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2024-04-12

防雷安全管理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防雷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湖山中心小学防雷安全整改实施方案

为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落实上级防雷安全法律法规和工作措施,我校组织有关人员在6月21日前已对各校进行防雷安全大检查,未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为了切实加强防雷电安全教育,彻底消除雷电事故隐患,严防雷电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师生安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福建省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管理规定》、《龙岩市防雷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安全为重点,以建立防雷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杜绝特大雷电安全事故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防雷安全措施,集中整治,着力治本,务求实效,促进我校防雷安全形势稳定。

二、整治目标

通过防雷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对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防雷安全监管体系和部门协作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防雷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提升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目标”:确保国家和省里有关防雷安全法律法规和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不发生特大雷电安全责任事故。

三、整治重点

(一)提高各校对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防雷安全工作作为整个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

(二)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总务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防雷减灾 监管体系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认真贯彻落实防雷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违反防雷安全法律法规行为,要依法查处;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加大防雷安全监管力度,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

(五)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依法规范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的经营行为,杜绝无资质、超资质作业。督促各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六)广泛宣传防雷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防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雷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自觉做好各项防雷安全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层层落实,确保实效。为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工作,成立湖山中心小学防雷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地区、本部门防雷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情况调度。

(二)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各部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分级负责实施”的要求,明确各自职责,认真抓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部门、本系统防雷专项整治工作的督查和落实。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校要加强防雷安全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防雷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雷安全意识。要设立防雷安全专项整治举报电话,受理隐患举报,接受师生监督。

(四)加强沟通,及时调度。各校防雷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和调度各部门、各校的整治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防雷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对各校的整治工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报全校。

湖山中心小学 2007年6月28日

篇2:防雷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关于防雷安全检查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雷安全工作,消除雷电事故隐患,严防各类雷电事故发生,根据市政府安委会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紧急会议精神的通知,从现在开始至5月底,在全市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检查活动。现制订防雷安全检查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防雷安全管理,认真落实雷电防御和应急办法,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部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安全检查范围及时间安排1、5月13日至5月22日,防雷检测一组负责检查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销售,使用易燃易爆的单位和场所。主要包括:化肥厂、弹药库、炸药厂、火药厂、鞭炮厂、鞭炮库、石油库、加油站、煤层气液化气站(库)等; 防雷检测二组负责检查煤炭、电力、通讯行业。包括煤矿、炭厂、洗煤厂、煤站、电厂、通信机房、基站、等场所和设备的防雷设施;

2、5月23日至5月27日,防雷一组负责检查计算机房、计算机网络是否有防静电措施、防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措施;防雷检测二组负责检查各类公共娱乐场所。如车站、旅游景区、收费厅、宾馆、教育场所、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筑物防雷设施;

3、5月28日至5月底两组分别负责各责任区域内各类高层建(构)筑物。包括已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及重点工程的防雷设施及其他需要安装防雷设施的场所和设备。

三、安全检查内容

1、依照国家有关防雷规范要求安装防雷设施的各类建(构)筑物、计算机设备、通信网络系统、电力设施、易燃易爆仓储场所,是否安装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防雷设施;

2、应当安装防雷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和重点工程项目的防雷设计是否经过气象主管部门审批、检测、验收;

3、在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是否具有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证或上岗证;

4、各单位的防雷设施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设施是否按照防雷检测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

四、安全检查时间

2011年5月12日至5月底。

五、检查实施方法

检查以防雷检测机构现场检测和气象部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技术检测:由防雷检测机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单位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对经检测符合要求的单位发给《防雷设施技术检测报告书》,对不符合要求的防雷设施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单位组织整改。

2、监督检查:政策法规科要在防雷现场检测的基础上,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防雷安全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六、防雷安全检查工作要求

1、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消除麻痹思想,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坚决防止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杜绝重、特大雷灾事故发生。

2、要切实履行好监督管理检查职能,各检测组对本责任区内防雷设施的建设,要进行认真的监督、指导和安全检查;对防雷设施的设计、施工要严格审查把关;对当地发生的雷电灾害要及时做好调查和鉴定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向有关责任单位提出整改意见,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3、对未经气象主管部门审批而开工建设的各类防雷工程;对未经气象主管部门验收而擅自投入使用的防雷设施;对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及个人;对拒绝防雷检测或经检测不合格而又拒不整改的单位,要按照《河

