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2024-04-14

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精选13篇)

篇1: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以 姥姥家的栀子花为题的作文

乡下姥姥家后院池塘边种了一株栀子花,那里土地肥沃,栀子花长得非常茂盛,我非常喜欢它,作文 姥姥家的栀子花。

栀子花的主杆比较粗壮,有我手腕一般大小,离地面1寸的地方,就开始分出了几枝大的枝丫,枝丫上再相继开枝散叶大小各异。整株树有成年人那么高呢。枝丫四处展开,好似一把展开的大绿伞。密密麻麻的叶子一年四季常青,春天新芽发出的时候更加嫩绿。

一到初夏,栀子花就会长出数不胜数的花骨朵,它们就像小小的子弹头,可爱极了,刚刚开始长出的花骨朵颜色有点嫩绿,过上几天就会从花柄里伸出白白脖子,慢慢的花骨朵变得有些松软,花瓣也开始由嫩绿变白一片一片的展开,等到整朵花完全盛开的时候,整朵花瓣呈洁白的,只有花蕊是淡黄的.。

栀子花花开的时间会持续连个月呢,在花开最旺盛的时候,有含苞未放的、含苞欲放的、含苞正放的,花香四溢,整个院子都充满了花香,令人陶醉,小学四年级作文《作文 姥姥家的栀子花》。在这个时候我就会采摘上几朵,戴在胸前,邻里的小朋友羡慕不已,这时候姥姥便会从树上采摘上一大堆,分送给左邻右舍,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非常喜欢,有的把他戴在胸前的纽扣边,有的把它做成花环戴在头上,还有的把它做成项圈,挂在脖子上。而我还把它撒在水里,泡上个花瓣澡呢!让浑身上下都充满花香。听姥姥说,栀子花不但可以驱除身上的汗味,还可以驱赶蚊虫呢!

栀子花虽然不艳丽。但却洁白优雅、栀子花不娇嫩,它却很朴实。而且姥姥家的栀子花带给我们无限乐趣。所以我非常喜欢它。

篇2: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以味道为题的作文(一)

今天,我品味出了四季的味道。

春天的味道是温暖甜蜜的。瞧,燕子急切地想吃甜食了,她不怕困难、不怕寒冷地飞来品尝春公主派发的美味的、温暖的蜜糖呢。树苗娃娃迫不及待地把用春公主发的蜜糖一口吃下,那久久孕育的芽儿一下子就长了出来,满世界都充满了生机盎然的翠绿;冰冻了几个月的湖水,听燕子说春公主正在给大家派发蜜糖,马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浑身充满活力地向春公主奔去,想快点吃到那美味的蜜糖。终于见到春公主了,吃了蜜糖的湖水,兴高采烈地开始满世界的旅游,去为农民伯伯灌溉那肥沃的田地。

夏天的味道是炎热的、酸酸的。你看,知了收到了夏王子给的美食,一口吞下,热的他 知了,知了 地到处向人们宣告:夏天来啦!河马吃了夏王子发的美食后,热的他一骨碌跳到水里,享受那舒适的 温泉浴 。

秋天的味道是凉爽的、甜中带酸的。果树吃了秋仙子给的果糖,凉爽的把久久孕育的果子宝宝一下子生了出来,果农们迎来了又一个丰收的季节。

冬天的味道是冰凉、酸酸的。冬姑娘给了狗熊一大块蜜糖,狗熊吃了一个激灵,冻的他马上钻进被窝,一个冬天也不见他可爱的身影。

美丽的四季,充满了不同的的味道,我们的生活和四季一样,有温暖甜蜜、也有酸甜苦辣,就是有了这各种各样的味道,我们的.生活才这么美好,每天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

以味道为题的作文(二)

我喜欢城市的繁荣,但心底仍存一份特殊的乡村情结。

相比清晨的宁静,我更愿意在晚霞渲染天空的时分散步,这个时间,古树下的巷子里会飘出柴火的香味,不似煤球般刺鼻,更不像天然气那般无味。

家中的院落俨然是一方田园,深棕色栅栏围有一堵高墙,爬满各种藤类植物。推开木门,入目即绿,果蔬的清香扑面而来。紫茄有喜人的长势,儿时不懂“细菌”一说,饥饿时就摘一个,用清洌的井水冲洗,茄香满口,心上欢颜。番茄透着少女般的青涩,细嫩的黄瓜吊在木架上,淡黄的花上偶尔有蜜蜂驻足。院中央是一棵笔挺的银杏,这种树比较稀有,秋季会呈现一片硕大的金黄。苹果树寄托了我儿时天真的梦想,我喜欢在叶缝抚照的斑驳光影下,静静的站立,闻着淡淡的果香,感受阳光的温暖,同时又幻想有红色苹果砸到我成为第二个牛顿。园子里有一丛不太显眼的碧绿种着葫芦,那时受《济公》的影响,总想着做一个空心儿的,盛上新酿造的梅子汁,不过很遗憾,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这葫芦失窃了,此事便也被我遗忘。院子后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秋收时,我也随大人们踏入田里,手抚着小麦,呼吸间尽是麦穗的清香。麦田的一头,有高大的槐树枝繁叶茂,盛夏时节,老人们常在树下纳凉,摇着蒲扇,喝着清茶闲谈岁月。街坊们围在一起下棋,或悠闲催促,或焦急蹙眉。偶尔路过,看着他们进入严肃的状态哑然失笑,简直像是高手对决。

后来的一场家庭变故,我与父母搬到城市定居,一恍十余载光阴,已不知故乡变成怎样的模样。

一个味道便是一处记忆,一方面维系着人对过往的怀念,另一方面也在记录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哭笑过后,不过烟云一场,而沉淀在心底深处美好的东西便成了幸福。

每天清晨一睁眼,看见明媚的阳光和盎然的绿意,清风静谧,呼吸间有植物的气息,淡淡的,如若幸福的味道。

以味道为题的作文(三)

幸福是一杯热腾腾的奶茶,当自己心里冰凉的时候,它可以温暖你的心怀;幸福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踏踏实实地一起生活,永不离;幸福是一种给予,有给予才有获得,有付出才有收获,那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看着小侄女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懂事,一声声地用很嗲的声音叫着“小姨”。

幸福是晚上一个人在静悄悄的操场上看着黑漆漆的天。

雨!悄悄下了起来,我跑到了屋外,享受着雨的沐浴,雨的凉爽,雨的舒适;我喜欢下雨,喜欢淋雨,更喜欢那透明的雨,直到雨停了,才回家。我喜爱淋雨是因为我想要感冒,因为,只有生病了以后,才能体会到爸爸妈妈与同学们那一份特殊的关心,有了这些关心,我的心就很温暖了,此时此刻我就会感到很幸福很幸福了。

