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2024-05-02

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精选8篇)

篇1: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近年来,苍梧县工商局不断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岗前培训、岗中锻炼、岗位提高”等多种方式培养新招录公务员,让工商新人尽快融入到工作中,为工商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进行岗前培训,创新意识培养。对新招录公务员,根据个人的不同经历、知识结构,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计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不间断、滚动式、周期性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相结合,从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知识到登记、监管、消费调解、执法全过程以及工商综合业务系统软件的应用等,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帮带,面对面的交流解难。局党组书记还专门为他们上培训课,教育他们要树立创新目标,以“法治工商、服务工商、责任工商、现代工商、和谐工商”作为今后工作奋斗的目标,发挥个人潜力,释放工作激情。

二是坚持岗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到业务股室“跟班学习”,促使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鼓励业务骨干、老同志发扬“传帮带”风格,安排相关股室负责人及业务能手开展业务讲解和疑难案件讨论,拓展办案思路,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发挥新老干部各自

特长,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式,以能者为师,让新人发挥法律、财务、计算机、文秘等方面优势,让老同志发挥经验丰富优势,带年轻干部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高。通过创新式技能培训,新招录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是岗位提高,创新技能培养。通过定岗定责,在宣传报道、办案质量、巡查监管等方面给他们多压担子,多安排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厉练,为新人搭建发挥才能的平台,牵马送一程;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到县局办公室进行岗位轮训等多种形式促使他们以工作促学习,以学习带工作,提升能力和水平,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一年多来,全局已开展各类培训班10期,参训人员55人次,许多新人很快进入角色,在宣传报道和办案方面成为主力军,1名同志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被提拔为中心工商所的副所长,多名同志被安排到重要岗位工作,为工商系统创先争优工作增添活力。

篇2: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一、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的创新

想要让工商管理专业人员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与市场形势, 就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培养诸如经济与法律等核心知识的同时, 还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领导的魅力与创业的思想与能力, 只有将每个人培养成可以独自完工作与领导的独立个体, 才能使这些工商管理人才充分的适应现有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具体来说就是, 首先具备自主的项目以及案例分析能力, 可以在关键时刻带领团队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式。其次是具备良好的管理与沟通能力, 在日常的工作与计划制定中有可以与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 使得工作可以在纷乱的环境中有序进行。最后是具有创业能力, 在面对问题是具有解决困难的自信与激情, 是整个团队精神与工作的核心领导人物。做到这些才能使工商管理人员适应我国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达到良好的领导与管理作用, 做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要选择好人员培养的定位

我国目前院校的教育为我国的经济繁荣输送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 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与意义,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漏洞。 首先是目前的教育对理论的培养过于着重, 而忽略的案例的分析与实践的教学, 其次就是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定位不准, 教授的知识过于宽泛在实际的就业与应用中缺乏竞争力。面对这种问题在人才培养的同时, 应当明确学生的定位,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浙江沿海省份为例,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 但都是一些中小型甚至微型民营企业。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 工商管理人员的定位应当是具备实务操作性的中层管理者。这样的人才可以让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活力, 让公司的运转机制更为完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以及领导团队的协调与创造能力, 具体表现在中小企业日常的运营管理与商务决策之中。

三、加强教学实践的培养力度

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具备实践的教学能力, 是创新教学的根本所在。首先就是根据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教学, 案例往往都是对应课程中的知识点, 同时也能突出的反应实际问题的所在。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可以充分的使学生巩固知识点, 提高分析能力。其次就是模拟实际市场进行教学, 在这种条件下往往都采用现实作为背景, 让学生以社会角色参与其中。这种方式可以充分的模拟实际工作与管理环境, 让学生可以在全真的环境下模拟实际工作, 从而达到锻炼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处理与应变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完全自主的去领导与协调自己的团队, 实时的对当下市场形势作出分析与判断从而领导队伍选择正确的道路。最后就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 让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同步进行, 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为能力与素质提高的契机, 使学生在多方面同时发展, 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与过硬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从而达到通过多样化教学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达到经济新时期人才缺口的需求。

