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英雄的非凡勇气和无私大爱

2024-04-23

平民英雄的非凡勇气和无私大爱(共2篇)

篇1:平民英雄的非凡勇气和无私大爱

平民英雄的非凡勇气和无私大爱,支撑起社会的道德大厦,标注了时代的精神高度

2012年5月8日晚,张丽莉和学生刚刚走去校门,一辆失控客车突然冲向他们,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将学生们奋力推开,自己却被卷入了车轮下,造成了双腿高位截瘫;5月29日上午,江苏的锡宜高速路上,忍受着腹部被突然飞来的穿破挡风玻璃的不明金属块击中的剧痛,48岁的杭州司机吴斌用78秒的时间,完成了靠边停车、拉刹车、打开双闪灯等一整套保障安全动作,及时疏散车上24名乘客。这76秒,这个铁铮铮的汉子,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生命极限,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因伤势过重,于6月1日凌晨在医院去世…;5月18日晚,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春申街4号“李先生”牛肉面米饭套餐馆后厨发生煤气泄漏爆燃事故。在事发现场,混乱中大量食客往门外挤,24岁的年轻军人高铁成却不顾生命的危险快速往相反的方向厨房跑去,关闭泄漏阀门,防止了更大悲剧的发生。高铁成在反复的进入火海关阀门、救人3次后,因烧伤和煤气中毒终于支撑不住,被送往医院急救。

这些“最美”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瞬间感动了所有国人。在危急时刻,他们也许想过会变成残废,会失去生命,会给亲人带去伤害、痛苦…但他们却丝毫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绝的选择奋不顾生。英雄们有的走了,有的还饱受着身残的痛苦,可是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却久久的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事迹将永存,他们的精神将不朽。

通过学习,我们从张丽莉老师光荣事迹中可以看到,是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昭示一名教师的道德之美。正如主持人白岩松说的“没有什么其他复杂的,有的就是爱、责任心和绝不放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最美女教师”正是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寻找到课的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抢救了学生的生命。这是对爱的教育的最好的诠释!充分体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人类生命的敬畏。我们将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始终不渝的顽强意志。

吴斌用他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坚守岗位、舍己为人。这看似平凡的举动,但却是在多年学习工作中养成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格,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平凡之中见伟大,危难时刻见真情,吴斌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立足岗位、尽忠尽责的奉献精神。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忠于职业操操守、认真履行职责的职业品质,坚定“爱岗敬业,爱企如家”的理念,立足岗位,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能力,用心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高铁成见义勇为、临危不惧、三进火海、身负重伤仍与大火搏斗,充分展现了当代军人舍己救人、热爱百姓的卫士情怀,也展示了当代革命军人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思想境界。向高成铁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那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以及对事业极端负责认真的精神。通过对以上先进人物的学习,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最美”群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彰显,是传统美德的现实回归。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远大的精神追求,一定有强大的道德力量。“时代的变迁,需要道德的灯塔照亮前方的道路。”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瑛说,“人民群众的心灵也因为有了道德的驻留才得到安定,有了道德社会才会稳定发展,这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人们对道德是有需求的,人心总是向善,善举播散开来,人们自然就凝聚起来。”,“这些平民英雄们的壮举所体现的爱岗敬业、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活得有价值,精神富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平凡的坚守往往给人最多感动,无言的善举可以照亮整个夜空。英雄的事迹充分说明,敬业成为习惯的力量何其之大。我们要爱岗敬业、踏实认真地对待工作,期待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伟大,有人这样自问:“张丽莉、吴斌、高铁成都是和我们一样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人。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还坚守在岗位上,为自己的职责竭尽全力?”。“同样是司机,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做?”。但我相信,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心里坚守着一份责任和善良,即便没有一刹那的绚丽绽放,你也是真的英雄,你在大家眼中依然是最美。有这样一段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一个英雄的出现,可以造就这时代的精神高地;而大多数普通人的善行义举,便成就时代的精神高原。就如一名网友在博客里写道:“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前,我们会被不同的价值观困扰,会对该怎么做感到困惑,舆论场里经常弥漫着一股消极浮躁的气氛,但看到这些最美的人,听到这些最美的事,我感觉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向上向善的,我们的民族依然是朴素真诚的,我们的国家依然是前途光明的!”作为广大医护人员中一员的我们,在工作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为每一位病人提供好优质的服务,用我们精湛的医技积极为每一位病人减轻痛苦,恢复健康,促进健康和保持好健康。在生活上,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我们的一言一行来践行好

立足医院,拓展宣传阵地,将宣传向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学习活动与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相结合。针对此次活动,首先强调向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学习活动与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意义、学习目标等做成宣传单,发放到科室及住院病人,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其次 利用医院的电子显示器,宣传栏等宣传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的感人事迹做专题宣传。利用高科技网络信息,在医院院内网站上,播放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的感人事迹,同时在医院开展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评选活动,并选出优秀篇目张贴于宣传栏予以鼓励。最后可举办各类专题演讲活动。医院可邀请上级领导、广大群众,患者等进行演讲及评选工作。并将有些的演讲稿发表到医院网站,共全院干部职工学习。将向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学习活动与树立医院社会形象相结合。医院在切实履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办院宗旨的同时,要把学习活动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与正在广泛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与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紧密结合,使全院职工干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具体工作做起,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立足本职岗位,

