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谚语-谚语

2024-05-08

寒露谚语-谚语(通用14篇)

篇1:寒露谚语-谚语

表达寒露的谚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谚语吧,谚语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谚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达寒露的谚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达寒露的谚语1

1、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2、寒露起黑云,岭雨时间长。

3、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4、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5、寒露闹天,闹到立冬。

6、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7、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8、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9、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10、寒露阴雨秋霜晚。

11、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12、天旱防雨涝,雨涝防天旱。

13、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14、寒露有雨,以后多雨。

15、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16、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17、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18、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

19、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

20、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21、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2、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23、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24、寒露有雨沤霜降。

25、受早一大片,受涝一条线。

26、要得苗儿壮,寒露时节到霜降。

27、天旱东风是火凤,雨涝东风雨太公。

28、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29、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30、上午忙麦茬,午时摘棉花。

31、寒露畜不闲,昼夜加班赶,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

32、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33、九月不刨十月空。

34、寒露多雨,芒种少雨。

35、麦浇苗,谷浇穗。

36、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37、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38、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

39、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40、霜降,赶快抛上。

41、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42、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

43、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44、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

45、雾天寒露雪前赶。

46、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47、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48、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49、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50、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51、久旱东风不易雨,久雨西风不晴天。

52、久旱东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

53、菊花开,麦出来。

54、骡马驴,加夜草,劲头足,干活好。

55、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

56、旱东风不雨,雨东风不晴。

57、豆见豆,九十六。

表达寒露的谚语2

1、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冀)

2、寒露前后看早麦。

3、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4、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5、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6、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7、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8、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9、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10、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11、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12、寒露前后看早麦。

13、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14、菊花开,麦出来。

15、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16、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17、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

18、寒露阴雨秋霜晚(冀)。

19、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0、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表达寒露的谚语3

1、白露谷,寒露时节豆。

2、寒露时节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31、豆子寒露时节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4、豆子寒露时节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5、寒露时节三日无青豆。

6、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7、寒露时节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8、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时节一朝霜。

9、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10、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11、寒露时节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12、寒露时节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13、寒露时节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14、九月不刨十月空。

15、九月九,摘石榴。

16、寒露时节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17、寒露时节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18、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19、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20、寒露时节柿子红了皮。

21、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篇2:寒露谚语-谚语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留种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

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键。

紫红山楂摘下来,鲜红石榴酸又甜。

果品卸完就管树,施肥喷药把地翻。

采集树种好时机,乡土种源是重点。

畜禽喂养讲技术,怀孕母畜细心管。

越冬鱼种须育肥,起捕成鱼采藕芡。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重阳无雨一冬干。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霜降麦归土。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寒露前后看早麦。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菊花开,麦出来。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麦子难得倒针雨。

篇3: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 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 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 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 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 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 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 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 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 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

如直译和意译一样, 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 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 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 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 较易为读者所接受。但是采用此方法的话必须慎重考虑, 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 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差异的。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 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值译法。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 文化作为社会现象, 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表层文化, 又称器物文化, 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 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 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 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 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 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因此, 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那么在某种程度上, 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 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比如, 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 它不是死人的灵魂, 而是一种妖怪, 在日本人的心中, 鬼有邪恶的一面, 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 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 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 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 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 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 从有关“猫”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 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在日语中, 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 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 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 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 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 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说来, “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 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 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 表现在语言上, 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 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 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 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 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 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 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 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 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 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

3.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 既有个性特征, 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 总体说来, 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 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 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 崇尚简洁、余韵, 爱好残缺美, 喜好风流与风雅。日本人钟爱樱花, 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 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汉谚语翻译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只有了解了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 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 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 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总之, 不同的民族之间,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 使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不同, 所以, 译者永远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处理是否得当至关重要。译者应当是了解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使者, 不懂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语言, 更不用说把它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了。

摘要: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 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篇4:寒露谚语-谚语

汉语谚语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它可以让每一个人铭记于心,千古传诵,这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内容浅显,很容易讓人明白。因此,通俗性是汉语谚语的一个重要性质。

