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2024-04-08

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共11篇)

篇1: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在基本过程中,通过幼儿尝试、个别幼儿示范、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练习等教育策略让幼儿学习单脚站立3秒中的动作要领。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自己的示范动作较少,可多示范2次,让幼儿从教师的规范动作中学习动作要领,这样幼儿能更好的掌握。

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提升幼儿单脚站立的动作要领,游戏通过爬、钻、跑、跳等基本动作贯穿整个游戏,也是为了加强幼儿的运动强度。在第一遍游戏时,教师没有引用单脚站立的动作,是为了让幼儿先熟悉一下游戏的场地;在第二遍游戏时,加上了单脚站立的动作,在讲解游戏情景时,教师没有讲解清楚,使这个游戏的逻辑性有点牵强,教师在讲解游戏规则时应该讲清楚,小鸡站在高高的时候头上,做金鸡独立的动作,看上去就像老鹰一样,狐狸就害怕不敢捉你了。在老师组织幼儿游戏时,由于站位的原因,也是教师缺乏现场的调控能力,使得摆放的石头比较密集,幼儿站在石头上做金鸡独立的动作时比较拥挤,使其效果较差,所以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宜的调整活动场地,空出充分的空间来摆放器材。

篇2: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音乐游戏课后的反思

昨天,我们带领小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一趟音乐游戏的课程,这次课程的主题是小老鼠吃米,其中主要的人物是小老鼠和小猫,我们都知道,《小老鼠吃米》这首歌曲是音乐游戏,非常滑稽和好玩。在活动中,孩子们都会唱歌曲,但是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复习歌曲时,我采用了幼儿唱,老师绘画的方法进行,从而引导幼儿说出歌曲中唱到了谁,有什么特点,由于是小班的幼儿,孩子们对小老鼠的特征说的不是很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充分的去说,结合图片让幼儿去说出老鼠的特征和引导幼儿去模仿小老鼠走路。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我引导孩子们先学习并大胆创编小老鼠的基本动作,引导孩子们大胆表现、大胆回答。接着就是一起理解学习歌曲的内容,孩子们在并游戏边学习中很快掌握了歌曲的基本内容。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分批扮演小老鼠和小花猫来进行抢凳子的游戏,孩子们兴趣很高。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孩子们在游戏中兴趣还是十分的高涨的,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由于幼儿第一次接触角色游戏,再加上扮老猫的老师的动作幅度小,所以孩子们没有感觉到角色游戏的快乐,孩子们也没有进行尝试,这是这节游戏不出彩的一个方面;想象孩子们会更加喜欢这个音乐游戏,也可以使整个游戏更加有乐趣。反思:通过活动我知道了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有纯粹在歌声中活动的,还有纯粹在乐曲声中活动的,有些是有情节、有角色的音乐游戏,内容繁简不一,然而小班幼儿年龄小,一切从兴趣出发。兴趣能诱发幼儿学习的动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外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音乐游戏时与同伴交流情感,孩子们在这种耳鬓厮磨的互动中还可以建立信任、了解和友谊,形成一个相互学习、开放的学习环境,因此音乐游戏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小猫和小老鼠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两个动物形象,幼儿很喜欢,尤其是出现了动画片《猫和老鼠》,孩子们更是对小老鼠的聪明、可爱形象喜欢的不得了,因此我选了这个音乐游戏《小老鼠吃米》,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极高的兴趣,掌握游戏。

篇3: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判断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是否有效呢?在实践中观察和反思时我尝试借用李会敏的研究,将是否有效指导界定为:(1)教师的介入是否是适宜的,有没有干扰幼儿活动;(2)教师的指导是否促进了游戏的发展,是否给予幼儿不定期的正面影响;(3)幼儿是否接受了指导,指导结果对于幼儿是否产生帮助。

一、分析无效指导的案例,诊断透析

案例1:言语干扰的无效指导

大班美工区内,投放了剪纸、橡皮泥、绘画等活动,孩子们都在各忙各的。教师走到正在捏油泥的昕×身边,问:“你做的是什么啊?”昕×回答说:“我做太阳呢。”师:“小班的弟弟妹妹都会做太阳了,你还做太阳呢?”(口气稍夸张)昕×没有理睬,教师转而对边上的蕊×说:“你的苹果做得好,有眼睛、鼻子,还有小嘴巴,真好看。”蕊×很开心地笑了,继续做。教师又对旁边编花篮的彤×说:“嗯,花篮做得不错,要是再加上些花就更好了。”彤×说:“我正准备添花呢。”师:“好,待会我过来看看哦!”说完又去看绘画剪纸,“你剪的是什么啊,真漂亮。”“你画得真可爱!”

