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的诗歌短

2024-04-26

小学毕业的诗歌短(通用14篇)

篇1:小学毕业的诗歌短

来源:网络

六月的太阳,又一次照亮了我们的童年。

月的繁花,又一次点染了我们的年华。

六月的尚丽,是欢乐的世界,歌的海洋。

我们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节日,

欢乐的歌声又一次在这里唱响。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刻——的六一

在这里,我们将度过童年的最后一个节日。

在这里,再一次见证我们的幸福,欢乐,充实,多彩。

面对老师,面对同学,

我们有太多的回忆要讲述。

面对老师,面对同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毕业短诗歌

2.小学毕业短诗歌大全

3.小学生毕业诗歌

4.关于小学毕业诗歌

5.关于我要毕业了的诗歌

6.毕业了诗歌

7.致六年级毕业季诗歌

8.不想毕业的诗歌

9.小学毕业诗歌朗诵题目

10.小学毕业青春诗歌

篇2:小学毕业的诗歌短

如期而至

不曾延误一分钟

枯瘦的灯光下

我伏首在桌旁

惆怅的笔墨落在孤独的笺上

如泣如诉

祭奠着那即将逝去的学生时代

光阴似箭

往事如风如烟,风也飘摇,烟也朦胧

岁月似歌

歌已唱完,余音任在回旋

记忆的`风铃,在微风中叮铛响

这一刻多希望希望能

用笔墨把时间的双脚囚禁

用泪水把岁月的容颜就此凝固

丝丝苍老

书写着曾经踌躇满志、懵懂无知的我们

寂然沉默

唯留下淡淡的哀愁与忧伤

篇3: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短板的改进策略

一、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补“听而不闻”之短

1.创造静心“倾听”的环境。很多口语交际课都很“热闹”, 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一节课通过多种媒体传递很多信息, 也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热闹”让学生有了“看”的兴趣却失去了“想”的时间, 有了“说”的兴趣却失去了“听”的耐心。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因无法提高理解他人表达信息的能力及在头脑中将他人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而无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因此,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学会创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如通过了解学生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接受度, 调整自身语言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增加自身的语言魅力;适切使用媒体等方式, 让学生在静心倾听的基础上慢慢地学会表达, 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设计“倾听”教学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前提出了两个要求: (1) 在小组中交流你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 书的作者是谁, 主要写的什么事, 朗读其中精彩语段; (2) 认真聆听小组其他成员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 书的作者是谁, 主要写的什么事, 有哪些精彩语句。这两个要求一个是“说”的要求, 一个是“听”的要求, 内容相似。任课老师之所以将内容重复出现是为了让三年级学生明确“听”、“说”的要求, 帮助学生更好地倾听、记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 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倾听了小组成员介绍的书, 成员中谁的介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他介绍的是什么书, 作者是谁啊?谁来推荐一下?”教师通过让学生推荐小组成员的方式了解学生倾听的情况。教师听了一位学生的推荐后说:“你带着问题听, 听得很认真, 记得也很牢, 真了不起。等一下你能听到更多同学的介绍, 希望你也能都记住。”教师在了解学生倾听的情况后给予及时评价并总结了倾听的方法, 提出了新的倾听要求。课的最后, 教师说:“今天同学们交流了很多好书, 大家听得都很认真, 一定记住了不少好书, 请你选择三本书, 将书名、作者及精彩内容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中“说”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了“听”“说”并重。

3.加强“倾听”方法指导。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会对学生反复强调要“认真听”, 但是却忽视了教学生认真听的方法, 使得学生无法通过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提高倾听能力。因此,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倾听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 听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说话人的表情, 边听边想边记等;通过一分钟记词法、“传话筒”等游戏让学生体验如何倾听更有效;通过听天气预报、听新闻、听评弹等倾听作业训练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倾听内容选择倾听方法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倾听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及评价,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倾听方法,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培养, 补“不可言传”之短

1.设立“积累”教学目标。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充分认识语言积累与口语交际的关系, 指导学生针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进行语言素材的收集、整理、记忆, 增加学生语言素材的储备。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新闻发布会》前设计了“鼓励学生坚持收听新闻、收集整理新闻中常用词语, 指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运用新闻常用语”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交流了课前收集, 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整理;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 再指导学生如何恰当使用这些词语。

