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工作总结

2024-05-13

药物研发工作总结(共9篇)

篇1:药物研发工作总结

2013第三季度

在今年的第三季度伊始,我已经来公司满两年了。在这两年的工作学习中,有了很好的提高,大学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工作中增强的实验技术能更好的的加以融合后,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领会分析工作的核心。在第三季度中,我一如既往认真工作,接触到了许多新仪器,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接触到了新的项目,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这一季度,XXXXX原料药质量提高项目基本完成,注射液改变灭菌工艺申报的稳定性实验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完善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报告及图谱。在进行常规的XXXX原料药以及注射液分析之外,把重点逐步移向DDDD的质量分析工作。这是第一次独立接触全新的项目。DDDDD作为一种类高分子药物,其溶解性能非常差,与熟悉的XXXX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项挑战。在初步的实验方法摸索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从初步查看材料,到实验试剂的申购,再到实验具体方法的进行一步步走来,独立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水平都有了提高。特别是其中一个残留的项目,因其限度非常低,标品的峰不能达到检测限,为提高其信噪比,在A老师和B主管的指导下,先后改变了溶剂组成、进样方式等多种条件,虽然目前问题尚未解决,但在解决问题的工程中,真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因项目的需要,在具体的实验应用中再一次学习了梅特勒-托利多电位滴定仪。其中以结束中点的判定为关键点。首先设定条件保证

/ 2

样品过滴定,为确定重点,可在被滴定液中添加指示剂。通过过滴定数据,及二阶函数的计算,确定突越范围、突越个数及阈值。电位滴定的突越可能不稳地,可采用不同判定方法确定准确的突越是滴定剂的添加量。有时突越不明显,一个要减低阈值,这时要注意其他不稳定突越,以免造成误差,一个要改良样品的溶剂组成和加大搅拌力度与时间,以增大突越阈值。期间还有主管进行的高效液相色谱的培训及考试,在这次内训中我发现对于色谱的具体操作逐渐熟悉掌握,但一些基础本质的理论指导不清楚或还有混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回顾这一季度及整两年的学习工作,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这其中有自己的认真努力,更离不开公司及工程中心这整个大家庭给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慢慢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才能。

做好事不留名的雷

/ 2

篇2:药物研发工作总结

工作3个月以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公司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对目前所从事的新药研发工作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在我到公司上班的这3个月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下面就我在这3个月时间里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并将未来的工作计划及思路向各位领导做一个汇报,以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在未来的的工作中能扬长补短,为今后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及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及效果提供依据。

工作总结:

(1)在实验技能方面,初到公司,公司给我们安排了指导人,详细讲述了各种试验仪器使用应该注意的事项,使我在后面的工作中能熟练快速的使用各种分析仪器。目前这方面块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各种分析仪器的维护及使用方面知识的学习。

(2)在项目研究方面,通过3个月的工作和学习,在领导的指导和指导人及同事的帮助下,我对项目研究方面的知识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质量标准的建立,分析方法的验证,申报资料的撰写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具体工作方面,通过对XXX和XXX这2个申报生产的项目资料的整理工作,我对项目研究过程及资料整理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相信这也会为以后的工作打好一个基础。

(4)此外,通过部门组织的一些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让我们在新员工工作之余能更快的融入公司这个大家庭。

工作计划

(1)继续努力熟悉仪器使用方面的细节问题,争取做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避免因仪器问题而影响实验工作的进度及准确性。

(2)努力学习药物分析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养成更加严谨的思维方式,在试验方案设计方面能够考虑到研究的整体性及全面性,及时学习最新的规范性的知识法规,同时,在整理撰写申报资料时不断总结经验,注意到书写格式、规范性及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

(3)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力争做到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取得长足的进步。

(4)注重同事间的交流,像经验丰富的同事多学习,并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注意平时的积累。

篇3:2010年研发中的药物潜力

纵观处于2010年药品研发线中的产品, 给人的印象是丰富而且呈现多样化。尽管10年前新药数量“井喷式”增长的场面不可再来, 但同样会有一大批新药涌现。其中包括很多口服治疗新药, 如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心血管和疼痛类药物等。目前市场上有多个重量级专利药品将在2010年失去保护, 预计超过157亿美元的处方药将面临仿制药的竞争。更多口服制剂的上市和新一轮疫苗开发的浪潮, 也将会使2010年成为富有效率及成绩的一年。

据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最近一年, 成员投资新的药物开发经费为503亿美元。同年, 全行业的研究和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652亿美元。同样, 处于研发管道中的产品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从已有的这些待上市新药的Ⅲ期临床的试验结果来看, 其中任何一只产品的成功, 都将有可能改变某些疾病的治疗方向。

