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不离的近义词

2024-04-18

形影不离的近义词(通用6篇)

篇1:形影不离的近义词

形影不离近义词

形影不离近义词

基本知识:

[拼音] [xíng yǐng bù lí]

[释义] 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近义词:

如影随形,形影相随

近义词造句:

1、同样地,包含在爱情中的安全与失去这种安全的恐惧如影随形。

2、随着人们没命地奔逃、斗牛士和公牛舞蹈,在圣佛明节,生命和死亡总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3、我们等待自己身处于“正确的”地方,等待那个地方可以神奇地改变我们生活的不如意,但我们却忘记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的自我与心灵的包袱都会如影随形。

4、糟糕的教育、营养不良,以及如影随形的酗酒和虐待儿童。

5、失业问题依然鬼魅般如影随形,并且没有好转的迹象。

6、或者说,是不是有一圈不样的阴影,当真象看上去的`那样,始终伴随着他那畸形的身躯,任凭他走到哪里都如影随形呢?

7、来到这里不久,他就觉得好多了,而且还能开始打猎了。无论他走到哪儿,他那只已经很老的狗都会如影随形。

8、长期蛰伏的核安全问题由于福岛核事故再度激起人们的关注,而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亦将在未来数十年与核能的利用如影随形。

9、一旦你激发了热情,有趣的便是就算你不刻意为之,成功的信号总如影随形于你。

10、确实,他们彻底消除了那些愚蠢的想法,即认为伟大的艺术是与民族如影随形的。

形影不离造句:

1、他们两人不论是家世、外貌都迥然不同,但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2、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姐姐和我形影不离。

3、我和晓彤像是亲姐妹一样,整天形影不离。

4、不论发生什么,我希望我们母子形影不离。

5、小李和大李是双胞胎,不管是上学还是放学总是形影不离的在一起。

6、这对形影不离的恋人显然对各自父母的劝阻满不在乎。

7、处于热恋中的男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形影不离的

8、他们夫妻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十分甜蜜。

9、两大会计机构已经表现得形影不离,而美国将可能很快正式接受国际会计准则。

10、他们整天形影不离,感情与日俱增。

篇2:形影不离的近义词

(2)小明和小华臭味相投,整天形影不离。

(3)他俩臭味相投,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造 句 网]。

(4)字典是我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

(5)她们两人是好朋友,总是形影不离。

(6)美雪与小狗逐渐学会接受对方,并很快变得形影不离。

(7)他们整天形影不离,感情与日俱增。

(8)他们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9)处于热恋中的男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形影不离的。

(10)这两个孩子成天形影不离,比姐妹还亲。

(11)这对形影不离的恋人显然对各自父母的劝阻满不在乎。

(12)这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13)他们已经是形影不离了,朋友都可以闻到喜讯了。

(14)在外人看来,他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夫妻,其实他们常常自作主张,对彼此满不在乎。

(15)你俩总是情同手足,形影不离,粘在一起难舍难分。

(16)这两项指控形影不离,但第二项指控的理由不足。

(17)可是?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小鸟。

(18)薛曼看来是爱上玛莉亚了,他总是形影不离地跟随着她。

(19)他俩有共同的经历又气味相投,他们便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20)这两人虽然认识不久,但臭味相投,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21)认识没几天,他俩就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22)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姐姐和我形影不离。

(23)我和晓彤像是亲姐妹一样,整天形影不离。

(24)我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看到声色俱厉的歹徒,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心吓得碰碰狂跳。

(25)张爷爷和王奶奶数十年来相敬如宾,形影不离,过着让人羡慕不已的日子。

(26)小丽和小琴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27)张明和方军像亲兄弟,形影不离。

(28)刚孵出的小野雁把艾咪当成母亲,跟前跟后,形影不离。

(29)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唱歌比赛,仅仅是个对手,现在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30)这么多年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爸爸,是他启发了我,让我和书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伙伴。

(31)我看你们两人真是如胶似漆,整天形影不离。

(32)蛋糕的做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就一直形影不离。

(33)她俩就像亲姐妹一般亲密无间,整日形影不离。

(34)他们很快就形影不离,甚至一起参加双人约会。

(35)我和陈明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步行上学,一起步行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玩游戏。

(36)他们曾经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已割席分坐了。

(37)小乌龟来我们家快一年了,它和我已经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38)不论发生什么,我希望我们母子形影不离。