2.激发学生“积累”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丰富自己语言表达的意识, 注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教授一些“词语找朋友”“美句集中营”等积累语句小游戏的游戏方法, 让学生通过游戏增加语言积累;推荐一些语言节目让学生收听、观看, 并定期举行交流会, 让学生通过赏析增加语言积累。教师要擅长将语言积累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积累”、“时时积累”语言的习惯。

3.培养学生“积累”习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积累习惯。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呢?教师应在学期初根据每学期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对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进行梳理设计, 明确语言积累的目标, 并定期检查反馈学生积累情况, 促进目标的达成。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寻找积累语言的途径, 帮助学生随时捕捉相关的语言信息, 将语言积累目标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教师只有擅长把“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化整为零, 努力使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亲密接触”,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交际意识的培养, 补“言而无礼”之短

1.交际应注重思考。口语交际与口语表达不同。口语表达只是考虑如何说, 但是口语交际还要考虑要不要说, 什么场合、什么时间说等问题。因此,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让学生注重思考, 帮助学生树立“先想再说”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学会请教》时, 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请教他人? (2) 我们该如何选择请教对象? (3) 什么时候请教他人比较合适?教师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懂得自己能通过查找资料、思考梳理、动手尝试等方法解决的问题不请教他人, 当必须请教他人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寻找合适的请教对象、选择合适的请教时间和场合才能请教。这样的教学使口语交际课不仅仅是停留在教“说话”上, 还教授了口语交际的思维方式, 指导学生针对如何交际静心思考, 让学生明白“不说”也是口语交际的一部分,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的效率。

2.交际应注重礼仪。如一位教师教学《打电话》时, 除了教学生如何组织通话语言, 还教学生电话无人接听时该响几下才能挂断;非紧急情况哪几个时间段不适合打电话;电话内容讲完以后该由哪一方先挂断电话等内容。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 让学生了解怎样说才是礼仪所允许的, 才是合乎规范的, 才是符合交际规则的, 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交际应注重实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通过理论学习就能提高的, 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所提升。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 帮助学生捕捉各种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意识, 结合学生生活设置话题, 给学生提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如春游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聊一聊眼前的景色、心中的感受;学生有事请假,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和老师沟通, 不要家长包办。其次, 教师应留心倾听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的交谈, 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最后, 教师要定期设计一些口语交际的主题活动, 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平台, 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展示语言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篇4:中小学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的开发

一、关子校本课程

1关于课程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其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华东师范大学的施良方教授在其撰写的“课程理论”专著中,则将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多种课程定义分为以下六类:(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我们就采纳何克抗教授的定义。

2关于校本课程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李永生博士认为,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其形式和内容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实力及周边文化环境的不同,学校根据本校的条件、优势及自我发展釣空间,来开发适宜自己学校的课程形式及内容。目前,我县多数学校采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校本短课程,二是校本长课程。

二、校本短课程与校本长课程

1校本短课程及其范例

短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即时开发而成,一般开设1-3个课时,并无现成参考教材或范本。短课程的特点,一是开课灵活,利于学生学习;二是时效性强,只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过多纠缠;三是开班人数不限;四是开发方便,易于推广。

永嘉县是一个差异较大的县,不同学校在不同区域。其文化特点、师资条件、学校经费、设备等各不相同。即使相同学校各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品德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短课程在我们县开发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短课程,它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使每一个学校都能大胆地开发与实践,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弥补了专家开发的课程(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具体”的学生太遥远)。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灵活开展学校一级的课程十分必要。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们常见的校本短课程形式有:教材拓展式、中外文化导读式、研究主题式、学生生活式等。内容有:时事政治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职业类等。

(1)教材拓展式

指的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也是一种最快捷的校本短课程的开发行为。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也可以是学科竞赛、培优补差。由教科室指定教师上课,学生自愿参加,各学科备课组负责。

案例1:永嘉实验中学科学组教师,大胆地删除教材申的部分內容,改变原有教材的体列进行重组,增添接近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如《研究人的脚印与身高等关系》,本例来自实验中学科学组,是该组教师把第七册《科学》教材中的“脚印的测量”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而成的校本短课程。结构为①目标设定②内容设定③课时设定④评价。

(2)研究主题式

研究主题式指的是结合研究性主题进行开发。这既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和内容渗透,也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继续解决其他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有效途径。现在开发中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温州市教育局、永嘉县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航模、电脑作品、网页制作、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内容要求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由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由科学组和信息技术组负责实施。