2008~2009年, 由FDA批准的新药数量较以往年份均大幅增加, 2010年预计批准的新药数量将不低于2009年。虽然丰富的新药并不会马上大幅增加生产厂家的利润, 但某些类别药物利润率在2010年有望获得提升。今年的药物市场上也将有一些不同于以往药物类别的新药, 而那些早先充斥着大量新药的治疗领域, 如抗肿瘤药物, 并无太多亮点。尽管阿尔茨海默症的创新性药物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整体研究, 如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方面并无太多进展。2010年很多待上市新药的研发成果已经给相关疾病的治疗、管理和预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篇4:搭建特色平台 推进药物研发

为了加快重点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药物研发中心一方面以研究院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鼓励科研创新,保证了创新性项目的来源;另一方面,采用公司化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保证了在研项目的及时决判或快速推进。目前,通过自主培养及引进等多种渠道,药物研发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新药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现有职工60人,其中首席科学家1人、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19人、初级职称者36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药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将是我国创新药物发展的大好机遇。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我国新药的快速研发,是制药企业、科研机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药物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短短三年时间已经在推进药物研发,实现产业化研究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特色平台 服务新药研发

药物研发中心现已形成了一支由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药物研发团队。为确保药物研发的顺利进行,药物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便构建了多个针对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平台,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化学、高通量筛选、药代动力学、结构生物学、生物标记物和生物治疗等研究平台。这些平台均由具有丰富药物研发经验的资深专家领导,自成立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以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为例,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多个药物研发项目提供靶标确认、先导化合物设计和先导化合物优化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结晶、高通量虚拟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方面为药物研发中心提供支持。目前结构生物学团队已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2011年,该团队又新建成一个系统峰值达1.2T flops、内存和磁盘容量分别达到192G和10TB的超算中心,为今后开展高通量虚拟筛选和生物大分子模拟等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药物研发中心拥有配备有EnVision高通量多标记微孔板检测仪、TECAN全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以及Echo微量液体超声转移系统等高通量药物筛选自动化高端精密仪器的高通量筛选平台,每天能进行上万次药物筛选反应。截至目前,高通量筛选团队已成功建立了肿瘤、糖尿病、炎症等相关疾病65个药物靶标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以及5种早期药物毒性评估的细胞色素P450分子模型,并用3000多个化合物对这些药物靶标进行了筛选试验,得到了数百个极具潜力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同时还初步建立了生物芯片筛选平台,已完成30个小鼠样品120细胞因子的检测,接下来将会为广州市及华南地区的医药院校、研究所以及制药公司提供药物筛选和技术培训服务。

药物研发中心还拥有一个以建立国际一流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和评价的实验室为目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平台,主要负责国家和地方创新药物、科技攻关的临床前研究。平台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系统化药物动力学和毒性早期预测体系的建立”、“食蟹猴体内/体外筛选、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等课题研究,申请1项发明专利。目前,实验室具有完善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以及开展临床前药物代谢研究所需的模型和方法,已为研究院提供了多个化合物的PK实验服务。

此外,药物研发中心还设有:生物标记物平台,目前正在研制为快速检测血浆中的上千种蛋白而设计的生物芯片;药物化学平台,目前已合成了数百个针对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肿瘤、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的专有活性化合物;生物治疗平台,为便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于2011年成立,目前主要开展蛋白药物的开发和基因敲除的研究与转基因平台的建设。

优质项目 推进产业化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药物研发中心已经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项目,比如治疗白血病的口服蛋白激酶抑制剂、老年痴呆症药物、炎症药物和传染性疾病药物等项目。

其中,治疗抗药性白血病新药研发项目的目的是开发出能够有效克服格列卫临床耐药的新型抗白血病药物,这也是当今肿瘤医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层层分析和实验,课题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展到了候选化合物阶段,并有望在2012年申请临床前实验。同时,研究还发现化合物GZD824具有很好的成药性和开发前景,被确定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白血病1.1类新药候选物。

此外,在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方面,研发中心课题组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在神经炎症细胞筛选中比Minozac的活性高出上千倍,在多种临床前老年痴呆症动物模型的实验中表现出良好效果。目前这些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预计在2012年申请临床批文。此外,药物研发中心的其他项目也处于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其中治疗炎症的药物项目2012年将力争进行候选化合物的确定,并在2013年进入临床前研究。