篇3:环境监测子站防雷方案实施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 (简称子站) 遭受雷电损害通常有直击雷和感应雷两种。对于直击雷的防护比较简单, 一般采取安装避雷针和完善接地网的方法防护。对感应雷击的防护比较复杂, 而且损害的几率比较大, 这也是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子站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雷电入侵子站的主要通道有: (1) 从自动监测仪器的采样头侵入, 例如PM10监测仪探头、气象传感器通道等; (2) 从电源通道侵入, 雷电能引发供电电压异常波动, 而损坏设备或侵害其电源系统; (3) 从通信传输信道侵入, 曾有一个空气自动监测站调制解调器遭雷击受损。

2 监测子站重要作用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监测子站主要是由采样装置、监测分析仪、校准设备、气象仪器、数据传输设备、子站计算机或数据采集仪以及站房环境条件保证设施 (空调、除湿设备、稳压电源等) 等组成。图1为监测子站仪器设备配置示意图。

3 监测子站的雷电防护方案

根据某现场基本情况和雷电综合防治原则, 环境监测子站的雷电防护工程方案如下:

3.1 直击雷防护

某监测子站站房设在一办公楼顶层办公室内, 所以站房的防直击雷设施借助于楼房天面自身避雷带。另外, 由于屋面装有2m高仪器探头、电加热等设备, 因此, 需在顶层架设一根富兰克林避雷针来保护室外的监测设备, 针高的确定计算方法如下:1按 (GB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计算公式:

式中rx——避雷针在hr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实测值为5m;

hx——滚球半径45m (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

hx——被保护物高度2m。

h——避雷针高为3.9m

故避雷针的设置方式为:距监测设备5m安装一高为4m独立避雷针, 材料采用直径50镀锌钢管, 顶端焊接预放电功能的优化避雷针。

3.2 感应雷防护

为了能够较为准确设计好感应雷防护, 现参照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表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的选择表, 将该自动监测子站定性为C级, 宜在低压系统中采取2级SPD进行保护。

3.2.1 电源系统保护

建筑物内电子设备使用的电源通常是由供电线路从户外交流电网引入。当雷击于附近或直击于电网时, 能够在线路上产生过电压波, 这种过电压波沿线路传播进入户内, 通过交流电源系统侵入电子设备。据统计80%的雷灾是通过电源线路感应造成的, 因此, 电源线路的雷电过电压防护尤为重要。

对电源系统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在电子设备电源系统的防雷保护应用中, 随着具体的应用场合不同, 对防雷保护装置性能的具体要求是有所不同的, 这里仅就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对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3.2.1.1 对保护装置接入后对所在电源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应限制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这就要求在正常运行时保护装置中的并联 (纵向) 元件应具有非常大的阻抗, 而串联 (横向) 元件应具有非常小的阻抗。

3.2.1.2 对保护装置应具有良好的箝位效果。在设计允许的最大雷电暂态电流作用下, 保护装置的箝位电压水平应接近所在系统的最高运行电压。这里的接近一般指的是1~3倍于系统最高运行电压, 其具体倍数取决于被保护电子设备的过电压耐受能力。

3.2.1.3 在抑制设计允许的苛刻雷电暂态过电压情况下, 保护装置自身应能安全生存, 不被破坏。这里所说的苛刻雷击暂态过电压情况通常由专门的技术标准规定或由保护装置产品的使用说明手册给出, 在保护设计中, 不应过份夸大这种苛刻雷电暂态过电压的严重性, 应在保护可靠性与保护投资之间寻求优化方案, 合理选用保护装置。

3.2.1.4 在遇到雷电暂态过电压作用时, 保护装置应具有足够快的动作响应速度, 应能尽早动作限压和旁路泄流。

3.2.1.5 对保护装置, 需要规定其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参数的范围, 以保证保护装置中的各种保护元件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

3.2.1.6 保护元件的安装连接线的长度应尽可能减小, 以减小纵向并联支路的寄生电感, 降低保护装置安装点处的实际箝位水平。

3.2.1.7 在系统正常运行时, 保护装置中流过的泄漏电流要很小, 以减缓保护装置自身的老化, 并减小对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为此, 既要限制保护装置中并联保护元件的稳态泄漏电流值, 又要限制保护装置中电源引线端对地之间的寄生电容值。

3.2.1.8 在保护装置中应加装故障报警器和暂态过电压脉冲计数器, 以监视保护装置的运行状况, 并及时更换故障元件。

根据以上要求及系统实际情况, 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电源系统的保护, 具体设备及措施如下: (1) 三相五线RVV电缆从总配电房拉一根专线到监测子站配电箱, RVV电缆外穿PVC管; (2) 电源系统采用TN-S系统; (3) 在监测子站配电箱处安装三相二级电源防雷箱, 其标称放电电流分别大于50, 20kA; (4) 在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安装电感退耦器; (5) 在末端用电设备处改用带防雷功能的插座 (标称放电电流>10kA) 。

