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打油诗

2024-05-21

希望打油诗(通用17篇)

篇1:希望打油诗

(一)

水质已玷污,食物多有毒。

雾霾还没算,活着真痛苦。

(二)土地被出租,房拆没处住。

问题没人管,哪里去上诉?

(三)百姓日子苦,当官很舒服。

少数是巨贪,大多还凑乎。

(四)习总有思路,处理要分步。

天下太平日,全民永幸福。

篇2:希望打油诗

打油诗简介

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经典打油诗典故

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篇3:讽刺“读错字”的打油诗

清朝康熙皇帝一次出游, 一时兴发, 指着路旁的一尊石人问道:“这叫什么名字?”一位翰林学士被皇帝的目光所扫, 慌不迭地答道:“回陛下, 这叫‘仲翁’。”其实康熙心里明白, 这路旁的石刻巨人叫“翁仲”。次日早朝, 康熙与群臣议事已毕, 起身拂袖回宫, 此时皇帝宝座上飘下一张御柬来, 近侍拾起, 上面写着: “翁仲如何读仲翁, 想必当年少用功。从今不得为翰林, 贬尔江南作判通。”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诗的第一句嘲弄那个翰林学士竟把“翁仲”说成“仲翁”;第二句是责备他往日读书不扎实用功;第三句宣布罢官;第四句给以出路。皇帝手谕圣旨竟用打油诗写出, 旷古罕见。

上世纪70年代初期,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某人在一次宴会上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同席, 一见桌上名单, 他便打招呼称对方为“夏鼎同志”, 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此事传出, 作家白夜写了首打油诗:“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 还来和我打交道!”诗很快传遍北京, 几乎家喻户晓。

一次南京某报登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 把委员朱复误排为“失夏”。朱先生看了哭笑不得, 戏作打油诗一首: “铮铮筋骨何曾断, 小小头颅尚喜在。从此金陵无酷暑, 送春归去便迎秋。”诗的意思是说:你们抽掉了我的脊梁骨

篇4:闲话打油诗

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隆。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试想天地一片白茫茫的,那井口不就成了个黑窟窿?黄狗身上沾满雪,变成了白狗;白狗沾上雪变得臃肿了。诗句虽然浅俗可笑,却也通达诙谐,所以《全唐诗》也把它选上了。由于这种诗是张打油首创的,后来人们就称这一类诗为“打油诗”。

打油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不少文人也喜欢用它来表现幽默与讽刺的内容。明代才子解缙,14岁就高中进士。他性情恢谐,从小聪明。有一天下大雨,街上很滑,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旁人哈哈大笑。解缙不慌不忙地爬起来,笑嘻嘻地说:

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打油诗就像他的杂文一样,成了刺向敌人咽喉的匕首。“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锦州,而国民党的各派系还在后方开着相互扯皮的会议,全然不顾人民的请愿和抗议。政府官员借募捐救国为名,中饱私囊。军政要员相互推诿,纷纷告病疗养,逃避抗日。鲁迅先生义愤填膺,写下了《好东西歌》:

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北人逃难南人嚷,请愿打电闹连天。

还有你骂我来我骂你,说得自己蜜样甜。

文的笑道岳飞假,武的却云秦桧奸。

相骂声中失土地,相骂声中捐铜钱,失了土地捐过钱,喊声骂声也寂然。

文的牙齿痛,武的上温泉,

后来知道谁也不是岳飞或秦桧,声明误解释前嫌,

大家都是好东西,终于聚首一堂来吸雪茄烟。

篇5:魔兽打油诗

若想当输出,就底换天赋

魔兽先暗牧,控制差的吐,

恐惧一结束,灵魂就上路

人称黑煤球,冲电算他牛,

没蓝把球变,PK泪先流

yin笑戒律牧,跑步围着树,

大炮加灌注,见谁谁想吐

暗牧虽然不能奶,弃明从暗很无助,

攻击很低伤人心,杀人只能靠BUFF

牧师治疗数低一,做到奶妈很正义,

篇6:魔兽打油诗

巨魔是远古的,巫毒是神秘的,弓箭是擅长的;动作是猥琐的,

鱼人是成群的,村落是简陋的,叫声是喊人的,历史是未知的;

