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2024-04-25

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通用9篇)

篇1: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纵观白恩培、周本顺案,正如他们反思的那样,不仅理想信念丢失,越过底线踩了红线,更是修身不严,只对别人不对自己,他们一个个出身贫寒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让组织认可,让社会肯定,得到提拔重用,结果被一次次围攻,这不是个案的个案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权力”的不受约束,甚至是超越了规矩和法律。

现行体制下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很多,但没有执行到位,领导干部把自己置于法律法规之外,产生了巨大的“特权”,这种“特权”就给他们的贪污腐化提供的土壤,留出了漏洞,从分配方式来看,高就业低薪酬现状造成了一些领导干部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反腐不仅是思想教育的问题,更应该思考管理体制的问题,从顶层设计上处理好“管权用权”的问题。

《永远在路上》为观众展现了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不平凡历程,观后令人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党内问题严重,则国家命运堪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专题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是党员领导干部涤荡灵魂的“镜鉴”。

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播放此部专题片,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警示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始终忠诚于党,始终牢记政治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补好精神之“钙”,提升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

篇2: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昨晚,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又一部从严治党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已于全国观众见面播出第一集,从严治党将再度成为观众特别是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从《人心向背》、《踏石留印》到《利剑出鞘》、再到《拍蝇惩贪》,《标本兼治》,从受访专家学者、纪检干部到落马官员的典型案例剖析,将为观众全景式呈现“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四年来不平凡的历程。相信接下来的七集和第一集一样每集都是“镜”,每案更是“鉴”。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十八大”四年多来,从严治党“收获”颇丰:一竿子插到底”的向基层延伸,全面“体检”基层政治生态的“拉网式全覆盖”,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拍苍蝇零容忍”,“扎篱笆谋长远”的健全防治基层贪腐长效机制。那些从严治党之下的一桩桩、一件件,新旧对比“两重天”,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实惠。从严治党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国民众将通过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领悟“支点”: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全面从严治党更是任重道远。如果把全面从严治党比喻成“千斤重担”,最给力的就是落实主体责任这个“支点”。只有将“支点”立起来、实起来、硬起来,才能真正把这个“千斤重担”扛起来,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要我们管党治党不放松,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就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广大观众将从专题片中感悟之深:遏制腐败蔓延,用好巡视监督利器,形成高压威慑的“利剑出鞘”;“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成为腐败分子和腐败资金的‘避风港’,不应成为他们的‘避罪天堂’”再现反腐败国际合作“永远在路上”的“天网追逃”;可见从作风建设到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惟有把“纪律挺在前面”,才会不断形成清风正气的大势,只有“踏石留印”抓常、抓细、抓长,才能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不断压缩歪风邪气的空间。

篇3:永远在路上

专栏小编:今天邀请三位专家做客本栏目,我看咱们聊聊这本杂志吧。去年此时我们也是请诸位对《中国储运》品头论足,今年我们把话题依然放在《中国储运》身上,我觉得,你们“只缘不在此山中”,所以能够客观评价杂志。

把酒临风:说心里话,我们还得感谢编辑部呐,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开放自由的港湾,让我们仨人在这儿为物流业呐喊助威,尽些绵薄之力,我们感觉即荣幸又备感压力啊。

专栏小编:这些年来你们对杂志倾注了关心和热情,以独立客观的视角,把物流业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紧紧联系在一起,评论可谓激情澎湃、长袖善舞, 使专家视点这个栏目办得有声有色,在这里我真诚地表示感谢。

夜雨观澜:振兴物流业不光需要十大工程,需要人民币,还需要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广泛地传播现代物流理念。在国际上,现在是争夺话语权的竞争时代,中国正在日益强大,要想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认同,除了我们的国力因素外,还需要中国的声音,透过这个声音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有着一种开放、包容和智慧。在国内也是如此,媒体就是国家的软实力,它宣传的理念会影响读者,进而会影响社会。

金玉其中:在物流业界中,我看这个重任就落在《中国储运》等媒体身上了,尤其是《中国储运》,你们不仅在国内发行,而且还发行到了欧美亚很多国家,像美国国会、法国国防部、剑桥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是你们的订户,可见《中国储运》是一份有影响的刊物了。

把酒临风:要说《中国储运》志在打造成为物流业中最具影响的杂志,我看确实如此。翻看2009年一至十二期杂志,首先看到的是“高端访谈”,这里你们采写的有政府高官、物流业界翘楚,可以说触摸到了物流的最前沿,既让我感受到你们具有新闻敏锐性,也让我认识了杂志社熟络的人脉关系。我手头上还有一些物流杂志,有访谈类栏目的不多见,能够坚持期期办下来的更少见。在我看来,“高端访谈”期期精彩。