近年来,为提升药物研发经验和创新能力,药物研发中心与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与圣路易斯大学世界健康与医药中心共同开发抗疟疾药物,与前辉瑞科学家合作开发抗骨关节炎药物等,这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药物研发的风险和费用,也为推进新药产业化作出了贡献。2010年药物研发中心成立了广州吉思达生物技术和广州爱格生物医药技术两家子公司,目的在于集中力量推进候选化合物的临床实验研究,分担药物研发中心负担以及通过人员雇佣和地方投资促进广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推进中国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将会是药物研发中心未来几年的工作重心,这是药物研发中心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里程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药物研发中心将着力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一个临床体系,积极推动药物进入临床一期和二期的研究。

篇5:药物制剂研发工程师

1.参与制剂处方筛选、工艺优化、工艺验证和评估,并制定相关方案

2.按照新药申报要求,规范研究并做好相关纪录及进行资料的整理编写归档

3.负责撰写相关药品申报资料

4.熟悉制剂各辅料性质、制剂制备工艺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5.熟悉药品申报注册法规,独立撰写药品申报的相关资料。

岗位资格: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药物制剂相关专业

3.有药品研发工作经验者优先

篇6:科学家研发艾滋病预防药物

美国《科学》杂志发布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注射药物,试验证明在猴子身上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毒。

据报道,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究人员以12只猴子为试验对象,其中6只猴子每隔四周被注射这种新型药物,另外6只猴子被注入安慰剂。在这之后的11周里,所有猴子每周有2次暴露于会感染艾滋病毒的环境中。结果发现,被注射了药物的猴子,体内完全没有艾滋病毒,而另外6只没有注射药物的猴子,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研究人员称,这意味着这款长效药物,在猴子试验阶段,能100%起到抵御艾滋病病毒的作用。

研究人员称,如果在人体试验中有同样效果,这款药物有望成为预防艾滋病的另一重要途径。未来人们只要每隔1到3个月打上一针,或许就能有效避免艾滋病毒的感染。科学家们将在今后几个月里与葛兰素史克公司在美国展开临床试验,预计明年可获得有关这款药物的更多安全性数据。

篇7:药物研发工作总结

2003年6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季节,在全盟上下按照盟委行署年初部署,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年活动的关键时期,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物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今天正式落户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隆重举行奠基仪式。这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我代表乌兰浩特市委、政府对生化药物生产基地的开工建设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奠基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向多年来支持我市经济发展、支持园区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内蒙古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物生产基地由白求恩医大制药生化分厂筹建。

1999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收购我盟生化药厂组建生化分厂,经过几年的努力,企业创造了辉煌业绩,为乌兰浩特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生化分厂引进和采用了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协调高效运转,为乌市周边区的其他企业树立了科学管理的典范。为了进一步壮大企业的发展实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白求恩医大制药生化分厂决定在乌兰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内蒙古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物生产基地。这一项目已列为自治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好这一项目,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对生化制药事业的发展,还是对乌兰浩特市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借此机会,我也代表乌兰浩特市委政府对为乌兰浩特市作出重要贡献的白求恩医大制药生化分厂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我也代表市委政府郑重承诺:我们将竭尽全力支持好内蒙古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物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能免的费用一律免掉,不能免的费用仅按最低标准办理。在项目建设上可以先上车,后买票,可以边施工,边办理手续。能够集中审批的事项,要集中进行审批,一步到位;不能集中审批的,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解决;涉及上级部门审批的,我们要派专人协调沟通,协助办理。有此,我也要求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顾全大局,切切实实为项目建设搞好服务。涉及到各部门办理的事项,必须即办、立办,最迟不得超过两个工作日。不得为项目建设设障设卡,顶着不办,拖着不办,如有类似现象发生,将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和单位领导的责任。在项目建设期间,未经市委政府或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无关部门不得进入企业检查,如有乱检查、乱罚款的,市委政府也将严肃追究其责任。

在此,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要共同关心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共同关心和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积极为开发区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同时,我们也真诚欢迎市内市外、国内国外一切有志之士来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业,共同创造辉煌的业绩。对投资者我们将一视同仁,给予最大的优惠,提供良好的服务。

最后,视咨内蒙古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化药物生产基地早日建成投产!

