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课后的婚礼

2024-04-12

放课后的婚礼(精选9篇)

篇1:放课后的婚礼

请你们走到前台的正中站好,前台摆放着两只可爱的白鸽,此时此时刻两位新人要准备放飞你们心中的心愿,把你们的心愿寄托在这两只可爱的白鸽身上,放飞到蓝天之中去采集你们美好的心愿。把你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喜悦,能够共同容入这一片美丽的天空。所有来宾也一同将手中的汽球放飞到这片美丽的天空,祝福这对新人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永远的相依相伴,永远的恩恩爱爱。所有的喜悦都围绕在两只白鸽的身上,请两位新人听我的口令,1,2,3,go!所有飞向天空中的祝福。将会围绕你们一生一世祝福现场的所有相爱的人,一生一世永远幸福

 

篇2:放课后的婚礼

综观这些课后习题, 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夯实语文基础。

不论在哪个年段,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一课的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均有朗读课文, 第二题均为用钢笔描红临帖, 第三题大多为常用词语的训练。这些练习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工具性, 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和书写, 读好书, 写好字, 夯实语文基础。

2.重视读写结合。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设计, 兼顾了理解和表达, 很多课文出现了读写结合的练习题。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后练习4: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诺贝尔》课后练习4: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 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这样的练习题在整册教材中出现7次, 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把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在阅读中学会表达, 在表达中加深理解, 读写结合这类习题的设计使之相辅相成。

3.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标指出, 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以, 很多课后习题还直接对本年段、本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变色龙》课后练习3: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莫高窟》课后练习4: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天火之谜》课后练习4:按照分好的段落, 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综观这些习题, 都是在教学生学习概括的基本方法。编者从整体把握, 分步骤进行。先根据段意分段, 再编写提纲, 然后按分好的段落选择文中语句概括段意。这样的设计, 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分散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这样的设计与编排可谓匠心独运、用心良苦。

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该怎样用好课后习题呢?

1.制订教学目标。

李海林老师说过: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 在相当程度上, 是由助读系统、作业系统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和学生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练习题。小学语文教材中, 教学目标都是以暗线的形式编排在课后习题中。以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该课课后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默读课文,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4) 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深入研读文本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制订本课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感受父子情深。 (2) 读懂高尔基写的信的意思, 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 (3) 能写好一封回信, 书写格式正确, 内容具体。这样的教学目标, 涵盖了朗读与背诵、理解与感悟、表达与写作诸方面的要求, 符合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注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在以往听课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目标定位只是第一、二个, 忽视了第三个目标的落实。其实,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弱于理解能力, 写好这封回信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 其实学生会的反复教, 不会的又不教, 这样的课堂是高耗低效的, 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把力气花在学生不会的知识点上, 让学生由不会到会, 由不知到知。如果能正确把握与运用课后习题, 就会使教学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确定重点难点。

奥斯贝尔曾说过: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 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制订教学目标后, 还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们还应区分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时,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还有哪些不会, 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这个时候, 我们不妨“动手试一试”, 自己做一做。同样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四道课后习题中, 其中最难完成的就是“写一封回信”, 这就是教学难点,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这一封回信, 必须要花费一节课时间。而第三题“摘抄最值得积累的语句”, 读读课文就会发现, 首先是第四、五自然段, 因为写得很美。还有就是高尔基的一封信, 因为信里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教学重点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朗读、感悟、理解、积累。其实很多课文的教学重、难点都可以用“做一做课后习题”的方法确定下来, 既贴合学生的实际, 又易于操作。

3.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制订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落实这些课后习题的过程。还是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这些教学过程是不可少的: (1) 自读品悟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美景,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作者的写法。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 学会积累与表达。 (2) 在教师的引导下, 读懂信的意思, 明白为什么“给, 永远比拿愉快”。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给”是什么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给”又是指什么呢。 (3) 指导学生写好一封回信。这样的教学过程, 条理非常清楚,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而这样的教学过程, 就是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设计的。