一、谚语的通俗性

汉语谚语是人们群众口头上通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汉语谚语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大千世界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闪现着谚语的光华。几千年来,谚语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通俗生动,含义深刻。

1.汉语谚语用词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并且贴近现实生活

汉语谚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道、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民族风格的语句。这和汉语谚语的遣词造句密不可分。人们总是从表现实际生活的词汇或富有民族传统色彩的词汇中,选用那些生动活泼的字眼儿做为创造谚语的材料,从而使汉语谚语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汉语谚语在词语选用上富有生活化气息,大多数谚语都是选用广大群众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并为群众习知惯用的词语,并且能精确地表达出令人信服的事理或事态。如:“抓了小事,丢掉大事”这个意思,在成语里有“因小失大”的说法,这样说来,文字虽然简洁,语感却失之抽象。谚语就说“拣了芝麻,丢掉西瓜”。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寻常词语。显示了不寻常的表达效果。

2.汉语谚语具有明快的节奏

人们学习汉语谚语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论多么陌生的谚语,人们一经接触,便一见如故,过目不忘。这是因为它的说法流畅,节奏明快、抑扬顿挫。说来既然琅琅上口,记来也就容易深刻。自古“谣谚”并称,正如“谣谚之兴,其始上发乎语言”[6],汉语谚语也像歌谣一样富有声韵美、旋律美、节奏感。这些是由汉语谚语的平仄、节拍、押韵综合表现出来的。如:“六月——六,看谷——秀”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这说明三言或四言的谚语有两个节拍,同时还押韵。这和诗歌的情况大体一致,平仄、节拍、押韵有机地综合起来,使汉语谚语的语音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声韵和谐。这就大大地加强了汉语谚语的旋律美,有助于人们记忆、讲述和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谚语通俗性中所蕴含的谚语的基本特征

汉语谚语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它在通俗的语句中反映一定的道理。正因汉语谚语通俗,才让人们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汉语谚语也是语言的一种,尽管它通俗,但它同样也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在通俗的语句中流露出丰富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我们从汉语谚语的通俗性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具有哲理性、口语性、俗传性的特征。

1.通俗性中所蕴含的哲理性

汉语谚语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概括着一定的道理。同时,汉语谚语通俗易懂,所以,汉语谚语在通俗的语句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也就体现了汉语谚语具有哲理性的特征。这说明谚语的通俗性中蕴含了哲理性。

有些谚语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揭示真理。这些深奥的道理,富有哲理的思想,在汉语谚语中通过形象生动、朴素通俗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通俗易懂,富有教育意义。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给它以高度的评价:“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论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这说明这句谚语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汉语谚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的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让人们千古传诵,铭记于心。每条谚语都或多或少蕴藏着一些哲理,谚语的总和或每一片谚海,简直就是一部神奇的哲学大典。

2.通俗性中所蕴含的口语性、俗传性

汉语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且谚语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说明谚语具有口语性的特征。谚语通俗,常被人们传诵,这又说明谚语具有俗传性。但无论是口语性还是俗传性,都离不开两个字“通俗”。因此,在汉语谚语的通俗性中蕴藏着汉语谚语的口语性和俗传性的特征。

汉语谚语琅琅上口,通过口耳广为流传,部分谚语被引入书中,亦保持着其“口语”原形,少数谚语来自格言警句,同样要求上口,否则必受到使用者的改造。俗传性指谚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句来传诵,即谚语所云:“话要俗才能传得远”。无论是什么民族,年龄大小,文化高低,只要非聋非哑,就一定能被传诵。汉语谚语可以说是无边无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它就会在流传。

篇5:寒露趣味谚语

1、寒露无雨,百日无霜(湘)

2、寒露阴雨秋霜晚(冀)

3、久旱东风不易雨,久雨西风不晴天(辽)

4、雾天寒露雪前赶(冀)

5、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湘)

6、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冀)

7、寒露有雨沤霜降(粤)

8、久旱东风不雨,久涝南风自晴(沪)

