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2024-05-15

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精选13篇)

篇1: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重点难点】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

时】1课时

【教

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 【教

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

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3人耳的结构。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介绍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三.课堂练习: 看“请提问”讨论回答 四.小结(让学生小结)五.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 1、2、3三道题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教学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反思如下: 1.成功的做法:

适时的利用表扬的教育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既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2.不足之处:

没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没能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篇2: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篇3: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关键词:导学案,学习目标,自主导学

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设计为例,从学习目标、自主导学、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四个方面介绍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照 搬教材,这就给广大一线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样也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导学案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方案。

下面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导学案设计为例,阐述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一、统筹教材与学情———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在充分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确 立的,学习目标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学习目标制订得是否清晰准确,可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展开,并最终影响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目标的提出要准确,语言要具体、通俗易懂,避免概括性的语言,真正做到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与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别开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知识点相对于其他章节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对声音的 产生与传 播问题,虽然在小 学的《自然》课程中已学过,但比较简单。有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原有经验差异很大,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不是很确切,并且实验和有目的的观察等科学素养基本不具备。综上分析,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2.通过实验观察,领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能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兼顾旧知与新知———设计自主导学案

自主导学不再是传统的课前预习,而是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知识的获 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回忆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才能逐渐地过渡到新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在设计自主导学问题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是不是具备接受新知识的有关经验。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引发学生结合经验进行思考;问题的呈现尽量少用选择,避免学生应付差事,当然填空也不能只是照搬课本,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有序性、导学性、创新性等原则,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情,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课前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教师。

本节课自主导学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动手试试课本27页“想想做做”,橡皮筋发 出声响时,你发现橡皮筋在____;当你说话时,感觉喉咙在____;你能总结出“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

2.平时我们讲话,往往是隔着一 段距离,那么声音是通过____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月球上____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月球上____。回忆你钓鱼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跺脚,这说明跺脚声会通过____传到鱼的耳朵里。观察书本29页“想想做做”,说明____也可以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它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犹如水波,以波的形 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____。

4.生活中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____。

5.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

声速的物理意义____。

6.阅读课本30页“科学世界”,想一想贝 多芬耳聋后为什么还能创作音乐?

____。

三、思考与交流同行———开展合作探究

高效物理课堂的开展,要以问题为 中心,教师通过问题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习,用问题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具体可以合作探究实验为手段,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潜力得到发掘。在教师启发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究下,整理总结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例: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师:用塑料尺演示“发声”,并引导学生用手 模拟尺子的运动特点。

教师指示学生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咙,感知发声与不发声时喉咙的情况。

2.学生提出:物体发声可能与物体振动有关。

3.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搜集证据:(1)拿一张纸,用手捏紧纸的两端,嘴吹气使纸发声,观察发声与不发声时纸的区别;(2)利用身边的饮料瓶“造声”,可以敲击,搓揉,晃动里边的水;(3)拉紧橡皮筋,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拨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交流与讨论:(1)“造声”时你使 用了什么 方法?(2)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觉得发声体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发声的物体怎样可以停止发声?(学生分组表述,畅所欲言)

5.归纳总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叫做声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 地感知物 体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教师拿出音叉,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突然用手握住音叉时,声音随即停止。

四、基础与提升共存———选择检测习题

随堂习题是对学生掌握本节知识情况的一个总 结与反馈。习题要注重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 信,以巩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当然也要适当配以提升训练,但难度不宜过大;题目要与学习目标相对应,学生可以根据作答情况检测自己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习题不一定要有标准的答案,可以是开放性习题,但习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深度的思考;题目要少而精,5到10分钟的容量最佳。如以下几题。

1.声音是由 ____产 生的,声音的传 播需要____,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以____的形式传播,真空____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____,在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3.在敲击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钟的撞击后,古钟“余音袅袅”,其主要原因是____。

4.在吃饼干时,为什么自己听到 的声音那 么大,而别人听到的声音却那么小呢?

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五、结束语

篇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新教材中被安排在了绪言课《科学之旅》后的第一节课,是有其重要的意义的。前一节课,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神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实验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开篇第一课,选取了物理学中声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起点,能够使学生在真正学习物理时依然保持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学习其他物理知识起到积极的引路作用。

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教学还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奠定了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

学生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他们对实验感兴趣,但是由于刚刚接触物理,本书的所倡导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还不熟悉,所以有兴趣,乐于动手,是现在学生的现状。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使学生全面地发展。而且,针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特点,应使学生有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物理知识的愿望和能力,真正做到物理课在“玩”中学,轻轻松松学物理。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上,我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富有启发、培养能力的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本节课我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用实验的方法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实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分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的社会特征、预备技能、目标技能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声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新课伊始,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音乐会实录片段,让学生仔细倾听。然后提问:在这美妙的旋律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讨论后,教师追问:关于这些现象,你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优美动听的音乐,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此时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生要探索的问题可能会很多,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热情和自尊心,给予鼓励的同时,向学生交代: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其他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继续学习,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1:声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指出:我们每天都要说话交流,我们都要和声音打交道。那么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猜想:当物体静止时,你会听见声音吗?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后,进而形成假说:声音,是由于物体发生某种运动产生的。

