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制度

2024-05-09

居住证制度(共8篇)

篇1:居住证制度

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居住证制度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一体化 人口流动 【背景链接】

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定义]

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是中国一些城市借鉴发达国家“绿卡”制度进行的积极尝试,为中国制定技术移民办法。持有居住证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

[现状]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为引进人才,都相继出台了工作居住证制度。目前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有珠海、广州、东莞、佛山、大连、太原、深圳、嘉兴、慈溪、长春。

改革户籍的吁求很高,不过在绝大多数地区仍处在停滞状态。即使在实行了居住证制度的上海、重庆和广东等地,后续的改革也较迟缓。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管理对户籍的路径依赖较强,涉及这个功能的变动势必引起连锁反应。

【标准表述】 [意义]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差体现出城市管理的重大进步。

首先暂住证制度暗含着对外来人口的某种排斥。“暂住”者,顾名思义“暂时居住”也,这就在时间上作出了一定限制。将暂住证制度改为居住证制度,有利于城乡、城际藩篱的破除。

其次居住证制度的设想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便非城市户籍人口进入城市但未达到落户要求者,能通过居住证享有部分城市福利,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的福利,从中折射出的,是政府角色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变。

居住证代替暂住证,体现出政府对流动人口权利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作用]

居住证制度只是户籍改革过渡阶段的权宜之举,它所标志的仍然是城市户籍人口以及外来人口这两大“阵营”,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

[原因]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自由选择居住的权利,早已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对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一直在继续,而改革趋势也越来越紧迫。而居住证只是改革道路中的一个中转站,它主要行使的是登记的功能,而非与户籍相似的管制功能。

[措施]

居住证制度没有理由裹足不前,可行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将其转移到居住证上,杜绝重新设置苛刻的享有资格,真正削低户籍门槛,提高居住保障。

推行城市居住证制度,要把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作为推行居住证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真正突破户籍制度改革。

一是由国务院统一制订《城市居住证制度实施办法》,统一明确推行居住证制度的基本标准和内容,重点在沿海等劳动力输入地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二是,明确界定居住证性质为“对当地享有正常工作,符合一定条件的现有流动人口给予基本保障”,降低准入门槛标准,规定有正常工作岗位并有一定就业年限就可准入,废除关于高学历和拥有商品房产权等标准条件设置,以便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能取得申办居住证资格。三是,要确定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当地户籍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最低基本社会保障内容,如:享受就业服务、培训;申请办理车辆入户和机动车执照;享受子女就学、公共租赁住房和其他社会保障房入住资格等。

强化居住证改革,就是要弥合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双重割裂。一是公民权利与户籍限制的分割。

二是所定居城市与所享受社会福利的断裂。补足欠账,一方面是拿出更多的公共财政补贴居住证,另一方面是开放居住证的适用范围,不要再作封闭,更不要继户籍之后再次设置同样性质的新障碍。

推行居住证制度,应该注重对流动人口实实在在的保护与服务,这就需要解决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问题。

一是教材的地区分割性特点,使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因此,需要城市对流动人口子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政策的开放。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初中、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已经下滑,城市原有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与流动人口子女共享。

二是对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开放。如果没有住房,流动人口就不得不在城乡接合部寻找住处。而城乡接合部的城市公共资源,像教育和医疗资源等都很薄弱。这就将城乡差距变相带入城市,形成新的二元差距,流动人口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三是现在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实质上解决的是城市的劳动力所需,流动人口并没有被视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的政治主体。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管理、资源配置、选举等都难以参与,如果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保障,流动人口就永远被视为二等公民。因此,需要城市对流动人口政治权利的开放。

篇2:居住证制度

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召开了会议,对照7月3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研究具体可操作的户籍管理措施,并通过苏报进行发布。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第七条明确:“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据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统计,截至 **年12月底,全市户籍人口653.8万人,流动人口实有登记数653.8万人。苏州城区人口546.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0.7万人,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306.1万人。