(39)他们从小一块儿长大,初中时又被分到了一个班,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40)他们夫妻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十分甜蜜。

(41)他们夫妻俩燕尔新婚,如胶似漆地终日形影不离。

(42)他们重修旧好后形影不离。

(43)伴侣日夜都形影不离的情形可能会导致感情出现摩擦。

(44)两人从误会到谅解到欣赏,变成形影不离的好友。

(45)书籍不但是我们的良师,而且也是我们形影不离的益友。

(46)每天,花儿都与蝴蝶作伴,形影不离,像人一样,蝴蝶对花儿有了一种深深地依恋,再也离不开。

(47)小明是我的好朋友,他和我总是形影不离,倒哪里都能看到我们两在一起。

(48)到了游乐场更是热情地拉着好朋友的小手一起去坐了他们都非常喜欢的旋转木马,整个游园过程两个人是形影不离,有始有终。这份情谊确是难能可贵。

(49)刘彤和何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需要她们共同完成的事,她们从不自作主张,总是要经过商量之后,才会把事定下来。

(50)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就像我们最好的朋友一样,与我们形影不离。

(51)他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篇3:形影不离的细菌

有科学家认为,人体已成为移动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人的身体寄生着多达人类数量10倍的微生物细胞,而且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滋生出一个独特的微生物混杂群。

直到最近,微生物学家才刚刚开始意识到这数以万亿生活在人体内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化、免疫反应和行为的。现在,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致力于研究我们周围的细菌与居住的建筑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毕竟,大部分人每天要花差不多20小时的时间待在室内——而其中70%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中。

近日,住宅菌群研究协会的研究者对来自七个家庭的细菌群进行了超过6周的观察,这其中有三个是搬了家的家庭。研究者发现,人们每搬到一个新地方,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微生物信号”。通过对这些微生物DNA进行测序,研究者绘制出了在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基因差异性图谱,并将这些微生物与其他地方的微生物进行比较,从而对比它们之间的基因相似度。

研究发现,每个家庭存在的细菌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研究者能将每个菌群与其存在的家庭进行精确的匹配——就算有时候他们的“家”只是一间刚刚住进去的酒店房间。即使每个家庭存在的细菌种群差异性很大,但当一个家庭搬家后,他们的细菌种群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于新居重新建立。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环境系的西门·莱克斯说,细菌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居所占据绝对优势,原因是几乎所有细菌的来源都能追溯到它的居住者。如果一个房间不断地有人进进出出,那这些人也是细菌的主要来源,细菌也随之进入屋子。

重要的是,有强迫清洁症的人群可能得重新考虑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研究发现,人们花在房间清洁上的时间越长,家里的细菌反而会越多。最佳的减少细菌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待在家的时间。

在知道房间里充满了常住者细菌的情况下,踏进别人的房间也许会让人觉得非常不安,因为你可能会由此与他人进行细菌交换。事实上,我们与他人交换细菌的方式正是通过环境作用。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待在一间挤满了人的房间,出来的时候他身上的细菌更像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了。不过,当你住进一个房间的之后,这个房间里的细菌在24小时之内都会变成“你的细菌”。房间里细菌的群集现象几乎发生在一瞬间,当一个家庭搬走几天后,房间里的细菌群集现象又会再次减弱。

为了搞清细菌与人体的关系,研究人员从居住者的鼻子、手、脚和他们房间的各种地方,包括厨房地板、工作台、电灯开关、卧室地板、浴室门把手、门廊等各个地方,提取了数以千计的样本。

以前,我们认为家里的某些地方一定比其他地方干净,然而研究发现,同一个家庭不同地方之间的菌群比不同家庭的同一地方之间的菌群更为相似。换句话说,你厨房操作台上的细菌跟你卧室发现的细菌更为相似,而你邻居家的厨房细菌和你家的则不那么一样。

研究发现,谁与我们共同生活、我们每天做了些什么对决定何种细菌能够占据我们房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共同生活的人们之间的菌群相似度比不共同生活的人要高很多,尤其是年轻夫妻和他们孩子的手上的菌群相似度更是高得惊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日常身体接触时间很多。然而我们身上有这么一个地方,每个人之间的菌群都显得不一样:鼻子。