分析:教师的指导基本上是都是语言介入,通常以询问开始,并不时给予肯定,遵循“观察—询问—评价”的方式,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但这种询问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且不说会不会打扰幼儿游戏,单就问话来说就没意义。教师指导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幼儿面临什么困境,并根据情况看是否要指导,采用何种方法去指导,才会在不干扰幼儿游戏的同时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案例2:混乱的无效指导

大班角色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分配任务,有娃娃家、医院、超市、理发店、小吃店等。游戏开始后幼儿分别忙着去布置游戏场地,场面很乱很嘈杂。教师左看右看,一时进到娃娃家说一句:“太乱了,要好好收拾一下,妈妈怎么不见了呀?”“这个娃娃家是哪个玩的?怎么没有人啊?”转过来又走到医院,让医生把桌子收拾干净,“上班时间怎么可以到处跑啊,这样病人会出事的呀!”美容店里,教师看到客人躺在床上没见有人来招呼,忙说:“店里的人呢,没看到有客人在吗?”说着又走到理发店……

分析:上面的案例看了就一个字“累”,教师完全没有目标地乱走乱指导,虽然是大班了,可老师还是要各区兼顾,维持纪律。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角色定位,应有针对性地指导某区,其他区可以适当放手,这样有轻有重,指导才会更加深入。而且对于大班幼儿游戏的指导,不需要像小班那样手把手过多干预,要相信大班的幼儿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处理好一些游戏中出现的事,多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更自由地发展。

二、分享有效指导的策略,借鉴提升

策略1:观察———角色扮演,介入游戏———促进游戏有序开展

好美味饭店里,厨师甲忙着洗菜、做菜,顾客有的在桌边叫着“饿死了”,有的都跑到厨房里点菜,服务员在厨房边站着,有点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只见顾客吃完后就离开了,服务员也没有及时去收拾餐桌,没有去招呼别的客人,而这时厨师乙正戴着厨师帽跑来跑去……整个饭店一片狼藉,地上有饭菜、碗筷,桌子上也有碗、勺子、菜、杯子、吸管等。这时,老师来到了饭店门口,大家还在忙着自己的事,老师故意咳嗽了一声,见引起大家注意了才说道:“我是卫生监督员,来检查卫生。你们饭店的卫生不好,吃完饭也不收拾,地上乱七八糟的,就餐环境太差了,也很不卫生!你们快点收拾好,我待会再来检查你们的卫生。”说完,老师就离开了。饭店的厨师、服务员都开始收拾地板上、饭桌上的东西,整理厨房。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来到饭店,表扬了他们,发了一面红旗,告诉他们:以后要保持饭店的整洁,东西不要随便乱放,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厨师、服务员高兴地接过红旗,继续做生意……

我的思索: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玩具取放和游戏秩序的问题,他们虽懂得将用完的物品放回原位,但是在游戏时并不注意,使整个游戏环境变得杂乱。这时需要老师介入游戏向幼儿提出,巧妙引导孩子了解游戏中的问题,并知道该如何做。

我的策略:于是我扮演“卫生监督员”向幼儿提出了保持环境整洁的要求,通过角色间的互动,使幼儿自然地采纳我的建议,而不会觉得老师是在命令他们做事情或是批评他们的游戏。而当幼儿明确做法时,我又适时地退出游戏,在一旁静心观察。最后,我又以“红旗”的游戏情节,对幼儿的游戏行为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让幼儿更加开心地继续游戏,从而促进了游戏的顺利有序开展。

策略2:观察———及时判断,适当介入———推动游戏展开

建构区内,阳×和哲×正在玩拼搭游戏,尧×走过来站他们身边看,阳×抬头看看尧尧说:“你到其他地方去玩吧,我们这里人满了。”尧×不理他,伸出手就去碰阳×和哲×搭的玩具,说:“这个我也会搭,而且搭得比你的难,比你的高,让我来!”“老师……”阳×大声喊着不远处的老师,带着求助的眼光,可老师并没有马上走过去,只是伸出手指做了个安静的动作,并投去信任的眼神,暗中观察着后续的发展。阳×见老师没过去,朝着尧×瞪圆了双眼,大声说:“老师说过的,要按规则来玩,这个游戏只能两个人玩,你要玩的话等我们玩好了空一个位置再来玩吧。”哲×也说:“等我玩好了就让给你玩吧。”尧×看了看老师,又看看阳×,就把玩具放在了桌子上,咕嘟了一句:“那你玩好了给我玩吧,我先去玩别的。”说完就走开了……

