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4-05-02

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的一点思考(通用9篇)

篇1: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的一点思考

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的一点思考

柯村学校 洪林丽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关键是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采用有趣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字变得并不枯燥,甚至有意思,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一些常用字。

1、会意字是利用已有的字组合成新字,构成新字的两个(或几个)部分凭借着意义上的关联,共同提示该字所代表的意义。会意字属于“合体造字法”。我们可以直观地告诉孩子们会意字的含义:同学们,我们学习的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由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有个名字──会意字。很多会意字,从字形本身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字的意思。比如明—— 日月齐照,大放光明。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遇到这样浅显的会意字,我就会让孩子们采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记忆,孩子自己编出来的儿歌也容易记忆。教学难理解一些的会意字,就是用课件出示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或者是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因为甲骨文是一种图像文字,更能体现造字本义。比如“片”字,它的造字含义就是用斧子把树劈开,变成薄薄的一片,“片”字右边的竖、横、横折就像树的枝叶,而“片”字的含义也正是指薄薄的东西。运用课件的演示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形声字通常是由两部分构成,其中的一部分表示事物的类别(形旁),而另一部分表示事物的读音(声旁)。形声字通常分为这几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在形声字的识字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分析形声字的结构,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形声字形旁表示字义的作用,从形旁中找出该字的本义,并根据本义推断他的引申义,把古今意义联系起来,准确把握字义,从而正确识别和使用汉字,减少错别字。在教学“浇、烧、饶、挠、翘、晓”时,我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形声字进行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侧重从字音、字形和字义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有“尧”字,拼音中都有“ao”,另外,用水就是“浇”,用火就是“烧”,用手就是“挠”。这样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就自然而然揭示出来了,同时教会了学生通过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来辨字,理解。

篇2:对汉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其次, 听力理解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 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明确了听力教学的这一本质问题, 就会减少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听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听不仅是获取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 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然而目前我们少数民族汉语听力教学的发展还不太完善, 许多教师还在奉行着一套老的教学模式:“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因此, 听力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单一教学模式, 代之以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快速提高新疆初级汉语水平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另外, 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 阅读已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阅读是扩展词汇量的基础, 是语言运用中最频繁的一项活动, 可以说, 一个人在具备了基本文化素质后, 主要通过阅读来汲取信息, 陶冶文化情操, 不仅如此, 阅读是一项综合技能, 它能够促进词汇的积累, 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因此, 在阅读中学习词汇、记忆词汇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看似是一种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 其实, 它源于一个语言学习者大量的阅读, 一个语言学习者一旦具备了良好的语感, 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 笔头训练是一项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动性技能, 汉语教学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教授的只是孤立的词, 忽略了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展教学活动, 也很少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来指导教学, 造成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尽管写的是汉语, 但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都是其母语写作的模式。

篇3:关于习作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以唤醒学生的自信。这要求我们不能人为地拔高习作的要求,小学习作要姓“小”,即学生要在小学阶段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比如说把字写好,把句子写通顺,把话写明白,把想写的事写清楚,扎扎实实地打好习作的基本功。在平时习作中,只要学生达到了学段的要求,我就给高分,甚至给满分,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我常常对每个学生习作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就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习作不搞一刀切,让每个个体的习作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习作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小学生经历的大都是平凡的小事,而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细微的小事。因此教师要从身边的小事着眼,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如三年级习作中,要求学生写“一处美丽的景物”,很多学生选择了写校园,他们最熟悉的是校园,可是学生在写的时候,只是叙述了校园里有什么,、根本没有描写性的语言。怎么办呢?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丽景色,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门旁边的两棵柳树:柳枝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词来描写?柳叶呢?你想到什么了?(这里观察与想象同时进行)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柳枝细又长,很柔软;柳叶嫩绿色,也是细又长,联想到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想到了柔软的枝条像少女的长发……我告诉学生,这是静态描写;那有风吹来,会怎样?有学生脱口而出“飘飘摇摇”“像少女们在跳舞”“像飘起来的长发”“像春风吹动的雨丝”……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会生动。这样,通过实地指导学生观察,回教室后,学生把观察到的和听到的写下来,就不再感到无话可写。一篇篇习作很快写出来了,语言形象生动,想象也很丰富。

