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观后感

2024-04-18

大染坊观后感(共6篇)

篇1: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是首部描写我国民族印染工业的历史剧,以丰厚的生活积淀与丰富的艺术才情,既不自恋自弃又不媚雅媚俗的叙述风度,讲述了一个商界英才的传奇故事,唱出了一曲中华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精美和音乐的冲击,孕育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是观众最终所铭记的。《大染坊》即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它以文化的视角演绎故事,注重故事的“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因此,《大染坊》的主人公所进行的种种活动也充满了文化的深刻和复杂。

《大染坊》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在于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染坊》中大量引用“三十六计”中的计策,使该剧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写出了现代戏中少有的智慧。陈寿亭这一形象的传奇性体现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总能游刃有余,出奇制胜,势如破竹。他的很多商战谋略堪称经典,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极有借鉴价值。

同《子夜》中一出场就已经是成功的实业家的吴荪甫不同,陈寿亭是“要饭的”的出身,接受的是民间文化的教育。幼年陈寿亭的两大任务就是“要饭”、“听说书”。“要饭”锻炼了他的意志,“听说书”得到的侠义故事和民间计谋成为他开办“大染坊”的管理之道。陈寿亭堪称商界“奇侠”,虽然他不识字、脾气急。他的血液里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亲情伦理观、处世理念以及人生哲学。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讴歌了隐忍、顽强、勇敢等高贵品质,强调人的经济素质和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也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周村刘家饭铺挑帘的锁子叔经常接济要饭的小寿亭。寿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年供米月供柴一直为他们养老送终。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和大狼狗。穷苦出身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发肘子,因为发了钱工人们都不舍得吃,过年过节发“喜面儿”也很大方。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工人又全部跑到济南继续在他的麾下。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发了20块大洋,而当时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

他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在薪酬上领风气之先,从而取得产品开发和市场的主动。在厂子里陈寿亭不用说教,就很容易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在青岛时,陈寿亭一直和工人吃在一起。账房老吴说:“(不让寿亭和工人一起吃饭)怕是不行。别说和你(大华东家卢家驹)一块儿吃饭,就是伙房里给他碗里多盛上块肉,他都骂。”“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在这里没有了市场,相反的是他实行人性化管理,靠仁爱、理解和同情,工人们“根本不用管,就玩命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陈寿亭是一个为人宽厚正派的人物,在陈寿亭身上体现出了以“仁义”为代表的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包括他对救命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善举,对工人的呵护,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情,对被救“妹子”责任感,甚至还体现在对敌人和对手的宽容上。他与竞争对手孙明祖等人在战场上不含糊,但总抱宽容与爱护的心态,孙明祖工厂被日本人强行买去失业在家,他请孙明祖做了自己的区域总代理。在他退出青岛时,把青岛仅自己才有的汽车送给了孙明祖,让他防着日本人的子弹。“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孙明祖说“我们彼此吵吵闹闹,但互相壮胆”,决非妄言。现实中的竞争对手,想必会得到启发。好友卢家驹评价陈寿亭说:“六哥没骂过孩子一句,他说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骂更不管用。你只要让他觉得你挺看重他,这就行了。他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他管工厂也是这一套。天津开埠他根本不管,可干得还真不错。”就是对他的证明。

他身上所蕴涵的人性光芒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这种浓厚真情氛围的营造,无疑滋润着现代社会快节奏中忙碌的人们日益麻木冷漠的心灵,给人以心灵慰藉与温暖。它告诉人们情义远远重于利益。

周村说书场成就了陈寿亭“恶”的谋略的雏形。“这朱元璋原来是一个要饭的。史书说他初为丐,也就是要饭;后为僧,就是和尚;终为帝,最后当上皇上。这人呐,要成就大事,就是本着两个字———”“一是要善,该发善心的时候一定要发善心;再一个字就是狠,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朱元璋就有这两下子。他善的时候可以自己不吃饭,把饭让给那些当兵的吃;但他发起狠来———比谁都狠!那么多名将跟着他出生入死,可是坐了江山之后呢———哪个也别想活!为我朱家的江山———”啪!又是一下醒木,“拔了这些蒺藜!”所以,在通和染坊,陈寿亭偷偷学会了傲慢的刘师傅的手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他的师傅。寿亭对周掌柜说:“我来这年把儿,翻来覆去看了,咱周家没有对不住他(刘师傅)的地方。咱这条街上的染坊我也全去过,没有一个师傅有他那么大的谱儿。咱不是卸磨杀驴,咱这是提前除害。说书的也说了,‘慈不带兵,义不养财’。”

周掌柜未置可否。寿亭向前跨一步:“爹,这善和狠,你得分对谁。”当年他仅15岁。

济南时期,是陈寿亭印染生涯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最为出彩的时期。此一阶段,陈寿亭发挥其民间智慧,化装成叫花子“骗买”上海林祥荣的八千件“虞美人”花布;后来又因林祥荣在报纸上骂他是“叫花子”出身,作为报复,以一尺二分钱的价格贱卖“虞美人”,从而上演了一场“飞虎戏美人”的好戏,彻底摧毁了林氏集团的信心。在这中间,他还利用“拖刀计”败中求胜,先是让上海林祥荣的六合染织厂挤垮了天津的染厂,然后自己又兼并了天津染厂,并且最终折服了上海林祥荣。同时,陈寿亭与同在济南的赵东俊、赵东初兄弟的三元染厂也存在既合作又磨擦的复杂关系。

