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八年级下册课本

2024-04-26

回延安八年级下册课本(共4篇)

篇1:回延安八年级下册课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3.通过课前布置的各项活动及课堂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4.在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初读课文,校正字音。

第二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分析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屏幕展示):

关于诗歌内容、情感、修辞的分析(此处结合学生的分析灵活把握)。

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久别延安,有如重返故里,心情万分激动。“莫要”一词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暗示,可见诗人激动的程度。

再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延安战斗生涯的难忘的回忆。

诗中用“送”“迎”与前面的“唱”“笑”“招”相照应,将当年分别的场面再现到读者的眼前。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诗中用的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正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诗人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这种爱所包容的内涵远比单纯的母子之情高尚得多。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线索为“回延安”,围绕这条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结合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六、概括信天游的特点。

结构短小,感情炽烈,多用比兴,语言质朴。

七、拓展比较阅读。

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天天盼望红军来。松树不怕狂风刮,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还把白匪大声骂。怀我生我是亲娘,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眼看党走幸福长。《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篇2:回延安八年级下册课本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②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4.理清诗歌的线索。教学重点:

1.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2.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线索。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信天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2.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

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课时作业:

1.熟读诗歌。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2.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研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2.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分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二)研读第二部分(小组交流)

4.诗歌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这两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三)研读第三部分(小组交流)

5.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四)研读第四部分(小组交流)

6.怎么理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这里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7.这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8.赏析“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十分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五)研读第五部分

9.诗歌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通过人物的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和场面描写(“米酒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动作)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课时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读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2.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3.语言的运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节有兴有比,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第一节押“en”韵,第二节押“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第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节奏比较自由。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1.小组合作交流: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值得学习。言之成理即可。课时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提示】《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地抗战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有战斗气息。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中的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小米的回忆》作者用感人的语言,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歌颂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记一辆纺车》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了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选作】

示例参考:

篇3:八年级语文回延安

教学设想

1.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2.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3.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初读课文,校正字音。第二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分析诗歌内容。

第三课时结合诗歌分析“信天游”的特点,并进行拓展练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屏幕展示):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伟人在延安”,与此同时,我们的领导也不忘对下一代的培养。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屏幕展示贺敬之照片。)

这就是给我们带来这首精彩诗歌的作者——贺敬之。介绍贺敬之的作品:

歌剧:与人合创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雷锋之歌》。

三、课文分析。

1.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d)

延河(y€醤)

柳林铺(p€? 糜 子(m€閕)

打发(fa)油 馍(m€螅?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4.诗歌主要通过哪些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情感? 学生回答,明确五个部分:

回到延安、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看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回、忆、聚、看、赞。)

5.既然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作者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找出相关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在寻找这些内容的同时结合朗读进行,注意重读的词句及修辞。此处可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片段的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化,个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穿插进行。)

(由于诗歌的形式及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母亲的情感来帮助理解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关于诗歌内容、情感、修辞的分析(此处结合学生的分析灵活把握)。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久别延安,有如重返故里,心情万分激动。“莫要”一词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暗示,可见诗人激动的程度。

再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延安战斗生涯的难忘的回忆。

诗中用“送”“迎”与前面的“唱”“笑”“招”相照应,将当年分别的场面再现到读者的眼前。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诗中用的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正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诗人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这种爱所包容的内涵远比单纯的母子之情高尚得多。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线索为“回延安”,围绕这条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结合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本诗所表达的对延安的歌颂也包含着对曾经在延安指挥中国革命的党中央以及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不仅属于作者个人,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同时,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不仅仅是怀旧之情、颂今之情,更是展望未来的豪情。

四、分段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段安排:第一部分——男生 第二部分——女生 第三部分——教师 第四部分——全体同学 第五部分——师生共读

五、总结这首诗歌的特点。

这首诗是贺敬之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信天游与我们平时接触过的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有哪些不同之处。可以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分析。

(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要求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分析,教师补充总结。)这首诗歌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两行一小节,全诗共写了33小节,66行。诗中一般一节一韵,但根据内容的需要,也常一韵连用数节。如第一部分6、7节写亲人相会时,连用了“带”“来”“怀”三个韵脚。第三部分5、6节连用了“根”“任”“人”三个韵脚,第7、8节又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尤其是第四部分2、3、4节连续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大大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这些连韵之处,读来朗朗上口,能使人“心潮逐浪高”。

2.大量使用了比兴,而且努力使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有切近的联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就十分亲切、自然,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里是兴,联想丰富,感情深切,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3.擅用修辞手法。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4.运用叠字、口语,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叠字的大量运用,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概括信天游的特点。

结构短小,感情炽烈,多用比兴,语言质朴。

七、拓展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是诗情呵,是爱情,都在漓江春水中!三花酒掺一分漓江水,祖国呵,对你的爱情百年醉„„

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才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附:《桂林山水歌》解析