金玉其中:我赞同你的看法,因为你们采写的这些人都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年初第一期的专访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让人们看到了国家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蓝图。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专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黎明、戴定一,以大视野眼光来看两业联动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业内很有启发。在专访物流企业家方面,通过诚通集团总裁洪水坤、南方物流董事长官金仙等人,向读者展示了企业风采。这些文章收到了很好效果,作为一名读者,我读完文章后,了解了国家大政方针,了解了我们物流骨干企业情况,也可以说触摸到了物流业的前沿。

2009年第1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

2009年第2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总经理、中储股份董事长韩铁林。

2009年第3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洪水坤。

2009年第4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

了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何真林。

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

2009年第7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邯郸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庆发。

2009 8, “”了南方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官金仙。

夜雨观澜:《中国储运》访谈类栏目是杂志保持权威性的重要栏目,受访者包括部长等政要,以及物流业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访谈内容涉及物流业的许多方面,特别是突出了对物流业面临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栏目,《中国储运》把大家对物流业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思路观点呈现出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也提高了杂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专栏小编:现在媒体都在讲高度决定影响力,其实这个高度就是对新闻的敏锐把握,比如在“关注”、“观察”等栏目,我们就着力突出这一点,这些栏目里有对物流业内焦点问题的揭示,更有对物流业界热点话题的深入体察。当然,我们做的还不够,但我们理想不灭,拥有激情,向着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做事。

金玉其中:刊物的灵魂是什么?是办刊宗旨。回头审视2009年,显然你们的步调也正契合着你们的理想。看到“关注”、“观察”等栏目的文章,我觉得《中国储运》正肩负着这样的责任,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理想。

夜雨观澜:什么是好刊物?那就要看他有没有公信力;说真话,谈问题,才能建立起公信力。看到有几期以特别策划栏目的形式组织专题文章,探讨减税、物流园区等等,我感觉说真话了。这些年来物流业不是莺歌燕舞,赋税压得企业腰都快折了,所以减税呼声不断。看到你们以大块版面来谈减税我很高兴,因为我赞同供给学派观点,赞同通过减税刺激经济,而中国是个高赋税国家,需要把税率降下来,需要有人讲真话,需要媒体担当呼吁的重任。

把酒临风:我国是个物流大国,却不是物流强国,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振兴物流业需要有一批古道热肠的人来呼号奔走,当然包括媒体,所以谈问题比谈成绩重要,况且像我们这些人头上没有“乌纱帽”,也用不着莺歌燕舞说政绩,多谈些问题,为企业说真话、实话才是我们的本份。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专栏小编:追求办刊品质是我们恒定的追求,那么品质是什么?我们认为杂志的品质源于责任,所以我们每个采编人员在采写中唯实求真,力求体现出杂志的社会责任,正是在理念层面的高度一致,在采编中才能步调一致,多次完成策划的重要专题采写任务。其实,我们所搞的几期特别策划专栏也是一个尝试,一个创新。对此你们是怎样看待的?

金玉其中:杂志是社会公器,是一个体现采编人员价值观的媒介,与搞社会新闻的报纸不同,报纸只要客观报道新闻事件就可以了,剩下的由读者来评判这个事件,杂志就不同了,尤其是像《中国储运》这类专业经济类刊物,你必须得有深度,不然业内读者看你话说说不到点上,以后谁还看你的杂志?我觉得特别策划这个形式很好,这个创新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主题突出,多角度的深化论述主题,可以让读者印象更深,对认识问题也可以更清晰、更透彻了。

把酒临风:细数特别策划专栏所报道过的专题,有物流专业化、物流园区、快递物流、物流信息化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再加上之前的减税、两业联动等专题,涵盖了物流业的多个方面,效果很好,集中火力对准一个问题,可以多角度深化下去。这种创新之举,我希望你们继续下去并再有突破。

专栏小编:创新是我们杂志的永恒主题,也是办好刊物的动力,你们看,在新的一年里杂志就是以新貌展示在读者面前了,从形式上讲,改为全彩印刷,一些栏目也有变化,比如,为了更宽泛地采写业界人物,高端访谈改为访谈;我们邀请物流专家王之泰先生撰写杂谈,杂谈栏目将改为名家专栏。为了更贴近企业,我们开辟一个新栏目,让企业物流总监这样的行家里手通过回答案例来解答问题,大约在第二期这个新栏目就与读者见面了。

夜雨观澜:杂志要想年年有新貌、有进步,就得创新,你们的杂谈栏目就是一个创新栏目嘛,而且是个很不错的栏目,图文并茂,在众多物流杂志中,你们创新了这么一个栏目,确实引人注目。杂文是匕首、投枪,讽刺性强,再配上漫画名家梅逢春的漫画,针砭时弊,让人看了心里痛快。

金玉其中:看来杂谈很对你的口味,咱们做客这个栏目,你的发言就是杂谈,每每对民生发表感悟,尤其是咱俩看法不一致时,你那些与我相左的话就是“杂谈”,可能这也是咱这个栏目的一个亮点吧。