3.2.2 信号系统传输线路防护

信号系统传输线路上终端设备的保护也是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电电磁脉冲能够在信号线路及其回路中感应出暂态过电压。同时, 信号电路中电子设备的绝缘强度低, 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 很容易受到暂态过电压的危害。因此, 为了维护电子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必须对信号电路采取过电压保护措施。信号SPD安装注意的问题:

3.2.2.1 信号SPD应满足信号传输带率、工作电平、网络类型的需要, 同时接口应与被保护设备兼容。

3.2.2.2 信号SPD由于串接在线路中, 在选用时应选用插入损耗较小的SPD。

信号系统的防护措施如: (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信号传输系统为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与环境检测中心连接。工作室调制解调器前端应加装符合其接口型式 (一般为RJ11/RJ45) 的信号SPD;在计算机前端的网络数据线上安装接口型式为RS232或RJ45的信号SPD。信号SPD的最大持续工作电压应>1.5Uc, 在设备前端加装Iimp>0.5kA (10/350μs) 或In>5kA (8/20μs) 的信号SPD, 其他参数应符合系统要求。 (2) 环境监测子站的数据传输线进入转接盒及采集器前端宜加装In>5kA (8/20μs) 的信号SPD。

3.3 等电位设置

监测子站室内应设置等电位连接板进行星形 (S型) 连接, 连接板或连接带应与建筑物内钢筋或人工接地体作电气连接, 除在等电位连接板处 (ERP) 外, 设备之间、设备至连接板的连接导线之间应有大于10kV (1.2/50μs) 的绝缘。工作室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防静电接地、信号地、PE线和SPD接地线、屏蔽金属管和屏蔽线缆的金属外护层均应就近与等电位连接板进行电气连接。

3.4 接地设置

接地系统是防雷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接地是泄流和屏蔽的保障。监测子站的接地系统采用人工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结合的方式, 沿站房四周敷设构成闭合环型的接地网, 接地电阻实测值要求<4Ω, 其垂直接地体采用直径50mm长度2500mm镀锌钢管, 水平接地体采用4mm×40mm镀锌扁钢, 地网埋设在地面下500mm, 表面铺设50mm厚的沥青层防止跨步电压造成人员伤害。

参考文献

篇4:防雷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技术;运维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113-02

在110 kV输电线路的运行过程当中,雷击是形成线路跳闸损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相关防雷技术来加强防雷措施,确保线路的安全性能,尽可能减少电力系统的事故,使输电线路防雷技术能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保障线路正常运行。

1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雷措施

输电线路防雷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功能,不只是单一的维护技术措施应用目的,其对雷电的阻拦和泄流对输电设备本身非常重要,在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时,减少雷电跳闸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防雷措施。

1.1 阻拦引流

目前最日常生活最为常见的且有效的维护措施是沿输电线路装设避雷线,防止雷击直接射击,对雷电实行阻拦,能有效地避免雷击所造成的击穿伤害。

1.2 拦截泄流

在输电线路上适当装设线路小型绝缘避雷器,可以快速的释放雷击电压所残留的余电,以免路人碰到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1.3 加强耐雷击水准

受到电压等级系统的限制,110 kV输电线路一般耐雷击水平都在445~700 kA,应提高绝缘性质材料的选用与运维管理工作,以确保线路设备的耐雷击水准,从而使输电线路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和伤害。

1.4 预防输电线路中断

在实施有效的防雷技术后,为保证不出现输电线路中断供电的事故,还应该采取预防输电线路中断现象,运用自动重合开闸装置,在前期做好预防的准备工作。

2 常见的110 kV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

针对常见的110 kV输电线路出现过的雷击相关事故,可采用以下几种预防技术。

2.1 架空绝缘避雷线

在输电线路的总体防雷措施中,架空避雷线是目前现阶段最为常见也是有效的防雷技术,110 kV电压输电线路一般都会使用这种的防雷措施。小型避雷线装置安装于导线上,是应用于防止雷直接直击到导线,可以对雷电进行拦截。当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时,雷电可以通过避雷线接入到地下网从而流向大地,能有效地避免输电线路在雷击时出现跳闸现象,该措施具体应用技术分为两种现象。

