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名言

2024-05-19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名言(精选7篇)

篇1: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名言

明白自己想要的优秀作文

在现代社会中,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平平淡淡地生活,安于现状,按部就班,这样的.生活虽然安稳,但枯燥乏味,容易让人失去竞争意识,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另一种人轰轰烈烈,追求新鲜感,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永不停歇,这样虽然看上去有点不靠谱,但这样生活给人新意,激发人们追求生活的欲望,随着心走,让人能知道想要的东西。

老教授给学生作出了一个关于砍树的测试。教授没问一个问题,而每次回答都不同,时而说砍杨树,时而又说砍红松。学生始终不明白老教授的用意。教授便问学生们:“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的动机。”

在职场生涯中,有的人想要拼命往上爬,不知不觉地超过了一些人,有了较高的职位与权利,此时他或许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而此时此刻,他却忘了自己的初衷,忘了最初选择这个职位的目的,他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而有的人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也不那么富裕,但他努力奋斗着,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因为他明白自己想要的,并为那个目标奋斗前行。

有一位导演,他身兼多个职务,在娱乐圈的幕后默默工作着。据他回忆,他过去的生活十分精彩,因年轻气盛,他常常不安分,在每个职位上工作的时间不超过三年,刚开始,他担任某个公司的闭门经理,但几个月后,他贸然辞职,在淘宝网上开网店,而网店在经营了没多久,他便又寻找其他工作。他总在不同的职位中穿梭着,虽然很忙碌,但他很快乐,因为他善于醉熏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时,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难,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有时总会因追求某些东西而迷失了方向,这样会让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所以,我们要抿心自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并且还要为之支付出努力,这样才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心。

篇2: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名言

什么叫做平淡无奇如白开水般的日子?你每天上学固定坐同一班捷运,或许当天出门前还跟妈妈怄气,接着中午吃六十块钱的便当,上课时与同学间发生些小争执,到了周末跟男(女)朋友人挤人地看场电影,在假日的夜晚上网聊天,或者参加朋友在KTV举办的生日聚会等。以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全部加起来,就已经算是一种人生戏剧,你已经在演以自己为主角的偶像剧了。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感情也并非一定要有山盟海誓的冲突,才算真爱。电视中的偶像剧,因为收视率与时间的压力,它必须把真实的时间浓缩,然后以紧凑的剧情与经过渲染的情节去铺陈故事内容,如此才会有所谓的收视率,以及伴随而来的广告收益。这就像你可以透过一场短短一小时半的电影,观赏一个人长长的一生;或者了解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年代的更迭。但是,真实的人生是很琐碎、冗长而沉闷的,甚至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机械式的重复。这些所谓平凡单调的日常生活,在讲究戏剧冲突与张力的偶像剧里,是不可能演出与交代的。

不要一直抱怨自己所不能控制与拥有的一切,每个人都在演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偶像剧。在这场戏里,你的角色与戏份没有人能够取而代之,你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现在所能拥有的一切,不管是外貌、身材、学历、朋友圈跟工作环境,以及家世背景,还有所交往的对象等等,否则你就会永远没有快乐的一天。

篇3:赵民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是总裁,也是作家;是全国青联常委,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每天要忙的事务纷繁复杂……但那又怎样?样样都能打理地得心应手。这就是赵民,正略咨询的创始人、董事长。

上面这段“凡客体”的介绍能让我们从一些侧面了解赵民,实际上,赵民的经历和生活比这还要丰富多彩。上世纪90年代初,赵民从国家部委辞职下海后,便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商海驰骋之余,他还在多家报刊杂志开设了专栏。近些年,他相继出版了《改造董事会》、《决战》、《1+1+1战略》和零到百亿企业传奇系列之《乘风创业》、《御风展业》、《羽化涅槃》等企业管理畅销书,被称为“写文章最多的中国企业家”。做咨询行业几十年,赵民对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颇多研究,而他个人的成长奋斗经历,亦为人们生动地诠释了青年如何成长为成熟青年。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上世纪80年代,赵民就读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计算机软件系,成绩不错,喜欢参加各类活动,又是学生干部。“当时认为自己比同龄人要成熟,但是真的参加工作后,尤其是现在再回头看,那时在待人接物各方面还都有欠缺,所以人的成熟更多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赵民说。