虽然在人们身上和他们家里所发现的细菌都有高度的关联,但家里的细菌和家里的宠物身上的细菌之间却不一定有关联。一个家若是养了一条狗,那细菌多样性一定会相当的大。有宠物的家庭细菌样本显示其存在着更多的变形杆菌,那是一类含有多种知名病原菌(包括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微生物。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坏事,但当我们了解了更多相关知识后会发现,这些变形菌对我们来说利大于弊,举个例子,人们小时候接触各式各样的细菌对我们免疫系统的健康发育反而大有裨益。

同时,这也并不是说养狗家庭比其他的家庭不卫生。专家调查发现,对于婴幼儿来说,唯一有害的微生物来自他们接触的环境和父母。

住宅菌群研究协会是首个将家庭成员、微生物和住宅看成一个交互生态系统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不但关注了细菌在家中存活的时间和位置,同时还研究了消灭它们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新发现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健康的住所是什么样子,哪个水平的细菌量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的免疫体系,而哪个水平的细菌量会给我们带来危害。

这一研究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扩大研究范围,着手调查医院里的微生物群。研究发现,一些医院的布局和清洁方法完全相同,那么引起细菌样本差异的因素只可能是由于出入的人不一样。此外,在医院环境下,也的确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有益菌和有害菌。

当我们从害怕所有的细菌到了解它们在生态坏境中的角色之时,我们处理传染病的方式也将会有所改变。一味地清除掉所有的细菌看起来越来越不正确,事实上,一些生物科技公司相信,喷射含有有益菌的喷雾将成为一个防止人群在特定场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检测细菌在构建环境中影响力正在规划中,其中甚至包括很多建筑师,他们希望将来的建筑能培育一些健康的微生物,或者一些能从空气中吸取污染物的微生物。

读完此文,也许我们不再把我们房间里的细菌都看成肮脏的入侵者,有可能它们中的一些更像是受到欢迎的客人。如果你今晚躺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休息,想像着家里有你,你的家人,还有数以亿计的享受着你的陪伴的细菌们。

篇4:形影不离的近义词

从“女文青”到“女总裁”

提起网络安全,陈怡桦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这位看似文弱的“文艺女生”,自1988年趋势科技创办以来,就一直与网络病毒和黑客战斗,领导趋势科技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意的信息安全公司。在她的带领下,趋势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TDA长期而有效的威胁管理,有力地抗击着APT(高级持续性威胁) 对云计算安全的攻击。在全球“杀毒”领域,趋势科技可谓“云端”病毒的克星。

陈怡桦毕业于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系,后在美国得州大学主修国际企业管理,“走文学之路”一直是她的梦想。現实即便是走不上梦想的路,也可以很精彩。1988年,陈怡桦与姐姐陈怡蓁、姐夫张明正创办趋势科技。此后近15年的时间里,陈怡桦从“女文青”变身IT业技术强人,后又成为CEO。

“如果不是姐姐和姐夫的多次邀请,也许我会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一直走下来。”陈怡桦说,“2003年,父亲过世,在父亲的葬礼前,姐夫问我要不要做CEO。”此前,可以躲在姐姐、姐夫后面做自己高兴的事,但父亲过世后,她知道,她将告别从前的潇洒和随性,担起带领团队闯天下的重担。

1988至1996年,陈怡桦在公司任执行副总裁,1996至2004年担任CTO。2004年年初,凭借杰出的创新意识和领导才能,陈怡桦被任命为CEO,并于当年与微软的比尔·盖茨、思科的钱伯斯等人一道被评选为“全球网络业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2011年,陈怡桦被《eWeek》《CIOInsight》和《Baseline》三本杂志评选为全球100位信息界最具影响力人物排名的第29位,排名仅次于苹果前任CEO乔布斯。此外,她还被《InformationSecurity》杂志评选为5位最具影响力的“WomenofVision”(最具远见女性)之一,同时也是全球首位获得“计算机安全终身成就奖”的女性。

全球面临“网络间谍威胁”

“2002年,我们一年处理的病毒差不多只有5000个。而现在,每一秒钟我们都能看到新的威胁出现。监测显示,目前高技术含量的网络病毒入侵事件,几乎每5分钟就发生一次。全球范围内,50%的企业网络自以为有了防火墙;有的企业错误地认为,他们只有内网,没有外网,不会被病毒入侵。但事实上,不管是内网还是外网,超过90%的企业网络里都有潜藏的恶性程序,其中75%潜藏的是僵尸程序。”