幸福是一个人在漆黑的角落听听歌,看看小学时的照片和毕业时的同学录,回忆回忆小时的趣味;幸福是一盏灯,当你在寒冷的黑暗里的角落没有支助的时候,他会生出援助之手,给你坚强,给你鼓励,让你从黑暗的角落里走出来,走向温暖的光明;幸福I是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坐着,闭上眼睛,安安静静地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享受风的洗礼。

幸福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触动,无论是苦的还是甜的,都将融入自己生活中德点点滴滴,幸福在自己内心深处萌发幼芽,将随同我们一起成长。

幸福是无价的,无论你用什么都换不来,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因此,幸福只要你自己去追求,这样,你就可以获得幸福,哪怕是那一瞬间的幸福。

篇3: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1 恶性竞争的原因:行业的缺陷和利益驱动是根本

1.1 行业进入壁垒低,转移和退出壁垒高

我国的电影行业过去一直属于国家管制行业。2002年《电影管理条例》颁布后,国家放宽对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制作、发行行业的准入,对境内民营资本经营电影业务已放开。以往国有企业垄断电影市场格局在国家政策的日益松动下已经被打破,民营企业已经可以涉足电影产业的绝大多数领域。[3]而且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使得非电影专业出身的人也可利用简单的设备就可以拍部简单的电影,只要找到投资方和发行渠道同样也可以把产品投入市场。政策的松动加上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逐渐降低了电影行业的进入壁垒,在这样一种行业背景下《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这种不是由专业的电影行业导演拍摄出来的影片也就能出现在市场中,这直接导致行业内的生产商数量急剧猛增,产品供应量增多,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供应量的提高势必就会导致多个产品共同分割市场份额的局面,为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

与较低的进入壁垒不同的是电影市场的退出和转移壁垒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对于现在在市场中投放的电影产品来说其前期的制作成本、宣传费用和人力等就构成了影片的沉没成本;即使对于广告商为电影所进行的投资也是以产品在市场中能实现广告效益为前提的,所以电影产品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市场中得到公映并能够迅速占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所以电影生产商在产品完全实现价值之前是很难中途退出和转移的,否则就得面临成本全部亏损的代价,所以对于电影《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来说就只能尽可能地占据足够多的市场份额以利其收回成本并实现利润,这就为电影市场走向恶性竞争的局面再添“一把火”。

1.2 影片竞争策略制定的博弈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假设7月只有《小时代4》(假设为B)和《栀子花开》(假设为A)这两部电影可以选择上映。根据下表和实际情况可知:首先《栀子花开》选定于7月10日上映,此时当日票房为9540万,而《小时代4》决定是否采取跟随策略,如果采取跟随策略,《小时代4》所获得的当日票房为9073万。如果两部影片采取自主发展策略,则获得当日收益为1.06亿,我们假设两部电影在市场中投入电影都是盈利的。收益支付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在实现情况中两个条件策略组合(首先上映,首先上映)和(跟随、跟随)是不存在的,而且已知《栀子花开》首先公布自己的电影于7月10日上映,所以作为《小时代4》来说如果选择跟随策略(即7月10日)的话就只能获得9037万的当日电影票房,所选择首先上映(即7月9日),就能获得1.06亿的当日票房,所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纳什均衡为(跟随,首先上映),只有在这个条件组合中《小时代4》才能获得比跟随更多的票房收入,所以,在《栀子花开》宣布7月10日上映的后3天,《小时代4》就立马宣布7月9日上映,以提前一天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占据市场份额,并能在同期对拼中成功地从对方那分割市场利润。

2 恶性竞争的解决对策:差异化战略是关键

产品同质化是引起行业恶性竞争的根源所在,因此解决此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实行产品的差异化。它能够起到避免价格战、提高市场集中度、构筑市场进入壁垒、提高市场绩效的作用。

2.1 提高产品的创新度

对于当前的国内电影来说,导致产品同质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叙事模式等都缺乏创新。无论是《小时代4》还是《栀子花开》无疑都是当前青春电影的跟风之作,虽然具体故事背景和人物不同,但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叙事结构,情结矛盾所体现的精神都十分雷同。所以对于电影产品来说要提高其产品的创新度首先就是要运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多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电影作品,取其之长避其之短,相互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带给观众所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电影观感。

2.2 岔开电影上映的档期

对于电影产品来说,上映档期的选定也是影片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选择一个好上映时间可以成功地避开与质量较好的电影同期竞技,避免被其压制,在一个没有其他大片干扰的时间上映也可以迅速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盈利。

根据以上得到数据假设7月10日《小时代4》的当日票房为x则x=9073万;《栀子花开》7月10日的当日票房为y则y=9540万。我们已知截至7月22日两者的总票房收入为4.81亿和3.75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求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此来计算《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7月10日上映的票房相关系数,根据简单相关系数的公式我们得到r=1也就是说两部电影在7月10日上映的相关系数为100%,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部电影选择不在7月10日上映,那么另外一部电影就可以获得竞争对手在当日的全部票房。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在一部电影没有上映的情况下,另一部电影7月10日的票房为1.8163亿。因此同时期的上映造成了两部影片的市场被分割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两部影片的票房,从而无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选择避开档期上映则是两部影片获得高利润的重要步骤,同时也能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

对于电影产品来说除了提高产品的创新度和选择岔开时间之外,还可以利用促销、服务、产品形象等策略来体现出产品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电影产品的同质化和生产商之间产品策略上的针锋相对构成了我国电影市场恶性竞争现象层出不穷的局面,价格战和其他非合理竞争手段的运用不仅破坏了电影市场正常有效的秩序,而且被分割后的市场份额以及低价格的影响又压缩了彼此之间的利润空间,均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培养稳定的顾客群体,构筑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是防止市场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摘要:在产品同质化和需求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各影视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采取恶性竞争的策略。文章以电影《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为例,运用静态博弈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利益驱动是市场恶性竞争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战略,其目的是以此为鉴,指导整个电影市场避免恶性竞争,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影市场,恶性竞争,利润,价格

参考文献

[1]刘晓威.《小时代4:灵魂尽头》最终票房是多少小时代4票房最新统计[EB/OL].http://bgl.shenchuang.com/dyzx/20150729/217658.shtml.

[2]优酷视频.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第7.27-8.2期)[Z].