9、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10、旱了南风不下雨,涝了北风不晴天(鲁)

11、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12、寒露闹天,闹到立冬(冀)

13、寒露有霜,晚稻受伤(苏、湘)

14、寒露起黑云,岭雨时间长(湘、桂)

15、寒露有雨,以后多雨(湘)

16、受早一大片,受涝一条线(贵)

17、久旱东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桂)

18、天旱东风是火凤,雨涝东风雨太公(宁)

19、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闽)

20、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21、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赣)

22、旱东风不雨,()雨东风不晴(京)

23、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冀)

24、旱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开天(皖)

25、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

26、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粤、桂)

27、寒露节气经常会出现秋旱。有关的气象谚语有

28、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粤)

29、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冀、黑、陕)

30、寒露落雨烂谷子(贵)

31、天旱防雨涝,雨涝防天旱(陕)

32、寒露前后有雷,来年多雨(皖、湘等)

33、寒露雨风,清明晴风(冀)

★ 民间趣味谚语

★ 描写秋天的趣味谚语

★ 谚语

★ 谚语精选谚语

★ 气候谚语

★ 常用安全谚语

★ 农谚语

★ 有关雨天谚语合集

★ 五年级谚语精选

篇6:寒露谚语

2、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3、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4、重阳无雨一冬干。

5、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6、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7、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8、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9、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10、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11、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12、寒露霜降麦归土。

13、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14、寒露前后看早麦。

15、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16、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17、菊花开,麦出来。

18、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19、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20、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21、麦子难得倒针雨。

22、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23、麦浇苗,谷浇穗。

24、豆见豆,九十六。

25、白露谷,寒露豆。

26、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7、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28、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29、寒露三日无青豆。

30、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31、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32、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33、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34、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35、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36、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37、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38、九月不刨十月空。

39、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40、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41、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42、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43、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44、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45、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46、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47、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48、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篇7:寒露谚语

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荞麦见霜,粒粒**。

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北风无露定有霜。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重阳无雨一冬干。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霜降麦归土。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寒露前后看早麦。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菊花开,麦出来。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麦子难得倒针雨。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麦浇苗,谷浇穗。

豆见豆,九十六。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篇8:寒露谚语-谚语

笔者对1982年燎原出版社出版的《日中谚语对照集》进行了统计, 其中和自然类相关的谚语有446个, 再根据揭侠在《日语的修辞研究》中所指出的日语修辞的种类为依据进行了分类统计, 其中比喻修辞有258个, 占据第一位。本文将从等价理论的视角出发, 对位于第一位的含比喻修辞的日语谚语的汉译进行对等研究。

二、比喻修辞法的对等

无论日语还是汉语, 比喻修辞都有很多种类, 本文将从明喻、暗喻、讽喻三种比喻修辞入手进行对等研究。

(一) 明喻对等

明喻又称为直喻, 其形式是最简单、最易理解的。在明喻中有较明显的比喻词, 日语中为「あたかも」「みたいだ」「ようだ」「如し」等, 汉语中为“像……一样”“犹如”“仿佛”等。在翻译含明喻修辞的谚语时有两种对等情况, 一为修辞法和对象词 (本文中主要指喻体) 的对等, 二为修辞法的对等。

1.修辞法和对象词的对等

(1) 蚯蚓ののたくったよう———像蚯蚓爬似的

(2) 泉の涌く如し———犹如泉水涌出

(3) 竜の雲を得る如し———如龙得云升天

这三个谚语都有明显的比喻词「よう」「如し」, 是典型的明喻修辞。 (1) 中喻体为“蚯蚓”, 中日文化中对蚯蚓的印象相同, 均用“像蚯蚓爬的一样”来形容拙劣的字迹, 所以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形式上, 原文与译文都能达到对等。同样, (2) 和 (3) 中「如し」为比喻词、“泉”与“竜”均为喻体, 中日对于“泉”和“龙”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为“犹如泉水涌出”“如龙得云升天”, 在意义上均和原文是一致的, 即形式和内容均可达到对等。

