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2024-05-15

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励精图治,扎实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

残疾人温饱问题,是社会各部门共同职责,是各极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战略目标,我市残联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组织县市区理事长,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发展思路,有组织、有步骤的掀开了全市扶贫解困的新篇章。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落实经费,为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七年前,《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下达后,市残联领导班子,文秘部落克服民政代管工作不便,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全面汇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市残疾人扶贫中组织领导、社会动员、调查摸底、政策保障、奋斗目标、方法措施、部门任务等工作方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支持并批转实施,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局为成员的残疾人扶贫解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残联,办公室主任由市残联领导兼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3名,全市六个区县市残联也相继成立专班,抽调专门人员充实基层第一线,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扶贫组织网络体系,为解决落实办公经费,及时向市财政部门提出专报告,得到相关部门支持,解决了扶贫工作活动费近10万元,扶贫工作经费随残联事业费一起一并下达。各区、县、市残联上行下效,落实扶贫事业经费、形成了“有届、有人、好念经”的良好开局。

二、摸清底数,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

组织工作落实后,市残联积极组织市直机关、扶贫办、民政局、统计局等部门,会同区县市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同志一起认真学习,举办各种扶贫工作培训班、研讨班达10多批,累计培训人员达50多人次,使工作人员了解、掌握贫困残疾人标准、入户调查注意事项及统计方法、疑难问题解答等。入户调查统计员按中残联《残疾人贫困户调查表》以乡(镇)为单位,对残疾人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登记,摸清残疾人贫困户户数、残疾人数及贫困状况,建档建卡,登记造册,按《残疾人贫困户汇总表》逐级填写,上报市残联、市扶贫办等部门。通过近一年努力,参与调查摸底人数达800余人次,发放入户调查统计表等各种报表达4万多份,摧收各种报表达98%以上,收集残疾人扶贫等方面信息达3万多条,为今后制定扶贫解困工作提供了准确数据。在整个调查摸底过程中,入户跟踪调查是一个难度较大工作,特别在基层这种难度就更大,调查统计员克服了残疾人不想报、不愿报、经济收入不实报等各种困难,准确收集相关信息,有时,为核对某个数据,调查统计员来回几趟才能解决问题,一旦得不到理解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还要吃闭门羹,碰一鼻子灰。阳新县残联扶贫办一位同志,为到王英乡核对一组数据资料,受到一村民辱骂,腿也扭伤了,全身被大雨湿透了,人也生病了,但他还是带病坚持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全县扶贫对象调查统计任务。经汇总统计,全市残疾人贫困户达8400户,贫困残疾人数达3.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户数5880户,占残疾人贫困户的70%,可扶持残疾人人数29000人,占贫困残疾人总数的72%,应救助残疾人户数2400户,应救济残疾人数达7200人。

我们知道,扶贫解困是一项长期工作,并非一、二年内解决问题。市残联每年都将入户调查、解决温饱人数及尚待扶持对象进行回访,及时准确的填报《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统计表》,为下年度扶贫任务分解提供详实依据,同时每年将残疾人扶贫任务,以目标考核管理责任书形式分解到各区县市残联,以行政负责人签字,基层残联具体落实完成,形成各县市区残联扶贫解困工作做到年前有布置、年中有抽查、年底有检查、全年有总结“的比、学、赶、帮、超”的发展局面,为扶贫解困工作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扶贫任务,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三、抓重点、突难点,全面推动我市扶贫解困工作。

残疾人工作千头万绪,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康复工作是龙头,就业工作是重点,扶贫工作是关键,做好了残疾人扶贫工作等于抓住了残疾人工作这根红线,其它各方面工作也就容易解决,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领导带动、宣传鼓动、社会联动,形成良好扶贫解困舆论氛围。每年节假日,特别是残疾人助残日那天,市残联都得邀请市委、市政府、“四大家”领导走访残疾人贫困户,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志斌同志经常带领机关同志深入到大冶、阳机关报贫困残疾人家中访贫问

