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2024-05-01

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精选9篇)

篇1: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提高弱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反思课堂中的教与学及其心理的相互关系,尽力使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一、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

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二、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弱智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功能,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为学生的“说”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思维迟钝,反应馒、口齿不清、发音困难等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教材,创设“说”的情景。感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弱智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物体,可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感知。我在上语文课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我要求学

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形体语言来解释词义,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用这些调?用了有什么作用?在学完课文之后,我邀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把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如果学生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用了不同的语气,并加上了自己的动作,我便给予表扬及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既发展弱智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产生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欲望,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引导弱智学生多说时,还要讲究这用多种方法,尽量让他们说得明白、连贯、完整。要让弱智学生会说,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机会说、愿意说、有话可说,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培智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读”、“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心理操作过程。“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个体确定学习的目标。“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可帮助个体实现理解知识这一目标。“说”则是学生时所学知识的运用,它可反应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由此看来弱智学生对刺激的反应需要经过一连串心理上的转换活动,他们学习语文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培智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心理规律,使学生们能真正做到“会提问”、“会读书”、“会说话”。

篇2: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人位本,由浅入深,从低向高,最大限度地补偿智商有问题的学生的缺陷,挖掘其潜能,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半自立于社会或自立于社会的人。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12人,男生5人,女生7人。本学期插班2人。学生的年龄结构从7—21岁,智力残疾从重度、中度到轻度的均有。家长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教学难度较大。有50%的学生的书写能力非常差,50%的学生的说话能力较差,本学期除了要加大识词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书写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15篇课文,分成8个单元,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紧,要求认读32个词语,16种笔画名称。书写要求能描基本笔画,语言训练要求只要求能跟读儿歌15首,跟读简短的句子。但这难满足家长的要求。

四、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识字量。

2.通过跟读儿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以达到语音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结合。

3.通过对基本笔画的描红,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教学要求

1.能准确认读32个词语。

2.能认读、描写16个基本笔画。

3.能跟读教材中的儿歌。

4.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制定训练计划,逐步提高听说能力,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儿歌”、“看图学词学句”等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识字学词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建立识字本,识字卡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七、教学活动

1.分小组学习,在竞赛中激发学习热情。

2.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的活动形式学习字词。

3.举行竞赛、展览活动调动学生写字兴趣。

4.与普通学校联谊、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具体教学时间安排

2月份: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3月份: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4月份: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5月份: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篇3: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一、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 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语文课中, 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 让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自我表现, 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 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 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 “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 无论语言理解, 还是语言表达, 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 慢一些, 所以, 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 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 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 以读析文, 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 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 并愿意学, 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 让学生集体读课文, 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请他们在读的时候, 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在读的过程中, 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 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 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 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 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读”的过程, 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 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 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 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 教师应重视发挥弱智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功能, 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 为学生的“说”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 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 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 造成思维迟钝, 反应馒、口齿不清、发音困难等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教材, 创设“说”的情景。感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 弱智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参与, 需要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 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物体, 可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感知。我在上语文课时, 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用形体语言来解释词义, 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用这些调?用了有什么作用?在学完课文之后, 我邀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 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 把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如果学生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用了不同的语气, 并加上了自己的动作, 我便给予表扬及一定的奖励, 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 既发展弱智学生的思维, 又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 产生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欲望, 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引导弱智学生多说时, 还要讲究这用多种方法, 尽量让他们说得明白、连贯、完整。要让弱智学生会说,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他们有机会说、愿意说、有话可说, 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篇4: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问题是提高我国的综合教育水平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现状,有针对的提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教育,提高培智班语文教学水平。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其中的不足,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水平。

一、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生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所以很多语文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文教学。另外,由于国家出台新政策,全国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必须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培智学生,所以当前大量缺少特殊教育人才,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现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当地面向县内普通义务教育学校招聘或调动来教师,并非专业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特殊教育发展。

另外,尽管我国的教育观念得到发展,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人认为特殊人群没有必要接受正规的教育,认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是教师养老的地方。没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没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更不用说加大对特殊教育培智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语文教学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语文教学发展的措施

1.树立完整的残疾人教育观,不断落实特殊教育的地位。人是社会发展过程里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所以人和其他生命不同,人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要想实现社会发展,就要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又体现在受教育的公平上。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有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特殊教育重视力度,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权,把社会公平更好的和教育公平有机结合。从认识的角度出发,改善人们的残疾人教育观,加大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