篇8:海洋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思路

1 海洋药物研究现状

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巨大潜在的未来新药来源的宝库已成为一种共识, 截至2008年, 中国近海已记录的海洋药物及已进行现代化药理学、化学研究的潜在药物资源已达684味, 其中动物药468味, 植物药205味, 矿物药11味;涉及海洋药用动植物1 667种 (动物1 395种, 植物272种) , 另有矿物质18种[1]。而海洋微生物由于存在于高盐、高压、低温、低或无光照特征等特殊海洋环境中, 其丰富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显示了巨大的药用开发潜力, 将是未来海洋药物研究的新资源领域, 更是海洋药物的工业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

1.1 国外海洋药物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出现大量涉及药物、功能食品、生物工具药方面的天然产物专利产品。海洋活性物质的药理活性作用主要包括中枢神经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抗炎、镇痛、抗氧化、降血糖等, 许多化合物具有新药开发潜力。国际上已经投入应用的海洋药物有头孢菌素、阿糖腺苷等。1945年首次从海洋污泥中分离到顶头孢霉菌, 从中发现了头孢菌素, 以后发展为系列头孢类抗生素。以海洋天然产物为原型发展形成的最早的海洋药物之一———阿糖腺苷, 也是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最早的探索性研究成功实例, 临床用于孢疹角膜炎、脑炎和慢性乙肝等, 以此为先导结构, 后续研发了重要的抗HIV药物。

已有多种海洋药物即将或已经上市, 开发成功的芋螺毒素镇痛药物 (Ziconotide) , 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海洋药物, 前体化合物是芋螺的肽类毒素ω-conotoxin, 2004年获得美国FDA证书上市, 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合成获得药源[2]。还有最可能成为临床海洋抗癌物ET-743 (Ecteinascidin-743生物材料中含量仅为0.0001%) 是从加勒比海被囊类动物海鞘Ecteinascidia turbinate中提取的一种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 此化合物通过与DNA烷基化合从而影响肿瘤增殖细胞DNA的转录, 目前ET-743可以通过海洋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发酵产物Cyanosafractin B半合成制得, 由欧盟委员会批准西班牙Zeltia生物制药集团下属Pharma Mar S.A公司销售的治癌新药Yondelis (活性物质ET-743) 在2001年批准为罕见病药物使用, 2007年正式批准上市, 专用于晚期软组织肉瘤及卵巢癌[3,4]。E7389 (Eribulin mesylate) 是一类从海洋生物海绵Halichondriaokadai提取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软海绵素B的衍生物, 2010年由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研究表明:SGN-35 (Brentuximab vedotin) 是一种与CD30分子共轭的抗体药物, 对于多次反复治疗的复发及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令人鼓舞的疗效, 况且用药不良反应可以处理, 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 Seattle Genetics公司已在2011年向FDA提出许可申请[5]。

在海洋药物研究中, 抗肿瘤药物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已有多个抗肿瘤药物进入Ⅰ、Ⅱ期临床。Monodictysins A-C、Monodictyxanthone和Monodictyphenone是从西班牙Tenerife海洋绿藻内部组织分离的真菌Monodictys putredinis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到的活性物质, 这些化合物有预防癌症的潜力[6]。日本岩崎成夫以稻瘟霉的分生孢子或菌丝形态生长异常为指标, 成功地筛选出了多个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 其中rhizobiocin已被成功地开发成为抗肿瘤、抗真菌新药[7]。从海洋苔藓虫Bugula neritina中分离得到的苔藓虫素 (bryostatin1) 对白血病、乳腺癌、皮肤癌、肺癌、结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及淋巴癌皆有明显的疗效, 最近由美国FDA批准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本品与紫杉醇联用治疗晚期食道癌具一定的协同作用, 而与顺铂联用治疗复发性子宫颈癌则未产生明显的临床疗效, 且迄今的观察显示它可能出现副作用, 如肌痛及依赖细胞周期蛋白的激酶抑制剂。进入Ⅰ期临床研究的海洋抗癌药物还有从海绵Agelas mauritianus提取的KRN7000 (α-Galcer) , 海绵Discodermia dissolute提取的Discodermolide, 海蛤蝓Elysia rufescens提取的Kahalalide F, 海兔Dolabella auricularia提取的ILX651 (Tasidotin) , 从Pseudoaxyssa cantharella提取的Girolline, 来自栖息海底沉积物中放线菌代谢物NPI-0052 (Salinosporamide A) , 可通过合成的海绵Hemiasterella minor提取类似物E7974 (Hemiasterlin) , SGN-75。进入Ⅱ期临床的有海兔Dolabella auricularia提取的Dolastatin-10、LU103793 (Cemadotin-HCl) 和Cemadotin, 膜海鞘Trididemmum Solidum提取的DidemninB, 地中海海鞘Aplidium albicans提取的Aplidine, 白斑角鲨Squalus acanthias提取Squalamine lactate, 另外还有GTS-21 (DMXBA) 、NPI2358 (Plinabulin) 、Plitidepsin、Elisidepsin、PM00104、CDX-011 (Glembatumumab vedotin) 、Pseudoperosins已进入Ⅱ期临床[8,9,10,11,12,13]。

