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的救赎的读书笔记

2024-04-16

灵与肉的救赎的读书笔记(共2篇)

篇1:灵与肉的救赎的读书笔记

吸毒一口,再无回头-----《灵与肉的救赎》读后感

我系一名普通的八零后社会工作人员,仍记得,当年第一次踏入学校读书的第一天的第一堂课,我的启蒙老师给我们上课的内容就系毒品的危害,一幕幕毛骨悚然,触目惊心,噬人心神的图片震撼我幼小的心灵,令我对毒品从小到大都系极度憎恨抵制,它丑陋的面目早已印记在我心中。读完《灵与肉的救赎》一书里面的一百个活生生撼动灵魂的真实戒毒案例,使我有两个感想:生命无第二次,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吸毒一口,再无回头;加大对学校,社会进行深度全方位的宣传禁毒教育知识。

《灵与肉的救赎》除了系一本给我们学习警醒的书籍之外,也系一本给予一些误入歧途,一步失足的吸毒人士希望之书,纵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功挽救一名吸毒人员,归结起来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在起着积极作用:

吸毒本人的决心和毅力。广州番禺区的何某,经历了10年的吸毒后,面对父母的绝望、妻子的离异、朋友的远离以及久未谋面的幼儿,失去了一切的他在道德和亲情面前,下定决心与毒品抗争,做一个不被社会抛弃的人,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成了他最大的人生追求。广东侨乡恩平市的吴某成为吸毒受害者后,家里辛辛苦苦积攒的30多万元像流水一样飘走后,他又把自己经营的印刷厂和门市部卖掉,把

小车卖掉,最后还借高利贷吸毒。由于还不起高利贷,他被别人打晕过去。当他在医院醒过来时,见到了年迈的母亲,还有年轻的妻子和可伶巴巴的幼儿。他们面容憔悴,尤其是他的母亲,白发苍苍、瘦骨伶仃、眼窝深陷,仿佛一下子老了20岁。。。经过痛苦的戒毒历程后,他最终战胜了毒瘾,并成为禁毒宣传志愿者,被评为广东省首届民间禁毒先进个人。

亲人的不离不弃。英德市某镇的一位女士,她的丈夫因吸毒而“六进宫”,在三水劳动教养。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丈夫可谓无药可救、弃如敝屣。然而,这位妻子却对丈夫不离不弃,她在娘家一边带着儿子生活、工作,一边定期去劳教所看望、帮教丈夫。当丈夫解教回来时,她又满怀热切的期盼,把丈夫接回了家中,从此丈夫戒除了毒瘾,全家过上和和美美的生活。四会市大沙镇村民马某的妻子,为了使正在戒毒的丈夫杜绝与粉友接触,展示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包容,丈夫去任何一个地方,她都寸步不离、如影随影、最终把丈夫从毒魔身边夺回。如今一家人勤勤恳恳地创业,马某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养能手,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教和挽救。吴川市塘头“千人戒毒帮教示范点”的陵成昌等老同志殚尽竭虑地帮教吸毒青年李某的事迹。李某于1992年开始吸毒,耗费毒资100多万元,曾自愿和强制戒毒七次均不成功。直到2001年遇到凌成昌等一帮“五老”,他们以“千回百折不撒手”的信念,经过长达五六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频临死亡的得李某从毒魔口中夺了回来。而凌成昌同事,却因劳累过度永远地倒了下去。。。这种荡气回肠的伟力,这种高尚的人品人格,无不令人为之动容!例如与台资中杰鞋业公司合作开办的肇庆市戒毒劳动康复及安置帮教基地,以“人本,关爱,实效,和谐”未宗旨,以自愿为前提,以康复为中心,以生产为平台,以安置为手段,以回归为目标。这一特殊企业开办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有300多名吸毒史的人员到康复基地就业康复。通过康复基地这座桥梁,有近200人找到了工作,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从而探索出一个较为成功的戒毒康复模式。

以上种种例子的主人翁既是不幸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们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毁灭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幸运的是他们有自身觉悟,身边亲情,社会帮助。

《灵与肉的救赎》一书,我觉得除了告诉我们希望之光与侧面描述吸毒的各种各样危害之外,更隐晦地讲述毒品就系死亡。在广东,收戒、帮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468434万人次,收戒自愿戒毒人员68563人,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19442人,但当中成功可以戒毒至今无一个具体数字统计,就只有书本里百例比较典型的例子,可怕。生命只得一次,面对死神的镰刀没有重来,没有再来。希望每一位读过《灵与肉的救赎》一书的人除了对人性中的光辉、希望感动与深刻更加加深认识毒品的危害之外,更要知道毒品系没有仁慈,没有侥幸,没有后悔。不要轻视毒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和健全人格,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

谨记!毒品,一次就足以毁掉一生!