陈怡桦指出,APT已如洪水般不断威胁着企业的数据安全。“所谓APT,是黑客以窃取核心资料为目的,针对客户所发动的网络攻击和侵袭行为,是一种蓄谋已久的‘恶意商业间谍威胁’。这种行为往往经过长期的经营与策划,并具备高度的隐蔽性。”

陈怡桦表示,APT入侵客户的途径,或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USB等移动设备为目标和攻击对象,或以电子邮件方式,入侵企业信息系统。

“随着病毒入侵的方式不断升级,我们会发现,电子邮箱里的邮件越来越真假难辨。通过对一些受到APT攻击的大型企业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受到的威胁,往往与员工遭遇恶意邮件有关。一般情况下,黑客会针对某些特定员工发送钓鱼邮件,以此作为使用APT手法进行攻击的源头。”陈怡桦认为,不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可以有效阻止一部分恶意程序的攻击。

陈怡桦说,APT攻击企业网络的另一个手段,是利用防火墙、服务器等系统的漏洞,继而获取访问企业网络的有效凭证信息。“APT正在通过一切方式,绕过基于代码的传统安全方案(如防病毒软件、防火墙、IPS等),并更长时间地潜伏在系统中,让传统防御体系难以侦测。”

中国须开始注意云安全

“云计算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催生了云安全这一新兴市场。”陈怡桦说,每当IT环境有大改变的时候,趋势科技一定作为一个先锋,让这个IT的改变安全着陆。“云”要落地,一定要安全落地。“我很少说趋势科技要做多大的公司,但我们每次都讲我们一定要做最先进的、最了解IT界产业变革而提供最好安全解决方案的公司。我们非常强调预见,《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知道IT界将会怎么改变,还要知道黑客怎么攻击,这两样的预见才能让我们提出好的解决方案。这是趋势科技20多年来一直做的事情。”

面对网络威胁风起云涌的变化,陈怡桦称,趋势科技早就预见到在云安全领域会滋生的新变化。现在,移动互联的发展带来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爆炸式增长(仅去年全球就有4.27亿部智能手机售出),这催生了数以十万计的移动应用程序,这些App应用现已成为地下黑色产业链的集中攻击目标。伴随着BYOD的工作模式成为潮流,这使得企业的核心信息越来越置于危险的境地。所以在移动领域,趋势科技已开发出一套全面保护企业和个人移动终端的设备、系统和应用层面安全的解决方案以全面保护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谈及云落地,陈怡桦认为,与目前中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兴建云计算的场面相比,云安全市场还未到爆发期。目前中国云计算落地的第一步一定是做好基础架构(如数据中心),并非安全。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使用云计算产品的企业占到了60%~70%,但是企业在接受云服务之后,云服务本身并没有被保护。在城堡外面再修筑一条护城河来保护堡内设施的设想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为服务器数据和关键业务虚拟化及移动化后,安全和保护措施需要紧跟其后并立即到位。

防对手不如专注黑客

提起行业竞争,陈怡桦认为:“我们唯一的对手是黑客。”趋势科技从不和同类厂商相比较,而是花更多时间注意客户需要什么。

2011财年,趋势科技在虚拟和云相关业务方面同比增长131%,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增长幅度均超过100%。而同期,趋势科技营收3.3亿美元,净收入2.17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篇5:梦与健康形影不离

倾诉者:江广营 职业:某房地产公司老总

年龄:42 婚姻状态:已婚

“我梦见自己来到一个破旧的大院子里,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树上掉下来好多蚂蚁,树立在一个池子中,蚂蚁爬满了池塘。我沿着围墙走,想走出院子,但是我转来转去,找不到出口,墙又太高太险,我无法翻越过去,于是,我看着围墙发愣。这时,我终于发现了有几块砖头在动,我用力拉它们,它们很快就脱落下来,我一阵兴奋,立即把它们搬开,从墙洞里爬了出去。我发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检票口,是关着的,我敲门说我要出去,这时传来一个阴森恐怖的声音:请出示门票!我很着急地翻找着门票,这时,我看见检票口里有一双眼睛冷漠地望着我——那不是死于工伤的民工吗?我吓得往回跑,他披散着头发跟着我迫……”

我知道我醒了,但是我无法转动自己的四肢,仿佛被什么东西控制住,无法挣脱无法动弹。最后,我使劲一动,终于梦消失了,我吓出一身冷汗。那个因为工伤事故死亡的民工,我没有满足他的亲人提出的所有要求。而这段时间因为楼盘死了人,好多客户都要求退款,我十分郁闷,公司运作也十分艰难。