培智生的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语文这一学科在我国的教学体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加大对培智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可以更好的提高特殊学生的智力,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观,实现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培智语文教学的发展。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培智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可以得知,要不断更新特殊教育的理念,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实现人权,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特殊教育水平。

2.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人口特征是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利,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首先,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经费紧缺,另一方面对特殊教育政策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很难在短期时间内建设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来满足残疾儿童的接受教育需求,其次,在很多偏远的地区,因为学生数量较少,所以如果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数量不多,难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这些都是现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允许的。另外,很多偏远地区的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无经济来源,所以他们对小孩直接选择放弃教育、视而不管,更不用说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寄宿制学习,接受教育。不过,由于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师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语文教师的师资力量水平逐步提高,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较大,语文教育人才资源利用率不高。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调节语文教师资源,调节市场供需矛盾,不断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所以,各个决策者和领导者必须更新思维方式,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学体系,充分保障特殊教育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3.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双轨合辙的办学体系。对于教育来说,它是和经济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经济发展是推动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而教育又推动了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所以要把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总而言之,民族地区特殊教育与经济双轨合辙的办学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前提,培养合格的语文特殊教学人才。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按照自身的特征,防止和健康人群进行热门专业的竞争,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里,要积极培养培智语文特殊教育人才,利用相应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培智语文特殊教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特殊教育发展的共同进步,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中的语文培智生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力度,不断开发乡土教材。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特殊教育必须改变现在的课程改革单一化不足,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通过和少数民族特区特征相结合,进一步开发乡土教材,使特殊教育里的小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加大对语文课程的针对性的重视力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少年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还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特殊教育里的语文教学水平,为特殊教育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特殊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使特殊教育学生可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个人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提高交际能力,还可以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对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设语文特教教师管理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人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在建设上也存在着管理力度不足和培训不专业等问题。所以,要建设对语文特教教师的培训体系,不断加大语文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力度。在进行语文特教培训时,要通过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政策相结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不断加强和外部的先进地区特教领域的教师交流和经济交流, 努力提高任职水平。在管理上, 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对特教学校和教师实行独立考核和评聘, 以增强专业意识和职业自豪感, 调动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各个县区要按照语文特教发展状况,进一步制定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适当超前作好特教人才数量、专业种类和质量的储备。

三、结语

综合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殊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特殊教育综合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大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力度。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特殊教育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少数民族语文特教的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葛新斌.人的发展平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2]赖彭城,倪世雄,袁铮.国际人权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5:培智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刘露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培智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培智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呢。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教学常规、课程等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培智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点,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习惯,设置到商店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对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励(如小红花、小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培养交往技能

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弱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合作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培智学生可以说并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培智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说一句话,然后再同学重复。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四、提供交往机会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上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还可以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课堂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伙伴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篇6:培智二班语文教案0406

1.了解五官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五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爱惜自己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官的位置和作用

2.爱惜自己的器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训练

欣赏歌曲《小手拍拍》。

二、复习:生字 口 手 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数鸭子》 三、新授: 〈1〉观察PPT 师:这是谁?谁知道这一部分叫做什么?

生:眼睛(齐读、指名读)师:谁能告诉老师,眼睛的作用是什么呢? 观察PPT,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用什么看到的? 回到PPT,眼睛在哪里?指出自己的眼睛在哪里。〈2〉师:同学们,这个器官叫做什么?(鼻子)仔细想一下,在中午快吃饭的时候,能闻到饭的香味吗?用什么器官闻到的呢?对就是鼻子,所以鼻子可以闻味道

回到PPT1,观察位置,指一指自己的鼻子在哪里。嗯,那请同学们说一下,鼻子的作用是什么?

〈3〉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嘴巴齐读)嘴巴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一下,嘴巴除了说话还能做什么呢? 回到PPT1,观察位置,指一指自己的嘴巴。

〈4〉同学们看一下脸两边有两只什么?谁知道她的名称呢? 耳朵(齐读,指名读)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耳朵的作用是什么呢? 观察图片:听声音。

返回PPT1,观察鼻子的位置,指指自己的鼻子在哪里?

小结:我们一起看一下脸,器官我们都认识了,那么再一起读一读。

三、巩固复习(1)

{指一指自己的各部位器官}

口令: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在哪里?用 手指出来。

(2)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太好了,所以为大家请来一位小伙伴和大家做游戏,好不好? 一起欢迎他。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喜欢他吗?他遇到几个难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请问大家,我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在哪里呢?谁愿意上来画一画呢。”

四、游戏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我们给自己鼓励一下好不好?