4.指导学习方法。

我们教学中常说,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而很多课后习题的设计, 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金蝉脱壳》一课的课后练习4是这样设计的: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 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这样的设计, 给教师提供了教学方法, 也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问题, 让学生根据习题的要求, 按“画语句———读一读———写批注———谈感受”的步骤, 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而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是高年段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 也渐渐掌握了理解与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会怎样去学懂一篇课文, 怎样去感悟赏析语言文字。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样的教与学, 才是真正有效的。

5.进行预习反馈。

篇3:放花灯放纸船放你丢脸的小趣事

你会遇到很多可爱的小片段,这些小片段正在上演的时候。兴许会有巴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或者不要活了啦这样的小冲动。

喵,可是时光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呀。

这些小片段。似同魔力般在很久后你的回忆里变得惊心动魄起来。

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

你猜到了么?

瞬:

想了半天,要是长这么大还在走马路时摔跤真的是……

小风子1读书…

上课睡觉流口水,水漫到隔壁桌。

Melvins

装B说错话。

被别人揭穿。

小丸子

和男友手牵手骑自行车,还多浪漫的,还哼着小调呢,结果,两个人的车头搭在一起了,我从车上摔下来,还很戏剧地在地上打了两个滚,结果他倒很配合,居然下车,抱着我哭,搞得跟案发现场似的……

太阳饼

在吃东西的时候,听到搞笑的事……一下啧出来……

丝袜套头再出门

和喜欢的男生在一起,却无话可说,我想打破僵局,却一张嘴冒了句:“你眼睫毛好长哦~”,说完就囧死了。

Mr Child

小学边唱歌边走路,结果一跤滑倒,于是顺势在地上打两个滚,学武打动作站立而起,假装自己是刻意去做的。

Mr Child

放学回家手插裤兜里,发现裤兜是斜向后的,低头一看屁股口袋都在前面了,狂奔回家脱裤子重穿。

伍春

牛仔裤前门没有关,但是一直手插裤袋,两个同学路过都不告诉我。

XX。那天的内裤上遍布小花……

乙巫

公共卫生室,正在专心削黄瓜皮的我。听到同寝室的问。你下午上课么、有什么谋、几点的啊”,我头啊没回——具体回答,后来同学说她在跟别人问好……

MONKEY d(-_-)b

想扶盲人老爷爷过马路,结果人家说他在等公车。

有次值日该我檫黑板,檫着檫着本来揣在兜里的卫生巾掉在了地上,有位男生还很好奇地大叫,那谁,你东西掉了。

已注销

真的好多好多。

初中时候两个女同学骗我说XXX(我暗恋一男生)在我们班门外说要找我,我蜷缩在座位上那个羞涩的啊尴尬的不好意思的……

边上的同学都在看我。

最后我终于鼓足勇气出去教室——

发现除了个班主任啥人也没有。

然后知道被耍了,回到教室大家都在笑我

柒柒|米有谁

拿一圆筒冰淇淋的免费券想去换圆筒。

去的路上心里很纠结,觉得就换一圆筒是否有点太丢人。经过无数次心理斗争终于走进KFC。

当我不好意思地掏出免费券时,帅帅的点餐员很囧地说:对不起,这是麦当劳的。

我……

FIONA

小学的时候有次放学蹈上边走边和同学说老师坏话。

不经意间回头看,天啊老师就走在我们后面。

当时老师还很不好意思就急匆匆地走了,留下我和我同学都囧死了。

后来老师就对我们俩超好……

我们勇敢并积极向上着。

故事里的花有明亮的,暗淡的。无光的……

可是,我深信。

篇4:瓦斯抽放管路重力放水器的应用

为解决瓦斯抽采管路积水问题, 大多是在管路的低洼处安装放水器来排出管路中的积水, 但这种方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将管路的积水排出, 并且要时常对放水器进行维护, 同时放水器的安装增加了矿井的生产成本。如何解决抽采管路积水是提高瓦斯抽采效果的关键。