在抗菌抗病毒方面, 海洋药物也突显了其巨大的潜力,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NCI) 从一种海洋蓝细菌 (Nostoc ellipsosporum) 中分离到一个有101个氨基酸组成的HIV蛋白cyanovirin-N (CV-N) , 可以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入侵, 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经SPF分离得到的太平洋履螺 (Calyptraeidae) 、北蛾螺 (Buccinidae) 、牡蛎 (Ostreidae) 、菲律宾蛤仔 (Veneridae) 和欧洲鸟尾蛤 (Cardiidae) 盐酸提取物对HSV-Ⅰ亦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14]。Maier等从海参Staurocucumis liouvillei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liouvillosides 108~111硫酸糖苷, 在浓度10μg/mL时可以强烈的抑制HSV-1[15]。Rowley等[16]从加勒比海海草Thalassia testudinum中分离到了黄酮类糖苷成分Thalassiolins102~104, 都表现出对HIV整合酶的抑制活性。Rechter最近报道了钝顶螺旋藻多糖不同组分均显示良好的抗病毒作用, 其对巨细胞病毒, HSV-1, HSV-6及HIV-1型的抑制作用较强[17]。Pereira等从巴西海藻 (ictyota menstrualis) 的二氯甲烷/甲醇提取物种分离得到两个二萜类化合物, 可以有效地抑制HIV-1的转录, 影响病毒的复制[18]。

1.2 国内海洋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特征, 既在客观层面上拓展, 又朝微观上深化, 催化拉长了产业链条, 已成为国际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

我国成功研制的高纯氨基葡萄糖硫酸盐、海藻纤维、用于生产洗涤剂的海洋生物碱性蛋白酶等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 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制开发的高纯葡糖胺硫酸盐“蓝湾氨糖”, 实施成果转化3年余, 现除西藏外, 全国主要各省、市、自治区均上市, 2009年10月获国家体育总局授权, 作为国家排球队运动员骨关节保护指定品牌产品。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D-聚甘酯 (D-polymannuronicate, DPS) ,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药物, 现已进入Ⅱ期临床[19], 相信将在不久投入临床, 并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916是以海洋甲壳质为原料经定位分子修饰而获得的一种海洋多糖类药物, 临床前药效学试验已证明916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可用于防治AS形成, 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完成了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试验工作[20]。

此外, 尚有多个一类新药产品进入临床研究, 如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聚甘古酯“911”、刺参多糖钾注射液和一类戒毒新药河豚毒素“501”等, 国家二类新药治疗肾衰药物“肾海康”、抗肿瘤药物“海生素”等[21]。其中, 一类戒毒新药“501”已进入Ⅰ期临床研究后期, 在世界范围内有望成为第一个上市的海洋类戒毒药物。而处在Ⅰ期临床的“971”有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抗老年痴呆创新药物, 已转让给美国的公司, 转让费8 100万美元, 成为我国转让给国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 也是我国目前转让费最高的海洋药物范例。

目前正在开发的抗肿瘤药物有6-硫酸软骨素, 海洋宝胶囊, 脱溴海兔毒素, 海鞘素A、B、C, 扭曲肉芝酯, 海王金牡蛎、909胶囊、长刺海星苷、大田软海绵酸制剂和膜海鞘素等药物。

在开发海洋抗病毒、抗菌及抗炎药物方面也取得较显著成就, 从海洋足虫 (Chaetopterus variopedatus) 提取的分子量30KDa半乳糖凝集素 (β-galactose-specific lectin) , 能阻断感染HIV细胞间的融合过程, 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达到抗HIV效果, 可以减少因性交感染HIV的风险[22]。何燕等[23]研究发现南海常见皱瘤海鞘 (Styela plicata) 、冠瘤海鞘 (Styela canopus) 和大洋纵列海鞘 (Symplegma oceania) 醇提取物对体外HepG2 2.215细胞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陈美珍[24]发现龙须菜多糖对抗流感病毒H1-364的作用与其含硫酸基含量有关, 抗病毒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硫酸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硫酸基含量在13%附近时, 其抗病毒能力最强。玉足海参素渗透剂等海洋抗菌药物, 海参中提取的海参皂苷抗真菌有效率达88%, 是人类历史上从动物界找到的第一种抗真菌皂苷。