专家会诊:

其实,噩梦本身是不会影响睡眠与健康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待噩梦的心态。做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尽管梦境五花八门,但是,却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绪、白天遇到的事件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江先生因为工作上的不顺,事业的受挫,尤其在处理工伤死亡这件事上留有阴影,这些紧张受挫情绪在睡眠中无疑会以梦的形式出现。他知道自己醒了却无法活动四肢,这又是他身体极度疲劳、精神极度紧张、心理症结没有解开的一个信号。这需要江先生及时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同时,妥善处理一些事情。

当然,如果噩梦过多,影响正常的睡眠,醒后头脑昏沉,精神恍惚,全身疲惫无力,梦境仍久久缠结脑中不散,这就属于病态,有损于身体的健康了。

梦境:透露出健康的蛛丝马迹

倾诉者:张太丰 职业:业务员

年龄:33岁 婚姻状况:已婚

很奇怪,近段时间总梦见自己被打,好多人,对着我又打又踢。其中一个满脸横肉的汉子一脚踢在我的胸口上,我大叫一声“妈啊!”痛得昏死过去。从梦中惊醒后,我发现自己的胸口真的在隐隐作痛。后来,又梦见我和老婆逛商场,买化妆品的时候不小心把香水瓶打碎在地上,商场的保安立即将我们团团围住,又是一阵拳打脚踢,我又被他们一拳打中胸口,被痛醒过来。这样的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老婆叫我去医院检查。这一去,还真的检查出个萎缩性胃炎。

专家会诊:

据统计,有15.8%的梦境内容与做梦者当时的生理感觉有关:比如,当尿憋得厉害时,会在梦中到处找厕所;当自己的手压在胸前时,会梦见有人压在自己身上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当身体己发生某些尚未被觉察的疾病,这时首先在梦中以怪异的形式出现——比如,梦见喉咙被人掐住,痛苦万分,后来果然发现扁桃体发炎。梦见酒醉想吐,可能是溃疡病的先兆;梦见坠落深渊,梦中醒来后仍心有余悸,心跳加快,可能是冠心病的预兆。

为什么有些梦会成为疾病的预报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疾病在发生之初,病症刺激微弱,白天难以觉察,入睡后外界干扰减弱,病症微弱的刺激引起了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在梦中会出现不适或恐怖感受。因此,梦好比一台仪表,它对一些尚不为自己所知的身体变化反应灵敏。梦虽然荒诞无稽,但往往透露出身体健康状况的蛛丝马迹。

篇6:让实验与解题形影不离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 解题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学物理以问题为中心。那么,通过物理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通过物理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跳出题海,回归物理学习的本质,应该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以实验促进解题

长期以来,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鲜有坚持做物理实验的,这是因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尽管高考不考实验操作,但是,物理学毕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淡薄,动手能力不强,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是套套公式,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旦面对新情境、新模型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而高考试题中,这类问题并不少见,尤其是江苏试卷更加注重通过新的物理情境,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回顾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江苏试题不仅在实验题中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非实验题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意识和实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1】(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1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

A.30% B.50%

C.70% D.90%

分析:表面看,碰撞问题属于选修3-5中的内容,应该放在选考部分。仔细分析,实际上该题并没有涉及动量的知识,只要比较碰撞前后的总动能就行了。问题是怎么比较呢?频闪照片上小球的两个相邻位置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只要测出相邻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就可求出碰撞前后的速度,从而比较动能了。

解决该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要有动手测量长度的意识,而这一意识正是现在中学生所欠缺的,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有什么公式可套。所以,该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操作能力。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碰撞前后黑白小球相邻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发现碰后均大于碰前白球的一半,所以动能损失应该小于50%,只有A答案可选。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如图2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的大小;