篇4: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一、读懂题目含义、立意

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往往头脑一片空白,无从着手,一脸茫然与困惑。探究其原因,才真正明白学生不是不会写作,而是写作的“源头”——题目的含义没读懂,所以就没有作文的“活水”来。其实,学生写作最关键之处就是对题目的理解。题目不理解,作文根本无从下手;题目读懂了,就基本有了方向与素材。

比如文章《微笑的味道》,这题目的理解就要弄懂“微笑”与“味道”的含义,搞清它们的关系。从题目上要读出写作中心是生活中的何种“味道”,而写作范围是这种“味道”必须是“微笑”产生的。整个题目的理解可解读为,通过微笑所体会出来的某种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味道。理解到此处,可以认为那“味道”是因为某种生活中微笑带来的愉悦、友爱、肯定、赞许等或者逆向思维,透过微笑展示的一种无奈、勉强等。可见,这里的“微笑”不仅仅是面部的一种表情,而是面部表情之后的一种情感了。

要去读懂题目含义,首先,要读懂题目关键词语的含义,特别是要读懂它的象征义与比喻义,这样才能让文章的立意有意义、更深入,否则就会过于肤浅,就没真正读懂题目的含义,也就没有真正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其次,要读出题目中蕴含的中心与写作范围。就作文题目而言,中心与写作范围本是很广泛的,但作为一个具体的写作个体,必须根据写作的文题,读出自己要确立的中心与写作范围。否则,审题就失去了个人效果。以《微笑的味道》来说,不能仅仅只写生活的某次微笑事件,而应该在微笑的事件中挖掘对事件的某种深刻的体会,也就是说,这里的“味道”已经超越了食品的味道,是生活的一种感悟,就应该是有比喻成分的含义了。

二、对作文题目提问、构思

读懂了题目的含义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明白自己的作文应该写什么内容了。以《微笑的味道》为例,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构思:

1.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从“微笑的味道是怎么来的”这一角度构思立意。为此,可以按照记叙文的要素为纲发问,诸如“什么原因,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怎样的微笑,微笑后的结果怎样,从这微笑中感受到了生活怎样的味道”等。

2.如果写成散文,可以从“微笑让人有怎样的味道”这一角度构思立意。为此,可以按照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纲进行发问,诸如“在宽容理解时,如果发出微笑,会让自卑没自信的我有怎样的味道;在待人接物时,如果发出微笑,会让不懂人情世故的我有怎样的味道;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发出微笑,会让学习成绩欠佳的我有怎样的味道”等。这里的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果换别的内容,也可以是递进或转折关系,这要视作者表达的中心需要而定。

对题目进行提问,要根据要写的文体,以自己的立意为宗旨,以文体的特点为纲,对作文题目进行提问,并且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否则,自己所提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等到了下笔成文的时候,没有写作的实用操作性,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对所提的问题作答、成篇

如果确实做好了以上两步,就可以动手写作成篇了,以《微笑的味道》为例:

倘若写成记叙文,根据第二步的构思,一个学生是这样作答成篇的:“在四年级期末考试课堂上,我害怕在台上唱歌,音乐老师对站在台上胆怯的我微笑,让我变得自信和从容,唱歌得了满分的成绩。从此,我知道了生活的真谛——微笑能给人带来自信和勇气。”有了这种初步作答后,学生对自己作答的事件,进行细节补充,这篇记叙文就大功告成了。

倘若写成散文,依照第二步的构思,另一个学生是从这几方面作答成篇的:“在困难坎坷时,如果自己微笑面对,困难、坎坷会绕道而行;在待人接物时,如果自己微笑面对,周围的人与物是那样的和谐与美好;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自己微笑面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有了这样大致的勾勒后,学生对自己的作答三方面进行必要的添枝增叶,内容补充,一篇不错的散文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作文作答补充内容时要注意几点:首先,要围绕立意,不能随意东拼西凑;其次,作答先是初步勾勒,然后才是详细补充;最后,文章的层层意思之间要注意起承转合,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脉落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否则,会犯文不对题、中心不突出的毛病。

教无定法,作文的三步法要注意操作的可行性,以便让学生写作时达到受益匪浅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第四中学)

篇5:以味道为题的作文

成长是酸的!

一次,弟弟没了一块橡皮,要知道,那块橡皮可是弟弟的宝贝呀!那块橡皮可漂亮了,是个卡通朵拉样子的。于是,妈妈听到弟弟的叫声,连忙赶了过来,用一种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丹丹,是不是你拿的?”我连忙为自己狡辩:“我没有见到过弟弟的橡皮呀!”因为这事,我和妈妈还吵了一架。事后过了几天,弟弟在枕头边上找到了他的橡皮。这时我的鼻子酸酸的,就像吃了一颗话梅似的。

成长是甜的!

自从我上学期的数学大大下降,我和妈妈连忙每天帮我温习功课、做练习题,在这几次数学考试里,我的成绩十分好,有一次还考了全班第一呢!每次妈妈看到我良好的成绩都会甜甜地笑起来,还会对我说:“加油!我相信你会再接再厉,再上一层楼!”这时我会非常开心。

成长是苦的!

每天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我每天的目标,虽然千亿的、特别的不情愿,但我还是得上阵,要不我们“军营”的“连长”就会“六亲不认”地拿起枪口对准了我。无奈,我得保命啊!虽然这样的生活非常辛苦,但是我也觉得这样的日子不错,很充实,给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提高,难道不是吗?好了,不跟你说了,我又得去“打仗”了。

成长是辣的!

跳绳比赛时,我们努力拼搏。我这个运动员,在为“跳绳比赛第一”进军。我们班运动员,表现非常好。比赛结束,公布了“跳绳比赛一等奖”是别的班,该死,怎么会是他们?这时,其他班同学的议论传入我的耳朵:“三班不行了!”“他班没得奖。”……我的脸上火辣辣的,难受极了。

成长是咸的!

跳绳比赛的失利,我一直铭记在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争一口气!在接下来的广播体操比赛中,作为参赛的选手,我下苦功夫,发誓得第一名。这时,又有同学在议论:“运动会上三班就没能争气,我看广播体操比赛也够呛!”……这些话更激发了我的斗志,在比赛中,我更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二名。两行咸咸的眼泪流到了我的嘴边……

篇6:以味道为题的作文

小时候,一连几年都在喝中药,因为身体原因,医生跟家人说让我喝中药长时间调理,尽管我认为我的身体并没有差到这个程度。以前爷爷没什么事做,就负责给我熬中药,我一直抗拒喝这种一闻就很苦,喝下去要恶心很久的药,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没有到要一直喝中药的地步,于是在这种“危难关头”爷爷成为了哄我喝药的“使者”。

有一次,爷爷熬药,我从房间里就闻到了很苦的中药味,心想完蛋了又要喝药。爷爷把熬好的药端到我跟前,说:“喝药了喝药了,把药喝了身体健……”话还没说全就被我打断了,“不喝不喝,太苦了,嘴里全是难闻的味道,我没有生病!”爷爷再三劝我无效,最后他拿出了一袋美食“,诱惑”着我,就这样,立场不坚定的我喝下了中药,我的眉毛皱成了一团,脸上的肉挤在一起滑稽极了,感觉就像整个人都掉进了苦药罐子,周身环绕着一股各种药草混合在一起的怪味。有时候我非常难哄,爷爷就会脸上表严肃态、拿出一个衣架,吓唬我甚至会打我让我喝药,现在回想一下,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打我,只是轻轻的打一下,为了我的健康和将来。

经过年复一年的中药的调理,我的身体真的有了很大的好转,虽然当时的我并没有把功劳归结于爷爷身上,依旧是那么不懂事、那么任性。

直到喝中药的不是我了,变成爷爷了,我才真正感受到来源于内心深处自小到大积淀的爷爷的爱。

在房间里写作业,厨房里又传出一股熟悉的中药味,条件反射似的想着坚决不喝药,愣了一会才想起来这是爷爷在熬他前几天拿的中药。走出去,看着年近七十的爷爷,头发有三分之一已经像褪色般的变成了白色,眼角的皱纹已经是三四条了,行动也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了,正在像小时候给我熬中药一样给自己熬着中药。

爷爷端起碗,眉头一下都没有皱把一碗中药当白开水一样喝下去了,我走过去问道:“不苦吗爷爷?”