安家落户是长期居住的前提,户籍制度改革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昨天下午,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召开了会议研究具体可操作的户籍管理措施。支队长黄清说:“苏州的户籍制度总原则和要求和国务院的户籍改革制度的要求是相一致,相吻合的。国务院户籍改革意见的颁布为苏州今后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户籍改革意见的具体政策措施内容,立足苏州本地实际,我市将在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基础上,完善以居住年限为主要依据、以流动人口积分管理为管理手段,合法稳定住所和城镇社会保险参加年限为基准的户籍准入政策。”

苏州户籍管理快人一步

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出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

**年,我市出台了《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明确取消农业户口,并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入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年市政府对《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户口性质又作了进一步明确,凡居民在苏州市登记的户口统称“居民户口”。**年4月1日,苏州市颁布《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启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并于**年7月实现流动人口居住证动态发放全覆盖。目前苏州累计制发居住证已超过1070万张。

苏州居住证办理流程

1、申请人到现居住地受理点填写《苏州市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登记表》,并提供本人的有效居民身份证件原件、相关证明材料。

2、经受理点工作人员审核材料,取得办证回执。

3、首次申领办证的免费;非首次申领办证的按规定收取证件工本费,取得收费票据。

4、工作人员使用数码摄像头当场采集办证人头像信息。

苏州居住证申请所需材料

申领短期居住证的人员需提供:

一、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二、固定居住处所证明材料(房产证或住房租赁合同或单位租房证明)。

三、不满49周岁的已婚女性应当提供《婚育证明》或《苏州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

申领居住证的人员除了提供以上材料,还应提供将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相关证明材料,例如本人姓名的房产证、半年以上期限的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劳动合同、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

苏州居住证有效期

篇3:居住证制度

国务院在《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在社保、医疗、就业和就学等方面,逐步与当地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中央综治委制定的《2010年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通过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可以便利地加入流入地基本医疗保障,避免异地就医带来的繁琐手续,使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流入地工作和生活中去,消除外来人员的心理隔阂,提高流动人口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流入地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居住证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其大范围推行无疑能够让流动人口获得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缓解流动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对于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民、2020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要辨证看待,尽管居住证制度的推广为流动人口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居住证制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1 居住证制度对人口流出地新农合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其本应参加家乡新农合,而城市居住证制度能为流动人口参与流入地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创造更好条件,但不可否认对人口流出地的新农合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1.1 流出地参合人数减少,导致参合率降低

新农合制度是一项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制度。其制度目标为覆盖所有农村居民,让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正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样,一方面,新农合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便是“大数法则”,即依靠众多农村居民加入新农合制度以分担因患病产生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并通过基金对发生医疗费用的参合农民进行补偿,解决其“看病贵”的难题。另一方面,居住证制度的推行让流动人口能够便利的获得流入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分析流动人口工作流向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参加流入地基本医疗保险,除获得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外,还可以避免异地就医带来的诸多难题。因此,沿海发达地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准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无疑具有较大吸引力。

农民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时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如舒尔茨在贫困经济学中指出:“全世界的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他们都是时刻算计个人收益的经济人。在自己那个小小的个人的分派领域里,这些农民都是企业家(舒尔茨,1987)”。他们对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认同,关键取决于制度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能否高于他们缴纳的参险成本。在“经济人”假设下,流动人口会放弃参加家乡新农合而选择流入地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同时,新农合制度以自愿参加为首要原则,恰好为流动人口放弃新农合制度参加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了条件。

因此,不难想象,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广与成熟,更多流动人口可获得流入地基本医疗保障,这必然造成人口流出地———广大农村的参合人数逐年减少、参合率逐年降低,从而对中央政府所确立的新农合制度要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目标产生消极影响。

1.2 流出地新农合基金安全性受影响

一方面,从基金规模看,居住证制度的推广使大量流动人口放弃了参加家乡新农合,参合人数的减少与社会保障“大数法则”相违背。筹资总量的缩水使基金风险池变小,基金抗风险能力降低,从而对新农合基金造成威胁,不利于新农合制度的顺利运行。另一方面,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7.3岁,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44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3。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来的消极后果之一便是农村留守人员中老弱病残比例偏高,他们因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基金必然给予补偿,然而这部分人员患病风险较高,卫生服务需求相对高于流动人口,从基金消耗层面分析,新农合本来筹资水平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差,高昂的费用支出必然会对新农合基金造成巨大压力。