1988年,赵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外经贸部,也就是现在的商务部,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这在当时是令很多人羡慕的事情。多年后他回顾往昔,也深感“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也正是这段工作和锻炼让他快速成长,很快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尽量找规范的单位——文化好、环境严谨的;还要有可以指点、帮助你的前辈或领导,能在细节指导你,加速你的成长。因为第一份工作将奠定你一生的工作基础、职业习惯。”

理科出身的赵民,有着良好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从而深得领导器重、同事认可。工作一年后,他便得到了去美国攻读MBA的机会。这次留美经历,让赵民接触到了国外的咨询行业。“当时能够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我在那边接触到了美国的咨询行业,了解到美国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非常大的行业。当时我们国家为了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其实是非常需要这种来自市场和民间的独立的咨询机构的服务。”公务员身份的赵民视野开阔了,创业的种子也在心里悄悄埋下。

1992年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掀起一阵强劲的创业浪潮。“以前,整个社会对辞职下海的看法,就是认为这人在事业上没有前途了,遇到问题了,总之不是一种正面的看法。小平南巡之后,社会上的认识悄悄发生了变化,只要你有抱负有想法,辞职下海,社会是以包容,积极欣赏的角度去看。”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年轻的赵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事业乃至人生的方向。

“我不喜欢安逸,也不适合长期待在机关工作。”认真思考了5个月后,赵民决心下海。“做咨询是我们这些机关干部最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完全一样,用思考、观察,用笔写下你的意见和建议,只不过以前是写给领导、写给单位和国家的;现在是写给市场、写给客户、写给需要我为之服务的投资人的。”赵民剖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和笔杆子。而当时,国内管理咨询行业刚起步,赵民打算一试深浅。

“有没有想过如果失败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问,赵民认真地回答:“有!”当年27岁的他在做出“辞职”这个重大决定的时候,第一,没敢告诉父母;第二,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因为领导已经将他看做可培养的苗子,在赵民的软磨硬泡下才勉强同意放人。与此同时,赵民内心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如果不走,今后的生活一眼可见。这个方向自己虽然可以接受,但并不情愿。而如果创业,3年后即使失败了,自己才30岁,凭本事还有机会再找到安稳的工作。

“当时我对自己很有自信。现在看来做出这个决定其实就是‘比较优势’、‘历史机遇’。”赵民说:“我比较运气的是,很早就知道咨询行业在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同时,自身可以做得很大。换句话说,由于视野的接触面不一样,我比别人领先了小半步。”

发挥自己的长处

1992年的时候,一个大学生的月工资是一百多块钱。赵民从朋友处借的两万块钱,绝对是一笔巨款,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万。他用这2万多元付了房租,买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

1992年11月11日,公司正式成立。“我们一开始就是在一种要发不出工资的状态下开始创业的。但我们也很幸运,小平南巡后很多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来,我们相对比较了解中国国情,又年轻、肯吃苦、肯加班,也比较了解外国的投资者的思考习惯和看问题的角度,所以在创业第一个月就获得了第一笔订单,开始有了收入。”

当然,企业发展前期始终会面临资金的短缺和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前三年,他们每年搬一个地方,不断扩大规模,这就需要很多钱,租房子、装修、买更多的办公用品,还要招人,并且这些人都要培训好几个月才能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只要稍微平衡不好,就会有资金短缺的问题。像我们这种行业在早期都是贷不到款的,一分钱没有的时候可以向别人借,但是办了公司以后,就不好意思跟别人借了。”赵民说。