四、构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才的强劲动力, 而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则是新型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外投入实践的积极性, 鼓励进行学术探讨与研究。在学校层面, 应提倡教师对管理课程的拓展研究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立项研究。尽可能的增加实践问题的讨论与教学, 举办工商管理知识讲座, 增加学生对实际实务的了解与掌握, 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以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实践基地, 让学生得以在其中充分的实践以检验其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语

在全球化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 我国的贸易与全球的接触逐年增加, 因此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领导与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工商管理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跟得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浪潮。

参考文献

[1]刘贵清.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才智, 2012, 20:296-297.

[2]刘奕彤.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价值工程, 2010, 36:8-9.

[3]邹招英, 邱颖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Z1:80-82.

篇3: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关键词:实践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44-02

近些年来,随着我校的扩招和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又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型管理人才,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事业单位寻觅合适人才难。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其中不乏有扩招带来的学生就业基数大、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及社会对师范院校中的非师专业缺乏认同感等因素。但究其根本,还在于目前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师范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非师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和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师范院校非师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新要求,并有效地解决师范院校与市场和社会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实践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四所高校以及十余家企业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近四年的教改实验跟踪研究,通过挖掘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总结和反思了工商管理学院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创新性的构建和实施了“1120”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1”是指掌握所学专业在一个公司或企业中具体运用管理方法,从而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第二个“1”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亲自去一个实践基地进行实际的学习、锻炼。从而使学生掌握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其不仅能够达到专业上岗的基本要求,还能综合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三个“2”是指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获得2类证书,即学位证(毕业证、学位证)和从业资格证;第四个“0”是指毕业的学生未达到以上要求的比率为0。该模式以鲜明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使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實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对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监控,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推进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1.在实证调查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调整培养方案

2009—2012年,对工商管理类教育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如何接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并按照从事某专业实际工作的过程或进展来重新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在强化以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大量增加了实训、实践课程,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不注重教学效果的现象。

2.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和实施互动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通过赛会结合,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以往的“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工商管理学院每年都要在院内选拔学生参加一些有影响的赛事,比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专业技能PK大赛、礼仪知识竞赛、“赶大集”小商品展销会、新产品发布会等活动,通过各种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以往的“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3.加强和各个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建设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学院每年都要选派一些老师到相关高校和企业去交流学习,积极开展教学实践项目。紧紧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教改新思路,形成了研究结构上能够互补,合作互进的教师梯队,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4.加强和加快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申请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的优惠政策,争取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培养双师型人才,并与企业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开拓学生的实践就业基地,每年都安排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通过深入社会,走进企业,学生熟悉了基本业务流程,深刻体会到职业情境,强化了实践能力。

5.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获得资格证书结合起来

通过“双证制”实现了学识、能力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获得学历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资格证,提高了学生们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其顺利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我们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检验、边提高的(下转152页)(上接144页)原则,充分听取同行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我院教师多次到各个企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企业领导、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选派教师到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工商学院进行交流学习,经过我院近四年的推广和应用,教研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率大大提高

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就业的区域拓宽、就业岗位实现了多样化、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在近四年就业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26%,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1%。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良好

根据跟踪资料显示,所有签约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获得了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3.组建和培养了一支优秀师资队伍

近四年来,通过本成果建设,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工程的具体实施,同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4.促进院校之间交流

我院教师先后通过会议、经验交流等渠道介绍本成果,得到省内兄弟院校的存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成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2] 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3] 庞学升.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4] 刘辉.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宝鸡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篇4: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 相辅相成,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施高校与社会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而且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 最重要的是,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 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目前, 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在逐步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努力弥补高校内部教育功能不足, 有效地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紧缺。

二、校企合作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问题。因此, 加强校企合作, 让学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成为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武器。为了更好地探析校企合作的创新思路, 首先应该明确在校企合作中, 各方的利益需求。