案例2:寻访楠溪江民间文化——永嘉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人心齐,泰山移”就能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民间谚语深受当地学生喜爱。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更深地感受永嘉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永嘉实验中学对永嘉地方谚语展开调查、研究和整理,并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共有a、警戒篇b、哲理篇c、嘲讽篇d、健康篇c、天气篇。目前,这些校本短课程已在我县许多初中作为七年级的辅助阅读材料,收到很好的效果。

(3)中外文化导读式

中外文化导读式指的是结合中外优秀历史文化宝库进行开发。教师指导学生读名著,看中国历史故事,讲古希腊神话,讲当地永嘉历史人文故事,如“红十三军”领导人的故事等。

(4)学生生活式

学生生活式指的是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进行开发。内容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的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学生自愿参加,政教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教师负责实施。

案例3:实验中学开发的校本短课程《健康从心开始》、《学生交往的技巧》、《画出成功的自己》、《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等。

另外,象实验小学、外国语实验小学、城关中学、城西中学、瓯北二中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素养类(计算机应用、科技创新类,人口与环境、新能源、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素养类(法制教育、安全防范知识、科技发展史、文学欣赏、地方文化、常用文写作、演讲与辩论),身心健康类(心理辅导、排球、篮球、乒乓球、民间武术、民间游戏、围棋、象棋),职业技能类(电子琴、摄影、书法、美术、舞蹈)。

当然,学校的教师有何优势,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但是,我们一些学校的校本短课程开发理念出现了转变,表现在:由“教师能开什么课”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课”为出发点。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开始重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具体地表现为由学生的选课率

决定短课程的开发。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要调查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我们目前对学生的需求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识考查两种方式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短课程做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永嘉实验中学就是根据这种方式去做的。

2校本长课程及其范例

长课程是相对于短课程而言的,有预期的目标系统,并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征,有参考教材或范本,这些课程是根据当地社会、学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开发设置的,一般一周开设1-2个课时。

学校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它包括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及学校文化支持。开发校本长课程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开发前学校对有效的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我县农村中小学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师资条件、硬件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这是长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所以大多数学校未能开发校本长课程。长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生的需要。教师、学生、社会代表参加审议,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长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心协力地实现学校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同时,教师意识到开发长课程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校本长课程,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国家长周期课程结构,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建立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我们实验学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开发长课程,已经有一定成效。

(1)利用地域文化开发

根据学校周围或本区域内所蕴藏的古今人文素材、自然文化素材,以及当地工业、农业、商业及社会人才发展状况,可以开发出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课程。

我们永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鼎盛。古有“永嘉学派”,近有“红十三军”,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驰名商标”享誉海内外。长期以来,通过民间百姓,一直熏陶着世代永嘉人,可是,就是缺乏系统的整理,没有较好的规划和策略支持,也就没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化对学生精神情操的文化陶冶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学校,分析研究,提出以永嘉地方文化、自然文化作为全县校本长课程进行开发,让课改实验学校首先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一些实验学校开了这个先河。

案例5:如瓯北二中开发的《文化永嘉》,整理了永嘉古今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文,确定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有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与课时安排。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受到师生的欢迎。

(2)利用自然风光开发

永嘉自古以来,以山清水秀而得名“永嘉”,楠溪江现已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全县中小学周围,村镇悠古,自然风光优美,文化积淀深厚。各校利用当地古文化和山清水秀的条件,组织教师编写《可爱家乡》,现有许多学校正组织教师以徐耘天主编的《东瓯名镇》和胡念望主编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为蓝本,重编校本长课程,可供5-9年级的学生选读。

案例6:碧莲镇中的《小楠溪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他们在分析了周边自然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他们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是他们的优势。在他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他们找到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突破点。他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3)结合学校特色开发

我县在2004年第一轮“一类中学”的评估验收中就明确要求,一类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评估后,发现永嘉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外语特色,瓯北镇中传统文化教育,城西中学的体育教育,都已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要求这些学校在自己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编撰教材,以供学校作为学生选读的校本长课程。

案例7:永嘉实验中学开发的《永嘉名人》、《山水永嘉》,他们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突出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尽可能利用和开发自己学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名人)、环境设施(县图书馆、文化中心、校园网等)、学校资源(优越的师资队伍,各科有自己的名师,并且已经有一位曾经参加温州市地方课程编写),学生特点(素质比较高的学生,特长多)和家庭资源(家长很愿意配合并提供帮助),该校才有效地实施校本长课程。