邯矿集团陶二煤矿是高突矿井, 瓦斯抽采是矿井瓦斯治理主要方式, 在抽采系统运行中, 由于瓦斯抽放管路内积水, 大大影响了抽采效果。采购一般的自动放水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安装人工放水器既无法实现自动放水, 又浪费了人力, 放水效果不尽人意;因此, 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研究, 制作了重力放水器, 利用物理学原理来实现自动放水除渣, 以便更好地解决瓦斯管路积水问题, 提高瓦斯抽放效果。

一、重力放水器的工作原理

1. 重力放水器的结构。

重力放水器结构相对简单, 主体是一趟50 m长的DN225 mm排水管路, 上端口设两趟Φ63 mm透明胶管与瓦斯抽放管路相连, 一趟连接在瓦斯管路下部, 用以放水, 一趟位于瓦斯管路上部, 用以平衡负压, 下端口设一挡水盲板, 用螺丝固定在排水管路末端, 挡水盲板可以通过螺栓自由活动, 如图1所示。

2. 工作原理。

重力放水器是使用一趟50 m长的Φ225 mm排水管路, 布置在巷道坡度较大的斜坡上, 当水流经瓦斯抽放管路放水口时, 会经放水管流入重力放水器, 由于放水器与瓦斯抽放管路连接, 二者内部负压一致, 当放水器内水的压力P大于管内负压P时, 则水流推动挡水阀门, 自动排出。

公式中:P水=水压, Pa

ρ———水的密度, kg/m3;

g———重力加速度, m/s2;

l———积水段长度, m;

a———巷道与水平面夹角

二、现场应用

1. 现场概况。

陶二煤矿瓦斯抽放主管路在-711 m北大巷回风通道与瓦斯抽放巷交叉口处汇合, 瓦斯抽放巷通过钻孔与地面瓦斯抽放泵站相连, -711 m北大巷回风通道与瓦斯抽放巷交叉口为主管路最低点, 矿井瓦斯抽放都经过此处, 造成该处极易积水及煤渣。由于-711m北大巷回风通道为一角度较大的斜巷, 因此, 根据现场实际条件, 经过技术人员摸索, 制作了重力放水器, 即在斜巷内铺设一趟放水管路, 利用物理学原理, 当水压大于管内负压时, 便可实现自动放水。

2. 使用效果。

(1) 重力放水器容量是原自动放水器的210倍, 放水量由原来的5 L/min提高到300 L/min, 放水速度提高了60倍。

(2) 瓦斯抽采管路内抽采浓度由原来的6.5%提高到15.2%, 提高了瓦斯抽采效果。

(3) 制作放水器的管路均是回收的Φ225 mm抽放管路, 挡水阀门为本单位焊接, 材料成本费大约为600元, 焊接材料需消耗1个人工, 大约100元, 共需700元左右。

市场购入大容量放水器成本5000元, 重力放水器节约成本4300元。

(4) 取消了人工放水, 减少了人工维护成本, 既减轻了劳动强度, 又降低了工资成本。

三、结束语

1.

采用重力自动放水器可以实现抽放主管路的排渣放水需求, 减小抽放系统的阻力, 保证了各抽放地区的抽放负压需求;有效提高抽放效果。

2.

重力放水器结构简单, 制作方便, 成本低廉。

3.

根据矿井巷道条件和瓦斯抽放管路布置特点及放水需要, 可以自行确定放水器管路铺设长度、所选材料直径大小。

参考文献

[1]余天明.自动放水器在瓦斯抽放系统中的应用与改造[J].煤矿现代化, 2010 (01)

[2]郝全明, 白豹, 孙晶, 周连春.高负压情况下新型放水器的研究与应用[J].成果应用, 2010 (06)

篇5:放苍蝇放出来的事情

如果非要叫这个东西为作品,我认为这个作品是成功的,作者成功的和观众发生了互动,也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甚至媒体也参与进来了,公安局也加入进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品,引发了在场者与围观群众的诧异、赞赏或厌恶,算得上成功吧,这眼看着就要进入美术史补齐之前大火烧掉G8的后损失的那几页了。这个作者在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的表演更是成功,不仅惊动了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招来了公安人员,而且还在微博上骄傲的宣布被警察询问,这是当代艺术圈多么让人佩服的事情,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显然这个艺术家做到了,按照艺术的逻辑,对抗不仅体现在了与沃霍尔,还有重点美术馆,还有官方,还有国际政治,总之批评家这些年能解读出来的热点词汇都能塞上去了,所以这个作品成功了,这就是这个时代,艺术在中国的逻辑。

