飞机、电话;第三次:电脑、互联网等。(3分)(4)信息化和全球化。(1分)

篇5:2009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泰州市海军中学 董莹

2009年中考试卷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考查要求。浏览整份试卷,我们不难看出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所蕴含的“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整体特征。“稳”是主流,“变和新”是方向,体现了不断追求新课改的理念。试卷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和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稳”指考查的主题、主流变化不大,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板块的分值及比例变化不大:

从整个试卷的结构来看,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值与去年差不多,约为5:4。

二、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试题以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主干,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大运河的开通、《马关条约》、井冈山根据地、渡江战役、三大宗教、新航路的开辟、新经济政策、慕尼黑阴谋、秦的统一、“天可汗”、汉武帝的大一统、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准部叛乱、故宫、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七七事变、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太平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独立宣言》等,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同时也是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对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不变。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3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21题考查古今的有关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意识。

四、关注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第10题中的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诞生60周年,第21题中吴伯雄访问大陆,第22题中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24题中的金融危机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最大的亮点就是命题角度上的“变和新”,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景设计,倡导图文并茂。

创设情境,拓展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图片(共有17幅之多),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创设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例如,第14题通过中国道教青城山和世界三大宗教典型图片来考查学生对三大宗教的了解。第22题共展示了六幅图片,从而充分展现了北京悠久、沧桑、辉煌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以这些图文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成就、从屈辱到抗争的发展史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体现综合渗透,培养创新能力

试题注重学科内的主干知识的综合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例如,第4题通过一段诗文,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古诗文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对大运河地理位置的了解。第10题考与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白马庙诞生同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此题注重与乡土知识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三、加强开放探究,落实三维目标

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22题第(6)问关于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感受,第23题第(6)问关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作用,第24题第(6)问要求学生谈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等,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总体来看,2009年中考历史试卷在继承去年试卷特点、形式、内容上稳中有变。试题的设置灵活实效,试卷的可读性很强,命题角度更加开放、灵活,对以后命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6: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较去年稍大,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通观全卷,在充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具体来说,2014年安河南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201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试题特点

1、试题有所创新。

首先,形式新。其中第24题小短文在考查形式上与以往稍有变化,要求将五个关键词连接起来,说出他们的内在联系,这种形式在中考试题中尚属首次。

其次,情景新。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问题入题情境设置独特,材料丰富新颖。老知识,新考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如21题、24题。材料的来源多样,图文并茂。试题开放性更强。

2、难度系数较去年有所增加。

2014年历史试题与2013年相比,难度有所增加。2013年,我县中考历史平均得分36.21分,难度系数是0.72。2014年,我县中考历史平均得分29.10分,难度系数是0.58。历史试题难度增加,死记硬背难拿高分。少数题目难度较大。如选择第13、16、18、20小题,学生做得不好,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看似有话可说,比较容易得分,但失分也容易,因为这类试题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大量的材料阅读,给考生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体现出命题很明显的侧重能力考查的目的性。

3、聚焦热点,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开放性。

史为今用是近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凸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如第9小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第25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这应该都是备考中的热点问题。同时,还考查了传统长效热点。如第25题,历史学习现实生活相联系;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都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4、关注河南地方历史,培养乡土感情。

河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非选择题第21题对佛教有关遗迹进行考察。重视学科知识的渗透,关注家乡,关注经济、外交、文化发展。

5、紧扣课标,不拘泥于教材版本。

例如选择第16小题,伏尔泰的名言、选择第18小题,新经济时代、非选择题第24小题,空想社会主义我们所用的华师大版本都没有这些内容。

6、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能力的考查。

突出主线设计和专题设计,综合性强。如第6、7、12、13小题,这类题目往往时空跨度都很大,古今中外纵横开阖、前后联系,具有“大、纵、深”的特点,学生做题时不仅需要深入分析,还要善于类比,善于将古今中外进行串联,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发散思维。

7、重视经济史发展,关注民生。例如第22题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第23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总之,全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较去年稍稍偏难,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多种史观。既涉及了近代化探索、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思想解放等经济史观、革命史观、思想史观、社会史观,又不避热点,关注周年性大事。如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世界大战等。尤其是主观题,对材料解析、整理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不是从书本中某一方面直接可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对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才能组织较为完整的答案。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或考前突击,想轻松获取高分比较困难。整套卷子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

本题包括1—20题,20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是考查能力要求最全面的一种题型。

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难度适中,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13小题、第16小题、第18小题和第20小题。在解答这些问题时,(1)严重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学生未能掌握考试的技巧,不能抓住关键字来审题,导致出错;(3)很多学生看不懂题干的意思,得分率最低,这证明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也应加强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

本类型题是考查学生对所给的材料是否理解与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点题,得出观点。从考试实际情况看,第21题第1问答得不好,图片分类较好,但原因不太明了。第3问与河南历史有关,特别是洛阳历史有关,学生答题较好。第22题考察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学生回答较好。第23题看似简单,学生回答不够准确。第24题,空想社会主义课本上没有出现,学生回答不全,很少有得全分。第25题,考察的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做得较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错字连篇(2)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

1、审题不清,基础不够扎实,不重视开卷考试科目。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概念认识模糊不清,以至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不高。例如第9小题,学生不知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2、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有的考生的卷面比较潦草,阅卷老师都很难辨认,影响了自己的得分。试卷当中的错别字典型的有:例如把“和平”写成“合平”;一国两制的“制”写成“治”;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批改作业中、阅卷中发现有同学写错别字应当当众纠正,这样会减少常见错别字。

3、缺乏解答开放性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太会把问题简单化,不会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提问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欠缺。主要体现在活动探究题。

5、答案笼统,不够精准,没有条理性,答题不规范。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转变思想,中考开卷,平时闭卷,历史也要背也要记;抓基础,高要求等。

四、以后教学中改进措施

上述问题是我在本次考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这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的。基于以上各点,我分析解决方法如下: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讲课时一定不要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所学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提问学生,加强作业的管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这点要我和学生共同努力。在上习题课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克服学生课前不做题,上课等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提问时要先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答题思路,说明自己是怎样分析解决的。通过这样不断反复的练习,平时没练过的题型,考试时也不会手足无措。

3、促进学生总结问题能力的提升。此习惯的培养适合在单元整合中进行。在单元整合中,教师可以减少自己的总结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总结,这样不仅提升能力,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4、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发学生深思,这对于回答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上一篇:描写残荷的小学生作文300字下一篇:积极努力向上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