而与日本商人滕井的斗争则更看得出是两个最优秀的″恶″商人之间智慧的游戏和过招。陈寿亭胜滕井胜在智慧上。他把竞争对手给支走,成为滕井唯一的买主。当然滕井完全了解陈寿亭的招术。但他必须尽快把手中的布甩出去,好去运军粮,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主动拱手让给陈寿亭一个生意上的大便宜。还得装出痛哭流涕感谢陈寿亭。其实滕井也知道陈寿亭的弱点——他这么一哭陈寿亭就不再穷追猛打,他就可以减少损失。果然如此。所以这两人智慧并不相上下。作品正是在这个层次上写出了商界人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商战中的智慧较量的魅力,陈寿亭的形象才显得不同凡响。

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争斗中,陈寿亭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勇气和胆量、狡猾和残酷,表现了他“恶”的一面。另一方面,陈寿亭身上也体现着从“说书”等民间文艺形式中得来的儒家传统道德力量“善”的影响,体现着“过犹不及”、“穷寇勿追”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略。正如剧中林老爷子所说:“陈寿亭是生意人中的江湖派,要的就是面子”。陈寿亭的“仁义”在于先要战胜对方,然后再放对方一马,打一棒再给个甜枣吃。在周村,王掌柜和他的小舅子雇用土匪绑了陈寿亭的票,陈寿亭利用筒子香“自残”脱身后,也决不报复;临离开青岛,陈寿亭把自己的染织秘方和“私家汽车”留给了老对手孙明祖;济南时期,即使在“飞虎戏美人”的高潮时节,也仍然能把握住分寸,并没有直捣林祥荣的老巢上海。纵观陈寿亭与其他民族资本家争斗的过程和结果,对手都变成了朋友。似乎《大染坊》在这样告诉我们:“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内部的事”。

相比成书于1931年—1932年《子夜》,《大染坊》更加突出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实业家的家国情仇、爱国情怀,它在主题上更发人深省,它昭示了这样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稳定,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强也不行,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剧中陈寿亭多次说过这样经典的话:“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我能把买卖做到全中国”,“如果国家强盛了,我能把产品卖到整个世界。”

在主题上,《大染坊》被赋予了更多主旋律的色彩,借古说今更有建设性。中华民族工业在日本入侵时的昙花一现,主人公那种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那一代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都让人为之扼腕。最令人叹惋的是该剧的大结局:陈寿亭50岁生日宴会上,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在大伙要“为韩主席守住济南干杯”的时候,他听到了韩复榘弃守济南的消息。陈寿亭悲愤地说到:“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最后吐血而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舍利取义”,下令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宏巨染厂付之一炬也不给日本人留下。

他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的民族工业者们共同的悲剧,而悲剧更具震撼力,更能引人深思。难得的是,作者虽未正面阐释启蒙与救亡、反帝与爱国等当时社会的重大命题,但却通过其在社会面貌和政治体制上浮光掠影的闪现,把“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提升到了被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的境界。

篇2:大染坊观后感

这部电视剧主要是介绍了在抗日战争前的民族工业的前辈们创业的故事。主人公陈寿亭,也就是陈六子,的确是个商界奇才。典型的传奇人物,传奇故事。首先里面借主人公的嘴道出了做生意的原则,一是善,二是狠。电视里对陈寿亭的描述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二个字,第一个字在很多方面也有体现,比如对锁子叔,对工人。但是还是狠更能说明陈寿亭的过人之处,特别是逼着日本商人藤井以35元的价格出售的`那一万五千匹布匹,装的的确是滴水不漏,不动声色,火候把握的也是恰到好处。聊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卢老爷子,虽然戏不多,但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是他那些经典的语言,比如关于啥叫走运,他说:“遇见明白人就是人生最大的走运”,再如关于办事情要谨慎,严密,他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这句话和言多必失一个道理,但是这句话从陈六子嘴里说出来时让我浑身一颤,因为一般人都有的毛病就是心里存不住话,常以知道某事为能,岂不知这样一来常常即为君子所轻,亦为小人所妒。

这部电视剧给人最大的启迪我认为是我们要认识到人的心智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事情的转机往往就在于一念之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去考虑,正像陈寿亭说的: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心智的事情要靠个人的悟性,要多琢磨。

篇3:《大染坊》称谓的特点和使用原则

1、各类称谓的主要特点

(1) 姓名称谓。书中人物所取“名”不称字, 改变了古代“名字相应”原则且把姓名分开。称呼对方在姓前冠以“老、小”等语素或自称小名, 以示谦恭。例如:老孔、小六子。称呼对方在名后冠以“儿、子”等语素或称小名, 以示亲密, 例如:芹儿、锁子, 要饭的陈六子因身份发生变化, 被赠名陈寿亭, 但他在长辈面前仍自称“小六子”。长辈对小辈或上级对下级可直呼名, 且称名用字越少, 表示关系越亲密, 如称彩芹为“芹”, 称翡翠为“翠”。而直呼姓则表示不尊敬或不熟悉, 如“姓孙的、姓林的”。

(2) 亲属称谓。书中亲属称谓与古代汉语的使用异同发现其嬗变现象非常突出, 共有三种情况:指称对象的范围扩大、缩小及转移。有些称呼已经接近现代汉语, 如:书中称呼子女为“爱情的结晶”, 称父亲为“老爹”。

(3) 拟亲属称谓。书中, 拟亲属称谓运用较多, 一是根据彼此年龄、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拟亲属称谓;二是根据彼此的关系远近、情感的深厚程度或交际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拟亲属称谓, 且交互使用, 并各有侧重。

(4) 敬谦称谓。书中, 不同的敬谦语素所组成的敬谦称谓, 其使用的范围或指称的对象也各不相同:“老、大、长、贤、先、阁”多用于词头, “君、位、子、家”多用于词尾;“老、大、长、先、贤”所组成的表敬称谓主要用于非亲属成员, 且基本用于对称;“贵”所组成的表敬称谓多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阁、君、位、子、家”主要称呼对方本人或其亲属;“小、敝”所组成的表谦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 也用于自称, 或者称呼与自己相关的非亲属成员。