艺术重要的不在是美,而是承载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宽泛,这是idea呢还是method?艺术表达越来越像有一个好的idea,需要的是想法而不是方法论了。艺术没有美感罢了,最终所谓艺术作品就是和动画里的“震你一下”巧克力一样。重点是震你一下,放苍蝇这个作品果然是震我了一下。

但是,放苍蝇是不对的,自己养着当宠物没什么不好,在公共场所放苍蝇的确不是一件对的事情。

美术馆有公共伦理道德标准,艺术家也应该有自我标准,放苍蝇这种事情是不需要争论的,如果放苍蝇也成了作品,那是不是在美术馆放毒蛇放火放原子弹也叫作品呢?有些东西只能叫方案,但是不要真做出来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还要争论。

当年朱昱吃小孩的事情也算个作品,这也算作品,什么都叫作品,拉屎也叫作品,这个时代,当代艺术就这么被妖魔化了,我哲学思考啊社会学啊,福柯啊鲍德里亚啊什么的,艺术的本初是什么,艺术难道就是要做这些东西?蔡元培说美育取代宗教,艺术如果是这么一个宗教,谁去信仰?有时候我以浅薄的艺术史知识认为当代艺术在中国是被异化了的,一段时间特反感听到作品这个词,学院内很多人没明白作品和作业的区别,学院外的基本做什么都可以冠之以作品,艺术真的要把这个国家做艺术的人异化吗?究竟是我们搞艺术,还是被艺术搞了。

再说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其实大部分人去看展览都是怀着朝圣的心态去看的,也就意味着其实展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博伊斯在中国的首展,也是大师的展览,艺术在当代就是要造神的,艺术最终不在于表达了什么,而是艺术是谁的艺术,艺术史是谁的艺术史,当代艺术在我看来除了新创作的作品具有某些现场效应之外,其他的还真不如去看文献,其实展览就是一个形式,当代艺术越来越被文献化,看展览的出版物有时候是个不错的选择,反倒能更加深入,展览是信息和知识生产的方式,也应该存在。至于长远来看,可能看文献更加充分。

总之,放苍蝇这个事情就是一个事件,我无法将其归类为作品,对于一个妨碍公共秩序的行为,非要冠之以作品的名义,我不明白。

微博上的声音

@华韡华:#苍蝇和安迪沃霍尔# 2013年9月29日下午五点,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我带领苍蝇军团的弟兄们在这里完成了我的作品。沃霍尔美术馆馆长埃里克夏纳先生面带笑容的说:“看到中国的艺术家朋友在这里做了他的作品,我们感觉到就好像沃霍尔回来了!”

@朱其在这里:我支持安迪·沃霍尔开幕展的苍蝇作品,这至少反映了年轻艺术人的叛逆精神。我很惊讶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这是恶心,这是近些年美院小清新导向扭曲年青人的表现,在任何一个先进的文明国家,现在都会对这类苍蝇作品的艺术行为一笑了之,没想到在如此文化包容的首都,还会有人这么狭隘地报警。

@刘化童:【苍蝇占领美术馆】央美美术馆的沃霍尔展,先是密密麻麻的人,然后是密密麻麻的苍蝇,再然后密密麻麻的人散了,最后只剩下密密麻麻的苍蝇。据说是美国领事馆某文化官员讲话时,有人释放了成千上万只苍蝇,现场已有人报警。这比占领华尔街牛逼多了。

@Lotus_ZH:苍蝇飞进了沃霍尔在央美的开幕式现场,据说,媒体都去拍苍蝇去了,这回,苍蝇可抢了沃霍尔的风头。 没有被通知的沃霍尔美术馆馆长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行为艺术,只能微笑着说,啊,感觉沃霍尔又回来了一样。