苦,带去募捐的衣物、慰问金、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在我市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现已形成一条不成文规定,几年来,市“四大家”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走访看望、登门拜访风气却从未停止,形成接力棒,一届传一届,一代传一代。华新水泥集团是一家大型水泥企业,他们历届领导班子与本单位贫困残疾人、大冶市一位扶贫对象不因领导变更而中断,无论企业红火时还是企业效益下滑时候,都一如继往,持之以恒。

广播电台、电视台、黄石日报等新闻部门,每年节假日或大型活动,都要在重要版面、黄金时间,增设新闻专题、专题报道扶贫解困先进典型,做到了“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形”。红领巾助残、志愿者助残解困活动在我市更是层出不穷,市财校、市卫校、市三中的师生、广场路小学、市府路小学、市老虎头小学,扶贫解困的感人故事经常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肯定与支持,全市范围内扶贫解困意识浓,乐善好施方式多。

2、充分发挥扶贫实体基地作用,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市残联积极为贫困残疾人脱贫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协调各部门关系,认真实施《湖北省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九五期间从市扶贫办、省残联、省农行争取扶贫贷款达350万元,开发扶持10个扶贫项目,组建8个扶贫实体,扶持2000多名残疾人贫困户脱贫,通过8个扶贫实体基地作用,辐射安置残疾人达2500名。市康源实业公司负责人祝焱军同志是一位双下肢残疾人,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市残联帮扶下,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安置贫困残疾人逐年上升,特别是九九年,市残联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给该单位解决康复扶贫贷款18万元,投资该单位项目改造,产值利税大幅度增加,安置贫困残疾人达18名,残疾人劳动报酬达800元/月。市德康冷食厂列为市残联扶贫实体基地后,与市农行协调将该单位冷饮生活线列为二00三年度康复扶贫申报项目,用抵押担保方式争取康复扶贫贷款20万元,在减轻了农行贷款本金利息风险性,同时又辐身安置贫困羡慕累计达12名,该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社会效益显著,正如贫困残疾人陈萍所说的一样:“我们残疾人能有今天,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娘家—市残联无微不致的关怀。也是市残联领导贯彻落实胡总书记„七一‟计划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为我们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又一写照。”

3、倡导“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定点包乡、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户,形成“帮、包、带、扶”到户到人新风尚。为有力推动我市扶贫工作,市委专题研究并行文,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一帮一,扶贫结对子”活动,该活动迅速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据统计,市直副县级以上单位扶贫结对子就达937个,四个城区结对扶贫达135人,大冶市结对扶贫就达850多户,上到市委书记、市长,下到一般职员,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结对贫困残疾人送钱送物。石灰窑区属城乡一体,人口达20多万的城区,市政协副主席、原副区长刘纳鹏同志经常带领民政、残联、妇联、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负责人走访贫困残疾人,并与该区河口镇一位残疾人结对子、结穷亲,经常挤出时间上门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市司法局用责任和爱心做好助残济贫工作,对大冶市曙光乡三户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历时4年,前后8批45次登门看望,捐款捐物12000余元,衣物鞋帽65件套,行程往返1000多公里的帮扶活动,使三户残疾人贫困户生产、住房困难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以恢复自身造血功能为止。

在整个结对帮扶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一九九八年夏,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袭击了我市城市与乡村,阳新县民政局局长、全国十佳模范公务员王贤田同志紧张的投到抗洪抢险工作中,这时他收到结对扶贫对象发来的求援信,称他家中田地被淹、粮食受灾,房屋浸泡在水中,随时有倒塌危险,全家人生活非常困难。王局长知道后毫不犹豫的拿了500元派专人送到那位扶贫对象家中,并写信嘱咐他们妥善安排生活,重建家园。“求人需求英雄汉,济人需济急时无”这位贫困残疾人拖着残腿向王贤田同志送来“情系贫困人,永不忘党恩”锦旗。