(5) 排行称谓。书中, 表明长幼顺序的排行称谓主要由“老+序数字”、“直接用序数字”或用一对反义词诸如“大小、新旧”表示, 后者使用更为普遍;表明辈分关系的排行称谓, 含有“长、前”等语素, 在人名中, 双名共享一字, 有的在序数字后加同字;表明身份地位关系的排行称谓主要由“第+序数字”表示。排行称谓可表明同辈亲属成员间的长幼顺序或上下行辈间的关系。书中其他排行称谓也很多, 有“词头+数词、第+数词+量词、第+数词+量词、第+数词+身份、长次、大小、正副”, 今天使用比较广泛。

(6) 身份称谓。书中, 通用于男子或女子的称谓主要有“老爷、小子、小伙子、汉子、老爷们儿、老头子、那男人、先生”和“太太、娘们儿、妇女、女眷、女的、大闺女、大姑娘、少妇、女人、女子、女性、小姐”, 其使用范围既有区别, 也有交叉, 古今混杂, 中外混杂, 方言和普通话混杂。此外, 主仆间的称谓有以下特点:1.主人对仆人很少直呼其名, 而是在称谓前冠以“老、小”等语素;2.仆人称呼主人用尊称, 自称则很少用卑称, 这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

(7) 职业称谓。书中, 官职称谓主要有两种使用方法:直接以官衔相称;使用对官职的尊称。

另外, 书中行业称谓丰富多彩, 且中外结合、古今结合, 富有特色, 充分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及民俗文化。

(8) 俚俗称谓。书中, 这类称谓很多, 且只用于非正式场合, 主要有“呢称、詈称、诨号”以及方言俗语称谓。“呢称”的构成方式主要是“名+儿、名+子”, 偶有反语构成昵称的例子;“詈称”多用于骂人场合, 往往带有侮辱、讥讽、贬低、蔑视、责备或诅咒之意;“诨号”生动形象, 对于刻画人物角色,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语称谓主要源自山东方言, 突出体现了当时周村、济南、青岛一带的民俗风情。

2、全书称谓的三个突出特点

(1) 洋称谓的运用

在称谓前直接加“洋”字, 如洋员;直接运用西方的称谓方式, 如:夫妻之间都叫亲爱的;模仿西方的称谓方式。如:欧桂花改名欧阳一帆;运用中西结合的新称谓。如:洋进士。

(2) “小、子、老、阿、家”在称谓中的使用。

1) “小”作为词头, 在姓名称谓和俚俗称谓中的使用例子, 多处出现, 用法灵活, 并不局限于亲属成员之间, 也不局限于面称、背称场合, 如“小六子、小染匠、小伙子们、小散户、小贩、小人物、小白脸、明祖小儿、小偷、小冤家、小特务”等。

2) “子”作为词尾, 姓名称谓和俚俗称谓中多处出现, 且用法非常灵活, 有时表示“惯熟、亲热”, 如“吴胖子、孙塌鼻子”等;有时表示“蔑视”甚至“辱骂”的意味, 多为口语, 如“糟老头子、洋鬼子、二婆子”等。谦敬称谓中有“美男子、硬汉子、公子”等。

3) “老”用于排行称谓、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身份称谓等, 有时表示“尊敬、亲热”, 有时表示“轻视、嘲弄”甚至“狎昵”的意味。具体如下:

(1) “老”作表敬语素。如“老人家、老爷子、老爷、老爹”,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书中用作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亲, 如:他老人家、老爷、老爷子、老爹。与《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同的是, 释义指出“老爷子”是对对方父亲之称, 但书中也用来称自己的父亲, 如:刘大少爷称自己父亲为老爷子。

对老年人、位尊者或有一定身份的人的敬称, 如:尊称卢家驹母亲为老太太、老人家。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看, “老人家”古代本用来尊称老年人, 明清时期, 又被用来称呼自己父母。由此看来, “老人家”应是非亲属称谓泛化至亲属称谓的一则例子。

书中“老爷、老爷子”指对男性的敬称;“老人家、老者”是对老年人的敬称。此外, “老爷”还可作官僚地主的门客、仆人对男主人的通称。如:车老孔称称陈寿亭为老爷, 称其儿子为少爷。

《大染坊》中, “老”还用作名词, 称自己或对方父母, 或极尊敬的人, 如您老。

(2) 姓名称谓中用“老”。“名”前加“老”, 非表敬。从《大染坊》看, 这种用法主要是朋友之间或上级对下级一种比较随意的称呼, 含亲密之意。书中, “老+姓”还能表现“轻视、嘲弄”之意, 如:老蒋、老滕井。另外, 《大染坊》中, 还有主人将家中年龄较大的男仆称为“老某”。如:车夫老孔、下人大老李。

(3) 亲属称谓中用“老”。书中, “老”用于亲属成员, 如“老婆、老头子”, 并不表尊敬意味。如:陈寿亭称老李媳妇为老李老婆、卢老太太称自己丈夫为老头子。

(4) 拟亲属称谓中用“老”。书中, “老”作表敬语素, 用于非亲属成员, 含尊敬、亲切的意味。如老兄、老哥哥。由此可见, 拟亲属称谓中的“老”, 在书中既可以用于长辈, 也可以用于同辈, 还可以用于晚辈, 均有表示“尊敬”或者“亲热”的感情色彩。从书中语境分析, “老哥哥”在这里用为自称, 既含有一种表谦意味, 也含有一种亲近之意。