1.3 重复参保加重财政负担

2009年,我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01亿人,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3亿人[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曾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重复参加医疗保险多达1亿人,农民工、在城镇就读的农村学生、乡镇企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等人群的重复参保问题非常突出[2]。

一方面,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不受户籍限制可平等加入流入地高水平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另一方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规定,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含农村中小学生)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绝大多数统筹县、市都规定只要有一人参加新农合,全家都必须参加。事实上,流动人口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医疗费用补偿,会选择既参加家乡新农合,又加入流入地基本医疗保障。而我国三大险种之间实行多头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由于管理方式不统一与信息系统不对称,实际工作中又存在互争参保资源的问题,为流动人口重复参保问题埋下了隐患。

另外,居住证制度的推行除了对流出地新农合制度产生消极影响外,还会对流入地基本医疗保险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居住证制度的推行会带来“盆地效应”,对流入地公共财政带来巨大财政负担。以苏州市为例,流动人口在2010年年底达到了623.4万人,苏州市常住人口有637万人,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居住证制度在苏州市的推广让流动人口能够平等加入苏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苏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然会吸引更多流动人口来苏州市工作生活,苏州市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已经超过人均400元,政府财政承担了部分筹资责任,但若将流动人口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疑对苏州市公共财政是一个巨大考验。其次,一旦流动人口获得高水平医疗保障并且避免了异地报销难题,他们的医疗需求便会被逐步激发出来,流动人口就医需求的提高将加剧流入地“看病难”问题,优质医疗服务会更加稀缺。

2 避免居住证制度带来消极影响的路径选择

2.1 逐步实现新农合制度与其他险种之间并轨,增强基金安全性

居住证制度的推行使流动人口流出地参合人数减少,新农合筹资规模变小,动摇了基金的安全性,老弱病残等卫生服务需求人群比例增加,“大数法则”失去效果,基金消耗并未随参合人数的减少而减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应该促使新农合与其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以扩大基金规模,增强基金安全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险种之间并轨在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如昆山市、东莞市,具有现实可行性。昆山市早在2007年就将新农合覆盖范围从农村居民扩展到全市行政区域内的不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的所有居民,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形成昆山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4年来,昆山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良性运行,基金从未出现风险,筹资额度逐年提高,2011年已经达到人均400元,远远超过国家新农合250元的标准。东莞市于2008年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筹,为了更好地保障基金安全性、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东莞市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成为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三险合一充分运用了“大数法则”,有效地分担了单个险种之间潜在的安全风险,对维护基本医疗保险稳定性与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常熟市为了减小新农合参合人数减少带来的消极影响,将少儿大病医保纳入到新农合中,以加大基金规模,防范了基金出现风险。

2.2 实现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减轻高卫生服务需求者对基金的压力

居住证制度的推行使流动人口在自身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必然选择流入地医疗保险以获得更高的保障水平。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流出地新农合参合人群老弱病残比例偏高,这部分人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基金规模变小的情况下对基金产生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制订相关制度和措施实现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

第一,必须制订两种制度衔接的法律法规,从而为衔接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第二,农村中高卫生服务需求人群往往是老弱病残,这部分人群往往家庭收入有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高,为了避免其对新农合基金的过度消耗,医疗救助应承担起对其进行补偿的重要责任,对发生高额医疗卫生费用的农村老弱病残进行二次补偿,为此,国家必须加大财政投入,防止在医疗救助过程中出现的财政不足情况。这样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结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维护新农合基金安全,解决农村困难人群医疗费用负担问题。这些最需要得到保障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得到了满足,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跨出了重要一步。