夜雨观澜:说成亮点未免有些不自谦了吧,其实咱俩只不过偶尔看法不一致而已。另外,我是心里想说的话,必吐之而后快,说出来心里痛快嘛。杂志社的编辑就曾问过我,谈物流,你怎么总是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联系起来,而且说到激昂之处必定痛批中国经济的“搅局者”。我说,物流业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复苏,离不开国内经济回暖,只有内需消费刺激起来了,各个产业都发展起来了,物流业才能有发展,而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不正常,泡沫很大啊。美国房贷危机让全世界遭了殃,我们不吸取教训,迪拜泡沫的破灭,我们还不警醒吗?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再加上热钱炒房,媒体造势托市,中国的经济已经被他们绑架了,全国人民已被他们绑架了,国家治理的手段忒软了。

2009年第9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

2009年第10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安博置业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康斌。

2009年第11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北京星辰急便速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

2009年第12期, 本刊“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

2009年第1期, 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中国物流:风云激荡三十年”。

2009年第2期, 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在‘严冬’行走的中国物流业”。

2009年第3期, 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中国物流:2008回顾2009回望”。

2009年第4期, 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振兴物流业税收管理改革要跟上”。

金玉其中:中国楼市一路狂飙是市场行为,根源是制造业萧条,老板们投资无出路,拿手里的钱炒楼来保值。制造业不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经济不转型,产业链不整合重新构建,楼市还得升温。

专栏小编:每期专家视点里你们纵论经济已成为看点,希望今后保持下去,观点更鲜明,语言更犀利。我认为,观点也是信息,观点可以创造财富,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一些观点就是透出了经济趋势的信息,有的观点可以对经营、投资有所帮助。那么在刊物中,独特的观点也是创新的产物,我们在政治经济周刊中,常常发现有些观点独特的刊物,而在专业类杂志中就比较少见了。在这点上,你们是怎样看待《中国储运》的?

把酒临风:创新也是有限度的,美国那些毒债券不就是创新产物吗?所以不能无限创新。刊物创新,无非一是在形式上,二是在内容上,尤其是内容的创新最为重要,那就需要观点鲜明、独特。我已看到了《中国储运》不断尝试创新,几年来你们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又改成月刊,现在又改为全彩印刷,从形式上讲年年有改变,内容上年年有提高。说实话,在内容上创新难度比较大些,因为采编人员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后,突破窠臼再往前走一步也是很难的。

专栏小编:所以我们采编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想创新也得有自我积淀呀,不然谈何创新。

金玉其中:创新需要耐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搞成的,也可能你说是创新,读者还不认可呢。但是,只要百折不挠走自己的路,就可以赢得未来。

关注业内读者的关注

专栏小编:《中国储运》作为一份物流业界的刊物,能否赢得业内读者的关注,重要的是看我们能否关注他们关注的问题,我们杂志所设的栏目有“关注”“观察”和“话题”,并对业内关读者关注的问题多次进行深度报道,其效果如何请你们评判一下。

夜雨观澜:有首歌挺感动人的,记得歌词是“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苦着你的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后面记得不大清楚了。我想,办杂志亦是如此,首先要了解物流企业的困苦,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急需解决的难题是什么?在你们杂志中,我看到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报道,比如,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信息化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银行嫌贫爱富嘛,再说谁来给这些企业担保?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像物流企业可抵押财产不多,岂不叫银行出现呆账、死账?现在有政策可以给中小企业贷款,但即使给你贷款,额度也不会大,这是我们信贷政策问题,再说银行也没有向中小企业放贷这个积极性。你们重点报道这些问题,我看是摸透了企业的疾苦,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

把酒临风:我记得编辑部组织咱们做了一期节目,题目是“中小企业:明月何时照我还?”专门讲中小企业的难事。金融危机的重压使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不少中小企业破产退出了物流业,此时关注中小企业,就是为他们呼吁扶持政策。梅先生配的那幅漫画我记忆犹新,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像遭受火灾的人从楼上往下跳,消防人员在下救生,四人抻开的救生垫是“扶持政策”,很形象的描绘出中小企业的所需、所想。发展经济,其实就是发展企业,尤其是要发展中小企业,因为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建设和谐社会,人们就得安居乐业,若是企业都垮了,失业率大幅上升,社会必然不安定。

金玉其中:在同期的话题栏目也是对中小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探究,里面有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官员,有大学的教授,有中小企业人士,讲困难,摆问题,更多的是寻出路。企业牵挂的是市场和成本、融资;学者与官员给企业支招谈出路,比如讲,做专才是中小企业的出路,这话很有道理,所以我觉得效果很好,读者会欢迎这种文章的。

专栏小编:金融危机对物流业冲击极大,物流业的上游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物流企业,对此我们也给予了关注,你们认为我们的报道对企业帮助效果大吗?