2.修辞法的对等

在明喻中, 除了上述情况外, 还有对象词不同只有修辞法对等的情况。例如,

(4) 蜂の巣を突ついたよう———像捅了马蜂窝一般

(5) 砂を噛むよう———味同嚼蜡

(4) 中「よう」为明喻修辞, 「蜂」为对象词, 是指膜翅目中除了蚂蚁外的昆虫的总称。译文中的“像……一样”为明喻修辞, 对象词为“马蜂”。马蜂是蜂的一种, 对于中国人来说因具有危险性, 和别的蜂感觉不同。但是无论对象词是「蜂」还是“马蜂”, 所表达的都是造成很大的困扰之意, 因此即使对象词不同, 但是修辞法是一样的, 即在形式和内容上也能达到对等。 (5) 中原文的比喻词和对象词为「よう」和「砂」, 虽然都为明喻修辞, 但是因生活习惯不同, 所用的对象词也不同。原文中用“像嚼砂一样”来形容枯燥无味、没意思, 译文中用“味同嚼蜡”来形容无味。虽然原文用“砂”, 译文用“蜡”, 但都表示的是无味之意, 因此修辞法和意思上可以达到对等。

(二) 暗喻对等

暗喻修辞是谚语中常用的修辞之一, 又称为隐喻。暗喻和明喻不同, 它没有明确的比喻形式, 也没有固定的比喻词, 在日语中经常以「~に~」「となる」形式出现, 中文里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语表示。在翻译含暗喻修辞的日语谚语时, 和明喻一样有两种情况, 即:

1.修辞法和对象词的对等

(6) 水の泡となる———归为泡影

(7) 木を見て森を見ず———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6) 中, 对象词为「水の泡」, 指的是浮在水面上且短暂易失的水泡, 另一方面, 译文中的“泡影”也指虚幻的水泡或影子。原文与译文所指含义均为: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之意。无论是译文还是原文均没有明显的比喻词, 但含有比喻之意。即, 无论是对象词、修辞方法还是意思, 两者皆可达到对等。同样, (7) 中的对象词为「木」和「森」, 没有明显的比喻词, 但隐含比喻之意, 即为暗喻修辞, 且原文与译文都指“比喻只看到局部, 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或比喻眼光短浅。”也就是说, 在修辞法和意思上均可达到对等。

2.修辞法的对等

(8) 焼石に水———杯水车薪

(9) 獅子身中の虫———害群之马

(8) 的对象词为「石」, “给烧热的石头上浇水, 比喻毫无用处”之意。而译为“杯水车薪”后, 对象词虽然变为了“薪”, 但所表示的含义还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 徒劳无功。”换言之, 原文与译文虽然对象词不同, 但修辞法和意思相同。 (9) 来源于佛经《梵网经》, 原文的对象词为“虫子”, 而译文的对象词为“马”, 两者都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换言之, 修辞法和意思均可达到对等。

(三) 讽喻对等

讽喻修辞的特征为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比喻事物, 说明道理, 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在对含讽喻修辞的日语谚语进行翻译时, 同样存在两种情况:

1.修辞法和对象词的对等

(10) 何処の烏も黒い———天下乌鸦一般黑

(11) 同じ穴の貉——一丘之貉

谚语 (10) 来源于《福冈县内方言集》, 原文对象词为「烏」, 意为“乌鸦”, 用无论哪的乌鸦都是黑色、都不会改变, 来比喻不论哪里的坏人都是一样的。译文所表达含义一样, 因此, 原文与译文无论对象词还是修辞还是含义均可达到对等。 (11) 出自《洒·茶番序》, 日语中「貉」为“狸”的别称, 汉语中“貉”和“狸”指同种动物。译文与原文均为“比喻彼此同是丑类, 没有什么差别”之意。即对象词、意思、修辞法是一致的。