所以就有这样一个阶段,扩张太快,收入有限。而当资金和扩张产生了矛盾,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现金流短缺,发工资紧张。这个时候赵民只能自己多干一点活,多到第一线去,去找老客户,跟他们讲明现状,请他们多配合支持。“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有回款周期的,如果有了很好的沟通,也承诺或者是尽可能为客户着想,帮助他做事情,回款周期是可以缩短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你的做人有关系,和你的公司信用有关系。”赵民说,“其实,总会有不如意、不满意的时候和阶段,也许在外界看来是你事业的低谷,而在自我看来这正是事业的积累期。”

就在赵民下海6年后,1998年政府换届,外经贸部和其他部门合并成商务部,赵民原来所在的那个局级单位撤销了。他的很多老同事不得不在体制内找一个新的定位,或是来到市场上。“但是他们已经晚了6年,而且是被动的,我是主动的。”赵民深有感触地说,“人生很难说一毕业的时候你做的事情、进入的单位就一定是最适合你的。你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的体验,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说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坚持五年十年以后,你就一定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或是这方面小有成就的人。”

nlc202309051151

长处、兴趣、爱好,三者有所差别,如果必须要在这三者中做出选择,赵民建议放弃爱好,发挥长处。“我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县城,从小就爱好唐诗宋词,但大学刚毕业的5至8年间,只能写些小文章自我欣赏,那时这就是爱好,不能放在重要的位置,靠它谋求发展。而工作10年、15年后,自己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这个爱好也能焕发新的色彩,变为长处,现在就对我的工作有着直接帮助。”

对于理工科的赵民来说,另一个最明显的长处就是逻辑性和严谨性,这也直接影响了赵民整个公司的工作作风。“我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细节上的问题,我一眼就能发现并指出,以后他们就会非常认真。所以我直接领导过的工作人员,即使后来调到其他单位,都能很快得到重用,走上负责人岗位。这就是多年积累出的长处。”赵民说,有些长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很多青联委员或是常委,不论从事哪个行业,体制内或体制外,“身上都有明显的长处”。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赵民说,青年成长每5年中都会有关键期,所以要不断学习,找到平台。好的导师、好的团队有时比好的单位更加重要。赵民是个对时间安排非常严格的人,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员工:每天算算自己有多少时间在做对成长有帮助的事,而不是上网闲逛、做无聊的事——如果不满4个小时,那么你的半天就白过了。第二天就应该将目标定为5个小时,之后要逐渐提高到7、8个小时。“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就是因此,才会有大学同学一起毕业,结局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我1995年、1996年的时候就学会了滑雪、打高尔夫,后来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练习。我后来技艺就没怎么长进,这就是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关系,我现在也很少有大段时间一个人背包或者开车到现实生活中去游学,实际是一种方式的选择。”赵民说。

面对现在社会上的“二代”现象、拼爹现象,赵民说:“虽说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青年在城市的选择上、岗位的选择上是自由的。发现不好、不适合就可以换工作、换城市发展,甚至可以换国家。”正因此,赵民认为“只有选择错误,没有环境错误”。

对于成熟青年的定义,赵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比如事业、家庭的选择;第二,要非常清楚要靠努力得到什么,为社会付出什么,要尽量达到均衡了才会和谐。

“从我本人内心的愿望来讲,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是读书、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察。但我的企业有近一千人,我还有一份社会责任,要为公司发展花时间、花精力、做贡献。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我要做自己擅长但是不一定是我内心深处最愿意做的事情。”在赵民看来,成熟这件事与年龄无关、与金钱无关,而关乎人生观与价值观。

责任编辑 王海

篇4: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散文

我为孩子的见地与坚持颇感震惊: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能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抛弃在别人看来光鲜诱人的东西,这多么难能可贵!设想一下,孙天瑞今后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吗?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他在选择专业与学校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了。媒体推测他本、硕、博连读下来也不过20岁,20岁就找到了方向,并已站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即便开始的时候工作上有不可预见的波折,但相对于其他同学,他还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奢侈”地挥霍。

当我把这则新闻转载到网络论坛中并撰写评论后,网友们发出了强烈的共鸣。一位网友在留言中惊呼:“天呀!惨死……因为我真不知道自己明天想要做什么。怎么办?”