胖子是笨蛋的,抓人是要吃的,可惜是挨打的,跳舞是搞笑的;

天灾是灭绝的,巫妖是头目的,寒冰是都会的,灵魂是凋落的.;

燃烧是最坏的,恶魔是手下的,天色是昏暗的,FD是早晚的;

野外是潜行的,伏击是吓人的,法师是玩你的,变羊是可怜的;

骑士是无赖的,炉石是无敌的,猎人是移动的,风筝是高超的;

狂暴是战士的,拦截是杀贼的,变形是德鲁的,法师是要跑的;

风怒是最终的,暴击是秒人的,偷取是术士的,技能是诡异的;

决斗是公平的,对砍是霸道的,秒杀是速度的,弄死是必须的;

副本是多多的,进度是CD的,人多是无奈的,1团是等待的;

出错是难免的,团灭是肯定的,黑手是存在的,欲哭是无泪的;

战场是娱乐的,战术是必要的,荣誉要积攒的,刷子是该死的;

竞技是斗人的,装备是顶级的,如果是便当的,每周要十场的,

魔兽是经典的,知识是很多的,乐趣是无穷的,装备是次要的;

篇7:美食打油诗

又见香椿长一指,摘下一枝又一枝,心想回家就吃它

太阳照着大地暖,风儿吹着衣襟飘,美美衣装又见短

回到屋里纳起凉,插上电源开电脑,来上我的美食家

篇8:趣话打油诗

打油诗的“发明者”是唐代的落魄书生“张打油”,此人性情豁达,喜用民间俚语写些“非主流”诗歌。其诗以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富有情趣而见长,与当时的“主流”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时人谓之“打油诗”。其代表作是《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通俗易懂,咏雪而不见雪字,尤其“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句,用字传神,令人既捧腹又赞佩。

较之“主流诗歌”,打油诗如出水芙蓉,浑然成趣,令人刮目相看。于是,瓜瓞绵绵,广为仿效,古今文坛下,便留下了许多足可解颐的打油诗。

“无事只静坐,一日如二日,若活七十岁,犹如百四十。”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打油诗,全诗俨然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宋代名臣吕蒙正出身贫寒,曾于春节时赊来猪头待客,结果债主讨债未果,将猪头拎走。吕蒙正感慨系之,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烂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将窘境与抱负尽皆道出,读来让人捧腹、心酸又生感慨。

明代那位大名鼎鼎的县官徐九经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昭示了他“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执政理念”。

明末,广东骤降大雪,滴水成冰,县令、秀才、财主三人在一起饮酒赏雪。席间,三人吟诗颂雪。秀才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县令续曰:“都是皇家瑞气”;财主吟道:“再下三年何妨”。这时,窗外有人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三人探窗一看,原来接诗的是个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一首打油诗,与四人的地位、心胸高度吻合。可谓寥寥四句,境界全出!被誉为“古今绝对”!

《履园丛话》中载,清代诗人陈斗泉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华火腿,却是久煮不烂,遂回诗谢友:“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柴烧三担尽,水煮一桶干。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全诗手法夸张,音节铿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充满了幽默诙谐,一时被引为文坛佳话。

有一种类似“三句半”的打油诗,它既是对打油诗的传承和发展。流传最广的当属这两首:“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一幅惟妙惟肖的“扫雪图”。“天兵十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一幅“城破人逃”的写真图!

打油诗的讽喻功能是很多文体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打油诗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诗人袁水拍写过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嘻笑嘲讽,入木三分:“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

篇9:美食打油诗

秋高东篱采桑菊,犹记那盆水煮鱼。

一树梨花压海棠,青椒干煸溜肥肠。

曾经沧海难为水,鱼香肉丝配鸡腿。

相见时难别亦难,清蒸螃蟹别放盐。

在天愿作比翼鸟,今天就要吃虾饺。

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

篇10:军训打油诗

野田禾稻半枯焦。

学生心中如汤煮,

一旁领导把扇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知疲惫.