2.1.1 减少接地下网电阻

架空绝缘避雷线是根据靠接地下网对大地进行泄放雷击电流技术来达到目的,减少接地下网电阻,以确保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水平,这种技术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达到防雷的效果。想要实现减少接地下网电阻就要依据物理学和化学两种方法来达成。通过物理学的应用途径来采用复合型接地下网等,化学应用手段则是利用减少接地下网电阻的周围土壤电阻率,从而实现减少接地下网电阻的目的。

2.1.2 使用双型避雷线和保护角

对于应用110 kV输电线路来说,双型避雷线在防雷击方面上要有利于单避雷线,其保护角小而防雷效果也会体现的更好。根据我国相关电力标准中的应用提出,110 kV输电线路的小型避雷线架空设置应采取全线架空设备形式,并且,在偏远地区和电力设备不发达地区都安装上双型避雷线装置,其保护角要在25 ?觷~35 ?觷之间,这样一来,一些偏远地带出现强烈雷击时会大大减少对线路设备的伤害。

2.2 安装全线路小型避雷器设备

110 kV输电线路架杆上,特别是在位置比较偏僻的地带,通常都会受到雨天泥土电阻率和不规则地形所造成的影响,这样的地段发生雷击几率往往会很高。为此,在110 kV输电线路架杆设备过程当中通常会使用比较合适的全线路避雷器设备来达成防雷技术目的。避雷器基于自身就是绝缘材料所制成,所以特别适合安装在杆塔上防雷击,这样线路两端就会避免跳闸现象,系统识别都会恢复正常状态。为110 kV输电线路装置全线路小型避雷器,能够很好地减少雷电流,从而也提高了输电线路的耐雷技术水平。

2.3 同塔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

在同塔线路上,特别针对采用不平衡绝缘物体技术,具有正常绝缘的同塔线路,多数都有装置输电线路避雷器等差异化防雷措施,从而大大减少了雷击引起同塔线路上出现跳闸、线路中断电阻等现象,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跳闸措施,有效的防止线路中断电阻现象,达到提高线路供应电力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4 安装自动开闸系统

雷击的特点在于电压较高、电流通较大、放电时间较为短暂等,输电线路通常由于雷击突然跳闸现象,但不同于线路跳闸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运行中会出现的其他故障,大多都会忽略处理。装置进行自动重合闸可以有效地预防线路中断现象,能很好地提高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能。在110 kV输电线路中,安装自动开闸系统装置的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时能有效地躲避开,其成功率在85%以上。

3 防雷技术运维管理

为确保防雷技术能始终保持原有良好的防雷击效果,还需进行整体的维护运行,具体有如下几个层次的工作。

3.1 地下接网运维管理

对于架杆投运于10年左右的线路都要进行开挖重新检查,检测具体的腐蚀程度,每隔两年左右就要进行一次对线路接地完好的勘察工作,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地网开展运维管理工作,为确保地下网电阻的合格性以及安全性。

3.2 实验运维管理效果

根据预定检测工作计划进行,要按期完成输电线路中的避雷线设备,在同塔接地下网电阻运用周期性质的实验工作,对于不符合常理性质的要及时改善。

3.3 耐雷技术运维管理

输电线路全线绝缘设备决定着线路耐雷击水平,所以实施了绝缘清扫不仅起到了预防自然污染的现象,还会达成很好地防雷效果。开展输电线路在高空阻区的防雷应用,做好搭建同塔电阻的改造设备,从而使电阻降低,有效地提高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4 结 语

防雷系统是输电线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输电线路防雷击是一个相对于复杂的工程,提高110 kV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实施对整个电力线路的正常运作以及维护线路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应加强做好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措施,将雷击所带来的损失尽可能的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童星寰.110 kV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技术要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0,(30).

[2] 崔征.北京地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篇5:2020年镇防雷安全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有效预防和减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我镇根据《XX省安全生产条例》《X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XX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内容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防雷安全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全省雷电灾害事故明显增加,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近五年全省累计发生雷电灾害事故70余起,因雷电灾害事故造成伤亡4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全。目前,我省已进入雷电灾害高发期,要充分认识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防范雷电灾害事故的严峻形势,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把防雷安全工作作为安全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以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的防雷安全责任制,层层压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切实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发生。

(二)精心组织,加大对雷电灾害隐患排查力度

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确保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遏制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要建立和完善本行业、领城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信息库,并开展雷电灾害患排查,特别是对辖区内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建筑、电设施、通讯设施以及旅游景点、学校、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工作责任人,登记册排查结果。对于存在防雷安全隐患、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防雷装置检测的,或者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的单位,要立即进行整改,切实做到隐患排查整改无死角,坚决杜绝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造成雷电安全事故发生。