夜雨观澜: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影响甚大,我们出口骤减,原来与制造业联动的物流企业自然处境艰难,于是“抱团过冬”、开源节流、精简瘦身等等招数都出来了。我看到你们杂志这方面的一些文章了,我以为,刊登这些文章对企业只是一个借鉴和启发,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照搬套用,但作为案例刊登还是很有必要的,至于效果嘛,我看不是很大的。

金玉其中:企业自救的事例很有必要刊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嘛。说到效果,你不是企业的人,怎会知道这类报道对企业用处大小?效果如何?我看很好。

把酒临风:你俩再这样说下去岂不成庄子、惠子濠上观鱼了?重要的是我们采编人员要把民生装进心中,物流企业处境窘迫,对他们关注是《中国储运》的社会职责,编辑你看是否如此?

让激情伴随着杂志成长

专栏小编:《中国储运》还处在成长期,栏目、运营模式都在不断探索中,希望你们对杂志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2009年第5期, 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关

年第期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决

2009年第7期, 本刊"话题"栏目策划了"莫

2009年第8期, 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策划

2009年第9期, 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策划了“信息化”。

2009年第10期, 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策划了“物流园区”。

2009年第11期, 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策划了“快递物流”。

2009年第12期, 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策划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夜雨观澜:坚持杂志的办刊宗旨,把那已形成的独特视野和鲜明观点坚持下去。坚持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把酒临风:发挥杂志的作用,需要对物流症结焦点的敏锐把握,从国内外经济趋势体察这些症结,利用《中国储运》的影响力,为物流业办实事。

金玉其中:专业类经济刊物只不过报道业内情况,《中国储运》属于专业类经济刊物,要想在物流业内发挥影响力,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看到你俩的鼓励话,连我都感觉到压力了。看来不把杂志办好,你俩都不答应呀。

专栏小编:办好《中国储运》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理想和为之苦心经营的目标,这本杂志已经走了二十年历程,在业内也具有了一定影响力,现在我们改为全彩印刷,那么就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栏目设计、报道手法、封面版面安排等方面形成特色风格,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把酒临风:我说办好《中国储运》这本刊物因素很多,最关键的是要靠人,没有高质量的编辑、记者不行,作为专业经济类杂志,必须培养专家型的记者,专家型的编辑,这是办好杂志的关键所在。

夜雨观澜:人是关键因素,人的激情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正如在百期特辑栏目中那篇“风雨二十年,激情一百期”文章所说,二十年来,你们让激情伴随着成长,一路走来理想不灭,激情满怀,于是才能再创新高。我希望改版后,简约、大气、优雅、时尚成为杂志的版式风格;在内容上以言论立刊,不仅要有高度、深度,还要坚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

金玉其中:让激情伴随着成长,一路走来《中国储运》这本杂志已发展成品牌,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让要我提些建议嘛,我想,在媒体纷繁涌动的今天,要把《中国储运》杂志办成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读物,那么风格应是严肃易懂,品质应是专业权威,设计应是朴素时尚。在内容上要想吸引读者,必须在可读性上下工夫,在选题策划上下功夫。从众多物流期刊的特点看,定位不同,选题策划的着眼点也不一样,《中国储运》的特点是主动性和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用这种思路来设计选题,可以紧紧围绕物流业的焦点、热点问题,让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文章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从而使读者从多个角度、不同观点来了解把握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

篇4:秦岚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矛盾中求突破

2013年,刘江导演的《咱们结婚吧》为万千观众点亮爱情的灯塔。阔别三年,这位“最懂女人心”的直男导演,携《咱们结婚吧》温情回归,为观众奉上一杯冬日暖心的热咖啡。作为《咱们结婚吧》的姊妹篇,《咱们相爱吧》的卡司更强大、阵容更养眼,张静初、秦岚、张歆艺“三美同台”相爱相杀。秦岚饰演豪门贵妇蔡春妮,看似锦衣玉食的生活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随着初恋的到来,又揭开了蔡家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家庭、婚姻、友情也因此面临着重的得考验。秦岚谈起接戏初衷莞尔一笑,“蔡春妮这个角色很有挑战性,跟我以往的角色反差很大,我也想尝试一些新鲜的角色,刚好不谋而合。”

嫁入豪门的蔡春妮,每天面对着婆婆的刁难、继女的误解。这一切的重压险些完结这段婚姻,一度要将她摧毁。秦岚说,“这个人设很矛盾,嫁入豪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光鲜亮丽的生活,但是从前的情感、家庭问题使她面对着莫大的考验。”第一次演后妈,对于秦岚来说算得上是“吃螃蟹”之举。不过,她也透露,“剧中的恶婆婆,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很萌很可爱的老师,镜头一打开冲突不断,但戏外一家人都相处得特别温暖。”