(一)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关键主体, 企业成为校外实习基地, 为教学对象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老师等条件。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如何, 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我们要探究更佳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满足。

1. 经济利益。

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 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而学校向企业支付的实践经费往往有限,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费, 实践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但是, 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收入,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企业就获得了经济利益。

2. 情感利益。

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同样会影响校企合作。具体来说, 或者由于学校 (教师) 与企业某关键人物之间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愿意为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将促使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 并通过为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而使企业管理决策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

3. 安全利益。

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 保护所在企业的财产安全同样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关心的重要利益。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担心自身的商业秘密会泄露, 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二)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分析。

1. 提高专业技术技能。

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 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 由于资金的不足, 无法购买模拟软件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 从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虚拟经营管理环境, 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2. 增加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学生对于增加就业概率的机会都很珍惜。应通过校外实践教学, 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不可否认, 实习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工作, 为实践企业也创造了一定的商业价值。那么, 获得一定的报酬也就成为一些实习学生的正常要求。

(三)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分析。

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期望获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需求:

1. 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

课程的改革始终处于学科体系发展的核心地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整套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在基础理论上要求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在专业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2. 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校声誉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成就, 部分程度上也受学校与外界企业联系的影响。从来源影响看, 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技能, 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从短期来说,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加强了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知名度。

3. 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 加深了双方的了解, 从而有助于实习学生毕业后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的工作合同, 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一)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课程设置的“学科性”痕迹较重, 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 没有真正做到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出发, 也没有做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而设置实践环节。

(二)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指导计划。

目前, 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时, 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指导计划, 更没有相应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由于知识时代的飞速发展, 以及企业管理理念与模式的不断更新, 不少内容陈旧、教学思想和理念落伍的实践教学计划仍然在实践教学中使用, 这些教学计划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 课程知识体系上衔接不够, 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环节, 使工商管理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仅简单机械地学习了一些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 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新时期下专业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 校企合作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较为缓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知识也随之更新, 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实践技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现有专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 尽快转变角色, 努力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在专业实践教学时, 也存在缺乏企业管理中的能工巧匠来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现象。

(四) 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缺乏。

目前, 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或者没有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实训成绩不及格,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四、校企合作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以上分析,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化, 首先应该从各方的利益需求出发, 促使企业、学校和学生利益共赢的同时, 逐步弥补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的不足, 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 在校企合作中应尽量满足各方利益需求。

利益是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教学主体行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需求, 直接关系到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 应全方位考虑所有教学主体的利益诉求, 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 企业利益的满足。

经济利益是校外实习企业期望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获取的首要利益。目前, 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学校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换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调研, 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最终间接地给予企业经济利益。

2. 学生利益的满足。

一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需要企业提供满足实践教学的硬软件条件;二是校外实习企业可以通过实习结束后聘用优秀实习学生或向其它企业推荐的方式满足学生增加就业机会的需求;三是企业可以支付学生适当的报酬以满足实习学生的经济报酬需求。

3. 学校利益的满足。

学校的利益可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满足, 而高水平专业操作技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校外实习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

(二) 强化具有专业特色的整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院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鉴于工商管理专业工作岗位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 必须探索以培养学生高级管理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应用为目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细化,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整合各类资源, 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三)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计划。

高校的实践培养计划应保持必要的弹性, 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旨。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的制定, 应根据校企间的沟通结果及社会发展形势需要, 对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课程进行大胆取舍, 突出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 适当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长度。而且, 应选择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成熟型企业作为实习单位, 严格按实习要求进行工作。

(四) 高校指导教师与业界导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课程教学、科研方向及学科工作情况, 定期深入企业学习调研, 与负责学生实践教学的业界导师沟通, 通过专题或专业培训的形式, 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技术、制度等传授给企业, 以促进企业管理素质的提升。

(五) 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 将教学质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 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 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由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检查等环节组成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规范和创新“生产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 构建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重点在于围绕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分析校企合作中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利益需求, 以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现状, 在实现各方利益共赢的基础上, 提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彭耿、龙海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 .李晓云、蔡玉文.关于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J].职教论坛, 2012