(三)密切配合,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及时接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相关部门组织属地企业,单位建立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密切关注雷电预警信息,针对雷电发生时可能伴有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适时安排雷电灾害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在遭受雷电灾害后应及时向当地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部门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雷电灾害发生后,应当立即启动预案,确保妥善处置灾情。

(四)加强宣传,提高防雷减灾意识

各部门要针对当前雷电灾害危害情况,广泛开展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充分发动村、社区走访群众,积极向公众宣传防雷安全政策法规、防雷安全知识、防雷安全技能等,使防雷科普知识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提高全社会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和公民自主避险、自教、互救能力。

(五)强化管理,依法追究防雷安全责任

篇6:幼儿园防雷安全活动策划方案

--区--镇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安全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建立详尽的防汛防雷工作应急预案,对幼儿园的各项安全制度及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检查和修缮,在周前会中将“防汛、防雷”安全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防汛、防雷”宣传教育中,切实维护好幼儿园的安全稳定。

为确认幼儿园建筑防雷装置的有效性,--区--镇中心幼儿园特邀请成都市--区防雷中心对中心园及5所办园点分别进行防雷检测,检查组依据各项检查标准,重点针对幼儿园操场、教学楼、食堂、旗杆等建筑物及校园各项设施开展防雷安全检测,并查找防雷安全隐患,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出具检测报告。在园内,各园点还对防汛设施情况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排查,排查了幼儿园用电设施、教学楼、各处下水通道等,并对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

同时,各班教师也分别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本园实际情况,通过观看视频、听故事、寻找图片资料等形式,传授孩子一些自防自救的知识,深化防雷防汛安全教育,使孩子掌握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各园点根据“--防汛演练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防汛演练活动,让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们还通过家园联系栏、网络平台等方式,提高家长对防雷防汛安全警惕性,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安全保护意识。

此次活动,进一步构建了幼儿园安全防线,提高了师幼及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师幼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篇7:防雷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部署。深刻汲取“3.21”等事故教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排查整治与建章立制贯彻全过程,把学习提高与狠抓落实贯彻全过程,把压紧压实责任与细化实化措施贯彻全过程。深入开展防雷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压实压紧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市场管理,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消除监管盲区漏点,坚决遏制雷电造成较大以上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事故发生。

二、整治范围

(一)全县由气象部门负责防雷安全监管的重点企业,包括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场所。

(二)在XX县内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中介服务机构。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企业

1.更新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信息库。向县应急管理局、工信局、交通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发函,商请他们根据管理职能提供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加油站、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以及矿区、旅游景点等单位信息,全面梳理2020防雷重点单位名录清单,建立本行政区域内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信息库。

2.压实压紧重点企业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对防雷安全管理没有明确的机构和管理人员,未建立防雷安全检查考核制度或没有落实,未建立防雷安全管理档案或档案不全,未开展防雷安全人员教育培训,从业人员不具备雷电防护相应的基本知识,未编制雷电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的要重点检查。

3.强化重点企业防雷设施建设。重点检查生产经营场所未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雷电防护装置,雷电防护装置未按国

家标准设计或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未经过法定部门审核合格,防雷装置未经过法定部门验收合格的情况。

4.规范重点企业雷电防护实施安全检测。重点检查未聘请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开展防雷安全检测,或对检测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未及时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情况。

5.加强对重点企业防雷安全行政检查,实现全覆盖。重点检查未按照要求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没有及时整改、整改不力、拒绝整改,整改后没有进行验收的情况。

6.强化雷电防护装置安全检测质量的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对雷电装置检测单位开展的检测工作不进行有效监督,造成检测点位缩水,检测数据失真,甚至为了减少检测费用支出,配合检测单位弄虚作假、伪造记录等情况。聚焦漏检、缺检、无资质检测和伪造检测记录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倒查检测单位。

7.通过对重点企业的检查获取检测单位相关信息,弥补对检测单位监管的漏洞。重点检查在开展雷电装置检测服务

时,企业未要求检测单位现场出示检测人员身份和归属机构证明,并将相关信息记入检测报告和防雷安全台账的情况。

(二)检测中介机构

1.加强对资质单位的突击检查和综合评估,检测单位不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逾期不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相应资质条件或者违反《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依法降低资质等级或者撤销资质。