4、开展“四帮一带”活动,落实优惠政策,选好项目,学好技术,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我市阳新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人口达100多万,占整个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因此,做好该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市残联选定该县韦源口镇组建全市范围内第一家残疾人服务社,以点带面,推动发展。服务社在组建之初,孝市残联投入资金达2万多元,为该服务社健康发展提供

了一定经费支持,选用一残疾人负责服务社日常管理工作,为全镇贫困残疾人建立了档案,科技信息,互通有无,康复、培训、就业各方面工作全面启动,受到广大贫困残疾人好评。该镇一因公致残、长年卧病在床懂法律残疾人在家享受周围人群帮助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该镇社区残疾人解答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达250多人次。几年来,该服务社,共为全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提供就业、教育、投资等问题达200多人次。市残联为促进服务社健康发展与市内有关企业联系介绍选择项目,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劳动技能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现该服务社以富业养主业,成为“两个效益”齐头并进的综合服务社。该镇贫困残疾人多次向市残联领导写信,非常感谢党的关怀,残联的温暖。

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限制及外界的障碍,不可能同健全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但他们大都有一颗强烈脱贫愿望,都有一颗发掘自身潜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代表、管理、服务”功能的残疾人联合会,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康复、培训选择项目待方式,改善其功能,提高其素质,掌握其实用技术,为他们回归社会作出残联应有的工作。通过几年扶贫实践,我们认为只要创造条件,扶持得当,绝大多数残疾人完全可以通过生产劳动解决温饱,达到脱贫。据统计,几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达到脱贫。据统计,几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全市扶持贫困残疾人达30000多人,其中解决温饱达29000多人,有3179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纳入了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我们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实在,励精图治,我市残疾人扶贫工作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未来

篇2: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按照上级下达我市调研内容,现就我市残疾人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落实残疾人的特惠政策;残疾儿童康复当前面临困难与问题等四个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需要解决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在日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残疾人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教育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信访维权等方面。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实现就业。日前,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差,就业不稳定性、流动性大。少数私人企业为避税,名义上安排残疾人上班,实际上弄虚作假,占用残疾人就业指标,侵害了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我市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26万,目前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排0.25万,各单位分散安排0.3万,个体灵活就业0.5万,仍在0.21万残疾人没有就业,就业率为83%。各类残疾人由于残疾程度的不同,就业的需求也不同,聋哑人、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以及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的残疾人更是难以就业。个体就业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收入不稳定,无法交纳社会养老保险。为此,第一,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避免为了培训而培训,实现培训与市场需求接轨,做到培训与市场相结合,让残疾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达到培训一人、稳定一家、带动一遍、就业一群的效果。第二,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大对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扶持和奖励。从残保金中划出一块,制定个体就业残疾人奖励政策,为自谋职业的残疾人给予经费补贴,提高他们自谋职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对自主创业残疾人给予必要的扶持。第四,强化就业服务工作,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逐步转移工作重心,由残保金的征收向就业服务方向转变,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开展人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二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促进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目前仍有极端贫困残疾人1.3万,低收入残疾人3.5万,共计4.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2%,基层残联对扶贫工作整体上讲是重视的,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扶贫的办法不多、方式不新、投入不大、效果不够好,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停留在口头上的多,落实到行动上的少,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把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当地的大扶贫含金量不够,统筹安排不够、重点倾斜不实。在做大做强开发扶贫项目中,扶贫项目社会影响面不宽,引导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效果不够广,产生社会效应也不够深远。为此,一是进一步细化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优惠政策,扩大扶贫优惠政策的含金量。二是做大做强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形成在市或全省叫得响的项目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经费投入,搞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开发力度,在财政、银行、税务等方面为残疾人扶贫提供更多更好的经费扶持。