试问同室人,却道:“腿疼依旧.”

篇11:打油诗趣话

在中国的文化园圃中,有―朵奇葩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这便是诙谐幽默、讽喻调侃、趣味横生的打油诗。从古到今,打油诗赢得了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类群体的共同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不老松”和“常青树”。

打油诗的“发明者”是唐代的落魄书生“张打油”,此人性情豁达,喜用民间俚语写些“非主流”诗歌。其诗以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富有情趣而见长,与当时的“主流”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称之为“打油诗”。其代表作是《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通俗易懂,咏雪而不见雪字,尤其“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句,用字传神,令人既捧腹又赞佩。

较之“主流”诗歌,打油诗如出水芙蓉,浑然成趣,令人刮目相看。于是被人们广为效仿,古今文坛,便留下了许多令人开颜欢笑的打油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有两个才疏学浅的文人在“文庙”的牌匾前争论不休:一个说匾上写的是“文朝”,一个说匾上写的是“丈庙”。争执之下,一个说查查“字曲”(字典)吧,一个说还是请教一下苏东皮(坡)吧!于是二人便来找苏东坡。大文豪问明原因差点气吐血,遂写打油诗一首:“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苏东皮!”苏东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两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进行了绝妙的讽刺。二人听罢,满面通红,羞愧而逃。

宋代名臣吕蒙正出身贫寒,曾于春节时赊来猪头待客,结果债主讨债未果,将猪头拎走。吕蒙正感慨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烂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将窘境与抱负皆尽道出,读来让人捧腹、心酸又生感慨。

明代那位大名鼎鼎的县官徐九经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昭示了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执政理念。

明末,广东骤降大雪,滴水成冰,县令、秀才、财主三人在一起饮酒赏雪。席间,三人吟诗颂雪。秀才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县令续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吟道:“再下三年何妨?”这时,窗外有人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 屁!”三人探窗一看,原来接诗的.是个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一首打油诗,与四人的地位、心胸高度吻合,可谓寥寥四句,境界全出,被誉为“古今绝对”!

《履园丛话》中载,清代诗人陈斗泉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华火腿,却是久煮不烂,遂回诗谢友:“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柴烧三担尽,水煮一桶干。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全诗手法夸张,音节铿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充满了幽默诙谐,一时间被引为文坛佳话。

有一种类似“三句半”的打油诗,它是对打油诗的传承和发展。流传最广的当属这两首:“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一幅惟妙惟肖的扫雪图。“天兵十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一幅城破人逃的写真图!

篇12:“打油诗”拾趣

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入京游览卧佛寺,写下一首《咏卧佛》的打油诗:

你倒睡得好,

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

江山谁人保。

此詩虽是打诨,却也不无教益。

被人们誉为“漫画诗人”的袁水拍,曾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讽刺旧中国通货膨胀:

跑上草屋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

毛泽东善诗词,偶有打油诗也别具一格,令人发噱。红军长征初期,路过湖南,行军匆匆,有一天洛甫(即张闻天,当时是党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在马背上打瞌睡,忽然脱缰跌下马来,虽未受伤,却也有些狼狈。毛泽东闻讯赶来,当即凑趣吟出一首打油诗:

洛甫骑马过湖南,

四脚朝天滚下山。

人没受伤马没死,

菩萨保佑你平安。

也有记载说,毛泽东就张闻天坠马,还写有另一首内容相近的打油诗:

洛甫洛甫真英豪,

不会行军会摔跤。

四脚朝天摔得巧,

没伤胳膊没伤脑。

文化名人梁漱溟,在“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遭难感触极深,于是写下一首形象而生动的打油诗:

十儒九丐古时有,

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

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

反动皆因文化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

也需揪出满街走。

我国漫画大家华君武,历来不愿给自己画像。但在《漫画》杂志的催促下,他为自己画了幅《捂脸图》:用双手捂去脸部,只露出了眼睛。他还为此画题了一首打油诗自嘲:

画兽难画狗,

画人难画手。

脸比手难画,

一捂遮百丑。

这也是华老从前人和自己画画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至理名言,风趣幽默,令人捧腹。

一次,南京《新华日报》刊载我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把委员“朱夏”的名字误印成“失夏”。朱夏先生看到后,戏作打油诗一首:

铮铮脊骨何曾断,

小小头颅尚喜留。

从此金陵无酷暑,

送春归去便迎秋。

朱先生此诗之意妙趣横生:你们抽掉了我好端端的脊骨(朱字抽掉中间一竖成“失”),好在头颅还为我留下(朱和失二字上部相同)。如此甚好,从此人称“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夏天失掉了,春天过后便可“迎秋”。从诗中可以看出朱夏先生的境界、学识和风趣幽默的性格。

笔者手头还有这样一首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

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

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是嘲笑那些乱去题壁的狗屁诗人的。第一句闲闲道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已寓有挖苦“诗人”的伏笔;第二句就奇峰突起了,怎的诗人会有“丈八长”呢?令你非追下文不可。三四两句自问自答,层层推进。结句画龙点睛,令人恍然失笑。这首打油诗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而又深得“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妙也。

篇13:郁闷打油诗

工资低得让人反胃,

每月还得苛捐杂税,

篇14:打油诗——《咏蛇》

蛇 蛇 蛇

戴上黑眼镜

穿起花裙子

扭动小蛮腰

《咏蛇》鉴赏

篇15:自夸打油诗

职业高工,文学也行

诗词小说,经常显能

相逢博客,充满幽默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常来切磋,永远是客

保质保量,一般原创

图文并茂,值得称道

相逢卖瓜,自卖自夸

如不自夸,瓜坏到家

备下笑宴,欢迎尝鲜

逗出笑脸,别忘付钱

如被逗笑,赶快投票

若未搞笑,急忙关掉

就算关掉,也不忘掉

撒腿就跑,不会再到

常爆笑料,常来报到

篇16:打油诗拾趣

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屋里像蒸笼,人们饱受炎热之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吃罢晚饭,端了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纳凉,但暑气蒸腾,酷暑难当。此情此景,令他吟出《消暑》的打油诗一首: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作者在诗中写了自己以為只有室内少放些东西,坐在窗下,心平气和,自然就会清风徐徐,凉爽拂人了。

汪洙是北宋有名的文人,小时候他聪颖伶俐,吟诗作对,无一不能。一次,他写了一首四季诗,流传很广。诗曰: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这首诗很有特点,在诗的开头分别嵌有“春”“夏”“秋”“冬”表示季节的词,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外出赏景,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充满着闲适之趣。这出自一位年仅七岁的孩子之手,真是难能可贵。

宋代时,江南有一位姓华的县官喜欢打抱不平,见到不平事,敢于拔刀相助,所以,老百姓十分敬仰他。这位县官曾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他为老百姓作主的心迹:

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见有个出身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在地方上拈花惹草、胡作非为,于是将他抓了起来,准备按律法处置。当时,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前来说情,希望郑板桥网开一面,高抬贵手,放了那个纨绔子弟。但郑板桥刚正不阿,不卖人情,坚决按律惩办,并作了一首题为《却情诗》的打油诗:

同窗数载结友情,为官不能乱同情。

老郑身为七品官,不为升官只为清。

那个说情的官员见郑板桥一点也不松动,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地告辞了。

篇17:青春打油诗

期中考完学渣跪。

学渣跪,学渣跪,

学渣跪完家长会。

家长会,家长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希望打油诗】相关文章:

网恋打油诗04-10

回帖打油诗04-21

打油诗搞笑04-28

爆笑打油诗06-02

雪的打油诗05-26

材料打油诗范文05-18

打油诗搞笑范文05-19

打油诗中秋范文05-19

服务打油诗范文05-19

经典打油诗范文05-20

上一篇:教育随笔: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下一篇:大学《结构化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的探索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