我的思索:大班孩子对游戏规则都很清楚,如果老师在接到求助后马上去帮忙,那孩子们就没有机会帮助同伴明确规则,更没有机会利用规则来维护自己的游戏权,约束他人。当遇到孩子们的求助时,老师要有足够敏锐的判断力,及时根据冲突程度来决定是否介入。试想,如果孩子一发生争吵,教师就急于以权威的角色替他们做出这样那样的安排,孩子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又如何发展呢?

我的策略:于是我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面带微笑地对阳×给出了一个安静的手势。一来我是鼓励阳×尝试自己解决纠纷,二来则无声地唤醒他游戏中既定的规则。这样,我看似一个旁观者,但事实上是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无形的自我体验空间,使孩子在冲突中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学会保护自己,学习以适合的方式与人相处,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我也在适度地放手、耐心地等待中看到了孩子们精彩的表现。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教师则应当及时介入:当幼儿发生较大冲突或危险行为时,适度介入,以防幼儿受到伤害;当幼儿活动单调重复、缺乏新意时,引入一些变化,暗示他们丰富自己的活动情节;当幼儿努力后失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时,介入引导幼儿一起玩;当幼儿有很大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蒙台梭利说过:“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地沉思,他能够浪漫地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传来钟声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就会加深,像诗一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杰出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希望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成为那森林里的钟声,让孩子们浸润在悠扬的钟声中,漫步于游戏的天地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兰生.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区域活动及思考[J].幼儿教育,2002(10).

[4]秦元东.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篇4: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关键词:反思 评课 幼儿教师 专业化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幼儿教师应该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而言,当她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体会和想法,既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失败后的沮伤,但更多的是对教学过程及不足之处的反思与惋惜。其实,这就是一种教学实践反思。而评课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评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促使教师的实践和专业理论的提升,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此外,评课活动还能对听课教师起到明确观摩教学活动时具体“听什么”“怎么听”“记什么”“想什么”的指导作用,可以说,行之有效的评课活动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经。

一、创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保障,因此幼儿园要营造一种评课活动在相互尊重、开诚布公的前提下,达到共同提高的氛围。此时参与评课的教师都是平等的,领导、骨干教师、专家都只是称谓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参与者的评价职能是分享经验、促进成长。没有“错误”的概念,有的只是暂时的“不足”,评课不是相互“挑刺”,不是彼此“贬低”,而是帮助个体突破个人的局限性,是优化策略促进自我更新的交流和共享,所有评课参与者要彼此非常信赖,开诚布公,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上课教师要敢于反思和暴露自己的不足并能积极对待各种不同建议。对于新教师更要使她们打消顾虑,积极鼓励她们勇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在自评与互评中不断提升

评课的环节分为授课教师先进行自评反思,然后听课教师和专家领导再针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研讨。授课教师在进行自评反思时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安排、师幼互动的情况、教学效果与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反思,并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想法、疑问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如中班陈老师在反思自己的体育活动《小猴摘桃》时,活动的目标是:

1.练习纵跳触物。

2.初步学习跨跳的基本动作。

3.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

她在热身活动后,先让幼儿示范如何摘桃子,讲解双脚原地纵跳。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到了讲解和练习跨跳上,最后在游戏环节让幼儿们先跳过三个连续放置的呼啦圈,然后跨过两条“小河”,跑到对岸跳起来将桃子摘下。陈老师在谈到自己进行教学活动的体会时认为,整个活动比较混乱,自己的要求没有提清,尤其在游戏环节,幼儿们不能按组一个一个地进行游戏,而是呼啦啦一大帮幼儿同时进行,没能很好地观察到幼儿们的完成情况,教师没有及时给予引导。

围绕陈老师组织的活动及课后反思,教师们进行了积极讨论,有的教师认为,陈老师的这个教学活动还是比较关注幼儿的,在跨跳环节对能力弱的幼儿进行了个别指导;有的教师认为陈老师的活动环节设置由易到难,有层次感;有的教师同意陈老师的自评,认为活动规则没有交待清,细节安排上不太合理;有的教师认为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目标不匹配——教师们经过讨论最后认为之所以整个活动感觉混乱,重难点不清,除了细节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目标的制定有问题,目标定位不准,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等方面合理制定目标。在幼儿都会纵跳的基础上,不应将练习纵跳作为目标,而应将练习跨跳作为重难点目标。