2.要求在XX县境内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均需纳入信用管理名录,资质、人员、信用等相关信息应在市气象局官网显著位置予以公示。重点检查没有主动报告的检测单位,或气象主管机构主动联系后,仍未报告相关信息的。

3.防雷检测单位在完成检测工作后15个工作日内,没有抄送检测报告和整改意见书给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将不按时抄送相关材料的,纳入检测单位经营异常名录管理。

4.防雷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和整改意见书,未使用省局气象主管机构统一要求的防雷检测报告格式,检测报告有缺项、漏项和不符合检测规范等情况。

5.加强对外地检测单位在本地开展业务的管理。对没有主动及时向本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纳入信用管理的外地检测单位,要给予提醒,并纳入监管重点。重点检查那些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检测单位,必要时向原防雷检测资质发放机构核查情况,情节严重的纳入检测单位“黑名单”。

6.在淮安境内从事防雷检测业务并纳入信用管理的单位,应当在每年第二季度按要求向市级气象主管机构报送报告,市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对报告内容进行抽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对检测单位的检测质量进行考核,重点关注检测质量较低的单位,将抽查和质量考核结果记入信用档案并公示。

7.对有举报、投诉、失信行为或质量评估不合格的检测单位,要开展重点检查;在重点单位防雷安全行政检查中发现问题,需要倒查检测单位的,也要列为检查重点。检查结果纳入信用管理,向社会公示。涉及违法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及时公示。

8.在对检测单位开展行政检查时,除核查资质情况、检测报告、工作场所、仪器装备、管理制度等以外,要严格核查检测人员身份及劳动关系所在单位,开展从业人员业务能

力评估,必要时可以采取现场考试的方式,评估人员业务素质。对核查中发现存在从业人员多处挂靠、不具备专业能力、非正式劳动关系的人员参与检测活动、检测人员与检测报告签字人不一致等情况的,记入“经营异常”名录。

(三)县气象主管机构

1.按照“三必须”的原则,切实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局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将防雷安全监管工作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将安全生产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个人述职的必备内容。

2.加强对重点单位和检测单位的宣传引导,强化指导、检查、执法,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向重点单位和检测单位发放防雷安全责任告知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向重点单位和检测单位发放“防雷安全工作明白卡”,帮助他们了解防雷监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开展必要的政策公示和宣传。

3.组建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加强与地方安全生产主管机构的沟通和县安委会成员单位的联系,加快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建设。组建由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行政职能

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专家,重点单位的电气、消防、化工等安全专业专家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县行政区域的联合专家库。可独立,可联合定期或不定期组建(抽取)联合专家组对重点企业开展专项督查(适当弥补县区人员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问题)。

4.积极落实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主动牵头召开由经信、住建、交通、环保等部门参加的防雷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对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充分沟通,使管行业生产的部门也同时落实防雷安全工作。

5.积极参与地方部门的联合执法,健全安全风险会商和研判机制,及时通报重要信息,避免监管真空,确保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6.积极探索市县联动或县区间联合,互相学习借鉴,解决执法能力弱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防雷监管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监管工作必需的执法经费和执法装备配备,全面推行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7.依托省、市级防雷安全监管平台,及时更新维护监管对象名录库、行政检查进展信息、“双随机”检查方案、重

点单位防雷检测报告库、行政执法案卷库等信息,加快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实现省市县监管信息全面对接、集约共享、实时监控、全时留痕。

8.强化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防雷安全意识、防雷专业知识、行政执法能力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面向监管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强化安全意识和履职能力。

9.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将防雷安全监管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纳入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群,运用市防雷安全监管平台及时准确开展雷电灾害预警服务,提升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和效果。

四、进度要求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从本方案印发日起,到2020年11月底结束。县气象主管机构要坚持标本兼治,着力建立完善抓落实、见成效的长效工作机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按照下述时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1.学习动员阶段(即日起到12月底)。县气象主管机构尤其是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要领会省委省政府“3.21特别重大事故警示教育大会”精神,设立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认真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通过层层发动、广泛动员,精心部署专项治理工作,确保重点企业、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全

面掌握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要求。重点企业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对照主体责任的要求,梳理防雷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和规章制度;检测机构要回溯近年来开展防雷检测的项目情况,瞄准哪些低价中标的项目,反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无漏检、缺检和数据质量问题,要按照检测资质管理要求,逐条进行核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监管部门要认真梳理近年来重点企业行政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研判本地区存在的防雷安全风险和突出问题,查找工作短板和工作差距,逐条分析细化,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