很多人在谈到未来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迷茫”。高考后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毕业后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而现实又逼着我们向前走,我们总要学点什么、干点什么,于是稀里糊涂地我们就上路了,走来走去,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蓦然回首,顿时迷茫了……

你是否有同感呢?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么恭喜你!坚持下去,迟早会成功的,你最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怒放的生命”。如果你还在迷茫之中,那么你该好好想想了。

也许,面对这个问题时,你有很多顾虑——父母的意愿、生存的压力等,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试想:如果你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所有时间只够做一件事,你还会为其他的细枝末节多费脑筋吗?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想有点成就,那你一生也只能做一件事。这样看来,其他的事情都是在为这件事作铺垫——上不上大学、上哪个大学、是否要出国、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去哪个公司,等等,这些都不成问题。只要你知道你一生中要做什么,你就知道如何选择,就像那个13岁的孩子。

这个方法在职业规划中也被经常用到,我们称之为“终极设想”。如果你正为自己将来做什么而苦恼的话,不妨想想你退休时的状态。你希望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退休,这个答案中很可能就包含了你对自己的职业期待。在我主持的MSN《职场人生》节目中,一位网友非常喜欢心理学,但是目前从事的是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工作。他非常苦恼的是自己到底要不要把心理学作为职业,他甚至还想自己先做几年产品经理。积累点资金,然后考心理学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但是时间一年年过去了,他始终也没有将兴趣付诸实践。当职业规划师抛出“你想以什么状态退休”的问题时,他若有所思,希望那时候自己是一个心理学专家。

于是,他决定去了解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状态,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与工作状态,同时准备去找这些人了解情况,再决定自己下一步从哪里开始。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路上的一切障碍,都只是风景。

篇5:奥运营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实战营销专家:刘永炬

产品推广专家:齐渊博

创新进行时

《新营销》:可口可乐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何创新之处?

翟嵋: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口可乐采取了很多方式进行营销创新。例如,考虑到奥运会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根据中国文化背景以及中国消费者的特点来设计奥运纪念章、纪念罐等。我们还开展了“向世界展示中国”主题系列活动(SHOW CHINA TO THE WORLD)。以前更多的是以可口可乐的国外团队为主,国外团队的新思路、新方案、新产品出台后,中国团队加入到这个活动中,而现在是中国团队作为Leader。比如可口可乐与奥运会组合标志的设计,就是中国团队设计出来之后供可口可乐在全球使用。又比如新款的“随我酷”新塑瓶也由可口可乐(中国)设计,并首先在中国市场上市。

《新营销》:据了解,当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推出之时,可口可乐同步推出了纪念罐,但从设计到出台有一个时间差,你们是如何做好保密工作的?

翟嵋:可口可乐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团队,要想在奥运营销中做到保密更为不易。比如北京奥组委还没有发布新的标志时,北京奥组委不允许在网上注册,只能通过代号注册。因为新的标志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如果被人盗用了,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设定了详细的保密方案,每一个环节都想到了。拿密码光盘是我亲自开车去取回来的,密码光盘到手后,我们不敢找快递公司发送,而是派专人送到上海。我们内部有非常详细的保密条约。比如纪念罐的设计、生产,只有三五个设计师完成设计和定稿,然后精选员工,在最小的范围内生产,样品罐上贴上封条,由专车直接送到灌装厂,单独放到一个仓库,只有两个人掌握着仓库的钥匙,而且灌装时也是挑选最优秀的员工,他们的手机都得放到车间的外面。

《新营销》:你认为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与其他企业相比,最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刘永炬:可口可乐奥运营销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可口可乐非常清楚自己想得到什么。做品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品牌,做的是形象;一种是产品品牌,是要对接消费者需求点的。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大多做的是产品品牌,这就需要对接消费者利益。可口可乐的消费群定位是年轻人,这一目标人群的特点是爱运动、有激情,而可口可乐的产品品牌是张扬的、有个性的,这正与奥运精神和奥运人群的特点相吻合。在渠道覆盖全球的情况下,可口可乐可以通过奥运营销迅速获得市场效果。而且,在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推广品牌,比如赛场内外随处可见可口可乐的宣传工具,将宣传功效发挥到极致,收到效果也因此而倍增。