接着,学生在教师引导学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这里学生可以设计出很多实验:如:用钢板尺在桌子缝隙间振动发声;手摸喉头发声;敲击文具盒;敲击音叉溅起水花;手摩擦桌面;吹口哨;抖动白纸;敲击鼓面纸片跳舞等等。

学生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物体的这种运动叫振动。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最后得出结论: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说出常见的声音是谁在振动产生的。

为了使学生保持兴趣,同时扩展知识面,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师提出问题:物体振动发生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还没有积累太多的资料,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与鼓励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特殊的发声现象,如:蝉的发声;青蛙的发声;管弦乐器的发生等,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奇妙。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现在常用的记录声音的方法:包括早期爱迪生发明的机械唱片的原理;现在的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原理等,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信心与热情。

接下来进行探究2。

探究2: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猜猜,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集中提炼一个问题来进行探究:声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根据真空铃实验的分析,建立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动手验证假说。这里学生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敲击这一侧,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侧听声音;把桌子分开一个小缝,再试一次。敲击有金鱼的鱼缸;做玩具土电话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做后得出结论:声的传播需要物质。假说正确。指出: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介质。重点介绍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同时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介绍月球上宇航员间的通话方式。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演示水波与声波的类比,使学生明确声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从而突破难

点。

以上教学,我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一部分是声速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演示回声现象,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不能马上听到回声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出声速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自学声速表,并请学生思考:从声速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归纳后,得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的速度大,而且声速不仅和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最后举例说明。

三、课堂小结

本课的课堂小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总结:

1.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

3.拓展: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4.情感: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巩固练习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习题的配备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注重动手动脑能力,为此本节课我选取了以下几组习题:

1.夯实基础:选取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习题,强化本节所学知识。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创新训练: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4.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习题;

2.开放作业: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和声有关的玩具吗?它利用了什么原理?

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不束缚学生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策略。教学中,我将教材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从问题猜测、形成假说、实验探究到得出结论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环境,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意识。在物理课上,探究实验是分组进行的,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节教学也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篇5: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篇6: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编写:                                      执行:

课题: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总序 (2)

课标要求:

1. 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观察并体验声源发声时在振动,观察并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能传声。

3.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身边的声现象,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实验准备:

1. 音叉、乒乓球、喇叭、小泡沫球

2. 闹钟、玻璃罩

3. 笛子、口琴等乐器

教学方法:层层深入法   对比研究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阅读理解

教程:

一. 引导学生看章首图,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交流?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的产生

(1) 引导学生看图1.1-1

(2) 自我体验:让学生自己轻摸喉头声带处,练习发声a、o、e 等。

(3) 探究: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小结并板书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

(1) 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探究:

①提出问题: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②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③进行实验:

a.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离开一条缝,再试一试。

④交流小结:声音要靠介质传播。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发声体产生的振动,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声波。

(2)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

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想想议议:声能在液体中传传播吗?

3. 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的大小早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记住:150c时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学生自己阅读《小数据》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三.想想做做:

1.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通过评估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

2. 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s=v.t / 2

四. 探究

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几次响声?为什么?

如果长铁管中还装有水呢?

五. 课堂小结:

按板书进行,强调声速、原声、回声。

六. 作业:

1.  p16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

篇7: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篇8: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让学生从知识层面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所认识, 就需要具备有效的教学设计。当前初中学生具有开阔的思维, 此外, 现在网络普及的众多信息都进入到学生头脑中,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能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本文主要探究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三个环节, 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利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传播。

一、实验准备, 制订实验教学计划

在这节课教学之前可以准备好能够发出声的物体, 如小鼓、茶杯与木盒。在上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眼睛闭上, 拿出准备好的物体随意敲击让其发出声音, 并询问同学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这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在感觉物理课好玩的同时, 也能享受这种有趣的游戏!实践证明, 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老师问:声音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让你们听到的?学生答:耳朵!这时采用简单的道具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基本问题教学,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 并询问同学有什么感受, 毋庸置疑这个时候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感到了振动。 之后也可以继续让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 发现当鼓面振动时, 纸片在上面跳跃, 进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接下来, 需要怎样做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思考一会, 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 钢琴就会振动;冬天的电线当遇到风刮过时, 也会出现振动。老师:很好!你们能想到这些, 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老师:发声的音叉能引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然而, 老师还需要做一个实验,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老师触及发声的鼓面, 鼓声立刻停止了,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通过实验可以证明, 声音是因为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 声音也就停止了!