三、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开发的思考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来说,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题组的鼓励下,许多学校管理者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学校不断地总结经验,开发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与研究。

1校本课程规划不足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尤其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匱乏,师资结构参差不齐,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很大,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全盘照抄”。许多学校开设的活动课本来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不知道怎样系统地去整理和开发。因此,我们可以说,校本课程已经在我们身边,需要各个学校组织人员进行开发与管理。

2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实施的预见性差,很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目前,我们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和条件就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学生适应校本课程”,同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于现在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现在的课程结构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还很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下一个阶段走向是这样一个趋势:学生有什么需求,学校就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

3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崔永沸,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4.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篇5:小学生自创短诗歌大全

篇一:《笋》

悄悄地/拱出大地/想来打听/春天里/树绿的秘密/花开的消息

篇二:《小童话》

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么想像树一样成长。

篇三:《小苹果》

苹果红通通

像个害羞小女孩

看了就想咬一口

好甜好滋味

一口接一口

一颗又一颗

一篮苹果

一下子吃光光

红苹果甜又甜

青苹果酸酸的都是苹果

口味差真多

难怪

红苹果讨人欢心

也爱吃红苹果

篇四:《感恩的心》

沐浴着爱的阳光,感受着爱的滋润,倾听着爱的语言,走在充满了爱的道路上。

爱,来自哪里?

来自妈妈的怀抱。

妈妈的爱是一杯浓浓的茶,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摇篮。

爱,来自哪里?

来自妈妈的一声问候。

妈妈的爱是雨中的一把伞,妈妈的爱是寒风里的一件棉衣。

因此,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细细品尝那一杯茶。

因此,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听听那一声声唠叨。

我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轻轻叫一声:“妈妈!”

篇五:《祖国,感谢您》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赐予我金色的生命!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让我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热血!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的环境!

游黄山,登长城,过三峡,让我在这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徜徉,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传授我渊博的知识!

学天文,习地理,明历史,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感谢您,我的祖**亲!

篇六:《温暖的童话》

在我的心灵之中,有个地方深不可测,其竟从未所问,你是那希望之火,为我照亮我的前程,照亮着希望,在每个黑黑的夜里,牵挂的是您,在每个寒冷的夜晚,是您给我无尽的温暖,天空下起雨了,每个雨滴都在述说。

篇七:《不舍》

校园的绿荫记住了我们靓丽的倩影

校园的小道刻下了我们匆匆的脚印

校园的阶梯留下了我们文明的举止

校园的操场永驻下我们矫健的身影

那棵小树,我曾亲手替它施肥

它才有了今天如此的茁壮

那朵小花,我曾亲自为它浇水

它才有了今天如此的芬芳

那片片纸屑,我们轻轻把它们拾起

校园才有了今天如此的美丽

那扇扇门窗,我们细细把它们擦净

耀华才有了今天如此崭新的形象

篇八:《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你是腊烛,闪耀微弱的烛光;

你是园丁,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篇九:《老师,妈妈》

老师您是一位园丁,却更像一位慈祥的妈妈。

在您眼里,我们都是孩子。

在您心里,我们都是宝贝。

您不仅给了我知识,还教了我做人的道理,更给了我妈妈般的爱。

在您无数个眼神里,我看到了希望。

在您灿烂的微笑里,我增添了信心。

我爱您老师,我爱您妈妈。

篇十:《歌唱祖国》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篇十一:《校园早晨》

风儿带走夜的鼾声,校园从甜梦中醒来了,晨风给她揉着眼睛,宁静的校园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大姐姐走进校园里来了,背着书包,和同学们有说有笑。

大哥哥跑进校园里来了,拿着零食,津津有味的吃着。

小同学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里来了,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和同学们玩着游戏。

动听的上课音乐响起来了,就像黄莺在唱歌,同学们有序得走进教室,校园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教室里,手上抱着厚厚的讲义,为同学们送来丰富的知识,新的一天开始了……

篇十二:《母校》

伟大的母校,您是春天的太阳,慢慢升起,让我们有了温暖,我们被您感动,我们因您而骄傲。

您是翅膀,带我们在知识的太空翱翔;

您是水,悄悄地流进我们的身体里。

您是风,把我们吹走,让我们

拥有美好的明天。

您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炫丽的花朵。

我渺小的心灵,为您绽放,愿母校越来越美丽。

篇十三:《感恩的心》

沐浴着爱的阳光,感受着爱的滋润,倾听着爱的语言,走在充满了爱的道路上。

爱,来自哪里?