齐渊博:在具体的执行能力、组织能力方面,可口可乐是非常强的。比如,前期准备工作就非常到位,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申奥之夜,可口可乐早已准备好了新包装,就等北京申奥成功的好消息传来,立即开始大规模生产,第二天北京申奥成功的可口可乐纪念罐就上市了。再比如刘翔跑出12.88秒后,可口可乐迅速更换了广告并开展了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这叫战略和速度的完美结合。

伊利也是在刘翔破110栏世界纪录之后立即进行广告宣传,但是很可惜,伊利的电视广告中,刘翔破世界纪录计时牌上的“欧米茄”过于显眼,而且这一广告还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等于伊利出钱为“欧米茄”做宣传。相比之下,可口可乐在组织、执行中对品牌的保护就做得很好。

投入与回报

《新营销》: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齐渊博: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营销经验,但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可口可乐也有问题,但是不影响大局。

可口可乐赞助奥运会是正确的选择,不给百事可乐留下机会。但是,针对不同市场应该有不同的办法,它最大的失误就是全国一盘棋,因地制宜做得不够。比如,中国有着庞大的农村和县城市场,针对这些市场大谈特谈奥运营销是没有用的,还不如赠送一些奥运文化衫或其他纪念品。高高在上的可口可乐,既然能用中国娃做包装,就应该更加通俗化地面对奥运营销。这和企业文化有关,但是在中国,跨国公司必须针对中国具体的国情改变自己的营销方式。

《新营销》:现在,一些企业以“非奥运营销”的方式大打擦边球,开展“2008健康跑”之类的活动。奥运会合作伙伴也要参与奥运火炬接力跑活动。对于此类活动,企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呢?

齐渊博:“健康跑”没有什么新意,思路陈旧。当然,火炬传递是奥运会的常规项目。所谓的创新,不仅仅是在策略层面,而是指营销全过程。

《新营销》:奥运赞助商的资金门槛高达6500万美元,而后期投入的营销推广费用往往是赞助费用的3~5倍。企业如何确保自己的投入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篇6:真想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母亲这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那年成为北广的研究生。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来北广招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但我又想起母亲的话:“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决定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就这样,我以33岁的年纪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站得住腳。经过不懈努力,我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给了我很大信心。

一转眼,我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啊。

我把我的困惑向母亲倾诉,她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个人都会老,但有的人能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吗?”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是啊,40岁,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修养和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

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教会我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后,肯定还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它走去。

(摘自《人民日报》)

篇7: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名言

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很多创新的产品类别,这句话或许是对的。顾客并不知道如何创新。在电灯、电话、火车、汽车、飞机、计算机等发明诞生之前,大多数人不会想要这些产品,因为这些产品还不存在。因此,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经说过:“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想要一匹快马。”

然而,创新的产品类别毕竟只是商业活动里的极小部分。在每一次创新的产品类别诞生之后,竞争产品将会大量涌现。这个时候,决定企业胜负的将是顾客的选择。因此,如果企业只重视创新而忽视顾客,就可能犯严重的错误。换句话说,一家企业如果只重视创新而忽视营销的话,这些创新技术可能根本找不到顾客,企业也就无法发展。

历史上,很多技术创新非常优秀的企业,最后却陷入困境,例如协和号超音速飞机、磁悬浮高速列车等,技术都非常先进,但是其商业化却无法成功,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顾客愿意为这样的技术创新支付高价。

乔布斯职业生涯之误一:Lisa电脑和Mac电脑

事实上,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乔布斯就曾因为忽视顾客反馈、忽视市场调查,从而导致其在市场决策上犯过数次严重错误。这种错误反映在苹果公司的Lisa电脑和Mac电脑等产品上。这些错误曾经让苹果公司一蹶不振,并导致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公司。