篇6:放课后的婚礼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够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 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分布图的阅读,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强化地理空间感。在教学方法方面按照原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 只需从课本中勾画出重点, 教师略加讲解, 也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却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会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在最初备这节课时, 原计划讲一些基础知识, 设置一些情景, 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如地震, 首先复习一下相关基础知识: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线、震中距、深浅源地震的区别及划分等, 再利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地震片段, 让学生感受地震破坏力之巨大。此时, 再设置一些问题:地震会发生在我国哪些地区, 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地区, 地震分布有规律吗?我们能预报吗?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完成教学。

利用这种方法在二 (11) 班进行了试讲,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任务也能够完成, 但总觉得有一些欠缺。和同学进行座谈了解发现, 学生当看到影片时, 很兴奋, 注意力也高度集中, 影片过后, 对地震产生原因的分析, 兴趣不高, 等待老师给出答案。到了地震逃生阶段, 就有点乱, 许多同学没能真正掌握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 甚至对已掌握的都产生了怀疑。而谈到泥石流和滑坡, 很多同学都将两者混为一谈。

针对这一情况, 我在二 (12) 班进行了调整。大胆删除了视频, 在基础知识复习部分, 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 而是采用谈话模式, 让学生讲自己了解的地震知识, 每人说一条即可, 全班同学跃跃欲试, 将要复习的知识, 全部再现, 并讲出了很多新知识, 甚至有一些是老师也不很清楚的。说明学生的知识是很全面的。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知识再现, 也掌握了学生的知识底数, 对掌握不准不全的, 及时补充, 对于掌握有误的及时纠正。最后再引领学生总结归纳这一部分知识, 形成知识框架, 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随后给大家一段文字材料, 让同学们分析这段文字材料反映哪些问题。并帮助同学分析关键字, 请同学进行归纳。通过示例材料的分析,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材料问题的信息提取, 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后面的泥石流与滑坡则采用对比教学法, 让同学对比填表, 根据概念、影响因素、分布地区等分析其异同点, 找出其关联性。

对比两节课, 我发现, 第二节课的效果更明显, 学生在反馈中提到, 上课中想把问题弄明白, 提出问题, 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很有成就感。有些材料题以前不知所云, 现在有了解题方向, 这节课收获很大。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选修本的教学, 就更不能单纯做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课本上能够一眼就看明白的, 最好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授, 而是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加以引导。而对于难度一般的问题, 则鼓励学生小组内探究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教师帮助分析, 最后得出由学生自己推出结论, 这样不但记忆深刻, 而且方法也会掌握牢固。对于分组, 要本着各组均衡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同时引领学生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总结中, 既要有本组的文字材料, 还要组员进行答辩, 这样既鼓励大家集思广益, 又不让学生的惰性进入小组, 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

这两节课, 成功之处是教学思想上已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 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能力培养上;教法上, 虽无定法, 但以激励、引领、鼓舞, 重视每一名同学的积极参与为法, 以教师的少讲、点拨为主, 引领学生探究为法。回顾这两节课, 虽有收获, 但仍有不足, 比如由于时间问题, 后面泥石流和滑坡展开的不够充分, 两者分布地区为何不一致等问题虽留到课下解决, 但仍显紧张, 建议将本节改为两课时, 更能充分展开。

篇7:观课后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观念;创新精神;教学方法;活动课;交流反思

2012年12月3日,我校每年一度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拉开了大幕。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立足课堂观察,构建有效课堂”;活动目的:1.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人十分愉快地参加了初一(2)班思想品德课、初一(3)班音乐和美术课、初二(2)班物理课以及高一(2)班化学课的观、评课活动,受益匪浅。观课就像照镜子,参加这次观课活动,也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

一、通过这次观课活动,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

所谓观课,就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与思考,获取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信息,以作出相应地判断和评价。观课评课是教师展示个人业务水平和教学个性的平台。因为上课是教师劳动最为集中的体现,所以,教师个人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风格等,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直接的展示。教师个人可以借助观课评课活动,向同行传达自己的教学主张,向评价者显示自己的专业水平。观课评课是同行之间进行业务交流以及互帮互助的必要活动。上课是教师的专项劳动,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的工作,具有教师工作的共通性。所以,观课评课是教学业务交流中最好的手段之一。观课评课是评判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既然上课是教师劳动最集中的表现,那么,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表现去全面了解和准确判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观课评课已经成为师资遴选和教师业务考评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感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如:王欣老师在初一(2)班上的思想品德课“感悟青春”。她通过“三站式青春之旅”和“乐乐的三篇日记”的教学情境创设,较好地对该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处理。