三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残疾人生存环境普遍比较困难,“城低保”、“农低补”太低。物价不断上调,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低保收入与残疾人家庭的实际生活不太相符。有的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双方下岗也比较多。家庭成员中的子女,最少的一人,最多的三人,大多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都在校读书,教育的投资较大,造成家庭生活的困难。为此,一是建议提高对“城低保”、“农低补”残疾人困难户的救助标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升而下降。二是建议省残联能不能仿效武汉市的做法,按人头对全省城镇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实行经济补贴。三是制定对残疾人家庭子女读书优惠办法,加大对残疾人家庭子女读书的补助,改善他们的学习及生存环境。

二、如何加强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调研工作。摸清残疾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住房、医疗、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等,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的困难和要求,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时,充分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在低保方面,降低残疾人的准入门槛,对“重残户”和“多残户”提高求助标准。在医疗方面,将城市残疾人全部纳入居民医保,农村残疾人纳入医疗统筹,对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展大病救助。在住房方面,对城镇的廉租房应划出一定比例,解决特困残疾人的住房。经济适用房对残疾人家庭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要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逐步解决无房户和危房户的住房问题。从各个方面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

第二,建设和完善各类残疾人政策保障体系。要在生产生活、就医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贫困残疾人生存状况。大力发展符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项目,扩大残疾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生活的特殊性,在现行的“城低保”、“农低补”制度上,对各类残疾人实行普遍倾斜政策。加快推进扶贫基地示范作用,立足城市、辐射周过、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如何体现落实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坚持以人为本,相继出台了针对残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采取措施,积极协调,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xxx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xxx市残疾人优惠规定》的颁布实施,更好的促进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了社会稳定。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文明进步和残疾人生活环境相矛盾。以前残疾人靠运营机动车养家糊口,而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三车”进行整顿,使残疾人“三车”秩序整顿产生的矛盾余波不断,原“麻木”车主在街头摆摊设点又与城市“双创”形成对立,双方利益难以协调。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对落后于城镇的发展水平。城镇医院相关残疾人减免政策在城区执行较好,而乡镇医院由于多种原因减免政策难以落实,农村贫困残疾人看不起病,“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农低保”的保障水平又很低,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社会救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城低保”只能解决贫困残疾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低保对象面临的就业、就医、教育、住房等问题较为突出,抗遇社会风险的能力有限,脆弱性明显。,xxx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的意见》,主要是解决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就业、住房、子女就学及法律救助等,但贯彻起来难度大,落实工作有待加强。

为此,一是建议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应适时进行专题检查,全面贯彻《xx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办法》,依

法推进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力度,督促全市各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二是建议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造血”功能差的特点,增强社会保障政策可操作性。比如:残疾人“低保金”发放能否不因临时短工收入而调整,不因找到工作而取消享受低保资格。三是建议“十一五”后期残疾人工作重点应放在基层残联和农村残疾人身上。促使农村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四是建议制定残疾人各种优惠规定的配套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将这些特惠政策落实到残疾人身,对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家庭在普惠政策基础上实施特惠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不打折扣,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议增加对残疾人各项事业的经费投入。对已纳入农低补贴的残疾人和城市特困户的残疾人,各级政府在原有打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对年均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一户多残”家庭,应给予适当补助。六是建议扩大残疾人免费乘车待遇,由下肢残疾人扩大到能参与社会活动的残疾人。一些省市的残疾人跟下肢残疾人一样,享受免费乘座市内公交车待遇,扩大各类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六是建议改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努力建设无障碍环境城市,加大残疾人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