我国目前已获批准上市的海洋药物有藻酸双酯钠、甘糖酯、角鲨烯、多烯康和烟酸甘露醇等。

1.3 国内海洋药物基础应用研究

(1) 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 内含21个系列, 164个寡糖, 145个糖缀合物, 其中98个为新结构。解决了海洋多糖降解、寡糖分离等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首次建立了国内较完善的海洋寡糖及其衍生物制备技术体系。寡糖系列制品质量稳定, 单体纯度高, 主要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同类制品的水平, 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制品填补了国内外同类制品的空白, 可为海洋糖类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可持续的物质基础和信息。

(2)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海洋微生物菌种库、海洋药源生物基因库、海洋天然产物功能性化合物库、海洋活性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库等的建立, 为海洋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3) 《本草纲目》海洋版———《中华海洋本草》。耗时5年, 总计1 500万字的巨著《中华海洋本草》正式面世, 全书共遴选收录海洋药用生物物种1 479种, 海洋药物613味, 海洋矿物15种。海洋药用生物的指纹图谱21个, 以及25 00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图。代表了我国当代海洋药学研究最高和最新的水平, 为未来的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开发与海洋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1.4 国内海洋药物产业化发展趋势

在人体健康态和疾病态之间存在一种第三态, 或称诱发态, 一般食品为健康人所摄取, 药物为病人所服用, 保健功能食品为第三态人体设计。药食同源的健康功能食品开发, 成为与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并驾齐行的重要内容。2009年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 我国未来10余年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 并在抗HIV、抗肿瘤和国民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批新兴的海洋生物产业已在我国沿海地区聚集发展壮大。我国的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已从浅海延伸到深海领域, 海洋创新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其研究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 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为中心的4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发区域中心技术集群。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为成果转化主体, 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与依托, 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技术创新格局。

2 海洋药物研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药物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并未引起各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内有不少单位从事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药源瓶颈

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具有新药开发潜力的特殊天然产物, 但海洋资源的利用尚存较大局限, 我国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调查还不完善, 对这些资源的可开发性了解更少。另外, 由于多数活性成分含量低微和生物的不定域性, 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尚未能真正解决, 像生物活性成分的活体提取及高效分离等, 一旦新药应用于临床, 除一些丰富海生资源能满足需求外, 多数将受到资源采集的限制。

近几十年来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严格管理, 某些不当的、过度的海洋开发利用行为, 不仅直接破坏了近海生物链, 造成包括许多传统重要海洋药用生物 (如海马、中华鲎等) 在内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造成部分海域生态系统和环境严重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经过十多年而研发的海洋新药因药源问题而终结的现象发生。

2.2 海洋生物基础研究不足

海洋生物基础研究是促进海洋药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批新兴的海洋生物产业已在我国沿海地区聚集发展壮大。然而, 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生物的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和药理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目前, 国内的海洋药物研究多停留在初级代谢产物的研发阶段, 对具有特色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报道较少。而对于一些科技发达国家, 他们多注重海洋生物的基础研究, 多学科交叉, 集中研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和成药前景的新药先导化合物。因此, 加强海洋生物基础研究已迫在眉睫。

2.3 研发成果转化脱节

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发方面差距较大, 一些极具转化前景的应用性研发技术项目, 虽然具有很好的科研基础,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化研究和中试实验等产业化前期研究而迟迟不能转化。具体原因如下。

(1) 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后端的中试研发技术链节点脱节, 无法向企业提供完整成熟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工艺技术。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海洋药物的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和大量的人才, 但往往对市场的需求不如生产厂家敏感, 使得科学技术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试技术平台建设投入的不足, 严重制约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的有效转化。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约为3亿多美元。欧共体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MAST) 每年投入4亿多美元作为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资金。而我国每年的海洋药物研发经费严重短缺, 尚不足5 000万元人民币, 尤其缺少现代化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

(3) 工程技术科技力量的缺乏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缓慢的关键。我国海洋科技力量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科技人才结构合理性较差, 基础性研究人才比例大, 而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 直接导致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储备的不足, 这也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无法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制约海洋药物研发应对措施

为实现我国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的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突破制约海洋药物研发“瓶颈”, 应针对药物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转化进行合理调整。

3.1 海洋药源开发

药源问题一直是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只有开辟新的资源领域或是探求新的方法和技术, 才是解决药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80%以上,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理活性的特殊性均极大地有别于陆生生物。大量的海洋藻类、浮游生物、深海生物及不计其数的海洋微生物, 均是研制海洋药物的可用资源。海洋还是新种属微生物及其抗菌物质的生存繁衍地。所以国际上许多大药业公司纷纷投巨资建立海洋真菌与细菌实验室, 甚至进行工业化大规模培养。目前Scripps研究所已收集到3 800多种微生物, 从中提取了35 000多种物质, 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 高产率地培养出一批生物活性成分。