篇5: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提升我国“大众”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开设的门槛较低,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有该专业。研究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也在日趋扩大,但要想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正视其办学的科学定位问题。根据独立学院的招生批次和生源质量来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应该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两者之间。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理论研究能力方面比普通本科生要差些,但实践综合能力方面又高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其劣势在于知识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独立学院与高职高专的区别属于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在两者都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前者更具综合性,培养素质更全面,发展后劲更足。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高层次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其培养方案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服务的着眼点要放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

二、国外值得借鉴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推行对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双元制”中的“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教育高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有三种模式:一是叠加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模式,即理论和实践培训平等进行;三是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二是有企业的广泛参与;三是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英国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学校实行了“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果。教学工厂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便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的了解;工业与科研项目是教学工厂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环境里;“教学工厂”是学院制的,而不是企业培训制的,它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及项目等)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学工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及更有效的学习过程,鼓励及开发学生之群体精神及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工业界的需求挂钩,促进学校与工业界的联系。

(四)澳大利业的TAFE模式。TAFE是英文“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意思是“技术和继续教育”。该模式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以职业技能能力本位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建立了“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体系。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全面指导性的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针对该专业应用型、职业性人才的突出特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该目标下确立课程组,整合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二)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设置一些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新型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在工商管理专业平台下,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国际营销等,每个模块分设几门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真正达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课,第三年主要開设专业课,第四年主要进行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企业十分渴求具有工商管理知识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留给毕业生的适应性时间越来越短。这就要求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在总学时和总学分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各部分教学任务的学时,即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扎实开展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即要求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的毕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四)开展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营销环境,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企业模拟运营管理的教学方式。实验室模拟教学必须在学生学完营销基础知识和相应专项营销知识后进行。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运用工商管理模拟软件,通过软件模拟一个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的生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各个虚拟企业的营销小组,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分析市场环境,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模拟对抗,充分体验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到具体营销战术的决策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五)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应用经验的师资。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办学经费相对短缺,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以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比较完备,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特点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本校的专职教师,还包括校外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的实践导师。

(六)创新教材体系,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材的选用。教材建设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体现因材施教,建设具有应用特色的、以应用分析与案例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教材体系。另外,还要加强特色教材的编写,以体现办学特色,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对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工商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独立学院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编写针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的,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应用的,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专门教材。

四、结语

独立学院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能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与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与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从而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潘志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21-22

[2]吴海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20

[3]马晓芸,程云行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文献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3-114

[4]趙鑫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1):137

篇6: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目前, 我国工商管理类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市场和社会相脱节, 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更没有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融入到教学中来, 毕业生“千人一面”现象严重。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缺乏综合能力,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 虽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局限于理论的灌输和简单案例的探讨。追根溯源, 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没有真正的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解决问题方式方法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提出独到见解能力的培养;交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稳定可靠办法, 而缺乏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的培训[1]。

(二) 诚信合作敬业精神的缺失

企业家精神指的是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开创企业和经营管理企业时表现出的无形的才能。除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精神包含着冒险精神、诚信精神、效率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内涵。一个国内外工商管理教育的调查为我们的敲响了警钟:美国16个人中可能有1个人具备企业家精神潜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1个人具备这种精神;日本36人中可能有1个人;而在中国200人也不可能有1个人具备企业家精神潜质[2]。大学生毕业时都倾向于东部发达地区, 而不愿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宁愿涌入到大公司参加应聘, 而不愿去小企业锻炼;更缺少独自创业的想法和胆识, 这与学校期间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 灵活反应和应变能力滞后

哲学上有句话, 变化是永恒持久的, 不变是相对稳定的。企业竞争中有“快鱼吃慢鱼”的优胜劣汰, 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环境变化反应的速度和应变的准确性。环境在无时无刻的变化, 而应对变化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却跟不上变化的速度。而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生搬硬套, 只教授学生企业的运作和如何管理的书本知识, 而没有真正重视并培养学生对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政治等因素变化的反应和和处置能力。而更糟的是, 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因为环境变化所引起的。