2.3 双管齐下,克服重复参保难题

一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信息共享,是克服重复参保难题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目前,这三项保险筹资是按照行政区域和居民身份分别进行统筹的,管理机构亦不相同:新农合是各级卫生部门分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则是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分管[3]。因此,应整合管理资源,实现医保信息互通与共享,既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又能避免或防范重复参保。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明确指出:“要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目前昆山、东莞、吴江等县、市已经将新农合管理部门从卫生局转移到社保局,由社保局负责统一管理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医保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首先,应实现两大主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新农合参合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后,由就业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户籍所在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按当地规定退出新农合制度,不再享受新农合待遇;其次,为参保者定制一张以身份证为编号、可在全国通用的医疗保险卡已势在必行。医疗保险卡便于建立医疗保险统一管理、服务和结算的平台,城乡参保者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办理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手续,可以凭医疗保险卡在全国办理住院治疗的手续,以杜绝重复参保问题。

居住证制度是一项惠及2.11亿流动人口的重大民生措施,能够让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流入地生活工作中,消除外来人员的心理隔阂,提高流动人口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政府有责任消除其对新农合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居住证制度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嘉.重复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人大,2010(20):6.

篇4:深圳将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 等

广东省深圳市政府6月30日宣布,将于今年8月1日起在全市实施居住证制度,让外来工们拥有深圳“绿卡”。该市人口管理部门的人士说:“推行居住证管理,将认可他们的市民身份,让他们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深圳市政府要求到明年上半年,该市拥有“居住证”的居民占深圳流动人口总数的90%以上。

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秋季起全免

教育部表示,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目前,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只有2600多万,如果免除学杂费,每年大约需要花费100多亿,城市地区的教育经费足以应对。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城市免除了学杂费之后,择校费问题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等就暴露出来了。该负责人还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从城市义务教育免费中受益,只要符合当地政策,所要求的条件得到满足,跨省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可以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

近三成快递邮件“下落不明”

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5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显示,在快递服务申诉中,近三成的快递邮件有丢失及内件出现缺失的问题,其比例仅次于快件延误的投诉比例。

去年通过的《快递服务标准》,虽然规定了快件延误、丢失进行赔偿的一些办法,但对于未保价物品的赔偿仍比较低。该标准规定,快递服务企业对快件的损失进行赔偿,信件类执行按照本次服务费用的2倍进行赔偿;包裹类按照实际损失的价值进行赔偿,但最高不超过本次服务费用的5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快件发生丢失,按规定,快递公司只对购买了保价的快件按照被保价金额进行赔偿,对于没有买保价的包裹将按照服务资费的5倍进行赔偿。因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递送贵重物品最好保价。

我国进入银行卡支付快速发展期

来自中国银联的最新统计显示,刷卡消费占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21%,中国已进入银行卡支付快速发展期。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

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走进车间、农村,从基层干起,他们不嫌脏和累,与农民工同工同酬同吃住。这一现象被人戏称为“民工化就业”。

江西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江明认为,相比原来大学生一味追求高薪和轻松,如今到基层就业是一种进步,是多年来教育部门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结果。然而,在充分肯定积极意义的同时,有专家提出大学生“民工化”就业存在隐忧。首先,人才浪费和教育成本浪费。其次,“民工化”就业的大学生往往背负较大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再者,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一有机会就“另觅高枝”。南昌奥克斯电器制造公司人力资源科科长罗林宝称,公司对一线招聘大学生进行比例控制,因为大学生大多难以持久,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稳定生产,反而在部分人群中滋生“读书无用论”。

全国上网电价涨0.43~3.50分

国家发改委7月2日宣布,自7月1日起对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南方、东北电网上网电价分别进行调整,最低每千瓦时调高0.43分钱,最高每千瓦时调高3.50分钱。发改委强调,本次调价对居民生活用电、农业和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不做调整;四川、陕西、甘肃省列入国家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县(市)各类用电价格均不做调整。

工商总局公安局联合执法打击传销

篇5:居住证制度简析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政治制度,造成了古代中国僵化的户籍制度。不论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着人口流动,还是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对人们产生的主观影响,我们能看到的客观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愿意固守一方安土,即使是在外乡有所作为,最渴望的事也不过是衣锦还乡。户籍制度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尽管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西部人口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他们在补充转入地短缺的劳动力的同时,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居民待遇,原因何在——他们只是拿着“暂住证”的临时成员。而“外来务工人员”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代替“农民工”和“外地人”这两个词。

2014年1月,北京市出台规定,居住证制度将替代现行的暂住证,居住证将附加公共服务。其实早在此之前,“居住证”已在一些地方试点推行。那么“居住证”与“暂住证”在相差一个字以外,还有什么区别呢?“居住证”真的改变了什么吗?