海洋活性成分的合成、半合成、化学修饰和生物转化, 是海洋药物产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生物系统筛选技术、化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组合化学、基因化学和蛋白质组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或生物反应器等新兴学科、方法和技术, 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海洋药物研发最重要的技术支撑;生物酶工程、柱层析分离技术、膜分离优化集成技术、在线自动检测控制系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将是技术成果转向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由于早期对海洋药用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人工繁育工作仅限于高价值的生物种类, 亟须对中国近海药用生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与研究工作。今后还应对这些生物种群的基因组学进行研究, 构建这些生物的基因库, 同时构建种质库, 挽救并永久保存这些生物的基因和种质, 为后续研究和开发提供长远的资源保障。

3.2 促进研发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对策探讨

在向海洋要药的潮流中, 大批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投入到海洋药物的开发研究之中, 但因种种原因, 一大批研究成果却较难转化为实用性产品, 以致形成了海洋药物研究轰轰烈烈, 而海洋药物的生产却冷冷清清, 高效的海洋新药寥寥无几的局面。为使海洋药物产业化的转化与国际接轨, 需从如下方面考虑。

(1) 有效研究平台的建立, 制药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通力合作, 将促进我国海洋药物的科研和临床应用的结合, 推动海洋药物产业化。由于海洋药物的开发涉及养殖技术、捕捞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多种学科, 需要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 单靠一个领域的投入, 很难取得可产业化的成果。整合科研力量, 协调好各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 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建立一个联结多方面科研力量和企业的合作开发平台。

(2) 设立领军人才引进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开发与海洋新药研发和转化专项资金, 注入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心剂。对于海洋药物的关键技术攻坚、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来说, 研发资金一直是掣肘难题。从产业化的角度讲, 药学层面、临床层面、法规批复等, 只要一个链节点出现滞后, 产业化就无从说起。在扩大政府公共投入的基础上, 可吸引社会风险投资, 鼓励设立生物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 完善信贷担保体系, 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同时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

(3) 建立激励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机制。现实中具有应用价值并获得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创新药物的研发, 从实验室的应用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直至实现产业化, 不仅形成成果周期较长, 更由于应用技术一定时期的商业性保密导致论文少, 现行科技人员技术晋升重论文的评价机制, 对调动更多科研人员投入国家与地方需求的应用技术领域极为不利, 评价机制亟待改革。

(4) 制定长期的产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合作创新的重点战略。通过立法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官合作机制, 把企业和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计划, 有效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合理搭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并使3种类型研究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但又紧密结合。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是拥有巨大可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今后, 开辟新的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开发利用途径, 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海洋药物的产业化是海洋药物发展的主流趋势。

摘要:21世纪全球正在兴起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为标志的 “蓝色革命”。向海洋索取动物蛋白、功能食品和特殊活性物质, 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海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毋庸置疑, 海洋功能性化合物及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无疑是最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现状, 并就目前现状探讨发展思路, 为我国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篇9: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研发进展

1 抗精神病药物发展现状

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精神疾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性躁狂症治疗的常规方法,2007年全球总销售额达160亿余美元(表1)。不过,一项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发起的代号为CATIE的大型试验发现,近74%的患者因耐受性或疗效问题而在治疗18个月内中止了用药,由此提示临床需有新的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常称为传统或“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者以能抑制多巴胺D2受体的氟哌啶醇(haloperidol)为代表。该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幻觉等阳性症状有适度疗效,但可能引起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亦即现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Eli Lilly公司的奥氮平(olanzapine/Zyprexa)、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利培酮(risperidone/Risperdal)和AstraZeneca公司的富马酸喹硫平(quetiapine fumarate/Seroquel)等。这些药物都能抑制多巴胺D2受体及其它受体,特别是5-羟色胺2A受体(表1),临床上均较少引致运动障碍,但存在体重增加、催乳素和血糖水平升高以及镇静等副反应。

奥氮平被广泛认为是目前市场上最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在过去3年内,它已因副反应丧失了几近50%的市场份额并引发了28 000余项法律诉讼,进而再次指出精神病治疗领域对具副反应轻微新药的客观需求。另外,目前市场上所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将在未来5年内面临通用名药的竞争(表1),这亦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相当的市场动力及机会。