(3)本实验中,m1=0.5kg,m2=0.1kg,μ=0.2,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d=0.1m,取g=10m/s2。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l=0.002m,人眼就能感知。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分析: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演示(或者让学生做)该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只要抽动迅速,砝码的位移确实很小,也就是由于惯性的存在,物块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该题将定性观察拓展为定量计算,其命题导向十分明确:一是要重视物理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小实验,最好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二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仅要能够定性分析实验现象,还要能够进行定量计算,关注实验的细节,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考生在解决该问题时,常常由于对砝码的运动过程不够清晰,从而不能正确列出方程解题。如果有条件让考生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一实验,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从而弄清这一过程,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考场上,考生能够观察到这一过程吗?能!如果考生有动手操作的意识,在考场上,可用橡皮代替砝码,垫纸板或者草稿纸代替薄纸板做一下该实验。当然,要观察清楚橡皮的运动过程,就要控制好拉出的速度。纸抽出太快,橡皮的移动确实很小,看不清如何移动;纸抽出太慢,则橡皮和纸一起运动;当纸抽出的速度恰当时,就能够清晰地看出橡皮在滑离纸后在桌面上继续滑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所以,要清晰地观察到这一过程,平时就要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弄清砝码的运动过程后,再分析砝码、薄纸板在每一阶段的受力,求出加速度,通过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由于均为滑动摩擦力,所以砝码对纸板的摩擦力f1=μm1g,桌面对纸板的摩擦力f2=μ(m1+m2)g,则纸板所受摩擦力为这两个摩擦力之和,即f=μ(2m1+m2)g。

可见,对一个简单的、定性的惯性演示实验的深入探究,不仅使考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动力学规律,而且能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验探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以上这类问题出现在江苏高考试卷上并不是偶然的,应该是朱正元先生所倡导的“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命题改革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都具有强烈的实验操作意识,甚至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话,那么高考这一指挥棒必定能够更好地释放其正能量。尽管考场上能够进行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正是这些简单的操作才能够更好地揭示物理规律,朱老先生一直强调实验要“简单、明了”,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二、以解题助推实验

做好物理实验无疑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反过来也必将推动物理实验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问题常常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应用。认识到物理问题都是有其实验基础的,从而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转变为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与数据处理的过程。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物理试卷中的新情境、新模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常常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实现这一过程。

(1)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x;

(2)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3)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分析:2012年考生普遍认为该题是全卷难度最大的题,难在哪儿呢?难在考生对运动的过程理解不够清晰,受力和能量转化关系不够明确,从而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其实,考生可以通过分析示意图,想象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场景,甚至可以在考场上用文具创设一个情境来模拟这一过程,从而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模拟实验可以这样进行:取出考试用水笔的笔芯和弹簧,将弹簧拉伸些,使弹簧露出笔尖,如图4所示。将笔芯放在桌面上,用手捏住笔芯,将一个小物块(可用圆规盒、橡皮等代替)以初速度v向笔芯运动。通过改变物块初速度的大小和手捏笔芯的作用力的大小来控制笔芯在物块的撞击下是否在指间滑动。

至此,基本能够体现该题的物理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

如果物块的初速度较小,物块与弹簧撞击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始终小于笔芯和手指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笔芯不滑动。如果忽略物块与桌面的摩擦力,物块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物块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我们应该抓住高考命题改革的良好机遇,通过在分析这类典型高考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的方法,还原真实的过程,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问题的同时,有力地推动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实验与解题比翼双飞,形影不离。以苏派高考物理命题风格,推动苏派物理教学特色的形成,使物理教学回到以实验为基础的正确轨道上来。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师)

【摘 要】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学物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实验与解题的关系:以实验促进解题,以解题助推实验,达到相依相伴,共同提高。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 解题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学物理以问题为中心。那么,通过物理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通过物理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跳出题海,回归物理学习的本质,应该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以实验促进解题

长期以来,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鲜有坚持做物理实验的,这是因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尽管高考不考实验操作,但是,物理学毕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淡薄,动手能力不强,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是套套公式,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旦面对新情境、新模型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而高考试题中,这类问题并不少见,尤其是江苏试卷更加注重通过新的物理情境,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回顾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江苏试题不仅在实验题中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非实验题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意识和实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1】(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1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

A.30% B.50%

C.70% D.90%

分析:表面看,碰撞问题属于选修3-5中的内容,应该放在选考部分。仔细分析,实际上该题并没有涉及动量的知识,只要比较碰撞前后的总动能就行了。问题是怎么比较呢?频闪照片上小球的两个相邻位置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只要测出相邻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就可求出碰撞前后的速度,从而比较动能了。

解决该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要有动手测量长度的意识,而这一意识正是现在中学生所欠缺的,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有什么公式可套。所以,该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操作能力。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碰撞前后黑白小球相邻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发现碰后均大于碰前白球的一半,所以动能损失应该小于50%,只有A答案可选。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如图2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的大小;