(5) 排行称谓中用“老”。“老”在排行称谓中作为序数的词头, 无感情色彩。在书中, “老+数词”可直接用作排行称谓, 既能用于面称, 也能用于背称;既可以是对非亲属成员的称谓, 也可以是对亲属成员的称谓。如:老三。另外, 书中用“姓+老+数词”的排行称谓, 如赵老大, 此称谓在书中用为自称, 含有一种骄傲、自大之意。

(6) 身份称谓中用“老”。“老”作为词头, 用于身份称谓, 表示年长或时间久的意思。“老”最初并非词头, 而是形容对方年长, 随着后一词汇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不一定指年老之人, “老”也随之虚化为词头, 并含有尊敬之意。如老伙计、老东家。“老伙计”是老友的意思, 书中, 也可指长期任用的伙计, 如:周掌柜称刘师傅为老伙计;老东家在书中指年长一辈的东家, 相对“少东家”而言, 如称刘大少爷的父亲。

二、《大染坊》称谓使用遵循的原则

《大染坊》中, 称谓的使用主要遵循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1、等差原则

(1) 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原则是我国古代社会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称谓中的具体反映, 也就是交际双方根据各自辈分或年龄大小, 选择使用相应的称谓, 长者为上、幼者为下。亲属称谓是体现这一原则最典型的例子。《大染坊》一书中, 根据交际双方各自在家族中的辈分及排序, 按照“长幼有序”原则来选择相应称谓, 并藉此体现出了双方在家族中的角色与地位。亲属称谓词恰好可以表达出中国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 因为在亲属之间也是等级森严的。从这可以进一步看出儒家“仁孝、正名”的思想。对父母的称谓如“父亲, 母亲, 爸爸, 妈妈, 爹娘”等。父, 母是一层亲属关系, 与剧中主人公是通过生育关系联系到一起的, 这个称谓也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称谓之一, 也是意义最深刻的称谓。书中对子女的称呼是直呼其名或小名, 表明了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书中还出现一些祖辈亲属称谓, 母系祖辈称谓和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谓。在祖辈亲属称谓中称父亲的爸爸为爷爷, 母亲的父亲为姥爷, 父亲的母亲为奶奶等。这些称谓表现出小辈对长辈的尊敬、爱戴, 长幼有序, 也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

拟亲属称谓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社会延伸, 其运用规律同样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以陈寿亭为例, 书中, 他称呼自己义父的朋友或同行, 一般多用“伯”或“叔”;反之, 其父朋友则称呼他为“侄”, 如:

寿亭看见了锁子叔, 三步两步走上来, 先和那些老者打招呼:“叔叔大爷好呀!”

“大侄子, 你让老叔怎么说。”王掌柜顿足捶胸。

《大染坊》中陈寿亭对东初、东俊、家驹的亲人, 以及他们三人对陈寿亭家人的称谓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如陈寿亭称东俊的妻子为嫂子, 称东初、家驹的妻子为弟妹等,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陈寿亭与他们三人是同辈, 但是对其家人的称呼也是要按照长幼顺序进行。几位男主人公之间用名字互称, 人与人之间互称名字带有亲切感, 只有熟知的人才会这样毫无顾忌的直呼其名讳, 运用带有这钟感情色彩的称呼方式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几位男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姓名称谓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这一原则。书中, 长辈可直呼晚辈姓名, 上级可直呼下级姓名;但是如果晚辈直呼长辈姓名, 下级直呼上级姓名, 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或者是调侃。如:

车间里有三趟槽子。寿亭跑到一个槽子边, 用铁舀子撩起染浆看色值, 然后大声命令:“王长更, 加一磅硫化青。”

王长更作为下属只能称陈寿亭为“掌柜的”, 却不能直呼其名。

(2) 尊卑有别

尊卑有别原则是我国古代社会封建等级观念在称谓中的具体反映, 即交际双方根据各自的身份及不同社会地位, 选择使用相应的称谓, 对高者采用“尊称”, 对低者采用“卑称”。

“尊卑有别”的称谓, 使人物之间的等级差别与相互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大染坊》中, 这种差别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称谓有:

主仆之间, 对主人用“尊称”。如“老爷”、太太、少爷、东家。

主客之间, 对客人用“尊称”, 如“先生”。

官员之间, 对高官“尊称”, 如“长官”。

尊卑有别从本质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性, 交际双方如果违反了该原则, 就会被视为“不敬”, 但这种等级差别, 已经开始有所变化:这一原则在老辈的家驹母亲身上体现较明显, 在家驹和陈寿亭这一代已经不明显了。如对官员用尊称“委员长”, 也称“老蒋”;称“韩主席”, 也称“韩复榘”。在尊称对方的同时, 自己却不完全用卑称, 而是用色彩并不明显的“我”。

2、情感原则

(1) 敬人谦己

敬人谦己原则突出体现了古代中国式礼貌的最显著特点。在称谓中表现为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时用“谦称”, 指称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人时用“敬称”,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失礼。《大染坊》书中称谓大部分都含有敬谦意味, 其中, 反映最突出的就是人际交往时敬谦语素的使用。称呼对方, 称谓前冠以“老、大、长”等语素, 以示尊敬;称呼己方, 称谓前冠以“家、小”等语素, 以示谦恭。

如白志生对陈寿亭介绍自己青岛道上的何大庚是小弟的朋友, “小弟白志生, 小号宏盛堂。”小弟, 是男性朋友相互之间的谦称。无论是指年龄的老轻还是指经历或阅历的丰富与否, 都可用上。所以这句话里既有对自己谦虚的意味, 又不乏对陈寿亭的尊敬。