下面老师这边有一个头,可是她不漂亮不完整对不对?我们一起给她补充完整好不好?

请完成的学生读出他的器官的名称

五、小结

师:带大家一起指一指娃娃,复习器官的名称和作用

篇7:培智班数学教学计划

1、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感知长和短,知道有比较才有长短之分。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教学准备:挂图、吸管、饮料瓶、杯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联系生活比一比。

二、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1)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2)杯的高矮。、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3)流做准备。、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4)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5)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 3 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三、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1)、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2)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3)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 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四、拓展 “想想做做”第一题。

1、、(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2)、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3)、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4)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对实际生活中的长短、高矮正确的判断,但由于不会开口说话,很难用语言描述。第二课:比轻重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轻和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感知轻和重,知道有比较才有轻重之分。教学难点:会比较轻和重,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挂图、土豆、萝卜教学过程: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 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 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提问:老师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 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 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支架。完成第 6 页,在 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题目

一、瞧,谈话: 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 ”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我重!”汇报结果,完成第 7 页相应练习。题目二: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题目三: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总结评价。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对实际生活中的轻重有一定的感知,但不会开口说话,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第三课:上下教学内容:认位置(上下)教学目的: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 体上下方位。能按上下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 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 的位置观念。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划分:3 课时教学重点:感知上下,对上和下有初步的理解。教学难点:会区分上下,并表示上和下。教学准备:挂图、上下的儿歌。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讨论交流,感悟新知。出示主题―――教室。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讨论交流。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1)、小组汇报。(2)、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3)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______在______的上面。______在______的下面。简要归纳小结。游戏。、指一指你的上面、下面。(1)(2)、拍手(儿歌):上拍手,下拍手,你拍手,我拍手,上和下、认得准。拓展应用,深化提高。情境 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 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情境 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 学)情境 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的摆放的位置,用上、下说一 句话吗?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回家以后,把家里的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感知上和下,能够用手势指出上及下,少数学生要进一步引导。第四课:前后教学内容:认位置(前后)教学目的: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 体上下、前后的方位。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 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 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划分:3 课时教学重点:感知前和后教学难点:会区分前和后教学准备:挂图、前后的儿歌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讨论交流,感悟新知。出示主题―――教室。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讨论交流。、组内讨论: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1)、小组汇报。(2)、讨论:小明在小军的前面,还可以怎样说?(3)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______在______的前面。______在______的后面。简要归纳小结。游戏。、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1)(2)、拍手(儿歌):前拍手,后拍手,你拍手,我拍手,前和后,认得准。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先让学生说说,指指前后的小朋友,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后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想想做做”第 2 题。、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1)、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2)、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3)

3、“想想做做”第 3、4、5 题。情境 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 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情境 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上 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 个同学)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回家以后,把家里的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教学一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还有一部分学生要进一步引导。第五课:认位置(左右)教学内容:认位置(左右)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酷爱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 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划分:2 课时教学重点:感知左和右教学难点:正确的区分左和右。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通过 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提问: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尝试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想想做做的第 1 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左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同桌两个不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摆一摆(想想做做的第 2 题)说一说。、想想做做第 3 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1)下,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说说它的上,左,、想想做做第 4 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2)说对就行。、站一站(3)请一个小朋友(1 号)站到讲台前,2 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 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 号站在 3 号的后面,5 号站在 2 号的前面,6号站在 3 号的右边,7 号站在 6 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瘵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考考你。出示 第 “想想做做” 5 题的图,让学生说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教学反思 :左右的区分对学生来说很难,只有少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辨别出左右。第六课 按规律排序教学目的:

1、尝试将物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初步体验按规律排序的美感。

2、在教师的启发下,愿意进行思考。

3、喜欢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学生会按规律排序。教学难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找到规律并进行排序。教学准备:学生已有一行的按规律排序的经验;学生用书人手一份。小兔子家院子的场景。教学过程:

一、小兔的新家。(1)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小兔子家院子里。(2)教师:小兔搬新家了,这两天正忙着装修呢!瞧,院子里的地砖才铺了几块还没铺好,我来帮帮他吧!