三、强化学生言语实践

身为教者,我们还可以尝试着“读写迁移,‘大小’结合”,也就是将课文理解扩展到课文仿写,单元习作与课堂内外各种小练笔结合。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写出北大荒的美,再把这种写作方法迁移到《习作4》“写一处景色”,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来,有条理地写出来。在我们的教材编写中,有很多这样的“读写迁移,‘大小’结合”的例子。用张庆先生的话说:“长线”藴伏积累,“多布云彩”;“短线”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做到“长短结合”“大小互补”。当然,把语文课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做简单的笔记,进行好词佳句交流,也是强化学生言语实践的举措。

四、改革教师习作批语

习作批语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把习作交给教师,就如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教师的批改。如果在批改中能做到多批少改,意在启发;褒多贬少,重在鼓励;因人施批,妙在灵活。那么,这种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的批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尝试着用经典名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作为习作批语。没料到,这无意插柳的短小批语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习作的极大兴趣。于是,在以后的习作批改中,我就尽可能多地用诗词名句写批语,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批语,从而激发他们对习作产生更大的兴趣。如看到一篇篇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我会兴奋地写上:“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些文章,开头并不怎么好,可越往后读,越觉得妙,我会情不自禁地批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并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我赞赏地写下:“春江水暖鸭先知!”当然,批语不止要有激励性,还要对学生有启发性,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就需要摘一些富有哲理的名句了。一次活动后,我收回学生的札记,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章,使我欣然批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便写上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示嘉奖。这些赞美、欣赏和启发性的批语,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家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结果学生不仅对诗词名句感兴趣了,而且对写作也感兴趣了,习作也就更认真了。

篇4:关于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学习写作, 学习做人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这就使我们今后的写作教学中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 学习做人。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实感。新课标使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目的有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归根到底, 写作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出来的,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写作并无秘诀, 我们引导学生写作需做到“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

二、适当评价, 多给鼓励

评价是写作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作文评价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 写出评语。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评价。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适时地对学生做一些评价是应当的, 但要记住, 要尽量多给鼓励。那么, 如何来进行评价呢?

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肯定要给学生的作文一个反馈和评价, 比如写几句评语或判个分数。

然而, 这种反馈和评价不是最后的结果, 我们的目的应该使学生在获得这种反馈和评价之后, 得到一个对其习作提高的机会。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目的, 我们要精心选择, 使反馈和评价产生最大的效应。

2. 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每一个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套关于“好文章”的标准, 在评价过程中也试图去影响学生, 但是, 我们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学生心中的标准是在不断练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也就是说, 这些标准还在形成过程中学生就在运用这些标准进行练习了。当然, 他们会经常调整、修正、完善, 而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引导, 所以, 真正的反馈, 一定要适当评价, 避免灌输。

3. 关于评价的信息。

篇5:关于读写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读写;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读写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片面的理解,他们认为读就是对课文的读,这种见解失之偏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读,我认为也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在课内,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二是在课外,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语文知识竞赛,促进学生阅读。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写作,这是毋庸置疑的,现行教材在“写作”这一部分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而以前的作文只是要学生一味去写,为作文而作文,这种孤立的作文教学只会令学生怕写作文。命题作文就是这样,让学生面对没有体验的情况,在根本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的情况下让他去写,我想他永远也写不出好作文来。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两种做法:(1)增加写作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学期都让学生写日记,做周记,多写作文,多多训练。(2)少出命题作文。我认为命题作文是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能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走,最终导致假话空话连篇。我们班胡图蓝、倪钥等同学原先的作文堆砌词语,没有实际内容,经过几年的练习,他们的文章朴实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抓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任何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不能再出现了。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前,许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和探索。作为一名奋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做法,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努力探索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我在这方面只是做了一点点探索和尝试,今后我将继续做下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素质教育工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6: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注重学科特色,朗读为主

不管是现代文、诗歌,还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品读、诵读应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讲,朗读教学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总是要求学生们先熟读,不管懂不懂,读熟了再说。而现在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其实有很多都是很浅显的,多读几遍学生们基本就懂得大概了。在熟读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教学,那样会很容易。现在的教学改革一直强调的是学生为课堂主体,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很多老师的思想还未转变过来。如果在文言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执着于字词的讲练到位,还执着于字字落实,那么,学生的主体在哪儿?教师的主导又从何说起?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复地朗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去探究,这比字字落实,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所以,如果有一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缺少了兴趣,提不起精神,千万不要批评学生不思考。因为,那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积累为辅