篇2:灵与肉的救赎的读书笔记

关键词:金色笔记,方舟,情感矛盾,对比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一直方兴未艾, 妇女逐渐从男性、家庭的藩篱中走出来。“文学史说明, 60年代是妇女真正解放的十年[1]”。而“帮助促成年代的‘妇女解放’并受益于这个运动的女作家中, 莱辛是最突出的一个[2]”。多丽丝·莱辛,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2007年以近88岁的高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 “人”的意识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为明确的性别体认, 而是被激烈的革命政治思潮彻底隔绝, 而历史上从“人”到“女人”的观念上的进行突围的, 正是从张洁《方舟》开始的。

《金色笔记》中的安娜与摩莉与《方舟》中的三个女人一样, 都是离了婚的女性。在这点上, 莱辛和张洁都在试图将离婚作为一种象征和标志, 借用社会上对离婚女人的认识来表现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这种象征的选择, 有利于表现主人公的矛盾性:一方面是在实际生活中, 被排除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 而另一方面, 更易凸显心理的矛盾性与无奈感。但虽同为女性主义作品, 《方舟》和《金》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

首先, 就作品规模看, 《金》要远远大于《方舟》。无论是种族主义、共产主义、女性主义, 莱辛在《金》中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其说《金》是女性主义的作品, 不如说它是人类对命运反思。相比之下, 《方舟》就要单薄得多。《方舟》只单纯描写三个离婚女人的生活。所以就思想性而言, 《金》要远超过《方舟》达到的高度。

其次, 在人物塑造上《金色笔记》和《方舟》分别刻画了两类不同的女性形象, 突出表现出两类女性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情感矛盾。

就《金》而言, 安娜和摩莉虽是离婚女性, 但还拿自己当女人, 有自己的事业和感情生活, 她们的困惑来自于爱与性之间的矛盾。安娜以小说的版税为主要收入, 摩莉则是一个演员。她们的生活宽裕, 能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从表面上看, 她们似乎实现了女性自由独立的理想。但实际上, 无论是关于写作的黑色笔记, 政治的红色笔记, 爱情的黄色笔记, 还是心理的蓝色笔记, 都显示出安娜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安娜和摩莉之所以感到迷茫和混乱, 是出自她们对自身, 对男女两性关系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的反思。这种情感, 不仅是女性而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惑。特别是在20世纪的背景下, 西方的没落在逼迫人类反思的同时, 却并不给予答案, 人们始终无法得到心灵上救赎。

《金》不是一部单纯的女性主义的作品, 正如莱辛自己在1971年6月《金》再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她的创作动机是要写一部能够像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司汤达《红与黑》那样全面描写时代精神和道德气候的作品。《金》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女性主义的范畴, 她为我们展示的精神世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

而相对来说《方舟》就要单薄得多。《方舟》为我们展现了三个离婚女性的生活:梁倩导演的电影无法通过审查, 荆华的论文受到“特约评论员”的批判, 柳泉在原单位遭受上司的“性骚扰”。这一切只因为她们是离婚的女人。张洁的笔下这三个女人以自己的事业为最大追求, 特别是梁倩, 连将对儿子的爱都转移到事业上, 宁愿失去“做女人的乐趣”。女人中性化特征在《方舟》中表现地很明显, 她们的生活中没有性, 更没有爱。

《方舟》中的三个女性呈现的男性化特征和《金色笔记》的安娜和摩莉的自省意识不同。莱辛始终有意识的使用“性”, 并成为安娜等人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张洁则表现的是一种无性的状态, 女性以“中性化”来抵制社会中的大男子主义, 而莱辛则以女性的视角来嘲弄男性主义, 甚至于女性主义。

在男性形象的刻画上, 无论是《金》中的迈克尔、理查, 还是《方舟》中三个女人的丈夫, 《方舟》和《金》都塑造了典型的把女人当性不当人的男人。但是《方舟》中的朱桢祥和《金》中的索尔·格林却和大多数男人不同。他们没有只把女人当做是发泄的工具, 但是朱桢祥和索尔却有很大的不同。《方舟》中的朱桢祥虽同情柳泉, 但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女性;而索尔与安娜却从相互嘲讽走到惺惺相惜, 他和安娜认同了人类悲剧性的命运, 认为人都是推大石的西绪索斯。索尔不同于《方舟》中一闪而过的各种男性, 他虽然出现在《金》的后半部分, 但却是《金》中, 唯一能理解安娜的人, 因为他和安娜共同经历过失望和迷茫。所以, 和朱桢祥不同, 索尔是将自己和女人都看做是推大石的西绪索斯。

结语

莱辛虽多次声称自己并不是女权主义者, 但从她的作品来看, 特别是她的代表作品《金色笔记》, 我们都不能否认其中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金色笔记》的气场和思想要远远高出于女性主义。而张洁的《方舟》是中国女性主义的代表作, 张洁追求的男女平等, 思想上虽不如莱辛《金色笔记》那样深邃和广阔, 但对于中国现代社会而言, 它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不仅揭露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更显示出两性生活中女性所处的位置。所以, 在女性主义不断的发展的同时, 我们希望人类能更好地解决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树明, 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 外国文学评论, 1994 (4) 。

[2]向丽华,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类, 船山文学, 2007 (2) 。

上一篇:为它们喝彩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烈山托辊厂六好车间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