通过反思自评与互评教师们认识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进行教学评议的依据。在目标的制定上,既要关注到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首先,目标定位要淮。目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它们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其次,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些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上过大过空,如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显得过于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再者,目标要具有弹性。既保证幼儿学习的基本要求,寻找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

根据这次评课教师们提出的改进意见,陈老师调整目标,摸清幼儿的实际水平,分清重难点,又组织了一次《小猴摘桃》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难看出,通过上面的例子,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评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完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促进评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课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进行反思和重构。在评课过程中,有时会侧重于请青年教师多谈自己的看法,提升她们在评价一节教学活动时的局限性和表面性,帮助她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如前一段就大班王老师的语言活动《有趣的汉字》进行的评课,当王老师谈完她的课后反思后,评课的组织者请青年教师郑、李、董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郑老师认为课件做得很好;李老师认为教具新颖有趣;董老师认为授课教师的教态亲切。组织者又请三位教师谈谈有什么不足之处,三位青年教师面面相觑。可以看出三位青年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执教者在看、在评,却较少关注幼儿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幼、幼幼间的互动情况。于是评课组织者又请一些骨干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教师认为整节活动目标制定合理,关注了幼儿的前期经验水平,活动环节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有的教师认为请幼儿在活动之前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让幼儿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了参与性和积极性、活动采用了多种方法,做到了动静结合,使幼儿始终保持身心愉快;有的教师也提出了不足之处,认为最后游戏环节中幼儿识字量有些偏大,超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评课精神氛围中,这些不同的“声音”在相互碰撞、对话。使各个层次的教师在使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三、在反思与评价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在上述案例中,上课教师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认真听取了不同的“声音”,就在和这些不同“声音”的碰撞与对话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深层观念。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换位思考,在汲取其他教师研讨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上更符合幼儿教育规律,进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正是在这种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对活动细节(如各种具体的策略、方法等)进行反思与评价的同时,还敢于对隐藏在活动设计背后的各种深层观念提出质疑,在其他不同“声音”的指引和启发下,他们将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思与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思路、方法、策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观念。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优化反思与评价过程本身,还可以不断优化各种活动设计方法、策略,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优化自身各种深层观念,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秦元东.幼儿教师在对话、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通过评课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尝试.学前教育研究,2005(5).

[2]冯江英,孙钰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析.教师教育研究,2007(12).

[3]徐流芳.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获得专业成长.幼儿教育,2005(7).

篇5:体育游戏.课后反思

河渠希望小学 张春雷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通过游戏教学使学生掌握游戏方法,了解体育游戏的编排原则,从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遵守规则、友好合作等优良品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健身,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创新,在游戏中享受,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放松,并从中懂得如何包容他人的过失。

本节课设置了三个游戏,第一个游戏“坐板凳”的游戏教育学生懂得献出自己的爱心。只有人人献出爱心的板凳人人才能有爱心的板凳坐游戏才能成功。第二个游戏“救护同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二对一的救护时让学生小组研究救护的方式方法。第三个游戏“齐心协力”培养学生怎样团结、组织队友。教师在游戏中只充当裁判的角色,只负责犯规行为的处理。而不是以“管家”身份嘴不停腿不停!这里是学生们的课堂,让他们自由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让学生了解团结就是力量。

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首先;“

”游戏

篇6: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小班数学游戏看着很简单,但要真正上好却并不容易。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首先考虑到要尽量游戏化,因此活动中也创设了游戏情境,但因为只是有游戏的情境,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幼儿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游戏,因此仍然是缺少趣味性的,活动有些枯燥、乏味。如何设计游戏,将学习内容真正地融合进游戏中,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地获得知识、经验,是以后活动中要多思考的。

活动中,幼儿有两次集体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要从各种颜色、形状的图形片中找出圆形、正方形。这里我提供了两个小碟子,让幼儿从放了各种图形片的碟子中找出圆形、正方形放入另一个空碟子里。第二次操作是将找出来的圆形、正方形进行分类,放到分类盒中。活动前准备材料时,虽然考虑到了如何让幼儿更方便地拿取操作材料,在实际操作时却仍然出现了问题:第一次操作过后,多余的碟子没有及时收走,加上两个碟子相同,教师在提要求时让幼儿造成混乱,个别幼儿将找出的图形片又放回了原来的碟子等。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提供的材料应该便于操作,并且不易过多,否则反而会让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造成混乱,无法达到操作效果。