来自妈妈的怀抱。

妈妈的爱是一杯浓浓的茶,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摇篮。

爱,来自哪里?

来自妈妈的一声问候。

妈妈的爱是雨中的一把伞,妈妈的爱是寒风里的一件棉衣。

因此,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细细品尝那一杯茶。

因此,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听听那一声声唠叨。

我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轻轻叫一声:“妈妈!”

篇十四:《妈妈的爱》

小时侯,妈妈的爱藏在怀抱里,抱着它,暖哄哄的。

上学后。

妈妈的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的。

离家后,妈妈的爱藏在相片里,看着它,笑呵呵的。

啊!

妈妈的爱。

你无处不在,就在我身边。

篇6:小学毕业留言唯美句子短

2. 阳光夏季,面临别离,同学情谊,牢记心里,眼泪涟涟,心心相牵,真心拥抱,开心微笑,各奔东西,多多联系,虽有距离,心在一起,真心祝福,互相激励,开心快乐,万事如意。

3. 你留给我的,是美丽的记忆。你使是怀念少年时的纯真和友谊。当我捧起记忆中的佳酿想请你喝时,却先醉了自己。

4. 四年之前我还在喜悦的走在这个古仆的校园里,憧憬着。毕业之后,我将忧伤的离开,因为啊,我实在舍不得。

5. 毕业了,你是不是还有很多的话要说,是不是还有很多的心愿没有实现,是不是还想对一起经历过这几年的同学,老师说一声什么?

6. 爱情,友情,还有眷恋的校园!!这就走了,从此天各一方,会怀念吗?即便天色将晚,凤凰花开,心头总会有些感怀。

7. 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愿我们在走向生活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8. 太多的祝福话语说到底,只是一张纸而已。我希望我留给朋友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我把自己留下来,留一个朋友给他们……

篇7:小学毕业的诗歌朗诵

轻轻地,轻轻地,我打城中经过,

我怕我那张扬的呼唤声,会将梦揉碎。

梦中那刺眼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么?

岁月啊,你为何如此无情,

花儿如此娇美,怎么忍心让它红了脸。

秋风啊,你为何如此霸道,

稻儿如此挺直,怎么忍心让它弯了腰。

夕阳,你为何将万物都尽收了。

黑夜,你为何将光明都掩盖了。

伊人,你为何将回忆都定格了。

悄悄地,悄悄地,我从梦中滑过,

想要带走那朵曾经属于我的花儿,

篇8:小学语文长文短教之我见

一、审题目, 明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有些文章看题目便知作者的思路, 抓住了文章的纲, 教师就可熟练地驾驭教材, 从而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譬如《将相和》一文, 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教学时, 我紧紧抓住“和”字, 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 赵王封他为上卿, 职位在廉颇之上, 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导致将相不和。一个问题理清了三个故事的关系, 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 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恨、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 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 将相必须和好。最后归纳出三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二、抓重点, 找突破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了重点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 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先写了小女孩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卖火柴的情景, 突出了小女孩又冷又饿的境遇;接着写小女孩冷极了, 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三段相比, 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这一段应确定为重点。在此段中, 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 借着火柴的亮光, 她的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 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欢乐和家人的疼爱。然而这一切她都没有, 有的只是寒冷、饥饿、痛苦。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讲解这一重点时, 我把侧重点放在小女孩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上。令学生深入了解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 了解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社会根源。

三、善质疑, 重指导

要做到长文短教必须在设计问题上花大力气。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必要。教师可以把作者思路作为设计问题的线索, 使学生的思维质疑与作者的思路合拍, 并且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从而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凡卡》一文篇幅较长且内容纵横交错, 复杂的事件关系构成了此文的教学难点。必须化难为易, 围绕文章三大板块设计问题。

第一板块以凡卡写信的内容为教学重点。“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 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的一次延伸, 所以不难得出共识。接着让学生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这些问题提出的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学生的情绪。再就是抓住情感:“试想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这一问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 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

如此一来, 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 再放手让学生朗读, 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 又发展了学生地品评鉴赏能力!教学第一板块到此结束。

我用“凡卡在写信过程中还联想到什么?”这一问题导向第二板块的学习。

“我们除了从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 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中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 使他们获得探究知识的乐趣。程度好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 其他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 也都充分表现凡卡悲惨的命运。于是, 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 把三大板块有机结合起来。“同学们, 看着板书, 联系刚才讲的内容, 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 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 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 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 对比现实, 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 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 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四、教学法, 促自学