(3)本实验中,m1=0.5kg,m2=0.1kg,μ=0.2,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d=0.1m,取g=10m/s2。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l=0.002m,人眼就能感知。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分析: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演示(或者让学生做)该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只要抽动迅速,砝码的位移确实很小,也就是由于惯性的存在,物块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该题将定性观察拓展为定量计算,其命题导向十分明确:一是要重视物理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小实验,最好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二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仅要能够定性分析实验现象,还要能够进行定量计算,关注实验的细节,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考生在解决该问题时,常常由于对砝码的运动过程不够清晰,从而不能正确列出方程解题。如果有条件让考生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一实验,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从而弄清这一过程,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考场上,考生能够观察到这一过程吗?能!如果考生有动手操作的意识,在考场上,可用橡皮代替砝码,垫纸板或者草稿纸代替薄纸板做一下该实验。当然,要观察清楚橡皮的运动过程,就要控制好拉出的速度。纸抽出太快,橡皮的移动确实很小,看不清如何移动;纸抽出太慢,则橡皮和纸一起运动;当纸抽出的速度恰当时,就能够清晰地看出橡皮在滑离纸后在桌面上继续滑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所以,要清晰地观察到这一过程,平时就要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弄清砝码的运动过程后,再分析砝码、薄纸板在每一阶段的受力,求出加速度,通过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由于均为滑动摩擦力,所以砝码对纸板的摩擦力f1=μm1g,桌面对纸板的摩擦力f2=μ(m1+m2)g,则纸板所受摩擦力为这两个摩擦力之和,即f=μ(2m1+m2)g。

可见,对一个简单的、定性的惯性演示实验的深入探究,不仅使考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动力学规律,而且能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验探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以上这类问题出现在江苏高考试卷上并不是偶然的,应该是朱正元先生所倡导的“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命题改革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都具有强烈的实验操作意识,甚至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话,那么高考这一指挥棒必定能够更好地释放其正能量。尽管考场上能够进行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正是这些简单的操作才能够更好地揭示物理规律,朱老先生一直强调实验要“简单、明了”,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二、以解题助推实验

做好物理实验无疑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反过来也必将推动物理实验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问题常常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应用。认识到物理问题都是有其实验基础的,从而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转变为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与数据处理的过程。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物理试卷中的新情境、新模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常常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实现这一过程。

(1)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x;

(2)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3)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分析:2012年考生普遍认为该题是全卷难度最大的题,难在哪儿呢?难在考生对运动的过程理解不够清晰,受力和能量转化关系不够明确,从而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其实,考生可以通过分析示意图,想象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场景,甚至可以在考场上用文具创设一个情境来模拟这一过程,从而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模拟实验可以这样进行:取出考试用水笔的笔芯和弹簧,将弹簧拉伸些,使弹簧露出笔尖,如图4所示。将笔芯放在桌面上,用手捏住笔芯,将一个小物块(可用圆规盒、橡皮等代替)以初速度v向笔芯运动。通过改变物块初速度的大小和手捏笔芯的作用力的大小来控制笔芯在物块的撞击下是否在指间滑动。

至此,基本能够体现该题的物理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

如果物块的初速度较小,物块与弹簧撞击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始终小于笔芯和手指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笔芯不滑动。如果忽略物块与桌面的摩擦力,物块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物块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我们应该抓住高考命题改革的良好机遇,通过在分析这类典型高考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的方法,还原真实的过程,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问题的同时,有力地推动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实验与解题比翼双飞,形影不离。以苏派高考物理命题风格,推动苏派物理教学特色的形成,使物理教学回到以实验为基础的正确轨道上来。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师)

【摘 要】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学物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实验与解题的关系:以实验促进解题,以解题助推实验,达到相依相伴,共同提高。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 解题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学物理以问题为中心。那么,通过物理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通过物理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跳出题海,回归物理学习的本质,应该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以实验促进解题

长期以来,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鲜有坚持做物理实验的,这是因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尽管高考不考实验操作,但是,物理学毕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淡薄,动手能力不强,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是套套公式,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旦面对新情境、新模型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而高考试题中,这类问题并不少见,尤其是江苏试卷更加注重通过新的物理情境,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回顾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江苏试题不仅在实验题中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非实验题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意识和实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1】(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1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