造成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本身对教学的组织能力上。活动中面对多变的情况,要善于调控,及时应变,要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活动中语言能力的控制等方面,自己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

篇7: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数学游戏《图形宝宝找家》课后反思

数学游戏《图形宝宝找家》是在认识了圆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在设计本次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对圆形、正方形才初步认识过,为此在设计第一环节时将内容放在了巩固认识圆形和正方形上面。一开始,老师以拟人化的口吻“图形宝宝来做客”导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正方形,通过观察、讲述来巩固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游戏“图形宝宝捉迷藏”,引导幼儿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中分别找出圆形和正方形。第二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标记并按标记给图形分类,并能尝试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小班数学游戏看着很简单,但要真正上好却并不容易。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首先考虑到要尽量游戏化,因此活动中也创设了游戏情境,但因为只是有游戏的情境,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幼儿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游戏,因此仍然是缺少趣味性的,活动有些枯燥、乏味。如何设计游戏,将学习内容真正地融合进游戏中,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地获得知识、经验,是以后活动中要多思考的。

活动中,幼儿有两次集体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要从各种颜色、形状的图形片中找出圆形、正方形。这里我提供了两个小碟子,让幼儿从放了各种图形片的碟子中找出圆形、正方形放入另一个空碟子里。第二次操作是将找出来的圆形、正方形进行分类,放到分类盒中。活动前准备材料时,虽然考虑到了如何让幼儿更方便地拿取操作材料,在实际操作时却仍然出现了问题:第一次操作过后,多余的碟子没有及时收走,加上两个碟子相同,教师在提要求时让幼儿造成混乱,个别幼儿将找出的图形片又放回了原来的碟子等。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提供的材料应该便于操作,并且不易过多,否则反而会让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造成混乱,无法达到操作效果。

造成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本身对教学的组织能力上。活动中面对多变的情况,要善于调控,及时应变,要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活动中语言能力的控制等方面,自己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

篇8: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活动名称:

超市购物

活动规则:

购物者每次购买一种物品, 取相应的钱币交给收银员, 收银员核对是否正确。

参与幼儿:

收银员1人、购物者3人。

活动过程:

幼儿A先大致看一遍超市的价格, 挑选喜欢的商品, 通过计算得出物品价格, 寻找各种数字卡片钱币组合来付款, 顺利完成活动

幼儿B先去拿钱币, 再看自己所拿物品的价格, 由于所拿钱币不一定是物品的价格, 需要换钱币进行组合, 购买速度较慢。

幼儿C则是完全学着幼儿A的样子买玩具。

分析:

根据以上案例的描述, 三个幼儿间存在明显的个体认知差异, 他们在完成任务中表现出的不同, 不只在于结果, 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认知方式差异。A在完成任务中表现出思考型的认知特点, 她用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策略, 完成任务的准确度高。B同样完成任务, 却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冲动型认知风格, 他反应很快, 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加分析和观察就做, 在错误发生后也没有真正意识错在哪里。C由于缺乏一定的方法和所需的空间知觉能力, 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与前两个幼儿相比存在明显的能力水平上的差异。

【策略】

一、按幼儿不同特点确定相应指导策略

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 教师提供的游戏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 既让能力强的幼儿有所提高, 又要使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弱的幼儿得到适当发展, 所以, 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育。

1.思考型幼儿———提升要求

对待A类思考型幼儿, 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较高, 已经熟练掌握购物游戏的规则, 并能轻松进行购物付款, 为提升幼儿已有经验。为提高幼儿计算能力, 充分发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A类幼儿在游戏的购买方式上又有新的要求。例如:一次购买2—3种物品, 算好价钱后取相应的钱币付款。通过增加购买物品的数量, 加大计算难度, 可以使A类幼儿在原有能力上有所提高。

2.冲动型幼儿———关注细节

B类比较冲动的幼儿, 认知水平一般, 做事粗心马虎, 教师要训练其学会注意观察认知对象的细节, 并在发生错误的时候及时反省。可以专门把B幼儿出现的问题提出来, 引导全班孩子做一次讨论, 大家共同找出问题的原因, 探讨最好的解决办法, 让B类幼儿彻底清楚游戏玩法及注意事项。