其次是不一定能准确道出某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客观情况。比如说, 把医院工作人员不管其是“大夫”还是“护士”, 都称其为“大夫”;不管是“投资人”还是“管理人”都称其为“掌柜的”。这是抑己扬人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抬高对方的身份借以表示尊敬之情。

(2) 内外、亲疏有别

内外、亲疏有别原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理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和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的具体反映, 即交际双方根据各自的血缘或姻亲的亲属关系或者是交际的需要, 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使用相应的称谓, 表明交际关系的融洽、亲近。

《大染坊》书中称谓体现了这一原则, 其中, 反映最突出的就是人际交往时亲属称谓的泛化, 交际双方不是血缘或姻亲的亲属关系, 彼此间却以亲属关系相称, 即拟亲属称谓。这种称谓在心理上、情感上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为达到交际目的创造了条件, 使交际关系更融洽、亲近。如:称呼比自己大的陌生人用“大哥、大姐、大爷、大叔、婶子、嫂子”等。称呼比自己小的陌生人则用“小兄弟”等。兄弟姐妹及配偶的称谓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有很多, 陈寿亭虽然没有亲的兄弟姐妹, 但是他称苗翰东为“苗哥”, 沈远宜为“远宜妹子“, 还有对同辈人东初、家驹的称呼, 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 不是亲兄弟姐妹却胜似亲兄弟姐妹, 这也是称谓运用的好处, 即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有亲切感, 让人与人之间拥有浓厚的人情味。

三、既想用等差原则又想用情感原则的情况

在交际中, 人们把人性、地位、等级、社会融入在一起, 根据特定的社会规则选择正确的称谓语以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心理差异, 既想用等差原则又想用情感原则, 在交际中起到了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如:

天津开埠染厂, 周涛飞办公室里, 寿亭正与文东涛飞商量事。涛飞拿着计划单说:“董事长, 错!该打!六哥, 现在飞虎牌卖得这么疯, 我看这两个月开埠就先打个牌子。我是这样想的, 开埠厂的货不能和宏巨对冲起来, 我想开埠的销货半径为, 南到德州, 东到唐山, 北到北平大同太原及山西全境, 你觉得行吗?”

訾文海提着公文包进来了。他意气风发, 西装革履, 老式眼镜也换成了新式金边眼镜。高经理一见, 慌忙绕过桌子, 伸着双手过来:“訾先生, 不, 訾董事长。这么早就来了。快请坐。”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大染坊》一书的称谓特点和使用原则, 为称谓研究作了重要铺垫。书中各类称谓都有自己的特点, 全书称谓的三个主要特点表现为:1、洋称谓的运用;2、“小、子、老、阿、家”在称谓中的使用;3、助词“的”在称谓中的使用。书中称谓的使用主要遵循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但也有既想用等差原则又想用情感原则的情况, 值得研究。

关键词:大染坊,称谓,特点,使用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宏丽, 张志毅.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里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印染大亨陈六子,让人们再度提起济南曾经盛极一时的染织业,以及济南开商埠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济南的染坊业由来已久。染坊,是从事染绸、布、衣服等的作坊,由于它包括了洗染织补等业务,这个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济南和其他城市一样,染坊业是伴随着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又有把二者合称为染织业的说法。早期的染坊设备很简单,纯粹是家庭手工业,20世纪初济南的染坊一般都是前店后坊,同一个地方既营业又生产,西方洗染技术传人中国后,济南得风气之先有了现代化的新式染坊,到了20世纪20年代,济南已有20多家染坊,坊址在旧城西关,南关一带,当时较大的染坊多为棉布行附设,从事加工青蓝色布料,所用颜料来自泰安等地的土靛,后来改用进口颜料,20年代末,济南的染坊有50多家,生产方式仍旧是手工操作。30年代济南的染织工业发展迅速,从周村迁至济南的东元盛染厂首先实行机械化生产。

“东元盛”是山东近代著名的民族工业之一,济南市第二印染厂的前身,由柜台人张启垣创办于清末,张启垣就是张东木的父亲,也就是锦缠街47号院最早的当家人。

淄博周村在清朝末年的山东,还是一个商贾云集,货物吞吐的大码头。1898年,张东木的父亲张启垣就在此地开了一家叫做东元盛的小染坊。

胶济和津浦铁路通车后,济南交通成为枢纽,商业日趋繁盛。1916年,周村发生兵乱,张家举家迁到济南制锦市一带。

张东木从小生活在这里,并在附近的制锦市小学读书。1930年,张东木到北平汇文中学读书,1927年“七·七事变”时,正在当时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张东木回到了济南,成丁东元盛的少东家。张东木接掌染厂以后,积极探索,并创出了“名驹”和“双鱼”两个独步省内外20年的名牌,直到50年代,依然响当当名气不减当年,影响范围甚至到了东南亚一带。济南解放后,张东木积极投身新济南的建设中,1949年8月,济南召开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张东木当选为副主席,不久,他又被推举为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主任委员,次年11月,张东木当选为济南市副市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张东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己捐献了一架飞机,成为山东省以个人名义捐献飞机的第一人。

1954年,东元盛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传统优质产品“名驹青”,“双鱼蓝”仍是畅销货,并获得全国优质产品称号,此后生产的“航天牌”大花哔叽、大花贡呢,都是畅销不衰的优质品,1966年,东元盛染厂成为国营企业,此时的东元盛已经拥有上百台印染设备,数十台辅助设备,各种机床26台,以及从国外引进的无底蒸化机、电子照相雕刻等先进设备,具备了现代企业的特征。

问问济南的老人,不少还记得东元盛染的布,说起来都啧啧夸奖:“染得可鲜亮了,色儿也正……”

篇5:《大染坊》观后感

陈掌柜的为人与做事性格我们在前几集中就能掌握个大概,比如说:心直口快但不失谨慎,心地善良但不随便施舍,心狠手辣但不断后路,做人先与人为善,做事先不犯人。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能让各种机缘巧合为陈掌柜扫平前路,事事顺利。所以在整个剧中我总结了一下几点陈掌柜成功的秘诀。但因弟子学识浅陋,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指点。

在第一集中,导演已经向我们透漏了剧情的主线:善和狠。通过郭冬临说书的那段朱元璋的善和狠,教会了陈寿亭做人做事的根本!