纵观各地的中考文言题型,无一例外,文言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型。那么,如何在所学的众多文言文中去扎实地把握字词解释,就成为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的问题。

很多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都是采取串讲的方法。从短期来看,串讲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言释义。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文言积累,而且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释义,又有助于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其实,我们在教学文言时,可引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结合起来,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忘旧知,达到一个不断巩固的效果。在文言文中,有不少的重点字词,如“之”这个词,在不同的文言文中都会出现,所以有很多的用法:代词、助词、动词等。而就助词这一用法而言,又分成结构助词、主谓助词、音节助词等。当我们学习中遇到这个词,就可以提醒学生适时地总结归纳已学的各种不同的用法,以达到巩固积累的作用。做得多了,学生自然就掌握了。

在文言字词的特殊语法现象中,常见的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义、通假字等,我们在遇到这类字词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达到巩固积累的效果。如“坐”这个词,《郑人买履》中“置之其坐”的“坐”解释为:座位(名词);《晏子使楚》中“王曰何坐”的“坐”解释为:犯罪(动词);《口技》中“众宾团坐”的“坐”解释为:坐着(状语)等等。

三、注重学习效果,训练为辅

对于文言课文的学习,这只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从目前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来看,呈现在试卷上的都是学生不熟悉的文章。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老师在平时安排文言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盯住课本,还要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去练习。

在训练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时,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能说出文章的大概内容,这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让学生自己模仿试题模拟几个小练习,自己做。因为在考试试题中,对文章内容的考察也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如2016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考了陆游的《烟艇记》,第12题请谈谈你从下面两句中读出的弦外之音:(1)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2)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像这道题目,如果学生读不懂文章,不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就会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平时也要侧重于对学生加强文言训练,看得多了,做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宽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胸有成竹。

篇7: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古诗教学 认知 理解 评价 创造

去年11月底笔者代表学校参加了桓台县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在本次活动中获得了优质课一等奖。本次优质课评选,参赛课题大多为古代诗歌,我们这一组的课题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拿到这个课题笔者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平时对古代诗歌的教学,大多停留在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译一译的浅层面上,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分析,诗中意象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理解,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的欣赏都很肤浅,甚至有时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却依然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对古诗的教学始终有一种挫败感。但冷静下来思考这个课题,笔者发现:组织者也正是源于以上的现状,想以这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为契机,让语文教师们反观自己目前古诗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总结,已达到引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涵泳、鉴赏古诗的能力的目的。

有了这种顿悟,笔者不再茫然。备课前笔者查阅了许多与杜甫、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曾播出的一期有关杜甫的节目《唐诗的故事——杜甫篇·草堂之谜》,对笔者启发很大,让笔者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于是就从杜甫草堂入手,设计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整堂课在学生们对杜甫的悠悠情思中展开,又在与诗人、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结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时候,古诗赏析是一种敷衍式的,被动地赏析,是一种情感与智慧双重缺席的赏析。这种赏析是低效的,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我们要学会沉静下来赏析古典诗歌,努力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去体验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痛苦、欢悦。因此,上这节课笔者想到了如何给学生赏析古典诗歌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以朗读教学达到认知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赏析古诗的第一步,往往是朗读吟诵,体味古诗所传达的音韵美,初步感知古诗。诗歌语言以凝练、含蓄、意象丰富、跳跃性强为特质,特别是古诗更讲究平仄、押韵,强调音韵的和谐、悦耳,节奏的强弱、变化,读来往往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小节“号、茅、郊、梢、坳”全都押“ao”韵;第四小节“间、颜、山”押“an”韵,“屋、足”转“u”韵,音调和谐,富于音乐的美感,因此赏析这首诗,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涵泳、体味这首诗语言所传达出的音乐美。这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合作读、个别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来感知,并力求通过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范读引领学生以声传情,用自己投入、激情的朗读来探查诗人的情感世界,达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获得自己本真的、原生态的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当然,朗读教学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而非课前预习时,或上课的开端部分进行。这节课笔者也是将朗读吟诵穿插在整节课当中,课堂上始终有师生吟诵的声音响起。这节课上完,感到学生对古诗的朗读产生了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过去干巴巴的阅读上,懂得了运用声音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这也就达到了认知性赏析诗歌的目的,其实这也是赏析古典诗歌的第一步,这一步训练扎实了,对以下几个层面的提升会大有益处。