据说,相较于暂住证采取传统人工登记管理方法,居住证采用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管理的技术,信息含量较高、信息更新快。而这一个字的差别也大有讲究:暂住证突出非户籍人员与户籍人员的区别,强调“暂住”、“外来”概念,居住证弱化“户籍”概念,突出体现户籍人员和非户籍人员共同居住、是同个城市居民的信念。当然比较实际的还是服务功能不同。暂住证主要是作为政府对非户籍人员实施管理的工具。而居住证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为非户籍人员制定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公共服务。

尽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就跟“请联系有关部门”一样,看起来没有任何操作意义,没有人可以拿着这种模糊的设定维护自己的权利。但相对于“暂住证”,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篇6:工作居住证制度

为进一步优化首都人才发展环境,加快首都人才战略的实施,吸引并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三年六月十九日

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

(市人事局 二00三年四月)

为进一步优化首都人才发展环境,加速首都人才战略的实施,吸引并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现就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行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原则是总量控制,市民待遇,柔性流动,依法管理。

二、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以下简称《工作居住证》)的单位,应优先在本市行政辖区内吸纳所需各类人才。对于本市紧缺的人才,可申请办理《工作居住证》。

三、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规划要求的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其聘用的人员在本市有固定住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工作居住证》:

(一)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的人才;

(二)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格、资质的人才;

(三)对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及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的紧缺急需人才。

四、持《工作居住证》在以下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一)其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管理费;

(二)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和存量房;按有关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工作项目名称: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工作项目依据: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证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3]29号)

工作流程:

一、受理

条件:

申办单位需提交如下申办材料:

(一)单位注册:

注册单位需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复印件和网上注册信息填报软盘,到其注册所在地区人事局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网上注册登记。

(二)个人审核:

1、在网上填写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申请表(请填写准确并注意保存提交),填写完毕以A4规格纸张打印一式三份,加盖单位人事章(或公章)后上报区人事局。

2、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人员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及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在京固定住所证明(房屋所有权证书、房屋租赁证或住所所在地居委会提供的居住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

(3)聘用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4)近期免冠一寸彩色照片四张;

(5)如配偶和子女随往还需提供:结婚证书、配偶身份证、在京聘用合同、独生子女证原件和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按照受理标准查验申办材料,对申办材料符合受理标准的,予以受理,转入初审程序。

二、初审

标准:

(一)属于在东城行政区域内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

(二)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的人才或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及相当资格、资质的人才;

(三)网上所填写的个人资料准确无误。

按照初审标准进行初审,对符合初审标准的转入复审。

三、告知

对申办材料不符合初审标准的,将需要补齐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一次性告知申办单位人事部门,待再次上报后进行复审。

四、复审

对经初审后再次上报的材料进行复审,对符合复审标准的转入审定。

五、审定及上报

按照初审标准对申办材料进行审定,对通过审定的材料,通过网络当场提交市人事局待审批。

六、制证及下发

市人事局批准通过的,由区人事局制作《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并到市人事局盖章后,申请单位到区人事局领取《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时 限:10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不收费

一、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包括代表处、办事处),其聘用的人员在本市有固定住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1、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的人才;

2、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格、资质的人才;

3、对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及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的紧缺急需人才。

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需要准备那些申报材料

提交如下材料:

(1)非代表处、办事处: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 如所在公司网上注册时,“所在公司分类”一项为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地区总部、驻京研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环保企业、软件企业,需提交相应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代表处、办事处:

■ 工商登记证(代表处)或工商注册证(办事处)原件及复印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员工所在公司获得初始密码后,登陆“北京市人才引进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填报,同时员工需要准备下列材料:

■ 所在公司写出“关于×××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请示”(主要内容:企业基本情况,申办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业绩)。所在公司盖章;

■ 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申请表一式三份,贴照片,所在公司盖公章;

■ 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 申办人与所在公司的聘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 在京固定住所证明:自己有住房的,提供房产证或购房合同原件及复印件,或贷款合同和首付款发票原件及复印件;租赁房屋的,提供派出所和房管部门出具的准许房屋出租的证明以及与业主签定的租房协议原件及复印件;租赁公房由房屋产权单位出具证明;借住亲友房子的由居委会出具相关证明和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

■近期一寸同版免冠彩色照片四张(其中三张贴在工作居住证申请表上,另外一张办证时用,所交照片要与网上申请信息所上传照片同底、同版)。

■ 配偶和子女随往还需提供:结婚证书、配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在京接收单位聘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独生子女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个子女的须提供二胎准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若双胞胎、多胞胎提供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即可);

■ 如所在公司为代表处,需提供:雇员证或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工作证(首席代表证)原件及复印件。

(注:上述所有复印件请使用A4纸)

三、员工获得《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后,在以下方面将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 员工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管理费;

■ 员工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和存量房;按有关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 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可在本市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

■ 员工可申请办理驾驶证或临时驾驶证以及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 员工可在本市创办企业,可以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项目资助;

■ 员工可列入本市人才培养计划,并可参加本市有关人才、专家奖励项目的评选;

■ 员工可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执业(职业)资格注册登记;

■ 员工可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员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可按有关规定在本市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四、《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由北京市人事局审定核发,有效期3年,有效期满后可办理延期手续。

五、《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遗失或需变更所在公司、居住地址等内容,应及时向所在区县人事局申请办理挂失、补发或变更手续,并报市人事局备案。

六、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满3年,经所在公司考核推荐,根据其能力、业绩情况,对于符合人才开发目录要求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篇7:天津居住证制度

在天津已居住半年以上(以居住登记或暂住登记日期为准)且拟继续居住的境内来津人员,应当依照本细则有关规定申领居住证,

去哪儿领证?

全市221个居住证受理点:包括区县人口服务管理中心,街道、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社区、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站。

何时开始申请

从1月1日起,均可开始受理居住证的申请。

需要什么材料

(一)《天津市居住证申请表》和天津市证件数码相片检测中心出具的近期照片认证回执。

(二)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和出生医学证明等有效身份证明

(三)在本市合法居所的证明:

1.有住房的:房地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或《天津市商品房买卖合同》或《天津市房产买卖协议》原件及复印件、契税完税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租房的`:提供房屋租赁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3.居住在居民家中的,提供房主同意居住的证明和房地产权证或其他合法居所证明复印件;

4.居住在单位内部的,提供单位出具的住宿证明;

5.居住在学校内部的,提供学校出具的住宿证明;

(四)在津就业的,还需提供劳动合同复印件;在津开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还需提供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需多长时间

从受理到发证需要约20个工作日

关于积分入户:

年度指标

天津市发改委负责制定年度积分入户总量指标计划,每年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

如何申请

积分申请由用人单位提出,于每年1月至4月、7月至10月,可以分两批收集汇总申请人相关材料,到天津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积分服务窗口申请办理。

如何确认名单

篇8: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地方实践及启示

1人才居住证制度在地方推进的时空历程

人才居住证制度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居住证办法。居住证办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据手头收集到的资料, 最早实施居住证办法的城市是福建省厦门市, 时间是1989年9月, 同年11月, 珠海市也发布了类似规定。

早期的居住证办法主要对象是外商;实施居住证办法, 一方面为了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居住证的主要功能是证明持证人的身份, 同时也作为持证人出入境时享有一定便利的凭证。不难看出, 早期的居住证制度在很多方面与暂住制度相同, 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没有严格的查验制度。