四、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思考

残疾儿童康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和家庭对残疾康复认识的不足。残疾儿童家长在早期发现孩子异常时,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寻医问药,耽误孩子的最佳康复时期。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残疾儿童的康复,特别是6岁之前的早期康复,需要较强的各类专业康复人员在儿童最佳康复时期取得最佳康复效果。在我市康复机构内,除主要负责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外,其他康复员大多数为聘用的社会人员,只受过二级培训。三是社区康复员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由于机构经费有限,康复员的素质与技能无法进一步提升,从而影响到受训残疾儿童的康复质量。四是康复训练场地不足。残疾儿童康复需要功能齐全的训练场地,如教室、活动室、感统训练室等,目前,我市无法满足残疾人这一愿望。五是康复训练器材不足。目前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除了教室与寝室外,其他康复训练场所如个训室、感统室、活动室、律动室,目前还无法设置,一些专业的康复训练器材,价格昂贵,更不是一个机构自身力量能添置的。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康复活动的开展,对康复效果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六是康复训练经费不足,对脑瘫儿童康复所带来的制约。在各类残疾儿童中,除聋儿康复起步较早、早期康复与学龄教育体制较为完善外,智残、脑瘫,自闭症以及其他综合残疾患儿的康复形式不容乐观,缺少相应的康复训练器材与训练,运动功能无法得到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更为艰难。多年来,我市自闭症患儿大多送到武汉康复,费用高昂,家长望而兴叹,甚至半途而废。七是康复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二是缺乏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补助机制;三是缺乏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评估机制。

篇3: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一、我市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支撑,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通过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为大扶贫格局注入了活力,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扶贫开发进程。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三者有一定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为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的减贫脱贫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1、专项扶贫:夯实发展基础,切实保障民生。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项扶贫是指对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专项扶贫,其扶贫形式主要有: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整村推进、移民易地搬迁扶贫和以工代赈扶贫;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化扶贫和连片开发扶贫;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雨露计划”培训和科技培训、示范与推广;以农村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户以及重残人员、重大疾病无自救能力的困难户为主要对象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临时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过去五年,我市在农村贫困地区共投入扶贫移民资金33615.91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移民资金8842.26万元,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313个。这些资金的注入和项目的支撑,使扶贫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五年来预计在重点村解决了41308人的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600元,增长30%。二是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扶贫重点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丰富了贫困农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大部分村民购有手机,新建翻修了砖木结构住房,不少人还建起了高标准的小洋楼。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出行、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难题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的目标。四是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底,“雨露计划”累计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8803人,转移就业8363人,就业率达95%。通过扶贫、扶志、扶能,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起到了“一次培训、终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输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扶贫培训效果。同时,对全市农村对无劳动能力和低收入人群(31024户57938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仅2010年用于农村低保资金6500余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100余万元,有效地保障了这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行业扶贫:发挥自身优势,凝聚人心民心。

行业扶贫是国家扶贫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措施和政策保障的重要方面,并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前提与归宿,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近几年来,我市各行业、各部门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自觉主动地发挥行业部门自身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个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出色地完成了扶贫开发规划制定的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市县两级党政等综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各项方针政策,在扶贫开发事业的政治保障、组织协调、机制创新、队伍建设、营造氛围、协同工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市县经济工作部门积极实施财税扶贫、金融扶贫、投资扶贫、项目扶贫,努力完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引导增加信贷扶贫投入,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努力满足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积极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贫困人口从资源开发利用中切实受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农村电网改造、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建设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最优惠、最直接的扶持。市县农业等工作部门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使水利更好地造福贫困百姓,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支持贫困家庭因地制宜普及和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等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同时,带动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市县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部门,积极实施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计生扶贫、巾帼扶贫等扶贫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用于扶贫助学、科技培训及科技示范与推广、捐赠书刊开办农家书屋、援助村级卫生所、帮助贫困户中的领证独生子女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提供到户贷款贴息及扶贫项目、扶持巾帼创业等资金达2280余万元,不仅为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有利地推动和维护了我市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3、社会扶贫:雪中送炭,温暖贫困百姓。

