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欢迎辞说课稿

2024-04-26

致欢迎辞说课稿(通用8篇)

篇1:致欢迎辞说课稿

新学期第一节美术课

1、新学期寄语

2、美术小故事

1)达芬奇是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在小时侯学画时,老师拿出一个鸡蛋对他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达芬奇心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达芬奇从这边看看,那边看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的精神,并告诉他,别小看这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从此不仅用手画,更用心灵去画,几十年后终于成为了大画家。(启示:画要用心观察。)

3、美术就是画画? 审美——解释:“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和思想去审视我们看得到的花花世界,当然也包括艺术作品”

我们的美术课重要的不是教同学们学会画什么?而是教同学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取向——简单的说就是让同学们学会发现美,关注美和形成对美的观念和评价!“法国著名的雕塑大师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老师的美术课就是要教你们发现美!锻炼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一个事物,就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其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的活泼、率真,也是多元社会对新人才的要求,要学会审美,我们不妨做更多丰富的假想,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际遇中去“看”,用心去解读。

举例:绘画大师们他们常就一个主题,甚至于是一个事物的同一角度,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美。

4、想象力——欣赏第一部黑白动画片。

鸟巢,水立方,开幕式上的演员装扮,舞美设计等

并说说你还知道周边哪些是具有想象力的?)

5、享受美术的前提: 向学生介绍美术课的各种要求:

1)工具要求:带齐工具是上好每节美术课的基础。2)纪律要求:良好的纪律是上好美术课的保证。(安静听讲、小声讨论、积极发言)3)作业要求:准时、认真完成作业,是美术课最基本的要求。

6、结束语:

世界时时刻刻都有美在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就看我们是不是留意它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发现美,审视美,享受美,创造美,这才是美术的真谛。美术不是单纯的绘画。它可以融入生活中的一切。

篇2:致欢迎辞说课稿

《欢迎秋爷爷》

梨河镇第三幼儿园

高 娟

《欢迎秋爷爷》

——大班语言领域说课稿

高娟

尊敬的各位老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活动《欢迎秋爷爷》。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欢迎秋爷爷》所在的教材是选自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套幼儿浸入式成长教育课程,选自语言书上的第11页。

它大班语言领域的一首散文诗,主要内容是描写秋天的水果娃娃,让幼儿感受散文诗中秋的气息、丰收的喜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中也共同指出要“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而诗中生动的语言,充足的想象空间,不仅增加了孩子美的享受,还发展了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力,这正是《指南》与《纲要》提出的要求,为此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学情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形象性、生动性要比小中班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因此诗中关于秋天一些具体形象的景色描写是便于他们理解与记忆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特殊现象:我班幼儿对一年四个季节春夏秋冬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不能正确认识四季。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对本次活动的内容及目标方面进行细微的调整。

三、说目标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应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结合我们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布鲁姆的目标理论,从认知、情感、技能提出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感情的朗读散文诗。

2、在讨论交流、分享水果、户外探索等过程中认识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通过观察示范,讨论交流,能初步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仿编句子。

四、说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简单的进行仿编。

难点:认识秋天并感受秋天。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因此本次活动中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对幼儿来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要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活动设计的学法有:观察法、多感官体验法、讨论法等

六、说活动准备

因为孩子是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所以我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多样化的、直观形象可接触的材料。

1、已有经验准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水果,景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2、图片:与散文诗相匹配的图片;夏天与秋天风景、绿色与黄色树叶的树、开花的树与结果的树等的对比3对。

3、教师及幼儿每人携带3至4种秋天水果实物。

七、说教学过程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达到指南要求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活动。

(一)找不同,发现秋天

1、老师展示绿色与黄色的树、开花的果树与结果的果树等,让幼儿找找不同之处,并想一想“为什么树叶的颜色不一样”....2、幼儿仔细观察,并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请个别幼儿发言。

3、师幼小结:秋天来了,像一位顽皮的老爷爷,吹黄了树叶,吹熟了果实....(二)借助实物图片,欣赏朗读

1、师:“秋爷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水果,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呢?”老师展示苹果、石榴、香蕉、山楂与柿子的实物或图片,请幼儿从外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为下面诗的理解做铺垫。

2、第一遍完整欣赏散文诗,对问题:“诗中都有哪些水果娃娃?心情是怎么样的?”进行讨论交流。

3、分段欣赏,进一步讨论问题:“各个水果娃娃是怎样表现他们的开心?”(重点在于山楂和柿子的讲解)

4、结合图片,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跟读、分组朗读、朗读表演等

(三)游戏提升,尝试仿编

1、讨论:“除了这些水果,秋天还有哪些水果呢?”