篇9:小学毕业的诗歌短

【关键词】小学低段英语;短课教学

前言:对于小学地段英语端课教学来说,主要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从而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短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对知识点的巩固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英语短课教學的主要特征

1.1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目前,在英语短课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便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能力,学生之间能过通过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1]。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此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欢乐的环境中的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点要明确

在低段英语教学中,对于长课来说,主要是为学生讲解新知,使学生能够对新知有一个简单的接触。而短课则是主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短课教学时,一定要能够明确教学的主旨,重点为学生讲解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教师必须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整理,从而来设置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利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来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兴趣。

1.3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英语短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通过读、编、写等方式形成自身的语言特点,并且不断的对其运用,从而来开发出自身的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促进小学低段英语短课教学开展的有效措施

2.1基于语言知识点巩固的短课教学

对于小学低段英语短课教学来说,主要是教师利用“导”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来巩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认知以及口语能力的提升[2]。教师在进行某一单元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点,学生无法很好的对其理解,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短课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简单的举个例子:在一年级的英语教材中,对课程《Arts and Crafts》进行讲解时,学生对于句型“I will draw……”不是很了解,那么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句型设置相应的活动。对于活动的设置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单词进行教学,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线条,从而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且要利用“I will draw……”进行讨论,猜测教师想要画什么,然后学生抢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和班上画出想要画的形状,这样不仅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师生之间能够产生共鸣,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

2.2基于口语交际的短课教学

口语交际是学生学习应用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英语口语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设置相应的情景,来使学生敢于运用英语。简单的举个例子:在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材中,对课程《Let’s Share》进行讲解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场景的设置。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在每一个小组中设置相应的组长,使组长能够带领大家进行口语场景的表演,而教师则是作为评委在一旁指导,这样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在课后也会进行不断的口语训练,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2.3基于单元整合运用短课教学

教师要根据英语教材中的各个单元,并且依照学生喜欢的“绘本”,来将各个单元都设置成一个个一小故事,在其中融入大量的生活元素,在故事中涉及到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3]。这也是将英语短课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对故事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将单元中的知识点编制成一个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对其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教师要设置出不同的故事模式,这样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进行阅读,并且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故事,而进行角色表演,从而来提升口语交际能力。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选择性学习,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结语:目前,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度逐渐的提升,在小学便开始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想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小学低段英语短课教学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并且教师通过活动的设置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妙芝.小学低年级英语故事教学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方小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10:小学毕业的现代诗歌

微波中

我回忆着学校……

我们的校园多么美好!

朗朗书声醉了小鸟,

优美曲声迷了花草。

我们嬉戏在操场

无忧无虑;

我们飞奔于跑道

心怀梦想。

我相信明朝花草争艳让景色更美妙,

我相信明朝鸟儿齐舞让景色更耀眼!

纸船缓缓漂,

涟漪的同心圆中,

我留恋着学校……

师生情谊多美好!

燕子宝宝嗷嗷待哺,

燕子妈妈不辞辛劳。

屋檐下温馨情景真迷人。

我们积极听讲

兴致勃勃;

老师无私灌注

呕心沥血。

我相信明朝太阳更明亮,

我相信明朝大道更宽敞!

如今我们即将毕业,

带着记忆的纸船踏入中学殿堂。

老师,

感谢您六年辛勤教导;