善:在剧中我们能够看到与课本相同的案例,那就是善。以前学的《服务营销》中,老师拿海底捞的老板做例子,讲述如何善待为自己卖力的下属,如何善待与自己合作的朋友,如何善待与自己合作的客商。在陈掌柜的事情处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善”的力量。

对下属:“干大事第一条,要学会礼贤下士”不论是对老吴、白金彪还是对工厂里的工人,陈掌柜的都是以自身出发,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对老吴,可以是无微不至,过年给家里老父买点心,买地。对金彪,收留做工并照样发工钱,给予十足的信任。对厂里工人,每人逢节必有钱,并且知道他们不舍得买肉直接发肘子,还因做饭的伙计买少了肉大发雷霆。他能够与工人同甘共苦,共同下车间,共同吃饭,共同迁到济南,并且不仅仅能干活的工人有如此待遇,两个扎断胳膊的师傅待遇更丰厚,对他们负责到底。他说过这样的话:“工人吃饱了,看着桌上的肘子,能不给你玩命的干吗!”,就是这种“玩命”给厂子带来丰厚的利润,减少次布的产量,只有这样才能在与訾家的赔本销售中占据有利地势,成本较低,从而成功打败了訾家的冲布。这就是体恤下士的善果。

对朋友:家驹在剧中除了给陈掌柜念报纸,进高级机器、高级德国SIN胶、高级染料,借助留学生的身份接待客商以外,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是游手好闲,但是陈掌柜从不计较,年终给家驹家应得的四分成,并且在济

南还为家驹留下一个股份,这是多大的胸襟啊!并且他还和采芹说:“家驹是我在青岛的老师,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我没有的“让”,只有“让”,才能成就我现在的事业。”。不仅对他的股东如此之善,对三元的两个赵氏兄弟、青岛的大华掌柜孙明祖以及上海的六合林祥荣,都是诚心对待,虽说在合作之中有些地方仍然耍心眼,但是那是干大事前的必要准备,这样又不会伤和气,又能成大事,那么这些小心眼何乐而不为呢?因为对朋友的善,家驹最后留下来为提供技术指导,三元为他解难效力,六合侧面配合,天津开阜借势出策,这样才能在与日本以及訾家模范染厂一仗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也是善的力量。

在这不得不提一个人,沈远宜。当时也是因为陈掌柜的善,将她救起,并以他自身的正派人格夺得沈小姐的新任,最终才能在济南的开业典礼中让沈小姐辅佐左右,得到大幅度身份的提升,使姓白的地痞不敢再去生事,也使宏巨染厂生命大作。这不也是善的结果吗?

对客商:当訾有德将模范布推向市场时,宏巨的营销权客商来找陈掌柜帮忙,其实是商量退货的事,但是他出一计,让客商在当地买下模范布直接又在当地卖给他,这样才能为他的天津冲布做好了布的来源铺垫。如果平时陈掌柜对客商不善,那么谁会上门来做这个中间人让陈掌柜的计又得逞呢?这就更是善的力量了。

狠:陈掌柜的心中并不全是善,只有善的商人只有等着去被勒索,然后扼杀在摇篮里的份。陈掌柜从说书的那里学会了:善心要用在值得用的人身上,而在该狠的时候就是“该断不断不是好汉,当绝不绝不是豪杰”,陈掌柜一计又一计,先是煞了孙明祖的威风,破了赵东俊的三国,消了林祥荣的傲慢,收了周腾飞的信任。并且能够留着大家的后路,凡事不做的过狠,当年没有给孙明祖掉了色染不成黑色的方子,没有将飞虎布卖出上海,没有独吞霍长鹤的三十万坯印染单,没有毁掉开阜的生机,这样即使狠中存善,使大家成为了一根绳子,共同谋路。对于本性就是恶的人,陈掌柜给足他们失败的理由,狠狠的将他们除掉。他的第一个师傅,日本人,訾家就是一个个先后除掉的。在市场营销中,狠也是我们必学的一个课程,对于同行,能够共同发展的要拉拢,对于为整个市场造成不利影响的要打压。如果我们做不到老板,只是一个推销人员,那么对于对公司有利的客户,我们要执行“顾客就是上帝”,但是对于那些会找很多麻烦,不但不能盈利反而浪费人力财力的顾客就要委婉的请他另寻他处。这样才能留下有利的,失掉伤财的,为公司谋取最大的利润!