(四) 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投入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的趋势, 互相联系并在相互促进中发展, 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关于企业财务、营销、管理等多种要素的搜集、处理和传递信息, 都离不开需要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进步。未来的商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技术的竞争。而尴尬的是我们的工商教育教育只有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 对信息技术的培养和投入明显不足。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涵义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 克服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学校创新了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新的目标,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潜能;二是创新方式方法, 突破旧有陋习, 培养创新事物处理的新思维;三是提高创新行为技巧和创新能力, 例如信息加工、动手操作、运用创新技法、创新成果的表现等方面能力及物化能力;四是树立独特的创新目标, 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动力[3], 创新高尚情操, 为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美学欣赏, 为优化创新功能而释放创新的热情。

基于专业实际,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要突出四项内容。

(一) 增强自主意识, 培养自由精神

自由独立的探索是精神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源泉[4]。工商管理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逐渐增强自主意识, 学会保护自由探索的热情,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以培养学生建立健全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 让学生实现思想的自由、个性发展的价值。

(二) 培养竞争意识, 提升团结协作能力

竞争可以激发出人的潜能, 迸发出前进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 竞争中包含着协作。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告诉我们:学科交叉发展、知识相互交融、技术集成壮大是大势所趋。发展需要竞争, 竞争需要协作, 需要超越个人的局限性。竞争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各个角落, 是市场经济的主心骨。市场经济中无时无刻不在竞争, 也时时刻刻需要需要协作。团结与协作已经成为企业在在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 增强人才竞争意识、提升协作能力已不容有失。

(三) 塑造全方位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多元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对创新性人才都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 专业人才要有高深的专业造诣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又要具备丰富的天文地理和历史知识;既要懂得企业的宏观的战略决策、微观的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专业才能, 又要对人情往来、交际礼仪、风土人情、文化文明等铭记于心。从能力结构的角度看,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势必会经历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和洗礼, 既要有较强的研发创新和应用能力, 又能顺应时势, 灵活应变, 果断作出决策。面对经济贸易国际化浪潮的冲击和挑战, 应兼具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的能力结构, 成为一名多元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市场经济所处的竞争时代需要管理者的自我挑战和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言,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是经济发展和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完善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把握和应用教育创新的内涵和功能,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

(一) 尊重个性发展, 因人而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转变教育思想, 重视共性更看重轻个性, 强调人才素质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论什么年代和任何地点, 使用的基本都是一样的教材, 设计的都是同样的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都沿用不变的思路, 结果培养出的学生都来自一个模子。其实, 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领悟能力、和个人潜质等都存在差别。实践表明, 独特的个性和特质往往是其创新潜能的体现, 决定着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就要首先允许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 促进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 一种学习的习惯, 一种终身收益的兴趣, 一种探索追求的意识, 一种素质自我培养的品格。

(二)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增加创业课程数量

从学生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角度, 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进, 进而对工商管理系列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在确保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的基础上, 着重增设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新型课程。针对学生兴趣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 让学生自己对对所学课程进行选择。改革课程体系的原则是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 加深课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以突破原有的隔阂, 建设管理系列课程“能力主导型新体系”。引入《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商务沟通》等中西融会贯通的课程, 增进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与我国地方经济特色的结合;改革教学内容要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精选教学内容,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矛盾与统一。用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传传道授业, 为现代管理的自我展示和延伸发展地提供交流的窗口。

(三) 转变教学理念,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为工商管理的发展打造了先进的平台, 固守成规地死板说教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因为这是对学生生活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束缚, 不仅无法彰显人的生命意义, 更不能拓展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注重“人的完整发展”、“人的个性化”和“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而在“以人为本”和“彰显个性”的现实中, 企业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协作与沟通、实践与创新、掌握与运用等能力的综合。为适应企业用工的要求, 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学生应该越来越多地参与教学和实践, 去亲身体验获取信息的乐趣, 培养积极的情趣, 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领悟、感知、理解、应用并学会验证学到的内容,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极形成自己的观念、判断、和价值观念, 即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 体验式教学并非教学方式简单的改变, 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 而是对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评价的变通与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时,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要领, 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投入其中, 用身心、情感、理智去经历、认知和领悟, 打造一种符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优势特征要求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