都说《咱们相爱吧》是《咱们结婚吧》的升级版,从“结婚时代”进入“相爱时代”,从“1.0婚姻”进化为“2.0爱情”。前者收视斐然、口碑爆表,在演这部戏的时候秦岚是否觉得压力很大?她坦言,“两部剧的风格不一样,《咱们相爱吧》不仅是爱情剧,更是一部人生剧。通过三个个性不同的女孩折射出人生的自我成长、完善过程。涵盖的元素更多、戏剧冲突更大、内容更广阔。”秦岚在这部戏中奉献了自己的第一次“后妈”秀,她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拿捏得很到位,蔡春妮在面对内在的矛盾与纠葛、外在的复杂环境时,能够不断地推翻自我、重塑自我,这都得益于秦岚对演戏的火候把握。

用情演戏、用心生活

《咱们相爱吧》三美同台,秦岚与好姐妹之间的幕后故事必然成为引人关注的风景线。她说,“虽然蔡春妮这个角色很悲情,整天都不开心,但和张歆艺、张静初在一起大家都蛮开心的,情同结义。”秦岚和张歆艺经常比拼技能——斗舞,袁弘也曾在微博上“曝光两位活跃在电视剧拍摄现场的舞蹈艺术家”,看来戏下的他们真是玩得不亦乐乎。

事实上,不光是“蔡春妮”,从出道以来,秦岚演绎了无数“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角色。如果说《还珠格格3》中知画一角让她名声大噪,那么《又见一帘幽梦》中“汪绿萍”奠定了她演艺事业的强大基石,使她“更上一层楼”。随后她接演了无数着重塑造女性情感与成长之路的角色,谈到如何塑造角色时,她说,“女人对情感向来很敏感,而且我身边很多要好的闺蜜,我们会一同分享彼此的情感感悟。我个人以为,情感这东西有时候可以讲得很大,但也可以从很小的点切入。”

在秦岚的角色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自然而然地将个性化的情感感悟糅合到角色中,使每个人物看上去立体、灵动。“每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亲情、友情、爱情,你把这些情感提炼出来,甚至我们看的书、电影,甚至是听别人的故事,那些关于人生体验的有意思的情节和情愫,都可以帮助你创作。当然,关键是你得是一个生活中懂得用情、工作中认真踏实的人。”

在秦岚看来,好的演员不是在演,而是生理反应。何解?“我很欣赏娜塔莉·波特曼在《黑天鹅》中的表现,当她得知自己成为新一季《天鹅湖》舞者的第一候选人时,她在卫生间给自己的妈妈打电话,当时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她脸涨得通红,甚至是脖子根都是红的,这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真情实感的体现。”秦岚当年的“汪绿萍”,不也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唏嘘与感慨的人物吗?

百炼钢成绕指柔

演戏和生活自如切换的秦岚,在每个角色中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提起最像自己的角色时,她脱口而出,“应该是《非缘勿扰》中的刘琳吧。”她在其间饰演一位大龄“粗眉恐婚女”,是一个生性简单、大大咧咧的都市白领,生活自立,奋斗于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与闺蜜们沉浸在小女人的幸福日子里,打着不婚的幌子躲闪着母亲种种的逼婚,在她看来,女人需要的是骨气,找不到真爱,宁愿高贵地单身。“她身上大大咧咧的,像个男孩子似的,和我特别像。”秦岚说自己“长得很有欺骗性,外表和内心严重不符”。在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她这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作品说话的坦荡与实力。

现在的她,除了演戏,还有很多身份。她做出品人、基金发起人、企业董事长,甚至跨界做起了喜剧,参加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秦岚笑道,“我现在都快被归类为小品演员了呢,其实演喜剧挺好玩的,也交到了很多朋友。舞台表演是很有魅力的,你能够和大家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非常让我兴奋的一点。”

这些年来,秦岚一直坚持不懈在做公益和慈善活动,支撑她不断向前的动力是什么?她说,“是社会需要。你只要坚持去做,就真的会产生影响。你并不是白白的付出,自己也会有所收获,你会获得温暖。你影响到别人,也会把这种爱传递下去,一两年你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几十年呢?公益也好,慈善也罢,这件事情,总得有人去做。”秦岚还为我们分享了一个暖心小故事。“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姬十三,他做了问答的网站——分答,我有参与。因为最近天气越来越冷,流浪的猫猫狗狗们需要更多温暖的地方过冬,我会利用闲暇时间在分答上回答问题,所得收益将会捐给“北京领养日”这一公益领养平台。用于流浪小动物救助,让宝贝们温暖过冬不挨冻。”秦岚分享这一活动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是最令人舒服也是最让她开心的状态。这也是这么多年,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的秦岚,最好的状态。

篇5: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腐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利剑高悬

反腐永远在路上

最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央视联合制作的八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正在央视热播,迅速掀起了全民观看的热潮。在茶余饭后无不在谈论在朋友圈的竞相转发,无不表明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关注和期盼。作风建设是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绝不能输的新时代长征。