1983年,苹果公司推出Lisa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脑(以乔布斯女儿的名字Lisa命名)。它具有16位的CPU、鼠标、硬盘,以及支持图形用户界面和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并且随机捆绑了7个商用软件。然而,由于过于昂贵的价格和缺少软件开发商的支持,苹果的Lisa电脑并没有获得成功,而是很快被终止。

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Mac电脑并获得了世人的瞩目。1985年,在Mac电脑诞生一年之后,乔布斯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时直言:“我们是为自己制作(Mac),我们自己决定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不会出去做市场调查。”然而,好景不长,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很快因为忽视顾客和市场而吃了苦头。1985年,微软公司发布了Windows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尽管Mac电脑具有比微软Windows更领先的图形界面,但却因为高价格和兼容性问题,很快在个人电脑大战中败下阵来。乔布斯也因为这一失败被迫于1985年离开他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则在之后的数十年里一直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拥有大约90%的全球市场份额。

乔布斯职业生涯之误二:拒绝iPad变小

1997年,乔布斯重返危机中的苹果公司,并在2000年起成为正式CEO,带领苹果辉煌的iPod、iPhone、iPad时代的到来。然而,即使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后期,乔布斯及其带领的苹果公司仍然因为忽视顾客反馈、忽视市场调查,从而再次犯下若干严重错误。这些错误导致苹果公司丧失大量市场份额,甚至损失了高达千亿美元的市值。

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iPad平板电脑,并获得了巨大的赞誉和市场成功。然而,iPad并非没有缺点。对于很多商务人士而言,iPad因为缺少键盘、外接口、办公软件等而无法取代笔记本。同时,由于iPad配有一个10英寸的屏幕,机身较重。对于希望在出差途中用iPad浏览网页或进行影音游戏等消遣活动的商旅人士来说,旅行中既要带笔记本,又要带iPad,就有些让人不堪重负。因此,在iPad发布之后不久,就有很多顾客向苹果公司反馈,希望苹果公司推出一款小尺寸的iPad,以便顾客携带和旅行。

但乔布斯对消费者的抱怨不以为意。2010年,在一次采访中,乔布斯就关于苹果是否会推出七英寸平板电脑的问题,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它(7英寸的屏幕)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所有的平板电脑用户都已经有智能手机了,所以缩小宝贵的显示屏来做一个能放进口袋里的平板显然是错的。7英寸的平板很鸡肋,因为和智能手机的屏幕相比太大,和iPad相比又太小。”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忽视了部分消费者对七英寸平板电脑的强烈需求,竞争对手自然会趁虚而入。三星、谷歌、亚马逊等厂商纷纷开始进入平板电脑市场,并主要聚焦在7英寸平板细分市场。2010年9月,三星推出第一款7英寸平板电脑Galaxy Tab。由于三星的这款7英寸平板电脑重量只有iPad的一半,并且支持Adobe Flash等苹果iPad不支持的功能,其一上市就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好评,一周之内销量就高达60万台,让一直被苹果打压的三星终于也扬眉吐气。

忽视顾客反馈和对7英寸平板电脑的强烈市场需求,乔布斯的这一错误导致苹果公司丧失大量市场份额。一直到2011年10月乔布斯去世,苹果仍然没有推出7英寸平板电脑。根据市场调研公司H S发布的报告,三星、亚马逊、巴诺三家厂商在2011年就拿下全球平板电脑约20%的市场份额,总出货量约1300多万台。而随着竞争对手在小尺寸平板市场上的突进,苹果iPad的市场份额持续被侵蚀。根据BI Intelligence的调查结果,苹果iPad的市场份额已从2010年第二季度的超过90%一直降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28%。

乔布斯在7英寸平板电脑市场上的这一错误决定,一直到其去世一年之后才在其继任者的手里得到了纠正。2012年10月,苹果公司新任CEO蒂姆·库克(Tim Cook)宣布推出7英寸屏幕的iPad mini。这款产品一经问世,就立刻成为苹果所有平板电脑中最受欢迎的产品。相比创新天才乔布斯,库克曾被外界广泛批评为缺乏创新,很多人悲观地认为苹果会随着乔布斯的去世而衰落下去。然而,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公正的。库克或许在创新方面确实不如乔布斯,但他是一个务实的营销者,更加懂得倾听顾客的反馈,满足顾客的需求。