二、以诗意探究、背景引入达到理解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教学的第二步,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诗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学生对诗意的把握比较容易,课堂上采用让学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意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补充杜甫其人及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两年后的一个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这场暴风雨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为国为民忧思。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穿越历史的时空,这一千二百年前的百姓的哭声犹在耳际。宋代诗人黄山谷写杜甫:“醉里眉攒万国愁”,后人评此句:“状尽子美平生矣”;闻一多《杜甫》中写道:“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次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他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上述背景资料的引入,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这首诗在理解性赏析的层面上,对文本作深入的探究。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与这首诗相关的资料为佐证,进一步探究这首诗的丰富的意蕴。从课堂效果看,较好地达到了对学生情感熏陶的目的。

三、以品析语言达到评价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对诗歌文本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赏析,会使学生在细节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这节课上,教者首先抓住几个关键词语,例如“卷”、“铁”引导学生分析,采用词语置换法,看能否换成“吹、刮”或“石”?其次引导学生揣摩“怒号”、“雨脚如麻”等词语的表达效果,展开想象设想这种情境。抓住含义丰富的词语赏析:诗人“叹息”什么?“长夜”一语双关,引导学生分析。抓住情感复杂、丰富的语句: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韵?让学生反复试读、揣摩诗人复杂的情感。教师再适时抛出问题:①“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只有49岁,“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②“盗贼”怎样理解为好?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诗为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再适时地引入学生熟悉的相关佐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时可引入杜甫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细节刻画,杜甫虽只有49岁,但因为他站在唐朝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怎能不早早愁白了头?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来达到评价性阅读的层面,使学生理解承载诗人的感情的载体是语言,通过语言的鉴赏分析,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言外的韵味。

四、以立足本诗的拓展达到创造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赏析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地运用,把本节课所感悟、发现的这首诗以及诗人杜甫,经过自身的情感熏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才真正理解了这首诗以及诗人。非常喜欢读著名作家梁衡的一些写历史文化名人的散文,如《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等,作者以自己独特的对李清照、辛弃疾的情感,试图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诗人以及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剖析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读者对这些名垂千古的诗人有了更质感的认识,仿佛我们就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他们的一声叹息,也会触动我们的情思。

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立足文本进行拓展的开放性思维、写作训练:假如让你充当杜甫草堂的导游员,你将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位光照千秋的伟大诗人?试写一段介绍杜甫草堂,寄寓自己情感的解说词。教师引入《草堂情思》:茅屋为秋风所破,你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一个又一个子夜,你在如豆的青灯下披衣而坐,咀嚼着时代的苦难,任那种叫做“愁”的植物,在心中疯狂生长,瘦削的肩头,便有推不掉的重量。“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三十五岁的你就如此透彻,为什么就是迷途不返呢?

通过思维的碰撞,不少学生当堂完成了对杜甫其人以及这首诗认识的提升,因此写出了不少佳作,交流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是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自杜甫草堂始,至草堂情思终。二是以期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的层面上,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篇8: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 “少教多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增加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这里的“少教”并不是意味着老师降低了对文言实词、句式掌握的要求, 也不是学生单方面加以机械性的默写背诵, 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获取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观察以及思考等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在体验中学习

在传统的《史记》 (选读) 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先简单地介绍课文里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 比如项羽、刘邦、荆轲等人, 然后就直接进入课文的讲解。但是, 在获得信息比较容易的今天,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事迹, 甚至趣谈等。在进入每个新课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体验一下“百家讲坛”主讲人的角色, 让他们走上讲台, 把搜集来的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展现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做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 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 就不以为苦, 反而能从中获得乐趣。”对于学生而言, 在体验中学习可以让这些人物不再是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而是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在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 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在总结中学习

《史记》 (选读) 的教学不可能脱离文言知识, 更不可能脱离高考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通过集中的阅读学习, 对课文中所出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拓展提高, 举一反三, 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总结“一”字的文言含义的过程中, 学生在《滑稽列传》这篇课文中能找到的例句就有“《六艺》于治一也”和“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得出“一”有“相同”和“竟然”的意思, 再联系《劝学》的“用心一也”中的“专一”, 加上《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中的“统一”等, 最终总结出了七种不同的含义。可见, 对于汉语中的一个最简单的字, 学生在检索总结的过程, 既觉得神奇而又富有成就感。