“苦什么,身体好才最重要,爷爷可不跟你一样,你小时候喝药真难哄啊,太调皮了。”“嘿嘿。”心中汹涌的满满的自责,想想,中药一点也不苦,恩……甚至有点甜,那甜味让泪水充盈着我的眼眶。转身而去,泪水顺脸颊滑落……

篇7:以味道为题的作文

暖暖的土豆吃在嘴里,充满了爱意。

天,很冷,风,很烈,但这却阻挡不了我回老家探望外婆。

还没进门,就看见院外长的大白菜,叶青青的,附着着白白的寒霜,是那样的晶莹透亮。刚进门,外婆就迎了上来,拉起了我的手搓了搓,嘘寒问暖:冷不冷,中午吃点啥?说着她笑了:“哦,是不是想吃土豆炖肉啦?”我使劲的点点头。我内心既激动,又感慨,外外婆竟然还记得我喜欢吃的菜。

不紧不慢的,外婆切好了土豆块,肉片也削好了,一切准备就绪,他娴熟的放着作料,手指轻轻一捏就知道糖和盐的分量,轻快的撒进锅中,看得我不亦乐乎。放好作料,盖好锅盖,我就坐在锅边静待美味出锅,外婆一把一把的放着草,锅沿边一阵一阵的雾气氤氲,外婆说大锅炖东西香,看着一股一股的雾气,我心里暖暖的。不一会,肉香,土豆香袭进我的鼻腔,起起身迫不及待的伸手去接锅盖,“等一等,小馋猫,肉要煮烂了才好吃。”我腼腆的收回手,坐了下来。想着一会出炉的美味,我一边嗅着肉香,一边傻笑着。

终于开锅了,我迎上去,外婆挡着不给我看,说要给我惊喜,惊喜什么的算什么,我就要现在吃东西。我踮起脚尖,想透过缝隙看看是什么惊喜,外婆立刻反应过来,吆喝着让我离开,无奈,偷窥只好作罢。

外婆一转头,雾气遮住了我的眼眸,迷茫间又嗅到淡淡的辣味,待我视线清晰,一盘丰盛的菜肴放在了桌上,粘稠的汤汁里,仰卧着淡黄色的土豆,它们依偎在肉间,颜色交相辉映,土豆是那样的金黄,仿佛散发着光芒,软趴趴的睡在肉上,仿佛入口即化,最惹我眼的是上面一圈的秘制酱,那酱是外婆用肉丝,毛豆,茄子,花生熬制的,外婆知道我好辣食,又放了花椒,怪不得一开始闻到了辣味。我知道这就是外婆给我的惊喜,我很少在家但只要我在家,无论何时总能吃上新鲜的酱。

我内心暖暖的,捡起一小块肉、蘸了蘸酱放入口中,顿时体内寒气被裹挟着吞噬了,体内无比的暖和,再捡起一块土豆,入口即化,丝丝滑滑钻入我的心头,眼眶湿润了。

篇8: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首先从影片的整体感受上来讲, 小津的影片透露出一股恬淡安逸之感, 气韵悠远流长。他的影片少有镜头的运动, 固定镜头细致描摹出影片中人物的人生百态。镜头跟随人物移动, 而当人物离开了, 镜头往往还停留在那里;人物视线到达的地方, 镜头就定格在那里, 一瞬间的美就这样凝固在了固定的镜头中, 一种诗意的镜头美也缓缓流露出来。而人们的生活也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 没有戏剧化的情节, 没有强烈的冲突, 只有家庭的琐事, 仿佛家庭之外就是世界的尽头。《秋刀鱼的味道》中尽管“嫁女”从主题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件, 但相亲的过程却被完全省略。影片在父亲劝说女儿出嫁之后就直接跳到了盛装打扮的新娘, 连同观众甚至期望了几分钟的婚礼也完全不在影片的叙事范围内。

小津的镜头语言是根据日本人的特性设定的, 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交谈、喝酒, 镜头也就放在榻榻米上, 稍稍仰起的角度拉长了日本人的身形, 使之显得颀长优雅, 谈吐之间一颦一笑都那样释然。同时, 小津的这部影片在色彩上也多灰色, 而一旦出现鲜艳的色彩就会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而阿尔莫多瓦一贯是喜欢在影片中使用大片色彩, 明亮刺眼却又鲜活有生命力, 有时甚至会带来压迫感。虽然同样讲述“失去”的故事, 但是阿尔莫多瓦给人的感觉就比小津激烈得多。不似小津的“非戏剧化”, 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节奏明快。丧子之痛来得太突然, 随之而来的寻找孩子生父等一系列情节让人有些喘不过气。这些悲剧性的情节许是与西方基督教中“原罪”有关, 每个人都需要救赎自己, 宽恕别人, 曼努埃拉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救赎中逐渐走出前夫罗拉给她带来的阴影。而小津的影片显示出的是悲凉。由于秋刀鱼是每年秋季上市, 秋刀鱼的出现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而嫁了女儿的平山即将面对孤独的老年生活, 这种季节与人生悲凉反映了一种心态的悲。

影片中常出现喝酒的镜头, 平山与高中好友常聚在一起小酌, 偶尔说笑一番。但一向都非常克制的平山终于在女儿出嫁的当晚失态地醉酒了, 感伤绵延不绝。当他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中, 镜头一点点滑过客厅、楼梯、窗帘、几案, 仿佛女儿还在, 又仿佛老人在深深留恋着女儿。平山寂寥的背影在喝完一杯水后颓然坐下, 一种克制而难以言说的痛苦弥散开来。而曼努埃拉在失去儿子时候的失声痛哭和之后提到儿子时难以抑制的眼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痛苦中坚强的母亲, 多次回忆儿子逝去时的场景, 这种痛苦感随着情节的复沓呈现而逐渐增强, 与平山隐忍思念女儿有着截然不同的观感, 却都让人震撼。