2.排查整治阶段(2020年1月至9月)。突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检查全面排查与重点督查整改相结合,在全县范围内就防雷安全进行全覆盖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边排查边整治,边治理边完善,确保隐患排除、措施到底、整治彻底。对辖区内易燃易爆、危化品等重点单位防雷安全隐患实施全面行政检查,实现全覆盖。其他单位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事先制定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确定合理的抽查比例、频次和内容,向社会进行公布。制定完善重点单位的主体责任清单,实行行政检查清单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督促企业限时整改,无法即时整改的,要求企业落实整改

方案,并督促其完成整改。在对重点单位的行政检查中,要强化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抽查和现场检查。检查中发现隐患严重,短期内无法整改到位,或整改不力甚至拒绝整改,要将情况报告给当地安委会。

加强防雷检测单位管理。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纳入信用管理名录,进一步强化防雷检测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制度、规范、标准。实施对检测单位“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明察暗访。强化检测单位信用管理,违反《XX省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的,一律纳入“经营异常”和“黑名单”管理。信用情况在气象主管部门官网及地方信用办平台公示。列入“黑名单”的,向地方安委办和信用办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联合惩戒。

认真落实《XX省防雷重点单位安全监督管理办法》《XX省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监督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不断修订完善现有制度、规范、标准。执行全市统一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程序及文书格式、立卷归档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行为全程记录,做到全程留痕、即时入库、结果公开、责任可溯。加强与地方安委会联系,积极参与地方部门的联合执法,健全安全风险会商和研判机制,及时通报重要信息。

县气象主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防雷监管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监管工作必需的执法经费和执法装备配备,全面推行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筹使用执法力量,解决区域内执法力量不平衡问题。使用好市级防雷安全监管平台。依托省、市级防雷安全监管平台,及时更新维护监管对象名录库、行政检查进展信息、“双随机”检查方案、重点单位防雷检测报告库、行政执法案卷库等信息,加快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强化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防雷安全意识、防雷专业知识、行政执法能力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面向监管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强化安全意识和履职能力。

3.督查落实回头看阶段(2020年10月至11月底)。县气象主管机构要采取突击检查、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回头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防雷安全督查检查,对发现突出问题或重大隐患的单位,整改措施要跟踪督办,实现闭环管理。2020年11月底前,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对在本发现的安全风险隐患完成整改督查,在防雷重点单位、检测服务单位等安全监管中,对拒不整改的责任单位,应依法启动处罚程序或报请当地安委会处理。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XX县防雷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组,局长侍爱军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局长王林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防灾减灾科为专项整治工作机构。

2.加强联合,统筹推进。加强向地方党委、政府的汇报,加强与应急管理、发改、财政、住建、信用、城管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协调,做细做实对外联络工作,切实履行气象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定职责。对落实防雷安全职责不到位,造成监管脱节的问题,要采取约谈、督办等方式,督促监管责任的落实,要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平台的使用,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监管效率。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力量、器材、资金的组织和统筹,保障专项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严格监管,联合惩戒。按照省气象局《XX省防雷重点单位安全监督管理办法》《XX省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重点企业和检测中介机构,加大“四不两直”的检查力度,对排查出来的严重问题,要依法处置并公开曝光。对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后,仍存在非法违规行为或重大隐患拒不整改的,严格执行隐患挂牌整改和跟踪督办制度,对于情节严重的应作出行政处罚,要向地方安委办和信用办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联合惩戒。

篇8:整体防雷方案设计初探

雷电是自然界中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 雷击中心1.5km~2km范围内部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 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雷电灾害对电力、广播电视、航空航天、邮电通讯、国防建设、交通运输、化工、电子工业等几乎各行各业都产生危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敏感更使雷电灾害程度加剧, 经济损失剧增。

根据雷电传播形式, 现代防雷技术主要是由室外防雷和室内防雷两部分构成。

1 室外防雷

1.1 接闪器

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应符合下列数值要求。当针长1m以下时:圆钢为12mm, 钢管为20mm;针长1m~2 m时:圆钢为1 6 mm, 钢管为2 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 钢管为40mm。

避雷网、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 但优先采用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 厚度不应小于4mm。 (注意:当烟囱上采用避雷环时, 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 厚度不应小于4mm。)

1.2 引下线

引下线是接闪器成功拦截雷电后, 将雷电流顺利泄入大地的通道。设计时应采取最直接和最短途径接至接地装置, 可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中的钢架垂直金属结构作为自然引下线, 也可人工制作引下线但其设计的材质、尺寸和根数应符合GB50057-1994对各防雷建筑物的要求, 且应有防腐蚀措施和避免人身接触的防护措施。