二、按规律铺地砖。(1)师生观察按一一规律排列不完全的地砖,说出地砖的排列规律:一块红一块绿,一块红一块绿„„启发学生思考接下去应该怎么铺呢?(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尝试接下去铺地砖,分别询问学生是如何铺地砖的。

三、按一二规律砌围墙。(1)师生共同观察砌墙的砖块形状(长方形、半圆形)并讨论围墙的排列形式。(2)引导学生按一块半圆形两块长方形来砌围墙,请个别小朋友先试一试,引导学生观察并检查他所砌的围墙是否正确。(3)师生再次尝试按规律把小兔喜爱的围墙砌好,师生共同检查自己所砌的围墙是否按规律排列。

四、游戏《找朋友》。(1)教师:小兔院里的地砖和围墙都装修好了,小兔可高兴呢,它非常感谢我们,邀请我们和它一块儿跳一个找朋友的舞蹈。(2)带领学生随着音乐,与同伴、教师共同玩游戏——找朋友。在活动区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材料,让步学生有规律的排序或装饰花边。教学反思: 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整个活动我以小兔造了新房子为线索,层层展开,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精神也比较饱满。活动内容选择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活动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过在活动中还是有点不足,就是我提供的范例图形是一样的,这让许多学生缺少了思考的机会,多数在模仿老师的范例。第七课 按颜色分类教学目的:

1、感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学习按颜色分类。

2、认识颜色标记,能按照颜色标记的提示,选择相应颜色的实物或给实物涂色。

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能自己动脑完成操作活动。教学重点:能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颜色,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学准备:教具:红、黄、蓝色的油画棒,红、黄、蓝色的玩具若干,三个篓子,上面分别贴有红、黄、蓝标记。学具: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红、黄、蓝色彩色笔或油画棒。教学过程:

一、认识颜色及颜色标记。

1、师:小朋友,你想当一名小画家吗?小画家要用什么来画画呢?

2、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画笔的颜色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师出示红、黄、蓝三色油画棒,带领大家一起认识画笔颜色。)

3、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这是颜色标记,你们认识这些颜色标记吗?(师分别用红黄蓝画笔在纸上画颜色标记,引导学生认识红色、黄色、蓝色。)

二、按颜色标记送玩具。

1、师: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出示彩色雪花片玩具)

2、师: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不同颜色的雪花片玩具,请小朋友说说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

3、师:(出示红、黄、蓝标记卡的篓子)请小朋友说说你的玩具应该送到那个篓子里?为什么?

4、师:现在请小朋友把手中的雪花片玩具送到篓子里。

三、学生操作活动。

1、按颜色归类:师:请小朋友观察画面上的水果和蔬菜的颜色,引导学生将相同颜色的实物划线放在相应颜色的篮子里。

2、按颜色标记归类:师:请小朋友观察衣架上的颜色标记,请根据颜色标记的提示,给衣服涂上相应的颜色。师:小朋友们涂色涂得真漂亮,真是个小画家!教学反思:学生能感知不同的颜色,但是不会认读,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区别颜色。第八课 分辨大小教学目的1、学习区分男生和女生性别的不同。

2、能初步比较大小。

3、能依照性别与大小的线索,判断出不同的对应关系。教学重点:了解大与小之分,男女性别不同。教学难点:培养初步分类、推理的能力,并能依大小的比较,做出合理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

1、大人与小孩的衣物数件。

2、男生与女生的衣物数件。教学过程一教师提问:大家看看老师,今天穿了什么衣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教师身上的穿着,并加以说明。二教师提问:你今天身上穿了什么衣服学生轮流说明自己身上的穿着。三教师挑选班上一位穿裤子的男生,与一位穿裙子的女生一起到台上,请学生观察并说说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四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大人和小孩的衣物,选出一件后提问:这是大人的衣服还是小朋友的呢接着和学生进行讨论:

1、大人和小朋友的穿着有什么不同

2、谁的衣服比较大谁的比较小

3、拿出两件衣服实际比比看,哪一件比较大五教师继续将准备好的衣物,轮流展示并讨论:哪一件衣服是大人穿的哪一件是男生穿的哪一件是女生穿的六再请刚才上台的两位学生分别站在两边,请其他学生上台拿取一件衣物,做性别与大小的判断练习,将适合的衣物分别放到台上两位学生的手中。七教师请学生拿出学生用书,并提问:说说看,画面上琪琪和小威,谁是女生谁是男生谁的身体比较大谁的身体比较小请用图卡实际操作比比看,并想想看衣服、裤子、鞋子穿在哪里才是正确的。八教师可在教室角落准备大小不同的玩偶及衣物,让学生多些操作机会,以熟悉将大小物品做分类并将衣物与玩偶做匹配。九学生可将图卡重复操作后,直接粘贴在学生用书上。小结:让学生能分辨大小,并且通过操作图卡,学习将大小衣物与人物做匹配,并能观察判断出男女性别穿着上的不同。教学反思:学生能正确说出大和小。学生能将衣物图卡依照大小与性别的不同,分别贴在相对应的人物图片上。第九课 按图形标记分类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和图形标记的认识。

2、通过操作活动,练习将图形按类放入分类图中。

3、在活动结束后,学习按要求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及图形标记。教学难点:会进行图形分类。教学准备:各种图形标记及图形。三幢房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教师分别出示三种图形,提问。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图形,看看说说他们是准呀,为什么?

2、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三角形的?

3、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圆形的?

4、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方形的?

5、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图形都认识呀。

二、复习图形标记,老师给图形宝宝做了标记,给圆形做的什么标记 给三角形,给正方形呢?

三、送图形回家,认一认,读一读

1、这儿有三张小床,床上有什么呀?

2、图形宝宝和我们做朋友了,我先和它打个招呼,三角形好摸一摸有三个角,三条边,藏手心里玩一玩,亲一亲,三角形玩累了,想休息了,三角形标记,刚才老师读了什么好听的话,一起玩,我还想听听。

四、学生操作活动

1、这儿还有许多图形宝宝和你们做朋友呢,愿意吗?(发)这是什么图形?(可要有礼貌呀,先和图形宝宝打个招呼,再摸摸边,角,数一数边角,亲一亲。

2、图形宝宝玩累了要休息,先想想你要说怎样,好听的话来一起去送图形宝宝休息哟,可别忘了说句好听的话。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我们来检查一下,小朋友送得对吗?

五、活动讲评 展示学生作品,请个别学生讲述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第十课 按用途匹配配对教学目的:

1、学习将有关的物体进行一一匹配。

2、通过匹配游戏,了解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联系,初步获得相应的经验。

3、体验数学游戏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有些东西是一对的,应该配对在一起。教学难点:学会将相关物体进行配对。教学准备:

1、实物:热水瓶、杯子、碗、勺子、鞋子、围巾、手套、袜子、牙膏、牙刷等。

2、图片:雨伞、雨鞋、菜刀、砧板等。

3、学生操作图片教学过程:

1、通过看实物展,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物展。(2)师:宝宝,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请你们来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的?(3)看完以后请宝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是用来做什么的2、实物找朋友。(1)师:宝宝们真棒,都说出了他们的用途,现在要请宝宝给这些物品找朋友,你们愿意吗(2)教师示范物品找朋友,举例(碗和勺子):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小碗)请你们在这里找一找,小碗的好朋友是谁?(勺子)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呢?(因为它们都是在吃饭的时候要用到的)(3)请宝宝为实物找朋友。先集体找,再个别找,找的时候要问一问: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

篇8:浅谈培智语文的识字教学

一、识字教学应以生活需要为中心

( 一) 确定“生活化”的识字内容

教学内容要尽量地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以实用为主。例如: 我们选择以生活版块内容为主线的单元主题教材,以人为本,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单元主题的横向联系,选择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字词来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使孩子们有熟悉、亲切感,帮助孩子们生存于社会,适应于生活。如“上下楼梯”单元中的生字“上”、“下”的认读写教学,词语“上楼”“下楼”认读教学等。实践证明,合理地选择针对弱智孩子的识字写字内容,会让孩子们更爱学,更易学。

( 二) 确立“生活化”的识字素材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识字的内容进行选择和编写识字素材。例如: “我的家”这一课题,我根据家庭成员的称谓确定认识的汉字有: 爸、妈、爷、奶、叔、阿姨、舅、伯、哥、弟、姐、妹、外公、婆等。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上交一张或两张家庭照片,所选素材的是学生熟悉的人,因此当学生看到素材时,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亲切,更容易达到识字目的。