反腐之路悠久而又漫长。我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伴随着历史发展历朝历代都有反腐工作者的身影。腐败基本上是每个朝代没落的根本原因。每一个王朝的覆灭无不伴随着腐败。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可以说反腐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客观地讲,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具有了还算完备的反腐败法律,也很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对官员的监督,但是历朝历代还是没能走出从王朝初年的狠抓反腐,到王朝中叶反腐的有名无实,再到王朝末年的贪腐成风直至王朝灭亡的历史轮回,这也深刻说明了古代的反腐败并不成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些经验,还有更多的是教训。

所谓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尽管古代的反腐败本质上是一种以皇权为核心,实行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自上而下开展的反腐败,有的朝代反腐力度之大,惩治贪污官吏用刑之重皆比我国现在更为严厉,但是一直没有获得成功。都没有彻底解决腐败问题。与我们当前进行的反腐败斗争是具有本质上差别的。

首先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紧密团结在习总书记周围,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零容忍”态度彻底反腐败,不断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其次要切实加强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执法办案不文明、不规范问题,严肃查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切实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确保执纪执法权依法规范行使,违纪必惩、违法必究,权益得到保护,正义得到伸张。

增强惩治腐败的必然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不管什么人,“出笼”必受惩,“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搞“网开一面”和“下不为例”。增强惩治腐败的及时性,对“出笼”行为露头就打,快速处理,及时纠正。

片中多个案例,如谷春立、万庆良之类口口声声为了协调工作、沟通感情,暗地里却贪图享受,结交不洁干着钱权勾当,最终由不注重小节酿成大错,身陷牢狱。个人以为,要全面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必须坚持以上率下,树立标杆意识,并着重在“率”字上下功夫。总书记就是这么做的。从参观考察沿途不封路,到河北农村踏雪访真贫;从倡导短实新文风新会风,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彰显出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正能量。

篇6: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防“蝇贪”思想

看《永远在路上》有感:用好警示教育预防“蝇贪”思想

大型电视系列片《永远在路上》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蝇贪”多发易发,量大面广,往往游走在政策边缘,更多时候是一些“小动作”“潜规则”,相比较“老虎”的大贪巨腐,“蝇贪”一般涉及群体小,涉及资金少,容易被“忽视”,因而更具隐蔽性;仔细分析“蝇贪”现象就会发现,一些“小官”“小干部”正是因为“小事不慎、小节不惧、小错不改”才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酿成大错。“蝇贪”一旦蔓延成患,其害不亚于“虎贪”。正如总书记所说,“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叫的‘蝇贪’感受更真切。”

治理“蝇贪”还需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也要发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久久为功,莫要纵容“蝇贪”,以至为祸似“虎”。既“打虎”,也“拍蝇”,其力不减,其势不变,才能让老百姓看见反腐成效,群众才能真心拥护。

事实证明,抓好警示教育,无论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还是对党组织、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抓好警示教育,能够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毕玉玺等人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注意改造自己的思想,不注意廉洁自律,以至思想蜕化变质,大搞权钱交易,最终倒在了金钱和美色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领导干部只有吸取教训,在要求别人的同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其次,抓好警示教育,能够促使党组织进一步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毕玉玺等人之所以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除了自身的原因外,监督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领导干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要抓紧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是要加强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在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听不进去的,要及时采取组织措施,这也是对干部的爱护。

第三,抓好警示教育,能够促使“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腐败可耻,贪官可恨。从古到今,凡是贪官,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只有那些为百姓、为人民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从政者,才能彪炳青史,永远为世人所传颂。

篇7:《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观《永远在路上》有感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徐稳安

大型反贪污腐败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是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是有为国为民谋良策的良苦用心的。要使红色江山永远巩固,风清气正并持之以恒,必须要明白民心向背是关键。制作和播放八节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根本目的是拒腐防变,是为了让普天之下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引以为戒、牢记教训、警钟长鸣、遵规守纪保平安。只有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崇阳县县官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县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评:“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苏荣、周本顺、白恩培、蒋洁敏等等,这一个个高官的落马,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我的迷失、思想的偏差,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个贪官的坠落,都是从带走“第一枚铜钱”开始的。

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忘初心?其实就是永不带走“第一枚铜钱”。深刻认识“第一枚铜钱”的性

“做贼偷瓜起,赌钱摸花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像毒品一样,吸了第一口,会有第二口,永远难以自拔。

位高权重的人一旦思想决堤,行动上便会一泄千里、溃不成军,最终导致政治生命及自己的人生一败涂地。所谓大道至简,然而如此简单的道理,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的落马高官们岂能不知?是外界的诱惑太重,还是自身的定力不够?答案应该一目了然。

身陷囹圄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吕锡文在片中说的一番话:“我现在想真的有一点点的放松、放纵,最后那种真的就,真的后头是万丈深渊。”正是这“一点点的放松、放纵”,还有那些“小事”,使曾经拥有辉煌人生的吕锡文最终跌入万丈深渊。一开始是小毛病,后来演变成大问题;一开始只是轻微违纪,慢慢走向违法,这个渐进过程被无数贪腐案例验证。“小事”绝不能“小视”。