上实验课前, 教师首先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预习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通过预习, 能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强化他们的探究性学习。

二、实验演示, 开展多种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将出发点定位于学生问题或任务上, 借助多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等, 从多种层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 教师可以运用先进教学设备为学生演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与能在空气中传播。针对固体传声, 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做如下实验:一位同学敲击桌面, 另一位同学倾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 都投入到敲击桌面的活动中。然而, 动手实验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因此要为学生营造物理教学情景。 在做实验时, 需要求学生注意:抑制自己情绪, 保持教室安静, 分辨清桌面传来的声音。学生做实验时,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然后, 老师将事先做好的 “土电话”介绍给学生, 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 提升了课堂效率, 此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土电话”。通常情况下, 老师先做完实验, 再指引学生推理结论, 并想象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是如何对话的:通过电子通信设备?用写字对话与哑语等?首先,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处于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参考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 通过比较, 说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相比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具有较大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后反思, 完成实验知识总结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首先, 物理教学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器材与身边的器具, 通过坛坛罐罐做实验, 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实验器材, 有亲近感, 也更容易做物理实验;其次, 物理实验就在身边, 一边学, 一边玩,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满足了新课改思想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教学效果很好。问题提出是物理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有问题提出, 表明学生是动了脑筋的, 也是对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次实验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提高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实现了师生互动, 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实现物理和生活的有效联系, 让物理、生活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本次实验结合了行为教育、纪律教育、情感教育等, 但是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理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 结论几乎都是通过教师的指引与陈述得来的。 为此, 下次教学时可以改为做实验。

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甚至在实验教学中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 或者由于实验操作不当, 给实验操作人员带来伤害, 因此有些难度较大或者是仪器贵重的实验就不会要求学生来做, 以防严重影响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 使笔者感觉到: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启发、引领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 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 教学效率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了解常温下一些介质中的速度,并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6.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与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及回声现象。

三、课题引入

1.辨别声音:播放一些声音现象,如自然界的声音(流水声、雷声、海浪声等),各种机器发生的声音(如汽笛声、电锯声、闹钟声等),各种动物发生的声音(牛叫、犬吠、蝉鸣等),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为什么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等,目的是从学生的这些问题中确定本课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诗歌激趣: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垂钓的小儿不敢应带,因为他懂得,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四、新课推进

(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性活动:

(1)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2)组织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他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3)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a.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b.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c.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是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d.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学生列举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

4.课件播放:蝉是怎么发声的?青蛙的发声方法。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设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假设一: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二:固体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三: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1)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把一只手机悬吊在接有电动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另一手机拨打玻璃罩里的手机,随着空气逐渐抽出,手机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但是屏幕还在发光,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手机铃声又逐渐加强。 (2)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把两张课桌紧挨着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是否能听到声音?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声音有什么变化。(3)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用塑料袋将正在发声的闹铃密封起来,浸没在盛有水的塑料盆中,仍能听到声音。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学习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绝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他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5.(课件)课件播放:1土电话;2渔民在水中播放鱼喜欢听的音乐,把鱼诱入网中;3学生听老师的讲课声。学生观看课件后,判断并分别说明什么能够传声。4月球上的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交流。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演示音叉振动后在水中溅起水波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声波,学生结合生理知识阅读课文,理解人耳接收声波。产生听觉的过程。

(四)回声现象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在空旷的房间里讲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得多?

小结: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展示回声现象示意图,帮助同学理解认识回声。根据上面提供的听到回声的条件,请同学们算一算,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有关速度、距离的知识计算,结合回声示意图理解声音走的路程是一个来回。

本课小结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传播的特点。

篇10: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篇11: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天道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二、新课开始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人耳的构造:外边有耳廊,下边有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引起鼓膜震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咽鼓管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什么叫做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同一点发出的声音传到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人们就能感觉到发声点的位置,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三、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教学后记】

给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条建议

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篇12: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3.教学用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习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板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篇13: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与反思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

自主学习:

一.声的产生

声是由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的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都可传声。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选填 ﹥、﹤或 ﹦)。但.....

特殊。

2、声是以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15℃时,声速是。

4、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有。

合作探究:

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它们分别属于、、(选填 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发声,能传播声音。(选填 固体、液体、气体、空气)

当堂训练: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

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一、填空

1.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

起。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

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3.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产生的,是通过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

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_______ 〔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的影响。

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

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6、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7.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_____________。

8、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产生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9、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二、选择

1.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3.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4.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

C、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D、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只有超声波

7、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8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m/s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9、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

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0、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1.如图1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B.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具有能量

1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真空不能传声。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上一篇:创业前一定要知道下一篇:母爱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