2、游戏:老师将4至5种水果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请个别幼儿上台蒙上眼睛抓取一个水果,用摸、闻、尝等多种感官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然后大家一起观察这种水果的特征。(《指南》《纲要》都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等。)

3、老师对这种水果做出示范,进行仿编。幼儿讨论交流,尝试仿编,可请有创意的幼儿说一说,互相学习。

(四)分享果实,感受丰收

最后结束时,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品尝自己带来的水果,互相分享,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活动延伸

1、户外探索:大家一起在幼儿园里找一找秋天的足迹或是跟着家长到田野、果园里看一看、走一走,回来后大家一起交流。

2、绘画活动:《可爱的水果娃娃》

八、新理念体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篇3:《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 通过想象和联想, 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 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 我利用学习《致橡树》这首诗歌, 使学生在赏鉴诗情的同时,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中明确提到,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任务, 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因此, 围绕着三维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找准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内涵, 理解作者倡导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 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难点:对诗歌中的意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 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诵读、设疑、自主探究为主线, 在本课中主要使用了诵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这五个步骤, 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 以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 导入激趣。

有人说, 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 爱情就是黑暗中点亮你心灯的那把火;也有人说, 爱情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 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曾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恩怨怨、酸甜苦辣……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吗?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一夕欢愉吗?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抽象虚幻吗?我如果爱你, 不应该怎样爱, 又应该怎样爱呢?那么就请大家听一听美丽的木棉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语文课应该是诗化的, 是渗透着美和激情的启蒙课、召唤课, 假如没有丰富的诗意的情感和溢满审美清泉的语言, 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诗意的放逐。因此, 用诗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导入, 一方面, 意在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随后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朦胧诗及诗人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片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

2. 诵读感知。

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创设意境;教师范读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 是不讲之讲, 是熏陶,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 这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诵读, 体味文本。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 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 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3. 品读赏析。

通过几轮的诵读, 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知, 为品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读的过程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 分别是什么?每种意象有什么特点, 分别象征了哪种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 又肯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对诗人否定的这几种爱情观你持什么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你喜欢哪些诗句, 说明理由, 并有感情的朗诵。前三个问题都较为简单, 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都可以顺利完成。第四个问题是开放性话题,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鉴别、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 让讨论适可而止,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理解上。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个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 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 教师应对重要的诗句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所赞赏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以上的这些设计, 改变了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 美读回味。

个别诵读, 分享体验。先由一名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评点, 教师指导;然后请这名或另一名学生再次朗读,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 诵读全诗。通过配乐,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再次体味诗人倾注在诗行中的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

5. 拓展思考。

爱情是美好的, 爱人是美妙的, 被人爱更是幸福的, 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在此, 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帮助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 用幻灯片出示短文《藏好爱的种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感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升华, 是对爱的扩展和延伸, 引导学生发现除爱情外, 人类还有更博大的爱, 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 推荐阅读:

小说《简爱》, 《简爱》是一部关于自尊和爱的小说, 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虽屡经磨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所阐释的主题是:人的价值=尊严+爱。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 同时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七、说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朦胧诗。这一设计, 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但又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 激发了学生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成果, 更是对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总结。

八、说板书

篇4:《致橡树》说课稿

关键词:学情;教学目标;诵读;意象;爱情观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利用学习《致橡树》这首诗歌,使学生在赏鉴诗情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因此,围绕着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找准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内涵,理解作者倡导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难点:对诗歌中的意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自主探究为主线,在本课中主要使用了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这五个步骤,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导入激趣。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点亮你心灯的那把火;也有人说,爱情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曾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恩怨怨、酸甜苦辣……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吗?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一夕欢愉吗?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抽象虚幻吗?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又应该怎样爱呢?那么就请大家听一听美丽的木棉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语文课应该是诗化的,是渗透着美和激情的启蒙课、召唤课,假如没有丰富的诗意的情感和溢满审美清泉的语言,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诗意的放逐。因此,用诗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导入,一方面,意在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随后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朦胧诗及诗人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

2.诵读感知。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创设意境;教师范读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这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诵读,体味文本。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3.品读赏析。通过几轮的诵读,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品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读的过程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每种意象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了哪种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肯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对诗人否定的这几种爱情观你持什么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你喜欢哪些诗句,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诵。前三个问题都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都可以顺利完成。第四个问题是开放性话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鉴别、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让讨论适可而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理解上。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个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对重要的诗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所赞赏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以上的这些设计,改变了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美读回味。个别诵读,分享体验。先由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然后请这名或另一名学生再次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诵读全诗。通过配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再次体味诗人倾注在诗行中的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

5.拓展思考。爱情是美好的,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在此,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帮助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用幻灯片出示短文《藏好爱的种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感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升华,是对爱的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除爱情外,人类还有更博大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推荐阅读:小说《简爱》,《简爱》是一部关于自尊和爱的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虽屡经磨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所阐释的主题是:人的价值=尊严+爱。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同时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七、说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朦胧诗。这一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同时也检验了學生学习诗歌的成果,更是对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总结。