三、在活动中学习

在《史记》 (选读) 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开展个人讲评、分组讨论或辩论赛等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项羽、荆轲、李广等都是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 太史公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进行了实录, 但我们可以透过司马迁的笔触去感受人物的荣辱兴衰。司马迁的生死观在当今价值如何?如何看待荆轲刺秦、霸王别姬?韩信、项羽、李广等人的悲剧命运是性格造成的, 还是时代决定的?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同样是评价项羽, 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各人态度却不尽相同, 使霸王项羽成了说不尽的话题。通过对历史人物是非功过、命运、思想价值等课堂讨论、辩论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 学生还可以立足于人物的某一点, 根据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渊源, 建立一个立体多元的人物关系网, 由点而面, 冲破纪传体的框架, 在历史的长河中, 对照反思, 以史为镜, 知兴替明得失。比如在班级开展“李广缘何难封”的研究性学习, 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在写作中学习

太史公以独特的视角和胸怀向后人展现了不朽的人物和深厚的文化精髓:一饭三吐哺的周公旦, 信而见疑却不改节操的屈原, 力拔山兮却英雄末路的项羽, 将相和的坦诚与胸襟, 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和思考, 《史记》 (选读) 中的历史故事及其闪烁的思想光辉也是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和话题。

在讲完《淮阴侯列传》后, 提问学生从韩信的人生经历中, 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并能用于我们作文素材的积累?有学生从“漂母饭信”中看出韩信的知恩图报, 适用的话题有“学会感恩”、“接受与付出”等;还有学生从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中看到大丈夫的能屈能伸, 适用的话题是“困境中的忍辱负重”、“成长与压力”等。

篇9: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首先,片面强调创新,忽略客观真实。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脱离了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文学就无法存在。现在的孩子,从升入小学一年级开始,生活内容就比较单调,更不用谈丰富的生活经历,缺乏丰富生活经历而导致他们缺少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将文章写的充实、厚重呢?曾经有一个学生很无奈的说过一句话:“又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才多大?每天除了在学校上学就是写作业,哪有那么多难忘的事?”本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对于生活经历有限的孩子来说已经很困难了,还要要求创新,导致“创新”在学生的理解中变成了“新奇”,于是作文中的创新就出现了外星人来到地球行侠仗义之类的故事。有的学生即使能用到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做材料,因为缺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根本不懂得“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为了求新,刻意对情节进行不合实际的夸张,文章虚假而没有任何感染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学生为了表达“生命的力量”这一主题,在作文中主观地让一只蚂蚁在被人用脚踩过、手摁过、手指碾过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而像这样可笑的构思在学生的作文中并不少见。

其次,过于强调立意,忽略了语言组织。在我们的创新作文教学中,往往因为过于强调立意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对作文语言的强调和培养,误导学生走向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的缺失。语言平淡乏味、哕嗦拖沓甚至语句杂乱无章,是目前中学生作文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问题已经存在了,课堂就需要有相对的变化。作文教学要真正在激发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者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限制和正确的引导。我对此也有一些粗浅的见解。

首先,要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生活,安静的倾听生活,细腻的体会生活,仔细的揣摩生活,慢慢的咀嚼生活。如何引导是一个问题,教师不能时刻在学生身边提醒他去感受生活。教师可通过作文评语和课堂点评来不断告诉学生:作文应该是源于生活的,脱离生活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不会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的人,即使是写生活写出来的也一定是干巴巴的粗线条的生活。由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可改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要求改变不可变量,却可以从可变量上去努力。一个人阅历的深浅并不仅仅取决于时间的长短,更多的却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要想在作文中再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生活情感、真实的生活思考,就必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知道只有先感动或说服自己才能说服读者或让读者感动。作文时,这类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得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对生活的理解渗透到作文中去,这样的作文自然显得厚重、有力。

其次,可以指点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通过品味书中的生活来增加自我积累、通过阅读来弥补和丰富个人阅历,生活经验。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对象就是形形色色的生活写照,文学作品是指导人生的教科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对于人生、世界、宇宙都没有足够的思考,不可能有成形的观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文学作品与生活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然后在写作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他们的文章就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寓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的一点思考】相关文章:

形声字教学学习心得04-13

形声字教学设计04-29

会意字教学设计范文06-11

日月明教学设计会意字02-13

有趣的会意字教学设计05-01

形声字的学习05-03

汉字?形声字教案设计04-23

会意字教案范文05-19

五年级形声字多音字04-17

读唐宋诗会意有感04-27

上一篇:小水点的决定小学生下一篇:户档待遇的一些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