A.30% B.50%

C.70% D.90%

分析:表面看,碰撞问题属于选修3-5中的内容,应该放在选考部分。仔细分析,实际上该题并没有涉及动量的知识,只要比较碰撞前后的总动能就行了。问题是怎么比较呢?频闪照片上小球的两个相邻位置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只要测出相邻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就可求出碰撞前后的速度,从而比较动能了。

解决该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要有动手测量长度的意识,而这一意识正是现在中学生所欠缺的,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有什么公式可套。所以,该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操作能力。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碰撞前后黑白小球相邻两个位置间的距离,发现碰后均大于碰前白球的一半,所以动能损失应该小于50%,只有A答案可选。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如图2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的大小;

(3)本实验中,m1=0.5kg,m2=0.1kg,μ=0.2,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d=0.1m,取g=10m/s2。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l=0.002m,人眼就能感知。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分析: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演示(或者让学生做)该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只要抽动迅速,砝码的位移确实很小,也就是由于惯性的存在,物块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该题将定性观察拓展为定量计算,其命题导向十分明确:一是要重视物理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小实验,最好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二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仅要能够定性分析实验现象,还要能够进行定量计算,关注实验的细节,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考生在解决该问题时,常常由于对砝码的运动过程不够清晰,从而不能正确列出方程解题。如果有条件让考生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一实验,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从而弄清这一过程,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考场上,考生能够观察到这一过程吗?能!如果考生有动手操作的意识,在考场上,可用橡皮代替砝码,垫纸板或者草稿纸代替薄纸板做一下该实验。当然,要观察清楚橡皮的运动过程,就要控制好拉出的速度。纸抽出太快,橡皮的移动确实很小,看不清如何移动;纸抽出太慢,则橡皮和纸一起运动;当纸抽出的速度恰当时,就能够清晰地看出橡皮在滑离纸后在桌面上继续滑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所以,要清晰地观察到这一过程,平时就要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弄清砝码的运动过程后,再分析砝码、薄纸板在每一阶段的受力,求出加速度,通过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由于均为滑动摩擦力,所以砝码对纸板的摩擦力f1=μm1g,桌面对纸板的摩擦力f2=μ(m1+m2)g,则纸板所受摩擦力为这两个摩擦力之和,即f=μ(2m1+m2)g。

可见,对一个简单的、定性的惯性演示实验的深入探究,不仅使考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动力学规律,而且能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验探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以上这类问题出现在江苏高考试卷上并不是偶然的,应该是朱正元先生所倡导的“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命题改革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高考考场上都具有强烈的实验操作意识,甚至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话,那么高考这一指挥棒必定能够更好地释放其正能量。尽管考场上能够进行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正是这些简单的操作才能够更好地揭示物理规律,朱老先生一直强调实验要“简单、明了”,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二、以解题助推实验

做好物理实验无疑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反过来也必将推动物理实验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问题常常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应用。认识到物理问题都是有其实验基础的,从而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转变为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与数据处理的过程。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物理试卷中的新情境、新模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常常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实现这一过程。

(1)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x;

(2)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3)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分析:2012年考生普遍认为该题是全卷难度最大的题,难在哪儿呢?难在考生对运动的过程理解不够清晰,受力和能量转化关系不够明确,从而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其实,考生可以通过分析示意图,想象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场景,甚至可以在考场上用文具创设一个情境来模拟这一过程,从而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模拟实验可以这样进行:取出考试用水笔的笔芯和弹簧,将弹簧拉伸些,使弹簧露出笔尖,如图4所示。将笔芯放在桌面上,用手捏住笔芯,将一个小物块(可用圆规盒、橡皮等代替)以初速度v向笔芯运动。通过改变物块初速度的大小和手捏笔芯的作用力的大小来控制笔芯在物块的撞击下是否在指间滑动。

至此,基本能够体现该题的物理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不难认识到:

如果物块的初速度较小,物块与弹簧撞击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始终小于笔芯和手指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笔芯不滑动。如果忽略物块与桌面的摩擦力,物块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物块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我们应该抓住高考命题改革的良好机遇,通过在分析这类典型高考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的方法,还原真实的过程,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问题的同时,有力地推动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实验与解题比翼双飞,形影不离。以苏派高考物理命题风格,推动苏派物理教学特色的形成,使物理教学回到以实验为基础的正确轨道上来。

上一篇:最强音活动总结下一篇:新狐假虎威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