同学,

谢谢大家六年同甘共苦共同创造。

让我们再次把纸船放入大海,

承载思念与理想

篇11:春节的诗歌短

我听觉特别好

刚到腊月

我就听到

新年脚步声

爆竹声声,噼噼啪啪

我十分激动

小时候

我嗅觉特别好

才过祭灶

我就闻到

新年体香

煎炒烹炸,香味扑鼻

我醉心不已

小时候

我视觉特别好

除夕夜

我就迎到新年

一身珠光宝气

让人眼花缭乱

我手舞足蹈

小时候

我味觉特别好

大年初一

我就尝到

新年礼物

嘴里甜到心里

梦里我笑醒

小时候

我肤觉特别好

白天黑夜

我都受到

新年爱抚

不似母亲胜似母亲

我成幸福小天使

后来

新年走

在我依恋里

跟着岁月

越走越远

又留下一段记忆

篇12:小学毕业的催泪诗歌

而是离别的哀伤

告别了

在这个流火般的炎炎夏日

留下了

怎么也难以忘怀的读书时光

校园的绿荫记住了我们靓丽的倩影

校园的小道刻下了我们匆匆的脚印

校园的阶梯留下了我们文明的举止

校园的操场永驻下我们矫健的身影

种下吧,为母校种下一株纪念树

让小树与我们一起成长

种下吧,为自己种下一棵相思树

让我们与母校同心相向

告别了,母校

心中总有一份留恋

只因,以后我们天各一方

告别了,老师

不知何年才能相聚

别离的眼泪早已挂满脸庞

离别前

我们想踏遍母校的边边角角

将美丽的回忆留在每个地方

这里有逝去的岁月

这里有幼年的梦想

可是

我们却没有时间去重温旧日的阳光

因为时钟已指向6月

我们将永远地离开

不再在新学期里出现

离别之际

将幸福与哀伤同时摄入心底

只因转过这个人生路口

将不再拥有这道风景

所有的一切将只能在梦中回忆

再见吧,母校

虽然我已收拾好行囊

却把悲伤撒了一地

再见吧,母校

虽然我们会永远分离

但我们永远不会把您忘记

再见吧,母校

我们将不负您的重托

任天高海阔,展翅飞翔

再见吧,母校

我们将永远为您祝福

篇13:浅析小学语文中诗歌教学的作用

(一) 尊重生命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精神。翻开文学这部大书, 关于生命的话题随处可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渔舟唱晚”的恬静等, 这些使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教授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时, 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个平时不被注意的现象重又拉进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小处着眼, 去体验生命的伟大与顽强。一颗小草都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当春风吹来, 它便绽放生命的色彩。通过简单点拨, 使学生理解诗词背后作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 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做人当有大格局, 宽厚、仁爱, 要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当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挖掘古诗词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例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的前两句写出了天门山水势不可挡的态势与气魄, 读之有惊心动魄之感。通过讲解天门山雄奇壮阔的景色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是作者比天地还辽阔的内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理解宽容的内涵。

(三) 责任意识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将责任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责任”是立足的根本,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责任感, 无论他拥有多少知识, 也都是失败的。古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进取精神。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听说失地被收复, 便急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忽传的捷报让诗人欣喜若狂, 表现出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讲解时可以在诗中渗透爱的不同意义, 并帮学生逐渐树立起他们应有的责任感。

(四) 锲而不舍

“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分钟”, 所谓“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教会学生“坚持”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对小学生, 引导其理解“坚持”二字尤为重要,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他们的耐力和定力比较差。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在茂密的山林中无法辨认正确的路。正当迷惘之际, 突然看见几处山间草屋若隐若现,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豁然开朗, 怎能不让诗人欣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 在学习一个具体内容时, 如果碰到像诗中扑朔迷离, 没有答案的情况时, 如果锲而不舍, 继续努力, 就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通过古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千百年来, 诗歌荡涤着国人的心灵。对小学生来说, 通过讲解古诗, 让他们初步感受美、欣赏美、并最终学会创造美, 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 古诗中的语言美

古诗用最精练的语言承载了无比丰富的内容, 诗人用词准确、精练、含蓄。古诗首先要吟诵, 在吟诵过程中,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古诗的语言美最突出的表现是音乐美。古诗最初是用来吟唱的, 所以它的音乐性很强。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抑扬顿挫是古诗最鲜明的特点。在古诗教学中, 疏通大意后, 如让学生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及合辙押韵, 学生就能通过诗歌的音乐美轻而易举地将其背诵出来。以宋代邵康节的《一去二三里》为例:“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其中, 第二句的“家”与第四句的“花”押韵, 句间平仄相对,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韵律美。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后, 才能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中的精确美和凝练美。

(二) 古诗中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中国的古诗讲究“意境”。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所描绘的动作来理解意境的动态美。例如,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两个孩童将撑船用的竹篙收起来, 却撑开雨伞, 想借用风的力量使船前进。充满童趣的一幕, 用一系列的动作点化了全诗的意境。又如王维的《鸟鸣涧》呈现的是一幅静态美的画面。作者以动写静, 更衬托出静态之美, 用鸟儿的鸣叫来衬托春日夜晚的寂静。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审美系统还不完善, 对美的认识还局限于事物的外表, 而古诗往往有一种感发的力量, 所以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对比来引导学生, 来领会诗歌中的意境美, 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三) 古诗中的哲理美