社会扶贫,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在党和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通过物化的形式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安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部门,通过组织化的人的行为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近五年来,我市共筹集社会扶贫和公益项目建设资金近5亿元,仅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直接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就达1.5亿余元,尤其是“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开展四年来,市、县定点扶贫工作组共有232名副县级以上干部轮流担任了工作组长,920名干部轮流在重点村工作过,37位市级领导,40名县的主要领导直接挂到重点村,负责指导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同时,市委、市政府还为107个重点村派去了由市、县229个单位(部门)组成的58个扶贫工作组,开展一对一帮扶,帮扶资金达1738.135万元,帮扶物资折款160.33万元,帮助争取有关部门无偿资金3843.11万元,助学、走访慰问资金155.89万元。在继续实施党政机关结对包扶贫困村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了城乡结对帮扶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选派了由市、县680个单位组成的223个工作组下到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建设村级党组织活动办公场所,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共投入扶持资金8652.5万元,其中,党建帮扶资金1672.5万元,223个工作组680个单位帮扶资金6980万元。通过帮扶,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得到改善。另外,我市还开展了“万人帮万户”、“千企联百村”、“万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等活动,每名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送一张“连心卡”,告诉他们有什么想法、需求和愿望可通过“连心卡”进行联系,并认真记好“民情日记”,梳理困难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开展这几项活动捐助资金(含实物)达2500万元,帮扶对象人均受助1000余元。在扶贫帮困中,除资金(实物)捐助外,还因人而异,分类施保,提供支付信息、指导劳动技能、发展家庭种养业、介绍就业岗位等帮助,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

二、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是在扶贫开发历史进程中伴随而生,为我国的减贫和缓解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克服。

1、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还不太统一,积极性还不够高。

如有的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贫困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只要经济发展了,贫困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有的人认为扶贫开发对GDP和税收的增加贡献不大,抓得好不好不影响全局;有的人还认为国家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温饱问题作了“兜底性”安排,贫困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开发式扶贫不如救济式扶贫。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干扰了扶贫开发进程,并动摇民心。

2、单位帮扶工作任务重,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几年,各部门都开展了一些挂点活动,如农工部门的新农村建设点、组织部门的创“五好”基层党组织联系点和社区结对帮扶点,加上扶贫部门的挂点包扶贫困村,都得拿出钱来帮扶,少则1—2万,多则5万、8万不等,如何筹集资金成了各单位的一大难题,积极性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扶贫机构设置不统一,协调统筹功能弱。

相对来说,扶贫机构是一个成长中的机构,其性质为议事协调机构,本身就带有不稳定性和可忽视性。从全国各省和我省各设区市的扶贫机构设置看,机构性质各异,有独立的、有隶属的、有混合的,有行政的、有事业的;机构级别不一,省有正厅级的、有副厅级的,地市有正县级的、甚至有副县级的;机构名称多样,多数称扶贫办、有的叫扶贫和移民办、有的叫协作办、还有的叫扶贫移民局等等。机构设置上的不统一、不规范,虽与各地扶贫任务的轻重有关,与其职能相统一,但更多的反映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的认识存在分歧,对扶贫事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贫困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从体制上、从长效机制上予以解决。试想,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机构设置为平级机构甚至更低,扶贫部门如何正常有效地协调强势和高规格部门?又怎么去协调、统一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尽管各级都设有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虽然是一个实体机构,名牌很大,都是由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由相关实力部门组成,但现在关键是落实得不太好,工作更多的是靠扶贫部门去协调,责权不统一,扶贫部门也就很难承担起工作重任。

4、扶贫立法滞后,扶贫工作社会责任和执行力大打折扣。

由于扶贫立法滞后,实行政府主导、扶贫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很难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尤其是扶贫资源整合难度大,各行各业都拥有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济困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都是缺乏政策约束力的具体体现。

三、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新的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确保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消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这就要求我们要合力推进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一轮新的扶贫攻坚战,使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全面发展。