1990年代之后, 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在吸引、留住人才的需求与户籍压力并存的情况下, 避开刚性的户籍障碍, 开始实施“工作寄住证”办法, 并规定持证人才可享有诸多方面的“市民待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可将其称之为21世纪初各大城市普遍实施的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原型。与后者不同的是, “寄住证”必须由用人单位出面申领, 而“居住证”则可以由受聘人才本人直接申领, 体现了寄住证制度侧重于对聘用人才的单位的审核, 而居住证制度侧重于对外来人才个人资格的认定。

进入21世纪之后, 继深圳、上海、北京这三个特大城市颁布外来人才居住证制度之后, 以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为主的不少地区掀起了实施该制度的高潮。尽管各地都提出申办人才居住证的外来人员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在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和21世纪初大学扩招的背景下, 这一学历条件已显得十分普通, 因此, 比较1990年代提出基本相同学历条件的北京工作寄住证和上海工作寄住证办法, 这一时期的人才居住证办法具有更广的人群范围。

从空间上来看, 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 尤以沿海地区最为密集, 包括大连、北京、青岛、上海、杭州、厦门、深圳、珠海、东莞等地。除此以外, 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 华北地区的太原以及中南地区的长沙、南昌和西南地区的成都等城市也都相继实施了人才居住证制度。这些地区要么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沿海大中城市, 要么是内陆省会城市, 外来人才数额庞大, 户口问题相对突出。在这些城市, 如果贸然放开户口, 地方财政和教育、就业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放开户口, 外来人才将无法享有诸多方面的“市民待遇”, 这必定给人才引进带来不小的障碍, 同时也会带来人才的流失。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 不少城市借助于柔性的人才居住证制度解决外来人才的市民身份和“市民待遇”缺失问题。

当我们结合人才居住证制度在地方推进的空间过程, 观察其在各城市的出现顺序, 发现了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 总体上来看, 表现为由深圳、上海、北京三个特大城市向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内陆地区省会城市的等级扩散。这一被户籍问题最突出的特大城市首先创新出来的制度, 在有效解决了外来人才“市民待遇”缺失问题之后, 即被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大中城市迅速借鉴。

第二, 在某一区域内, 表现为某一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的等级和扩展扩散形式。例如, 2002年深圳市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 之后周边的珠海市和东莞市分别于2003年、2004年出台了相同的政策。这一特征表明, 城市在政策制定方面存在学习效应。外来人才市民待遇缺失问题是绝大多数大中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每个城市也都在努力探寻其他城市应对类似问题的经验。人才居住证制度在深圳、北京、上海特大城市实施后, 表现为一种成效显著的政策方案, 于是, 大中城市纷纷学习借鉴, 以减少决策成本。

第三, 在同等级别城市之间, 表现为政策的及时跟进。由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竞争, 当某城市实施了创新性政策, 为了避免劣势或赢得优势, 同等级别城市或邻近城市往往会学习借鉴被证实有效的新政策。同时, 其他城市采纳创新性政策的行为, 也会给同等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带来来自于公众的压力。例如, 2002年深圳和上海率先出台了人才居住证制度, 给北京带来不小的舆论压力, 促使后者尽早实施了同样的改革。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省会城市之间。

2人才居住证制度地方实践过程中的地区差异

1990年代出现于北京和上海的人才寄住证制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原型。当时两地提出的《人才寄住证》申办条件稍显严格, 持证人享有的待遇少, 但入户机会很大。例如, 1999年《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暂行办法》 (京人发[1999]38号) 提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并被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聘用的人才方可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 (1) 具有学士学位且成绩突出者; (2) 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业务骨干; (3) 在国外获得学士学位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留学人员。持证人仅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同时提出, “持《工作寄住证》工作满三年者, 可申办调京手续。”

21世纪初, 人才居住证制度首先兴起于深圳和上海两市。就制度的内容而言, 深圳市规定的人才居住证的申办条件高, 持证人享有的待遇少, 而上海市则与此相反。 (见表1)