八、说板书

篇5:《致橡树》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2、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 ―― 品析诗歌 ―― 拓展提升 ―― 课后延伸

(4分钟) (18分钟) (17分钟) (1分钟)

●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2、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4-36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 (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又缺乏辨别力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明白爱的真谛,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带来更多的将会是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都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高一《致橡树》说课稿教案

◆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设计,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致橡树》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1)时代感:讨论话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热点展开

(2)针对性:针对学情特点展开教学

不足及改进措施:

1、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我的语言比较生硬,有明显说教痕迹。以后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提升自己语言艺术,使教学更有效。

篇6:《致橡树》说课稿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致橡树》是当代诗歌名篇,有很强的抒情性,美文就应该美的艺术去教。

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说明。本套教材安排了四个文学作品单元,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欣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册是诗歌欣赏,二册是散文欣赏,三册是小说欣赏,四册是剧本欣赏。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和选学的一篇课文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毛泽东的《词二首》让人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炉中煤〉奉献了作者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让人激情四射;《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为下一篇自读欣赏〈再别康桥〉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情。这是一个阅读者(审美主体)对阅读对象(审美客体)接触、靠拢,逐渐融合的过程,符合《大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最终能运用。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点1:积累本文的生字、生词(识记);知识点2:了解本文作家作品

(了解);知识点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知识点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美育目标:感受作品浓厚的抒情氛围

“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浓郁的抒情氛围塑造了“橡树”和“木棉”两个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确定以上美育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依据: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该班是文秘专业班,女生多,男生少,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总体上来说,课堂纪律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部分学生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女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男生好。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法学法:

2.教法

采用“四步教学法”: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联系实际——发现美。阅读教学,除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寓德育于美育中。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本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如何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美,与作者发生感情共鸣,享受美的同时,能领悟美,进一步去生活中发现美。此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

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1)诵读法;(2)问题讨论法;(3)理解领悟法。新的知识总是需要理解的,通过理解揭露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感受美。

3.教学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2)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直观性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维训练,让学生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展示课件1—图片和音乐,在此渲染下导入)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熟悉的音乐吧,那对痴男怨女已随冰山消融,留下一段纯美旋律在滚滚红尘中飘荡。爱情是什么?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夜空里闪闪发亮的星星;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令人迷惘。今天,我们将与一棵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她对爱情发出的宣言。(展示课件2—标题、作者;课件3—学习目标)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喜悦、苍凉、悲壮、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不会到此为止的,它会迁移、延伸,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首先让根据自己的体会去品读,然后一位同学示范读,另一位同学评价,(展示课件4—生字、生词,完成学习目标1),最后放朗诵带(展示课件5—听读背景图片)。

3.分析点拨,让学生领悟美。(1)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课件5—讨论题):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教师分析点拨A.请同学们把诗的标题补充完整:

致橡树?B.木棉对橡树说了些什么?有几层意思?找出体现诗意转折的诗句,并一起大声地读“不,这些都还不够。”C.左边大组齐读第一层,右边大组同学思考:木棉对橡树说不愿做什么?(投影六个意象)D.设疑: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爱情呢?(投影作者否定的爱情观)E.那么,木棉愿意做什么——右边大组齐读第二层,左边同学思考这一问题。F.学生回答后投影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怎么理解这句诗含义?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能抓住“平等”“密切相依”的意思即可。)由此引出诗人的爱情观(投影,完成学习目标3)G.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诗眼”等表现爱情观的句子。H.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或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学生动手找,七嘴八舌地说。点出象征意义(投影,完成学习目4),然后分读:

男生齐读片断:“你(不妨改成“我”)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男:“仿佛永远分离” 女:“却又终身相依”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E.小结:这就是伟大的爱情!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接下来同学们把发的阅读材拿出来,小声地朗读全诗。

5、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美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1).对比阅读。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所表达的爱情是什么?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并简述理由。(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6、布置作业(1).将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写一段“学后记”。(2).背诵这首诗。

7、结束语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不断地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追求,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为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五、说板书设计

篇7:《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 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 —— 品析诗歌 —— 拓展提升 —— 课后延伸

(4分钟)

(18分钟)

(17分钟)

(1分钟)

●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3、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3-24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

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

(设计意图)旨在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将会带来更多的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设计,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致橡树舒婷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平等独立橡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相知相依木棉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1)时代感:讨论话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热点展开(2)针对性:针对学情特点展开教学

不足及改进措施:

1、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我的语言比较生硬,有明显说教痕迹。以后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提升自己语言艺术,使教学更有效。

篇8:致欢迎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换牙优秀记叙文下一篇:惊梦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