乔布斯职业生涯之误三:拒绝iPhone变大

乔布斯除了在小屏幕iPad之上所犯的错误外,他也一直对iPhone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固执己见。有趣的是,对于iPad,乔布斯拒绝将其屏幕变小;而对于iPhone,乔布斯则拒绝将其屏幕变大。

2007年,乔布斯宣布苹果公司推出iPhone触屏智能手机,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2007年到2013年,苹果共推出7代iPhone智能手机(iPhone、3G、3GS、4、4S、5、5S),累计销量高达数亿部。与此相应,苹果公司的市值也节节攀高,不断创造新记录:2007年5月30日,苹果市值跨越了1000亿美元的里程碑;2010年5月26日,苹果市值超越了老对手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2011年8月10日,苹果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美市值最高的公司;2012年8月17日,苹果市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苹果iPhone手机的巨大成功自然带来了大批竞争对手。然而,面对竞争者纷纷开始提供更大屏幕的智能手机,苹果公司却一直坚持不改变屏幕大小:从2007年的第一代iPhone到2011年的iPhone4S,苹果iPhone手机的屏幕尺寸一直保持在3.5英寸。面对竞争对手的来势汹汹、消费者的抱怨和媒体的质疑,乔布斯数次公开断言:“3.5英寸是最适合人类的屏幕大小,而超过这个最佳尺寸的手机则会鲜有顾客问津。”

但是,乔布斯这一次的判断又错了。而且这个错误让苹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三星正是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迎头赶上,从而成为苹果的最大竞争对手,并在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上实现了赶超。

在乔布斯去世之后,面对消费者喜爱大屏幕智能手机愈发高涨的呼声,2012年,新任CEO库克执掌的苹果公司终于将iPhone5屏幕扩大了。然而,这一次屏幕扩大,仅仅是从3.5英寸到4英寸,苹果iPhone手机的宽度并未变化,只是拉长了一些。而到了2013年,苹果公司推出的最新手机iPhone5C和5S仍然保持了4英寸的屏幕大小,让众多消费者再次失望。

4英寸的屏幕单独看也许还可以,但和同年发布的三星Galaxy Note II相比,则相形见绌了。大屏幕,不仅可以在网页浏览、电子书阅读,视频观看等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且,在消费者心理上“大”还代表地位、面子和力量。这一点,在全球各市场都不例外,而在中国市场则尤其明显(中国市场的豪华汽车为什么都要加长,也是类似的消费者心理)。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坚持iPhone手机屏幕保持在3.5英寸和4英寸的错误决策使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也大幅缩水。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到2013年,三星已经占据全世界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苹果的市场份额则降到三年来最低水平,只有大约14%,已经失去了其全球智能手机霸主的地位。相应的,苹果市值在2012年超越6000亿美元之后,开始一路走跌。2013年3月5日,苹果市值跌破4000亿美元,蒸发了2000多亿美元,而这距其巅峰时期刚刚过了不到6个月。

值得庆幸的是,北京时间9月10日,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库部蒂诺市弗林特剧院(Flint Center)召开发布会。苹果公司在会上正式发布了两款大屏iPhone:4.7英寸的iPhone 6及5.5英寸iPhone 6 Plus,以及智能手表Apple Watch。库克终于倾听了顾客的声音。

不可否认,乔布斯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最伟大的商业领袖。乔布斯及其带领的苹果公司在创新上的执著追求,值得所有企业学习。然而,如果只重视创新而忽视营销,这样的创新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当企业的创新与顾客需要相吻合时,这样的创新才可能成功;反之,如果企业的创新与顾客的需要不吻合,这样的创新不仅不会带来业绩的增长,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

上一篇:党支部活动个人感受总结下一篇:义务劳动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