(四) 转变方式方法, 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程度上讲,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拥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何为创新型教师?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情感;熟知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式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胆识和灵活应变的才能;能够独立地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素质;远见卓识, 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主动去求异创新, 等等都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教师队伍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还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运用能力。不仅要传播知识, 更要学会组织、合作、开发、引导学生, 扮演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的角色。教学方式方法从讲授式、灌输式向启发式、案例式和探究式方向转变, 以更好地调动的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避免学生趋同,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成长学习的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和模仿知识的能力, 当很少用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考虑问题, 更是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因而大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出现极强的趋同现象。要想避免这种趋同现象, 就必须冲出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羁绊, 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多加观察学生心理的波动、情感沟通与交流是否顺畅, 而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和重复;更关注教与学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的教与学, 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的交流沟通融合而不是只明白结果的对与错。实现从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的转化;二是评价体系的标准实现由单一模式化向多元化的转变。采取课上听讲、自学观察、练习与考试、作品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标准, 在学习中着重评价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和灵活应用能力与素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更看重学生的个体化和差异性, 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每让学生都可以表现出各自的特质, 为他们自我展示和个性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结论

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要吸取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企业家精神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创新教育内容,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锻炼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提高竞争意识, 提升竞争与协作能力, 领悟多元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涵义, 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评价体系。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有关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既简约又完整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组成要素。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文在回顾和评述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之后, 深刻探讨和总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内容和内涵, 通过分析总结提出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内涵,模式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 :17~18。

[2]张建华:《生存——20个卓越的企业领袖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25年生存发展历程》, 海南出版社, 2004年。

[3]岑丽阳、黄河、魏格坤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高教论坛》, 2007, (4) :52~54。

篇7: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

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多种要素有机组合的人才培养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为教学活动本身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案。当前我国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模式,其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创新思想教育、创新教学理念。

除此之外,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从人才培养目的、规格以及课程和培养过程角度出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非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本文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情况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保障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时,这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当目前为止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入世以后国民经济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内容已经严重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基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大量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案例较少问题,教学内容改革更应当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现状。

(二)工商管理课程忽视教学的实际效用

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专业性特点,课程设计与设置都应当体现市场的导向作用,应当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当前我国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往往忽视教学的实际效用,这造成了该专业课程开设缺乏实用性,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还是现代教学方式都应当将实际效用作为根本出发点。

(三)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当具有启发性。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填鸭式的教学只能扼杀学生的思维。

(四)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环境,从学校毕业的高校学生往往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现状。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当高度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一)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发展人才能力主导课程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应当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依照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特点精选教材。基于上述内容形成具有教学内容培养人才主导型的课程体系。在不断加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一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增加。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的不同,教材也应当具有选择性。加大对教材建构的投入,提高教材质量。另外,还需要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倡导参与式教学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文针对应当采用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三)提高专业实践环节比重

工商管理专业应当获得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面对复杂市场竞争环境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运用更加专业的经济思维、社会发展思维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促使学生的现代社会管理技能与方法水平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一支具有创造性的师资队伍,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创新型能力的学生人才。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特点,建立具有双师特点的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更为重要。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在实践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其次,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再次,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提倡教师的启发性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我国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全面发展。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在多种角度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加强构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提倡参与式教学、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就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12(11).