3.模仿型幼儿———立足基础

C类爱模仿幼儿, 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能力水平都较低, 教师对他指导的重点, 应是先提升其空间方位的知觉水平, 使幼儿先掌握游戏的基本规则, 在挑选物品时从1—5元区做起, 熟练掌握游戏规则后再逐渐加大难度。

二、调整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根据案例中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 现将活动材料作如下调整:

1.闯关购物———呈现多层次购物区间

第一关:1—5元区第二关:6—8元区

第三关:9—10元区

整个购物过程按照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呈现, 由易到难分成三关, 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活动中幼儿需按游戏规则进行购物, 第一关:在基础关1—5元区购买一种物品, 正确付钱;第二关:在提高关6—8元区购买一种物品, 正确付钱;第三关:在冲刺关9—10元区购买一种物品, 正确付钱。三关过后,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计算能力, 自由选择购买多种物品并准确付钱。

2.调整钱币———提供不同层次的付币方式

单种币

幼儿购买1—5元区物品时提供的钱币, 这一关比较简单, 适合C类幼儿, 钱币较多但种类只有一种, 只要幼儿知道游戏规则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双种币

幼儿购买6—8元区物品时提供的钱币, 这一关难度适中, 物品价格需要钱币的组合, 所以提供1元和5元钱币, 并减少1元钱币的数量, 增加5元钱币量, 这样付款时幼儿就需动脑筋, 提高其计算能力。

多种币

幼儿购买9—10元区物品时提供的钱币, 这关难度较高, 钱币的种类有三种, 1元与5元较多, 10元较少。10元物品付款最简单, 为增加难度, 减少10元钱币量, 在没有10元钱币的情况下, 幼儿就会进行钱币组合。

3.自我经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

通过以上材料的调整, 活动不仅适合各个幼儿的发展, 而且增加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幼儿的加法计算能力, 尤其是10以内数的组合。可是, 随着幼儿能力逐渐提升, 当所有幼儿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时, 游戏就变得简单, 从教育的角度上就不能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显然, 活动材料或方法又需要进一步的跟进, 下面通过自我经营连锁店跟进游戏, 以激发幼儿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其减法计算能力。

活动名称:

连锁超市

游戏规则:

幼儿在5元店、8元店、10元店任意购物, 每店每次限购一种物品, 如有需要, 可多次购买。购物者和收银员共同计算钱币与物品的差价。

参与幼儿:

收银员3人、购物者3人。

钱币调整及使用规则:

5元店

1—5元区钱币的调整:从提供1元钱币调换成提供5元钱币。幼儿在这里购买任意物品都需出示5元钱, 根据物品1元、2元、3元、4元不同价格, 收银员计算应找回多少钱。

8元店

6—8元区钱币的调整:从提供1元和5元钱币调换成提供10元钱币。幼儿在这里购买任意物品都需出示10元钱, 根据物品6元、7元、8元不同价格, 收银员计算应找回多少钱。

10元店

9—10元区钱币的调整:从提供1元、5元和10元钱币调换成提供10元钱币。幼儿在这里购买任意物品都需出示10元钱, 对于9元的物品, 幼儿就需计算收银员找回自己10-9=1 (元) 钱。

【反思】

一、观察了解孩子不同的“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通过观察手段了解幼儿活动中表现出不同个体认知差异, 通过提供多层次的内容及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观察时, 教师需要将视角定格于一定的活动范围, 注意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 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 发现孩子不同的“脚”, 教育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 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二、合“脚”的“鞋子”怎么做?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实现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做到个别化教育, 就要创设最有利于每个幼儿得到最好发展的环境, 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大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期, 案例中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较高、有的一般、有的较低, 所以教师就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 调整活动材料以适应每个幼儿的需要。通过闯关购物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多层购物区间适合各类幼儿发展;利用单种币、双种币、多种币让幼儿在掌握游戏规则的基础上, 学习10以内数的组合及运用。自我经营连锁超市中预设了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通过5元店、8元店、10元店新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学会10以内数的分解及运用, 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篇9:对幼儿园游戏实践反思

课改初期,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所产生的直接效应就是重视游戏。但结果是教师重视游戏却导致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异化了游戏的内涵。比如在平日游戏计划的制定中周密地设计了游戏的过程,使游戏结构化;游戏的设计中规定了幼儿的游戏行为,使教师直接导演游戏;在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不断强化着幼儿必须达成的即时目标,使游戏变成了追求结果的活动。在幼儿自发的游戏中,教师加强了干预的力度,结果教师所到之处,就是幼儿自发游戏中断之时,在缺乏观察的前提下,转移幼儿的游戏思路,被迫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行动。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对游戏中的产生的问题作深层次的理解与教育行为的反思。

一、游戏教育化与教育游戏化

对游戏本质我们往往会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幼儿游戏中要不要追求我们想让幼儿实现的目标,那样的话,还是不是游戏?”“同一种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实践中要不要做出游戏和教学的区分?”