篇2:平民英雄的勇气背后

2015年11月12日晚,在黎巴嫩贝鲁特一个人口密集的购物区里发生了一起ISIS自杀爆炸案。

该区域先发生了一次爆炸袭击,附近人们纷纷赶来救援,当救援人员到达,现场人员越来越多的时候,人群中又出现了第二个浑身绑满炸药的自杀式袭击者。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年轻父亲阿德尔·特莫斯猛扑向恐怖分子,将他按倒在距人群一定距离之外,牢牢压制住他。周围的人群及时后退,上百人得救,而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则随着炸弹的轰隆声结束了生命旅程。

在其后一天,巴黎黑色星期五恐怖袭击发生的时候,卢多维克·博姆巴斯正要和朋友一起共享生日晚宴。当枪声响起之时,他本有机会和朋友驾车迅速逃离现场。但是,当看到一名恐怖分子将枪口指向旁边一位女性的瞬间,他没有上车逃跑,而是突然挡在了那个女人身前,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自己却因此牺牲。

2015年11月,ISIS极端组织残忍无情的恐怖袭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与之相对,在这些事件中涌现的平民英雄则闪耀出至美的人性光辉。但他们只是我们身边的某个普通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蜘蛛侠那样的超能力或者神秘装备,而在这些紧急的情况下,他们展现了非凡的勇气,赌上自己的生命去为他人赢得生机。

当一个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应当会本能地以保命为上上之策,然而,人群中的这些平民英雄却能为救他人挺身而出,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英雄能做出这样的英勇行为呢?

情急之下的直觉判断

为探究这种无私的英勇行为缘何而起,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大卫·兰德对许多相似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发现,当人们被迫需要凭直觉迅速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最无私、最愿与人合作的一面。尽管在有些情况下,总有些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但“国难当头,民心团结”、“危难时刻,救人为先”的例子更是不在少数。

过去,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在紧急状况下的第一反应应当是利己的、自私的,只有在意识的帮助下,经过一定时间的衡量、计算,认为接下来的行为事后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刻意抑制自己最自私的冲动,进行善行决策。而兰德教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之恰好相反,思考的时间越少,参与者越会表现出无私的一面。尽管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会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看,人们总会自然倾向于合作、与人为善。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兰德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发给志愿者一笔钱,让他们通过一些简单游戏来相互赢取他人手中的钱。实验发现,当参与者着急做决定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同其他人分享自己手中的金额。同样的,在受压状况下也会如此。当志愿者被要求在进行游戏的同时记忆多个随机数字(这一过程会抑制其意识作用),这些志愿者也表现得更为慷慨大方。因此,对某个事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合作性大于私享性。在人们愿意慷慨同他人分享自己所得的时候,通常都是直觉在发挥作用,并非是通过意识仔细分析之后产生的结果。

这就像你在关闭未保存文件的时候,软件通常会弹出窗口询问是否保存更改,而选项“是”总是为默认选项,这些英雄们遇到紧急事件时,其第一反应的默认选项就是“应该帮帮别人”。

无私的利他主义来自哪里?

如果说英雄的崇高奉献完全是不假思索的直觉造就的,这似乎并不公平。兰德教授选取了50名舍身救人并最终活下来的平民英雄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兰德通过采访分析发现,这些英雄虽然第一直觉是要挺身而出,但在英勇行为的背后也有过犹豫、纠结和思考。他们在救人的当下清楚地知道,这个人需要帮助,也非常明白帮助他人意味着自己将面临极度危险。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犹豫和思考,也很难动摇他们的决定,其最终选择仍是冒险救人。

2015年10月,在江苏的一段高速路岔道口,一辆汽车失控撞上栏杆着火,火势迅速蔓延至汽车中控台,情况危险。前方一位名叫吴晨嘉的司机见到火势汹汹,赶紧调头回来营救,他救出两名被困人员后火势已经越来越大,被困司机觉察已有爆炸之势,劝阻吴晨嘉放弃解救自己,赶紧逃生,汽车即将爆炸。这时候,吴晨嘉完全清楚继续解救他人将面临生死险境,并且受困人员都劝其放弃营救,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旧奋不顾身,全力救出了车上的司机。5秒之后,汽车爆炸,吴晨嘉和司机及时躲避开了死神之手。

这些在危难情况中涌现的英雄主义者看起来好像是突然从人群中冒出来,从一个平凡的路人,变成了解救大家的勇士。为什么有人在没有承诺和奖励的情况下,会选择帮助与他们不相关的人?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一种习惯,能够增加团体凝聚力。但是极端的利他主义行为呢?为什么有些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82年,德国研究者奥利纳采访了406个曾经在纳粹占领时期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的助人者,以及另外72个住在占领区却没做什么事的普通人,并对他们进行心理评估。研究发现,相比于普通人,那些助人者更具有公正的世界价值观、恻隐之心以及对陌生人的责任,他们说这些品质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博爱之心:他们视为“群体”的人,不是只包括自己的同伴,而是全人类。

奥利纳的研究与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相一致,利他行为是在幼儿与成年人早期的社交互动中受到教化的,它似乎是一个生物内在的本性,并且也受到父母的利他主义强烈影响。

美国乔治城大学阿比盖尔·马什教授带领的神经学专家们研究发现,自愿把肾脏捐给陌生人的捐赠者,大脑的右侧杏仁核比一般区域具有更大与更强的响应。大脑的这个区域能帮助我们识别害怕、恐惧的面部表情,而利他主义者擅长识别这类表情。大量研究表明,越是能感受他人恐惧的人们,越倾向为他人提供帮助。

上一篇:团契的感人故事下一篇:元旦假期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