时刻警惕“第一枚铜钱”的心

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时刻警惕冲破“不拿第一枚铜钱”的底线。

第1集《人心向背》,播出了多名因贪污落马的告白。原中共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的忏悔,他表示在其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后,在和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不平衡。他们就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了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落马高官的蜕变,无不从思想的变化开始,而思想的变化,无不源于外部环境的诱惑。对共产党员来说,共产主义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决不是空谈。一旦偏离了正确轨道,违背了党章党规党纪的要求,便如同堕入不归之路。

思想的滑坡是最可怕的滑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永恒的课题,容不得丝毫放松。从好同志到阶下囚,落马高官的忏悔直达心灵深处,触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灵魂,所产生的震撼力、冲击力是巨大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如果每个共产党员没有虚荣心,不追求奢华不攀比,就不会从“第一枚铜钱”开始蜕变。

永不带走“第一枚铜钱”的行

总书记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说:“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篇8:改革永远在路上

稳增长是短期问题,促改革是长期问题,两者要互相促进、互相照应,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不能用长期手段来解决短期问题,或者是用短期手段来解决长期问题,具体就是改革不能替代调控,调控也不能替代改革。需要用需求管理来稳定增长,用供给管理来促进改革。由于当前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还比较大,稳增长政策还是需要的,要通过政策托底使经济增长不滑出底线。但是考虑到经济有所企稳,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不宜加码,保持此前的力度,实现稳定增长和政策适度之间的平衡。同时,改革永远在路上,是大方向,认准的事情就要去做,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把改革的目标当成手段,不能以行政性干预代替改革。

篇9:英国永远在路上

虽然常常被嘲笑是一片长满懒人的土地,肥胖率不输美国,但是英国却以拥有众多适合徒步旅行的小路著称。在外人眼中,英国人热爱换上登山靴,朝山顶进发,其实,根据英国政府下属机构“自然英格兰”(Natural England)的统计,沿着海岸线徒步的英国人比在沙滩上晒太阳的要多得多。

根据一项民意调查,大约77%的英国成年人,也就是大约380万人说自己每个月至少要徒步一次,对这些人来说,行走仅仅是为了娱乐。英国国家统计局说,热爱徒步这种运动的人是喜欢游泳的人的三倍。11%的英国人会去健身房。而每周去徒步的英国人有16%。

喜欢徒步,可能和自古以来英国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无关系,维多利亚时期的商人一旦赚了钱就会立马到乡间购置产业。或许还因为英国人生活在欧洲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国家,为了缓解幽闭恐惧症,他们纷纷在周末去乡野寻找一处开阔地,撒撒欢。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徒步确实其乐无穷。

徒步的乐趣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这首《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除了在英国湖区,别处很少能看到水仙花,不过每片土地都有其不一样的迷人之处。即使是没什么出奇之处,不过是山谷里野草丛生,田野上牛羊成群,牲畜的粪便和泥土混合在一起,也能勾勒出一幅乡野行趣图卷来。

正如华兹华斯所热衷的,行走的乐趣一直都是诗人和作家灵感的源泉,现代威尔士作家劳埃德·琼斯第一本小说的灵感,就始于在故乡一千多英里的徒步。他说:“那些不断变换的景致如此迷人,让我们释放心灵,视野焕然一新。当我们行走时,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最为怡然,因为一切都不紧不慢,尽在掌握。”

行走似乎能让思想放松,从而使沉思成为可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过:“一切伟大的思想均源于行走。”法国哲学家卢梭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正是得益于在远离巴黎的埃蒙农维尔的小住,卢梭在此地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并且创作了他脍炙人口的散文集《孤独漫步者的退想》。

在康德的家乡科尼斯堡有一条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康德生前每天都在这条路上散步。正如他的传记作家所评价的:“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这个规则动词首先规则的是他的散步。他每天晚饭后都定时、定量散步,守时得像个钟摆,邻居们甚至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来对表。

一些政治家也喜欢在行走中思考国家大事。维多利亚时期首相、道德家威廉·格莱斯顿就热衷于每日步行,83岁高龄的他还在英国威尔士西北部的斯诺敦峰开创了一条新的徒步路线。德国首相安吉拉·默克尔在援助希腊方案出台后,在暑期休假时选择在南蒂罗尔散步沉思。当然了这次徒步并没让她有什么奇思妙想。

经济繁荣之路

美国徒步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路线过于偏僻。在阿巴拉契亚徒步路线上,常需耗时一周才能从一个镇走到下一个,因此要准备一周的干粮和额外的水。在这么长的路途中,木屋往往就是休憩借宿之地,但能不能遮风挡雨就不得而知了。相反,英国徒步客到哪儿都有歇脚的地方。特别是有些旅游公司设计的徒步线路,几乎每条路线都可轻松上阵,不必背包,傍晚入住舒适酒店,隔天再出发。