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师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将两者混淆。如角色游戏与区域游戏是属于游戏教育化还是属于教育游戏化。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两者的概念。

游戏是无外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游戏是注重过程大于结果的活动;游戏是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游戏是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正是以这些特征来界定游戏,个别学者便认为,如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么我们想让幼儿获得的特定经验如何保证?因为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人曾将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活动解释为“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前者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的本体就是游戏,后者是服务于教学的游戏,活动的本体是教学,游戏只是手段,通过保证自发游戏时间以及教学尽可能游戏化来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教育化”这一概念突显的是“游戏”两个字,是以游戏为主,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而教育化不是做教师的游戏,而在平时孩子们在做娃娃家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首先敲娃娃家的门,为的是要进娃娃家做客,然后提醒幼儿想一想现在该怎么办,孩子们也会马上放下手中的活来开门,然后老师继续启发幼儿说请进、请坐、请喝水、请吃饭、再见等等,启发的用意是为了解决礼貌问题,老师的作用如同督导,为了检查孩子是否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引导并指导孩子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又例如医院的游戏,教师总以病人的身份参与游戏,每天出现不同的症状让大夫诊治,老师引导大夫治疗不同的病,而且要让孩子了解各种不同的病要注意预防,如感冒要让孩子知道在季节交换时要增添衣物;如鼻子出血,要让孩子知道要保护五官;如近视,要让孩子知道保护眼睛等等。然而这些都是老师的游戏并非孩子自发自主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时间长了,一旦老师不进行参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不会玩,老师成为了指挥棒,并不是教育化的本意。

教育化是指老师为孩子自发的游戏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和支持,而不是在游戏中老师作为一个指挥者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的角色,老师的角色是一个观察者、环境的支持者和材料的提供者。在游戏中,孩子需要材料,老师帮助提供材料;孩子遇到问题,老师给出建议;孩子遇到错误事件,老师给予纠正,这就是教育化。

“教育游戏化”这一概念突显的是“教育”两个字,是老师发起的活动,但是活动要游戏化。但在平时的时间过程中老师设计的活动没有游戏化,如在区域游戏中,老师设置了图形配对的内容,老师放置了一块有各种图形板和一些图形,幼儿可以把图形与板上的图形进行配对,这个活动是教育,每个孩子进行操作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并没有游戏化,若是要游戏化,可以增添孩子之间的竞赛,看谁配的又快又准确。

如今我们个别化学习区域与集体教学的实施都是让孩子获得关键性的经验,但是游戏与学习有所割裂,如何让游戏与学习有机的整合需要我们思考。如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提供可玩性材料;在集体活动中提倡集体教学游戏;游戏中捕捉契机,推进学习游戏后设计活动,深入学习等等。

二、游戏材料的提供

幼儿园区域活动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广泛的内容,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很重要,并不是材料投放的越多、越精美就是好,应注重安全性和合理性的原则、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操作性和互动性的原则、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原则,让幼儿在主动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促进其记忆、观察、思维等相关能力的发展。

游戏材料应该是老师和孩子在游戏中共同创设出来的,而不是刻意的按照老师的目的与要求创设与提供的,往往这些老师事先预设和提供的材料并不是幼儿所需要的。

如今幼儿园游戏在材料布置方面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我们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甚至为了图省事,看到隔壁小班开展的主题有声有色,就在自己大班里也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希望本班幼儿也能出现类似的主题,但结果并没有如愿,幼儿只对其中的小部分游戏感兴趣。

在角色游戏中,小班老师提供的材料应该是非常形象的、非常逼真的,例如方向盘,我们提供的一定是一个圆圈里有三根叉,孩子们拿到这样的材料才知道这个是用来做开汽车的游戏。而到了中大班老师提供的材料不应该再是形象的、逼真的,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寻找替代材料。结构游戏中,由于小班小肌肉发展较弱,思维具体形象,动作精细程度低,老师应该提供轻便、形象、无接插、几步成型的材料;中班由于手指动作较灵活,有创新求异愿望,操作技能缺乏,老师应该提供一些需要精细度高、需要力度控制,可以变化的材料;大班由于手指肌肉快速发展,渴望与众不同,有意性增强,乐于探索,老师应该提供一些有接插、精细度较高,能发挥孩子想象力的材料。