三、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如:袁静、索丽姬两位教师在初一(3)班上的音乐、美术合课“春之声——艺术创作实践”。她们通过精心设计,用声音、色彩、绘画、表演等创作活动将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课堂创意,良好的跨学科结合。

四、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看到,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如:刘露萍老师在高一(2)班上的“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种性质,Al(OH)3的制备”化学实验课,就是如此。

五、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坚定了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的认识

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会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六、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一件东西,也会有瑕疵。而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观课后,议课交流的焦点应该是一堂课的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前提应是通过观课活动,对在课堂教学观摩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以此为据,在评议课中再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作出判断和评价,并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提出合理的意见。观课后的交流,作为观课者、被观课者都不应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我认为: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篇8:放课后的婚礼

关键词:“收”,“放”,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中经常听到“先放后收”和“先收后放”的说法。古代作文教学较为崇尚“先放后收”, 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提出:“凡学文, 初要胆大, 后要小心—由粗入细, 由俗入雅, 由繁入简, 由豪荡入纯粹。”[1]这里说的就是开始写作要大胆一些, 放开思想, 不受束缚, 然后教以写作规律和规矩。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讲道:“作诗文必须放, 放之如野马, 醻跳跑嗥, 不受羁绊。久之, 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 必俯首乐从。”[2]这对写作需要放开思想和规矩做了形象生动地描述。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对古代作文教学中“先放后放”做了明确表述:“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写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 等有了一定基础再要求精炼严谨[3]。那到底何为“收”, 何为“放”?在作文教学中是否要刻板地遵循“先放后收”或“现收后放”吗?对此, 本文结合古代教学经验, 立足现今作文教学实际, 从作文“收”与“放”的本质内涵和意义出发, 重新对“收”与“放”进行一些思考。

一、“放”: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作文灵魂

现今作文教学中, 不少学生谈作文就感觉如临大敌, 勉强完成也是生搬硬套、胡编瞎造, 教师对此头疼不已。仔细分析原因, 我们发现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实现某些教学目标, 而过分用“规矩”、“法则”束缚学生, 使学生觉得作文是项艰巨的任务。学生本来应该是充满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个体, 太过于束缚他们的天性就像用铁丝曲折过的“病梅”, 虽有病态之美, 却千篇一律, 毫无个性可言。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忽略写作教学的初衷。什么叫“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4]写作就是让学生合理地将思想、情感表达出来。“放”的目的也在这, 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作文的灵魂。教师在实施“放”的过程时, 可尽量引导和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 品悟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生活是学生写作材料的来源,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5]。学生在真实生活中, 眼睛看到的, 耳朵听到的, 一切可感可知的事物都是他们写作的材料源泉。若能放开学生写作束缚, 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培养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样, 写作教学就没有了那么多苦恼。笔者在某辅导机构担任小学作文教师时, 翻看一位六年级男孩的作文本, 发现他的作文基本是写事的文章, 且大多是公交车让座、捡钱包归还等老套模板作文, 写人文章基本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樱桃小嘴……”看过之后, 哭笑不得。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懂得写作时为了自我表达与与人交流”。但是他的文章基本和初学作文的差别不大, 原因在于他理解的写作就是模仿老师的范文要求, 完成写作任务, 没有自己的体会, 没有真情实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 学生非常爱看歌唱类比赛, 如《我是歌手》之类, 并且对每位歌手的表现分析得头头是道。笔者和教导员商量后, 决定重新确定作文辅导计划, 让他以自己看过的比赛为大方向内容, 随意写, 但是最主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写出所思所想。同时我们有意识地拿出林夕、方文山的歌词;席慕蓉、毛泽东的诗词去给他欣赏, 引导他品味歌词与诗词的节奏、情感和韵味, 然后让他把所感所触写成文章。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特别的训练后, 他不再害怕写作文, 甚至很多时候还想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写下来跟老师同学分享。之后, 再翻看他的作文, 虽字句结构不太规范, 但是写出来的很吸引人, 并且对很多现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 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用语言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 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 书写心灵, 培养成熟思想。