[2]丁沧海.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苗丽华.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改革.2013(03)

篇8: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 是全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07年人均GDP达61032元, 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内地第8。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宁波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突破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一项引领和支撑宁波未来发展的根本战略。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 (熊彼特, 1912) 。人作为所有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创造能力的要素, 是一切创新的来源, 可见,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宁波市人事局近期公布的调研报告表明, 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最为紧缺的是“四高人才”, 即应届高学历人才、在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其中前三类人才需求规模相对较小, 可以采取引进为主、培养为辅的策略, 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 只能采取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策略。这就给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宁波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期, 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 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宁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 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这类人才的职业能力集合在原有的专业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能力 (方法和社会能力) 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创新能力要求, 即既要有“上手快”的职业岗位能力 (帮助其迅速获得职业岗位) , 又要有可以支撑起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帮助其适应由经济社会变革而导致的职业迁移) , 还要有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角度考虑的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这就对宁波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二, 宁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主要包括电气机械、金属与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纺织、港口物流、金融保险与对外贸易等。宁波现有高职院校多数从原来省 (市) 行业所属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 其主要服务于特定行业的专业结构与建设创新型城市人才需求结构不相匹配, 因此, 宁波高职院校必须谋求建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发展机制。

此外, 建设创新型城市还对宁波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科研服务等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所在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处浙江宁波的省属高校, 其前身是浙江省宁波商校, 是浙江省首批由省政府批准建立的4所高职学院之一。建院以来,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 走“依托宁波、融入宁波、服务宁波”的办学道路, 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评估。2006年以来, 学院果断抓住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机遇, 建立主动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教学建设, 探索产学合作模式,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建立主动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

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来说, 其专业发展只有依托和服务于地方产业, 才会有生命力。以前, 学院80%以上的专业都集中于商贸财经领域, 专业设置领域相对狭窄, 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宁波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 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2003年以来, 学院加大了对老专业的调整力度和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力度, 2005年特别是宁波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以来, 学院明确提出要建立主动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 顺应宁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按照“继续发扬商贸传统专业优势, 大力加强工科 (特别是现代制造业) 类专业建设, 形成工、商并重的专业格局”的专业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有针对性地新设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先进制造类专业和国际货运、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等现代服务类专业共14个, 确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7个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 (群) 的重点发展地位, 并适时淘汰了若干个不能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需求的老专业。经过4年多来的调整与优化, 目前, 学院制造类专业占全部专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35%上升到2007年的51.6%, 制造类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重也同步上升到47%, 实现了以“商”为主向“工”、“商”并重的转变, 主动适应了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对高技能人才专业结构的需求, 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果也非常显著, 市场营销等2个专业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应用电子技术等2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个专业为宁波市重点专业。

三、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扎实推进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课程作为“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与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主动适应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学院在充分继承以往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于2006年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第一, 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解构原有学科导向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第二, 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本途径, 通过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 建立校企共同开发和实施课程的机制, 面向特定岗位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 依据工作过程组织课程教学, 加强了校内外具有真实 (仿真) 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如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依据宁波金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部分业务和项目进行项目教学, 学生分批到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为期两周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训”教学活动, 同时双方还合作开发了课程教材、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等。第三, 在原有学院、分院二级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框架下, 完善课程建设支撑与保障体系。首先, 与华东师大职成教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聘请该所专家指导专业课程开发, 形成一个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团队;其次, 建立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学院对成功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部门给予相应物质奖励, 主持或主要参与各级精品课程的教师可直接聘为相应教学科研岗位、并在职称评定和评优中优先考虑;最后, 学院从资金、技术、人员、实践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通过两年多来的努力与实践, 学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建筑室内设计》、《市场营销》等3门课程和《模具制造综合实践》、《国际贸易实务》等6门课程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成绩处于全国和全省领先地位。

在课程建设的带动下, 学院的专业、教材、实训基地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院有1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院的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和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

四、依托“块状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总部一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块状经济”发达是宁波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块状经济”是指在一个狭小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 (或高度相关) 产品企业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2005年, 宁波“块状经济”总产值达5395亿元, 占全省的29.3%, 其中, 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等5个“块状经济”包揽全省前5名。这种产业模式给宁波市高职院校借鉴总部经济思想、创新“总部—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