1、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统一。专项扶贫要改变过去投入分散的状况,主要瞄准重点区域和贫困农户,以整村推进为基础,以农户脱贫为目标,集中用于培育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提高贫困地区综合素质及发展能力,尤其要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的资金规模,创新和完善项目直补、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同时,要做好库区、深山区扶贫异地搬迁和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行业扶贫要着眼于资源整合、力量集成,把优先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并指导本行业完成本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扶贫任务。从萍乡实际出发,尤其要在“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计生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扶贫开发与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扶贫要挖掘潜力,扩大领域,在切实加强定点扶贫的同时,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积极调动、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把定点扶贫、领导牵头、部门联动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区域综合发展,党建扶贫双赢,真正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

2、加快扶贫立法进程。

要真正构建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只有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扶贫的法律地位、领导责任、目标管理责任、资金投入责任和社会支持责任,来强化全社会共同的认识,从而为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3、提高扶贫工作部门地位。

随着贫困对象脱贫难度日益增大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扶贫部门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与当前扶贫部门较低的职能地位不相称。为此,必须让扶贫工作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和行政权,才能担当起协调统筹责任,才能确保管好用好扶贫资源,达到真扶贫、扶真贫和扶贫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4、建立长效大扶贫机制。

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又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扶贫工作条块分割的体制,无法形成有效的分工与配合机制,也不利于在源头上对各项资金进行整合和统一使用。因此,省、市、县都应建立一个能够整合政府各涉农部门资源,形成一个能快速决策、协调一致的长效大扶贫机制。同时,要从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认识问题,才能克服体制局限和部门偏见,使新一轮扶贫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5、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领导。

篇4: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关键词】残联;免费白内障;术前组织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95-01

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资源贫乏,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及文化上的障碍。虽然近十年每年都有相当名额的免费白内障手术,但那里仍有大量的白内障患者得不到治疗或不愿接受治疗,白内障手术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3至2009年我院组织人员配合残联进行积极的术前组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组织宣传:

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大幅度减少了盲和低视力患者,但是由于宁夏南部山区信息闭塞,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障碍,使得白内障患者得不到治疗,缺乏对手术益处的认识使患者拒绝治疗。残联免费项目一旦确定,立刻组织人员进行大量宣传,落实到各乡村,依靠政府,动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深入到各家各户,做到家喻户晓。残联人员走乡串户的普查,登记造册。同时组织白内障术后,效果满意,视力提高明显的患者团在各村进行正面巡回宣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动员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最好方式[1],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二,定点定时医学筛选:

尽管农村有大量的低视力患者,但有一部分并不是白内障,目前我国盲的主要原因為白内障,其余依次为角膜病、沙眼、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病、先天或遗传眼病、视神经病、屈光不正或弱视和眼外伤。这就要求眼科人员下基层筛选,减轻患者往返的负担。由残联人员预先约定,每天100名低视力患者在所在乡卫生院聚集,缩短就诊距离。我院组织3位医护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副住任以上医师带队,以防漏掉核性白内障等早期不易诊断的白内障,携带裂隙灯,眼底镜,眼科A/B超等设备前往,详细检查角膜,充分散瞳检查晶状体,眼底等,排除其他低视力病,明确诊断为可手术的白内障,给予泪道冲洗排除泪囊炎,单纯泪道阻塞者仍给予手术机会,详细登记造册。在当地卫生院测血压,血常规,血糖,心电图,有异常者给与积极治疗。

三,统一定额抵达手术医院:

由于患者经济承受能力低,当地医院没有手术设备和相应技术的眼科医师,我院没治疗白内障的手术车,因此,手术适应症明确的患者由残联统一组织带队,每天最多30名前往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统一返乡。