“作文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6]。翻看现今中小学作文, 太多作文内容都是空洞内容的拼凑, 能真正表达自己内心看法思考的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思想和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一个人的成熟是从心灵成熟和思想成熟开始的, 作文进步在于作文中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学生随着时间成长, 心灵逐渐成熟, 对事物的感触和思考会随着成长愈加成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写作过程中学会和自己心灵对话, 去思考、去感悟, 去真正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然后将自己的思想用笔写成文字, 那这样的文章, 就算语言、结构等有不完满的地方, 也一定是一篇有思想的作文。这样的作文, 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和引导, 学生自然能进步提高, 因为最宝贵的思想已经包含在作文中。笔者认为, 在作文教学中, 评价学生的作文应该有新的立足点, 学生尽情书写自己的心灵, 包含独立思考的作文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收”:教学生正确合理地表情达意

有学者认为的“收”指“思维合乎绳墨, 行文归于法则, 文之所至, 则理义自成”[7]。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需教会学生写作“规矩”提高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这里的“收”指的是写作规律、方法和技巧。本文认为, “收”指教学生合理准确地表情达意。

写作过程中, 学生可能由于语言积累的原因, 不能用准确语言合理表达出心中感触;可能因为文体意识不强, 而不能用最恰当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考;也可能在选取材料和结构布置上不恰当, 文章缺少逻辑和布局, 等等, 因而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恰当的写作技巧。比如, 语言字句的锤炼, 用哪些字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材料经过怎样的剪裁取舍更能凸显文意;整篇文章布局怎样更合理, 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区别及选用哪种文体更适合表达等。梁启超提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的重要性:“教员不是拿所得结果教人, 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8]

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用语言文字合理表达心中所思所想, 教师对写作规律和方法的合理教授能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方法更好地表达, 如同教师打通学生“表达”的渠道, 学生心里的想法、情感、思考都会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倾泻出来。

三、“收”和“放”:“收”是为了更好地“放”

“放”与“收”看似是一对不可相融的矛盾体, 但仔细推敲可发现, 两者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都是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放”主要强调学生跳出作文教学中错误的导向、规定和束缚, 真诚地面对生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 用手中的笔书写心灵、去表达思考, 也就是说“放”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获得思想和情感进步, 并将其合理表达出来。

如今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 但学生思想尚未成熟, 许多时候, 他们接触各类时髦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思想, 并将其运用到作文中, 如以用错字和别字为荣, 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表达不健康的思想情感, 若一味任其发展, 那这样的“放”就适得其反。教师要用健康思想和规范语言“收一收”, 让学生重回正确认识的轨道, 重新思考, 重新用正确的思想书写心灵。这样的“收”是为了更好地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是作文的灵魂, 这一点确定了作文教学不能用规则和套路束缚学生思想, 提出了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用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表情达意。但学生思想成熟的过程需要正确的引导、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导, 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收一收”。一个循环过后, 学生思想成熟起来, 能更准确、更合理地表情达意时, 教师再放手, 让学生继续独立思考、自由写作。这样才能实现作文教学合理目标:学生用正确方式表情达意, 真正热爱作文。

由此来看, 对于作文的“收”和“放”不需要过多强调哪个更重要, 哪个先, 哪个后, 应视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应从学生作文实际出发, 学生出现写作困难时, 教师要“放”,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说出想说的话;当学生太过放任自由或出现表达困难时, 教师要用正确思想和合理方法“收一收”, 让学生更合理地表情达意。“收”的目的也就是“放”, 任学生用思想和情感书写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霞.作文教学需“先放后收”[J].作文教学研究, 2012 (1) .

[2]季海刚.放与收——传统作文训练方法学习偶得[J].语文学习, 1980 (2) .