在拍摄内容上, 小津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全局, 体现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人生的心酸与喜悦都在这生活中定格。这种恬淡的生活的本质亦是东方文化的精髓。而阿尔莫多瓦则会以代入的视角来给人以“戏如人生”之感。埃斯特本被车撞倒后, 镜头是濒死的埃斯特本的角度, 这仿佛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电影,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有距离的。影片的情节设置也有着“戏如人生”之感。曼努埃拉和乌玛作为影片中的《欲望号街车》的女主角, 此后的经历竟然与饰演的人物有了重合的人生轨迹。西方戏剧的影响在影片中完全体现了出来。

再从角色的设置上来分析, 两部影片的角色都体现了人生的不完整性。在《秋》片中, 平山早年丧妻, 未出嫁的女儿道子替代了母亲的位置。她打理所有的家事, 甚至父亲晚归她也会拿出类似母亲的口吻责备父亲没有提早通知。道子出嫁后, 家里又少了主事的人, 父亲平山终归还是一个人。而在《关》一片中, 丈夫的角色始终都是个空缺, 曼努埃拉是, 罗莎是, 对埃斯特本来说则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丈夫离开后的曼努埃拉, 儿子替代了父亲的角色, 而儿子发生意外去世后, 又有小埃斯特本来替代。相对小津的人生终将孤独, 阿尔莫多瓦则是在痛苦中有希望。东方父系社会和西方独立女性的两种文化在电影中交织碰撞。

两部影片还有一个关于“死亡”的共同主题。小津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时总是泰然自若。酒家老板娘问掘井先生怎么没来?河合和平山在那里认真地演起来, 说掘井因为续弦的事而体力不支过世了。如此轻松地谈论死亡可以说是小津本人洞穿了世事, 看淡了生死。除了这段关于死亡的谈话外, 你几乎看不到其他有关死亡的痕迹出现在小津这部影片中, 但是伴随老人孤独感而来的越来越强烈的死亡的预言让观众一直沉浸在这种轻薄却挥散不去的死亡的阴霾中。相较而言, 《关》一片的死亡冲击力则大得多。影片开场就是一组医疗设施、不断打印僵直曲线的脑电图, 展现了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死亡图景, 作为整部“交响”的引子, 预示了死亡与再生的矛盾主题。很快, 第二个死亡场景就出现了——埃斯特本的车祸现场。而当曼努埃拉的新生活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 她却又不得不面对第三个死亡场景——罗莎的葬礼。死亡的脚步仍将继续, 因为她的前夫罗拉因身患恶疾而命不久矣, 只是在影片中并未展现。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曼努埃拉仍然坚强地面对一切, 比起小津的表面恬淡内在悲凉而言, 阿尔莫多瓦则是表面悲怆而内在坚强。

两部影片对社会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阿尔莫多瓦的这部影片中出现的变性人、吸毒者、艾滋病患者都是当前社会最突出的难以回避的问题, 而小津则对战争提出了问题, 日本是否该参加二战?这也是工业化和现代文明带来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日本和西班牙的这两位导演可以发现他们在面对女性的态度、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失去等问题上有各自文明带来的独到见解, 在他们的影片中都一一体现了出来。日本的内敛静谧和西班牙的奔放绚烂在这两部影片中都可以说到达了一定的境界, 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两种文明的影像之美的方式。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能够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文化品位。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差异在电影中都有充分体现。本文选取两位极具个性且很有代表性的导演, 从镜头语言、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影片传递出的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国族认同,乡土想象,小津安二郎,阿尔莫多瓦

参考文献

[1]胡平.《秋刀鱼之味》.日常生活的诗性叙事[J]电影文学, 2011 (15) :58-59.

篇9:以“难”为题作文分类点评

“难”这个字,读nán的时候,意思往往与“易”相对。做起来费事叫“难”,使人感到困难叫“难”,不容易、不大可能也叫“难”。和“难”相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难处、难度、难题、难点、难免、难为、难保、难怪……

请以“难”(nán)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

提示语中“做起来费事,使人感到困难,不大可能等”可归结为“不容易”这一内涵。做起来费事,重心在“费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使人感到困难,重心在“困难”,仍然在“不容易”这一层面。

对“难”做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等)、哲学、审美等层面的解读,均视为切题。在生活方面,比如不向困难低头、挑战难度;在哲学方面,比如与“易”的辩证思考,以“易”写“难”、以“难”写“易”、表面写“易”实则写“难”等,通过对比或者辩证思考突出“难”的主题的,视为切题。

因此,“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是因个人(自我、内心)而“难”(感到为难,觉得艰难),个人学业、事业上的困难处境,情感纠结,人生选择的为难,命途的艰难感慨,等等。第二层是因他人而“难”,主要从处理人际关系之难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与子女(养育与理解之难)、师生(教育之难)、同学同事(相处之难)、领导与百姓(服务与监督之难)、穷二代与富二代(因差距与歧视而“难”)等。第三层是指因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百姓,历史文化,道德精神)而“难”,老百姓看病难(医保)、出行难(春运买票)、办事难(上头没人)、维权难(不懂法),生活样样都难,越活越难,不活不难。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有那么难吗?调查清楚,说清事情的真相有那么难吗?承认错误,担起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有那么难吗?少一些“三公”消费,多买几辆校车有那么难吗?

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难”字在文章中的具体解释。即便用“难”组词,也要将重心放在“难”上。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写作时应注意一个化大为小的问题,切不可罗列或泛谈各种“难”。其实就集中写家庭关系难协调、农民工买票难、做个好人难、爱一个人好难、自我人生中追逐与放弃之难等,不需要在不同层面和角度都提到一些,展开时又“平均用力”,这样的文章往往没有侧重,表达也不鲜明。应当使文章内容更典型,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实在。审题思考时可以放开,具体构思布局时就应收拢,切入角度明确,可以的话加入些辩证思考(难与易是相对的),适当深入拓展一下。

【分类点评】

苏州一考生

我从未在舅爷爷口中听到过一声“难”,无论是调侃还是哀叹。

在他回来的前几年,他常常这样告诉我:“人只要能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天下事都不至于一个‘难’字了事。”说这话的时候他蹲在低矮的红砖平房前翻动着晒在场上的草药,屋檐下吊挂的龟甲轻微地摇晃着。

舅爷爷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读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全村敲锣打鼓送出去的唯一大学生,回来时却只带了满面的风霜和到了如今也养不好的一身瘦骨。

不是没有人背地里说些闲话的,仿佛当初的歆羡如今一股恼(脑)儿地变作了毫无道理的轻蔑。除了闲言碎语,舅爷爷的生活也很不宽裕。几十年在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难”,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凭着在大西北自学的中医,他在医院谋了一份工作,即便上班的路程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他也乐此不疲。