相对美国来说,英国是一个很小,很拥挤的岛,但是却有多种多样的徒步路线。据“自然英格兰”估计,在英国和威尔士的地图上标注着至少22.5万公里的人行道、马路和边道是可以自由行走的。在苏格兰这样的道路有1.66万公里。这些路线可能指向英格兰最高山峰斯可斐峰(Scafell Pike),可能穿过国家公园,有些还可能蜿蜒经过私人花园和领地。

徒步路线对当地经济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比如西南海岸线路(SWCP),大大繁荣了经过的萨默塞特郡,德文郡,康沃尔郡和多塞特郡的地方经济。

英伦全岛境内共有720条远距离徒步线路。其中的SWCP全长1014公里,从萨默塞特郡的迈恩黑德港开始,到多塞特郡的普尔港结束,是英国最长的国家徒步路线。只要徒步者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从迈恩黑德出发,始终靠着海的左边行进,这条线路也是最容易把握的。

据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这条徒步路线每年为当地带来3亿英镑的收入,创造了7500多个工作机会。在路上你甚至遇上颇有经商头脑的男孩,搭了个货摊,向大汗淋漓的徒步客兜售饮料。

埃克塞特大学的这项研究还发现,外来游客中的四分之一是单纯受到SWCP这条徒步路线的吸引而来的。这些游客每年的花费是1.36亿英镑,四个郡内的2300万人每年都会沿着这条路线徒步,每年的花费是1.16亿英镑,当地人还常常带着外地的朋友和亲戚进行徒步旅行,这类外来人带来了0.48亿英镑的收入。

对SWCP路线上的餐饮娱乐场所来说,徒步者带来了70%的营业收入。如此推算,扩大徒步路线会让更多的地区获益。

徒步的权利

一个国家若能给予徒步者最大的自由,该国必然也具有最广阔的自由国土面积。但这一理论也不尽然,比如,美国西部虽然地广人稀,但想要从国家公园走到州立公园,徒步者们有时不得不穿越私人领地,有时甚至还得看主人的脸色。意大利也和美国类似,进入私人领地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东欧地区,漫游几乎不受限制,在中欧的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以前是国有的,现在大多数公有土地还是可以自由行走的。在芬兰、挪威和瑞典,每个人享有“自由漫步的权利”,瑞典语里对此专门有个词语"Allemansr?tt",在瑞典,自由漫步的权利受国家宪法保护,这种权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法律和传统。只要你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不破坏庄稼,不毁坏原来的篱笆,那就可以随意穿行,在湖里游泳,在开放的土地上露营。

虽然徒步在英国生机勃勃,但是亲近自然并不是那么随便的。因为私人土地所有者还是和中世纪的时候一样小心看管着自己的土地。而他们的权利还是和封建时代一样有着复杂的保护体系。

英国很多道路是罗马人修建的,有部分甚至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但是在英国历史知名的“羊吃人”的时代,从17世纪初到1860年,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瓜分了英国一半的乡村土地,地主们联合起来霸占了公共土地。

英国人在1884年首次提出了漫步的权利并把问题提交到国会讨论,虽然总是被否决,但是直到1914年每年议会开会都要讨论一次。在二战期间,公有土地的情况更加恶化,大部分海滩被军队征用,战争结束后,再也没有归还到公众手中,因此英国人没有权利到海边去,没有权利晒日光浴,堆沙堡。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属于擅自闯入。

徒步权的建立是热爱徒步的英国人不断谈判妥协的结果。1932年,四五百人徒步穿越德比郡的松鸡猎场,遇到强烈抗议。猎场总管想尽办法驱赶这些闯入者,唯恐他们把鸟儿吓跑。得罪了那些狩猎者,有些徒步者真的因此进了监狱。在那些日子里,徒步是大众所爱,工人们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逃离万恶的工厂,而徒步这种休憩运动充满了无产阶级的乐趣。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徒步者平均每年在这项爱好上的花费仅409美元。

二战后的几年间,工党政府的几位部长每年都在奔宁山脉举行徒步活动,政府也顺势通过了《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规定了徒步者的权利,并在湖区、斯诺多尼亚等地建立了一系列大受欢迎的公园。另一届工党政府在2000年通过了《农村及路权法案》,法案规定的权利颇有北欧风格,允许徒步者在旷野或山区等地穿行。

如今沿着据说可以看到英国最美风景的戴尔斯路漫游,徒步者们会途经好几个农场,还可能在人家厨房的玻璃窗前走过,穿越私人车道。在美国恐怕会惹恼某个户主,带着把猎枪来拼命。但是英国徒步者担心的只不过是“前方有狗”这样或真或假的威吓罢了。

上一篇:他日相见,花开如昔散文下一篇:忠言逆耳利于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