信息:陈掌柜平时喜欢听报纸,他所掌握的信息,就是他的筹码所在。他了解的信息越多,他可能想出解决办法的可能就越大。就是因为报纸上说訾家招工,才将文琪派去,报纸上说日本攻打北平,才让周涛飞马上会济南,报纸上说林祥如骂他,他才最快做出反映,把“虞美人”变成讨饭的穿的・・・・・・这些都是信息,在我们这个时代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及时的做出反映,取得最大的效益。

篇6: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

看完了《大染坊》,我觉得《大染坊》塑造了陈寿亭这样一个商业奇才,让人感到可佩可敬。

《大染坊》突出了陈寿亭的奇商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陈寿亭却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剧情中很多都有戏剧化的陈分,和刻意抬高陈寿亭的地方,最令人不可信的地方就是叫花子讹布的那一段,六合印染厂在上海有权有势,光是凭装叫花子骗一个小店员说出的一块钱一件布就能让六合打掉牙齿和血吞,就发货八千件?陈寿亭说登报就能登报,六合在上海有权有势怎么能是他是想登就能登的?无凭无据,不过是一个小店员说的戏言,就能让六合损失几十万大洋?信誉对商人来说绝对重要,但不至于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明显是为了抬高陈寿亭设计的桥段,不可信,还有“抛售尿布”虞美人的花布虽说质量不好,但不至于说送给了叫花子,在市面上宣传只能做尿布别人就真的做尿布了,虞美人也是买了这么多年的老牌子,在花布市场也早已是深入人心,送得越多,别人也只当天上掉了馅饼,全部笑纳了而已,同样人们也应该会怀疑陈寿亭贱卖的虞美人是不是真正的虞美人。而六合有权有势,只要登报向公众说明这个只是陈寿亭的一个商业倾销行为,请消费者笑纳之。**自然化解。我都能想到的不至于六合那么多人才的大公司想不到,这些都是故意神话陈寿亭之智。贱买藤井坯布一折戏更是难圆其说,不过是没有囤积的地方嘛,那么火车可以运,租船可以运,利用日本人的势力租仓库也是可以的,而只要到了25日合同日期,陈寿亭就不得不按照合同购买坯布,老藤井至于吗,像个傻子一样被宰,还有很多不合理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剧情都是要渲染出陈寿亭这个目不识丁的商人的神机妙算,超人智慧。不可信,不可学。“不读书照样可以有文化”这句话也许是平衡了很多读者的心理,人人都可以成为陈寿亭那样的人,因为目不识丁照样可以有文化,照样可以当上工业家,照样可以比识字的,读书多的人强,这个世界上也许是有这样的奇人,但是不可以学,应该这样说,这样的人不会是我,也不会是你。就像中彩票的人总是存在,但是不会是我,也不回是你。这些是陈寿亭的不可学,不可信。智慧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面,所以在那么多的商战中无往不胜,那是因为这是戏剧化的电视剧。而电视剧不是教科书,别人的成功路也不可能复制。

众星捧月衬托陈寿亭一个人,三国演义也把全天下人的智慧写得在诸葛亮之下,而诸葛亮的最终失败只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陈寿亭的整个刻画思路就是要塑造成商界小诸葛,读报先生卢家驹、传令大使赵东初、窝囊老板孙明祖、上海小丑林祥荣、提线木偶老藤井、神仙牌位苗瀚东、花色佐料沈远宜、军中护卫霍长鹤、汉奸替身訾文海……所以毕竟是戏剧人物,缺少真实性,缺少人性弱点,而人们往往是崇拜强者,模仿偶像,相信很多看过大染坊的人都把陈寿亭当作了偶像来崇拜,而这只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因为缺少人性的美,多少显得不真实。但是抛开真实性,本人从内心来说,对陈六子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不想在挑刺了,来说说陈六子可圈可点可学可敬之处吧。我觉得以一个商人的眼光,可以分析陈寿亭以下几点:

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管理之方。陈寿亭被周家收养后,就开始了学染布,卖布,开始为周家到处的招揽买卖。就他当时创新的一点“送货上门”,使得周家的买卖慢慢好转。以后他又学习染布,进行革新,使自家的布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创建自己的地位,使通和成为当时周村最大的染坊。这就是,做售后服务,走技术创新的道路。

陈寿亭新开的工厂里有一台新式的印花机,有现成的设备为基础,陈寿亭大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新产品。但是他并未这样做。而是断然将这台机器卖给了元亨厂,因为他明白,工厂的实力现在还不具备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只有稳住了当前的市场才能求得发展。大华厂初期,厂里生产的布固然质量好,但是没有销路。这时候陈寿亭用三招使大华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一,让商家有利可图,给经销商让利。多卖一匹布多给商家二毛钱,给销售的伙计红包,把自己的利益转化从经销商到伙计的共有利益。二,借学生反对割占胶州湾游行,主动提出赠送40匹布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让他们做成幡,正面是游行口号,反面打上大华染厂的广告。一举两得,既表达了爱国热情,也达到了当时还并不为人所知的广告效应。三,助学生游行之事传开,记者们主动找上门采访他们,陈寿亭给记者们每人送一丈二的布,这样一来,记者们在报纸上可给他们大肆宣扬了一番,打出了“飞虎牌“的招牌。要说陈寿亭的管理,确实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电视剧中多出提到他给伙计的工资是很丰厚的,而且过年还会给额外的“奖金”,他从来没有吧工人当做下人看,总是处处为工人着想,从衣食住行到养老送终,事无巨细,总是周到的为工人着想。得人心者得天下,陈寿亭的为人,性格魅力使得他能把周围的人牢牢团结起来,同心协力,为着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去奋斗。《大染坊》剧中的一想的都是咱们工厂那就会玩命地干活,在同样的时间里就能多生产出很多产品,同个小插曲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说是陈寿亭一天看到伙房师傅买菜回来,看到买的菜后立马生气了,说买了那么多青菜就买了一片猪肉,做的菜是清汤寡水没滋没味的,工人们嘴上不说,心里都在埋怨,工人们吃不好就不可能有心思干活。话在表面上只能这样说,细细分析就能体现出很高的商业心理技巧。就是说如果工人们碗里端的都是肉,工人们如果心里时劣质产品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这样在花费同等工资的情况下就能赚取更多的钱,那些生活上的开销也就几倍的赚回来了。这在资本主义工厂里就叫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细细分析,办企业就是要从这里发现其秘诀!还有时不时的给工作发他口中所谓的“喜面”。另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宏巨染厂门口的“哼哈二将”,这二人是因为做工时不小心让机器给弄断了胳膊!在一般人看来,多给一点钱打发了算了,但陈寿亭却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人性化管理。在他认为,两个人为其劳动毁了自己,不能因为别人没有劳动能力而弃之不管。再说,在外界看来留下两个残废在厂里正是说明我们厂里有股子人味儿„„没有别的,从做人的角度看这是善良,但从经商的角度就是化较少的钱给自己企业做广告!在一次事故中陈寿亭狠狠的打了一个工人,原因就是一个工人在抬硫酸的时候因为没有按照安全规则办事结果硫酸在抬运中翻落在地,事后让帐房代他给工人道歉,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自己的的理论:我打他是他错了,我道歉是因为我错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人事管理的关键就是公私分明,赏罚分明!