2.修辞法的对等

(12) 虻蜂とらず———鸡飞蛋打

(12) 中的对象词“虻”和“蜂”为两种昆虫, 用“同时抓虻和蜂的话, 最终什么也抓不到”来比喻两头落空, 一无所得之意。在这里译为“鸡飞蛋打”, 对象词虽变为了“鸡”和“蛋”, 但还是比喻两头落空, 一无所得之意。即对象词不同, 但是修辞法和意义相同。

从上可以看出, 在含比喻修辞的日语谚语的汉译中, 不仅能准确地传达语义, 还能根据译文中所用的比喻修辞, 使其在形式上达到对等, 并能再现其原文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此次研究, 在日语谚语的汉译中, 恰当地映射了维尔纳·科勒的形式等价理论。换言之, 对译者而言, 翻译时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等价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谚语是一国语言的精华, 有着音律、大众、简洁等特性。日本人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影响, 开始崇拜自然, 因此在日语谚语中有很多和自然相关的谚语。本文拟从等价理论的视角出发, 对日语谚语中含比喻修辞的谚语的汉译进行对等研究。

关键词:自然类谚语,修辞对等,修辞法,对象词

参考文献

[1]尚学図書.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M].小学館, 1982.

篇9:母亲的养生谚语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鲜艳的桃花开过之后,红红的桃子成熟了。当我贪婪地吃着鲜桃时,母亲便告诉我:“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嘱咐我多吃桃,少吃杏,不吃李子。并告诫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病从口入”,坏了的东西绝不能人口。在菜谱里,母亲特别偏爱萝卜,并能做出许多花样,而我却不爱吃。母亲便跟我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接着又强调:“吃萝卜、喝热茶,大夫急得满街爬。”萝卜吃在我口里,笑容泛起在母亲脸上。那时候,我最不喜欢吃的是稀饭,母亲却说:“稀粥烂饭不伤人”,我总私下以为母亲在节约呢。

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常把玉米、黄豆等杂粮当主餐给我吃,我不喜欢,母亲便劝慰我:“吃食粗。长得快。”我有时说母亲淘米不干净,母亲也有她幽默的理由,这便是:“吃米带点糠,保你一家老小都安康。”碰到我偏食,耳旁总响起母亲的唠叨:“偏吃不胖。”遇到我某餐不吃,母亲又叮咛:“宁吃半餐,不可断餐。”吃过饭后,母亲总忘不了交待:“吃了饭,走百步,一辈子不用上药铺。”母亲未读过书,不知从哪里学来这么多讲究。

母亲做鞋的水平不太高,但她每年冬季总要给我做一双厚厚的新棉鞋,她说“寒从足起”。我求学在外,每次回家,母亲总要提醒我:“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冬不极温,夏不极凉;”“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大家都知道“二八月,乱穿衣”这句话,许多人以为“乱”是“随便”的意思,其实不是。母亲早就告诉过我,二八月骤寒骤暖,乱穿衣是指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还有诸如“洗头洗脚,胜似吃药”、“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心要常操,体要常劳”等,母亲随时都可以说出几句。我曾不解地问母亲吃饭穿衣怎么有这么多讲究,母亲说这些都是我外婆传给她的。

高中时学习紧张。有一次我生病住院,掉了功课。母亲看我着急,便安慰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慢病在养,急病在治。”我知道母亲心里比我还急,但她总满脸笑容地开导我:“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少一少,”想方设法减轻我心里的压力。我不爱活动,母亲便扶着我走动,说“好人老睡成病,病人老睡成死”,直到我生龙活虎返回学校为止。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可能是无意识地注重保养的缘故吧,母亲已古稀之年,却丝毫不见老态,我在外地工作也踏实了许多。告别时,母亲怔怔地望着我,我看见了她眼里依依不舍的泪花。当我转身踏上归途的时候,似乎有一种悠远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无病休闲瘦,身安莫闲贫。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过恐生殃。”这是母亲曾经告诫我的养生谚语哟。

篇10:于寒露的节气谚语

1) 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2) 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3) 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4) 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5) 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6) 光收不管,杀鸡取卵。