二、采用“生活化”识字方法

( 一) 激发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挖掘无意注意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开展识字教学。比如: 在课堂上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体现出汉字的不同点,这样就能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汉字“睛、晴”时,先用红色的粉笔书写两个字的偏旁“目、日”,让学生比较出它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两个字右边都是“青”,一个用表示与眼睛有关的是“睛”; 一个是表示出太阳的是“晴”,这样便强化学生对汉字“睛、晴”的记忆,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长期坚持,培养了学生的识字习惯。

( 二) 借助儿歌,愉快识字

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字音字形的识别与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儿歌识字作为一种新颖的识字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表现出特殊优势。那么借助儿歌可以有限地补偿这种缺陷,能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字音字形。例如: “树木真有用,大家都来种,二木就成林,三木变成森。”这首儿歌十分押韵,读起来很容易上口,多诵读几遍就可以轻松记住。我利用这首儿歌将“木”、“林”、“森”三个字联系起来,以学生比较熟知的木为出发点,加个木便拓展引申出“林、森”,将它们联系起来一起记忆,这样能将字更好地化难为简,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 三) 积极参与,游戏识字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采用多种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对汉字进行了确认,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汉字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汉字“牛、羊、猫、狗”等名词时,我在让学生模仿动物叫声或形象的动作的同时,也出示字卡,学生既有模仿又认识了汉字。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使学生在玩玩做做中找到相应的汉字,进行生字的再次认知,有效地巩固了识字。

( 四) 进行归类,巩固识字

智障学生由于其智力水平低,他们学东西不但学得慢忘得也快,识字也不例外。归类识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归类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归类方法对学生识字有不同的帮助。按字的间架结构分类便于学生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写好字。按偏旁部首归一类的字,在字义上有相同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如: 在摘水果活动中,我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让学生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 “踩、睬”,“滴、摘”,“活、话”等。

三、营造识字氛围

( 一) 将校园变为识字乐园

我们的校园都是精心设计的,到处充满书香,随处可见文字,这些文字就发挥了其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在学生学会一部分字以后,我经常领着学生认一认校内的文字,比一比谁认的多。在训练学生识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注意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

( 二) 将班级变为识字天地

班级中的黑板报、评比栏、卫生角等都配有汉字,只要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及时给予点拨,经常带领学生关注教室的布置,这样,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及自身体验中吸取“营养”,做到轻松识字。

四、指导书写,持之以恒

写字训练是巩固识字、提高识字能力的另一种手段。对智障学生而言,把字写好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在平时要尽量创设机会给他们去写去练,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在辅导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再进行基础训练,最后针对性地进行涂鸦、连线( 直线、斜线、圆圈) 等握笔训练。然后根据学生能力层次,慢慢过渡到描红和仿写简单的基本笔画和独体字,如“一、口、十、人”等。同时想办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如每次学生写字认真或有进步时,及时进行表扬或在作业本贴上小星星、小红花等贴纸激励学生。写字习惯、技能不是几天就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个小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有效地训练学生写字。

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服务于特教,思考于特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及义务,在培智学校识字写字教学中仍有许多值得探索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引领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究实验。希望作为弱势群体的智力落后儿童能认识更多实用的、感兴趣的字词,逐步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使智障学生在今后能更好地走上社会,适应生活,活出自己的那份精彩,体验生命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阴艳.横点撇捺中收获快乐—浅谈培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识字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4.4.

[2]黄艳萍.让识字教学回归语文的主体[J].现代特殊教育,2012.5.

篇9:如何做称职的培智班语文老师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二、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弱智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功能,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为学生的“说”奠定基础。

四、引导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思维迟钝,反应馒、口齿不清、发音困难等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教材,创设“说”的情景。感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弱智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物体,可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感知。我在上语文课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形体语言来解释词义,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用这些调?用了有什么作用?在学完课文之后,我邀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把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如果学生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用了不同的语气,并加上了自己的动作,我便给予表扬及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既发展弱智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产生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欲望,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引导弱智学生多说时,还要讲究这用多种方法,尽量让他们说得明白、连贯、完整。要让弱智学生会说,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机会说、愿意说、有话可说,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培智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读”、“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心理操作过程。“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个体确定学习的目标。“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可帮助个体实现理解知识这一目标。“说”则是学生时所学知识的运用,它可反应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由此看来弱智学生对刺激的反应需要经过一连串心理上的转换活动,他们学习语文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培智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心理规律,使学生们能真正做到“会提问”、“会读书”、“会说话”。

上一篇:石膏大会致辞下一篇:工程监理项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