闲暇的时候,他总爱给我们讲述在大西北的见闻,善于“引经据典”的舅爷爷能将简单的故事润色成一波三折的传奇。待到众人听得唏嘘不已,正神游其中的时候,他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已然稀疏的牙齿。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忽视了漫天的黄沙,忘记了干裂的土壤,也没能在难以下咽的干菜里体味到某种艰难和辛酸。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了那种快意潇洒后到底是怎样的“不难”。

每当这个时候,舅婆婆总会端着做好的饭菜出来,用她带着西北腔的尖细嗓音打断他的侃侃而谈,再讥讽上两句,也不忘送上个白眼。她总爱抱怨舅爷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对他所谓的“读书无难事”的理论嗤之以鼻,却放任他将屋子堆满了书和工具,时不时还会帮忙整理。

舅婆婆越是跟他叫板,他就越是起劲,仿佛在这种“难”与“不难”的争辩里能获得某种快慰。可这种争辩也戛然而止了。在舅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后的那几天,舅爷爷第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度让我们担忧不已。

如今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谈,又似乎比往日更多话,有点喋喋不休,也不像以前那样妙语连珠。

只是他仍然不说一个“难”字,或许是不知说给谁听。

我去看望他,最后在告辞的时候,他依然告诉我:“要读书啊!就没什么是难事。”说着,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评 析】

文章摘取了舅爷爷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如舅爷爷年轻时坎坷艰辛的经历,舅爷爷返乡后对自己的“传奇”的描述,以及舅爷爷与舅婆婆对“读书无难事”的争辩,一层层地引发了读者对“难”的思考。同时,细节描写精炼传神,如“便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露出了已然稀疏的牙齿”,“闪烁的泪光,时不时的喃喃自语”,一个不畏艰难、重情义、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朴实真诚,字里行间汩汩流动着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舅爷爷的口头禅“要读书啊,没什么是难事”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联全文,使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深了讀者对“难”的感悟。总之,此文写出了有血有肉又有性格的舅爷爷这个人物。综合评分:68分。

徐燕笑

当青少年争相推崇名牌效应,当青少年对“快男超女”顶礼膜拜,当青少年对中性越来越痴迷,如何恢复青年的豪情壮志已成为难题。

是的,如何恢复青少年的纯洁已成为难题。

青少年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早已经不起物质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他们对耐克、阿迪趋之若鹜,极度追求物质享受。据说,有位年仅17岁的孩子,仅因为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尼采曾说:“成功只会在远离市场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试问,这样的青少年,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还能担当得起祖国的未来吗?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迷失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我们是父母眼中的珍宝,富裕的生活让我们不必为温饱而奔波,于是“富二代”“官二代”出现了,于是有了“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青少年的志向坍塌了,那么,中国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是的,如何找回青少年的霸气已成为难题。

我们沦陷在“人似黄花瘦”的婉约中,早已没有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放。当年“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青年,当年高呼“内争主权,外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如今又在哪里呢?

是时候了,青年们,起来吧!做一个像谭嗣同一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做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战士。

nlc202309010829

如陈嘉庚一般,有“敌未退出我国土,有敢言和者,以汉奸罪论处”的豪情,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

在《敬告青年》百年之后,我要写下:

战争的而非妥协的;

激烈的而非婉约的;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热情的而非柔媚的;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月争光辉!

【评 析】

文章抓住提示语中的“难题”展开论述,针对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缺乏“豪情壮志”的现象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批驳,立意准确,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内容旁征博引,语言热情洋溢,震撼人心。文章的不足在于对“难”缺少进一步的正面解读,内容略显单薄。同时,结尾部分还可适当点题,最后几行语意欠明。综合评分:58分。

沈 烨

世上之事,有难易之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难,如前进途中的绊脚石,绕过它,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难,如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难,如穷途末路的悬崖峭壁,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要愈挫愈勇,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吳。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不可避免,但不论多难,只要不放弃,坚定信心,就可克服那道难关。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成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孙子遭到陷害,膑脚后写下《孙子兵法》;左丘明失明,写下不朽著作《国语》;孔子四处游说不成功,编著《春秋》。这些人无不遭遇难关,可他们不畏艰险困厄,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楚霸王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仅余二十八骑,乌江亭长为其准备一小舟,助其渡江,可他却说:此乃天之亡我也。遂于乌江自刎,留下无限遗憾。试想,若楚霸王渡过乌江,重见江东父老,那他与刘邦的鼎力之势,也许会更为长久,胜负输赢更是一个未知之数。因此,我们不应被眼前的难关吓倒,而应放眼未来,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历览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其间困难重重,可中国毅然挺了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期封闭的大门,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走上民族复兴之路。抗日战争之中,全民族心手相连,共同抗日,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只有不畏难,才能赢得自由。

难与易,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评 析】

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面对“难”该怎么做展开文章,切合题意。但文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文章思路混乱,从“要愈挫愈勇”到“末路之难”再到“中国的不畏艰难”,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层次感。其次,文章素材的使用不够典型,同时因为对材料分析不够,有硬贴标签之嫌。综合评分:45分。

篇10:以味道为题的作文

――题记

停,你闻,那淡淡的清香触摸着我的嗅觉,空气中似乎漂浮着一缕青烟,淡淡的却泛着一丝苦味儿,若隐若现,却拨动我的心弦。

一桌,一椅,一茶具而已。你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黝黑的脸上早已浮现出丝丝缕缕的皱纹,头上像顶着大簇大簇雪白的梨花,而你的眼里却不显这个年龄应有的空洞,透着一种智者的眼光。你最爱的便是泡茶闻茶品茶。

你夹起细细的几片茶叶放进茶具里,有模有样地拎起茶壶自上而下流泻出一泓清水。我那时还小,呆呆地看你那深意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只是淡淡的,却那样拨动心弦,我禁不住喝上一口。“哧”的一声全吐了,“爷爷,好苦啊!”你笑了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孩子,还没能喝呢,那苦味还没泡到点。”我仔细打量一杯小小的茶,倏地,那本来淡绿的清水像被染了绿一般,一圈一圈晕眩着散开,本来水面上漂浮茶叶颜色愈发浓烈,沉入水底了。这时爷爷端起茶杯:“淡罢、淡罢。”张嘴,眼睛微闭,轻轻地抿了一小口,又发出一声长叹“苦啊!”

我一直不解为什么爷爷茶前闲淡茶后又觉苦呢?