《桂林山水歌》既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诗的开篇就把读者引向一种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神姿仙态,如情似梦,山环水绕,令人陶醉。诗句既抓住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又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诗人没有停留于单纯描摹桂林山水上,而是借以抒发自己对于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寄情山水,心潮起伏,进而抒发一个革命战士对祖国的深挚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战士的眼光、战士的胸怀去感受和描绘桂林山水的,因而他笔下的就不仅是山水,其中还有“对此江山”油然而生的那一股强烈的自豪之情。景美情深,诗人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古代山水诗借景抒情、以形传神的手法。

诗的结尾更是神来之笔:“——意满怀呵,才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诗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情赞美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让人们仿佛透过眼前的桂林山水看到另一幅更为壮丽的图景:全国人民正在运用彩笔,挥汗如雨,到处创造更新更美的“桂林山水”。这是诗人战士情怀的流露,有着共产主义理想的闪光。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诗人为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曾采用过多种诗体形式。他的政治抒情诗大多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和热情奔放、约束较少的自由体,抒情短章则常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体。《桂林山水歌》歌咏桂林山水,显然适于采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以构成一种近于咏叹调的形式。诗人娴熟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可与另一名篇《回延安》相媲美。一赞南方桂林山水,一赞北方革命圣地,同曲异彩,令人称颂。诗句均由两行一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音韵节奏和谐,便于吟咏歌唱。此诗因其意境、音韵俱佳,思想、艺术均有独到之处,在贺敬之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八、布置作业。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九、结语。

贺敬之在阔别延安10年之后惊喜地感受到了延安母亲的巨大变化,他希望“光荣的延河”永远在前头。现在,近50年过去了,作者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很显然,处于西部边陲的延安以及其他西部许多城市都没有发展起来,不仅是贺敬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希望看到延安的发展,西部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我们希望延安这个革命根据地再次辉煌!

篇4: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本知识详细

一、单词部分:

(一)四会单词:1.任务 2.触碰,触觉 3.成功,胜利 4.想象,设想 5.汤 6.曲奇饼干 7.放置 8.瞎的,失明的 9.西方的,西部的 10.印度人的,印度人 11.薄煎饼 12.非洲的,非洲人

13.俄国的,俄国人 14.住址,地址 15.感到惋惜 16.组,组群 17.成员,会员 18.目的,意图

(二)两会单词:1.poster 2.cheese 3.Greek 4.curry 5.fried 6.Italian 7.sushi 8.gather 9.roof

10.birthplace 11.former

二、短语:

1.了解,知道 2.举办美食节 3.筹钱 4.向某人求助 5.制作海报 6.与---取得联系 7.尽力去做某事 8.摆放餐具 9.沏茶 10.喜欢吃天使 11.另外 12.足够好 13.决定做某事 14.不介意 15.过些时候 16.参加 17.十二岁的 18.代替,而不是 19.与—作斗争 20.结果 21.为了---22.为---工作 23.变为现实

三、课文句子:

1.我们举办美食节筹款来捐给“解放儿童”好吗?

2.我们什么时候在哪里举办美食节?

3.我将会向我们的老师寻求帮助。

4.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星期天在我们的操场上举办。

5.让我们尽最大努力使之成功。

6.我想象我们将会准备许多美味的食物。

7.你认为孩子们需要沏茶吗?是的,我这样认为。/不,我不这样认为。

8.我喜欢吃甜食,而且我认为许多学生将会买西方的食物。

9.另外,我相信炒米饭和饺子将会受欢迎。

10.那足够好。

11.我能邀请你来我们的美食节吗?

12.很遗憾,但是没关系。

13.请你告诉我有关你自己及“解放儿童”组织的事情吧?

14.我一会给你发一封电子邮件,好吗?

15.为了给肯尼亚一所乡村学校筹钱,我们学生将烹制并出售许多世界各地的美食。

16.他为争取儿童的权利而工作。

17.让我们让克雷格的梦想成真。

Unit7Topic2

单词:

微小的油平底锅轻微的增加用油煎ingredient锅炊具猪肉切碎火腿洋葱面条碗垃圾食品快的健康地小吃黄油梨一块slurp不礼貌的正式的方式餐桌礼仪餐巾膝盖叉菜肴吃完安静地为某事而干杯

进餐肘spoon筷子手指南方的海鲜捡起

课文重点部分:

SectionA1、我不确定我是否可以做好。

2、我很高兴你正在努力帮助别人。

3、我为你而骄傲!

4、你愿意让我帮助你吗?

5、你太善良了!

(炒米饭的做法是重点)

6、你介意教我吗?当然不!

SectionB

(汉堡包的做法是重点)

1、如果我们向你学习做你会介意吗?

2、孰能生巧!

3、请随便喝些汤。

SectionC

课文认真读,读熟练。

SectionD1、你能告诉我在美国把胳膊和肘子放在桌子上吃饭是否是礼貌的?

2、你知道在法国吃饭期间吸烟是否是不礼貌的?

上一篇:《爱的教育》六年级读后感下一篇:麦田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