很明显, 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制度更具有优势, 再加上上海市强大的影响力, 上海居住证制度迅速扩散到了全国多个地区, 成为多数地区制定这一制度的“蓝本”。就人才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待遇而言, 除了深圳, 其他城市的规定与上海市大致相同。这也反映出, 政策扩散中学习效应显著, 创新性表现不明显。

就人才居住证的申办条件而言, 包括珠海、南昌、沈阳、厦门、长沙、杭州、东莞、成都等城市以及广东省在内的绝大多数地区与上海市规定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类似, 仅对该条件进行了细化。比如2004年杭州市规定, 杭州市区工作或创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申办《人才居住证》: (1)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2) 大专学历但紧缺专业的人员; (3) 持有技师以上证书或紧缺工种高级工证书的人员; (4) 特殊技能人员; (5) 个人投资50万以上的经营者。

然而, 在学历条件上, 也有城市与上海市的规定略有不同。比如, 北京市2003年提出了“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以上学位”, 较上海市条件略高;也有一些中等城市提出了低于上海市规定的条件, 如2003年青岛市提出了“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 2004年大连市提出了“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特殊才能”。可见, 在一些中小城市, 人才居住证已经成为引进和留住相对低端的人才的“诱饵”。

3启示

1990年代以前, 几乎全部的公共资源配置都以户籍人口为主要依据, 户籍成为了享有当地社会资源的几乎唯一的凭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诸多社会资源的配置已不再以户口为主要依据, 部分社会资源已对外来人口完全放开, 户籍权益逐步淡化。在不少中小城市, 外来人口与本市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接受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权益已相差不大。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中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户口已经享有完全同等的权益, 事实上, 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中, 户籍特权依然存在, 只不过范围在缩小, 逐渐集中到某些方面而已, 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保障与就业保护, 接受教育也在其列。

不可否认的是, 人才居住证制度打破了户口作为主要依据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对现行户籍制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居住证制度将享有城市公共资源及社会福利的人群从城市户籍人员扩大到包含持证人这样一个更广的人群范围, 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外来人才的市民待遇问题。尽管人才居住证持有人仍然与本地常住户口人群存在不小的待遇差别 (2008年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对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实施状况开展的调查发现) , 它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户籍和非户籍的界线。

然而, 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城市户籍一样, 在地方改革过程中, 人才居住证的工具性价值凸显。长期以来, 地方政府作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或户口管理政策的调整, 大多基于有利于地方发展的考虑。城市户口作为一种高价值含量的特殊资源, 往往被地方政府当作一种“奖品”用来招揽其急需的人才, 比如筹集地方发展资金、繁荣房地产市场和招商引资。在城市户籍指标有限之时, 人才居住证制度无疑成为了城市户口的替补。很明显, 在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中, “效率优先”成为首要取向。只对其急需的、做出贡献最多的外来人才放开户口, 或者颁发人才居住证, 无疑没有“兼顾公平”。

我们应该认识到, 大城市政府只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放开户口, 并利用附加在城市户口之上的诸多权益, 通过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进人才, 必然有意无意地维护着城市户口的特权, 将普通的外来人口拒之于市民待遇之外, 这无疑与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渐行渐远。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逐步剥离掉附加在户口之上的教育、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福利, 促进户口与权益的逐步脱钩, 回归户口的人口动态统计和居民身份证明的基本价值。

人才居住证制度促使我们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之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大城市户口分类放开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可依据怎样的标准确定优先入户人群才最公平、最合理?在公平和效率之间, 城市户籍制度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是否不得不走一条户口权益利用与维护之路?

摘要:21世纪初, 在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颇难的背景下, 深圳、上海、北京率先实施了人才居住证制度, 以“户口不迁、来去自由”为特征, 该制度柔性地解决了人才的城市身份问题, 但也凸显了城市户口的工具价值, 引发诸多热议。梳理了人才居住证制度在地方推进的时空历程, 总结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地区差异, 最后提出了若干启示。

关键词:人才居住证,户籍制度改革,大城市

参考文献

[1]丁金宏, 上海市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相关政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 2007.

上一篇:试用期工作感悟下一篇:学生社团联合会暑期实践展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