1.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主要有: (1) 埋设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 (宜采用角钢, 圆钢, 钢管为材质) 或人工水平接地体 (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为材质) 的形式所构成的接地体; (2) 利用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 金属管道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基础钢筋形成的自然接地极做为接地装置。 (注意人工垂直或水平接地体距离建筑物的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2m。)

2 室内防雷

内部防雷主要是指:防感应雷和防雷电波侵入。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进出建筑物的各传输线缆的感应和侵入, 所以内部防雷基本分为电源和信号防雷两部分。

对于防雷器的选型有两个很重要的参数, 一个是工作电压, 另一个是保护电平 (残压) 。这两个参数的选定决定了防雷效果的好坏和系统运行的保障。在选择防雷器的最高持续工作电压值时, 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外, 还应考虑到安装电网可能出现正常波动以及可能出现的最高持续故障电压。

3 综合性防雷方案设计流程

现场勘察→制作勘察报告→直击雷灾害风险评估→感应雷灾害风险评估→直击雷设计方案→感应雷设计方案→制作该区域防雷项目可行性论证方案。

4 综合性防雷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及设计的具体内容

4.1 现场勘察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筑物 (构筑物) 长、宽、高。

(2) 建筑物 (构筑物) 周边环境, 包括周边高大建筑物的高度、与本建筑物 (构筑物) 的距离、周围 (1000m) 是否有宽大水体、河流、湖泊等, 周围路面、植被等综合环境。

(3) 建筑物 (构筑物) 用途及其它特殊要求。

4.2 制作勘察报告

根据现场勘察的情况制作出详实可靠的《勘察报告》。

4.3 直击雷灾害评估

对该建筑物 (构筑物) 根据计算出的雷电灾害频率进行直击雷灾害风险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设计直击雷防护方案。

4.4 雷击电磁脉冲灾害风险评估

对该建筑物 (构筑物) 的供电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它敏感系统进行雷击电磁脉冲灾害风险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设计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方案、屏蔽及等电位连接措施等。

4.5 直击雷设计方案

(1)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确定该建筑物 (构筑物) 防雷类别, 按照不同的防雷类别设计防雷装置。

(2) 接闪器的设计, 根据滚球法计算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使建筑物置于被保护范围之内, 接闪器的选材、截面积要符合规范要求。

(3) 引下线的设计, 根据建筑物 (构筑物) 的周长、雷电流的大小计算出引下线的数量及选材,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断接卡。

(4) 接地装置 (地网) 的设计根据防雷类别确定。建议在同一区域内将建筑物间的接地装置相互可靠连接, 以防止相互间高电位的反击。人工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 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 埋深不应小于0.5 m。

4.6 防雷击电磁脉冲设计方案

(1) 确定防雷区 (LPZ) 。在两个防雷区的界面上将所有通过界面的金属物做等电位连接和屏蔽。

(2) 设计屏蔽措施, 包括房间屏蔽和线缆屏蔽。

(3) 设计接地装置, 建议与建筑物共用接地装置, 以防止建筑物地电位的反击。

(4) 设计等电位连接措施。外来导体包括金属水管、通讯电缆线及电力电缆铠装外皮或电缆金属管等。所有的水管和电缆铠装外皮和保护金属管应在进入机房时接地, 电缆应选用铠装电缆或穿金属管埋地进入机房电缆相线和中线应通过电涌保护。建议将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共用接地系统, 并在合适位置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5) 设计SPD保护。按总雷电流的50%来考虑电涌保护器选择, 雷电流分配方式其中50%通过接地系统直接入地;另外50%通过安装在相线和中线上的电涌保护器入地。首级电涌保护器的每相标称放电电流应为50%的1/4。次级电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的选择, 安装的SPD所得到的电压保护水平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以及反射波效应不足以保护距其较远处的被保护设备的情况下, 尚应在被保护设备处装设SPD。后级线路的SPD称放电电流In的选择应考虑到前级SPD启动后线路残压和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以及反射波效应。

5 结语

通过以上工作流程, 制作的综合防雷方案基本可以满足各层次用户的需求, 也有效的解决了某个区域 (建筑群) 的防雷技术设计问题, 为下一步的科学施工奠定基础, 为防雷减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IEC61024, 建筑物防雷.

[2]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3]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4]郭晶, 孙伟娟.小波分析理论与MATLAB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社区文艺汇演活动总结下一篇:专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