这谜直到我上初三才解开。好几次,因为学业的失意我哭了,兴许是被爷爷看见了,他拉着我品茶。还是同样的东西,一桌,一椅,一茶具而已。那细滑的清水顺势落入杯中,两杯茶在等待着,茶叶的绿,哦不,是苦,在水中泛开。爷爷依稀说道:“淡罢,淡罢!”我同他一道品了一小口,还是那么苦,可这次,我咽了下去,嘴里只留有丝丝的涩,点点的苦,却又那么适中,像是美味一般,即使没有任何东西,但那余味却拨动人的心弦。

“孩子,爷爷是个农民,平平淡淡一辈子,就好口茶,你瞧这茶虽苦,但沁了心,别有一般情趣啊!”忽的,我明白了一切,爷爷的淡罢,是对人生的淡罢,但他吃得苦中苦,虽未成为人上人,但他不像别的老人空虚,他品着自己的苦味,品着自己的一生,在苦中作乐反省,所以每当品完茶,他总像一个智者。

我又清抿了一口茶。道:“苦啊,真苦!”兴许,这就是茶道,也是苦道吧,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那以后,不管生活还是学习,不管多苦,我都细细品味,品味它带给我的道,有时候苦胜于甜。

篇11:以幸福味道为题的作文

夜,悄悄的降临。皎洁的月亮在繁星的衬托下,更显得星光熠熠,历经连续几天下来的挑灯夜战,我脆弱的心不断的被徬徨无助侵蚀。霎时,一阵香甜酥脆的饼香,化作 一缕青烟,飘散过好似被墨水狠狠泼过的静谧夜空,冉冉扑鼻而来,好熟悉、好幸福的味道!我的视线在一行行文字中失焦,眼光穿透了书本,与披着黑纱的夜幕互相凝望,此时此刻,我掉入了记忆的深海。

记忆中,厨房总是弥漫着阵阵饼香,眼前浮现奶奶布满皱纹的清晰笑脸,从她为我制作的一份份松饼中,我看见了她对我的疼爱。自五岁开始,奶奶的松饼一直是我最 钟的点心,不仅口感细腻,还蕴藏着浓厚的祖孙情。每当回老家探望,我总爱盘腿坐在莲花池畔,嚼着、品尝着那股恬淡的焦糖味,轻咬一口,蜂蜜甜腻的滋味在我的味蕾上跳动,我一面欣赏剩余松饼上的大小方格,一面陶醉地望着奶奶在厨房中穿梭的身影。

乡下的夜晚,神秘又多变,奶奶陪着我,一遍遍的和我温习了一个个童话故事,顺便倾听远处传来的蛙鸣,不时两人共享一片松饼,我那时才发现,奶奶真的老了!那双手上一条条皱纹,是岁月的足迹,而那一脉脉青筋,是年轻时劳的印记,还流着一段段酸甜苦辣的回忆。

然而有一天,奶奶走了。望着墙上泛黄的遗照,我仿佛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我奔到了莲花池畔,清水岩边的莲花开的嫣红,浓墨渲染的笑颜甜美,却掩盖不了我心中的迷惘与忧伤,我泪了,在水面渲染开的仿佛是我心中最深沉的`孤独,而那难忘的松饼味,也随着奶奶永远离开我了。

如今,我年岁渐增,小时候的回忆有如山上的岚雾,在倏忽间聚拢,又在须臾间消散,但是令我永生难忘的,仍是奶奶松饼中幸福的味道,不少个夜晚,我仍会回莲花 池畔,一个人阅读,有时随余秋雨游历古迹,有时随三毛进驻沙漠的饭店,有时随龙应台轻唤亲爱的安德烈,想起了奶奶,就仿佛望见洋面上波光粼粼、初日升起时的晨曦,而她──正透过无垠的星空──默默守护着我。

篇12:以过年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过年,总是与“春”字有关,家家户户门沿的春联,都是离不开与“春”相关的对词。

自从小学读书时就离开了家乡,离开老家生活已有三十余年了,也各个城市之间穿梭,但每年春节都想方没法回老家过年。原因诸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地方总有一份情绪无法用流逝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来释放。

村头,那棵古老的枫树,是那么陌生和熟悉。在记忆里若隐若现,它阅尽了风雨和烈日,却坚守了我永远忘不掉的那份乡情。

又一年了,我又回来了,是回来过年。脚踩着酥松的泥土,虽隔着一双皮鞋,但还是想起小时候光着脚丫的味道。

走进村头,那几块小田地显得格外亲切。小时候过年,我们几个发小都聚在这个地方打陀螺,但这些年这个时候都长满枯草。脚下踩着瘦小的田坎,脑海里涌出很多很多的思绪,又看到了一个显得苍老的发小了……

现在过年,最舒松的是与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吃饭,虽桌子嫌小、人很多,但笑声很清脆又快乐。今年新年初一中午,到发小那串串门,与发小在灶边煮一壶土家酒,碰碰怀,叙叙旧。直到午后的暖阳透过格窗斜照在发小的脸上,那脸庞特别通红。不胜当年酒力,我也借语道别,其实也喝高了,这就是年味。

歪歪斜斜地慢步在村边的田头上,黄昏的夕阳把我的身影拉到了对沟田里的黄花菜地,有几只蝴蝶在自由地飞舞,更多的是有一群蜜蜂正在忙碌地采粉。蜜蜂是一种勤劳的生灵,在我心里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对它的看法,正如村里祖祖辈辈的村民们。

过年的味道,也正是他们祖祖辈辈一代传一代地承接下来:杀年猪、舂糯粑、贴春联、烧爆竹、串亲戚、送祝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春节前后亲朋聚在一起,都会听到不少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年味,越来越没意思了”。

现在,乡村的腊月还在,年味已经没有了。

年味和那些年轻人一起已背井离乡,老人和孩子在村口,是送别,也是守望。

年味,也是一种怀念,长大后的年不如小时候有味道。

这些年,村里的很多年青人回来过年,都是三十晚才跨进门,大年初二初三又离开了村里。远方的都市是他们用青春奋斗的地方,村里是他们耗尽青春后回归的地方。

过年,是他们与家里老人和孩子简单见面的仪式。他们如眷恋的候时鸟在村里与城市之间飞往,让空巢老人和独守小孩成为了一个年代的符号、社会的热点。

“乡愁也成为一种心结,城乡巨变使故乡不再是记忆中那个亲切的故乡、春节也不是曾经能带来快乐、温馨的日子。”

过年,就是用流逝的岁月和或远或近的距离聚集在这几天一起释放的一种习惯和情绪。

老家墙角的桃树已开花了……“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用手机拍了几张放在微信朋友圈里,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围观,也有很多的点赞。有一张照片很有意思,画面里透过桃花丛中看到对面的一张年画,张贴这种年画在农村意味着红红火火地过年了。

篇13:以栀子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关键词:灾难;自然现象;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24-03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教育的使命。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刚好有《自然现象》这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回忆、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在一次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中,笔者全程观摩了几位小学美术老师上的《自然现象》这一课,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与思考。

自然现象丰富多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正如课本所述:火山喷发或地震时,地球在发怒,电闪、雷鸣时,天空在咆哮。当大自然展示它的威力时,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当能欣赏和利用大自然的威力时,我们又感到很自豪……美术教育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处理好这些“现象”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件事。