陈寿亭的人格魅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要成功,至少是要具备两点。很多年前看过 一个故事,一个欧洲的巨富时候,留下大笔遗产,无人继承。他临死前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正确答出这儿问题将得到部分遗产。他的问题是要怎样才能够赚到很多钱,成为一个巨富的人。于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人纷纷写信回答这个问题,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答案,可是一直没有一个是和死去的巨富给的标准答案类似的,直到几个月后,一个小女孩的来信,信上只有两个字野心。就因为这两个字,她得到了上千万的遗产。是啊,一个人要成功,必然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必须要有强烈的愿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陈寿亭当初还是乞丐的时候就很有志气,他要饭到锁子叔那儿,当锁子叔给了他半块饼的时候说。“我也是堂堂男子汉,我就不信我要一辈子饭”“等我有了钱,我给你老人家一座金山”。

或许我们会以为那只不过是很平常的的一句话,我们偶尔也会说两句的。可是,他不是偶尔,他不认命,他不相信别人生来就该吃好的,穿好的,而他陈六子注定一出生就是要饭的。那天夜里,他在大街上冻得要死,手舞足蹈得喊着天下皇帝轮流坐。那是他的狂气,是由于寒冷,饥饿,不公让他喊出了要争霸天下的决心。以后进入周家,因为自己要饭出身,所以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积极的学习染布技术,努力的做好染布买卖,终于一步步的走向强大,成就了周家也成就了自己。第二,是要能吃苦中苦的去实干,去实现自己的报复。光想不干,是空想家。空想家到处都是,往往实干的确少之又少。我们常常是有山靠山,在家靠

父母,出门靠朋友,其实,靠谁也不能靠一辈子,靠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自尊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历史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尊严来自于实力,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给自己面子,别人才会给你面子。“厚德载物”,对于陈寿亭来说,通俗一点讲就是知恩图报。陈寿亭发达以后,将对自己有活命恩情的锁子叔老两口供养起来,还让房东太太给他们当保姆,数十年如一日。同时,对于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周家也忠心耿耿,先替他们打发走了心术不正的染布技术工程师,又引导周家“通和”染坊,由小到大的成长起来。一直到自己英年早逝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周家的事。其实,人就应该这样,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就像陈寿亭说服他干爹辞退染布工程师的时候说的“这善和恶得分对谁”“咱这不叫卸磨杀驴,这是提前除害”。这就是陈寿亭最大的人格魅力之一,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现在的人有多少回记得别人的滴水之恩,往往是记得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你说周家这么多年 就没让年少的陈寿亭受过一点委屈,说实话那不可能,但是陈寿亭就是能记得别人的好,就是能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陈寿亭的路子比较野,走的虽然是正道,讲究诚实守信,但也不是本分、足金足赤的人。他大是大非还拿捏得住。这一点与工商巨子上海林家相似。林老爷对他儿子林祥荣说,林家搞过投机钻营,囤积居奇,发过不义之财,可没进口过一钱鸦片,没出口过一件国宝,也不能当汉奸!只有这样,旁人才可能敬佩你的人品。他也是奸商,他坑商会的人说买藤井布的就是卖国贼,坑孙明祖自己不会买藤井的布,却让卢家驹把孙明祖带出去玩,让藤井找不到买家,最后只能把布贱卖给他,他甚至六亲不认,和赵东初兄弟是亲戚关系,任然是狠狠的赚了他两一笔。但是他对孙明祖又是很仁义的,和孙明祖的交战之初,他给孙明祖假染方,让孙明祖亏大发了,又在关键时刻告诉他布要褪色,并告诉他怎么挽救。陈寿亭从不逼人到绝路,好几次藤井都被他算计,甚至在藤井倾销布那一次可以吧藤井弄死了。但是他又把全盘计划告诉了藤井,让他知难而退,而且是全身而退,藤井老泪纵横的感慨,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啊!还有赵家兄弟后来也受到陈寿亭很多恩惠,单是给军队印布分给两兄弟的订单早就弥补了当初赚他们的钱。充分说明陈寿亭是一个能守住大原则的人。在我们看来,卢家驹也许一无是处,陈寿亭却认为卢家驹贵在不争,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一个让字成就了他陈寿亭。所以后来在鸿聚染厂他坚持分给卢家驹一成份子钱,他知道他的成功卢家驹功不可没。我们一般的人往往容易夸大自己的本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争取的,在出了错,失败了以后往往又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古往今来英雄概莫能外,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过后,逃跑还几次大笑,表示胸襟广阔和内心的镇定。等安全回到家后,却大哭“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就是在埋怨现在身边的谋士不力,然后事实是荀彧,程昱早就提醒过他连环船要当心敌人火攻。陈寿亭14岁的时候提出辞掉那位周家的老师傅,他虽然知恩图报,但是又说出他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知恩图报那也要看是对什么人”。

上一篇:富村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汇报文档下一篇:被自己感动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