7) 寒露畜不闲,昼夜加班赶,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

8) 骡马驴,加夜草,劲头足,干活好。

9) 晚上不加料,白天懒拉套。

10) 晚上加了料,白天蹦又跳。

11) 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12) 寒露节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

13)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14)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15)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16) 重阳无雨一冬干。

17)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18) 菊花开,麦出来。

19)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20)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21)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22) 麦子难得倒针雨。

23)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24) 麦浇苗,谷浇穗。

25) 豆见豆,九十六。

26) 白露谷,寒露豆。

27)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8)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29)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30)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31)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32)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33)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34)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35)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36) 寒露霜降麦归土。

37)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38) 寒露前后看早麦。

39)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40) 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41) 寒露三日无青豆。

42)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43)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44)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45)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46) 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47)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48)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49)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50) 九月不刨十月空。

51)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52)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53)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54) 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55) 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56)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57)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58)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59)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60)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61)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62) 九月九,摘石榴。

63)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64)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65) 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66) 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67) 寒露柿子红了皮。

68) 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有关于寒露谚语

2.寒露节气的气象谚语

3.寒露节气农事谚语有哪些

4.关于寒露农业谚语大全

5.寒露节气的农事谚语

6.寒露的谚语

7.寒露节气的相关谚语

8.关于寒露时节的谚语

9.二十四节气关于寒露的谚语

篇11:二十四节气寒露节气谚语

2、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3、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4、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5、寒露三日无青豆。

6、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7、雾天寒露雪前赶(冀)

8、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9、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篇12: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养生谚语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不宜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每天晚上可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盐晚蜜

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4、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使用艾灸对准神阙穴(肚脐),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5、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6、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7、不要憋尿

寒露节气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习惯。

篇13:英汉谚语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英汉谚语分别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 在翻译谚语时, 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统一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所以, 在把英汉谚语翻译成汉语时, 译者必须采用多种表现手段, 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的字面之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 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 宜于说理, 又不失其原有的语言形象。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那个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英汉两个民族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有时对事物却有着不谋而合的观点, 因此有些英汉谚语在其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采用直译法。这样不但可以骄傲好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 译文也易于理解和令人接受。如: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浇油) ;to be on the thin ice (如履薄冰)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时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此可见英汉谚语在表达上确实存在相同之处, 这表明各地域民族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形态具有共同的地方, 有其共性的一面, 因而对这类谚语最佳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法, 这样既保持原谚语的内容和形式, 又保持了其文化内涵, 既忠于原文, 又生动形象。

2 对等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受地理、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语言表达和思维形态上存在有很大差异, 但由于谚语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 因此英汉谚语同样也有不少相通的谚语, 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吻合, 既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不谋而合, 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谚语的汉译不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进行对等翻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 (树大招风)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3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者受文化差异的局限,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由于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 两种语言中的言语有很多是不对应的, 有些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后, 译文很可能会牵强附会, 很难为中国读者所理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 采用意译法, 以达到“易其形式, 存其精神”的目的。如“Putting the cart before horses”, 若用直译法翻译其字面意思是“把车置于马前”, 汉语谚语里没有和它完全在字面上和意义都一直的言语, 只翻译字面意思的话, 令人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而汉语中“本末倒置”虽然喻体与该谚语不同, 但两个谚语在喻义上却是吻合的, 因此在翻译这类谚语时就要变通一下。又如:as easy as a pipe (易如反掌)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 ;to set a fox to keep your goose (引狼入室) 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喻理的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 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因此, 对于这类含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谚语则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有利于读者对该谚语的理解和接受。

4 直译兼意译法

有时为了更确切有效地表达愿意, 弥补在某些情况下, 直译后含义还不太明显的弱点, 可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直译之后, 再将含义译出, 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 人爱自己的家) ;Let sleeping dogs lie (睡狗莫惹, 麻烦莫招)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两鸟, 一箭双雕)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 (驴子爱摆耳朵, 傻瓜爱装聪明)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等。