一、现象不同,教育的意义也应不同

自然现象很多,其中日出、日落、彩虹、雾凇、飘雪、极光、流星雨、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产生很强的美感体验,以这些题材为教学内容,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达成审美教育。

另一类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龙卷风、海啸、地震等,主要为灾难性的自然现象。这类自然现象比前面的一种更有冲击力,用绘画去表现手法更丰富,画面更有张力。就是说这类题材更有绘画性。一般老师很喜欢指导学生去表现这类自然现象。但对于这类自然现象老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易把握,容易暴露出美术教育甚至教育本源性问题。

一位老师展示了一组以龙卷风为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接着再展示以地震为题材的作品。学生看到的是:断裂的城市高架;压成半截的汽车:犹如跳水一样从空中跳下的孩子的剪影:挂在半空窗子上的人体……学生看了特别来劲,还特别高兴。接着老师展示了一张作品,作品画的是因地震而裂开的左右两半楼房,中间呈锯齿形。老师解说道:很有创意吧!孩子齐声说:是的。

另一位老师也讲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他展示了一张地震前城市的建筑物。接着展示了老师自己根据同一地方发生地震后的影像创作的绘画作品。由于该老师有出色的绘画技能,画面丰富,线条奔放,作品表现得很有“美感”。学生看了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的手开始动起来,有了一种表现欲。我们单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该师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但此时,地震在孩子们的眼中变得是件“好玩”的事。学生对地震表现出了极端的兴趣,而对地震造成的灾难及对生命的毁灭却表现出极端的冷漠。至此,感觉课堂有一种异样,甚至怪诞。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看到有人要跳楼,下面的人就围观、起哄,甚至呼喊要其下跳。生活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漠视这些场面。我们带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时。很多学生没有丝毫的怜悯与悲痛,更不用说愤怒了。要是说日军侵华离孩子们太远了,学生很难有上一辈人的切肤之痛,但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眼前,近10万同胞遇难,仅学生遇难就达5000多位。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灾难的地震,还能像介绍其他自然现象一样令人激动、充满赞叹、富有美感吗?

当教育失去了对人性的关注,也就突破了美术教育的底线,同时突破了教育的底线。当教育突破了底线,也就突破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底线。当人类突破了基本的价值底线,人们也就失去了灵魂。

二、美术,表现在“术”里的“美”

我们关注到有老师在书写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着重观察感受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所特有的形式美感”,“体验地震给人带来的独特的美感”等。我们也看到美术教科书上刊印了一张学生作品《龙卷风》,画面表现的是威力巨大的龙卷风把人、汽车、大树、动物、书包等一起抛向天空。抛到半空中的人呈现出惊恐万分的样子。但教科书给它起的题目却十分浪漫,叫《乘着龙卷风去旅游》。没有亲身经历风暴的人不会知道风暴的无情及残忍,孩子更是这样。

当然,灾难“娱乐化”也不会是老师们的本意,只不过他们在“现象”与“审美”之间没有很好地把握推敲。老师把所有的“现象”都纳入了“审美”的范围。不加取舍地进行“审美”教育,或者老师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尚在启蒙时期。他们尚不能辨别所有的“现象”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考虑“术”,没有考虑“美”,或者考虑了表层的“美”,没有考虑到深层的“善”。

对于孩子,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值得向他们展示。《报刊文摘》2011年第9期曾刊登这样一个实例:2009年1月30日,上海一旅行团在美国大峡谷突遭车祸,七死十伤,路边居民纷纷自动救援。其中两位老美在拉出中国男孩后,立即让男孩背朝车祸现场,迅速带离,为的是让孩子尽量少看到血腥场面,不让在男孩幼稚心灵上投射下过多阴影。在学校教育中,对于“现象”做必要的取舍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

本教材“自然现象”这一课本身没什么问题,课程资源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老师的问题出在“美”与“术”的分离,出在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

当我们面对教育问题产生困惑时,有必要再来思考美术教育的价值及使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教育同样肩负着工具性及人文性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要教授学生一定的艺术表现技法,以便让学生能用合适的方式来表现美、创造美;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活动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使得学生对生命不再尊重,面对自然现象造成的毁灭性灾难缺乏悲悯之心,反而产生某种“快感”,得到的不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而是对这些自然力量简单的“钦佩”;那么,人类的灾难就通过我们的美术教育被高度地“娱乐”化了,审美教育也因此被扭曲了,它远离了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所以,美术教育不能把“术”与“美”分离,不

能为了追求画面的“绘画性”和“冲击力”,为了追求单纯“形式美”,而忽略了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一宗旨。

三、“现象”背后的“真”。才是美术教育着力表现的主旨

灾难类自然现象,不是不能进入美术课堂,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选择,如何进行教育,特别是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能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能把握好课堂的走向。反而能起到其他审美教育所无法达到的目标。

美术教学主要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美术鉴赏,二是美术创作。对灾难性场面的赏析,会给人们带来恐惧,但“恐惧”不是目的。灾难场面也会给人们带来震撼,但“震撼”也不是最终目的。电影《2012》动用了1300多处特技,穷尽了各种灾难,把灾难性的场面做到了极致。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听听《2012》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是怎么说的。他说:“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

电影《2012》制造的“震撼”场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地球,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是电影的本意,这也应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本意,是学校教育的本意。

美术创作可以表现灾难性的题材。任何艺术创作都应有一定的目的,艺术家总是以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那么灾难类的艺术作品应该向人们传达怎样的审美观、价值观呢?

当《外滩画报》记者问到影片中把“中国纳入自己的电影版图之中,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个问题时,兰德·艾默里克说:“四川发生地震后。全世界都非常震撼,许多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目睹着这些处在灾难中的人如何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这场自然灾难。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面对地震造成的灾难性的场面,艺术家看到的更多是对自己精神上的震撼,看到的是不屈的精神,这就是艺术美的真谛,也是审美的至高境界。

人类可以去表现灾难带来的惨烈的场面,如扭成麻花状的街区,人体倒挂在倾斜的窗台上,汽车只剩下半截……但表现这些,不是因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的“盛宴”,也不是为了让人们惊叹于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艺,而是为了让人们透过这灾难性的场面,来思考人类以往的所作所为,思考人类的未来及命运。通过这样的创作,让人们“居安思危”,对可能带来的灾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让我们对灾难发生后体现出来的人们的不屈的斗志和坚强的品质表示敬意。

当然儿童美术教育不要刻意去追求这些,拔高作品的思想,不然会出现“假大空”的倾向。让孩子能如实地表达出这些灾难性场面给他们带来的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最为关键的,让他们能画出自己的所见,画出自己的心情,画出自己的愿望。“现象”背后的“真”,才是美术教育着力表现的主旨。这里的“真”不仅指真实的场面,更是指真实的感受,人们真实的愿望。

上一篇:2006年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下一篇:求数列通项公式说课稿