高尔泰曾说过:“诗只有用诗意的形式在感受中产生出来。诗意主要属于感情的范畴。在情感中, 诗就是哲理, 哲理就是诗, 他们的表现就是诗作品。”古诗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几千年来人类生存的哲理。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高而望远, 只有站在一定高度考虑问题, 才能更深入, 所以我们要不断前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说明从不同角度观察客观事物,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认识事物要从全局把握,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古诗中的哲理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引导小学生把握古诗中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

摘要: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 体会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并指导学生在古诗词中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篇14:小学诗歌教学中的意境

诗歌意境方法的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那么,古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想象诗中之“画”,体会诗中之“情”,领悟诗中之“理”?

1.再现画面

苏轼在观看王维的画后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选自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天烟雨图》)其实,许多诗歌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想象画面;可以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也可以动手板书,让学生感受画面。如学到王冕的《墨梅图》,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有关梅花的图片,并分成三类:白梅、红梅、墨梅。让学生欣赏。从学生一张张激动的脸上,可以看得出这种视觉的冲击胜过千言万语。有时,教师的板书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中学语文老师讲贺知章的《咏柳》赏析时,顺手寥寥几笔,一株春天的垂柳立刻现于眼前。时隔十多年,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可见恰到好处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给学生的记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乐画结合

当单独的一两幅画面不足以表现诗歌的意境时,声音的渲染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金钥匙,古诗中有许多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多变复杂的情感与动听悦耳的音律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如学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在月儿落下、寒霜满天、渔火点点、寒山古寺的动画世界里,再加入一些音效,如乌鸦的啼叫,回荡的钟声,自有一种震人心魄的感染力;教学李白的《静夜思》,若在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画面里,再配一段名为《回家》萨克斯曲,自有无法言说的效果,这样学生感知得到强化,很轻松地进入诗歌描绘的境界中。

3.语言渲染

画面再现,音响渲染,运用的是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再现古诗意境的过程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假如缺少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将再现古诗意境变成盲目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教学。相反教师优美、贴切的描述语言,不但能将学生带人诗歌中的情境,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感受。教师如何使用描述语言呢?一要体现主导性:要让学生观察什么,感受什么,注意什么,联想什么,以及随后如何表达,都有赖于教师语言因时顺势的引导;二要体现形象性:古诗意境本身具有形象性,它是一种具体、生动,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美的形象,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的语言干瘪、概念化,不但不会有助于意境的再现,反而破坏学生的兴趣,抑制学生的思维;三要体现启发性: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借助于眼前的文字符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结果,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意境之中,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并感受意境之美。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可激发学生想象:谁问?问什么?“言师采药去”,“言者”是谁?“师”是哪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具体在什么地方采药?不清楚?因为山太大,实在不好找,诗人只好不遇了。诗句从“松下”拓展,另画一幅隐者在一处悠远的大山里采药的远景,使意境极为深远。随着童子的目示手指,让学生想象并描述深山村幽,白云缭绕,身背药筐,登山采药的隐者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语言想象性,进入诗歌意境。

4.反复吟诵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岂止是文章要反复吟诵,诗句更要如此,因为诗句讲究韵律节奏,平仄变换,有感情地朗读,会营造回环往复的艺术氛围,唤醒学生的想象,探寻诗词中蕴涵的意境。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流利,自然。读出逻辑重音,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最终熟读成诵。如窦桂梅教《游园不值》时,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她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平仄變换,反复吟诵,看学生的表情,仿佛如临其境。我想,他们早已陶醉在诗歌意境中了吧,不然,怎么会读得那样投入呢?

5.推敲品味

古诗用精练极致的语言,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教学中要紧扣句中字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觉语言的精练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远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的多姿多态,通过扩展“看”的不同角度,想象庐山俊秀的姿态,让学生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力。而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习惯于“快餐阅读”,已不知道“推敲”二字是何用意!关于推敲,经典的例子是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之“推管与”敲”的区别;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曾用过、到、吹、入、满等词,但总不及一个“绿”字生动地再现了春风化绿的魔力,江南早春苍翠的色调和绿的层次美、动态美……古典诗词中,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倘若用得恰当,往往境界全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细节,引导学生揣测、品味、体会诗人准确传神的用词,以及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6.移情入诗

上一篇:黄二佬出丧散文下一篇:灰灰和小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