5 注释法

注释法就是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 在其后附上注释或解释, 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添加注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 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 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谚语的意义。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各异, 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及其进程各不相同, 它带给各民族的影响也不同, 而且各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中不可比避免地经历着辩护, 促使人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翻译这类具有民族地方色彩和历史内涵的谚语时, 直译虽可保持其本意却不能使人明白其涵义;意译虽可使人明白其涵义却不能完全体现原文谚语的形象比喻等修辞魅力、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内涵。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的方法。如:“班门弄斧”可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注释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 但英语读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 加了注释性文字后, 源于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和表达上有其相同的一面, 反映在英汉谚语中也有其共性的一面, 另外,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故英汉谚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正是这种共性与特性造就了翻译方法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期达到使译文既终于原文的意思, 又体现出谚语鲜明的民族性、艺术性及深刻的思想。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谚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政治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谚语中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各有的独特性, 这也就造就了英汉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 以期达到最终实现这种语言及文化的转换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文化,谚语

参考文献

[1]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2]钟伟.英语谚语翻译浅说[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4) .

[3]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篇14:说谚语 话养生

在延传至今的众多谚语中,不乏讲饮食的,讲运动的,讲时令天气对养生的影响的,讲心理健康、防病治病的等等,它们或能给人们带来一个健康的理念,或仍能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行为。因此,知道它们、了解它们、应用它们对现代人科学养生观的形成与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饮食养生谚语:

——多吃不如细嚼。饥不饱食,渴不狂饮。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细嚼慢咽,既能将食物更好地研磨细碎,又能使唾液充分地和食物搅拌,使其中有助消化作用的唾液酶更快地发挥作用,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古今中外,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因暴食而被撑死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饥饿使人的胃处于收缩状态,猛吃暴食将造成急性胃扩张,轻则会造成消化不良,重则可能引发急性胃炎,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喝水也一样,饥渴的状态下狂饮,不仅肌体无法吸收大量摄入的水,还会导致部分脏器的负担急剧增加。当这些脏器不堪重负时,就会出现水中毒症状(图2)。

饭前少量喝汤可以起到润泽、刺激消化道的作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既调动了食欲又有助于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比较胖的人如饭前先喝一些汤,在接下来摄入食物时就会提前产生一种饱胀感,从而减少进食量。这样控制食量,能够起到减肥的功效。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

鱼、虾大部分属于高蛋白质食品,所含的热量较高。所以摄入较多的此类食物,容易在体内积聚热量,热多而无以发散则积之成火;

绝大多数的肉类为高脂食物,较油腻,不易消化。这类食物通常在消化道内滞留的时间较长,以至于瘀而成痰,因此对这类食物的摄入要适量;

果蔬有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毒醒酒、消食下气、和中利便等功效,因此就有了“青菜萝卜保平安”之说(图3)。但也不是说蔬菜水果吃得越多越好,如荔枝、龙眼以及西北干旱地区出产的一些高糖水果,食后同样会产生较高的热量,因此也要视品种、性味而定。

运动谚语:

——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生命在于运动”,微观到细胞的分裂、成熟与衰亡;宏观到肌体各大系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没有这些运动生命就不复存在。大脑也一样,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事物去开发它、使用它,才能越用越好使,保持健康不衰老。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科学研究发现,在众多的运动方式中,人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最适合步行(图4)。因此,在饭后间隔半小时左右开始有恒、有度、有序的步行运动,对消化、对身体健康是有益处的。但对于胃下垂的病人,最好饭后先平躺一会儿,不要让摄入的食物再把胃向下坠,然后再出去缓缓地走一走,这对于消化是有好处的。

心情养生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

中医有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可见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因忧思而伤肺伤脾的典型例子。所以,能经常保持一个高兴愉快的好心情,有助于益寿延年(图5)。

时令生活谚语:

——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

北方中原地区初春阴寒未尽,因此对冬装应逐渐减少,不可一下减得很单薄,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早中晚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着装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以助人体阳气升发;秋季衣着增减要适时,不可一下增加过多,这不利于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也不利于活动(图6)。

……

上一篇:销售七步曲的具体阐述下一篇:爷爷82岁寿宴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