在这一模式框架下, 学校是“总部”, “基地”是指分布于“块状经济”核心区域的校企共建共管的专业化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总部的比较优势是教育资源集中, 其职责是联合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毕业生质量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总体把握与质量监控, 以及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等;“基地”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生产资源, 以及其对“块状经济”内相关企业的辐射与延伸能力等, 其职责是承担总部分派的教学任务 (主要是实践教学) , 并适当延伸“总部”的科研与服务功能。“总部”和“基地”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实现资源在空间的最佳耦合, 共同培养能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总部—基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培养流程, 以实践为先导, 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数次交替, 从而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以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其人才培养的基本流程是:0.5 (基地) +1 (总部) +0.5 (基地) +0.5 (总部) +0.5 (毕业实践) , 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两个50%:学生就读期间有50%的时间在“基地”实训和实践、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50%的时间在实训中心学习和实训,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其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同步提升。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来看, “总部—基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是基于宁波“块状经济”产业发展、服务于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宁波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五、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全面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

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 对于宁波市高职院校而言, 彰显其科研和服务功能既是全面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又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基本目标, 依托宁波的“块状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探索和创新了以下三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1. 与“块状经济”的“领袖企业”合作, 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员工培训。

学院与雅戈尔集团于2000年合作成立雅戈尔营销管理学院以来, 为该集团培养直销店店长和业务经理近200人, 培训营销、财务等业务骨干3000余人次, 雅戈尔营销管理学院被该集团总裁李如成誉为雅戈尔集团的“黄埔军校”, 这一产学合作案例入选2007年度宁波十大产学合作经典案例。

2. 与“块状经济”的行业协 (学) 会合作, 实施“点对面”合作。

如学院与宁波市证券业协会、宁波市软件业协会、宁波市模具协会、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宁波专业委员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等的合作, 通过这些协 (学) 会提供的平台, 使得学院相关专业得以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建立合作关系, 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合作。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宁波相关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宁波专业委员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将日常办公地点设在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3. 在“块状经济”核心地带兴建产学研基地, 构建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平台, 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学院紧密结合宁波“电气机械”块状经济的发展, 选择“电气机械”块状经济的核心区域——宁海, 与宁海县政府、中国 (宁海) 模具城合作, 在中国 (宁海) 模具城内兴建占地达150亩的集教学、科研、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主要服务于机械、电子类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 基地充分利用中国 (宁海) 模具城和周边模具、电子企业资源优势, 践行“总部—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其所属的模具数控实训基地被列入2006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试训基地, 电子技术实训基地被列入2008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试训基地;在科研方面, 与中国 (宁海) 模具城、中国地区产业促进会、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合作成立了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 集产品设计、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 与中国 (宁海) 模具城合作成立了宁波模具检测中心, 已成为国家级模具检测机构;在服务方面, 与宁波市模具协会、宁海模具协会共同经营宁波市模具网, 与中国 (宁海) 模具城、中国塑料城、中国 (余姚) 轻工模具城、慈溪家电城合作建设宁波市数字图书馆项目 (机电塑料模具家电数字特色文献数据库) , 积极承担周边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任务, 并为周边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这一产学合作案例入选2008年度宁波十大产学合作经典案例, 全国产学研合作协会会长朱传礼教授在考察该基地后指出:“宁海产学研基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政、校、企合作建设的产学研基地, 创立了产学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学院的实践充分证明,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 因地制宜, 探索和实践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模式, 以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和发展学校自身的双赢。

摘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主动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 依托“块状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总部—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合作模式, 全面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块状经济

参考文献

[1]蔡泽伟, 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1) .

[2]姚奇富.基于就业导向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职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04) .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09) .

[4]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03) .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苍梧县工商局创新模式培养新人】相关文章:

苍梧县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实施方案》的通知04-25

苍梧县丹竹二级水电站工程机组启动验收鉴定书04-19

苍梧国有白南林场改革实施方案04-24

上一篇:一年级上期班主任总结下一篇:四上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