2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开发

2007年9月,Eli Lilly公司公布了其在研嗜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 2/3)激动剂LY 2140023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4周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显示,LY 2140023虽在减少患者阳性症状方面稍逊于奥氮平,但其疗效仍达到了显著改善程度。更重要的是,奥氮平用药所致体重增加现象明显,而接受LY 2140023治疗患者的体重反而平均下降了0.5 kg。这些数据指出,mGluR 2/3激动剂很可能代表着人们在寻求良好耐受性抗精神病药物历程中又将获得一次重要进步。

事实上,这类作用机制确已显露应用前景,以致Eli Lilly、Merck、Johnson & Johnson和Pfizer(以及它们的合作伙伴Addex和大正制药)公司都在竞相开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用的mGluR靶向药物(表2)。例如,Merck公司除在与大正制药公司合作临床前研究一个mGluR靶向药物之外,2008年初,它又和Addex公司签约获得了后者正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mGluR 5阳性变构调节剂ADX 63365的全球独家许可权益,进而进一步扩展并加强了公司在致力研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方面中的投入。

Eli Lilly公司因其LY 2140023已获得“概念证实”数据且预期2008年末就可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处于mGluR靶向药物开发竞争的明显领先地位。相比之下,其它公司的同类在研药物则均还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当然,要最终证实LY 2140023的优越性仍需较长时间。另一方面,LY 2140023会与受体结合而呈现长时间的持续活性,但Addex等公司发现的变构调节剂却仅在内源性激动剂存在时才显活性。所以,变构调节剂有可能因能提供更趋正常的信号传导模式而使之更适宜于长期使用,因此更具临床吸引力。

不过,有关LY 2140023和其它mGluR靶向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尽管由于谷氨酸和多巴胺轴突会聚在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故可能与先前了解的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有一定重叠。事实上,mGluR 2/3激动剂已显现会抑制多巴胺释放,由此证实这两种神经递质途径的功能互连性。mGluR 2/3激动剂也可能同时靶向着传统多巴胺D2拮抗途径。另外,mGluR 2/3尚能与5-羟色胺2A受体形成一种复合体,从而提示mGluR的激活可以调控5-羟色胺信号传导。

Addex和Merck两公司的ADX 63365靶向着mGluR 5,它虽已知对多巴胺信号传导没有影响,但却能调控嗜离子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受体的信号传导,后者是长期以来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又一受体类型。此种作用途径可能会产生额外益处,因动物研究已提示ADX 63365能够改善认知及阳性症状,而Merck和Addex两公司亦在等待该化合物在人体中试验的相关数据。这样,除能获得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好的安全性之外,mGluR靶向药物尚有望提供在精神分裂症认知方面的疗效改善效果。

3 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mGluR靶向药物还未进行长期研究,而在Eli Lilly公司完成的4周试验中观察到的疗效能否随继续用药而予维持也不知晓。另外,mGluR靶向药物虽似耐受性很好,但临床仍需进行更长期的研究以评估其安全性。若mGluR靶向药物均具迄今在LY 2140023试验中所见相似结果,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医师会如何使用此类药物。即使不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一样有效时仍将其独立处方,抑或仅用作低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附加疗法。另外,Acadia公司正在开发一个5-羟色胺受体-2反向激动剂普马色林(primavanserin)(表2),后者能够提高低剂量利培酮的疗效却不引致体重增加。所以,mGluR靶向药物也可能与普马色林合用,以期获得一种副反应更少的精神分裂症选择性靶向疗法。

总之,有关mGluR靶向药物的开发进展昭示一类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究业已崭露希望。这类药物不仅可能提供较现有抗精神病药物更优的治疗选择,且标志着人们对精神病学疾患治疗的分子基础有了更深该的认识。

4 目前市场及变化趋势

全球抗精神病药物市场已自1993年的约8亿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007年的160亿余美元,其主要驱动力则是在此期间利培酮、奥氮平、富马酸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的相继入市。这五药目前几乎完全占有了精神病治疗领域,其中,利培酮、奥氮平、富马酸喹硫平和阿立哌唑2006年的全球销售额分别高达41亿、43亿、36亿和12亿美元(表1)。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数也在持续上升,从1993年的不足2 000万张提高到2007年的4 800万张,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患者接受或依从了药物治疗。不过,精神病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仍待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目前畅销抗精神病药物的专利将在未来5年内相继届满(表1),这些都会从客观上刺激制药工业致力开发精神病治疗新药。新近研究数据指出,mGluR靶向化合物有望发展成为一类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中数家公司已经正式进入了实际开发阶段(表2)。

(马培奇 编译)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改革与转型下一篇:劳动合同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