[3]严戎庚.继承和发扬古人“先放后收”的传统——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战略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4)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5]叶圣陶.先生教你写文章:作文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4:12.

[6]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3.

[7]朱家林.先放后收古为今用——传统作文教学训练法探胜[J].写作, 1998 (6) .

篇9:公开课后的反思

半期考试后,对于我上课的一节关于目标的课,我有着新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是讲的关于目标的内容,我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目标,谈到每个人给自己订目标,必须有着长期和短期目标,多说同学只有长期而缺少短期,所以我谈到如果只有长期而没有短期,那让我们行动动力不够,最终无法实现目标。我是这样举列的:“就像我爬楼梯,我在底楼最后我要到达我想到达的楼层,我必须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只有感受成功,才会喜悦,才会坚持走到最后。”

半期考试后我问同学们:经历了高中第一次考试,现在情绪是什么?多数同学低头不语,看的这一份难过,我又是这样总结的:失望和无助。为什么失望?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这么高的总分,但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总分,所以失望。无助是因为看着这样的分数,不知道该从哪里补?看着同学们这样的表情和一些行为,我不由的想到,我说过的那句话“只有感受成功,才会喜悦,才会坚持到最后”。现在才走一步他们没有感受到成功,而是打击,该让他们怎样相信自己,去前行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鼓足勇气树立自信继续前行

其实同学们多数是想学好的,只是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包括很多差生或者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也这样想过甚至做过,我是这样看到差生的,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曾经努力过但没有看到收获,所以努力了没有收获,和不努力一样的结果,那还不如不努力,久而久之就成為差生,所以经历了半期考试,有一部分同学就这样了。一份耕耘,看不到一份收获。

1、二八法则

我先让同学们了解“二八法则”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获得百分之八十的效益。例举:以在这次考试中只考300分的同学作为例子,让他们看到希望,300分(3年后)480分。增加180分,每科增加30分,3年用900天学习那每天每科增加0.03分。0.03分是个从来没有看到的低分,用这样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们树立自信。

2、相信机遇会降临在付出而不是等待的人身上

其实实现目标,并不是一步一步走到最后,有时机遇一来就很快实现,但我们却不知道机遇什么时候降临。就和走楼梯一样,如果你选择等电梯,可能你等的时间远远长于你走的时间,但同样有可能你走着走着电梯正好就赶上了,关键在于你需要走,需要前行。

二、学会寻找成功

高中的学习生活,让同学们感受的是单一。作业考试在作业在考试,如果没有成功的总结,我相信更多的人感受的是累、打击,累、打击还是累、打击,那最后是放弃。

所以,让他们知道成功是什么?并学会寻找成功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那成功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成功不象字典的解释: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用申继亮教授的一句话这样说:“成功不是和别人简单比较的结果,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不是别人考第一,别人就成功,你就没有成功;不是考差差了就一点成功就没有了;所以我认为每一个同学不是只有考试才总结自己的成功,而因该每天都有成功。所以时常总结成功不仅有助于了解自我,同样有助于树立自信。

这不由自主的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

“做一个最好的你”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

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

但要当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

那就当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

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

必须有人来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

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

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

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正如诗中写到的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要做的最好,首先应该认识自我,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着什么样的能力?自己适合学文还是学理?三年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这些都是高中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每个人在朝着自己目标努力同时,学会利用时间。每个人都应该过着有目标的生活,在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要学会分解来安排利用时间,每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24小时却有着不一样的效率。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该学会给事情分类,每一天都有四类事等着我们去做,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例如,在自习课堂上,发现手机在口袋里振动,多数人都会拿出来看一下,看到一条短信我们会做什么?同学们回答最多的是回复短信,一节自习课或许就在短信中度过,所以这是因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在浪费时间。还有同样因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浪费我们时间的例子。

最后,学会调节情绪。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太多次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带给我们很多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出现时,它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我们要做的是先接受负面情绪,再来优化调节情绪。

上一篇:4上劳动技术教案下一篇:【西餐礼仪】气质女人是怎么吃海鲜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