所以,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同时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我们老师需要思考材料投放数量是否越多越好、材料投放种类是否越多越好、替代物是否越逼真越好、提供了材料是否就足矣。。。。。。

篇10:幼儿园游戏课后反思

大班体育游戏《猫头鹰抓田鼠》课后反思

一、取材:

大班《黑夜密语》主题当中主要让幼儿了解白天和黑夜。走进黑暗的世界里,孩子们要面对恐惧,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建构对黑夜的认识。大班体育游戏《夜晚的猫头鹰》我设计的灵感是我小时候接触过的 “摸盲人”的游戏,在这堂课中引导孩子们在白天,用眼罩蒙住眼睛来感受黑暗,并在黑暗的世界里做游戏。

二、环节设计:

大班的孩子对于新颖的游戏都比较喜欢,以扮演喜欢夜晚出来活动的猫头鹰为角色,让幼儿挑战自我,感受在黑夜中行动的情形,从游戏中体验快乐。在这次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很高,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基本上都能认真聆听教师的指挥。幼儿对蒙眼游戏特别感兴趣,首先,他们对眼罩感兴趣,其次,他们对蒙眼游戏很好奇。整堂课以猫头鹰和田鼠两只幼儿喜欢的小动物贯穿,让幼儿扮演猫头鹰和田鼠进行的游戏,幼儿都很喜欢。

三、流程反思:

活动进行后,对自己的活动也有一些思考:

(一)第一环节:以游戏方式练本领。

在设计时,是把“猫头鹰练本领”当成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再者,让他们初步感受蒙眼后的感觉,“向前走、向后走、转个圈„„”练习方向感和平衡感。再次讲评时要听方向,前面部分为后面的部分做铺垫。但是在练习听铃铛感知方向时,教师可以将16位幼儿分成4组,让幼儿分别每个小组拿1个铃铛自由练习,更能体现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二)第二环节:猫头鹰抓田鼠。

1.我眼中的猫头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游戏角色的口吻,让猫头鹰们回到大圆圈家,引导幼儿站到圈里。说说猫头鹰夜晚捕食时动作并一起来学一学,引导幼儿捕食时动作要迅速。让幼儿模仿捕食动作为下面做游戏铺垫。但是教师的教学语速、节奏还要加快,以上两个环节占用了较长的时间。教师上体育游戏时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要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动力,我应该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带动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这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2.猫头鹰抓田鼠。

这一环节幼儿的积极性教高,活动结束后,有的幼儿还意尤未尽,我们决定下次找机会继续玩这个游戏。但是这一环节存在几个问题:

篇11:幼儿园课后教学反思

绘本《小老鼠学画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它以老鼠画画为主题线索,生动的介绍了五中基本颜色的名称和相关的各种事物,另外故事还告诉幼儿五种颜色混合之后的结果,让幼儿初步接触到颜色混合的概念,让幼儿懂得了画画要保持画面整洁,不是所有漂亮的颜色在一起还能成为漂亮的图画,不能像小老鼠学习。而且,书的颜色比较鲜艳,每一个对开页讲一个事情,画面简洁大方,翻译过来的文字简短,语气丰富,能够吸引孩子。

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大胆猜想“小老鼠想干什么?”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想孩子们应该对此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的。但孩子们的想象却比较局限。随后,我让孩子们逐步观察画面,倾听故事,结合生活经验说说:ⅹⅹ颜色还可以画什么?第一只小老鼠的出现是由我来讲述,而后再让孩子们说说红色还可以画什么?孩子们都很棒,能想出好多红色的东西“红色的衣服、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花”等,那第二只老鼠会用黄颜料画什么呢?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如:梨子、香蕉、花朵等,在此基础上我展示图片进行证实。随着情节的转移,五只老鼠画得正高兴,她们一起爬上了桌子,画呀画呀!我让孩子们猜测可能会画出什么颜色的图画?最后我利用这五种颜色现场作画验证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很多漂亮颜色放在一起就会画出漂亮的图画。

本次活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好。我想,最后一个实验让孩子们亲手尝试,亲身体验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上一篇:对纳税服务工作的体会下一篇:单调性第一课练习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