四,结果请自己添加数据

讨论:虽然残联免费白内障手术已间断开展有10余年,但是,由于广大农民信息闭塞,残联人员有限,与政府部门脱节,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患者缺乏手术信任,早期开展的白内障手术质量不高,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不佳,部分医院将防盲致盲手术作为青年医生的培训手段,造成医源性白内障致盲率高。多数患者缺乏手术益处的认识,,严重影响到白内障手术率,不仅如此,相反,一部分经济收入相对较好的关系户乘机骗取名额,造成国家扶贫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据调查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承担不起往返的路费,检查费,住宿费而不得不放弃手术机会。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的资源投入,根据不同地区做好财力资源规划,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根治我国的可避免盲。以往的白内障手术中,医院侧重手术中的组织而忽略了手术前的组织,虽然,残联工作人员下基层竭尽全力宣传但因相关医学知识不足,没有说服力也是导致白内障手术率低的原因之一。在我们的协助下残联免费白内障的手术率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大大降低农民在免费白内障术前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5: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结对扶贫工作总结

楚雄市残联的扶贫联系点是三街镇酒簸村委会。市残联认真贯彻“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方针,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楚雄市“十一五”单位挂钩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和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知民苦、解民忧、捐资捐物,扎实的抓好扶贫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市残联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传达学xxx省、州、市有关扶贫工作的会议精神,以及党办通(2008)13号《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单位挂钩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使干部职工认识到扶贫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认识到扶贫济困不仅是弘扬良好社会风尚的美德,也是每个单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市残联高度重视挂钩扶贫和结对扶贫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而且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扶贫工作组,进驻扶贫联系点。

二、摸准村情、制定规划

三街镇酒簸村委会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委会,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及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残联干部职工经常深入扶贫点,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准村情,找准扶贫结困的切入点,并与村委会干部一道,多次反复研究,为该村委会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脱贫解困经济发展思路,即稳粮、发展药物种植、畜牧养殖业,兴经济林果。同时,把“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采取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即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三、围绕规划,狠抓落实

1、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意识,增强应用能力,为了使广大农户能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市残联积极协调科协、农科等部门,并结合村委会实际,开展以粮食种植、药物种植、畜牧业养殖、林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等农村新兴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100人。通过培训,使广大村民能掌握1—2项农村新兴实用技术,为广大农户脱贫解困奔小康打下了基础。

2、春耕生产期间,市残联干部职工积极深入酒簸村委会,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好农户的春耕生产和农业科技措施的落实及推广。同时,积极的为群众解决春耕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围绕经济发展思路,帮助、支持村委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种植项目的引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为8户残疾人结对扶贫户购买化肥16包、捐款1200元。

5、结合中国残联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对酒簸村委会的贫困残疾人给予项目和资金的倾斜、照顾,极大的改善了酒簸村委会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生存环境。

通过市残联全体干部职工的帮扶,酒簸村委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村委会的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户有了一定增收,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与脱贫解困奔小康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做好扶贫济困工作,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酒簸村委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篇6:残联扶贫的工作总结

残疾人创业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标志,围绕残疾人扶贫这个主题,沛县残联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这个模式,以扶贫基地为载体,配合有效的技能培训,使扶贫工作深入有效开展,让4500多位残疾朋友实实在在感受脱贫致富的快乐。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培训强技能。建立残疾人求职创业数据库,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学费、交通费和技能鉴定费等费用由残联全额买单。注重挖掘培育有创业潜能的残疾人群,对具有一定经营经验、创业理念的残疾人,重点施教、重点指导,促进创业。三年来累计培训残疾人800人次,95%以上的受训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是建基地促创业。采取“残联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积极实施“残疾人扶贫基地共建工程”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县已建成残疾人培训创业示范基地2个、集中就业扶贫基地6个;依托基地,采取“合作社+残疾人+基地”模式,创建残疾人专业合作社15家,吸收社员2200户。其中由沛县残联主导、引领、组织残疾人自主创办的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占地512亩,建成蔬菜大棚286个,按照“合作社管理、股份制经营”方式,以一批残疾人创业能手为骨干,吸纳192名残疾人从事蔬菜种植,实现当年脱贫,在沛县及周边地区引起轰动,闯出了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上一篇:哈工大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开通下一篇:广东(粤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